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石敬塘自李從珂即帝位後,因不服,常厲兵秣馬,欲奪帝位。清泰二年三月,石敬塘令河東兵馬使劉知遠新募親兵五萬人,稱“忠德營”;七月,又令劉知遠募三萬三千人,稱“信營”。以劉知遠為都督忠德、信二營兵馬事,統領二營兵馬。
三年正月,石敬塘見時機已至,即留“忠德營”守治所晉陽府,自率“信營”及主力,共計水陸兵四萬,殺向西京,欲剿滅李從珂。敬塘下令曰:“今我國乃多事之秋,奸臣當權,欲奪位篡國也,令蒼生不得安寧。吾盡忠報國,欲清君側,剿除奸臣,以安唐室。諸將日後須聽吾令行事,預者斬!”諸將皆曰:“願從主公之令!”
此時,細作已將此事告知唐主。從珂大怒曰;“朕待汝不薄,汝為何叛朕耶!汝便是朝中之奸臣!”即以中書令樊慶為都元帥,命其統領二十萬兵馬,與石敬塘決戰。隨其出征者,有張敬達、史弘肇等。
行至長安元興寨時,有哨兵報道:“前方五裏處,有一官軍錦旗,上大書一‘樊’字。”敬塘大驚,即召部將商議。副將王壽曰:“從珂小子遣人攻主公,不足憂矣!其所遣之將樊慶乃匹夫之勇,請主公命某與其廝殺,某定能擒其!”敬塘不信。河東節度使府掌書記桑維翰曰:“今我僅有不足五萬之兵,而從珂引弓之士,不下二十萬,寇眾我寡。若主公與其拚命戰,則不可也。某有一策,可使主公早得從珂之首級。”敬塘大喜曰:“卿有何策?速與吾道來。”維翰答道:“現契丹勢強,有三十萬能征善戰之卒,所向無敵。天兵亦懼之,況且李從珂乎?若主公能求援與其,大事可成矣!”敬塘遂命文書官李哲恭草一書,送與契丹可汗耶律德光。書曰:
臣石敬塘,表奏契丹大國可汗:今李從珂廢主自立,臣欲興問罪之師,恐以寡兵,不足以成大事。願執子禮,父事可汗,借兵南向,以懲叛逆。報捷之日,割盧龍一道、雁門以北之地以為謝也。善哉!善哉!此表。
大唐應順四年三月十九日書
李哲恭草罷,即呈與石敬塘。敬塘曰:“此書可也。”哲恭遂遣使赴契丹送書去了。於是敬塘於元興寨紮營。
卻說耶律德光見該書,大喜曰:“孤亦謝石郎也。孤定會親率二十萬精兵,援敬塘,以除叛賊。待事成後,孤欲冊敬塘為中朝皇帝。”遂下詔,待秋後親率大軍援石敬塘,並賜其糧草。
至九月,耶律德光親率大軍,援石敬塘。此時,樊慶已納監軍董度之策,以張敬達為兵馬使,命其乘契丹軍未至之機,先襲晉陽府,欲待契丹兵至,將之剿滅於城下。不料德光已知此事,遣將軍述律成先至晉陽府,攔截唐軍攻城。
且說張敬達於途中聞知此事,大怒曰:“狄虜竟膽敢妄動耶!汝一至,吾天兵即能擒汝!”即速引兵殺至晉陽府,與契丹兵決戰。
細作告知述律成,成遂命人緊閉東、西、北三城門,隻得出不得入,違者斬。方唐軍從東門至,張敬達見東門緊閉,遂喝道:“狄虜,速開門,放我王師入城,若如此,汝等可保性命;若據城頑抗,老夫即誅戮汝等!”無人答話。敬達再喊,還是如此。敬達大怒,遂強行開門入城。是時,伏兵四起,與敬達大戰三合,敬達大敗而走,退守晉安寨。述律成遂與石敬塘參將黃鐙合兵,將五萬唐軍圍於晉安寨。張敬達數次猛攻,欲殺出重圍,皆不成。
因張敬達大敗,士氣低落,副將王鐵平遂大唱投降調,使降契丹者不下萬人。鐵平又入帥營見敬達,曰:“今我軍敗局已定,將士萬人聯名上表,請主公降契丹,某亦主降。未知主公鈞意如何?”敬達曰:“我身為大將,喪師辱國,罪已在矣!若降契丹,豈不罪上加罪乎?汝休再言。”鐵平曰:“今萬餘士卒皆願降契丹,若主公不從,豈不無顏麵見士卒乎?”敬達曰:“士卒才是無顏見樊元帥,無顏見天子,無顏見我國之蒼生。汝迴去,將勸降之士卒盡皆誅戮即可也。”鐵平拜辭而退。一時辰後,鐵平又引兵入帥營,喝道:“張將軍,汝已死矣!吾手下之人皆是勸降之士卒!過一刻,其人即降契丹耶!汝首級亦至契丹營內耶!”然即命士兵一哄而上,射死敬達。年四十八歲。王鐵平遂攜敬達首級,引兵出降去了。述律成大喜,以鐵平為監軍。後清王夫之有詩歎曰:
哀哉李唐出事變,石郎引狄入中原。
可憐敬達誓死戰,不從叛徒之讒言。
身死首級送敵營,豈不為一恥辱焉?
唐朝滅亡狄虜興,大好河山送契丹。
卻說樊慶聞此訊,大怒曰:“叛將竟膽敢殺我大將耶!真是無法無天!吾欲報仇!”遂親率十三萬大軍,與契丹決戰。又遣參將賀聖虎引兵一萬攔截石敬塘,以防其救契丹兵。
此時,石敬塘已聞此訊,大驚失色,遂即刻引兵救契丹兵。樊慶引兵至述律成營外,親自出馬,喝道:“汝乃一狄虜,應恪守家業,為中原臣子,為何受人指使,來犯我土耶?中國之土不可失一寸!另兼我國有天兵百萬,所向無敵,汝一來,即死焉!”成喝道:“中原之地,本為我契丹之本土,汝主竟倚勢強,強占之也!老夫誓死不為反賊之臣子!”慶怒曰:“汝才是反賊!汝自犯中原以來,已折了吾將士數不勝數,有何顏麵生存耶?”成大怒, 親自引兵殺出率營,與唐軍決鬥。戰了數十迴合,仍不分勝負。忽石敬塘親自引兵殺來,與契丹兵兩麵夾擊,殺得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樊慶亦死於亂軍。餘部皆降契丹。時清泰三年十一月初五日也。
敗報傳至西京,李從珂大驚失色,從此不問政事,日夜痛哭,酣飲待亡。文武雖有勸諫者,但已無力迴天。此時,石敬塘已乘勝南下,中原三十八州之地聞風而降,盡皆歸附。石敬塘軍如無人之境,勢如破竹,二十三日即殺至汝州,距西京不足三百裏也。
十二月初三日,石敬塘見唐亡已指日可待,遂班師迴元興寨,重紮大營。二十七日又迴晉陽府,整頓士卒,待明年再攻西京。桑維翰曰:“主公已得數十州之地,且德才兼備,‘百姓皆鹹悅主公’,請主公早登大寶,即皇帝位。此事重大,應即刻施行。”敬塘從之,即擇於次年正月一吉日,於晉陽府南門築一壇,是時登壇即帝位。
是日,石敬塘端坐於台上,文武跪於台下兩班,三唿萬歲。敬塘傳旨,大赦天下,改元天福元年。尊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為“天聖祁德慈誌孝恭皇帝”,諡其父阿寶機為“地聖祁善文武孝明皇帝”。尊己母王氏為毅慈皇太後,契丹太後述律氏為天聖皇祖母。諡祖石惲中為始祖景皇帝,祖母範氏為景皇後;父石士容為太祖武皇帝。立妻李氏為皇後,子石重貴為太子。以王壽為丞相,劉知遠為太尉兼河東節度使,桑維翰為中書令,副將李遜容為尚書令,石秉希為大將軍兼內樞密使,王鐵平為樞密副使,李哲恭為太師。其餘官僚,各有封賞。向耶律德光貢銀三十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並遣侄石重富入契丹為人質。
卻說李從珂聞此訊,大驚失色,遂欲焚宮室自刎。太子李孝哲奏曰:“父皇不可如此行事。”“為何?”“待賊至,定會於京畿自稱帝王,立足根基。若父皇焚了宮室,賊豈不使百姓再建乎?父皇豈不是行傷財勞民之舉乎?今父皇將死,若能於臨終之時為蒼生立功,後世豈不誦父皇乎?”從珂從之,即欲拔劍自刎。但又不得劍,遂命人不得焚宮室,然攜諸子、孫出宮,投水而死。年五十一歲。太子亦死,年三十三歲。時清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也。其餘州縣皆相繼廢止清泰年號,並歸降石敬塘。史弘肇、景延廣等將亦不戰而降。唐遂亡。
石敬塘聞此訊,大喜,即引兵至西京,扒去李氏墳墓,拆其宮室,然欲班師迴晉陽府。丞相王壽奏曰:“不可。今陛下已登帝位,應謹慎擇都。開封乃前梁之都,有一大倉,其糧足可供食五十年也。再者,開封有堅固之郭,易守難攻,任何反賊皆不可破此城焉。若陛下以開封為都,豈不美哉?”敬塘大喜曰:“王丞相真乃朕之忠臣也!朕定會依卿言行事。”即下詔,廢棄西京,改晉陽府為太原府,作為河東節度使之治所,並改東京開封府為聖都汴梁府。時天福元年二月也。
卻說吳丞相、齊王徐知誥於乾貞七年九月自為“預政王”,代天子一切大權,並改元天祚。十一月又囚吳主楊溥於文德宮,並欲奉太子楊子戚為主,尊吳主為太上皇。司空禮曰:“不可。今帝仍在世,若大王廢之,天下人定譏諷大王也。便是大王欲廢楊氏,成大業,也不可行此下策。某懇請大王萬萬不可如此行事。”知誥從之,即去知字,單名誥,然每日貢米三十石與吳主。楊溥雖心中憤恨,但無可奈何。溥常道:“今我境不如獻帝也,有飯可食,即是莫大之好。朕不作任何奢求。”
天祚二年正月,徐誥將金陵府一分為二,東為皇都,西為興徐府。三月,誥命徐知衡於興徐府築預政王邸,己於王邸理政。四月,又以長子徐景通為中書平章,都督內廷諸事,留守宮城;以次子徐景元為兵馬都知使,留守徐誥封國,均防不測。徐誥又自加封爵七縣,諸子加五縣,齊文武加三縣。
天祚三年五月,吏部尚書韓熙載與徐誥曰:“今大王已輔國二十餘年,功德巍巍,應即刻布告天下,即皇帝位。如此,徐氏豈不興乎?”誥曰:“孤雖掌吳政,但仍有忠於楊氏之朝臣心不服孤。若孤即位,如此之臣舉兵反叛,恢複楊氏,為之奈何?”熙載曰:“大王勿憂。若有人反叛,大王速調徐知衡或司空禮部平叛即可也。”誥曰:“古人雲:‘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若孤為叛軍所敗,徐氏即沒也。稱帝之事,待日後再議。卿勿複言。”
六月,徐誥幸萬德園。未入園內,即有一人大叫道:“今大王可即帝位矣!”原來此人乃陳蟠之子陳元基,見為預政王府行參軍事。當年囚吳主楊溥,即乃元基之策。誥問元基:“卿言何意?”元基答道:“去月,韓尚書諫大王即正統,大王因恐有人不服而不從。而昨日小人過此園時,見有一神獸立於門前,該神獸曰:‘吾乃玉皇之使臣。吾宣玉皇詔,徐誥必即皇帝位矣。’言畢即不見蹤影。臣思,天帝亦命大王即正統,朝臣豈不皆服乎?”誥雖心中仍推辭,但恐兵變,即允之,命司空禮於興徐府築壇,擇吉日登壇即位。
卻說楊溥聞此訊,大驚失色,歎道:“我雖無才無德,但無過錯,為何不能守祖宗之基業耶?江山為何頃刻易姓焉?”言畢,號啕大哭。江夏王楊琳奏曰:“今吳已曆四十餘年,傳四主。能至陛下一代,已不易了。徐丞相繼父業輔國,功德覓天,天命已轉於其矣,蒼生亦願其即位。固陛下應禪位於徐丞相,上順天意,下應民心,並可安享清福。可否?”溥曰:“事已至此,若不從之,朕即死矣!還是禪位為好。”即命楊琳草禪位詔,並遣使將詔書並玉璽送與徐誥。詔曰:
今我大吳已曆四十餘年,傳四世,國力已日益衰弱。民變四起,奸臣竊命,使朕不能自保也。徐丞相父子兩代輔國,功德巍巍,朕不能與之比擬。朕欲上順天意,下應民心,禪位於徐公,安享清福。皇天後土,滔聖遜命。善哉!善哉!
大吳天祚三年九月初七日詔
徐誥見此詔,大喜,即重賞了使者,然受玉璽。以當年十月初五日,徐誥登壇受帝位,並端坐於台上。文武跪於台下兩班,三唿萬歲。楊溥下台,跪於文武之首,亦三唿萬歲。是日,吳亡。徐誥傳旨,改國號為唐,改姓名為李昴,宗室皆改李氏,不改者斬。大赦天下,改元建元元年。合並皇都及興徐府,複為金陵府。以徐知衡為丞相,楊琳為太尉,司空禮為中書令,陳元基為尚書令。紀雲中,紀祥之侄孫為大將軍兼內樞密使,劉澤為太師。其餘官僚,皆有封賞,從略。諡養父徐溫為太祖文皇帝,李氏為太祖文皇後。
李昴與楊溥曰:“朕乃一仁君,不殺無辜之人,汝亦是如此。念汝主動禪位與朕,朕封汝為萬戶侯,可否?”溥曰:“今溥不幸生於亂世,為苟活性命,固禪位於陛下。日後,臣不願高官厚祿,臣隻求性命不失即可也。”昴笑曰:“不料汝竟願楊氏亡耶!”遂授溥為廬州刺史,溥拜辭而退。溥為刺史七年餘,清正廉潔,廬州大治。溥於保大元年十一月病故,年四十三歲。
李昴自即位以來,勵精圖治,使南唐大盛。其大興節儉風,賦役亦低於其餘各國。昴不用玉盆,隻用鐵盆;且數次發放宮女迴鄉,允嫁人:建元元年,放宮女八百人;二年,又放一千一百人;四年,又放五百人。時人皆讚揚。
李昴於建元二年正月,南巡泰州。此時泰州饑荒,死無數,昴遂命人發放賑災糧。蒼生感激之,三唿萬歲。五月,昴又北巡黃州。此時黃州生水災,十人中即死者八九。但黃州刺史李鼎忠收百姓苛稅,令人切齒。昴聞訊大怒,即革李鼎忠職,徙於海寧州為平民。鼎忠嘔血而死。百姓無不稱快,奔走相告,如同過年。
李昴如此愛民,在五代十國乃罕見之明君也,僅次於唐明宗及周太祖。後人有詩曰:
巍巍唐顯宗,十國顯光榮。
出身卑賤兮,得知民疾苦。
賞罰分明兮,愛民真聖明。
可惜天無眼,五十七即崩。
南唐事已敘畢,且說吳越王錢鏐之政。錢鏐在位二十六年,兢兢業業,亦將吳越推入頂峰。然其晚期奢侈,賦役繁重,百姓皆苦不堪言。鏐晚年又猜忌朝臣,濫殺無辜,使人皆懼,皆不敢上忠言逆耳之言。鏐死時壽八十有一,其死乃何因?且聽下迴分解。
三年正月,石敬塘見時機已至,即留“忠德營”守治所晉陽府,自率“信營”及主力,共計水陸兵四萬,殺向西京,欲剿滅李從珂。敬塘下令曰:“今我國乃多事之秋,奸臣當權,欲奪位篡國也,令蒼生不得安寧。吾盡忠報國,欲清君側,剿除奸臣,以安唐室。諸將日後須聽吾令行事,預者斬!”諸將皆曰:“願從主公之令!”
此時,細作已將此事告知唐主。從珂大怒曰;“朕待汝不薄,汝為何叛朕耶!汝便是朝中之奸臣!”即以中書令樊慶為都元帥,命其統領二十萬兵馬,與石敬塘決戰。隨其出征者,有張敬達、史弘肇等。
行至長安元興寨時,有哨兵報道:“前方五裏處,有一官軍錦旗,上大書一‘樊’字。”敬塘大驚,即召部將商議。副將王壽曰:“從珂小子遣人攻主公,不足憂矣!其所遣之將樊慶乃匹夫之勇,請主公命某與其廝殺,某定能擒其!”敬塘不信。河東節度使府掌書記桑維翰曰:“今我僅有不足五萬之兵,而從珂引弓之士,不下二十萬,寇眾我寡。若主公與其拚命戰,則不可也。某有一策,可使主公早得從珂之首級。”敬塘大喜曰:“卿有何策?速與吾道來。”維翰答道:“現契丹勢強,有三十萬能征善戰之卒,所向無敵。天兵亦懼之,況且李從珂乎?若主公能求援與其,大事可成矣!”敬塘遂命文書官李哲恭草一書,送與契丹可汗耶律德光。書曰:
臣石敬塘,表奏契丹大國可汗:今李從珂廢主自立,臣欲興問罪之師,恐以寡兵,不足以成大事。願執子禮,父事可汗,借兵南向,以懲叛逆。報捷之日,割盧龍一道、雁門以北之地以為謝也。善哉!善哉!此表。
大唐應順四年三月十九日書
李哲恭草罷,即呈與石敬塘。敬塘曰:“此書可也。”哲恭遂遣使赴契丹送書去了。於是敬塘於元興寨紮營。
卻說耶律德光見該書,大喜曰:“孤亦謝石郎也。孤定會親率二十萬精兵,援敬塘,以除叛賊。待事成後,孤欲冊敬塘為中朝皇帝。”遂下詔,待秋後親率大軍援石敬塘,並賜其糧草。
至九月,耶律德光親率大軍,援石敬塘。此時,樊慶已納監軍董度之策,以張敬達為兵馬使,命其乘契丹軍未至之機,先襲晉陽府,欲待契丹兵至,將之剿滅於城下。不料德光已知此事,遣將軍述律成先至晉陽府,攔截唐軍攻城。
且說張敬達於途中聞知此事,大怒曰:“狄虜竟膽敢妄動耶!汝一至,吾天兵即能擒汝!”即速引兵殺至晉陽府,與契丹兵決戰。
細作告知述律成,成遂命人緊閉東、西、北三城門,隻得出不得入,違者斬。方唐軍從東門至,張敬達見東門緊閉,遂喝道:“狄虜,速開門,放我王師入城,若如此,汝等可保性命;若據城頑抗,老夫即誅戮汝等!”無人答話。敬達再喊,還是如此。敬達大怒,遂強行開門入城。是時,伏兵四起,與敬達大戰三合,敬達大敗而走,退守晉安寨。述律成遂與石敬塘參將黃鐙合兵,將五萬唐軍圍於晉安寨。張敬達數次猛攻,欲殺出重圍,皆不成。
因張敬達大敗,士氣低落,副將王鐵平遂大唱投降調,使降契丹者不下萬人。鐵平又入帥營見敬達,曰:“今我軍敗局已定,將士萬人聯名上表,請主公降契丹,某亦主降。未知主公鈞意如何?”敬達曰:“我身為大將,喪師辱國,罪已在矣!若降契丹,豈不罪上加罪乎?汝休再言。”鐵平曰:“今萬餘士卒皆願降契丹,若主公不從,豈不無顏麵見士卒乎?”敬達曰:“士卒才是無顏見樊元帥,無顏見天子,無顏見我國之蒼生。汝迴去,將勸降之士卒盡皆誅戮即可也。”鐵平拜辭而退。一時辰後,鐵平又引兵入帥營,喝道:“張將軍,汝已死矣!吾手下之人皆是勸降之士卒!過一刻,其人即降契丹耶!汝首級亦至契丹營內耶!”然即命士兵一哄而上,射死敬達。年四十八歲。王鐵平遂攜敬達首級,引兵出降去了。述律成大喜,以鐵平為監軍。後清王夫之有詩歎曰:
哀哉李唐出事變,石郎引狄入中原。
可憐敬達誓死戰,不從叛徒之讒言。
身死首級送敵營,豈不為一恥辱焉?
唐朝滅亡狄虜興,大好河山送契丹。
卻說樊慶聞此訊,大怒曰:“叛將竟膽敢殺我大將耶!真是無法無天!吾欲報仇!”遂親率十三萬大軍,與契丹決戰。又遣參將賀聖虎引兵一萬攔截石敬塘,以防其救契丹兵。
此時,石敬塘已聞此訊,大驚失色,遂即刻引兵救契丹兵。樊慶引兵至述律成營外,親自出馬,喝道:“汝乃一狄虜,應恪守家業,為中原臣子,為何受人指使,來犯我土耶?中國之土不可失一寸!另兼我國有天兵百萬,所向無敵,汝一來,即死焉!”成喝道:“中原之地,本為我契丹之本土,汝主竟倚勢強,強占之也!老夫誓死不為反賊之臣子!”慶怒曰:“汝才是反賊!汝自犯中原以來,已折了吾將士數不勝數,有何顏麵生存耶?”成大怒, 親自引兵殺出率營,與唐軍決鬥。戰了數十迴合,仍不分勝負。忽石敬塘親自引兵殺來,與契丹兵兩麵夾擊,殺得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樊慶亦死於亂軍。餘部皆降契丹。時清泰三年十一月初五日也。
敗報傳至西京,李從珂大驚失色,從此不問政事,日夜痛哭,酣飲待亡。文武雖有勸諫者,但已無力迴天。此時,石敬塘已乘勝南下,中原三十八州之地聞風而降,盡皆歸附。石敬塘軍如無人之境,勢如破竹,二十三日即殺至汝州,距西京不足三百裏也。
十二月初三日,石敬塘見唐亡已指日可待,遂班師迴元興寨,重紮大營。二十七日又迴晉陽府,整頓士卒,待明年再攻西京。桑維翰曰:“主公已得數十州之地,且德才兼備,‘百姓皆鹹悅主公’,請主公早登大寶,即皇帝位。此事重大,應即刻施行。”敬塘從之,即擇於次年正月一吉日,於晉陽府南門築一壇,是時登壇即帝位。
是日,石敬塘端坐於台上,文武跪於台下兩班,三唿萬歲。敬塘傳旨,大赦天下,改元天福元年。尊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為“天聖祁德慈誌孝恭皇帝”,諡其父阿寶機為“地聖祁善文武孝明皇帝”。尊己母王氏為毅慈皇太後,契丹太後述律氏為天聖皇祖母。諡祖石惲中為始祖景皇帝,祖母範氏為景皇後;父石士容為太祖武皇帝。立妻李氏為皇後,子石重貴為太子。以王壽為丞相,劉知遠為太尉兼河東節度使,桑維翰為中書令,副將李遜容為尚書令,石秉希為大將軍兼內樞密使,王鐵平為樞密副使,李哲恭為太師。其餘官僚,各有封賞。向耶律德光貢銀三十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並遣侄石重富入契丹為人質。
卻說李從珂聞此訊,大驚失色,遂欲焚宮室自刎。太子李孝哲奏曰:“父皇不可如此行事。”“為何?”“待賊至,定會於京畿自稱帝王,立足根基。若父皇焚了宮室,賊豈不使百姓再建乎?父皇豈不是行傷財勞民之舉乎?今父皇將死,若能於臨終之時為蒼生立功,後世豈不誦父皇乎?”從珂從之,即欲拔劍自刎。但又不得劍,遂命人不得焚宮室,然攜諸子、孫出宮,投水而死。年五十一歲。太子亦死,年三十三歲。時清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也。其餘州縣皆相繼廢止清泰年號,並歸降石敬塘。史弘肇、景延廣等將亦不戰而降。唐遂亡。
石敬塘聞此訊,大喜,即引兵至西京,扒去李氏墳墓,拆其宮室,然欲班師迴晉陽府。丞相王壽奏曰:“不可。今陛下已登帝位,應謹慎擇都。開封乃前梁之都,有一大倉,其糧足可供食五十年也。再者,開封有堅固之郭,易守難攻,任何反賊皆不可破此城焉。若陛下以開封為都,豈不美哉?”敬塘大喜曰:“王丞相真乃朕之忠臣也!朕定會依卿言行事。”即下詔,廢棄西京,改晉陽府為太原府,作為河東節度使之治所,並改東京開封府為聖都汴梁府。時天福元年二月也。
卻說吳丞相、齊王徐知誥於乾貞七年九月自為“預政王”,代天子一切大權,並改元天祚。十一月又囚吳主楊溥於文德宮,並欲奉太子楊子戚為主,尊吳主為太上皇。司空禮曰:“不可。今帝仍在世,若大王廢之,天下人定譏諷大王也。便是大王欲廢楊氏,成大業,也不可行此下策。某懇請大王萬萬不可如此行事。”知誥從之,即去知字,單名誥,然每日貢米三十石與吳主。楊溥雖心中憤恨,但無可奈何。溥常道:“今我境不如獻帝也,有飯可食,即是莫大之好。朕不作任何奢求。”
天祚二年正月,徐誥將金陵府一分為二,東為皇都,西為興徐府。三月,誥命徐知衡於興徐府築預政王邸,己於王邸理政。四月,又以長子徐景通為中書平章,都督內廷諸事,留守宮城;以次子徐景元為兵馬都知使,留守徐誥封國,均防不測。徐誥又自加封爵七縣,諸子加五縣,齊文武加三縣。
天祚三年五月,吏部尚書韓熙載與徐誥曰:“今大王已輔國二十餘年,功德巍巍,應即刻布告天下,即皇帝位。如此,徐氏豈不興乎?”誥曰:“孤雖掌吳政,但仍有忠於楊氏之朝臣心不服孤。若孤即位,如此之臣舉兵反叛,恢複楊氏,為之奈何?”熙載曰:“大王勿憂。若有人反叛,大王速調徐知衡或司空禮部平叛即可也。”誥曰:“古人雲:‘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若孤為叛軍所敗,徐氏即沒也。稱帝之事,待日後再議。卿勿複言。”
六月,徐誥幸萬德園。未入園內,即有一人大叫道:“今大王可即帝位矣!”原來此人乃陳蟠之子陳元基,見為預政王府行參軍事。當年囚吳主楊溥,即乃元基之策。誥問元基:“卿言何意?”元基答道:“去月,韓尚書諫大王即正統,大王因恐有人不服而不從。而昨日小人過此園時,見有一神獸立於門前,該神獸曰:‘吾乃玉皇之使臣。吾宣玉皇詔,徐誥必即皇帝位矣。’言畢即不見蹤影。臣思,天帝亦命大王即正統,朝臣豈不皆服乎?”誥雖心中仍推辭,但恐兵變,即允之,命司空禮於興徐府築壇,擇吉日登壇即位。
卻說楊溥聞此訊,大驚失色,歎道:“我雖無才無德,但無過錯,為何不能守祖宗之基業耶?江山為何頃刻易姓焉?”言畢,號啕大哭。江夏王楊琳奏曰:“今吳已曆四十餘年,傳四主。能至陛下一代,已不易了。徐丞相繼父業輔國,功德覓天,天命已轉於其矣,蒼生亦願其即位。固陛下應禪位於徐丞相,上順天意,下應民心,並可安享清福。可否?”溥曰:“事已至此,若不從之,朕即死矣!還是禪位為好。”即命楊琳草禪位詔,並遣使將詔書並玉璽送與徐誥。詔曰:
今我大吳已曆四十餘年,傳四世,國力已日益衰弱。民變四起,奸臣竊命,使朕不能自保也。徐丞相父子兩代輔國,功德巍巍,朕不能與之比擬。朕欲上順天意,下應民心,禪位於徐公,安享清福。皇天後土,滔聖遜命。善哉!善哉!
大吳天祚三年九月初七日詔
徐誥見此詔,大喜,即重賞了使者,然受玉璽。以當年十月初五日,徐誥登壇受帝位,並端坐於台上。文武跪於台下兩班,三唿萬歲。楊溥下台,跪於文武之首,亦三唿萬歲。是日,吳亡。徐誥傳旨,改國號為唐,改姓名為李昴,宗室皆改李氏,不改者斬。大赦天下,改元建元元年。合並皇都及興徐府,複為金陵府。以徐知衡為丞相,楊琳為太尉,司空禮為中書令,陳元基為尚書令。紀雲中,紀祥之侄孫為大將軍兼內樞密使,劉澤為太師。其餘官僚,皆有封賞,從略。諡養父徐溫為太祖文皇帝,李氏為太祖文皇後。
李昴與楊溥曰:“朕乃一仁君,不殺無辜之人,汝亦是如此。念汝主動禪位與朕,朕封汝為萬戶侯,可否?”溥曰:“今溥不幸生於亂世,為苟活性命,固禪位於陛下。日後,臣不願高官厚祿,臣隻求性命不失即可也。”昴笑曰:“不料汝竟願楊氏亡耶!”遂授溥為廬州刺史,溥拜辭而退。溥為刺史七年餘,清正廉潔,廬州大治。溥於保大元年十一月病故,年四十三歲。
李昴自即位以來,勵精圖治,使南唐大盛。其大興節儉風,賦役亦低於其餘各國。昴不用玉盆,隻用鐵盆;且數次發放宮女迴鄉,允嫁人:建元元年,放宮女八百人;二年,又放一千一百人;四年,又放五百人。時人皆讚揚。
李昴於建元二年正月,南巡泰州。此時泰州饑荒,死無數,昴遂命人發放賑災糧。蒼生感激之,三唿萬歲。五月,昴又北巡黃州。此時黃州生水災,十人中即死者八九。但黃州刺史李鼎忠收百姓苛稅,令人切齒。昴聞訊大怒,即革李鼎忠職,徙於海寧州為平民。鼎忠嘔血而死。百姓無不稱快,奔走相告,如同過年。
李昴如此愛民,在五代十國乃罕見之明君也,僅次於唐明宗及周太祖。後人有詩曰:
巍巍唐顯宗,十國顯光榮。
出身卑賤兮,得知民疾苦。
賞罰分明兮,愛民真聖明。
可惜天無眼,五十七即崩。
南唐事已敘畢,且說吳越王錢鏐之政。錢鏐在位二十六年,兢兢業業,亦將吳越推入頂峰。然其晚期奢侈,賦役繁重,百姓皆苦不堪言。鏐晚年又猜忌朝臣,濫殺無辜,使人皆懼,皆不敢上忠言逆耳之言。鏐死時壽八十有一,其死乃何因?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