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凡事皆有緩急輕重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樓令不止一次來過“虎牢”這個地方,多次屬於是路過。
晉國要南下能夠選擇的路線不多,過大河要麽走“孟津”不然就是“棘津”,其它的河段通過的難度比較大。
要是走“孟津”這一條路線的話,晉軍肯定是要途經“製”這個區域。
而“製”的地麵現如今還在,隻是加上了“虎牢”這一座關隘。
修建城池肯定是優先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方,其實修建關隘也是。兩者還有一個共同點,一般就是根據交通線路而定。
有一點,修建關隘對於交通的認知要高一些,選在必經之地是最佳的位置,修建城池則是不一定非要在交通要道附近。
另一個層麵來講,需要途經才對通道有需求,一旦將城池給修建起來,人會走出一條條道路來。這些通道也就成了其他人“途徑”的一部分。
“有多少諸侯到場了?”樓令問道。
士弱立刻答道:“宋君、衛君、鄭君已經來了。”
這個士弱是士渥濁的嫡子,算是範氏的核心成員之一。而士渥濁是士燮的同一輩,士弱自然就是士匄的堂兄弟。
自“虎牢”建成之後,長期留有駐軍,數量並不是太多,維持一個“旅”一千五百左右,每年由各個卿位家族輪流駐防。
明年便是由樓氏來擔負對“虎牢”的駐防任務,屆時樓司會承擔起責任。
按照事先的約定,哪一個家族駐軍,該家族可以獲得稅收中的四成。
所以,要是明顯列國就在“虎牢”集中貿易,第一個吃到螃蟹的家族便是樓氏了。
本來就有駐軍的任務,可以拿到稅收中的四成,肯定是一種占便宜。其它的六成由國君與其他卿大夫去分,其餘人則是沒有資格來瓜分稅收。
那樣子看的話,好像是晉君周吃了虧?事實也的確是吃虧了。
畢竟,所謂的“共管”就是一國之君直轄地,情況類似於“縣”這種行政單位。
誰讓晉君周手裏沒有靠譜的武裝,無法承擔駐守任務,隻能是將利益拿出來便宜卿位家族。
因為晉君周無法派軍隊到“虎牢”駐紮,所以也不能算卿位家族在占便宜。
說白了就是,付出就該有收獲,卿位家族有足夠的實力來保證贏得的利益能夠落到自家口袋裏麵。
換作是卿位家族來保障駐守,結果隻有付出沒有收獲,反而是吃虧了。
那也就看得出來,同樣的一件事情,無非就是付出與收獲形成正比,不算到底誰欺負了誰。
宋國、衛國、鄭國距離“虎牢”比較近,他們現在比其他國家更加需要來自晉國的青睞,表現得更為積極是應該的事情。
要說的話,將那種被青睞表現得最為明顯的國家,當是鄭國與宋國,又以鄭國君臣最為迫切。
宋國秉承居安思危的心態,察覺到情況不對勁,盡力在營造可以自保的環境而已。
鄭國的情況非常糟糕,他們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疆域,麵對宋國與衛國還在不斷討伐,想要保住現有的疆域隻能是巴結晉國。
至於說晉國吞占了鄭國三分之二疆域?鄭國沒有能力複仇,隻能是暫時忍下來唄。
列國進行會盟並沒有固定的時間,隻是一般選在臨近夏季上旬那一會。這是春播之後,到夏季上軍這一段時間相對比較清閑,若是想要進行征戰,無疑是比較好的時間段。
肯定跟氣候也會有比較大的關係。
不是出現太特別的情況,誰會選在雨季或冰天雪地的時候會盟啊?
樓令沒有跟士弱閑聊的心思,示意士弱可以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作為一座關隘的“虎牢”,它的城牆最高十三米,最為低矮處一樣超過九米。城牆一律是采用夯土而成,施工總耗時超過四年的時間。
怎麽城牆還有高低起伏的呢?
那是一定的事情啊。
不是每一處都要慎重對待,乃至於可以在某些區域布下陷阱,城防設施自然也就存在強弱之分。
一般情況下,地理越是劣勢的地方,修建城防的時候越會被特別加強,反倒是一些地理存在優勢的區域可能會被忽略。
“因為天子射虎,而得‘虎牢’的名稱。”樓令知道這個典故。
所以,這一邊其實不是多麽地勢險峻,也沒有天然的口袋,隻是在兩山包夾的通道修築城牆,形成了一座內外三層的關隘。
是的,就是多層次的關隘,並不是隻有一麵城牆,主要防的是兩邊,左右兩邊也存在城牆,隻是左右兩邊是依著山體修建城牆。
另外,不要以為作為一座關隘的“虎牢”隻是修建城牆,關隘的主體有著許多兵堡的建築,外圍一樣存在很多的兵堡和關卡。
真要隻是卡住主通道?這算什麽關隘,該是定義為一道大型關卡了。
算上“虎牢”的話,晉國現如今已經擁有三個大型關隘,另外兩個分別是“壺口”和“孟門”。
其中,“壺口”是在晉國擊敗赤狄之後,由範氏來充當大頭,國家再進行補貼,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修築而成,變成一座卡住了晉國東西的關隘。
“孟門”則是完全由國家出資並調動勞力修建而成,它是在太行山西南端的一處關隘,卡住了晉國的南北通道。
因為出資的問題,“孟門”屬於國君直管,“壺口”則是屬於範氏的封地之一。
講實話,樓令並不覺得適合在“虎牢”設立貿易集中地。
關隘是軍事用途,對吧?
既是軍事用途,說明有著很大的戰略價值。
結果,將承擔戰略價值的關隘變成商貿集中地,不是很矛盾的事情嗎?
要知道任何貿易區都是蛇龍混雜的現狀,更是誰都能夠隨意進進出出,怎麽來保障不被滲透或是破壞。
晉國修建“虎牢”這座關隘主要是為了震懾鄭國,並不是非得卡住這一個地方。這樣就能夠理解為什麽好好的一座關隘,會輪到成為貿易集中地了。
隨著鄭國丟失三分之二的疆域,他們已經沒有左右橫跳的資本,也讓“虎牢”的軍事價值猛跌。
現如今的鄭國,他們舉國上下一定非常痛恨晉國,可是又不得不取悅晉國君臣,免得被晉國一下子打死了。
所以,鄭國君臣是帶著任務來到“虎牢”這一邊,過來之後麵對任何一個晉人都是笑臉相對,有門路就各種送禮。
樓令這邊當然也收到了來自鄭國的禮物,還是以鄭君嘉的名義送來。
一國之君向他國大臣送禮?聽著就充滿了辛酸苦辣,使人聞之五味雜陳。
站在晉國的立場,沒有晉人會對鄭國的現狀生出同情。
很早之前,鄭國得勢的情況下誰都敢欺負,其中包括了還沒有發跡的晉國。
輪到晉國發跡起來,不進行立場的預設,其實可以理解鄭國為了自保一再左右橫跳。
輪到是一名晉人或楚人,感官裏麵隻剩下對鄭國一再左右橫跳的厭惡了。
“他們要是早這麽懂事,哪有現在?”中行偃就是這樣說話。
話是那麽講,問題在於鄭國不左右橫跳,晉國想割取鄭國的疆域就會變得不容易。
要是鄭國的名聲足夠好,晉國割取鄭國的土地,列國諸侯會站出來幫鄭國說話。
可能說話不會管用,晉國卻是要承擔相應的政治代價,例如列國開始疏遠晉國,乃至於組建成聯軍討伐晉國。
類似的事情在住下不止一次發生,每一次都是實施擴張的國家不占道義,使得其餘勢力的聯合會更加輕易。
要是有足夠的實力且站在道義的一邊,其他勢力會先思考實力的對比,並且不那麽容易互相取得信任。
一看就能看出中行偃對鄭國的不滿意,使得樓令懷疑鄭國給中行偃送得禮物分量不夠重。
沒別的,單純就是以中行偃的地位,再加上晉國將鄭國打得那麽慘,沒有必要說風涼話。
“作為貿易集中地的話,關隘之內的空間顯得狹小,正南方向有河流和大池塘,向北則是過於靠近大河。”士魴顯然不想聊鄭國的事情。
樓令接話,說道:“說是在‘虎牢’設立貿易集中地,不一定非得很靠近關隘。”
當前,鄭國北部被晉國占領並治理,以“虎牢”為中心向外,方圓百裏之內沒有主權爭議的麻煩。
作為關隘的“虎牢”無論從地形還是空間,它確確實實不適合來當一個貿易集中地。
隻不過因為“虎牢”作為關隘是“共管”的性質,所以才選擇了“虎牢”這個地方而已。
什麽意思?意思就是,它是“共管”的區域,不是單獨屬於任何一個人,產生的利益自然可以被均分;一旦選了某個家族的城池或地皮,肯定是那個家族來收稅,頂多就是再給國君交稅,利益無法被其它家族均沾了啊。
這就是為什麽“虎牢”明明是第一座關隘,結果被拿來當貿易集中地的原因。
樓令在想,當初華元提議“虎牢”作為貿易集中地,恐怕是看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方便以後反悔吧?
“‘虎牢’是關隘,不要開在關隘任由進出的先例。”樓令說道。
晉君周思考了一下下,主要思考樓令那樣說是什麽意思。
要知道鄭國北部九成被郤氏拿了去,不選擇“虎牢”去選其它地方,不等於是在給郤氏送錢嗎?
樓令當然不是要將貿易集中地挪到郤氏的地盤上。
給郤氏送錢?
樓氏是郤氏的鐵杆盟友,誰不知道呢。
另外,樓令其實也不想郤氏繼續壯大。
不是說樓令要算計郤氏,主要是郤氏強到過分,一旦發起神經的話,單獨任何一個卿位家族都扛不住。
聯合扛住郤氏?
樓氏是郤氏的盟友,為什麽非要抗衡呢?站在強大的郤氏這一邊,滅掉其他家族獲取利益,才是優先的選項。
隻是……,繼續讓郤氏壯大下去,誰敢保證樓氏和郤氏的關係會一直保持現在的良好關係。
“關隘正南五裏之外是平坦地形。可以在這裏設立一處城鎮用來貿易。”樓令說道。
一直在思考的晉君周聽了樓令後麵講的話,心裏立刻大大鬆了口氣。
如果樓令死心塌地當郤氏的小弟,一切以郤氏的利益為先,可以說不止其他家族要完蛋,連帶晉國也要完了。
知道有多少人盼著郤氏與樓氏反目成仇嗎?
範氏和荀氏眼巴巴盼著。
晉君周也在盼著。
主要是郤氏與樓氏的聯合,兩邊加起來的實力,另有郤錡的敢做事,再有樓令善於策劃,真不是一加一隻等於二,完全是大於二。
“上軍將說得不錯。”中行偃出言附和:“選在‘虎牢’正南五裏,不算是太遠的地方。”
最為主要的事情是,那邊仍舊屬於“虎牢”的轄區之內。
因為不是什麽大事,所以別說樓令講得在理,便是不在理,不會有人非要反對。
“我派人會知中軍將、中軍佐、下軍將、新軍將、新軍佐。”晉君周說道。
這是應該的。
即便不是什麽大事,仍然有會知的必要。
真要是他們四人商議又一錘敲定,多少是有些不尊重沒有在場的卿大夫。
尊重這種舉動,無論在什麽時候都很重要,且不分階層。
所以,別以為上位者就不用尊重下麵的人,敢欺辱得肆無忌憚,別懷疑在戰場上敢不敢駕車朝敵軍衝鋒,衝進去再停車把人獻上。
既然提到了郤錡等人,不免也就會聊一聊對魯國的征討事宜。
按照腳程的話,晉國的中軍和新軍應該已經抵達魯國的邊境?
在要討伐魯國的軍隊出發之前,魯國再一次派來使者團,選擇沒有開打就想投降。
晉君周其實想要接受魯國的投降,隻是遭到了郤錡的強烈反對。
當時,沒有任何一名卿大夫站在晉君周這一邊,無一例外都認為必須打,不打壓根就不行。
那是什麽情況?並不是卿大夫不想坐著收錢,壓根就是那麽輕易接受魯國的投降,擔憂會有越來越多的諸侯有樣學樣。
違逆或是招惹晉國,後一腳認錯再賠禮就能抵消?這樣一搞,搞得犯錯的成本顯得太低了。
不知道晉君周有沒有想明白那一層?反正就是他無法阻止大軍出動。
或許晉君周明白,可是更在乎青史上的名聲。
周王朝的秩序已經崩壞,好多的舊有規則仍然在運行。
當今之世,執筆寫史的國家已經不止是周王室和魯國,好多國家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史”了。
可是,要說哪裏的史料最為完整和全麵,無疑還是周王室和魯國的典藏室。
那樣一來,後人查閱史料以及辨識真偽,肯定是更加相信周王室和魯國典藏室裏麵的資料。
晉君周要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有沒有條件都想擁有更好的名聲。
周王室屬於是必須針對的對象。
魯國?在晉君周這一邊,並不認為一定要針對,乃至於認為需要收買。
那一次,郤錡的態度足夠強硬,再加上沒有卿大夫助拳,又一次讓晉君周認清了現實。
再一次遭受打擊的晉君周,他重新進入蟄伏狀態,日常就是一副笑吟吟的模樣。
一直在關注晉君周的樓令,他當然是察覺到了晉君周的異樣,幾次試圖安撫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不是說晉君周因為樓令一次不站在自己這一邊就立刻疏遠,純粹就是雙方進行接觸和交流,中間隔著的那一層膜變得更加明顯了。
在這種情況下,樓令不會一再主動湊過去,很清楚一旦太過主動,反倒是會讓晉君周越加警惕。
現在?樓令對晉君周的應對就是若即若離。
隻有晉君周搞明白是他更需要樓氏,主動近親過去,才不會做出什麽傻事來。
看就看晉君周什麽時候能夠晃過神來,反正當前是沒有。
在後麵,也就是正式展開會盟之前,應邀且要來的諸侯,他們陸陸續續抵達。
前來參加會盟的諸侯很多,合起來有十六名諸侯之多。
當下幸存的國家大概是二十多個,其中大部分是袖珍型的小國。
而這一次前來會盟的國家,不完全是周天子的分封國,像是被晉國幫助之下重新複國的徐國也參加了。
其他諸侯過來,不會讓晉國君臣太過在意。
便是孫林父極力在搞社交,晉國君臣給予的迴應也是比較平淡。
孫林父之前還沒有反應過來,他是等知道華元在不斷出訪各國才察覺到不對勁。
衛國的國君通常不靠譜,想要展開行動的孫林父沒有獲得資源,沒有道理拿孫氏的資產舍家為國,無法使用金元攻勢,自然也就沒有取得什麽成果。
陷入緊迫心態的孫林父,拿不出足夠資源的前提下,近期選擇緊緊粘著華元,搞得華元非常無奈。
等楚君招率隊抵達,很難不讓晉國君臣心生重視之感。
“楚令尹沒有來。”士魴認為可以將這個視為一個政治信號。
現在的楚國令尹是子庚。
在之前,子庚屬於是楚君招這一派的人。
可是,後麵子庚像是轉換了立場,改為與其他封君自成一派了。
當然了,光是看表麵,不一定就是正確。
“楚國的內亂不會長久了。”樓令說道。
多少算是散裝國家的楚國,他們在麵臨危難之際,會選擇摒棄矛盾,先解決來自外部的威脅。
實際上,多數國家都是那樣,等著將外部威脅解決,再繼續內部打生打死。
而不懂得共禦外敵的國家?反正很難將國祚延續下去。
楚國現在必須做的事情是什麽?他們要嚐試贖迴被晉國占取的土地。
隻有楚國將“方城”以東的土地拿迴去,曾經構築起來的防線才得以重新恢複,要不然就等於晉國一根長矛釘在楚國身上。
那樣一來,楚君招主動前來參加會盟,並且還不是與晉君周平等的地位,有心去進行琢磨,不難猜出具體是什麽意圖的。
“宋右師說,楚君這一次前來參加會盟,會在寡人之下。”晉君周提到這一點。
在楚共公時代,他親自向晉國的卿大夫服了軟,直接導致晉國卿大夫位比諸侯成為事實。
輪到楚君招當政,楚國已經去掉王號,再當晉國的小弟又何妨?
能夠肯定的事情是,多數楚人難以接受。
楚共公當時是想給晉國挖坑,論效果確實也達成了。
但凡晉國之君強勢,一定無法容忍卿大夫竟然位比諸侯。
誰讓晉君周沒有得勢,暫時發作不得呢?
搞到現在,晉國卿大夫位比諸侯,慢慢被世人所接受。
至於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看的是晉國公室能不能恢複實力。
晉君周無法壓製卿位家族,能夠采取的行動隻剩下扶持中小家族一條路。
事實是什麽?曆史上的晉君周走的就是扶持中小家族的路線,沒有英年早逝的話,後麵晉國會怎麽樣相當不好說。
“可惜,我們不知道楚國廟堂的情況。”樓令說道。
一些消息可以打探到。
有些消息真不是想打探就能夠知情。
樓令堅定認為楚國這是在忍辱負重,接下來玩得是虛與委蛇,一切都是為了爭取恢複元氣的時間。
很有問題的地方在於,樓令又知道無法一次將楚國打死,繼續打下去隻會讓楚國更團結,要是晉國繼續打楚國,變成抽不出力量滅掉其他國家,擴張之路隻是剛開始就要被迫中斷了。
因此,樓令沒有將自己對楚國的想法說出來,有人要提也會扯開話題。
到會議結束,中行偃就刻意追上樓令,說道:“上軍將在擔憂什麽呢?”
剛才的會議上,中行偃要說楚國是要假裝臣服,話題剛開始就被樓令引導到其它主題上了。
樓令知道中行偃看出來了一些,笑著說道:“我們目前最為緊要的事情是滅掉鄭國,再爭取盡快滅掉衛國。其它的事情暫時都可以放一放。上軍佐以為呢?”
中行偃見樓令還是左右而言它,內心裏不得不琢磨。
隻是呢?中行偃必須承認樓令說得對!
鄭國一副跪舔晉國的模樣,想滅掉且兼並鄭國,需要來好好操作一番。
將鄭國吞並之後,確確實實就該立刻實施對衛國的兼並計劃。
其它的事情在晉國完成吞並鄭國和衛國之前,不該拿出來作為阻礙。
“能夠那麽順利嗎?”中行偃總覺得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晉國要南下能夠選擇的路線不多,過大河要麽走“孟津”不然就是“棘津”,其它的河段通過的難度比較大。
要是走“孟津”這一條路線的話,晉軍肯定是要途經“製”這個區域。
而“製”的地麵現如今還在,隻是加上了“虎牢”這一座關隘。
修建城池肯定是優先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方,其實修建關隘也是。兩者還有一個共同點,一般就是根據交通線路而定。
有一點,修建關隘對於交通的認知要高一些,選在必經之地是最佳的位置,修建城池則是不一定非要在交通要道附近。
另一個層麵來講,需要途經才對通道有需求,一旦將城池給修建起來,人會走出一條條道路來。這些通道也就成了其他人“途徑”的一部分。
“有多少諸侯到場了?”樓令問道。
士弱立刻答道:“宋君、衛君、鄭君已經來了。”
這個士弱是士渥濁的嫡子,算是範氏的核心成員之一。而士渥濁是士燮的同一輩,士弱自然就是士匄的堂兄弟。
自“虎牢”建成之後,長期留有駐軍,數量並不是太多,維持一個“旅”一千五百左右,每年由各個卿位家族輪流駐防。
明年便是由樓氏來擔負對“虎牢”的駐防任務,屆時樓司會承擔起責任。
按照事先的約定,哪一個家族駐軍,該家族可以獲得稅收中的四成。
所以,要是明顯列國就在“虎牢”集中貿易,第一個吃到螃蟹的家族便是樓氏了。
本來就有駐軍的任務,可以拿到稅收中的四成,肯定是一種占便宜。其它的六成由國君與其他卿大夫去分,其餘人則是沒有資格來瓜分稅收。
那樣子看的話,好像是晉君周吃了虧?事實也的確是吃虧了。
畢竟,所謂的“共管”就是一國之君直轄地,情況類似於“縣”這種行政單位。
誰讓晉君周手裏沒有靠譜的武裝,無法承擔駐守任務,隻能是將利益拿出來便宜卿位家族。
因為晉君周無法派軍隊到“虎牢”駐紮,所以也不能算卿位家族在占便宜。
說白了就是,付出就該有收獲,卿位家族有足夠的實力來保證贏得的利益能夠落到自家口袋裏麵。
換作是卿位家族來保障駐守,結果隻有付出沒有收獲,反而是吃虧了。
那也就看得出來,同樣的一件事情,無非就是付出與收獲形成正比,不算到底誰欺負了誰。
宋國、衛國、鄭國距離“虎牢”比較近,他們現在比其他國家更加需要來自晉國的青睞,表現得更為積極是應該的事情。
要說的話,將那種被青睞表現得最為明顯的國家,當是鄭國與宋國,又以鄭國君臣最為迫切。
宋國秉承居安思危的心態,察覺到情況不對勁,盡力在營造可以自保的環境而已。
鄭國的情況非常糟糕,他們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疆域,麵對宋國與衛國還在不斷討伐,想要保住現有的疆域隻能是巴結晉國。
至於說晉國吞占了鄭國三分之二疆域?鄭國沒有能力複仇,隻能是暫時忍下來唄。
列國進行會盟並沒有固定的時間,隻是一般選在臨近夏季上旬那一會。這是春播之後,到夏季上軍這一段時間相對比較清閑,若是想要進行征戰,無疑是比較好的時間段。
肯定跟氣候也會有比較大的關係。
不是出現太特別的情況,誰會選在雨季或冰天雪地的時候會盟啊?
樓令沒有跟士弱閑聊的心思,示意士弱可以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作為一座關隘的“虎牢”,它的城牆最高十三米,最為低矮處一樣超過九米。城牆一律是采用夯土而成,施工總耗時超過四年的時間。
怎麽城牆還有高低起伏的呢?
那是一定的事情啊。
不是每一處都要慎重對待,乃至於可以在某些區域布下陷阱,城防設施自然也就存在強弱之分。
一般情況下,地理越是劣勢的地方,修建城防的時候越會被特別加強,反倒是一些地理存在優勢的區域可能會被忽略。
“因為天子射虎,而得‘虎牢’的名稱。”樓令知道這個典故。
所以,這一邊其實不是多麽地勢險峻,也沒有天然的口袋,隻是在兩山包夾的通道修築城牆,形成了一座內外三層的關隘。
是的,就是多層次的關隘,並不是隻有一麵城牆,主要防的是兩邊,左右兩邊也存在城牆,隻是左右兩邊是依著山體修建城牆。
另外,不要以為作為一座關隘的“虎牢”隻是修建城牆,關隘的主體有著許多兵堡的建築,外圍一樣存在很多的兵堡和關卡。
真要隻是卡住主通道?這算什麽關隘,該是定義為一道大型關卡了。
算上“虎牢”的話,晉國現如今已經擁有三個大型關隘,另外兩個分別是“壺口”和“孟門”。
其中,“壺口”是在晉國擊敗赤狄之後,由範氏來充當大頭,國家再進行補貼,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修築而成,變成一座卡住了晉國東西的關隘。
“孟門”則是完全由國家出資並調動勞力修建而成,它是在太行山西南端的一處關隘,卡住了晉國的南北通道。
因為出資的問題,“孟門”屬於國君直管,“壺口”則是屬於範氏的封地之一。
講實話,樓令並不覺得適合在“虎牢”設立貿易集中地。
關隘是軍事用途,對吧?
既是軍事用途,說明有著很大的戰略價值。
結果,將承擔戰略價值的關隘變成商貿集中地,不是很矛盾的事情嗎?
要知道任何貿易區都是蛇龍混雜的現狀,更是誰都能夠隨意進進出出,怎麽來保障不被滲透或是破壞。
晉國修建“虎牢”這座關隘主要是為了震懾鄭國,並不是非得卡住這一個地方。這樣就能夠理解為什麽好好的一座關隘,會輪到成為貿易集中地了。
隨著鄭國丟失三分之二的疆域,他們已經沒有左右橫跳的資本,也讓“虎牢”的軍事價值猛跌。
現如今的鄭國,他們舉國上下一定非常痛恨晉國,可是又不得不取悅晉國君臣,免得被晉國一下子打死了。
所以,鄭國君臣是帶著任務來到“虎牢”這一邊,過來之後麵對任何一個晉人都是笑臉相對,有門路就各種送禮。
樓令這邊當然也收到了來自鄭國的禮物,還是以鄭君嘉的名義送來。
一國之君向他國大臣送禮?聽著就充滿了辛酸苦辣,使人聞之五味雜陳。
站在晉國的立場,沒有晉人會對鄭國的現狀生出同情。
很早之前,鄭國得勢的情況下誰都敢欺負,其中包括了還沒有發跡的晉國。
輪到晉國發跡起來,不進行立場的預設,其實可以理解鄭國為了自保一再左右橫跳。
輪到是一名晉人或楚人,感官裏麵隻剩下對鄭國一再左右橫跳的厭惡了。
“他們要是早這麽懂事,哪有現在?”中行偃就是這樣說話。
話是那麽講,問題在於鄭國不左右橫跳,晉國想割取鄭國的疆域就會變得不容易。
要是鄭國的名聲足夠好,晉國割取鄭國的土地,列國諸侯會站出來幫鄭國說話。
可能說話不會管用,晉國卻是要承擔相應的政治代價,例如列國開始疏遠晉國,乃至於組建成聯軍討伐晉國。
類似的事情在住下不止一次發生,每一次都是實施擴張的國家不占道義,使得其餘勢力的聯合會更加輕易。
要是有足夠的實力且站在道義的一邊,其他勢力會先思考實力的對比,並且不那麽容易互相取得信任。
一看就能看出中行偃對鄭國的不滿意,使得樓令懷疑鄭國給中行偃送得禮物分量不夠重。
沒別的,單純就是以中行偃的地位,再加上晉國將鄭國打得那麽慘,沒有必要說風涼話。
“作為貿易集中地的話,關隘之內的空間顯得狹小,正南方向有河流和大池塘,向北則是過於靠近大河。”士魴顯然不想聊鄭國的事情。
樓令接話,說道:“說是在‘虎牢’設立貿易集中地,不一定非得很靠近關隘。”
當前,鄭國北部被晉國占領並治理,以“虎牢”為中心向外,方圓百裏之內沒有主權爭議的麻煩。
作為關隘的“虎牢”無論從地形還是空間,它確確實實不適合來當一個貿易集中地。
隻不過因為“虎牢”作為關隘是“共管”的性質,所以才選擇了“虎牢”這個地方而已。
什麽意思?意思就是,它是“共管”的區域,不是單獨屬於任何一個人,產生的利益自然可以被均分;一旦選了某個家族的城池或地皮,肯定是那個家族來收稅,頂多就是再給國君交稅,利益無法被其它家族均沾了啊。
這就是為什麽“虎牢”明明是第一座關隘,結果被拿來當貿易集中地的原因。
樓令在想,當初華元提議“虎牢”作為貿易集中地,恐怕是看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方便以後反悔吧?
“‘虎牢’是關隘,不要開在關隘任由進出的先例。”樓令說道。
晉君周思考了一下下,主要思考樓令那樣說是什麽意思。
要知道鄭國北部九成被郤氏拿了去,不選擇“虎牢”去選其它地方,不等於是在給郤氏送錢嗎?
樓令當然不是要將貿易集中地挪到郤氏的地盤上。
給郤氏送錢?
樓氏是郤氏的鐵杆盟友,誰不知道呢。
另外,樓令其實也不想郤氏繼續壯大。
不是說樓令要算計郤氏,主要是郤氏強到過分,一旦發起神經的話,單獨任何一個卿位家族都扛不住。
聯合扛住郤氏?
樓氏是郤氏的盟友,為什麽非要抗衡呢?站在強大的郤氏這一邊,滅掉其他家族獲取利益,才是優先的選項。
隻是……,繼續讓郤氏壯大下去,誰敢保證樓氏和郤氏的關係會一直保持現在的良好關係。
“關隘正南五裏之外是平坦地形。可以在這裏設立一處城鎮用來貿易。”樓令說道。
一直在思考的晉君周聽了樓令後麵講的話,心裏立刻大大鬆了口氣。
如果樓令死心塌地當郤氏的小弟,一切以郤氏的利益為先,可以說不止其他家族要完蛋,連帶晉國也要完了。
知道有多少人盼著郤氏與樓氏反目成仇嗎?
範氏和荀氏眼巴巴盼著。
晉君周也在盼著。
主要是郤氏與樓氏的聯合,兩邊加起來的實力,另有郤錡的敢做事,再有樓令善於策劃,真不是一加一隻等於二,完全是大於二。
“上軍將說得不錯。”中行偃出言附和:“選在‘虎牢’正南五裏,不算是太遠的地方。”
最為主要的事情是,那邊仍舊屬於“虎牢”的轄區之內。
因為不是什麽大事,所以別說樓令講得在理,便是不在理,不會有人非要反對。
“我派人會知中軍將、中軍佐、下軍將、新軍將、新軍佐。”晉君周說道。
這是應該的。
即便不是什麽大事,仍然有會知的必要。
真要是他們四人商議又一錘敲定,多少是有些不尊重沒有在場的卿大夫。
尊重這種舉動,無論在什麽時候都很重要,且不分階層。
所以,別以為上位者就不用尊重下麵的人,敢欺辱得肆無忌憚,別懷疑在戰場上敢不敢駕車朝敵軍衝鋒,衝進去再停車把人獻上。
既然提到了郤錡等人,不免也就會聊一聊對魯國的征討事宜。
按照腳程的話,晉國的中軍和新軍應該已經抵達魯國的邊境?
在要討伐魯國的軍隊出發之前,魯國再一次派來使者團,選擇沒有開打就想投降。
晉君周其實想要接受魯國的投降,隻是遭到了郤錡的強烈反對。
當時,沒有任何一名卿大夫站在晉君周這一邊,無一例外都認為必須打,不打壓根就不行。
那是什麽情況?並不是卿大夫不想坐著收錢,壓根就是那麽輕易接受魯國的投降,擔憂會有越來越多的諸侯有樣學樣。
違逆或是招惹晉國,後一腳認錯再賠禮就能抵消?這樣一搞,搞得犯錯的成本顯得太低了。
不知道晉君周有沒有想明白那一層?反正就是他無法阻止大軍出動。
或許晉君周明白,可是更在乎青史上的名聲。
周王朝的秩序已經崩壞,好多的舊有規則仍然在運行。
當今之世,執筆寫史的國家已經不止是周王室和魯國,好多國家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史”了。
可是,要說哪裏的史料最為完整和全麵,無疑還是周王室和魯國的典藏室。
那樣一來,後人查閱史料以及辨識真偽,肯定是更加相信周王室和魯國典藏室裏麵的資料。
晉君周要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有沒有條件都想擁有更好的名聲。
周王室屬於是必須針對的對象。
魯國?在晉君周這一邊,並不認為一定要針對,乃至於認為需要收買。
那一次,郤錡的態度足夠強硬,再加上沒有卿大夫助拳,又一次讓晉君周認清了現實。
再一次遭受打擊的晉君周,他重新進入蟄伏狀態,日常就是一副笑吟吟的模樣。
一直在關注晉君周的樓令,他當然是察覺到了晉君周的異樣,幾次試圖安撫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不是說晉君周因為樓令一次不站在自己這一邊就立刻疏遠,純粹就是雙方進行接觸和交流,中間隔著的那一層膜變得更加明顯了。
在這種情況下,樓令不會一再主動湊過去,很清楚一旦太過主動,反倒是會讓晉君周越加警惕。
現在?樓令對晉君周的應對就是若即若離。
隻有晉君周搞明白是他更需要樓氏,主動近親過去,才不會做出什麽傻事來。
看就看晉君周什麽時候能夠晃過神來,反正當前是沒有。
在後麵,也就是正式展開會盟之前,應邀且要來的諸侯,他們陸陸續續抵達。
前來參加會盟的諸侯很多,合起來有十六名諸侯之多。
當下幸存的國家大概是二十多個,其中大部分是袖珍型的小國。
而這一次前來會盟的國家,不完全是周天子的分封國,像是被晉國幫助之下重新複國的徐國也參加了。
其他諸侯過來,不會讓晉國君臣太過在意。
便是孫林父極力在搞社交,晉國君臣給予的迴應也是比較平淡。
孫林父之前還沒有反應過來,他是等知道華元在不斷出訪各國才察覺到不對勁。
衛國的國君通常不靠譜,想要展開行動的孫林父沒有獲得資源,沒有道理拿孫氏的資產舍家為國,無法使用金元攻勢,自然也就沒有取得什麽成果。
陷入緊迫心態的孫林父,拿不出足夠資源的前提下,近期選擇緊緊粘著華元,搞得華元非常無奈。
等楚君招率隊抵達,很難不讓晉國君臣心生重視之感。
“楚令尹沒有來。”士魴認為可以將這個視為一個政治信號。
現在的楚國令尹是子庚。
在之前,子庚屬於是楚君招這一派的人。
可是,後麵子庚像是轉換了立場,改為與其他封君自成一派了。
當然了,光是看表麵,不一定就是正確。
“楚國的內亂不會長久了。”樓令說道。
多少算是散裝國家的楚國,他們在麵臨危難之際,會選擇摒棄矛盾,先解決來自外部的威脅。
實際上,多數國家都是那樣,等著將外部威脅解決,再繼續內部打生打死。
而不懂得共禦外敵的國家?反正很難將國祚延續下去。
楚國現在必須做的事情是什麽?他們要嚐試贖迴被晉國占取的土地。
隻有楚國將“方城”以東的土地拿迴去,曾經構築起來的防線才得以重新恢複,要不然就等於晉國一根長矛釘在楚國身上。
那樣一來,楚君招主動前來參加會盟,並且還不是與晉君周平等的地位,有心去進行琢磨,不難猜出具體是什麽意圖的。
“宋右師說,楚君這一次前來參加會盟,會在寡人之下。”晉君周提到這一點。
在楚共公時代,他親自向晉國的卿大夫服了軟,直接導致晉國卿大夫位比諸侯成為事實。
輪到楚君招當政,楚國已經去掉王號,再當晉國的小弟又何妨?
能夠肯定的事情是,多數楚人難以接受。
楚共公當時是想給晉國挖坑,論效果確實也達成了。
但凡晉國之君強勢,一定無法容忍卿大夫竟然位比諸侯。
誰讓晉君周沒有得勢,暫時發作不得呢?
搞到現在,晉國卿大夫位比諸侯,慢慢被世人所接受。
至於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看的是晉國公室能不能恢複實力。
晉君周無法壓製卿位家族,能夠采取的行動隻剩下扶持中小家族一條路。
事實是什麽?曆史上的晉君周走的就是扶持中小家族的路線,沒有英年早逝的話,後麵晉國會怎麽樣相當不好說。
“可惜,我們不知道楚國廟堂的情況。”樓令說道。
一些消息可以打探到。
有些消息真不是想打探就能夠知情。
樓令堅定認為楚國這是在忍辱負重,接下來玩得是虛與委蛇,一切都是為了爭取恢複元氣的時間。
很有問題的地方在於,樓令又知道無法一次將楚國打死,繼續打下去隻會讓楚國更團結,要是晉國繼續打楚國,變成抽不出力量滅掉其他國家,擴張之路隻是剛開始就要被迫中斷了。
因此,樓令沒有將自己對楚國的想法說出來,有人要提也會扯開話題。
到會議結束,中行偃就刻意追上樓令,說道:“上軍將在擔憂什麽呢?”
剛才的會議上,中行偃要說楚國是要假裝臣服,話題剛開始就被樓令引導到其它主題上了。
樓令知道中行偃看出來了一些,笑著說道:“我們目前最為緊要的事情是滅掉鄭國,再爭取盡快滅掉衛國。其它的事情暫時都可以放一放。上軍佐以為呢?”
中行偃見樓令還是左右而言它,內心裏不得不琢磨。
隻是呢?中行偃必須承認樓令說得對!
鄭國一副跪舔晉國的模樣,想滅掉且兼並鄭國,需要來好好操作一番。
將鄭國吞並之後,確確實實就該立刻實施對衛國的兼並計劃。
其它的事情在晉國完成吞並鄭國和衛國之前,不該拿出來作為阻礙。
“能夠那麽順利嗎?”中行偃總覺得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