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2年5月,浙江的夏天開始燥熱起來,但是依舊擋不住侍王李世賢要剿滅包村的決心。
侍王李世賢集合以來王陸順德的諸暨部隊為底子,收編了見天安姚克剛的隊伍,這兩支隊伍總共四萬人。
又從杭州調來了杭州守將聽王陳炳文,天朝大將汪海洋麾下的一萬多人,以及嵊縣主將周和的一萬多人,加入圍剿包村的隊伍。
這裏記住一個名字:
“”汪海洋“”
這個人日後親手將太平天國最後一點希望給破滅了的人。
........
汪海洋本來跟隨石達開,後來跟著石達開覺得混不下去,就離開了石達開,投入太平天國,結果陰差陽錯的加入了侍王李世賢這裏。
汪海洋成為了侍王李世賢的部下。
李世賢不僅從杭州調兵,他還讓鎮守寧波的太平軍守將戴王黃呈忠,梯王練業坤,首王範汝增帶兵前來相助。
也就是說李世賢還要從寧波調兵。
寧波是太平天國手中唯一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如此重要的位置,太平天國肯定十分重視,所以太平天國派了三位王,以及五萬部隊鎮守。
大家一定會有個疑問,為什麽寧波是太平天國唯一的出海口, 而杭州為什麽不是?
杭州不是在太平天國手中嗎?難道杭州沒有出海口?
其實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寧波位於東海之濱,是個天然的優良海港,他的港口水深又寬闊,水勢平坦,平時無大風大浪,無論是大型戰艦以及大型輪船都可以靠岸。
而杭州就不一樣了 杭州的海口水深不足,泥沙堆積,杭州灣的喇叭口地形會導致潮水洶湧,不利於停船,也不利於港口建設。
所以寧波才是太平天國唯一的出海口。
可寧波就這麽如此一個重要的地方,應該重兵防守才對。
可侍王李世賢一心為了剿滅包村,迷了心智,他還是一張調令,讓寧波的太平軍將領帶兵來剿滅包村。
寧波的戴王黃呈忠,梯王聶業坤,首王範汝增幾人同時收到侍王李世賢的調令後,大家聚在一起研究開會。
特別是戴王黃呈忠他感覺到有些不可思議,他當即提出質疑:
“”這......侍王李世賢這是在發什麽脾氣?“”
“”他發瘋了嗎“”
“”咱們寧波離諸暨有三百裏,他竟然讓我們去諸暨打包村?“”
“”路途遙遠,恐怕沒到包村,包村之亂就被打沒了“”
........。
戴王黃呈忠感覺到納悶兒,認為是王李世賢這樣興師動眾,就是為了去鎮壓一個農村,實在不值得。
可現在是往李世賢的調令一下,誰敢反對?
而寧波另一個將領首王範汝增在寧波待了一年多,外麵打仗打著個飛,前線的同僚人人立功創業,自己卻在寧波整日無所事事,他鬱悶極了。
範汝增十分想去領兵打仗,一直找不到機會,如今李世賢叫他們去打包村,正合範汝增的意。
於是首王範汝增對戴王黃呈忠說:
“”老夫一年多沒打仗,正好手癢了“”
“”前線吃緊,而咱們寧波風平浪靜,在寧波囤幾萬兵馬也算是浪費,咱們就抽掉一些人馬去包村吧“”
“”等打完包村,咱們再去找是侍王喝酒.......聊聊天“”。
........
首王範汝增,戴王黃呈忠等人與李世賢關係不錯。
最終幾人商量,帶三萬兵馬去諸暨圍剿包村,在寧波留一萬人防守。
他們幾個認為寧波好久沒有發生戰事,而且寧波附近都是太平天國的地盤,,青鳥想要拿下寧波,最起碼要經過四五層防線,所以寧波是絕對沒有風險的。
給他們忘了。
寧波是個濱海城池,誰說拿下寧波一定要走陸路,敵人若是有船從海上進攻寧波也是一種選擇。
就這樣,寧波的太平軍三位王帶著三萬部隊,從寧波出發,樂嗬嗬的趕往諸暨。
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第五次圍剿包村正式開始。
侍王李世賢雖說沒有親自參與指揮作戰,但是他卻派了四個王參戰,可謂是大手筆。
這五個王分別是:
“”來王陸順德“”
“”首王範汝增“”
“”戴王黃呈忠“”
“”梯王練業坤“”
部隊共計十萬人,火炮幾百門,洋槍兩萬餘隻。
來王陸順德這人挺牛逼的,他圍剿包村四次均告失敗,但是他卻屹立不倒,侍王李世賢,依舊重用他。
你說他牛逼不?
第五次圍剿號稱“”五王滅包村“”
(加侍王李世賢就是五個王)
1862年5月。
十萬太平軍兵分三路,圍剿包村,不過太平軍雖然號稱十萬,但是存在很大的水分。
太平軍我們早就說過,太平天國喜歡誇張人數,喜歡把牽馬的馬夫,挑擔子的挑夫,做飯的夥夫,一些非戰鬥人員全部算進去。
但是實際上可作戰的人應該隻有三,五萬人。
這三,五萬人才是太平軍真正的實力。
包村的白頭軍統帥包立身經過四次反圍剿成功之後,威望衝天,附近的團練隊伍紛紛前來投奔。
就連朝廷也派官員暗中聯絡包立身,鼓勵他好好作戰,並賞賜了一萬兩銀子。
朝廷拉攏包立身,朝廷賞賜的銀子包立身是收下了,但是他的態度卻模棱兩可,沒有答應朝廷,也沒有拒絕朝廷。
包立身的態度是什麽樣的呢?
其實他的態度很明確,就是要自立為王,不投靠太平天國,也不投靠朝廷,獨立於這兩者之間。
可包立身知道自己實力尚小,時機還不成熟,關鍵他已經與太平天國撕破臉,所以他不會立馬與朝廷撕破臉。
所以對待朝廷的態度包立身是模棱兩可,沒有表示同意,也沒有表示拒絕。
朝廷的官員又不傻,他猜得到包立身的態度,但是朝廷並沒有追究,畢竟包立身在和太平天國打仗。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嘛。
太平軍兵分三路的消息很快傳到包村,包立身一打探,發現對方有十萬之眾,火炮幾百門。
經過上次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他得出一個結論。
那就是放長毛入村,然後在龐大的包村裏麵,進行各個擊破。
可到底怎樣執行這個作戰計劃呢?
.........
1862年5月,浙江的夏天開始燥熱起來,但是依舊擋不住侍王李世賢要剿滅包村的決心。
侍王李世賢集合以來王陸順德的諸暨部隊為底子,收編了見天安姚克剛的隊伍,這兩支隊伍總共四萬人。
又從杭州調來了杭州守將聽王陳炳文,天朝大將汪海洋麾下的一萬多人,以及嵊縣主將周和的一萬多人,加入圍剿包村的隊伍。
這裏記住一個名字:
“”汪海洋“”
這個人日後親手將太平天國最後一點希望給破滅了的人。
........
汪海洋本來跟隨石達開,後來跟著石達開覺得混不下去,就離開了石達開,投入太平天國,結果陰差陽錯的加入了侍王李世賢這裏。
汪海洋成為了侍王李世賢的部下。
李世賢不僅從杭州調兵,他還讓鎮守寧波的太平軍守將戴王黃呈忠,梯王練業坤,首王範汝增帶兵前來相助。
也就是說李世賢還要從寧波調兵。
寧波是太平天國手中唯一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如此重要的位置,太平天國肯定十分重視,所以太平天國派了三位王,以及五萬部隊鎮守。
大家一定會有個疑問,為什麽寧波是太平天國唯一的出海口, 而杭州為什麽不是?
杭州不是在太平天國手中嗎?難道杭州沒有出海口?
其實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寧波位於東海之濱,是個天然的優良海港,他的港口水深又寬闊,水勢平坦,平時無大風大浪,無論是大型戰艦以及大型輪船都可以靠岸。
而杭州就不一樣了 杭州的海口水深不足,泥沙堆積,杭州灣的喇叭口地形會導致潮水洶湧,不利於停船,也不利於港口建設。
所以寧波才是太平天國唯一的出海口。
可寧波就這麽如此一個重要的地方,應該重兵防守才對。
可侍王李世賢一心為了剿滅包村,迷了心智,他還是一張調令,讓寧波的太平軍將領帶兵來剿滅包村。
寧波的戴王黃呈忠,梯王聶業坤,首王範汝增幾人同時收到侍王李世賢的調令後,大家聚在一起研究開會。
特別是戴王黃呈忠他感覺到有些不可思議,他當即提出質疑:
“”這......侍王李世賢這是在發什麽脾氣?“”
“”他發瘋了嗎“”
“”咱們寧波離諸暨有三百裏,他竟然讓我們去諸暨打包村?“”
“”路途遙遠,恐怕沒到包村,包村之亂就被打沒了“”
........。
戴王黃呈忠感覺到納悶兒,認為是王李世賢這樣興師動眾,就是為了去鎮壓一個農村,實在不值得。
可現在是往李世賢的調令一下,誰敢反對?
而寧波另一個將領首王範汝增在寧波待了一年多,外麵打仗打著個飛,前線的同僚人人立功創業,自己卻在寧波整日無所事事,他鬱悶極了。
範汝增十分想去領兵打仗,一直找不到機會,如今李世賢叫他們去打包村,正合範汝增的意。
於是首王範汝增對戴王黃呈忠說:
“”老夫一年多沒打仗,正好手癢了“”
“”前線吃緊,而咱們寧波風平浪靜,在寧波囤幾萬兵馬也算是浪費,咱們就抽掉一些人馬去包村吧“”
“”等打完包村,咱們再去找是侍王喝酒.......聊聊天“”。
........
首王範汝增,戴王黃呈忠等人與李世賢關係不錯。
最終幾人商量,帶三萬兵馬去諸暨圍剿包村,在寧波留一萬人防守。
他們幾個認為寧波好久沒有發生戰事,而且寧波附近都是太平天國的地盤,,青鳥想要拿下寧波,最起碼要經過四五層防線,所以寧波是絕對沒有風險的。
給他們忘了。
寧波是個濱海城池,誰說拿下寧波一定要走陸路,敵人若是有船從海上進攻寧波也是一種選擇。
就這樣,寧波的太平軍三位王帶著三萬部隊,從寧波出發,樂嗬嗬的趕往諸暨。
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第五次圍剿包村正式開始。
侍王李世賢雖說沒有親自參與指揮作戰,但是他卻派了四個王參戰,可謂是大手筆。
這五個王分別是:
“”來王陸順德“”
“”首王範汝增“”
“”戴王黃呈忠“”
“”梯王練業坤“”
部隊共計十萬人,火炮幾百門,洋槍兩萬餘隻。
來王陸順德這人挺牛逼的,他圍剿包村四次均告失敗,但是他卻屹立不倒,侍王李世賢,依舊重用他。
你說他牛逼不?
第五次圍剿號稱“”五王滅包村“”
(加侍王李世賢就是五個王)
1862年5月。
十萬太平軍兵分三路,圍剿包村,不過太平軍雖然號稱十萬,但是存在很大的水分。
太平軍我們早就說過,太平天國喜歡誇張人數,喜歡把牽馬的馬夫,挑擔子的挑夫,做飯的夥夫,一些非戰鬥人員全部算進去。
但是實際上可作戰的人應該隻有三,五萬人。
這三,五萬人才是太平軍真正的實力。
包村的白頭軍統帥包立身經過四次反圍剿成功之後,威望衝天,附近的團練隊伍紛紛前來投奔。
就連朝廷也派官員暗中聯絡包立身,鼓勵他好好作戰,並賞賜了一萬兩銀子。
朝廷拉攏包立身,朝廷賞賜的銀子包立身是收下了,但是他的態度卻模棱兩可,沒有答應朝廷,也沒有拒絕朝廷。
包立身的態度是什麽樣的呢?
其實他的態度很明確,就是要自立為王,不投靠太平天國,也不投靠朝廷,獨立於這兩者之間。
可包立身知道自己實力尚小,時機還不成熟,關鍵他已經與太平天國撕破臉,所以他不會立馬與朝廷撕破臉。
所以對待朝廷的態度包立身是模棱兩可,沒有表示同意,也沒有表示拒絕。
朝廷的官員又不傻,他猜得到包立身的態度,但是朝廷並沒有追究,畢竟包立身在和太平天國打仗。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嘛。
太平軍兵分三路的消息很快傳到包村,包立身一打探,發現對方有十萬之眾,火炮幾百門。
經過上次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他得出一個結論。
那就是放長毛入村,然後在龐大的包村裏麵,進行各個擊破。
可到底怎樣執行這個作戰計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