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書,幾乎都沒賺錢,幾乎都是後世成大名,尤其成為經典之作的,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你的時代容不下你,不容你,不容太天太真的人,以及……


    魔俠守護者之一魔俠─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現實主義作家。故鄉安徽全椒移居江蘇南京,所以自稱秦淮寓客。


    世代為地方世族,家聲科第從來美,曾祖吳國對是順治年間的探花。祖父吳旦是個監生,伯叔祖吳晟、吳昺皆進士及第,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


    吳敬梓十三歲喪母,十四歲隨父至贛榆任所。少時有文名,他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二十三歲考取秀才,此年父吳霖起病故,但止於此,科舉場上一直不順遂。


    吳敬梓的父親吳霖起留下了二萬多兩銀錢的钜額遺產,可是敬梓素不習治生,性富豪上,傾酒歌唿,窮日夜,生性豁達,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間有奪產之變,兄弟參商,宗族詬誶,視之為敗家子,鄉裏傳為子弟戒。


    雍正11年(1733年),與續弦葉氏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橋西,家境已困,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為盟主。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撫趙國麟、江寧巡導唐時琳,和學臺鄭江力薦他前去參加博學鴻詞科廷試,他因消渴加劇拒絕,堂兄吳檠、友人程廷祚則落選而歸。


    晚年生活困頓,要靠買文和朋友接濟度日。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以至以書易米。每年一到冬天,氣溫苦寒,與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繞行,歌吟嘯唿,稱之為暖足。


    密友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描述:出城南門,繞城堞行數十裏,歌吟嘯唿。相與應和,逮明,入水西門,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謂之暖足,餘生平交友,莫貧於敏軒。抵淮訪餘,檢其橐,筆硯都無。餘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有筆墨,不煩是也。其流風餘韻。足以掩映一時。窒其躬,傳其學,天之於敏軒,倘意別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測之也。。


    吳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職迴鄉的官紳楊凱,由於生活困窘,他有《雨》詩曰:明晨銜泥問楊子,妻兒待米何時還。表示希望楊凱資助其生活。


    乾隆19年(1754年),吳敬梓54歲那一年。到江蘇揚州訪友痛飲,微醉之中,反覆朗誦唐人張祜的《縱遊淮南》一詩,主要是去投靠兩淮鹽運使盧見曾,1754年,與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飲銷寒。歸來之後,酒酣耳熱,痰湧氣促,救治不及,頃刻辭世。


    當時守在床邊的隻有幼子吳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協助料理喪事,其時,吳敬梓一貧如洗,可憐猶剩典衣錢,盧見曾替他購棺裝殮,遺柩得以歸葬金陵清涼山下。


    民國文學家胡適,曾蒐求吳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適在《吳敬梓傳》說: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吳敬梓。


    南京桃葉渡8號吳敬梓故居紀念館吳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根據切身體驗,從多方麵揭露士大夫的醜惡麵貌,而契子中的王冕為作者理想中的讀書人。


    儒林外史對科舉製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批判,對清代社會充滿了辛辣的批評,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典範。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


    吳敬梓另作有《文木山房集》。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中說有《詩說》若幹卷,惜已失傳。


    王又曾《書吳征君敏軒先生文木山房詩集後有序》: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數全椒吳。


    胡適的《吳敬梓年譜》認為吳本人並非裝病,確是因消渴病(類似糖尿病)加劇不得不放棄機會。


    胡適:《重印〈文木山房集〉序》中說:我是最敬重吳先生的,常常想蒐求他的遺著,常常癡想他的詩文集也許有別本保存在世間。


    程晉芳寫《文木先生傳》:(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詩說》若幹卷;又倣唐人小說為《儒林外史》五十卷,窮極士人情態,人爭傳寫之。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也稱章迴小說),全書共五十六迴,約40萬字,描寫了近二百個人物。小說假託明朝,實際描寫了康乾時期科舉製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儒林外史》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金兆燕官揚州府學教授時,將《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人爭傳寫之。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嘉慶八年(1803年)鐫刻的臥閒草堂本。


    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迴,其中最末一迴部份人認定為後人偽作。


    晚清名士張文虎嗜讀《儒林外史》,同治十二年(1873年),張文虎以天目山樵為名開始評點《儒林外史》。


    張文虎以為《儒林外史》第三十迴杜慎卿厭惡婦人的話出於蕭詧事;《儒林外史》第三十六迴寫孝子郭力赴西川尋父事,張文虎以為郭孝子原型為李保泰《嗇生文集?胡孝子尋親記》之胡孝子,第三十八迴郭孝子噴嚏嚇虎則出於《朝野僉載》。


    張文虎還考出湯奏的原型為吳敬梓的朋友楊凱,荀玫的原型疑是姓盧,平步青進一步指明是盧見曾。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所寫內容,假託明季,實為清朝,而且十之**的人物都實有其人。


    它真實地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


    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冒名代考,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台推舉為優行;作者無情地鞭撻醜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正麵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嶔崎磊落,莊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頌的。


    程晉芳在《懷人詩》稱:外史記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製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汙吏的卑鄙刻薄。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隻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馬行空四部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月並收藏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