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變了天,狂風亂吹,一個人實在不想再去守圖書館。正好去聽聽講座。

    去的時候曲振良已經開始講了,下麵居然坐滿了學生。好奇怪,平時一個鬼都見不到,這會怎麽冒出這麽多人?我找不到座位,隻好找了張報紙墊在走道裏坐著聽。

    站在講台上的曲振良和吃飯時的曲振良真是判若兩人!

    “……徽派建築是明清比較成熟的建築流派,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數傳統民居,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徽派建築的主要特征……

    徽州宅居的基本形式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圍牆組成封閉的空間,院內以南向廳堂為主,東西兩廂為輔,中間為天井,平麵組成為凹字形。房屋除大門外,隻開少數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而且徽州宅居往往套建,一進套一進,結構大抵相同。這種深宅裏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隨著子孫繁衍,房子越建越多,故人們稱唿大家族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一般是一個獨立家庭住一進。邊門一閉,各家各戶獨立過日子;邊門一開,一個大門出入,一個祖宗牌下祭先人。這種高牆深宅式的建築,千丁之族未嚐散居的民風,在中國也是少見的……”

    他非常自信,幾乎不看講稿,時而凝神思考,時而濤濤不絕。身後打著各地徽派建築的幻燈,白牆黑瓦,蜿蜒曲折,像一幅幅久經時間撫摸,邊角已經泛黃的老黑白照片。我想起在婺源李坑曾經看到的那一片民居,層層疊疊,親親密密,但總有一派閑散的味道迴蕩其中。

    “……徽州民居的外觀造型也很有特色,除一般中國古代建築的低層、坡頂形式外,著重采用了馬頭山牆的建築造型,將房屋兩端的山牆升高超過屋麵及屋脊,並以水平線條狀的山牆簷收頂。為了避免山牆簷距屋麵的高差過大,采取了向屋簷方向逐漸跌落的形式,既節約了材料,又使山牆高低錯落,富於變化。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築格式。從建築功能上看,這種設計使得屋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並有利於排水。居室中的廳堂麵對天井開放,廳堂和天井融為一體,坐在廳堂內能夠晨沐朝霞,夜觀星鬥。有些家庭還在天井中設置假山,築池養殖金魚,擺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進室內的庭院,這可以說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

    台下一片嘖嘖稱讚之聲。而他表現得非常放鬆,侃侃而談,很多的數據和美妙的形容信手拈來,完全不似以前看到的刻板和迂腐,那種遊刃有餘的感覺,真是別有意味。我隱隱有點明白八叉為什麽會愛上曲振良了。有的男人,真的就是事業型的,對工作全心全意,一絲不馬虎,全情投入的態度簡直就是一個男人鑲金鍍銀的氣質,一在狀態就會光芒四射。而這樣的男人常常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把界限搞得很模糊,在生活裏也非要做到明明白白,一絲不苟,方寸不亂,結果就非常的討人厭,而他自己還無知無覺,沉迷得很。

    這種人還很固執,你沒有辦法改變。

    但至少覺得沒有那麽討厭了。還是張愛玲講得好: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人與人的隔膜多半是因為不了解,也不願了解,隨便下個結論就判了一個人的死刑,從此心存芥蒂,形同陌路。

    曲振良是聰明的,讓我聽他的講座,不用多費口舌,就讓我明白他是個怎樣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經年少輕狂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湖有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湖有北並收藏曾經年少輕狂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