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大漢朝時的衛青、霍去病……也如這般尷尬的身世。
因母親是奴婢,且不得父承認,因此就算有可能是老公爺的血脈,也一樣是仆人的身份。
好在孟國公府裏也算得上是仁慈,雖因血脈有疑的緣由沒承認這兩個子嗣,但還是有所善待。
“年長的那一位,已經成了家。所以便讓他管著京郊的兩三個莊子,一年也有不少的收入。年幼的,今年已二十五餘,並未成親,卻是加入了護衛隊裏。”孟世子又說道。
溫宥娘就問:“他們如今還是奴籍吧?”
孟世子道:“他們母親皆為官奴,除非有父宗承認,否則不得以脫籍。隻不過與祖父往來的,皆是世家出身。血脈存疑的子嗣,自不會承認。”便是沒兒子,從旁支過繼,也不會要這一種生母乃是官女支的。
“建立軍功呢?可否脫籍?”溫宥娘又問。
孟世子看傻子一樣看向溫宥娘,道:“哪來的軍功給他們立?就戚鉞家,也是有這種父不明的,也在軍中效力?可見有立下軍功的?”
溫宥娘道:“說到底還是得有人提攜。”
“誰會提攜父不明的?莫說這等算是庶子中的末等。”孟世子嗤道。
在大隆,子嗣分嫡庶,然而庶出裏也分了等級。一般庶出,生母為良民,自賣身於別人的,出身的孩子且有過繼為嫡的可能,亦有繼承家產的權利。生母為家生子的,便是那種祖祖輩輩都是府上奴才的,次一等,分家產之時自然又要低一等,不過要前麵的死絕了,倒也依然有資格繼承家業。隻最後一種生母為官奴的,大多不被承認,自然分不了家產,不過掛靠其他兄弟各房,看各房的臉色吃飯,就全家死絕了,也輪不到繼承半分。更別說官女支生的父不明的。
國公府裏的庶出,三房太姨娘雖年幼時賣身給國公府,卻是自幼走失的,不知祖上便算了祖上清白,所以生下的三房,比生母祖輩是家生子的四房要高一等。而其餘兩個,連承認都不得承認的,就是最末等。
溫宥娘聽得孟世子說那兩房的艱難,暗想還真不如托生在庶族裏。庶族雖大官之家有少許也養有一兩個官奴出身的樂女支,然而卻不會輕易睡她們的。要不小心真睡了,少不得在幾月內不拿給別人碰,等有幸生下孩子,血脈不疑,至少也會給個身份。不過一般庶族,也分不到官奴。這也是權貴們的特權了。
“你想拿那兩個人作甚?”孟世子在一邊問道。
溫宥娘迴道:“時間還長,到時再說罷。”這也要四房的肯牽線才行不是,如今四房都還未投靠上來,她哪會想那麽遠。
隨後溫宥娘並再未與孟世子說話,一直等兩人進了後宮,見到了皇後。
今日皇後宮中並不隻皇後一人,隻她下首亦坐了一名二十五六年紀的婦人,著太子妃品階的裝束,倒也不用刻意介紹了。
孟世子帶著溫宥娘給皇後與太子妃請安,也隻在皇後宮中坐了一會兒,就被太子妃帶迴了東宮。
進了東宮,卻是太子恰好處理完東宮事務,因此得見兩人。
太子瞧著二十七八餘的模樣,留著短須,也與年齡合得上,倒真如孟世子所言那般,言談舉止自不用說,有些儒氣。
太子見了兩人,也不好久坐,隻叫了孟世子就去了外麵。
隨後屋中的丫鬟們也退了出去,然後有人關上了門,屋中頓時暗了下來。
太子妃的臉色在暗處讓人看不明切,隻聽得她的聲音,如泉水叮咚,“我不曾想有一日,你竟成了我的弟媳。”
溫宥娘背著窗戶,神色亦讓人看不明顯,隻聽得不輕不重尚且算是清脆的迴聲,“世事無常。也是世子偏愛。”
要不是孟世子的偏愛,她如何能以庶族之身嫁入世家?這個迴答倒也算是誠懇、
太子妃隻輕笑了一聲,“也好。”
“隻因我是庶族。”溫宥娘迴道。
太子妃並不接這話,卻是道:“我還記得當年你第一次得陛下賞賜之時,那時你就已經是個聰慧的孩子。”
“娘娘謬讚了。”溫宥娘輕聲道。
太子妃卻道:“你上前來罷,就坐我麵前來。”
溫宥娘起身,拾起草席,上前幾步,跪坐在太子妃麵前。
雖光線不足,然而溫宥娘卻是看清楚了太子妃的臉,及在盛妝下的那一份疲憊與衰老。
“我聽說,這兩日族中不怎的太平。”太子妃道。
看樣子老公爺是傳了話進來了,溫宥娘心中早有說法,隻道:“不過小事。”
“小事?”太子妃的聲音拔高了一些。
溫宥娘露出了微笑,“祖父掌族事多年,這等小事自不足為慮。”
太子妃的臉色好了一些,又問道:“行景說你們兩月後便要離京遊曆,可是京中不好?”
溫宥娘卻是道:“還請借娘娘手一用。”
太子妃詫異,然而卻還是伸出了保養得十分嫩滑白皙的手來。
溫宥娘接過太子妃的手,隻在上麵畫了一橫一豎,隨後在西南的方向畫了一個圈,在西北點下一點。
太子妃感受著手心中的觸感,待得明白溫宥娘的意思,失聲道:“你——”
溫宥娘溫聲道:“家父母千裏迢迢來京送親,是對妾身的偏愛。然京中與曲水,路途遙遠,崇山峻嶺多有山匪出沒,妾身甚為憂心。幸得世子願攜護衛相送,以保安危,妾身深感世子情義,自當不辭。”
太子妃卻是心動了,遲疑道:“此事,行景當與太子說才是。”
溫宥娘卻是道:“聽聞娘娘生有兩子,竟沒得見,此時當是在被夫子授課罷?”
太子妃頓時明白了溫宥娘話中之意,雖如今太孫已立,然而就算日後太子登基了,自己的兒子又如何能保證也能登基?
且如今當今看似年當力壯,再執政二十年亦有可能,卻開始放縱大皇子與太子相爭。就算等得太子熬到繼位,隻怕那時太子已年近五十,然而自己的大兒卻是正值而立。太子是否會如當今如今這般,忌憚太子?用其他皇子來轄製他?甚至與如今的當今一般,有廢立之心?
太子妃終是下了決定,與溫宥娘道:“京城至曲水路途遙遠,你們一路卻是要小心為上。”
溫宥娘點頭應是,隨後又在太子妃手心上寫下一個宗字,宗字後便是一個二字。
太子妃頷首,“你明白就好。當年我帶行景養在東宮,為護著他為其一。其二便是如此。也隻盼你們夫妻二人日後能多恩愛,子嗣昌盛。”
宗主之位,隻要還在他們這一支,就不急在一輩中。
☆、第142章 四房意投靠
自東宮出來,孟世子道:“姐姐與你說了什麽?”
溫宥娘斜了他一眼,“還能有甚麽?”
孟世子以為溫宥娘被太子妃敲打,忙道:“我姐姐就是心裏偏著我了些,你也莫要放在心上。”
溫宥娘連白眼都懶得翻了,暗想要不是大房早逝,恐太子妃也不會為了局勢,把孟世子這般養著了。
也真可惜孟世子這人,要說智商情商都沒多大問題,就是小時候沒養好。因為父母早逝,太子妃在東宮為了護住幼弟和穩住自父親死後對宗主位有了想法的二房,少不得讓沒有舅家幫扶的大房不去礙二房的眼。
隻可惜二房是沒當大房是妨礙了,卻是讓三房覺得自己有了機會,當自己能取大房而代之。
要說三房對付大房要隻是為那個還沒影兒的爵位,也挺可笑的,說到底問題還是出在國公府那一支力量上。
三房如今在探子裏已經有一定勢力,然而孟世子的父親當年就已經接掌過,自然也給大房留下了人來。而二房,因大房勢弱,老公爺為了家族未來也將宗主位意屬二房,自然也會讓二房插手進去。
因此,探子中當有四方力。一直居於最上方的老公爺,然後就是大房、二房、三房。二房今後要執掌宗主位,老公爺在以後自然會將探子全權交予。隻是三房,恐怕想是要將大房吞噬了,以謀求在探子中的份額更大。
更或者,三房對二房暗中也是有些謀算的。畢竟要能全權掌握那一支力量,就算是庶出,要能彈壓住族人,或許也有機會問鼎宗主位?
溫宥娘想著有些搖頭,就那點子東西,大房就是不要了,日後自也有出路。
孟世子在一邊見溫宥娘不知想什麽又搖頭,就道:“你在想甚?”
溫宥娘迴道:“沒想甚,在想入族譜之事。”
孟世子就道:“族人們並無異議,隻需得再等兩日便好。你放心,我能娶你進門,自然能讓你上了族譜。”
這一點溫宥娘倒是信,就算是他不能,自己也能讓他能,就道:“我知道。”
孟世子隻拉過溫宥娘的手,說:“我今日與太子姐夫說了出京之事,他倒也說極好。”
溫宥娘扶額,“你都與太子說了些什麽?”
孟世子見溫宥娘這作態,忙道:“就說了護送嶽父嶽母迴祖地之事,還有在外走走,免得在京中也礙別人的眼。其他的,我一點都沒說。你就放心吧,我知道分寸,分得清內外。”太子到底不是太子妃不是,他也不是傻的。
至於不礙別人的眼,倒不是說三房,而是如今與太子相爭露出水麵的大皇子。為了扳倒太子,少不得有人會從太子妃身邊著手,而太子妃的軟肋之一,就是孟世子了。
因此,這個理由,倒是讓太子信了。
再過得兩日,溫宥娘順利的上了族譜,隨後送走族人,就等到了四房的嚴氏。
溫宥娘笑著上前挽住了嚴氏的手,道:“四嬸今日怎的有時間過來了。”
嚴氏這人有些愛財但不貪財,更喜歡把自己裝扮得晶晶亮了,這一動頭上插的,耳朵上的墜子都得搖晃。
“閑著無事兒,聽說世子出去了,所以來看看你,一起說個話兒了。”嚴氏笑著道。
兩人進了屋子,冬梅讓人送了點心與瓜果上來。
嚴氏掃了一圈,笑著道:“你這也太素潔了一些,可見是跟我一樣是個懶的。”
這話的意思就好玩的,四房裏素潔,那是因為庶出沒好東西,大房素潔就是在說她是真懶了。
溫宥娘知道嚴氏不是個有什麽心機的,這連王真人都說過,可她不知道這人傻白到這種地步。
好在溫宥娘也不介意這個,四房當家的太太是簡單的反而要強一些,就笑著道:“我就嫌麻煩呢。”
兩人叨叨了半天,嚴氏卻是突然便得神神秘秘起來,說話聲兒都降了幾度,“聽說世子今日出去了?”
溫宥娘不知嚴氏問此話是什麽意思,就道:“世子沒個正事兒,過兩月又要下曲水,也不知何時歸京。他在京中的舊友,少不得要去作別一番。”
嚴氏卻是道:“聽說,今日是府外有人朝裏麵遞了信兒,還是從廚房那院子外遞進來的。”
溫宥娘不知嚴氏說此話是什麽意思,不過四房再是庶出,然而也是被承認的子嗣,因此得知後門裏的事情倒也不奇怪,就問道:“可是給夫君的?”
嚴氏見溫宥娘一雙眼寫滿了求知欲,少不得先歎了一聲,才輕輕點了點頭。
溫宥娘自然知曉嚴氏不會突然說這句話,就問道:“四嬸可是知道甚麽?侄兒媳才過門幾日,還盼四嬸多多指教為好。”
嚴氏自來是管不住要說的話的性子,溫宥娘一問,就把自己知曉的全抖落了出來,“我要是說出來了,侄兒媳婦你也莫氣,為有些人總歸是不值得的。那個在後門往大房侄兒遞信兒的,不是別人,就是——”
這事兒就是嚴氏所知道的,也要孟世子十四歲出了東宮,住迴了孟國公府上。
孟世子離了國公府十年,雖大房的舊人還在,然而卻也是與各房生疏。加上年齡相差不多的二房更為爭氣,素日玩不到一塊兒,因此孟世子便在外麵認識了一些隻會玩樂的紈絝,也學會了出入勾欄。
而當初蔡氏女之死,也是拜一個官女支所致。
“那官女支在大房侄兒大婚那一日,竟是找了上門,雖是在後門,卻還是被蔡家娘子知曉了,隨後才鬧出了人命。隻可惜大房侄兒當時就糊塗了,竟死活要護著那賤人。氣得老公爺差點動了家法。隻這一迴,你與侄兒安安穩穩的成了婚,那賤婢竟又找上了門,侄兒媳婦你不得不防呀!勾欄院裏的東西,素來會迷惑人!就隻怕大房侄兒再吃虧了去!”
蔡氏之死,看樣子嚴氏也隻不過知道一些皮毛,溫宥娘可不信那官女支有傻到真大婚來搗亂,畢竟孟世子再喜歡她,也不可能扶正。
除非那人一開始就是別人安在那衝著孟世子來了,或者是那人也被利用了去。
隻是竟然到現在還有聯絡,聯係到之前孟世子曾說過他在青樓有個對他好的女子,溫宥娘嘴角一翹,倒是有些趣味了。
當然,嚴氏來尋溫宥娘也並不是來離間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的。隻不過是她夫君覺得大房厲害的是溫宥娘,她自然就會偏向自己的侄兒媳婦。
反正溫宥娘已經上了族譜,在族中就已經被承認,有了當有的地位。
隨後嚴氏便不再說那官女支的事情,畢竟她知曉得也不多,也不過隻能提醒溫宥娘提防那女子而已。
因母親是奴婢,且不得父承認,因此就算有可能是老公爺的血脈,也一樣是仆人的身份。
好在孟國公府裏也算得上是仁慈,雖因血脈有疑的緣由沒承認這兩個子嗣,但還是有所善待。
“年長的那一位,已經成了家。所以便讓他管著京郊的兩三個莊子,一年也有不少的收入。年幼的,今年已二十五餘,並未成親,卻是加入了護衛隊裏。”孟世子又說道。
溫宥娘就問:“他們如今還是奴籍吧?”
孟世子道:“他們母親皆為官奴,除非有父宗承認,否則不得以脫籍。隻不過與祖父往來的,皆是世家出身。血脈存疑的子嗣,自不會承認。”便是沒兒子,從旁支過繼,也不會要這一種生母乃是官女支的。
“建立軍功呢?可否脫籍?”溫宥娘又問。
孟世子看傻子一樣看向溫宥娘,道:“哪來的軍功給他們立?就戚鉞家,也是有這種父不明的,也在軍中效力?可見有立下軍功的?”
溫宥娘道:“說到底還是得有人提攜。”
“誰會提攜父不明的?莫說這等算是庶子中的末等。”孟世子嗤道。
在大隆,子嗣分嫡庶,然而庶出裏也分了等級。一般庶出,生母為良民,自賣身於別人的,出身的孩子且有過繼為嫡的可能,亦有繼承家產的權利。生母為家生子的,便是那種祖祖輩輩都是府上奴才的,次一等,分家產之時自然又要低一等,不過要前麵的死絕了,倒也依然有資格繼承家業。隻最後一種生母為官奴的,大多不被承認,自然分不了家產,不過掛靠其他兄弟各房,看各房的臉色吃飯,就全家死絕了,也輪不到繼承半分。更別說官女支生的父不明的。
國公府裏的庶出,三房太姨娘雖年幼時賣身給國公府,卻是自幼走失的,不知祖上便算了祖上清白,所以生下的三房,比生母祖輩是家生子的四房要高一等。而其餘兩個,連承認都不得承認的,就是最末等。
溫宥娘聽得孟世子說那兩房的艱難,暗想還真不如托生在庶族裏。庶族雖大官之家有少許也養有一兩個官奴出身的樂女支,然而卻不會輕易睡她們的。要不小心真睡了,少不得在幾月內不拿給別人碰,等有幸生下孩子,血脈不疑,至少也會給個身份。不過一般庶族,也分不到官奴。這也是權貴們的特權了。
“你想拿那兩個人作甚?”孟世子在一邊問道。
溫宥娘迴道:“時間還長,到時再說罷。”這也要四房的肯牽線才行不是,如今四房都還未投靠上來,她哪會想那麽遠。
隨後溫宥娘並再未與孟世子說話,一直等兩人進了後宮,見到了皇後。
今日皇後宮中並不隻皇後一人,隻她下首亦坐了一名二十五六年紀的婦人,著太子妃品階的裝束,倒也不用刻意介紹了。
孟世子帶著溫宥娘給皇後與太子妃請安,也隻在皇後宮中坐了一會兒,就被太子妃帶迴了東宮。
進了東宮,卻是太子恰好處理完東宮事務,因此得見兩人。
太子瞧著二十七八餘的模樣,留著短須,也與年齡合得上,倒真如孟世子所言那般,言談舉止自不用說,有些儒氣。
太子見了兩人,也不好久坐,隻叫了孟世子就去了外麵。
隨後屋中的丫鬟們也退了出去,然後有人關上了門,屋中頓時暗了下來。
太子妃的臉色在暗處讓人看不明切,隻聽得她的聲音,如泉水叮咚,“我不曾想有一日,你竟成了我的弟媳。”
溫宥娘背著窗戶,神色亦讓人看不明顯,隻聽得不輕不重尚且算是清脆的迴聲,“世事無常。也是世子偏愛。”
要不是孟世子的偏愛,她如何能以庶族之身嫁入世家?這個迴答倒也算是誠懇、
太子妃隻輕笑了一聲,“也好。”
“隻因我是庶族。”溫宥娘迴道。
太子妃並不接這話,卻是道:“我還記得當年你第一次得陛下賞賜之時,那時你就已經是個聰慧的孩子。”
“娘娘謬讚了。”溫宥娘輕聲道。
太子妃卻道:“你上前來罷,就坐我麵前來。”
溫宥娘起身,拾起草席,上前幾步,跪坐在太子妃麵前。
雖光線不足,然而溫宥娘卻是看清楚了太子妃的臉,及在盛妝下的那一份疲憊與衰老。
“我聽說,這兩日族中不怎的太平。”太子妃道。
看樣子老公爺是傳了話進來了,溫宥娘心中早有說法,隻道:“不過小事。”
“小事?”太子妃的聲音拔高了一些。
溫宥娘露出了微笑,“祖父掌族事多年,這等小事自不足為慮。”
太子妃的臉色好了一些,又問道:“行景說你們兩月後便要離京遊曆,可是京中不好?”
溫宥娘卻是道:“還請借娘娘手一用。”
太子妃詫異,然而卻還是伸出了保養得十分嫩滑白皙的手來。
溫宥娘接過太子妃的手,隻在上麵畫了一橫一豎,隨後在西南的方向畫了一個圈,在西北點下一點。
太子妃感受著手心中的觸感,待得明白溫宥娘的意思,失聲道:“你——”
溫宥娘溫聲道:“家父母千裏迢迢來京送親,是對妾身的偏愛。然京中與曲水,路途遙遠,崇山峻嶺多有山匪出沒,妾身甚為憂心。幸得世子願攜護衛相送,以保安危,妾身深感世子情義,自當不辭。”
太子妃卻是心動了,遲疑道:“此事,行景當與太子說才是。”
溫宥娘卻是道:“聽聞娘娘生有兩子,竟沒得見,此時當是在被夫子授課罷?”
太子妃頓時明白了溫宥娘話中之意,雖如今太孫已立,然而就算日後太子登基了,自己的兒子又如何能保證也能登基?
且如今當今看似年當力壯,再執政二十年亦有可能,卻開始放縱大皇子與太子相爭。就算等得太子熬到繼位,隻怕那時太子已年近五十,然而自己的大兒卻是正值而立。太子是否會如當今如今這般,忌憚太子?用其他皇子來轄製他?甚至與如今的當今一般,有廢立之心?
太子妃終是下了決定,與溫宥娘道:“京城至曲水路途遙遠,你們一路卻是要小心為上。”
溫宥娘點頭應是,隨後又在太子妃手心上寫下一個宗字,宗字後便是一個二字。
太子妃頷首,“你明白就好。當年我帶行景養在東宮,為護著他為其一。其二便是如此。也隻盼你們夫妻二人日後能多恩愛,子嗣昌盛。”
宗主之位,隻要還在他們這一支,就不急在一輩中。
☆、第142章 四房意投靠
自東宮出來,孟世子道:“姐姐與你說了什麽?”
溫宥娘斜了他一眼,“還能有甚麽?”
孟世子以為溫宥娘被太子妃敲打,忙道:“我姐姐就是心裏偏著我了些,你也莫要放在心上。”
溫宥娘連白眼都懶得翻了,暗想要不是大房早逝,恐太子妃也不會為了局勢,把孟世子這般養著了。
也真可惜孟世子這人,要說智商情商都沒多大問題,就是小時候沒養好。因為父母早逝,太子妃在東宮為了護住幼弟和穩住自父親死後對宗主位有了想法的二房,少不得讓沒有舅家幫扶的大房不去礙二房的眼。
隻可惜二房是沒當大房是妨礙了,卻是讓三房覺得自己有了機會,當自己能取大房而代之。
要說三房對付大房要隻是為那個還沒影兒的爵位,也挺可笑的,說到底問題還是出在國公府那一支力量上。
三房如今在探子裏已經有一定勢力,然而孟世子的父親當年就已經接掌過,自然也給大房留下了人來。而二房,因大房勢弱,老公爺為了家族未來也將宗主位意屬二房,自然也會讓二房插手進去。
因此,探子中當有四方力。一直居於最上方的老公爺,然後就是大房、二房、三房。二房今後要執掌宗主位,老公爺在以後自然會將探子全權交予。隻是三房,恐怕想是要將大房吞噬了,以謀求在探子中的份額更大。
更或者,三房對二房暗中也是有些謀算的。畢竟要能全權掌握那一支力量,就算是庶出,要能彈壓住族人,或許也有機會問鼎宗主位?
溫宥娘想著有些搖頭,就那點子東西,大房就是不要了,日後自也有出路。
孟世子在一邊見溫宥娘不知想什麽又搖頭,就道:“你在想甚?”
溫宥娘迴道:“沒想甚,在想入族譜之事。”
孟世子就道:“族人們並無異議,隻需得再等兩日便好。你放心,我能娶你進門,自然能讓你上了族譜。”
這一點溫宥娘倒是信,就算是他不能,自己也能讓他能,就道:“我知道。”
孟世子隻拉過溫宥娘的手,說:“我今日與太子姐夫說了出京之事,他倒也說極好。”
溫宥娘扶額,“你都與太子說了些什麽?”
孟世子見溫宥娘這作態,忙道:“就說了護送嶽父嶽母迴祖地之事,還有在外走走,免得在京中也礙別人的眼。其他的,我一點都沒說。你就放心吧,我知道分寸,分得清內外。”太子到底不是太子妃不是,他也不是傻的。
至於不礙別人的眼,倒不是說三房,而是如今與太子相爭露出水麵的大皇子。為了扳倒太子,少不得有人會從太子妃身邊著手,而太子妃的軟肋之一,就是孟世子了。
因此,這個理由,倒是讓太子信了。
再過得兩日,溫宥娘順利的上了族譜,隨後送走族人,就等到了四房的嚴氏。
溫宥娘笑著上前挽住了嚴氏的手,道:“四嬸今日怎的有時間過來了。”
嚴氏這人有些愛財但不貪財,更喜歡把自己裝扮得晶晶亮了,這一動頭上插的,耳朵上的墜子都得搖晃。
“閑著無事兒,聽說世子出去了,所以來看看你,一起說個話兒了。”嚴氏笑著道。
兩人進了屋子,冬梅讓人送了點心與瓜果上來。
嚴氏掃了一圈,笑著道:“你這也太素潔了一些,可見是跟我一樣是個懶的。”
這話的意思就好玩的,四房裏素潔,那是因為庶出沒好東西,大房素潔就是在說她是真懶了。
溫宥娘知道嚴氏不是個有什麽心機的,這連王真人都說過,可她不知道這人傻白到這種地步。
好在溫宥娘也不介意這個,四房當家的太太是簡單的反而要強一些,就笑著道:“我就嫌麻煩呢。”
兩人叨叨了半天,嚴氏卻是突然便得神神秘秘起來,說話聲兒都降了幾度,“聽說世子今日出去了?”
溫宥娘不知嚴氏問此話是什麽意思,就道:“世子沒個正事兒,過兩月又要下曲水,也不知何時歸京。他在京中的舊友,少不得要去作別一番。”
嚴氏卻是道:“聽說,今日是府外有人朝裏麵遞了信兒,還是從廚房那院子外遞進來的。”
溫宥娘不知嚴氏說此話是什麽意思,不過四房再是庶出,然而也是被承認的子嗣,因此得知後門裏的事情倒也不奇怪,就問道:“可是給夫君的?”
嚴氏見溫宥娘一雙眼寫滿了求知欲,少不得先歎了一聲,才輕輕點了點頭。
溫宥娘自然知曉嚴氏不會突然說這句話,就問道:“四嬸可是知道甚麽?侄兒媳才過門幾日,還盼四嬸多多指教為好。”
嚴氏自來是管不住要說的話的性子,溫宥娘一問,就把自己知曉的全抖落了出來,“我要是說出來了,侄兒媳婦你也莫氣,為有些人總歸是不值得的。那個在後門往大房侄兒遞信兒的,不是別人,就是——”
這事兒就是嚴氏所知道的,也要孟世子十四歲出了東宮,住迴了孟國公府上。
孟世子離了國公府十年,雖大房的舊人還在,然而卻也是與各房生疏。加上年齡相差不多的二房更為爭氣,素日玩不到一塊兒,因此孟世子便在外麵認識了一些隻會玩樂的紈絝,也學會了出入勾欄。
而當初蔡氏女之死,也是拜一個官女支所致。
“那官女支在大房侄兒大婚那一日,竟是找了上門,雖是在後門,卻還是被蔡家娘子知曉了,隨後才鬧出了人命。隻可惜大房侄兒當時就糊塗了,竟死活要護著那賤人。氣得老公爺差點動了家法。隻這一迴,你與侄兒安安穩穩的成了婚,那賤婢竟又找上了門,侄兒媳婦你不得不防呀!勾欄院裏的東西,素來會迷惑人!就隻怕大房侄兒再吃虧了去!”
蔡氏之死,看樣子嚴氏也隻不過知道一些皮毛,溫宥娘可不信那官女支有傻到真大婚來搗亂,畢竟孟世子再喜歡她,也不可能扶正。
除非那人一開始就是別人安在那衝著孟世子來了,或者是那人也被利用了去。
隻是竟然到現在還有聯絡,聯係到之前孟世子曾說過他在青樓有個對他好的女子,溫宥娘嘴角一翹,倒是有些趣味了。
當然,嚴氏來尋溫宥娘也並不是來離間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的。隻不過是她夫君覺得大房厲害的是溫宥娘,她自然就會偏向自己的侄兒媳婦。
反正溫宥娘已經上了族譜,在族中就已經被承認,有了當有的地位。
隨後嚴氏便不再說那官女支的事情,畢竟她知曉得也不多,也不過隻能提醒溫宥娘提防那女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