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9 章 世上本沒有路
大明,我給老朱當噴子的那些年 作者:卿歲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宮,文華殿偏殿。
顧晨坐在先生的位置上,看著底下兩個正在開小差的娃。
頓時也沒了講課的心思,幹脆直接提出放學算了。
本來這課也沒急著上,他隻不過是想吃老朱家的八卦,這才急著來上課,好得到第一手新聞。
“顧先生,你說二叔他們會有事嗎?”
朱雄英攔住了顧晨,有些擔憂叔叔們現在的處境。
“有事才好。”朱允炆忽然上前,扯著自家大哥的袖子道:“藩王手握兵權,對大哥你來說可不是好事。”
“若能把幾位叔叔削藩在京,那大哥便可高枕無憂了,否則將來若是傭兵造反,大哥該如何自處呢?”
“顧先生,您是我們先生,我們私底下說的這些話,還請顧先生莫要說出去才是。”
他雖然自小沒了親娘,可太子妃溫柔和善還慈愛,兩人的吃喝教育,幾乎都是同步進行。
所以他就算是年紀小,也知道藩王對未來皇帝不太好,而他如今心裏又敬仰自己的大哥。
綜上所述,他覺得皇爺爺最好是直接廢了三位王叔。
“二弟,別胡說。”朱雄英不認可,他認真地道:“幾位叔叔如此敬佩爹爹,怎麽可能如此?”
“何況叔叔們每次迴京,對你我都是多有照顧和疼愛,他們有難,咱們怎能落井下石?”
老朱手下耳目雖然眾多,可他卻很少把這些手段,用到自己兒子、孫子身上,所以朱允炆才敢說得如此直白。
顧晨看著兩個娃,又忍不住迴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今日時日還有些早,臣給兩位殿下講個故事吧。”
朱雄英和朱允炆連忙坐迴位置上,和別的學士說的那些乏味知識不同,顧晨喜歡給他們講自己編的故事。
他們很喜歡聽顧先生講故事,覺得每個故事都很有趣。
“在很久很久之前……”顧晨張口說了句土掉牙的開場白,才開始道:“有一位國家的國王,他生了一百個兒子,個個都本事超群、能打能殺。”
“這人一旦有了才華,就不會願意屈居於人下,國王知道若是不想個法子,兒子們就會骨肉相殘。”
“他不想看到那個局麵,可也不想對自己的親人下手,那怎麽辦呢?後來這位國王就想了個法子。”
“他把自己的兒子們叫來,告訴兒子們根據禮法,他的王位,應該由嫡長子來繼承。”
“可是我的孩兒們啊,你們都是有才華的孩子,老爹爹我,也不能什麽都不留給你們。”
“這樣吧,爹爹給你們一些將士,給你們一筆錢還有糧食,你帶著將士,去我國以外的土地,自力更生吧。”
“隻要你們打下來的,都是你們的,土地的肥沃與否,都全憑你們自己的本事搶奪。”
“國王允許他們在自己打下的土地上自立為王,自己治理自己的地盤,隻要認大宗為大王便可。”
說到這裏,顧晨喝了一口茶,而朱雄英和朱允炆卻聽的心裏癢癢,很想知道最後的結局。
“那接下來呢,最後怎麽樣了?那些王子反攻大宗了嗎?”
外麵的世界哪有那麽好混,若是打不下來咋辦?
“自然沒有。”顧晨笑道:“王子們個個都很爭氣,都打下了自己的地盤,並且謹記老爹爹的教誨以大宗為尊。”
“他們打下來的地盤,和大宗之國用著一樣的國名,成為兄弟之國,互相幫扶,最終國運綿延近千年之久。”
雖然每個皇帝都幻想,自己創立的國家能夠永世不亡,可其實他們也明白,這不現實。
所以聽到國運綿延了千年之久,兩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朱雄英歎了口氣:“顧先生,我明白你是什麽意思,可這故事是你編出來的,這是假的呀。”
既然是假的,就不知道這法子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吳王殿下聰慧。”對於雄英的智商,顧晨還是很欣賞的:“可世上本沒有路,有人走了便有了路。”
“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不試試,又怎麽知道行不行?”
老朱的二兒子、三兒子、四兒子包括禦史口中,那無惡不作的老七,在打仗上都有天賦的呀。
隻要能壓製住他們,讓他們出了國門撒著歡兒幹。
怎麽實現不了?
大明時期,東亞這邊國家的民智大多都還未開,日本國、高麗國甚至都沒有自己的文字。
暹羅現在還是一個小國,如今也四分五裂正在打仗。
既然如此,大明的藩王,為什麽不能出去掙自己的地盤,何必非要待在大明窩裏橫。
“走錯了怎麽辦?”朱雄英撐著下巴,輕聲表示:“沒人走過的路,可是很容易迷路的。”
路本來就不好走,等迷了路,再想迴頭可就進退兩難了。
顧晨:“可要是不走,那就永遠也找不到屬於自己的路,永遠隻能走老路,然後一代一代地輪迴。”
滿清就是不想進步,不想找新路,結果怎麽樣?
被揍慘了吧?
封建朝廷大多都是逃不過三百年而亡的定律的,區別不過是亡在誰手裏,敗在誰手裏而已。
楊家倒了李家繼,李家倒了趙家又接著登台。
誰登台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民族的尊嚴和文化,異族登台,勢必會毀了原有民族的尊嚴和文化。
所以顧晨想做的,並不是讓大明能夠長盛不衰。
他希望,大明就算是亡,也是亡在自己人手裏。
成化犁庭雖然夠牛夠狠,卻也沒杜絕多年後的滿清入關。
所以滅種這條路肯定是不行的,而想要實現顧晨這個想法,那就隻有兩個字,那就是漢化。
化夷為漢,長治久安!
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需要幾代人共同去努力的。
而讓誰去努力做這件事,他覺得藩王們是最合適的。
“顧先生說得有理……李謹,你怎麽自己迴來了?”
朱雄英雖然還不是特別懂,可他卻覺得很有道理,正想再說些什麽,卻從窗戶看到李謹匆忙迴來。
“爹爹呢,還有叔叔們怎麽樣了?”
朱允炆是大哥的跟屁蟲,見大哥出門自己便也跟著出門,顧晨猶豫了一下也跟著出去了。
李謹急得沒空迴話,丟下個小太監給幾人解釋就去尋太子妃了。
“皇後娘娘說幾位王爺不爭氣,怎麽說都要陛下廢了幾位王爺,太子殿下跪著為幾位王爺求情。”
“陛下雖然感動,卻認為太子殿下太過於好說話,便砍了一段刺條,令太子殿下握在手裏再說話。”
“太子殿下紮了滿手的刺,卻還是為三位王爺求情,皇後娘娘方才心軟,沒有立刻讓陛下將詔書宣示。”
小太監完全沒避諱著顧晨這個外人,可見老朱和老馬,就是要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此事。
知道他們大義滅親,也知道他們老朱家如何兄友弟恭。
朱雄英立刻問道:“爺爺奶奶還沒說如何處置三位叔叔?”
那小太監搖搖頭,恭敬道:“娘娘還沒有說如何處置,隻是讓人迴了京城王府,並讓陛下派了錦衣衛圍著,不許三位王爺外出。”
顧晨坐在先生的位置上,看著底下兩個正在開小差的娃。
頓時也沒了講課的心思,幹脆直接提出放學算了。
本來這課也沒急著上,他隻不過是想吃老朱家的八卦,這才急著來上課,好得到第一手新聞。
“顧先生,你說二叔他們會有事嗎?”
朱雄英攔住了顧晨,有些擔憂叔叔們現在的處境。
“有事才好。”朱允炆忽然上前,扯著自家大哥的袖子道:“藩王手握兵權,對大哥你來說可不是好事。”
“若能把幾位叔叔削藩在京,那大哥便可高枕無憂了,否則將來若是傭兵造反,大哥該如何自處呢?”
“顧先生,您是我們先生,我們私底下說的這些話,還請顧先生莫要說出去才是。”
他雖然自小沒了親娘,可太子妃溫柔和善還慈愛,兩人的吃喝教育,幾乎都是同步進行。
所以他就算是年紀小,也知道藩王對未來皇帝不太好,而他如今心裏又敬仰自己的大哥。
綜上所述,他覺得皇爺爺最好是直接廢了三位王叔。
“二弟,別胡說。”朱雄英不認可,他認真地道:“幾位叔叔如此敬佩爹爹,怎麽可能如此?”
“何況叔叔們每次迴京,對你我都是多有照顧和疼愛,他們有難,咱們怎能落井下石?”
老朱手下耳目雖然眾多,可他卻很少把這些手段,用到自己兒子、孫子身上,所以朱允炆才敢說得如此直白。
顧晨看著兩個娃,又忍不住迴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今日時日還有些早,臣給兩位殿下講個故事吧。”
朱雄英和朱允炆連忙坐迴位置上,和別的學士說的那些乏味知識不同,顧晨喜歡給他們講自己編的故事。
他們很喜歡聽顧先生講故事,覺得每個故事都很有趣。
“在很久很久之前……”顧晨張口說了句土掉牙的開場白,才開始道:“有一位國家的國王,他生了一百個兒子,個個都本事超群、能打能殺。”
“這人一旦有了才華,就不會願意屈居於人下,國王知道若是不想個法子,兒子們就會骨肉相殘。”
“他不想看到那個局麵,可也不想對自己的親人下手,那怎麽辦呢?後來這位國王就想了個法子。”
“他把自己的兒子們叫來,告訴兒子們根據禮法,他的王位,應該由嫡長子來繼承。”
“可是我的孩兒們啊,你們都是有才華的孩子,老爹爹我,也不能什麽都不留給你們。”
“這樣吧,爹爹給你們一些將士,給你們一筆錢還有糧食,你帶著將士,去我國以外的土地,自力更生吧。”
“隻要你們打下來的,都是你們的,土地的肥沃與否,都全憑你們自己的本事搶奪。”
“國王允許他們在自己打下的土地上自立為王,自己治理自己的地盤,隻要認大宗為大王便可。”
說到這裏,顧晨喝了一口茶,而朱雄英和朱允炆卻聽的心裏癢癢,很想知道最後的結局。
“那接下來呢,最後怎麽樣了?那些王子反攻大宗了嗎?”
外麵的世界哪有那麽好混,若是打不下來咋辦?
“自然沒有。”顧晨笑道:“王子們個個都很爭氣,都打下了自己的地盤,並且謹記老爹爹的教誨以大宗為尊。”
“他們打下來的地盤,和大宗之國用著一樣的國名,成為兄弟之國,互相幫扶,最終國運綿延近千年之久。”
雖然每個皇帝都幻想,自己創立的國家能夠永世不亡,可其實他們也明白,這不現實。
所以聽到國運綿延了千年之久,兩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朱雄英歎了口氣:“顧先生,我明白你是什麽意思,可這故事是你編出來的,這是假的呀。”
既然是假的,就不知道這法子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吳王殿下聰慧。”對於雄英的智商,顧晨還是很欣賞的:“可世上本沒有路,有人走了便有了路。”
“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不試試,又怎麽知道行不行?”
老朱的二兒子、三兒子、四兒子包括禦史口中,那無惡不作的老七,在打仗上都有天賦的呀。
隻要能壓製住他們,讓他們出了國門撒著歡兒幹。
怎麽實現不了?
大明時期,東亞這邊國家的民智大多都還未開,日本國、高麗國甚至都沒有自己的文字。
暹羅現在還是一個小國,如今也四分五裂正在打仗。
既然如此,大明的藩王,為什麽不能出去掙自己的地盤,何必非要待在大明窩裏橫。
“走錯了怎麽辦?”朱雄英撐著下巴,輕聲表示:“沒人走過的路,可是很容易迷路的。”
路本來就不好走,等迷了路,再想迴頭可就進退兩難了。
顧晨:“可要是不走,那就永遠也找不到屬於自己的路,永遠隻能走老路,然後一代一代地輪迴。”
滿清就是不想進步,不想找新路,結果怎麽樣?
被揍慘了吧?
封建朝廷大多都是逃不過三百年而亡的定律的,區別不過是亡在誰手裏,敗在誰手裏而已。
楊家倒了李家繼,李家倒了趙家又接著登台。
誰登台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民族的尊嚴和文化,異族登台,勢必會毀了原有民族的尊嚴和文化。
所以顧晨想做的,並不是讓大明能夠長盛不衰。
他希望,大明就算是亡,也是亡在自己人手裏。
成化犁庭雖然夠牛夠狠,卻也沒杜絕多年後的滿清入關。
所以滅種這條路肯定是不行的,而想要實現顧晨這個想法,那就隻有兩個字,那就是漢化。
化夷為漢,長治久安!
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需要幾代人共同去努力的。
而讓誰去努力做這件事,他覺得藩王們是最合適的。
“顧先生說得有理……李謹,你怎麽自己迴來了?”
朱雄英雖然還不是特別懂,可他卻覺得很有道理,正想再說些什麽,卻從窗戶看到李謹匆忙迴來。
“爹爹呢,還有叔叔們怎麽樣了?”
朱允炆是大哥的跟屁蟲,見大哥出門自己便也跟著出門,顧晨猶豫了一下也跟著出去了。
李謹急得沒空迴話,丟下個小太監給幾人解釋就去尋太子妃了。
“皇後娘娘說幾位王爺不爭氣,怎麽說都要陛下廢了幾位王爺,太子殿下跪著為幾位王爺求情。”
“陛下雖然感動,卻認為太子殿下太過於好說話,便砍了一段刺條,令太子殿下握在手裏再說話。”
“太子殿下紮了滿手的刺,卻還是為三位王爺求情,皇後娘娘方才心軟,沒有立刻讓陛下將詔書宣示。”
小太監完全沒避諱著顧晨這個外人,可見老朱和老馬,就是要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此事。
知道他們大義滅親,也知道他們老朱家如何兄友弟恭。
朱雄英立刻問道:“爺爺奶奶還沒說如何處置三位叔叔?”
那小太監搖搖頭,恭敬道:“娘娘還沒有說如何處置,隻是讓人迴了京城王府,並讓陛下派了錦衣衛圍著,不許三位王爺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