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年,莎士比亞發表了《十四行詩》,這是他最後一部出版的非戲劇類著作。學者無法確認154首十四行詩每一首的完成時間,但是有證據表明莎士比亞在整個創作生涯中為一位私人讀者創作了這些十四行詩。


    更早的時候,兩首未經許可的十四行詩出現在1599年出版的《熱情的朝聖者》。英國作家弗朗西斯米爾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親密朋友當中流傳的甜美的十四行詩」。


    少數分析家認為出版的合集是根據莎士比亞有意設置的順序。看起來他計劃了兩個相對的係列:一個是關於一位已婚皮膚黝黑女子的不可控製的慾望;另一個是關於一位白皙的年輕男子純潔的愛。


    如今仍不清楚是否這些人物代表了真實的人,也不清楚是否詩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亞自己,儘管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認為在這些十四行詩中「莎士比亞敞開了他的心」。


    1609年的版本是獻給一位「w.h.先生」,獻詞稱他為這些詩的「唯一的促成者」。獻詞究竟是莎士比亞自己寫的還是出版商托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個謎,索普的名字縮寫出現在題獻頁的末尾。


    儘管有大量學術研究,誰是「w.h.先生」先生也依舊不為人知,甚至連莎士比亞是否授權出版該書也不清楚。評論家讚美《十四行詩》是愛、性慾、生殖、死亡和時間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莎士比亞最早的劇作是以當時常見的風格寫成。他採用標準的語言書寫,常常不能根據角色和劇情的需要而自然釋放。


    詩文由擴展而定,有時含有精心的隱喻和巧妙構思,語言通常是華麗的,適合演員高聲朗讀而不是說話。


    一些評論家的觀點認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莊重的演說詞,經常阻礙了情節;《維洛那二紳士》的台詞被評論為做作不自然。


    很快莎士比亞從傳統風格轉向他自己的特點。《理查三世》開幕時的獨白開創了中世紀戲劇中的邪惡角色。同時,理查生動的充滿自我意識的獨白延續到莎士比亞成熟期劇作中的自言自語。


    沒有單獨一個劇本標誌著從傳統風格到自由風格的轉換,莎士比亞的整個寫作生涯中綜合了這兩種風格,《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能是這種混合風格最好的詮釋。


    到1590年代中期創作《羅密歐和朱麗葉》、《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夢》時期。莎士比亞開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寫作。他漸漸將他的隱喻和象徵轉為劇情發展的需要。


    莎士比亞慣用的詩的形式是無韻詩,同時結合抑揚格五音步。實際上,這意味著他的詩通常是不押韻的,每行有10個音節,在朗讀時每第二個音節為重音。


    他早期作品的無韻詩和後期作品有很大區別。詩句經常很優美,但是句子傾向於開始、停頓、並結束在行尾。這樣有可能導致枯燥。


    當莎士比亞精通傳統的無韻詩後,他開始打斷和改變規律。這項技巧在《朱利葉斯.凱撒》和《哈姆雷特》等劇本的詩文中釋放出新的力量和靈活性。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五場第二幕中,莎士比亞用它來表現哈姆雷特思維的混亂:


    “先生,那夜,我因胸中納悶。無法入睡,折騰得比那銬了腳鐐的叛變水手還更難過;那時,我就衝動的——好在有那一時之念,因為有時我們在無意中所做的事能夠圓滿..”


    《哈姆雷特》之後,莎士比亞的文風變化更多,尤其是後期悲劇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國文學評論家安德魯塞西爾布拉德利將這種風格描述為「更緊湊、明快、富有變化,並且在結構上比較不規則,往往錯綜複雜或者省略」。


    在他創作生涯後期。莎士比亞採用了很多技巧來達到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連續、不規則停頓和結束、以及句子結構和長度極度變化。


    在《馬克白》中,語言從一個不相關的隱喻或直喻轉換到另一個,如第一場第七幕中:


    “難道你把自己沉浸在裡麵的那種希望,隻是醉後的妄想嗎?


    「憐憫」像一個赤身*在狂風中飄遊的嬰兒,又像一個禦氣而行的天嬰..”


    完整地理解意思對聽眾是挑戰。後期的傳奇劇,情節及時而出人意料地變換,創造了一種末期的詩風,其特點是長短句互相綜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語和賓語倒轉、詞語省略,產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亞詩文的特徵和劇院實際效果有關。像那個時代所有的劇作家一樣。莎士比亞將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爾霍林斯赫德等創作的故事戲劇化。


    他改編了每一個情節來創造出幾個觀眾注意的中心,同時向觀眾展示儘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設計的特點保證了莎士比亞的劇作能夠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剪裁、寬鬆地詮釋,而不會丟失核心劇情。


    當莎士比亞的技巧提高後,他賦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變化的動機以及說話時獨一無二的風格。然而,後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風格的特點。在後期的傳奇劇中。他故意轉迴到更虛假的風格,這種風格著重了劇院的效果。


    莎士比亞的著作對後來的戲劇和文學有持久的影響。實際上,他擴展了戲劇人物刻畫、情節敘述、語言表達和文學體裁多個方麵。例如,直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傳奇劇還沒有被視作悲劇值得創作的主題。


    獨白以前主要用於人物或場景的切換信息,但是莎士比亞用來探究人物的思想。他的作品對後來的詩歌影響重大。浪漫主義詩人試圖振興莎士比亞的詩劇,不過收效甚微。


    評論家喬治斯泰納認為從柯爾律治到丁尼生所有英國的詩劇為「莎士比亞作品主題的微小變化」。


    莎士比亞還影響了托馬斯哈代、威廉福克納和查爾斯狄更斯等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中有25部引用莎士比亞的作品。


    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獨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莎士比亞:他的著作《白鯨記》裏的亞哈船長是一個經典的悲劇英雄,含有李爾王的影子。


    學者們鑒定出2萬首音樂和莎士比亞的作品相關。其中包括朱塞佩威爾第的兩部歌劇——《奧泰羅》和《法斯塔夫》,這兩部作品和原著相比毫不遜色。


    莎士比亞對很多畫家也有影響,包括浪漫主義和前拉斐爾派。威廉布萊克的好友,瑞士浪漫主義藝術家約翰亨利希菲斯利,甚至將《馬克白》翻譯成德語。


    精神分析學家齊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性理論中引用了莎士比亞作品的心理分析,尤其是哈姆雷特。


    在莎士比亞時期,英語語法和拚寫沒有現在標準化,他對語言的運用影響了現代英語。塞繆爾詹森在《詹森字典》中引用莎士比亞之處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多,該字典是這個領域第一本專著。


    短語如「withbatedbreath」(意為「屏息地」,出自《威尼斯商人》)和「aforegoneconclusion」(意為「預料中的結局」,出自《奧賽羅》)如今已經應用到日常英語中。(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馬行空四部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月並收藏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