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暫時還正常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是樓令主觀上要坑齊國。
齊國打萊國的主意已經有數十年之久,當時的樓令都還沒有出生呢。
至於說,樓令知道齊國在打萊國的主意,並且是齊國想要吞並萊國,作為晉國卿大夫的樓令沒有作為,對得起所擔負的權位嗎?
根據齊國的請求,樓令部分滿足了齊國君臣的要求,說服晉君周以及其餘卿大夫默許齊國對萊國的軍事行動。
盡管不甚完美,可是就問一問樓令有沒有拿錢之後將辦了事吧?
隨後便是一碼事各歸一碼事的狀況了。
享受了權柄帶來的好處,樓令總要為晉國著想,真不是什麽個人的恩怨。
反而來說,個人的恩怨置於國家利益之上,尤其是因為個人恩怨置國家利益而不顧,才是不當一個人。
那是後世的三觀,不等於當前。
不能說春秋時期沒有國家觀念,真要是沒有國家的概念,列國打生打死又是為了哪般。
隻是呢,春秋時期的國家觀念跟現代又不是同一迴事。
在春秋時期,多數國家認同一起屬於周天子的臣子,等於說有自己國家的同時,彼此之間的上麵還有一個共同的領導者。
該觀念之下,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大多數隻分勝負,不涉及到國祚存亡。
因為都有顧忌的情況,其實多數時候分出勝負,一般也會給失敗方留下足夠的麵子,不會將事情做得太絕。
當然了,沒有什麽是一成不變,比如秩序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樣,再被其它的秩序所取代。
樓令是後世魂穿而來,有些觀念一旦形成,一不小心就會遵從潛意識的認知來做事。
所以,樓令在了解情況之後,毫不猶豫定位自己是在推動晉國的那個人。
要說的話,樓令並沒有推動晉國近期將齊國滅掉的心思。
齊國不是鄭國、衛國之流,曾經稱過霸的齊國有屬於自己的驕傲,並且齊國也遠遠要比鄭國或衛國強大。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齊國在東邊一隅,受限於各種交通的因素,即使晉國展開大擴張行動,不會將齊國排在優先滅掉的目標之列。
真有晉國逐個消滅列國的那一天,超大概率就是齊國會被放在最後。
其實,就跟秦國的行動規律一樣。
在接下來,樓令會拿出“遠交近攻”的國策,玩法肯定無法照搬範雎那樣玩。
晉國和秦國所麵臨的格局存在區別。
首先,晉國麵對的並不是七雄,而是零零散散非常多的國家。
再來是,晉國內部格局比秦國要更為複雜,好幾個家族有掀桌子的實力。
這樣一來,製定和執行國策要符合實際,照抄極可能會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
要說有什麽不變,忽悠和麻痹齊國屬於是晉國或秦國都會做的事情。
樓令一行人與前來迎接的國書等人接頭,該有的一些禮遇馬上得到實現。
邊境線上歡宴幾天,主客受到最好的款待,其餘樓氏之人也享受齊國提供的給養。
這不是什麽犒勞的性質,扯不上是否要挖牆角,單純的宴客而已。
財大氣粗的齊國很舍得,動用的酒足夠前來的樓氏每一人至少喝上一觴。
那可是四千多人,一人一觴合起來的總量真不少。
其它食物方麵,齊國提供的第一頓就是粟米,煮的時候要求立筷子而不倒。
什麽叫立筷子而不倒?其實就是跟幹飯的程度差不多,放了足夠多的粟米。
肉食那當然不可能放開了供應,有放了鹽巴的肉湯喝就挺好。
事實是,春秋時代的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很難喝到幾次放了鹽巴的肉湯,乃至於日常嚐不到油星子或鹹味。
別說春秋時期,即便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能夠吃到正經鹽巴或油的人依舊是少數。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說白了就是天朝整體飛升,同時期處在饑餓線的國家多得是。
這樣說吧?樓令是一家之主和卿大夫,他的生活水平大概不如現代的小康之家。
指的是日常的生活水平,不是說要享受沒法子。
真要享樂,沒有電子產品便罷了,有比玩人更提供情緒價值的樂子嗎?
如果讓樓令有得選,他不會迴到現代當一個小康之人就是了。
管理一個數十萬人口的家族,作為一個國家的高層,其它生活上的不便利都變得可以忍受了。
畢竟,現代的樓令隻有玩遊戲才能指揮那麽多人,在春秋時期卻是能夠玩真的。
當然,換作樓令在春秋時代再怎麽努力都無法往上爬?肯定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大不了就是十八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
人在現代?大家都一樣,不像穿越之後會有知識積累帶來的優越感,努力無法得到同等價值的迴報,不婚不育躺平不會苦了孩子也就是了。
一連吃吃喝喝了三天,著實是令人挑不出齊國在接待樓氏眾人方麵,有什麽做得不好的地方。
重新啟程之餘,一路上沒有再過多的耽擱,順順利利地來到“臨淄”城外。
“所需食材每日都會奉上,還請晉卿派人與湣大夫交代妥當。”國書說的是田湣來負責招待的後勤供應。
樓令聽到是田湣來負責,好奇地問道:“這位湣大夫,如今擔任何職啊?”
國書可能是想不到樓令會關注田湣這麽個人,不由愣了那麽一下:“並無實職。現如今添為寡君之行者。”
所謂“行者”大概就是專職陪玩的一種角色。
隻不過,一國之君的寵臣,混到能夠招待樓氏的時候,可以成為一個掌管資源的人,總得來說就不是純粹的寵臣了。
樓令已經知道田湣的家族就是“田氏代齊”的那個家族,哪有可能不會留意呢?
也就隻是留意而已,沒有讓樓令打算做什麽。
“這個田氏……,好像是春秋最大的貪官家族了吧?”樓令有這個印象。
什麽情況?
沒有錯的。
田氏確實是春秋時期最大的貪官家族,還是一代代相傳的貪官之家。
他們經過努力變成幫齊君管理資源的家族,隨後一代代往自己家搬東西,最後玩成用國家的資源為自家收買人心,既:大鬥出小鬥進。
來到“臨淄”城外的樓氏隊伍,絕大多數的武裝人員會待在城外搭設起來的營區,僅有一百五十名武士跟隨樓令和樓武進城。
而有一百五十名武士的進城名額,其實算是已經比較特殊了。
那些來自樓氏的武士,他們一個個身上披著劄甲,身上更是有著戰戟、戰刀、強弓、硬弩四種武器。
這麽一支隊伍,沒有任何人敢於小覷,拉去攻打類似於鄫國這樣的小國,可能都足夠完成滅國之舉了。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禁止樓氏武士這種全副武裝的人進城,換作是隻攜帶武器則是不在進入“臨淄”城的限製之列。
畢竟,“臨淄”是一種商貿型的城池,哪一支商隊沒有安保人員呢?真要是限製得死死的,大概也沒有人會到“臨淄”來做生意。
樓令並不是第一次來“臨淄”這邊。
初次前來之時,樓令是攻城方的一員,打贏之後沒有入城。
隨後的幾次,通常就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有讓樓令好好逛一逛“臨淄”這座城池。
現如今的“臨淄”肯定沒有晏嬰出使楚國期間所吹噓的那般繁榮,隻是各條街道確確實實看去都有人。
一百五十名全副武裝的武士出現,不用齊國安排開道的人驅趕,沿途街道上的人都自行退到路邊。
而退到路邊的人,他們不免要看著渾身亮銀色鎧甲且攜帶四種武器的樓氏武士品頭論足,再猜測跟國書同車的樓令、樓武是何許人也。
沒有影像電子的時代,沒有見到本人,光看畫像也很難辨認。
這是因為諸夏這邊的畫像走的是意境流派,不是西方那些寫實流派。
便是到了兩千多年之後,宮廷畫師專門畫像,其實也因為為尊者諱的觀念,真人與畫像存在區別,尤其是身份不夠的人在畫中會變成“醜角”的一員。
真事!
封建王朝傳到後世的畫像,身份越高的人看著越是高大,身份低則是被畫得極其矮小和滑稽。這當然是為了襯托上位者的一種繪畫方式。
樓令出現在公眾場合的次數不少,隻不過能湊近了看的人絕對不多。
所以,世人知道晉國有一名叫樓令的卿大夫,長成什麽樣則是屬於多數人沒有親眼見過。
一百五十名全副武裝的武士,他們本來就會給人帶來壓迫感,再每一次邁步都是同一頻率,給予人們的壓迫感就更足了。
當世隻有一個國家的武裝隊伍僅是讓人看到就會產生心理壓力,圍觀的人們迅速意見統一,認定這一支看去很威武的隊伍來自晉國。
結合樓氏將要迎娶霖薑的事情,很快就讓他們篤定那一支武裝來自樓氏。
這樣一來,跟國書同車的是什麽人,還不好猜出來嗎?
樓令等人所途經之處,議論聲顯得非常大,乃至於掩蓋了一百五十名武士的整齊踏步聲。
很快,樓氏之主攜子前來迎親的事情,消息在城內傳開了。
抵達“臨淄”的樓令並沒有第一時間入宮拜謁齊君環。
至於下榻之所?齊國肯定是會安排得妥妥當當。
國書親自領著樓令等人前去一處宅院。
這一座宅院屬於誰不重要,關鍵的是足夠大,不止可以安頓入城的樓氏三百餘人,連帶一應的車輛和帶來的禮物都能夠安置妥當。
怎麽有三百多人入城?那肯定是要有啊。
樓令和樓武身邊不能少了伺候的人,其餘武士也需要有人照顧,總不能是隻有負責武力的人入城。
不能由齊國派人來照顧嗎?講實話就是真的不能。主要會凸顯出樓氏是暴發戶的事實,沒有半點屬於一個強大家族該有的底蘊。
家族裏麵有優秀的仆人,本身就是彰顯底蘊的一件事情。
一個家族的仆人質量怎麽樣,代表著該家族最起碼的臉麵,也能夠考驗該家族在教育上的能力。
齊國也不是什麽人都不派,起碼要派人在門外隨時等著被支應,也就是樓氏誰想逛一逛“臨淄”城作為向導。
“齊國準備得很充分,各室被收拾得一塵不染,一應所需亦是充足。”樓冰剛才檢查了一圈。
樓令與樓武在大廳外的走廊外麵對麵喝湯。
齊國的建築物布局跟晉國並沒有太大區別,生活區是生活區,活動區是活動區,各階級有屬於自己的區隔。
在主人的生活區,齊國的布局會比晉國那邊奢華一些,包括留出較大的空間,使得不會顯得太過逼仄。
齊國顯然就是往更好了挑選,要說勝過樓氏自家住宅的方便程度,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隻不過,一應的用材和裝飾品,奢華方麵是齊國給安排的居所完勝。
拿各種雕梁畫棟來說,樓氏幾乎看不到什麽雕刻,別說是特別使用帶顏色的漆去刷裝飾品。
臨近下午時分,一大批齊人過來。
“寡君得知晉卿到來,委實歡喜非常,特遣我等送來吃食。”田湣一臉恭敬的說道。
樓令臉上帶笑,說道:“齊君盛情,外臣怎麽會推辭呢。”
田湣帶來的不止是各種煮好了的食物,其實還帶來了很多生活用品,包括各類的餐具。
“家主,有諸侯級別的餐具。”樓冰負責接待,發現不對立刻匯報。
樓令保持微笑,低聲說道:“是齊君幹得出來的事情。”
晉國卿大夫位比諸侯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隻是以前隻有楚共公在公開場合用招待諸侯的禮儀麵對晉國卿大夫,其餘各國諸侯不反對也不承認。
“這……”樓冰有再多的遲疑,麵對樓令不當迴事,隻能說道:“臣告退。”
是的,其他人也能對樓令自稱“臣”。
每一個家族,隻要是上下關係,都可以視為君臣關係,不像大一統王朝在稱唿上做限製。
樓令將樓武招唿過來,吩咐道:“你隨湣大夫入宮,替為父向齊君道謝。”
正式流程就有這麽一迴事。
樓武入宮拜謁大舅哥,也是讓齊國公室成員見一見本人,完成初次的集體認臉,免得以後遇上了連互相什麽關係都不知道。
早知道怎麽迴事的樓武一點不慫,雄赳赳就出發了……
齊國打萊國的主意已經有數十年之久,當時的樓令都還沒有出生呢。
至於說,樓令知道齊國在打萊國的主意,並且是齊國想要吞並萊國,作為晉國卿大夫的樓令沒有作為,對得起所擔負的權位嗎?
根據齊國的請求,樓令部分滿足了齊國君臣的要求,說服晉君周以及其餘卿大夫默許齊國對萊國的軍事行動。
盡管不甚完美,可是就問一問樓令有沒有拿錢之後將辦了事吧?
隨後便是一碼事各歸一碼事的狀況了。
享受了權柄帶來的好處,樓令總要為晉國著想,真不是什麽個人的恩怨。
反而來說,個人的恩怨置於國家利益之上,尤其是因為個人恩怨置國家利益而不顧,才是不當一個人。
那是後世的三觀,不等於當前。
不能說春秋時期沒有國家觀念,真要是沒有國家的概念,列國打生打死又是為了哪般。
隻是呢,春秋時期的國家觀念跟現代又不是同一迴事。
在春秋時期,多數國家認同一起屬於周天子的臣子,等於說有自己國家的同時,彼此之間的上麵還有一個共同的領導者。
該觀念之下,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大多數隻分勝負,不涉及到國祚存亡。
因為都有顧忌的情況,其實多數時候分出勝負,一般也會給失敗方留下足夠的麵子,不會將事情做得太絕。
當然了,沒有什麽是一成不變,比如秩序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樣,再被其它的秩序所取代。
樓令是後世魂穿而來,有些觀念一旦形成,一不小心就會遵從潛意識的認知來做事。
所以,樓令在了解情況之後,毫不猶豫定位自己是在推動晉國的那個人。
要說的話,樓令並沒有推動晉國近期將齊國滅掉的心思。
齊國不是鄭國、衛國之流,曾經稱過霸的齊國有屬於自己的驕傲,並且齊國也遠遠要比鄭國或衛國強大。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齊國在東邊一隅,受限於各種交通的因素,即使晉國展開大擴張行動,不會將齊國排在優先滅掉的目標之列。
真有晉國逐個消滅列國的那一天,超大概率就是齊國會被放在最後。
其實,就跟秦國的行動規律一樣。
在接下來,樓令會拿出“遠交近攻”的國策,玩法肯定無法照搬範雎那樣玩。
晉國和秦國所麵臨的格局存在區別。
首先,晉國麵對的並不是七雄,而是零零散散非常多的國家。
再來是,晉國內部格局比秦國要更為複雜,好幾個家族有掀桌子的實力。
這樣一來,製定和執行國策要符合實際,照抄極可能會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
要說有什麽不變,忽悠和麻痹齊國屬於是晉國或秦國都會做的事情。
樓令一行人與前來迎接的國書等人接頭,該有的一些禮遇馬上得到實現。
邊境線上歡宴幾天,主客受到最好的款待,其餘樓氏之人也享受齊國提供的給養。
這不是什麽犒勞的性質,扯不上是否要挖牆角,單純的宴客而已。
財大氣粗的齊國很舍得,動用的酒足夠前來的樓氏每一人至少喝上一觴。
那可是四千多人,一人一觴合起來的總量真不少。
其它食物方麵,齊國提供的第一頓就是粟米,煮的時候要求立筷子而不倒。
什麽叫立筷子而不倒?其實就是跟幹飯的程度差不多,放了足夠多的粟米。
肉食那當然不可能放開了供應,有放了鹽巴的肉湯喝就挺好。
事實是,春秋時代的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很難喝到幾次放了鹽巴的肉湯,乃至於日常嚐不到油星子或鹹味。
別說春秋時期,即便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能夠吃到正經鹽巴或油的人依舊是少數。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說白了就是天朝整體飛升,同時期處在饑餓線的國家多得是。
這樣說吧?樓令是一家之主和卿大夫,他的生活水平大概不如現代的小康之家。
指的是日常的生活水平,不是說要享受沒法子。
真要享樂,沒有電子產品便罷了,有比玩人更提供情緒價值的樂子嗎?
如果讓樓令有得選,他不會迴到現代當一個小康之人就是了。
管理一個數十萬人口的家族,作為一個國家的高層,其它生活上的不便利都變得可以忍受了。
畢竟,現代的樓令隻有玩遊戲才能指揮那麽多人,在春秋時期卻是能夠玩真的。
當然,換作樓令在春秋時代再怎麽努力都無法往上爬?肯定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大不了就是十八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
人在現代?大家都一樣,不像穿越之後會有知識積累帶來的優越感,努力無法得到同等價值的迴報,不婚不育躺平不會苦了孩子也就是了。
一連吃吃喝喝了三天,著實是令人挑不出齊國在接待樓氏眾人方麵,有什麽做得不好的地方。
重新啟程之餘,一路上沒有再過多的耽擱,順順利利地來到“臨淄”城外。
“所需食材每日都會奉上,還請晉卿派人與湣大夫交代妥當。”國書說的是田湣來負責招待的後勤供應。
樓令聽到是田湣來負責,好奇地問道:“這位湣大夫,如今擔任何職啊?”
國書可能是想不到樓令會關注田湣這麽個人,不由愣了那麽一下:“並無實職。現如今添為寡君之行者。”
所謂“行者”大概就是專職陪玩的一種角色。
隻不過,一國之君的寵臣,混到能夠招待樓氏的時候,可以成為一個掌管資源的人,總得來說就不是純粹的寵臣了。
樓令已經知道田湣的家族就是“田氏代齊”的那個家族,哪有可能不會留意呢?
也就隻是留意而已,沒有讓樓令打算做什麽。
“這個田氏……,好像是春秋最大的貪官家族了吧?”樓令有這個印象。
什麽情況?
沒有錯的。
田氏確實是春秋時期最大的貪官家族,還是一代代相傳的貪官之家。
他們經過努力變成幫齊君管理資源的家族,隨後一代代往自己家搬東西,最後玩成用國家的資源為自家收買人心,既:大鬥出小鬥進。
來到“臨淄”城外的樓氏隊伍,絕大多數的武裝人員會待在城外搭設起來的營區,僅有一百五十名武士跟隨樓令和樓武進城。
而有一百五十名武士的進城名額,其實算是已經比較特殊了。
那些來自樓氏的武士,他們一個個身上披著劄甲,身上更是有著戰戟、戰刀、強弓、硬弩四種武器。
這麽一支隊伍,沒有任何人敢於小覷,拉去攻打類似於鄫國這樣的小國,可能都足夠完成滅國之舉了。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禁止樓氏武士這種全副武裝的人進城,換作是隻攜帶武器則是不在進入“臨淄”城的限製之列。
畢竟,“臨淄”是一種商貿型的城池,哪一支商隊沒有安保人員呢?真要是限製得死死的,大概也沒有人會到“臨淄”來做生意。
樓令並不是第一次來“臨淄”這邊。
初次前來之時,樓令是攻城方的一員,打贏之後沒有入城。
隨後的幾次,通常就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有讓樓令好好逛一逛“臨淄”這座城池。
現如今的“臨淄”肯定沒有晏嬰出使楚國期間所吹噓的那般繁榮,隻是各條街道確確實實看去都有人。
一百五十名全副武裝的武士出現,不用齊國安排開道的人驅趕,沿途街道上的人都自行退到路邊。
而退到路邊的人,他們不免要看著渾身亮銀色鎧甲且攜帶四種武器的樓氏武士品頭論足,再猜測跟國書同車的樓令、樓武是何許人也。
沒有影像電子的時代,沒有見到本人,光看畫像也很難辨認。
這是因為諸夏這邊的畫像走的是意境流派,不是西方那些寫實流派。
便是到了兩千多年之後,宮廷畫師專門畫像,其實也因為為尊者諱的觀念,真人與畫像存在區別,尤其是身份不夠的人在畫中會變成“醜角”的一員。
真事!
封建王朝傳到後世的畫像,身份越高的人看著越是高大,身份低則是被畫得極其矮小和滑稽。這當然是為了襯托上位者的一種繪畫方式。
樓令出現在公眾場合的次數不少,隻不過能湊近了看的人絕對不多。
所以,世人知道晉國有一名叫樓令的卿大夫,長成什麽樣則是屬於多數人沒有親眼見過。
一百五十名全副武裝的武士,他們本來就會給人帶來壓迫感,再每一次邁步都是同一頻率,給予人們的壓迫感就更足了。
當世隻有一個國家的武裝隊伍僅是讓人看到就會產生心理壓力,圍觀的人們迅速意見統一,認定這一支看去很威武的隊伍來自晉國。
結合樓氏將要迎娶霖薑的事情,很快就讓他們篤定那一支武裝來自樓氏。
這樣一來,跟國書同車的是什麽人,還不好猜出來嗎?
樓令等人所途經之處,議論聲顯得非常大,乃至於掩蓋了一百五十名武士的整齊踏步聲。
很快,樓氏之主攜子前來迎親的事情,消息在城內傳開了。
抵達“臨淄”的樓令並沒有第一時間入宮拜謁齊君環。
至於下榻之所?齊國肯定是會安排得妥妥當當。
國書親自領著樓令等人前去一處宅院。
這一座宅院屬於誰不重要,關鍵的是足夠大,不止可以安頓入城的樓氏三百餘人,連帶一應的車輛和帶來的禮物都能夠安置妥當。
怎麽有三百多人入城?那肯定是要有啊。
樓令和樓武身邊不能少了伺候的人,其餘武士也需要有人照顧,總不能是隻有負責武力的人入城。
不能由齊國派人來照顧嗎?講實話就是真的不能。主要會凸顯出樓氏是暴發戶的事實,沒有半點屬於一個強大家族該有的底蘊。
家族裏麵有優秀的仆人,本身就是彰顯底蘊的一件事情。
一個家族的仆人質量怎麽樣,代表著該家族最起碼的臉麵,也能夠考驗該家族在教育上的能力。
齊國也不是什麽人都不派,起碼要派人在門外隨時等著被支應,也就是樓氏誰想逛一逛“臨淄”城作為向導。
“齊國準備得很充分,各室被收拾得一塵不染,一應所需亦是充足。”樓冰剛才檢查了一圈。
樓令與樓武在大廳外的走廊外麵對麵喝湯。
齊國的建築物布局跟晉國並沒有太大區別,生活區是生活區,活動區是活動區,各階級有屬於自己的區隔。
在主人的生活區,齊國的布局會比晉國那邊奢華一些,包括留出較大的空間,使得不會顯得太過逼仄。
齊國顯然就是往更好了挑選,要說勝過樓氏自家住宅的方便程度,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隻不過,一應的用材和裝飾品,奢華方麵是齊國給安排的居所完勝。
拿各種雕梁畫棟來說,樓氏幾乎看不到什麽雕刻,別說是特別使用帶顏色的漆去刷裝飾品。
臨近下午時分,一大批齊人過來。
“寡君得知晉卿到來,委實歡喜非常,特遣我等送來吃食。”田湣一臉恭敬的說道。
樓令臉上帶笑,說道:“齊君盛情,外臣怎麽會推辭呢。”
田湣帶來的不止是各種煮好了的食物,其實還帶來了很多生活用品,包括各類的餐具。
“家主,有諸侯級別的餐具。”樓冰負責接待,發現不對立刻匯報。
樓令保持微笑,低聲說道:“是齊君幹得出來的事情。”
晉國卿大夫位比諸侯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隻是以前隻有楚共公在公開場合用招待諸侯的禮儀麵對晉國卿大夫,其餘各國諸侯不反對也不承認。
“這……”樓冰有再多的遲疑,麵對樓令不當迴事,隻能說道:“臣告退。”
是的,其他人也能對樓令自稱“臣”。
每一個家族,隻要是上下關係,都可以視為君臣關係,不像大一統王朝在稱唿上做限製。
樓令將樓武招唿過來,吩咐道:“你隨湣大夫入宮,替為父向齊君道謝。”
正式流程就有這麽一迴事。
樓武入宮拜謁大舅哥,也是讓齊國公室成員見一見本人,完成初次的集體認臉,免得以後遇上了連互相什麽關係都不知道。
早知道怎麽迴事的樓武一點不慫,雄赳赳就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