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來呢!!!
餘安定一直跟隨英王陳玉成到處領兵作戰,深得陳玉成的信任。
後來苗沛霖帶兵去了壽州,最開始的時候陳玉成可能是出於對苗沛霖的不信任,讓餘安定也跟著去了壽州。
估計是監視苗沛霖之用,安插個自己人到壽州,心裏踏實一點。
當時苗沛霖被安排去壽州的時候,陳玉成開始的時候還是有點不放心的,可後來時間久了,苗沛霖在壽州也沒搞出什麽花樣,反而是兢兢業業的守城。
所以陳玉成就對苗沛霖越來越放心。
...........。
說的也好笑.......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得勢的時候,他根本就看不起撚軍。
認為讓撚軍都是一群鄉巴佬,讓撚軍加入自己的麾下,會讓自己的隊伍作戰素質下降。
安慶之戰的時候,陳玉成手底下無兵可打了,陳玉成轉而改變了對撚軍的態度,由最開始的輕視,改為重用和拉攏。
陳玉成為了拉攏苗沛霖這個撚軍首領,以及各路撚軍,簡直是無不用其極。
當時陳玉成被洪秀全奪英王王爵的時候,他手底下的人吳如孝,陳德才,賴文光,等人都被封了王。
而撚軍出身的苗沛霖卻沒有封王。
也許是洪秀全防著苗沛霖,也許是洪秀全也和陳玉成一樣看不起撚軍這群農民。
總之,洪秀全封王的時候把苗沛霖給落下了
當時陳玉成為苗沛霖抱打不平起來:
“”天王洪秀全都給大家都被封了王,怎麽偏偏漏了苗沛霖?“”
“”苗沛霖也是有戰功的人,他手下的兩軍一唿百應,天王怎麽能區別對待呢?“”。
...........。
陳玉成純粹是為了拉攏撚軍這個首領,於是親自寫了封奏折。
不怕洪秀全的怒罵,還是寫了封奏折送到了天京,對天王洪秀全講明這個苗沛霖以及他手下的撚軍對太平天國有多重要?。
這樣的人應該拉攏。
所以洪秀全最後就給苗沛霖封了王。
苗沛霖這個王,可以說英王陳玉成據理力爭而爭過來的。
陳玉成英王被天王洪秀全剝奪英王王爵的時候,他沒有找天王洪秀全爭辯,而是默默的扛下了所有。
可如今手下苗沛霖沒有封王,陳玉成專門寫得到奏折,奏折寫了洋洋數千字,請求洪秀全封苗沛霖為王。
可謂是勞心勞肺,這足以見陳玉成對苗沛霖是真心真意的。
陳玉成以為隻要自己付出真心,手下人就會忠心耿耿。
...........。
陳玉成的弟弟陳聚成於是僅僅帶著幾個人,快馬加鞭趕到壽州,查看情況。
..........。
我們現在來講壽州的情況。
時間迴到安慶城破幾天之後,陳玉成圍攻安慶城的大軍,十幾萬人隨即都一哄而散。
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迴到了桐城,林紹璋,洪仁軒去了天京。
楊輔清去了寧國,黃文金去了江西,反正最後都是一哄而散。
苗沛霖他也跟隨英王陳玉成參加過安慶保衛戰,戰事結束之後,陳玉成就被苗沛霖說:
“”安慶戰局已定,你我皆無能為力,你還是趕迴壽州吧,別讓青妖偷了家“”。
..........。
當時離壽州不遠的潁州是清軍勝保的大營,欽差大臣勝保一直對壽州虎視眈眈。
陳玉成讓苗沛霖迴去,苗沛霖很快命令手下部隊收拾行囊,準備撤退。
撤退之前,苗沛霖看著安慶城還未熄滅的火光,想起安慶攻堅戰的慘狀,數萬伏屍趴在地上,又看到青妖強大的攻堅力炮。
他心裏五味雜陳,不幸唏噓感歎道:
“”十幾萬人攻不下僅僅一萬多人的青妖營壘,這仗還怎麽打?“”
“”天國是不是快完了?“”
“”我跟著他們混,會不會把自己混死?“”。
..........。
此時苗沛霖的內心已經動搖了,他認為太平天國沒什麽前途,又有了向滿清投降的打算。
為什麽說苗沛霖“”又“”有向滿清投降的打算呢?
那我現在就簡單的講一下苗沛霖這個人的“”惡劣“”的人生軌跡,
如果形容一個人不忠不義,可以說風吹兩邊倒,但是這個苗沛霖是風吹三邊倒。
...........。
苗沛霖生於安徽鳳台,家裏都是平穀農民,世代務農。
但是苗沛霖天生聰明,他也知道知識能改變命運,於是他勤苦用功,到了正年之時也就是3十歲那年,終於考上了秀才。
那時候一個世代務農家庭能考上秀才,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可苗沛霖考上秀才又能怎麽樣呢?
去當官又沒有資格,想進一步發展去北京城考試,結果太平軍進入安徽。
河南的撚軍也迅速南下,安徽也爆發了撚軍起義。
太平軍和撚軍把安徽搞得大亂。
苗沛霖自認為自己是個知識分子,在朝廷那邊當不了官,於是就直接加入了撚軍張樂行的隊伍。
張樂行的隊伍那時候多達十幾萬人,作為一個讀書人的苗沛霖既無戰功,又無背景,自然而然得不到張洛行的賞識。
畢竟像苗佩霖這種讀書人,在亂世之中幾乎是一抓一大把。
苗沛霖在軍中一直得不到重用,混了幾個月之後,感覺撚軍沒有出息,於是苗沛霖一怒之下跑迴了家,在家裏靠教書為生。
三年後,鹹豐皇帝下旨各地督辦團練武裝,
苗沛霖見機會來了,於是又加入了團練武裝,成為了地主武裝一員。
因苗沛霖之前在撚軍參加過好多次戰鬥,所以很快得到提拔。
到了一八五六年正月。
撚軍與安徽的團練在安徽北部爆發了大規模的對戰,當地的團練被撚軍打得節節敗退。
可撚軍兩萬人馬進入苗沛霖的地盤的時候,苗沛霖率軍三千多人突然一擊,將一直取勝的撚軍打得大敗,狼狽逃竄。
因此苗沛霖一戰成名,名聲大震,亂世之中,好多人都來投奔他。
苗沛霖因此在安徽一帶,名氣很大,這引起了朝廷的重視。
因為當時的團練武裝名義上是歸朝廷管,實際上指揮權卻在自己手中,所以朝廷有意拉攏苗佩霖。
............。
本來呢!!!
餘安定一直跟隨英王陳玉成到處領兵作戰,深得陳玉成的信任。
後來苗沛霖帶兵去了壽州,最開始的時候陳玉成可能是出於對苗沛霖的不信任,讓餘安定也跟著去了壽州。
估計是監視苗沛霖之用,安插個自己人到壽州,心裏踏實一點。
當時苗沛霖被安排去壽州的時候,陳玉成開始的時候還是有點不放心的,可後來時間久了,苗沛霖在壽州也沒搞出什麽花樣,反而是兢兢業業的守城。
所以陳玉成就對苗沛霖越來越放心。
...........。
說的也好笑.......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得勢的時候,他根本就看不起撚軍。
認為讓撚軍都是一群鄉巴佬,讓撚軍加入自己的麾下,會讓自己的隊伍作戰素質下降。
安慶之戰的時候,陳玉成手底下無兵可打了,陳玉成轉而改變了對撚軍的態度,由最開始的輕視,改為重用和拉攏。
陳玉成為了拉攏苗沛霖這個撚軍首領,以及各路撚軍,簡直是無不用其極。
當時陳玉成被洪秀全奪英王王爵的時候,他手底下的人吳如孝,陳德才,賴文光,等人都被封了王。
而撚軍出身的苗沛霖卻沒有封王。
也許是洪秀全防著苗沛霖,也許是洪秀全也和陳玉成一樣看不起撚軍這群農民。
總之,洪秀全封王的時候把苗沛霖給落下了
當時陳玉成為苗沛霖抱打不平起來:
“”天王洪秀全都給大家都被封了王,怎麽偏偏漏了苗沛霖?“”
“”苗沛霖也是有戰功的人,他手下的兩軍一唿百應,天王怎麽能區別對待呢?“”。
...........。
陳玉成純粹是為了拉攏撚軍這個首領,於是親自寫了封奏折。
不怕洪秀全的怒罵,還是寫了封奏折送到了天京,對天王洪秀全講明這個苗沛霖以及他手下的撚軍對太平天國有多重要?。
這樣的人應該拉攏。
所以洪秀全最後就給苗沛霖封了王。
苗沛霖這個王,可以說英王陳玉成據理力爭而爭過來的。
陳玉成英王被天王洪秀全剝奪英王王爵的時候,他沒有找天王洪秀全爭辯,而是默默的扛下了所有。
可如今手下苗沛霖沒有封王,陳玉成專門寫得到奏折,奏折寫了洋洋數千字,請求洪秀全封苗沛霖為王。
可謂是勞心勞肺,這足以見陳玉成對苗沛霖是真心真意的。
陳玉成以為隻要自己付出真心,手下人就會忠心耿耿。
...........。
陳玉成的弟弟陳聚成於是僅僅帶著幾個人,快馬加鞭趕到壽州,查看情況。
..........。
我們現在來講壽州的情況。
時間迴到安慶城破幾天之後,陳玉成圍攻安慶城的大軍,十幾萬人隨即都一哄而散。
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迴到了桐城,林紹璋,洪仁軒去了天京。
楊輔清去了寧國,黃文金去了江西,反正最後都是一哄而散。
苗沛霖他也跟隨英王陳玉成參加過安慶保衛戰,戰事結束之後,陳玉成就被苗沛霖說:
“”安慶戰局已定,你我皆無能為力,你還是趕迴壽州吧,別讓青妖偷了家“”。
..........。
當時離壽州不遠的潁州是清軍勝保的大營,欽差大臣勝保一直對壽州虎視眈眈。
陳玉成讓苗沛霖迴去,苗沛霖很快命令手下部隊收拾行囊,準備撤退。
撤退之前,苗沛霖看著安慶城還未熄滅的火光,想起安慶攻堅戰的慘狀,數萬伏屍趴在地上,又看到青妖強大的攻堅力炮。
他心裏五味雜陳,不幸唏噓感歎道:
“”十幾萬人攻不下僅僅一萬多人的青妖營壘,這仗還怎麽打?“”
“”天國是不是快完了?“”
“”我跟著他們混,會不會把自己混死?“”。
..........。
此時苗沛霖的內心已經動搖了,他認為太平天國沒什麽前途,又有了向滿清投降的打算。
為什麽說苗沛霖“”又“”有向滿清投降的打算呢?
那我現在就簡單的講一下苗沛霖這個人的“”惡劣“”的人生軌跡,
如果形容一個人不忠不義,可以說風吹兩邊倒,但是這個苗沛霖是風吹三邊倒。
...........。
苗沛霖生於安徽鳳台,家裏都是平穀農民,世代務農。
但是苗沛霖天生聰明,他也知道知識能改變命運,於是他勤苦用功,到了正年之時也就是3十歲那年,終於考上了秀才。
那時候一個世代務農家庭能考上秀才,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可苗沛霖考上秀才又能怎麽樣呢?
去當官又沒有資格,想進一步發展去北京城考試,結果太平軍進入安徽。
河南的撚軍也迅速南下,安徽也爆發了撚軍起義。
太平軍和撚軍把安徽搞得大亂。
苗沛霖自認為自己是個知識分子,在朝廷那邊當不了官,於是就直接加入了撚軍張樂行的隊伍。
張樂行的隊伍那時候多達十幾萬人,作為一個讀書人的苗沛霖既無戰功,又無背景,自然而然得不到張洛行的賞識。
畢竟像苗佩霖這種讀書人,在亂世之中幾乎是一抓一大把。
苗沛霖在軍中一直得不到重用,混了幾個月之後,感覺撚軍沒有出息,於是苗沛霖一怒之下跑迴了家,在家裏靠教書為生。
三年後,鹹豐皇帝下旨各地督辦團練武裝,
苗沛霖見機會來了,於是又加入了團練武裝,成為了地主武裝一員。
因苗沛霖之前在撚軍參加過好多次戰鬥,所以很快得到提拔。
到了一八五六年正月。
撚軍與安徽的團練在安徽北部爆發了大規模的對戰,當地的團練被撚軍打得節節敗退。
可撚軍兩萬人馬進入苗沛霖的地盤的時候,苗沛霖率軍三千多人突然一擊,將一直取勝的撚軍打得大敗,狼狽逃竄。
因此苗沛霖一戰成名,名聲大震,亂世之中,好多人都來投奔他。
苗沛霖因此在安徽一帶,名氣很大,這引起了朝廷的重視。
因為當時的團練武裝名義上是歸朝廷管,實際上指揮權卻在自己手中,所以朝廷有意拉攏苗佩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