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鄭國魁以前一直在巢湖一帶販賣私鹽,在當地還算是有名望的土匪。
1860年太平天國摧毀江南大營之後,接手了巢湖,鄭國魁就變成了太平天國眼中的匪類。
所以太平軍經常對鄭國魁的隊伍進行打擊。
鄭國魁沒有出路可走,於是向兩江總督何桂清投降,何桂清讓他組織隊伍去對抗太平軍。
鄭國魁搖身一變成了朝廷的武官。
後來兩江總督何桂清因貪生怕死被處死之後,鄭國魁的後山沒有了,他於是向太平天國投降。
太平天國接納鄭國魁的是納王郜雲寬,兩人一見如故,因此成為了好朋友。
可在後來李秀成攻打上海的時候,在一次戰鬥中鄭國魁的隊伍被打散,眼看陷入包圍。
鄭國魁靈機一動,帶著手下剩餘的隊伍向淮軍投降。
當時李鴻章剛出茅廬,又沒經曆過太平軍將領向他投降的先例,所以對於殺俘虜很是謹慎。
再加上鄭國魁又是自己的老鄉,所以李鴻章不計前嫌,還是對老鄉鄭國魁委以重用,鄭國魁也因此歸劃到淮軍第一猛將程學啟的麾下。
成為了程學啟的副將。
鄭國魁這個人的資曆 可以說非常豐富,他從這裏跳到那裏,從那裏跳到這裏,幾個陣營來迴跳動。
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他與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的友情。
李鴻章隨即把鄭國魁找來,說:
“”鄭將軍“”
“”戰場的形勢你也看到了,我們打不下去了,再打下去也隻是無休止的死人“”
“”我們打不下去,我估計長毛也打不下去,本帥現在給你一個任務,希望你能完成“”
........。
鄭國魁一聽,趕忙問道:
“”大人請說......“”
李鴻章沒有廢話,也沒有說客套話,而是直接進入主題,說道:
“”本帥準備招降蘇州的長毛,先派你過去試探一下他們的態度“”
“”你和那邊有好幾個人有交情,這事兒隻有你去才最合適“”
.......
鄭國魁聽後,頓時目瞪口呆,他的表情和李鴻章對程學啟說這事兒的時候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鄭國魁都有點不敢去。
他也連忙擺擺手:
“”大人這可不行呀,我是從長毛那邊過來的,我現在再迴去,他們非殺了我不可啊“”
......
程學啟這樣說就算了,最起碼現在的程學啟是李鴻章麾下第一員猛將。
可沒想到一個小小的鄭國魁也這樣說,鄭國魁在李鴻章的眼裏,雞毛都不算。
所以李鴻章當場惱怒,故意用激將法大聲嗬斥道:
“”鄭大人,你如今身為朝廷命官,現在本帥要求你為朝廷辦事,你竟然拒絕?“”
“”莫非你別有用心?想要對朝廷不利?“”
........
李鴻章的這一句別有用心,一下子把鄭國輝嚇著了。
激將法果然有效。
鄭國魁嚇得趕緊下跪:
“”大人..... 大人.....屬下不是這個意思,請大人息怒“”
.......
鄭國魁當然聽出了李鴻章的這一句“”別有用心“”是什麽意思。
意思就是說,李鴻章認為自己有可能背叛朝廷,所以鄭國魁嚇得臉色蒼白。
李鴻章依舊斜著眼,冷言的問道:
“”那你是什麽意思?“”
鄭國魁不知道如何迴答,隻得結結巴巴的說:
“”嗯......那個......屬下可能是貪生怕死,並非不為朝廷辦事“”
“”您也知道,以我這種身份很容易遭到他們殺害“”
.........
不過鄭國迴說著說著,感覺自己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還要趕緊為自己糾正。
“”嗯,大人,您要屬下去,屬下就去吧,免得您懷疑屬下對朝廷不忠?“”
“”若屬下不幸迴不來,還請大人好生照顧我的家人“”
........。
見鄭國魁願意去了,李鴻章才笑著眼開,將跪在地上的鄭國魁扶起來,拍了拍他褲腿上的灰塵,笑著說道:
“”你個傻子,這可是千載難逢的立功機會,你還想拒絕?“”
“”你任務完成,本帥會忘了你嗎?“”
.........。
聽到李鴻章答應讓他升官,鄭國魁眼前一亮,剛才貪生怕死,那股勁兒瞬間沒有了,他筆挺著身軀,向李鴻章參拜:
“”謝謝大人“”
“”謝謝大人“”
“”屬下必定竭盡所能完成任務“”
隨後鄭國魁和李鴻章以及李鴻章手下的軍師,幕僚,商議對策。
商議什麽對策呢?
主要商議應該和蘇州那邊誰聯係?
那邊最大的官,李秀成肯定是不可能投降的,第二號人選慕王譚紹光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可他又是李秀成的女婿,若向李秀成告密,派去完成招降任務的鄭國魁有可能會喪命。
大家想來想去,想來想去好像也隻有納王郜永寬可以嚐試一下。
就算郜永寬不肯投降,他也不會對自己的好朋友鄭國魁不利。
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於是成了李鴻章的拉攏對象。
.........。
製定好對策之後,鄭國魁喬裝打扮,穿上太平軍的服飾,然後帶上李鴻章寫的親筆信,然後等機會前往太平軍那邊。
可怎樣過去呢?
其實也很簡單。
那就是等太平軍下次來偷營的時候 ,. 鄭國魁則趁機混入太平軍, 隨著殘兵敗將前往蘇州。
當時蘇州的太平軍在忠王李秀成的催促下, 隔三差五的會在黑夜往淮軍這邊的坑道搞偷襲。
太平軍偷襲一下,能成功就繼續,不能成功就立馬撤走。
淮軍這邊也見怪不怪了。
不過淮軍這邊 也是隔三差五的爬出坑道,向太平軍那邊偷襲。
雙方你來我往。
大家想趁太平長毛來偷襲的時候 鄭國魁趁機混入其中, 應該是沒有人會發覺的。
........。
這個鄭國魁以前一直在巢湖一帶販賣私鹽,在當地還算是有名望的土匪。
1860年太平天國摧毀江南大營之後,接手了巢湖,鄭國魁就變成了太平天國眼中的匪類。
所以太平軍經常對鄭國魁的隊伍進行打擊。
鄭國魁沒有出路可走,於是向兩江總督何桂清投降,何桂清讓他組織隊伍去對抗太平軍。
鄭國魁搖身一變成了朝廷的武官。
後來兩江總督何桂清因貪生怕死被處死之後,鄭國魁的後山沒有了,他於是向太平天國投降。
太平天國接納鄭國魁的是納王郜雲寬,兩人一見如故,因此成為了好朋友。
可在後來李秀成攻打上海的時候,在一次戰鬥中鄭國魁的隊伍被打散,眼看陷入包圍。
鄭國魁靈機一動,帶著手下剩餘的隊伍向淮軍投降。
當時李鴻章剛出茅廬,又沒經曆過太平軍將領向他投降的先例,所以對於殺俘虜很是謹慎。
再加上鄭國魁又是自己的老鄉,所以李鴻章不計前嫌,還是對老鄉鄭國魁委以重用,鄭國魁也因此歸劃到淮軍第一猛將程學啟的麾下。
成為了程學啟的副將。
鄭國魁這個人的資曆 可以說非常豐富,他從這裏跳到那裏,從那裏跳到這裏,幾個陣營來迴跳動。
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他與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的友情。
李鴻章隨即把鄭國魁找來,說:
“”鄭將軍“”
“”戰場的形勢你也看到了,我們打不下去了,再打下去也隻是無休止的死人“”
“”我們打不下去,我估計長毛也打不下去,本帥現在給你一個任務,希望你能完成“”
........。
鄭國魁一聽,趕忙問道:
“”大人請說......“”
李鴻章沒有廢話,也沒有說客套話,而是直接進入主題,說道:
“”本帥準備招降蘇州的長毛,先派你過去試探一下他們的態度“”
“”你和那邊有好幾個人有交情,這事兒隻有你去才最合適“”
.......
鄭國魁聽後,頓時目瞪口呆,他的表情和李鴻章對程學啟說這事兒的時候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鄭國魁都有點不敢去。
他也連忙擺擺手:
“”大人這可不行呀,我是從長毛那邊過來的,我現在再迴去,他們非殺了我不可啊“”
......
程學啟這樣說就算了,最起碼現在的程學啟是李鴻章麾下第一員猛將。
可沒想到一個小小的鄭國魁也這樣說,鄭國魁在李鴻章的眼裏,雞毛都不算。
所以李鴻章當場惱怒,故意用激將法大聲嗬斥道:
“”鄭大人,你如今身為朝廷命官,現在本帥要求你為朝廷辦事,你竟然拒絕?“”
“”莫非你別有用心?想要對朝廷不利?“”
........
李鴻章的這一句別有用心,一下子把鄭國輝嚇著了。
激將法果然有效。
鄭國魁嚇得趕緊下跪:
“”大人..... 大人.....屬下不是這個意思,請大人息怒“”
.......
鄭國魁當然聽出了李鴻章的這一句“”別有用心“”是什麽意思。
意思就是說,李鴻章認為自己有可能背叛朝廷,所以鄭國魁嚇得臉色蒼白。
李鴻章依舊斜著眼,冷言的問道:
“”那你是什麽意思?“”
鄭國魁不知道如何迴答,隻得結結巴巴的說:
“”嗯......那個......屬下可能是貪生怕死,並非不為朝廷辦事“”
“”您也知道,以我這種身份很容易遭到他們殺害“”
.........
不過鄭國迴說著說著,感覺自己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還要趕緊為自己糾正。
“”嗯,大人,您要屬下去,屬下就去吧,免得您懷疑屬下對朝廷不忠?“”
“”若屬下不幸迴不來,還請大人好生照顧我的家人“”
........。
見鄭國魁願意去了,李鴻章才笑著眼開,將跪在地上的鄭國魁扶起來,拍了拍他褲腿上的灰塵,笑著說道:
“”你個傻子,這可是千載難逢的立功機會,你還想拒絕?“”
“”你任務完成,本帥會忘了你嗎?“”
.........。
聽到李鴻章答應讓他升官,鄭國魁眼前一亮,剛才貪生怕死,那股勁兒瞬間沒有了,他筆挺著身軀,向李鴻章參拜:
“”謝謝大人“”
“”謝謝大人“”
“”屬下必定竭盡所能完成任務“”
隨後鄭國魁和李鴻章以及李鴻章手下的軍師,幕僚,商議對策。
商議什麽對策呢?
主要商議應該和蘇州那邊誰聯係?
那邊最大的官,李秀成肯定是不可能投降的,第二號人選慕王譚紹光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可他又是李秀成的女婿,若向李秀成告密,派去完成招降任務的鄭國魁有可能會喪命。
大家想來想去,想來想去好像也隻有納王郜永寬可以嚐試一下。
就算郜永寬不肯投降,他也不會對自己的好朋友鄭國魁不利。
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於是成了李鴻章的拉攏對象。
.........。
製定好對策之後,鄭國魁喬裝打扮,穿上太平軍的服飾,然後帶上李鴻章寫的親筆信,然後等機會前往太平軍那邊。
可怎樣過去呢?
其實也很簡單。
那就是等太平軍下次來偷營的時候 ,. 鄭國魁則趁機混入太平軍, 隨著殘兵敗將前往蘇州。
當時蘇州的太平軍在忠王李秀成的催促下, 隔三差五的會在黑夜往淮軍這邊的坑道搞偷襲。
太平軍偷襲一下,能成功就繼續,不能成功就立馬撤走。
淮軍這邊也見怪不怪了。
不過淮軍這邊 也是隔三差五的爬出坑道,向太平軍那邊偷襲。
雙方你來我往。
大家想趁太平長毛來偷襲的時候 鄭國魁趁機混入其中, 應該是沒有人會發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