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這些話,饒氏看到大婆的眼皮又動了一下,眼睛依然沒有睜開,但從眼角慢慢滲出了兩條涓涓細流,一點點往下滑落,最後止步在大婆鬢角的白發根兒前。
此時,大婆那幹癟的嘴巴卻微微的張開了,饒氏一看趕緊又舀了一調羹糖水,順勢緩緩倒進大婆的嘴裏。
隻是這口糖水卻永遠停留在老人家牙齒落光的口腔裏了,大婆她再也不用因沒牙齒而發愁怎麽去嚼咽下那一碗碗幹硬的紅薯渣飯,再也不用發愁咽不下去兒媳婦給她做的粗慷飯往飯碗裏倒井水的日子了。
大婆就這麽孤苦伶仃的死了,她老人家活著的時候,張家大院男女老少本著各掃門前雪的宗旨,從沒有人去真正關心過老人家,即使在最後的幾天裏,張家大院都沒有人走進大婆的廂房去看一眼,過問一聲。
現在,大婆死了,張家大院的男女老少全都出洞了,給大婆洗的洗身子,梳的梳頭,三下五除二將早就給大婆準備好的老衣穿上了。
然後一夥子姑娘媳婦將大婆留在人世上唯一的一身衣服和鋪蓋,提到河裏用力捶洗的幹幹淨淨。
另一夥子年輕力壯的男人們,則把大婆的床鋪從廂房裏抬了出來,將床上的稻草抱到十字路口一把火點燃,燒了個幹淨,隻留下一個空床架子依靠在張家大院的院牆外麵。
說白了,大婆就被兒子媳婦餓死的,也是被張家大院裏這些麻木不仁的後輩們漠視死的。
大婆的棺材是大爺活著的時候就給大婆打好了,大爺那時就預知了他的三個兒子們在他死後會虐待大婆的,所以,大爺在世的最後兩三年裏,跟二爺三爺商量,征得同意,從張家大院共有的山林裏砍迴生長多年的檀木,給大婆打了一口檀木棺材。
大婆死後,很快就裝棺入殮,擺放在張家大院的上房堂屋中,一時間,張家大院屋裏屋外一片素白。
喪事一般是三天,如果去世的這天日子不好,犯衝,那麽就會在家中多停留一天,但不管怎麽做,都得聽陰陽先生的指點,都要本著早點入土為安的原則來辦理喪事。
尤其是天氣炎熱,能早點下葬是最好不過的了,不然三天時間屍體絕對會有味道,這是親人們最不願意發生的事情。
所以,大婆裝棺入殮沒有多長時間,主事的跟大婆的幾個兒子兒媳婦一商量,就在大婆入殮的當天晚上,刮棺彌縫。用木楔和木釘子封死了棺材蓋。
隻是誰也沒有想到,此舉卻給第二天晚上的喪禮埋下了禍根,差點讓大婆的後人們傾家蕩產。
這一夜,張家大院甚至比以前還要安靜祥和,除了大婆的兒子媳婦頭戴長孝外,張家大院其他幾門張氏族人個個還是黑腦袋,該吃的吃,該喝的喝,甚至還能聽到大人們喊叫貪玩的孩子們早點睡覺,明晚準許玩通宵,給大婆行孝守夜的聲音。
也從這夜起,張家大院的院門徹夜開著,站在張家大院的院門前,就能一眼望到天井院子裏上房堂屋擺設的靈堂。
關於這間堂屋,在張家大院也有著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不管這間上房堂屋分到誰手上,不管是誰住在這間房子,張家大院裏爺字輩的老人去世後的靈堂都將設在這間上房,不得有人阻擾。
而此時,最為靜謐的也是這間上房,也就是現在的靈堂。裝著大婆的黝黑發亮的棺材蓋上放著一遝對折的火紙,火紙上麵蹲著一個裝著桐油的淺口黑碗,碗沿上兩根燈草盞夾著一根長燈撚,一簇昏黃小火苗隨著進出靈堂的人影而忽明忽暗,閃爍不停。
此時,大婆那幹癟的嘴巴卻微微的張開了,饒氏一看趕緊又舀了一調羹糖水,順勢緩緩倒進大婆的嘴裏。
隻是這口糖水卻永遠停留在老人家牙齒落光的口腔裏了,大婆她再也不用因沒牙齒而發愁怎麽去嚼咽下那一碗碗幹硬的紅薯渣飯,再也不用發愁咽不下去兒媳婦給她做的粗慷飯往飯碗裏倒井水的日子了。
大婆就這麽孤苦伶仃的死了,她老人家活著的時候,張家大院男女老少本著各掃門前雪的宗旨,從沒有人去真正關心過老人家,即使在最後的幾天裏,張家大院都沒有人走進大婆的廂房去看一眼,過問一聲。
現在,大婆死了,張家大院的男女老少全都出洞了,給大婆洗的洗身子,梳的梳頭,三下五除二將早就給大婆準備好的老衣穿上了。
然後一夥子姑娘媳婦將大婆留在人世上唯一的一身衣服和鋪蓋,提到河裏用力捶洗的幹幹淨淨。
另一夥子年輕力壯的男人們,則把大婆的床鋪從廂房裏抬了出來,將床上的稻草抱到十字路口一把火點燃,燒了個幹淨,隻留下一個空床架子依靠在張家大院的院牆外麵。
說白了,大婆就被兒子媳婦餓死的,也是被張家大院裏這些麻木不仁的後輩們漠視死的。
大婆的棺材是大爺活著的時候就給大婆打好了,大爺那時就預知了他的三個兒子們在他死後會虐待大婆的,所以,大爺在世的最後兩三年裏,跟二爺三爺商量,征得同意,從張家大院共有的山林裏砍迴生長多年的檀木,給大婆打了一口檀木棺材。
大婆死後,很快就裝棺入殮,擺放在張家大院的上房堂屋中,一時間,張家大院屋裏屋外一片素白。
喪事一般是三天,如果去世的這天日子不好,犯衝,那麽就會在家中多停留一天,但不管怎麽做,都得聽陰陽先生的指點,都要本著早點入土為安的原則來辦理喪事。
尤其是天氣炎熱,能早點下葬是最好不過的了,不然三天時間屍體絕對會有味道,這是親人們最不願意發生的事情。
所以,大婆裝棺入殮沒有多長時間,主事的跟大婆的幾個兒子兒媳婦一商量,就在大婆入殮的當天晚上,刮棺彌縫。用木楔和木釘子封死了棺材蓋。
隻是誰也沒有想到,此舉卻給第二天晚上的喪禮埋下了禍根,差點讓大婆的後人們傾家蕩產。
這一夜,張家大院甚至比以前還要安靜祥和,除了大婆的兒子媳婦頭戴長孝外,張家大院其他幾門張氏族人個個還是黑腦袋,該吃的吃,該喝的喝,甚至還能聽到大人們喊叫貪玩的孩子們早點睡覺,明晚準許玩通宵,給大婆行孝守夜的聲音。
也從這夜起,張家大院的院門徹夜開著,站在張家大院的院門前,就能一眼望到天井院子裏上房堂屋擺設的靈堂。
關於這間堂屋,在張家大院也有著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不管這間上房堂屋分到誰手上,不管是誰住在這間房子,張家大院裏爺字輩的老人去世後的靈堂都將設在這間上房,不得有人阻擾。
而此時,最為靜謐的也是這間上房,也就是現在的靈堂。裝著大婆的黝黑發亮的棺材蓋上放著一遝對折的火紙,火紙上麵蹲著一個裝著桐油的淺口黑碗,碗沿上兩根燈草盞夾著一根長燈撚,一簇昏黃小火苗隨著進出靈堂的人影而忽明忽暗,閃爍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