金國人想要奪取汴梁的心思,潘小安當然知道。
金國人想收漁翁之利,潘小安才不會讓他們得逞。
宋軍出兵安國,當然無可厚非。這魯地,本就是宋國的土地。
可他們破壞水利和田畝,殺害安國百姓,這卻是潘小安不能容忍的。
潘小安招來文武,在大帳中議事。
“諸位將軍,宋軍在城外盤桓日久,嚴重影響安國邊境安全。
咱們必須趕快打敗他們,還魯地百姓以安寧。”
“請小安大人下令”
“燕青”
“末將在”
“你來防守博州城。維護城內安全,及大軍糧草供應。”
燕青領命而出。
“盧俊義”
“末將在”
“命你帶領本部人馬,明日五更出兵,務必將敵軍全部趕迴宋地。”
“末將領命”
“此次出戰,你要多帶騎兵,將宋軍一直給我趕迴汴梁城。”
盧俊義領命而出。
盧俊義與燕青交接城防。然後,他調集博州府的騎兵備戰。
翌日,四更天。
盧俊義命人悄悄打開城門。無數騎兵魚貫而出。
同一時刻,潘小安帶著一萬騎兵,也出了博州府。他們沿著黃河西去。
朱大武作為宋軍主力軍將領,聽到馬蹄聲,慌忙跑到了望台觀看。
他見安國騎兵,跨過護城河。浩浩蕩蕩向他軍營襲來。
朱大武並不慌張,他命士兵擂鼓聚將。“驕敵之計已成,敵人終於上當。眾將隨我前去迎敵。”
步軍安好樁馬,挖好陷馬坑。隻等安國騎兵到來。
宋國不缺少有名的將領,也不缺勇敢的士兵,更不缺忠貞之士。
他們一旦認真起來,戰鬥力還是非常恐怖。
盧俊義見宋軍沒有慌亂,他也不敢輕敵。
“擺開戰陣,弓弩手準備”盧俊義傳令。
弓箭是遠程打擊最好的利器。一波箭雨,就能收割一波士兵。
宋軍對付弓箭,很有妙招。他們隱藏在盾牌之後,躲過一輪攻擊。
而對付騎兵,他們更有辦法。鉤鐮槍兵,躲在盾牌後,每次伸出鉤鐮槍,都有一匹戰馬倒下。
潘小安用過這個法子,而這法子的出處就在宋國。
盧俊義的節奏被打亂。“這打的什麽仗?難道前麵的幾仗,都是假象?”
盧俊義壓住陣腳,不再指揮騎兵上前。
他撥馬前行,來到隊伍前麵。
朱大武騎在高頭大馬上冷笑。
“盧員外,你可認得我?”
盧俊義認得朱大武。這朱大武乃是大名府朱家的子弟。
大名府朱家,也是名門望族。子弟眾多,文武兩途皆有人才。
盧俊義在大名縣做員外時,也曾與朱大武有過交集。
他們曾在一處吃喝過,但並不算相熟。
“朱兄,好久不見啊。”
朱大武冷笑兩聲。“你是賊,我是官,咱們還是不見的好。”
朱大武牙尖嘴利。他連童貫都敢嘲諷,就別說盧俊義了。
“朱兄此言差矣。這天下德者居之,都是宋人,何來官匪之說?”
“有德者多了,還得看天命所歸吧。趙宋百年,並無失德之處。
若不是你們這些心懷抱怨者,牢騷滿腹者,不思進取者,混吃等死者,大宋何至於到今天?”
盧俊義捋捋胡須。“好一張大網扣下來。
我且問你,既然同屬於大宋子民,為何你騎馬,那些人步行?
我在問你,為何你華服鎧甲在身,他們卻隻能破衣爛衫?”
“我祖上富貴啊。你讀幾年書,就想像我們一樣富貴嗎?你學兩年武,就想當大將軍嗎?
盧俊義,你現在咋變成這個樣子。你這是在嫉妒,在挑撥是非,你知道嗎?”
盧俊義哈哈大笑。他笑的眼角都流出淚。
“說我嫉妒,何其可笑?盧某不是自誇,放眼大名府,可有比我家更富者?
詆毀誣賴我的人裏,難道沒有你們朱家人嗎?”
朱大武冷笑。“你牢騷滿腹,對大宋深恨之。你們這些恨國者,人人得而誅之。”
“我自作我的富貴閑人,如何恨國?”盧俊義不解。
“你如此豪富,可曾照顧鄉鄰,可曾友愛貧者?你為何不把家財拿出來,大家分一分?”
盧俊義撓撓頭。“你們朱家也富,你為何不分一分?”
“我們朱家的財富,都是一代代積累下的。你讓我們分,這不是嫉妒是什麽?”
盧俊義啞口無言。
饒是他自稱文武全才,也無法抵禦無賴。
“嗬嗬,被我說中了吧。”朱大武得意。“我勸你還是早點投降。我可向皇帝陛下求情,免你一死。
若是冥頑不靈,必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盧俊義用腳挑起馬身上的弓箭。“朱大武,接招。”
他終歸還是磊落漢子,不願暗箭傷人。
朱大武時刻戒備。他當然知道盧俊義箭法超神。
盧俊義射了一箭,朱大武大刀一撥,將箭矢擋下。
盧俊義拍馬衝鋒。朱大武知他武藝高強,不敢對敵。
宋軍亂箭向盧俊義射來。盧俊義隻能勒住戰馬,不再進攻。
朱大武得意。“你縮在城裏,我沒有辦法。既然敢露頭,我自有辦法對付你。”
朱大武命士兵投石。
他在軍隊後麵,還藏有幾十架小型投石車。
一瞬間,圓石飛舞。
盧俊義隻能帶兵,暫且退迴護城河東岸。
“出師不利啊。不曉得安王進兵是否順利?”
潘小安他們跨過黃河,慢慢向金國營寨趕去。
他的先鋒營,是穆丹帶領的北方土著部。
他們天生勇猛,作戰技巧豐富。善於隱藏和奔襲。
“小安大人,金國騎兵戰鬥力強勁,不容小覷。
咱們如此大規模行軍,一旦被他們發現,會有很大麻煩。”
潘小安輕拍黑棗馬。“那依穆丹將軍的意思呢?”
“我帶先鋒營先行一步。小安大人與司巴達將軍,可以隱秘行軍。”
潘小安點點頭。“便依你說的辦。”
宗望是金國有名的將領。他行軍安營都極為小心。
為了防止敵人偷營,宗望派出好幾路哨探,在營地周圍三十裏處巡邏警戒。
金國探子聽到馬蹄聲,就判斷出安國騎兵的人數。
他們趕忙返迴營寨,向宗望匯報。
金國人想收漁翁之利,潘小安才不會讓他們得逞。
宋軍出兵安國,當然無可厚非。這魯地,本就是宋國的土地。
可他們破壞水利和田畝,殺害安國百姓,這卻是潘小安不能容忍的。
潘小安招來文武,在大帳中議事。
“諸位將軍,宋軍在城外盤桓日久,嚴重影響安國邊境安全。
咱們必須趕快打敗他們,還魯地百姓以安寧。”
“請小安大人下令”
“燕青”
“末將在”
“你來防守博州城。維護城內安全,及大軍糧草供應。”
燕青領命而出。
“盧俊義”
“末將在”
“命你帶領本部人馬,明日五更出兵,務必將敵軍全部趕迴宋地。”
“末將領命”
“此次出戰,你要多帶騎兵,將宋軍一直給我趕迴汴梁城。”
盧俊義領命而出。
盧俊義與燕青交接城防。然後,他調集博州府的騎兵備戰。
翌日,四更天。
盧俊義命人悄悄打開城門。無數騎兵魚貫而出。
同一時刻,潘小安帶著一萬騎兵,也出了博州府。他們沿著黃河西去。
朱大武作為宋軍主力軍將領,聽到馬蹄聲,慌忙跑到了望台觀看。
他見安國騎兵,跨過護城河。浩浩蕩蕩向他軍營襲來。
朱大武並不慌張,他命士兵擂鼓聚將。“驕敵之計已成,敵人終於上當。眾將隨我前去迎敵。”
步軍安好樁馬,挖好陷馬坑。隻等安國騎兵到來。
宋國不缺少有名的將領,也不缺勇敢的士兵,更不缺忠貞之士。
他們一旦認真起來,戰鬥力還是非常恐怖。
盧俊義見宋軍沒有慌亂,他也不敢輕敵。
“擺開戰陣,弓弩手準備”盧俊義傳令。
弓箭是遠程打擊最好的利器。一波箭雨,就能收割一波士兵。
宋軍對付弓箭,很有妙招。他們隱藏在盾牌之後,躲過一輪攻擊。
而對付騎兵,他們更有辦法。鉤鐮槍兵,躲在盾牌後,每次伸出鉤鐮槍,都有一匹戰馬倒下。
潘小安用過這個法子,而這法子的出處就在宋國。
盧俊義的節奏被打亂。“這打的什麽仗?難道前麵的幾仗,都是假象?”
盧俊義壓住陣腳,不再指揮騎兵上前。
他撥馬前行,來到隊伍前麵。
朱大武騎在高頭大馬上冷笑。
“盧員外,你可認得我?”
盧俊義認得朱大武。這朱大武乃是大名府朱家的子弟。
大名府朱家,也是名門望族。子弟眾多,文武兩途皆有人才。
盧俊義在大名縣做員外時,也曾與朱大武有過交集。
他們曾在一處吃喝過,但並不算相熟。
“朱兄,好久不見啊。”
朱大武冷笑兩聲。“你是賊,我是官,咱們還是不見的好。”
朱大武牙尖嘴利。他連童貫都敢嘲諷,就別說盧俊義了。
“朱兄此言差矣。這天下德者居之,都是宋人,何來官匪之說?”
“有德者多了,還得看天命所歸吧。趙宋百年,並無失德之處。
若不是你們這些心懷抱怨者,牢騷滿腹者,不思進取者,混吃等死者,大宋何至於到今天?”
盧俊義捋捋胡須。“好一張大網扣下來。
我且問你,既然同屬於大宋子民,為何你騎馬,那些人步行?
我在問你,為何你華服鎧甲在身,他們卻隻能破衣爛衫?”
“我祖上富貴啊。你讀幾年書,就想像我們一樣富貴嗎?你學兩年武,就想當大將軍嗎?
盧俊義,你現在咋變成這個樣子。你這是在嫉妒,在挑撥是非,你知道嗎?”
盧俊義哈哈大笑。他笑的眼角都流出淚。
“說我嫉妒,何其可笑?盧某不是自誇,放眼大名府,可有比我家更富者?
詆毀誣賴我的人裏,難道沒有你們朱家人嗎?”
朱大武冷笑。“你牢騷滿腹,對大宋深恨之。你們這些恨國者,人人得而誅之。”
“我自作我的富貴閑人,如何恨國?”盧俊義不解。
“你如此豪富,可曾照顧鄉鄰,可曾友愛貧者?你為何不把家財拿出來,大家分一分?”
盧俊義撓撓頭。“你們朱家也富,你為何不分一分?”
“我們朱家的財富,都是一代代積累下的。你讓我們分,這不是嫉妒是什麽?”
盧俊義啞口無言。
饒是他自稱文武全才,也無法抵禦無賴。
“嗬嗬,被我說中了吧。”朱大武得意。“我勸你還是早點投降。我可向皇帝陛下求情,免你一死。
若是冥頑不靈,必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盧俊義用腳挑起馬身上的弓箭。“朱大武,接招。”
他終歸還是磊落漢子,不願暗箭傷人。
朱大武時刻戒備。他當然知道盧俊義箭法超神。
盧俊義射了一箭,朱大武大刀一撥,將箭矢擋下。
盧俊義拍馬衝鋒。朱大武知他武藝高強,不敢對敵。
宋軍亂箭向盧俊義射來。盧俊義隻能勒住戰馬,不再進攻。
朱大武得意。“你縮在城裏,我沒有辦法。既然敢露頭,我自有辦法對付你。”
朱大武命士兵投石。
他在軍隊後麵,還藏有幾十架小型投石車。
一瞬間,圓石飛舞。
盧俊義隻能帶兵,暫且退迴護城河東岸。
“出師不利啊。不曉得安王進兵是否順利?”
潘小安他們跨過黃河,慢慢向金國營寨趕去。
他的先鋒營,是穆丹帶領的北方土著部。
他們天生勇猛,作戰技巧豐富。善於隱藏和奔襲。
“小安大人,金國騎兵戰鬥力強勁,不容小覷。
咱們如此大規模行軍,一旦被他們發現,會有很大麻煩。”
潘小安輕拍黑棗馬。“那依穆丹將軍的意思呢?”
“我帶先鋒營先行一步。小安大人與司巴達將軍,可以隱秘行軍。”
潘小安點點頭。“便依你說的辦。”
宗望是金國有名的將領。他行軍安營都極為小心。
為了防止敵人偷營,宗望派出好幾路哨探,在營地周圍三十裏處巡邏警戒。
金國探子聽到馬蹄聲,就判斷出安國騎兵的人數。
他們趕忙返迴營寨,向宗望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