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僅僅生活了一年,盛忠遠從最開始的忐忑彷徨,到接受融入京都的氛圍,最後被慢慢同化。
當思想逐漸開放,變得智慧,他便越來越覺得他不迴家才是對的。
剛來京都兩個月時,他們和宋團長慢慢地有些熟悉了,盛忠遠看宋團長家就兩個女兒,便打趣地問,“宋團長家什麽時候再添個兒子,我等著給您家上禮。”
這話放在村裏純粹是個玩笑和祝願,盛忠遠沒意識到不對,可宋團長夫妻倆卻收了笑容,解釋道:“兩個孩子足夠了,再多一個太鬧騰,也養不起。”
宋團長家這條件怎麽會養不起孩子,是不是在跟他說客氣話?
盛忠遠腦子沒轉過來,還想再說什麽,何秀英連忙在後麵拉住了他的胳膊,佯裝責怪道:
“好了,你別羨慕人家日子舒服,故意給人挖坑,宋團長家兩個孩子正好,清閑鬆快,哪像咱們家這麽鬧騰,養五個孩子的日子多苦你是全忘了。”
“那、那也是,孩子多了養不起。”盛忠遠反應過來不對勁兒,表情訕訕地附和一句。
宋團長夫妻倆為人寬容大方,倒是沒計較盛忠遠這次的冒犯。
等迴了家,媳婦兒劈頭蓋臉罵了他一頓,盛忠遠才後知後覺,宋團長家是壓根兒就不想多要個兒子。
這跟盛棠村,跟他家鄉附近十幾個村子的觀念都不一樣,瞬間衝擊了他根深蒂固了幾十年的想法。
村裏沒人不要男孩,如果有哪個人家生不出兒子,男人女人都會遭外人恥笑,臉上沒光。
沒本事喲,以後沒人養老咯,家裏沒勞動力,血脈斷了,沒人摔盆子送葬……
誰遭得住那樣的輕視和惡意的玩笑呢?
於是人人都追求生兒子,隻有生了兒子,才能證明夫妻倆有本事,脊梁才能挺起來。
他們村裏的風氣還算好……
盛忠遠在心裏勉強地為自個兒的村子辯駁,他們村和其他村相似,有把女孩兒扔到路邊不管,用手捂死,或者大冬天凍死的,這是農村裏的風氣。
孩子多了養不活,覺得女孩兒沒大用,便扔了或者殺了,繼續生兒子。
他們屋後的人家前幾年便生了個女孩兒,是在大雪天,跟他家歲歲是前後腳來到這世上的,那是個好孩子,可人家不要,半夜扔在門前凍著,過了一會兒見沒死,又潑了一盆冷水上去。
秀英說她半夜聽到貓叫喚,他還怪媳婦兒說夢話,後來才知道是孩子在哭,秀英知道以後身體便不舒服,當天就早產了,生了歲歲。
盛忠遠想起這事兒也後悔,那天要是出去看一眼,將那孩子拾迴來,到時候跟歲歲一起吃奶,起碼有條命活,秀英也就不一定會早產。
他們養不起,可是能把那女孩送到好人家裏養。
起碼還有條命活。
盛忠遠說盛棠村還算好的,是因為村裏有昧良心的人家,但也有些人家喜歡女孩,憐惜那是條小生命,遇見了將死的女孩兒,會撿迴自家裏養著。
後屋那家人如果不想要女孩兒,那把孩子送人便是,多費些口舌和功夫去找,也能找到好人家。
以前沒多少空閑想七想八,也被那股怪異的風氣同化著,盛忠遠隻懂得沉默與順從,現在看到大城市裏的人愛惜女孩兒,他才開始思考,村裏的做法是不是錯了,是大錯特錯的。
那樣藐視人命,怎麽能是一個有良知的人能做出的事情?
想起爹娘也曾做過這樣的事情,盛忠遠的心裏愈發的驚駭和排斥,從前的他竟然默默地接受著那樣可怖的教育,卻一直沒能清醒。
直到來了京都,看見宋團長夫妻倆愛女如命,視女兒為珍寶,他才恍惚意識到自己與城市人的區別不止在衣著、家境上,更在這思想上,他的思想太落後,太封建,也太輕慢生命。
好在之前差點妻離子散的經曆讓他學會了反省和知錯就改,既然思想落伍,那他就學習城裏人的先進思想,和他們看齊,也當個先進的人。
盛忠遠慶幸養五個孩子這麽艱難時,他也沒昏了頭把閨女送人。
家裏人不知道盛忠遠怎麽了,之前總念叨著要迴家看看的人,後來再也不提迴家的事情,就連話題偶爾涉及到往事,盛忠遠神情感懷,他們都以為爹又會說想家了,但爹卻隻是去抽屜裏取信封,從他私房裏拿十塊錢去寄而已。
一直都是十塊。
盛遂禾怕爹掏空私房補貼爺奶,之前偷偷拆過爹的信,反正她沒素質,她就拆。
爹從來不寫內容,興許也有不認識幾個字的原因,之前給三叔的信還是大哥代寫的,但後來爹認的字挺多了,也沒寫過內容。
寄那些錢迴去,好像是隻念著那份生養恩情了,其餘是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不樂意寫。
爺奶那邊一開始不迴信,後來忍不住了才寄信過來,他們不知道地址,隻能寄到郵局,爹還是偶然去了趟郵局才知道有一封他的信,拿到手的時候都過了不知道多少日子了。
爹好像知道爺奶沒什麽好話,信都沒讓家裏人看見,自個兒拆開看的,要不是盛遂禾是個沒素質的,經常翻爹的東西,也發現不了爺奶還寄過信。
信紙疊成了方塊,好端端地放在爹床頭的鐵盒子裏,那是歲歲吃過的曲奇餅幹的盒子,被小家夥大方地贈予了想有個收納盒的爹。
嚴謹地數了數爹的存款仍未超過二百塊錢,盛遂禾才打開那張信紙,果然,爺奶就是沒什麽好話。
別人寫信時,開頭都是什麽親愛的某某,哪怕是村裏人,起碼也是利落地叫個名字,爺奶倒好,開頭就是“不孝子盛忠遠”,然後怒罵了一通爹的欺騙之舉,是背叛了家族,背叛了祖先,要被逐出盛家的族譜,如果爹不迴去磕頭認錯,他們就再也不認這個兒子了。
他們還撂下狠話,不要爹再寄錢迴去,他們就當兒子死了。
爹那些日子確實沒寄錢迴去,還花錢買了個漂亮的大本子,往上麵寫了自個兒的名字,然後順著寫了妻子何秀英,以及兒子女兒等。
家裏人開玩笑,問爹是不是想弄個點名冊,但爹當時很正經地說,他要當祖先,開族譜,他們都以為是笑話,結果爹居然是來真的。
後來見爹不吃這一套,他們還扯謊說爺奶重病,要爹迴去見老人最後一麵。
那會兒爹倒是半信半疑地猶豫了,再大的怨恨,畢竟也是爹娘,平時不往來就算了,最後一麵總要見見,不然這輩子都見不到了。
但是老天都看不慣爺奶那行徑,讓信件出了問題,晚了一個多月才寄到,大哥看爹著急,就打電話找生產隊問了問,本來是想讓爹安下心,一問才知道爺奶根本沒病,前些天還在村裏跟人罵架,給同村的劉老太太打得都起不來床了。
爹氣壞了,一連幾個月沒往老家寄錢,那邊見人不迴,錢也沒有,就急眼了,寫信過來又罵了一通,扯謊說因為爹沒迴家,奶已經氣得走了,要爹出棺材錢。
爹第一次在信裏寫了內容,“下月寄給劉大娘”。
被“去世”的奶打壞腿的劉老太太還躺床上呢,到底是誰需要這個棺材本?
這封信寄去,爺奶也知道沒騙到爹,後來就不裝了,直接開罵並要養老錢,還要爹出他們寄信的錢。
不曉得爹心裏咋想的,興許是無語透頂了,想著爺奶裝個什麽勁兒,還不是要錢的事兒,爹後來雷打不動地隔幾個月就往老家寄十塊錢,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和三房給的一樣。
不過盛家老夫妻倆最是貪心,加上被二房攛掇,便打起來京都找人的主意,兒子不迴家,他們就自個兒過來,直接住在這兒不走了,讓老大給他們都辦上京都戶口,以後當城裏人。
他們不知道上哪兒找人,反正把信寫上,告知老大他們要去京都,到時候直接在火車站等人來接,要是人不來,他們就去警察局報警找人。
主意打定,他們便興奮地談論起什麽時候去京都,不止老頭子老太太要去,二房一家也說要去,而且什麽都不帶,擺明了要直接占了老大的家。
自從大哥不在家,這偏的心眼兒便全落在了老三盛忠仁家裏,他跟家裏人也是越相處越不快,聽了這話就趕緊寫信過去跟大哥知會了一聲。
坐火車太貴了,老爺子老太太一時還舍不得出這個錢,加上二房還有兩個丫頭,盛慧跟盛柔也鬧著要去,一家人吵吵嚷嚷的,還沒定論。
盛忠遠收到信確實有點慌了,爹娘跟老二一家要來京都,要是報警找他們,那他們為了名聲和兒子的事業,不得不忍讓一些,而且爹娘跟老二都是不要臉皮的人,肯定會給他們家惹上不少麻煩。
他思來想去,告訴了家裏人,後來是盛遂行出損主意,拍電報在老家的警察局報了個警。
報的是老家那邊的警,說盛家老兩口殺過人。
這是事實,就是殺了有四十多年了,是盛忠遠上頭兩個姐姐。
當地警察不受理外地報的案,但奈何對方是京都的軍官,直接聯係到了局長,對方有話語權,一層一層的關係壓下來,他們不能置之不理,好在人家也沒為難他們去調查幾十年前的事兒,隻是詢問他們能不能給弄個審查,限製盛家老兩口不能出省就行。
警察就去盛棠村走訪了一圈,幾十年過去了,肯定找不到證據,但有幾戶和盛家看不對眼的人家,比如劉老太太一家就指控這事兒是真的,說得有鼻子有眼,和其他人家說的情況也大致吻合。
警察得到了證詞,雖然沒法判人違法犯罪,但作為嫌疑犯,確實能辦個限製出行。
並且借著這次出警,他們還查到了好幾個殺害女嬰的案子,因為都找不到證據,就全部嚴厲地警告了一番。
生產隊隊長是管村子的,經這一遭痛罵,有了被撤職的風險,便也重視起這個問題來,不允許村裏人再殘害女嬰。
如有發現,他就做主罰糧食和扣工分。
村裏人不怕警察來調查,因為那是他們自家的孩子,又不去醫院生,在家裏悄悄生出來再弄死,除了同村的知道點風言風語,警察又找不到證據。
他們說孩子生了病自個兒死的,警察有啥辦法?
光靠證詞可判不了罪。
他們也不去外省,不怕警察限製出行。
對他們來說,警察的威脅還沒有生產隊隊長的處罰來得有效,他們就怕缺糧食。
生產隊隊長講了話,村裏人就不敢這麽放肆了。
盛遂行報的警繞了幾圈,間接減少了村裏殺害女嬰的現象。
隻不過,這樣的事情仍然是有的,生不出兒子的家庭怎麽都要生,害了一堆女兒也要生,生產隊隊長也管不了他們。
不過惡人自有天收,那些人的晚年都過得十分不幸。
千辛萬苦生出的兒子並沒能讓他們享福,倒是病死闔眼的時候真給他們摔了盆子,跪著哭爹喊娘,然後高高興興地收了村裏人隨的禮錢。
盆子在地上摔得很響,直達地下。
地府的女孩兒們知道爹娘下來了,都該在忘川河裏等著與他們相見吧。
……
盛家老兩口哪兒都去不了了,他們不信邪,親自去了火車站,結果拿出戶口本就被攔了,他們的名字上了黑名單,哪兒都不許去。
要想去京都,走著去吧。
這樣沒人查的到。
但兩個老人這樣的腿腳,別說京都了,從村裏到縣城的一個來迴都快去了他們半條命,哪有本事走去京都。
盛家老二想著既然爹娘不能去,那他可以代勞去京都一趟,找到大哥要錢要戶口。
不過盛遂行做了兩手準備,早就忙裏忙外地去警察局打點好了,他們一家人是軍方家屬,信息全部對外保密,不允許透露。
盛忠文來了也是白來,盛忠遠讓了二弟幾十年,這迴不會再心軟了。
當思想逐漸開放,變得智慧,他便越來越覺得他不迴家才是對的。
剛來京都兩個月時,他們和宋團長慢慢地有些熟悉了,盛忠遠看宋團長家就兩個女兒,便打趣地問,“宋團長家什麽時候再添個兒子,我等著給您家上禮。”
這話放在村裏純粹是個玩笑和祝願,盛忠遠沒意識到不對,可宋團長夫妻倆卻收了笑容,解釋道:“兩個孩子足夠了,再多一個太鬧騰,也養不起。”
宋團長家這條件怎麽會養不起孩子,是不是在跟他說客氣話?
盛忠遠腦子沒轉過來,還想再說什麽,何秀英連忙在後麵拉住了他的胳膊,佯裝責怪道:
“好了,你別羨慕人家日子舒服,故意給人挖坑,宋團長家兩個孩子正好,清閑鬆快,哪像咱們家這麽鬧騰,養五個孩子的日子多苦你是全忘了。”
“那、那也是,孩子多了養不起。”盛忠遠反應過來不對勁兒,表情訕訕地附和一句。
宋團長夫妻倆為人寬容大方,倒是沒計較盛忠遠這次的冒犯。
等迴了家,媳婦兒劈頭蓋臉罵了他一頓,盛忠遠才後知後覺,宋團長家是壓根兒就不想多要個兒子。
這跟盛棠村,跟他家鄉附近十幾個村子的觀念都不一樣,瞬間衝擊了他根深蒂固了幾十年的想法。
村裏沒人不要男孩,如果有哪個人家生不出兒子,男人女人都會遭外人恥笑,臉上沒光。
沒本事喲,以後沒人養老咯,家裏沒勞動力,血脈斷了,沒人摔盆子送葬……
誰遭得住那樣的輕視和惡意的玩笑呢?
於是人人都追求生兒子,隻有生了兒子,才能證明夫妻倆有本事,脊梁才能挺起來。
他們村裏的風氣還算好……
盛忠遠在心裏勉強地為自個兒的村子辯駁,他們村和其他村相似,有把女孩兒扔到路邊不管,用手捂死,或者大冬天凍死的,這是農村裏的風氣。
孩子多了養不活,覺得女孩兒沒大用,便扔了或者殺了,繼續生兒子。
他們屋後的人家前幾年便生了個女孩兒,是在大雪天,跟他家歲歲是前後腳來到這世上的,那是個好孩子,可人家不要,半夜扔在門前凍著,過了一會兒見沒死,又潑了一盆冷水上去。
秀英說她半夜聽到貓叫喚,他還怪媳婦兒說夢話,後來才知道是孩子在哭,秀英知道以後身體便不舒服,當天就早產了,生了歲歲。
盛忠遠想起這事兒也後悔,那天要是出去看一眼,將那孩子拾迴來,到時候跟歲歲一起吃奶,起碼有條命活,秀英也就不一定會早產。
他們養不起,可是能把那女孩送到好人家裏養。
起碼還有條命活。
盛忠遠說盛棠村還算好的,是因為村裏有昧良心的人家,但也有些人家喜歡女孩,憐惜那是條小生命,遇見了將死的女孩兒,會撿迴自家裏養著。
後屋那家人如果不想要女孩兒,那把孩子送人便是,多費些口舌和功夫去找,也能找到好人家。
以前沒多少空閑想七想八,也被那股怪異的風氣同化著,盛忠遠隻懂得沉默與順從,現在看到大城市裏的人愛惜女孩兒,他才開始思考,村裏的做法是不是錯了,是大錯特錯的。
那樣藐視人命,怎麽能是一個有良知的人能做出的事情?
想起爹娘也曾做過這樣的事情,盛忠遠的心裏愈發的驚駭和排斥,從前的他竟然默默地接受著那樣可怖的教育,卻一直沒能清醒。
直到來了京都,看見宋團長夫妻倆愛女如命,視女兒為珍寶,他才恍惚意識到自己與城市人的區別不止在衣著、家境上,更在這思想上,他的思想太落後,太封建,也太輕慢生命。
好在之前差點妻離子散的經曆讓他學會了反省和知錯就改,既然思想落伍,那他就學習城裏人的先進思想,和他們看齊,也當個先進的人。
盛忠遠慶幸養五個孩子這麽艱難時,他也沒昏了頭把閨女送人。
家裏人不知道盛忠遠怎麽了,之前總念叨著要迴家看看的人,後來再也不提迴家的事情,就連話題偶爾涉及到往事,盛忠遠神情感懷,他們都以為爹又會說想家了,但爹卻隻是去抽屜裏取信封,從他私房裏拿十塊錢去寄而已。
一直都是十塊。
盛遂禾怕爹掏空私房補貼爺奶,之前偷偷拆過爹的信,反正她沒素質,她就拆。
爹從來不寫內容,興許也有不認識幾個字的原因,之前給三叔的信還是大哥代寫的,但後來爹認的字挺多了,也沒寫過內容。
寄那些錢迴去,好像是隻念著那份生養恩情了,其餘是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不樂意寫。
爺奶那邊一開始不迴信,後來忍不住了才寄信過來,他們不知道地址,隻能寄到郵局,爹還是偶然去了趟郵局才知道有一封他的信,拿到手的時候都過了不知道多少日子了。
爹好像知道爺奶沒什麽好話,信都沒讓家裏人看見,自個兒拆開看的,要不是盛遂禾是個沒素質的,經常翻爹的東西,也發現不了爺奶還寄過信。
信紙疊成了方塊,好端端地放在爹床頭的鐵盒子裏,那是歲歲吃過的曲奇餅幹的盒子,被小家夥大方地贈予了想有個收納盒的爹。
嚴謹地數了數爹的存款仍未超過二百塊錢,盛遂禾才打開那張信紙,果然,爺奶就是沒什麽好話。
別人寫信時,開頭都是什麽親愛的某某,哪怕是村裏人,起碼也是利落地叫個名字,爺奶倒好,開頭就是“不孝子盛忠遠”,然後怒罵了一通爹的欺騙之舉,是背叛了家族,背叛了祖先,要被逐出盛家的族譜,如果爹不迴去磕頭認錯,他們就再也不認這個兒子了。
他們還撂下狠話,不要爹再寄錢迴去,他們就當兒子死了。
爹那些日子確實沒寄錢迴去,還花錢買了個漂亮的大本子,往上麵寫了自個兒的名字,然後順著寫了妻子何秀英,以及兒子女兒等。
家裏人開玩笑,問爹是不是想弄個點名冊,但爹當時很正經地說,他要當祖先,開族譜,他們都以為是笑話,結果爹居然是來真的。
後來見爹不吃這一套,他們還扯謊說爺奶重病,要爹迴去見老人最後一麵。
那會兒爹倒是半信半疑地猶豫了,再大的怨恨,畢竟也是爹娘,平時不往來就算了,最後一麵總要見見,不然這輩子都見不到了。
但是老天都看不慣爺奶那行徑,讓信件出了問題,晚了一個多月才寄到,大哥看爹著急,就打電話找生產隊問了問,本來是想讓爹安下心,一問才知道爺奶根本沒病,前些天還在村裏跟人罵架,給同村的劉老太太打得都起不來床了。
爹氣壞了,一連幾個月沒往老家寄錢,那邊見人不迴,錢也沒有,就急眼了,寫信過來又罵了一通,扯謊說因為爹沒迴家,奶已經氣得走了,要爹出棺材錢。
爹第一次在信裏寫了內容,“下月寄給劉大娘”。
被“去世”的奶打壞腿的劉老太太還躺床上呢,到底是誰需要這個棺材本?
這封信寄去,爺奶也知道沒騙到爹,後來就不裝了,直接開罵並要養老錢,還要爹出他們寄信的錢。
不曉得爹心裏咋想的,興許是無語透頂了,想著爺奶裝個什麽勁兒,還不是要錢的事兒,爹後來雷打不動地隔幾個月就往老家寄十塊錢,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和三房給的一樣。
不過盛家老夫妻倆最是貪心,加上被二房攛掇,便打起來京都找人的主意,兒子不迴家,他們就自個兒過來,直接住在這兒不走了,讓老大給他們都辦上京都戶口,以後當城裏人。
他們不知道上哪兒找人,反正把信寫上,告知老大他們要去京都,到時候直接在火車站等人來接,要是人不來,他們就去警察局報警找人。
主意打定,他們便興奮地談論起什麽時候去京都,不止老頭子老太太要去,二房一家也說要去,而且什麽都不帶,擺明了要直接占了老大的家。
自從大哥不在家,這偏的心眼兒便全落在了老三盛忠仁家裏,他跟家裏人也是越相處越不快,聽了這話就趕緊寫信過去跟大哥知會了一聲。
坐火車太貴了,老爺子老太太一時還舍不得出這個錢,加上二房還有兩個丫頭,盛慧跟盛柔也鬧著要去,一家人吵吵嚷嚷的,還沒定論。
盛忠遠收到信確實有點慌了,爹娘跟老二一家要來京都,要是報警找他們,那他們為了名聲和兒子的事業,不得不忍讓一些,而且爹娘跟老二都是不要臉皮的人,肯定會給他們家惹上不少麻煩。
他思來想去,告訴了家裏人,後來是盛遂行出損主意,拍電報在老家的警察局報了個警。
報的是老家那邊的警,說盛家老兩口殺過人。
這是事實,就是殺了有四十多年了,是盛忠遠上頭兩個姐姐。
當地警察不受理外地報的案,但奈何對方是京都的軍官,直接聯係到了局長,對方有話語權,一層一層的關係壓下來,他們不能置之不理,好在人家也沒為難他們去調查幾十年前的事兒,隻是詢問他們能不能給弄個審查,限製盛家老兩口不能出省就行。
警察就去盛棠村走訪了一圈,幾十年過去了,肯定找不到證據,但有幾戶和盛家看不對眼的人家,比如劉老太太一家就指控這事兒是真的,說得有鼻子有眼,和其他人家說的情況也大致吻合。
警察得到了證詞,雖然沒法判人違法犯罪,但作為嫌疑犯,確實能辦個限製出行。
並且借著這次出警,他們還查到了好幾個殺害女嬰的案子,因為都找不到證據,就全部嚴厲地警告了一番。
生產隊隊長是管村子的,經這一遭痛罵,有了被撤職的風險,便也重視起這個問題來,不允許村裏人再殘害女嬰。
如有發現,他就做主罰糧食和扣工分。
村裏人不怕警察來調查,因為那是他們自家的孩子,又不去醫院生,在家裏悄悄生出來再弄死,除了同村的知道點風言風語,警察又找不到證據。
他們說孩子生了病自個兒死的,警察有啥辦法?
光靠證詞可判不了罪。
他們也不去外省,不怕警察限製出行。
對他們來說,警察的威脅還沒有生產隊隊長的處罰來得有效,他們就怕缺糧食。
生產隊隊長講了話,村裏人就不敢這麽放肆了。
盛遂行報的警繞了幾圈,間接減少了村裏殺害女嬰的現象。
隻不過,這樣的事情仍然是有的,生不出兒子的家庭怎麽都要生,害了一堆女兒也要生,生產隊隊長也管不了他們。
不過惡人自有天收,那些人的晚年都過得十分不幸。
千辛萬苦生出的兒子並沒能讓他們享福,倒是病死闔眼的時候真給他們摔了盆子,跪著哭爹喊娘,然後高高興興地收了村裏人隨的禮錢。
盆子在地上摔得很響,直達地下。
地府的女孩兒們知道爹娘下來了,都該在忘川河裏等著與他們相見吧。
……
盛家老兩口哪兒都去不了了,他們不信邪,親自去了火車站,結果拿出戶口本就被攔了,他們的名字上了黑名單,哪兒都不許去。
要想去京都,走著去吧。
這樣沒人查的到。
但兩個老人這樣的腿腳,別說京都了,從村裏到縣城的一個來迴都快去了他們半條命,哪有本事走去京都。
盛家老二想著既然爹娘不能去,那他可以代勞去京都一趟,找到大哥要錢要戶口。
不過盛遂行做了兩手準備,早就忙裏忙外地去警察局打點好了,他們一家人是軍方家屬,信息全部對外保密,不允許透露。
盛忠文來了也是白來,盛忠遠讓了二弟幾十年,這迴不會再心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