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6章 洱海食草豬
開局一把刀,狂掃八荒 作者:血沃中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個老人被他們弄得一驚一乍的嚇得不輕,心道那小婦人啥身份呀,動不動就斥責人,還要殺無赦,難道真是哀家,哪國的哀家?
趙炳炎迴頭讓花粉精靈放出一把竹製大傘和一應圍爐煮茶的工具。他一件件拿到院外磨盤邊上安置好,一個簡單的露營燒烤區建成了。
楊淑妃坐在大傘下麵饒有興致的看著他忙碌,看到心儀的物事忍不住上前拿來把玩、打量。
阿公驚喜的問他哪來的,如此精美?
他笑嗬嗬的說都是他朋友適才送來,試試吧,坐坐坐。花粉精靈放出來四把帶靠背的塑料小椅子。楊淑妃早就搶了紅色的坐下,一臉欣賞的看他搗鼓燒烤爐子。
這個就簡單啦。
一個土陶色的爐子下麵墊著一塊六邊形的木板,上頭有一張不鏽鋼的圓形鐵網格。
他逗楊淑妃,問她如何燒烤?
女人說下麵放上木炭,鐵網上烤魚嘛。
趙炳炎嘚瑟的誇女人聰明,弄來調料往魚身上碼,再去灶膛裏點燃木炭,生火烤魚。他不斷往魚身上刷油,撒料,漸漸的,烤魚香味兒出來啦。
阿公阿婆老兩口在灶房煮肉,聞著帶孜然味兒的魚香忍不住出來打望。哇塞,不就是一條魚嘛,咋就變成忍不住想要抓過來吞下的美食了呢。
老頭兒驚奇的看著烤魚問他,那木炭一點兒塵都沒得,遠勝送進宮裏的貢品,出自何地呀。
趙炳炎笑嗬嗬的說全是鋸末廢料燒製而成,到處都有。
到處都有?阿公卻是從來沒聽說過。
他指著放烤魚的不鏽鋼網格又問:“純銀的吧,小哥。”
趙炳炎不屑的說啥純銀,非也,乃是精鐵打造。
“稀罕物呐。”老頭兒連連讚歎,眼見趙炳炎的魚烤好了,連忙進去把酒壇抱出來。
楊淑妃看到一土壇子酒遺憾的說有好菜沒好酒,要是有敘州的五糧玉液就好咯。
哎,沒得五糧玉液,荔枝青也好啊。
老頭兒一臉尷尬的說大理這邊隻聽說漢王在敘州釀出了五糧仙酒,還沒見有人品嚐過。荔枝青倒是有,賊貴啊。
他和楊淑妃相視一笑說很好啦,有酒便行。
趙炳炎烤好魚,拿起嶄新的燒水壺進屋打來水放到碳爐上,周圍再用幾塊小紅薯圍住,笑哈哈的說這才是圍爐煮茶,不過我們煮的是水。
楊淑妃開森了,給他說這樣燒出來的水沒得怪味,上佳。
這是肯定的啦。
灶房裏燒出來的開水要不帶有煙火味,要不就竄入做飯采味兒。趙炳炎這裏用的是嶄新的燒水壺和無煙木炭嘛。
他把兩位老人拉過來坐下,四個人一人一方品嚐烤魚。阿公不住的頷首,唔唔的誇讚妙啊,真是美食,一個勁兒的嘖嘖稱奇。
趙炳炎夾一片老臘肉給楊淑妃品嚐,叫她仔細看看,此肉鮮亮,肥肉分布均勻,定是用本地嫩草喂出來的五花肉。
阿公已經喝到微醺,聽到趙炳炎讚揚老臘肉,猛誇他好眼力,洱海邊上的豬全是家家戶戶在湖邊打的新鮮豬草喂養,豬肉裏透著青草味兒呢。
這是因為趙炳炎來自後世,吃過潲水豬、飼料豬的豬肉,對一直用草喂養的家養豬情有獨鍾,看到鮮亮的豬肉禁不住讚歎。對於阿公和楊淑妃他們來說,哪一天不是吃的草料喂養出來的豬呢?
楊淑妃吃著蘸了少許辣椒的豬肉也是感覺很香,問他辣椒從何而來?
他說成都的溫江縣種有,要說哪裏的辣椒味兒正,還是要在成都的郫縣種植才好,在荊湖南路種出來的辣子更有勁道。
楊淑妃不屑的說那還不簡單,叫他們種下便是。
阿公和阿婆吃驚了,這兩年輕人是誰啊,又是成都、又是荊湖的,全天下都曉得。這些地方對他們來講可是隔著十萬八千裏,想吃啥就要叫那裏種啥?
後生做的啥營生啊?
趙炳炎見兩位老人臉上堆起疑慮,知道楊淑妃說跑嘴了,進屋去將準備好的一袋銀子提出來放到阿婆麵前說道:“阿婆購置家什恐怕把銀子都花光了吧,這裏有些銀子,是我們半年的房租和吃喝用度。”
阿婆歡喜的抱進懷裏。
阿公看到一口袋的銀子震驚了,連說不能收,太多了。
趙炳炎將他兩朝屋裏推,嘴巴猛吐不多不多,阿公多弄些美食來吃不就得了。
老兩口進屋立馬關上門,解開口袋數銀子,一五一十,二五一十。阿婆一聲驚叫:哇塞,整整一百兩嶄新的銀鋌呐。
這宋代的銀子還不叫元寶,也不叫銀元,而是兩頭略大的銀鋌。當然了,趙炳炎已經在成都的浦江惠民監生產銀元,但基本上就在川蜀流通。
阿婆開森的說他們遇上貴人了,發啦。老頭子這麽些年在洱海裏打魚營生,啥時候賣魚的錢有這麽多?
阿公一聲歎息說財不露白,還不收起來,去把外麵都收拾幹淨了。
阿婆馬上把銀子裝進口袋,指指床下叫小心藏好,跟著一陣風的出去,笑嗬嗬的叫他們都別動,她老婆子來收拾。
趙炳炎就不客氣了,進屋取出來一個嶄新的旅行用悶茶壺,取一份陝西涇陽的金花茯磚茶泡上。
楊淑妃問他啥茶?
他將頭道茶倒掉後,續水,把金黃色的茶湯倒進玻璃材質的公道杯說是關中的涇陽茯磚茶,這個茶養胃、解油膩,還不影響睡眠。
女人端起茶碗來細看湯色,聞味兒,低頭品嚐,小嘴裏喃喃的說何時才能收複關中啊。
他說不能太急,今年拿下襄陽就行了,軍隊常年征戰需要修整,收複地區需要治理恢複生產穩定民心。太後不見派出去的官員已看不到優點?治國大才都不好找啦。
楊淑妃歎息一聲說全是些未過考的門生故吏,朝廷還是要來一次科考咯。
科考,可以說就是南宋朝廷選拔官員的例行國考。
南宋朝廷從臨安出逃,一路顛沛流離到海南島,收複升龍後又再次遷徙,現在住進昆明算是穩定下來,還沒有進行過一次全國範圍內的普選科考。
趙炳炎迴頭讓花粉精靈放出一把竹製大傘和一應圍爐煮茶的工具。他一件件拿到院外磨盤邊上安置好,一個簡單的露營燒烤區建成了。
楊淑妃坐在大傘下麵饒有興致的看著他忙碌,看到心儀的物事忍不住上前拿來把玩、打量。
阿公驚喜的問他哪來的,如此精美?
他笑嗬嗬的說都是他朋友適才送來,試試吧,坐坐坐。花粉精靈放出來四把帶靠背的塑料小椅子。楊淑妃早就搶了紅色的坐下,一臉欣賞的看他搗鼓燒烤爐子。
這個就簡單啦。
一個土陶色的爐子下麵墊著一塊六邊形的木板,上頭有一張不鏽鋼的圓形鐵網格。
他逗楊淑妃,問她如何燒烤?
女人說下麵放上木炭,鐵網上烤魚嘛。
趙炳炎嘚瑟的誇女人聰明,弄來調料往魚身上碼,再去灶膛裏點燃木炭,生火烤魚。他不斷往魚身上刷油,撒料,漸漸的,烤魚香味兒出來啦。
阿公阿婆老兩口在灶房煮肉,聞著帶孜然味兒的魚香忍不住出來打望。哇塞,不就是一條魚嘛,咋就變成忍不住想要抓過來吞下的美食了呢。
老頭兒驚奇的看著烤魚問他,那木炭一點兒塵都沒得,遠勝送進宮裏的貢品,出自何地呀。
趙炳炎笑嗬嗬的說全是鋸末廢料燒製而成,到處都有。
到處都有?阿公卻是從來沒聽說過。
他指著放烤魚的不鏽鋼網格又問:“純銀的吧,小哥。”
趙炳炎不屑的說啥純銀,非也,乃是精鐵打造。
“稀罕物呐。”老頭兒連連讚歎,眼見趙炳炎的魚烤好了,連忙進去把酒壇抱出來。
楊淑妃看到一土壇子酒遺憾的說有好菜沒好酒,要是有敘州的五糧玉液就好咯。
哎,沒得五糧玉液,荔枝青也好啊。
老頭兒一臉尷尬的說大理這邊隻聽說漢王在敘州釀出了五糧仙酒,還沒見有人品嚐過。荔枝青倒是有,賊貴啊。
他和楊淑妃相視一笑說很好啦,有酒便行。
趙炳炎烤好魚,拿起嶄新的燒水壺進屋打來水放到碳爐上,周圍再用幾塊小紅薯圍住,笑哈哈的說這才是圍爐煮茶,不過我們煮的是水。
楊淑妃開森了,給他說這樣燒出來的水沒得怪味,上佳。
這是肯定的啦。
灶房裏燒出來的開水要不帶有煙火味,要不就竄入做飯采味兒。趙炳炎這裏用的是嶄新的燒水壺和無煙木炭嘛。
他把兩位老人拉過來坐下,四個人一人一方品嚐烤魚。阿公不住的頷首,唔唔的誇讚妙啊,真是美食,一個勁兒的嘖嘖稱奇。
趙炳炎夾一片老臘肉給楊淑妃品嚐,叫她仔細看看,此肉鮮亮,肥肉分布均勻,定是用本地嫩草喂出來的五花肉。
阿公已經喝到微醺,聽到趙炳炎讚揚老臘肉,猛誇他好眼力,洱海邊上的豬全是家家戶戶在湖邊打的新鮮豬草喂養,豬肉裏透著青草味兒呢。
這是因為趙炳炎來自後世,吃過潲水豬、飼料豬的豬肉,對一直用草喂養的家養豬情有獨鍾,看到鮮亮的豬肉禁不住讚歎。對於阿公和楊淑妃他們來說,哪一天不是吃的草料喂養出來的豬呢?
楊淑妃吃著蘸了少許辣椒的豬肉也是感覺很香,問他辣椒從何而來?
他說成都的溫江縣種有,要說哪裏的辣椒味兒正,還是要在成都的郫縣種植才好,在荊湖南路種出來的辣子更有勁道。
楊淑妃不屑的說那還不簡單,叫他們種下便是。
阿公和阿婆吃驚了,這兩年輕人是誰啊,又是成都、又是荊湖的,全天下都曉得。這些地方對他們來講可是隔著十萬八千裏,想吃啥就要叫那裏種啥?
後生做的啥營生啊?
趙炳炎見兩位老人臉上堆起疑慮,知道楊淑妃說跑嘴了,進屋去將準備好的一袋銀子提出來放到阿婆麵前說道:“阿婆購置家什恐怕把銀子都花光了吧,這裏有些銀子,是我們半年的房租和吃喝用度。”
阿婆歡喜的抱進懷裏。
阿公看到一口袋的銀子震驚了,連說不能收,太多了。
趙炳炎將他兩朝屋裏推,嘴巴猛吐不多不多,阿公多弄些美食來吃不就得了。
老兩口進屋立馬關上門,解開口袋數銀子,一五一十,二五一十。阿婆一聲驚叫:哇塞,整整一百兩嶄新的銀鋌呐。
這宋代的銀子還不叫元寶,也不叫銀元,而是兩頭略大的銀鋌。當然了,趙炳炎已經在成都的浦江惠民監生產銀元,但基本上就在川蜀流通。
阿婆開森的說他們遇上貴人了,發啦。老頭子這麽些年在洱海裏打魚營生,啥時候賣魚的錢有這麽多?
阿公一聲歎息說財不露白,還不收起來,去把外麵都收拾幹淨了。
阿婆馬上把銀子裝進口袋,指指床下叫小心藏好,跟著一陣風的出去,笑嗬嗬的叫他們都別動,她老婆子來收拾。
趙炳炎就不客氣了,進屋取出來一個嶄新的旅行用悶茶壺,取一份陝西涇陽的金花茯磚茶泡上。
楊淑妃問他啥茶?
他將頭道茶倒掉後,續水,把金黃色的茶湯倒進玻璃材質的公道杯說是關中的涇陽茯磚茶,這個茶養胃、解油膩,還不影響睡眠。
女人端起茶碗來細看湯色,聞味兒,低頭品嚐,小嘴裏喃喃的說何時才能收複關中啊。
他說不能太急,今年拿下襄陽就行了,軍隊常年征戰需要修整,收複地區需要治理恢複生產穩定民心。太後不見派出去的官員已看不到優點?治國大才都不好找啦。
楊淑妃歎息一聲說全是些未過考的門生故吏,朝廷還是要來一次科考咯。
科考,可以說就是南宋朝廷選拔官員的例行國考。
南宋朝廷從臨安出逃,一路顛沛流離到海南島,收複升龍後又再次遷徙,現在住進昆明算是穩定下來,還沒有進行過一次全國範圍內的普選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