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與皇權之爭,便是坐上了那個位置,為了鞏固皇權,也會繼續打壓氏族。即便王氏血脈坐上了那個位置,能保下的也不過一族的一時富貴。莫說太子妃不過王氏的外侄女,剩下的兒子能登帝位,連王氏又要遠了一層。
因此溫宥娘所說的退路,對王氏而言,其實並無大用。
溫宥娘隻得道:“有總比沒得強上些許。”
王真人搖頭,看向溫宥娘的目光帶著不悅,“若以權勢相誘,溫姑娘就錯了。王氏得立於世間千年,靠的從不是權勢。”
溫宥娘隻暗自嘲諷,若非權勢,王氏當年又非諸侯出身,又哪來如今地位?也不過是當初立於權勢上較早,數十百代累積至今罷了。
要說真正的氏族,孟世子所在的孟家,上千年前尚是諸侯,乃王族之後。不提權勢,隻提血脈,倒也真當得住一句地位尊崇。
不過這些溫宥娘也不會當著王真人的麵說出來,畢竟王氏便是當初非王族後人,諸侯出身,然而累積千年下來數十位賢相的名聲,也不是建國不過百來年的大隆王室可比。更莫說溫宥娘所在的溫家,更是不堪一提。
這些話要由她嘴裏說出來了,才是自己最大的笑話。
“真人說得有理,隻氏族清貴,卻也不能不理俗務。如當今此次科舉改製,當有大多庶族子弟入仕。朝廷走向,政令如何,也須得及時知曉。閔州地遠,總比不得京城腳下的近。”溫宥娘委婉道。
王真人這才正視起溫宥娘來,這份心機與視野,竟是與張氏天差地別,也不知是怎的養出來的。
先是以血脈之情動人,後又以利誘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竟像是腦子裏天生就裝著這些一般。
說來若有這樣的女子為妻室,孟世子於王氏也並非全然無用。
“行景在你眼中竟這般有用?能於朝堂中有立足之地?”王真人雖心裏認同了溫宥娘,然而卻不信孟行景之能,在王氏得遇危機時能用。
溫宥娘笑著道:“晚輩能養出一個小三元,再教出一個朝臣又有何難?”
孟世子的智商有沒問題,自幼在東宮裏養著,讀書也當不少。如今瞧著無用,也不過是心思不曾用到正途之上。
若那點子聰慧用正了,在朝堂立足又有何難處。又不是讓他去當什麽千古能臣在朝堂上翻雲覆雨,以孟家的家世,隻需有些許能耐就行。
王真人聽得溫宥娘這話,直言斷道:“狂妄!”
溫宥娘心安理得的受了,“晚輩不曾說笑。世子乃世家出身,不需如庶族子弟一般苦讀詩書以求功名,兢兢業業片刻不怠以求高升。隻中規中矩,不出大錯,何難之有?況世子也非愚笨之人,不過生性灑脫。若能收斂心性得入仕途,自當如現在不同。”
要說聰慧與否,如今京中大多紈絝並非蠢鈍,亦不過是無事可做罷了。孟世子與那些手握軍權的勳貴子弟不同,隻要王氏不與孟氏親近,當今就不會有多大忌諱。
就算當今不願太子繼位,也不會將一個世子放在眼裏,而舍不得一個職位。
王真人見溫宥娘竟對孟世子有這般感觀,也就道:“今日我來府上所為何事,溫姑娘當是知曉。如今見得溫家姑娘,果真不同於旁人!”
溫宥娘既起身跪拜道:“還請真人成全。”
王真人看著溫宥娘的後腦勺,她不知有此眼界的溫宥娘為何要選擇嫁給孟世子,然而嫁入氏族又哪會簡單。
也隻盼著她真能護住了孟世子了,到底是族妹之子,也算是王氏半支血脈。
“起來罷。”王真人道,“我此迴來了,便是有為你與他做主之意。”
溫宥娘起身,聽得王真人道:“你乃庶族出身,且生父生母又是那般人,便是嫁於氏族偏遠庶支亦不可行。好在你們姐弟過繼於溫氏六房,為溫氏老翁之女。”
六老太爺雖不過秀才功名,就不曾再考,然而這些年四處走動也並不是白走的。因此在氏族中也有些許名聲,也算得上是被氏族大儒所待見。
因此溫宥娘雖出身有汙,然而過繼到六太老爺名下,也算得上是為她洗清了。能得六老太爺寧願過繼,品德自然也當與身生父母是大不同。
溫宥娘垂著眼,又聽得王真人道:“若我收你為親傳弟子,於你身份倒也有助益。隻若要嫁給行景,卻是還差上那麽一層。”
“足夠了。”溫宥娘道。
王真人挑眉,“足矣?”
溫宥娘道:“世子已不能再娶世家婦,娶得外家長輩親傳弟子已然足夠。身份抬得再高,也不過是讓瞧笑話而已。”
在別人眼裏,孟世子這廝是娶不到老婆的。便是她身份從王真人的親傳弟子再高上一層,認某個王氏郎君為義父又當如何。不過是被人恥笑孟世子為外家所不喜,拿個義女搪塞他。
倒不如讓外人知曉是孟世子執意要娶她,所以外家給了一個身份的要強。
王真人滿意的點頭,“你能為他考慮至此,也不易。”
也確實是她所打聽到的,溫宥娘的一貫作風。能得她善待的,自會處處替人著想,便是自己吃些虧也無妨。
“既然說定,那便擇一吉日將此告之天下。”王真人道。
溫宥娘又起身行禮,“多謝師尊。”
王真人頷首,也起身雙手將溫宥娘拉起身來,“行景這些年倒也終於做對了一件事兒。”
王氏因立場之故,與孟氏生疏,不想管孟世子姐弟兩的事兒。可她作為姨母,卻總不能不顧他們姐弟死活。
如今太子妃已入東宮,她是無可奈何了,可行景娶什麽樣的妻子她卻是能插一手的。
竟然膽敢害死行景的媳婦兒再來往他身上潑汙水,好讓他再娶不得高門,好謀取好處。也真當王氏是死的了。
如今,她倒要瞧瞧,便是行景娶了一個出身不高的娘子,那賤婢能不能得償所願。
不出兩日,溫宥娘乃是王氏三清觀觀主親傳弟子的消息就在京城中飛了一圈。而溫宥娘那些年籌謀得的好名聲,似乎一下子就讓人打心底信服了。
難怪那麽好的教養,以往還覺得是裝的,以張府與溫府那般淺的底蘊又如何教得出來。如今是王真人的親傳弟子倒好解釋了,畢竟是世家教出來的,自然不會差。
連興國侯夫人聽到這樣的傳言,都不得不對自己的兒子歎息道:“是為娘錯了,她竟能走到這一步。為娘當初就不該壞了這樁婚事的。”
家世差一點又怎樣呢,不到一年溫宥娘就能打一個翻身仗,重迴這京城的貴人圈子。這等心機能耐,便是身世差一點也算不得什麽了。
“要不,為娘厚著臉皮再去說一迴?你們兩人本就有婚約在身,如今再續前緣也不差不是?娘前兩日又聽得迷迷糊糊的,說是餘家書生並未訂下宥娘,不過是那老頭兒給餘家郎君做媒。”興國侯夫人有道。
興國侯世子卻隻是垂著眼簾道:“娘,落子無悔。”
他比自個兒娘看得明白,要溫宥娘還在張府、溫府,這門親事自己母親厚著臉去求一求,未必不能成。
可換了溫氏六房,溫氏六老太爺卻不是溫家老爺與張老伯爺那樣的人。
這門親,是再也續不起來的。
“娘前些日子不是給我看了那家娘子麽。家中嫡長,溫柔嫻淑,下麵弟弟見著也成器,家風極好。兒子前些日子也去看過了,十分滿意。母親尋個好日子,便訂下了吧。”興國侯世子道。
既然已經不成了,又何必讓自己母親去受辱呢。
隻是興國侯夫人聽了,卻是等自己兒子出了屋子才低聲哭了起來。她知道自己兒子對溫宥娘是滿意的,所以之前才會幾次尋著機會去碰巧兒。
如今走到這一步,竟是無可奈何了。如今想來,讓當初沒有換子之事多好。溫宥娘這麽一個能幹的媳婦兒也早就娶進了門。
在興國侯夫人愧疚的時候,孟國公府裏的太姨娘卻是狠狠砸下了一套瓷器。三房的太太隻跪在地上直發抖。
“好哇!我的話都聽不進了!讓你辦點事如此拖拖踏踏,如今可是瞧見了?王真人親傳弟子!嗬!好大的牌麵!”太姨娘指著三太太的頭罵道。
三太太隻哆嗦著嘴告饒,“姨娘恕罪,是兒媳沒把事兒辦好。本兒媳想的是這迴定是要成事兒的,慢慢來也急不得,怕溫氏發覺有異。又哪知王真人到了京城卻是先去了溫氏六房那。”
太姨娘心中哪不知三太太想的是什麽,這點子辯解又哪裏夠,隻冷聲道:“你當我不知曉你在想什麽?顧慮著你那好女婿,怕被毀了婚事罷?嗬,隻顧著你那女兒,就忘了你有兒子了!”
三太太當然不隻是顧忌著自己女兒忘了兒子,可更多的是忌憚溫宥娘,那麽輕易的就毀去一個小娘子的名聲,竟是半點證據都拿不出來。
那可是國公府的探子都查不出的呀,她怎麽敢拿自己女兒的名聲去博,莫說是女兒,恐怕哪一日兒子死了都不知如何死的。
如今王氏已經找上門來了,她不過一個沒有靠山的姨娘又能作得什麽,竟還巴巴的想著算計,隻當世家裏的主子們都是傻的麽?
可心裏這麽想,三太太因著太姨娘手中的證據,打死她也不敢將心裏話說出,隻哭著說:“兒媳也沒料到王氏會來得這般快呀!”
太姨娘何曾不是這般想,她知曉孟世子迴外家的事,隻盤算著以王氏世家的排場,一路走親訪友,還不知何年何月才會到達京城。
又哪知王氏竟是來了身份最為清貴之一的王真人,竟還與孟世子前後腳便到了。
王真人啊,連皇宮都可隨意進出的人,如今溫宥娘成了她的親傳弟子,再嫁孟行景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可這哪裏算完呢?這麽多年她都忍過來了,再忍一忍也無妨。
太姨娘數著佛珠壓住了心底的戾氣,嘴角又露出淡淡的笑容來。
☆、第127章 王真人說親
溫宥娘是王真人親傳弟子的事情傳出去不過兩日,本清靜的莊子頓時又熱鬧起來了,前來遞帖子的人家漸多。
隻六老太爺不怎的高興,本當初沒選在京中圖的就是個清靜,哪知如今竟是比京城裏還要吵了。
六太夫人在旁邊笑道:“熱鬧些也好。你本就每日出門會友,又哪聽得到女眷們的熱鬧。如今宥娘身份上去了,倒也好說親了些。隻是不知她怎的讓王真人給看中了,不知道在世家麵前會不會露怯。”
六老太爺卻聽不得這,道:“當初京城裏少了世家大族了?那時就得過好名聲,這會兒怕甚?都是世家,王氏莫不是規矩不同一些?”
要溫宥娘不聰慧,他也不會願意將人過繼過來,等這會兒過繼來要誰想說半句不好的話,他也是不依的。
六太夫人哪不了解自己這老頭子呢,忙笑著道:“老爺子說的是,咱們宥娘呀,個頂個的好。就是對著王氏,又哪得吃虧了呢。”不說別的,就能讓王真人認作親傳弟子,她自個兒就覺得臉上有光。
隻這等高興,等見著了王真人後就變得寡淡起來。
王真人也不理會二老的心情,隻道:“行景身帶兩府血脈,乃王氏、孟氏之後。如今宥娘亦是我愛徒。並沒有比兩人更般配之人。”
其實王真人就差明晃晃的說,她認溫宥娘為親傳弟子隻不過是因孟行景之故。不然一個庶族女郎,哪得她看重。
溫宥娘再厲害,沒有一個好身份,最終能嫁的也不過爾爾。更莫說她那一身的見識,不嫁給孟世子約莫是再無用處。
六老太爺隻喝著茶不說話,孟世子對溫宥娘之意,在他迴京之時,六太夫人就已經說過。隻是他不曾在意。
誰家少年不慕艾。溫宥娘長得漂亮,有名聲在外,行為處事又大套,不落俗風。有人喜歡才是正理。
隻是孟世子乃世家出身,溫宥娘卻不過庶族。就算是知道孟世子的心意,六老太爺也不覺兩府能成事。
至於那點少年情懷,待五年、十年之後,誰又記得多少。
隻六老太爺萬萬沒想到,孟世子竟請來了王氏人,為溫宥娘抬身份。
這若是換上一般世家子弟,六老太爺見這一份心,考慮再多隻問了溫宥娘之意,大約就會答應。可孟世子卻不行。
六老太爺擱下茶杯,婉拒道:“真人有所不知,我們夫婦並未打算過讓小女高嫁。世子乃孟氏之後,且又是嫡出一係,溫氏實在高攀不上。我們兩老不求他們姐弟今後有多富貴,不過隻求一份安穩。世子夫人之職責任重大,亦是今後孟氏宗婦,此職非世家女不可為。還請真人三思。”
王真人哪聽不出溫氏六房的拒絕,就道:“宗婦所學之事,我自可親自教導於溫姑娘。相信以溫姑娘的聰慧,學會並不多難。”
六老太爺見王真人執意要湊成這親,繼續婉拒,“世子雖父母早逝,然而卻上有長輩,婚事當由孟府長輩做主。真人又何必沾染俗事。”
就差說真人你何必多管閑事,人家正經長輩都不曾說什麽話來。
“溫氏是嫌棄行景的名聲不好?”王真人沉默了半晌後,雖是在問,卻是肯定的道。
六老太爺又哪會承認,隻道:“實在門第不相配。溫某亦做不出賣女求榮之事。”
要換到一般庶族,能得與氏族結親,自然是巴不得,寧願許以大筆嫁妝,隻盼得進了氏族後對自家名聲前程有利。
隻六老太爺自個兒沒入仕的想頭,對溫餘卿的期待也非建立在溫宥娘嫁入氏族的基礎之上。
對於名聲被糟踐得半分不剩的孟世子,實在沒半點想法。
王真人一聲輕哼,一雙寒目看向六老太爺,卻也沒仗著身份說什麽過分的話,隻還在於講理,“我乃是溫宥娘師尊,她為我親傳弟子,身份非凡,做主配與我外侄又如何不般配?”
到底王真人的名頭也不是那麽好借,若是不允王真人嘴裏一個不好,溫宥娘如今就是騎虎難下了。
因此溫宥娘所說的退路,對王氏而言,其實並無大用。
溫宥娘隻得道:“有總比沒得強上些許。”
王真人搖頭,看向溫宥娘的目光帶著不悅,“若以權勢相誘,溫姑娘就錯了。王氏得立於世間千年,靠的從不是權勢。”
溫宥娘隻暗自嘲諷,若非權勢,王氏當年又非諸侯出身,又哪來如今地位?也不過是當初立於權勢上較早,數十百代累積至今罷了。
要說真正的氏族,孟世子所在的孟家,上千年前尚是諸侯,乃王族之後。不提權勢,隻提血脈,倒也真當得住一句地位尊崇。
不過這些溫宥娘也不會當著王真人的麵說出來,畢竟王氏便是當初非王族後人,諸侯出身,然而累積千年下來數十位賢相的名聲,也不是建國不過百來年的大隆王室可比。更莫說溫宥娘所在的溫家,更是不堪一提。
這些話要由她嘴裏說出來了,才是自己最大的笑話。
“真人說得有理,隻氏族清貴,卻也不能不理俗務。如當今此次科舉改製,當有大多庶族子弟入仕。朝廷走向,政令如何,也須得及時知曉。閔州地遠,總比不得京城腳下的近。”溫宥娘委婉道。
王真人這才正視起溫宥娘來,這份心機與視野,竟是與張氏天差地別,也不知是怎的養出來的。
先是以血脈之情動人,後又以利誘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竟像是腦子裏天生就裝著這些一般。
說來若有這樣的女子為妻室,孟世子於王氏也並非全然無用。
“行景在你眼中竟這般有用?能於朝堂中有立足之地?”王真人雖心裏認同了溫宥娘,然而卻不信孟行景之能,在王氏得遇危機時能用。
溫宥娘笑著道:“晚輩能養出一個小三元,再教出一個朝臣又有何難?”
孟世子的智商有沒問題,自幼在東宮裏養著,讀書也當不少。如今瞧著無用,也不過是心思不曾用到正途之上。
若那點子聰慧用正了,在朝堂立足又有何難處。又不是讓他去當什麽千古能臣在朝堂上翻雲覆雨,以孟家的家世,隻需有些許能耐就行。
王真人聽得溫宥娘這話,直言斷道:“狂妄!”
溫宥娘心安理得的受了,“晚輩不曾說笑。世子乃世家出身,不需如庶族子弟一般苦讀詩書以求功名,兢兢業業片刻不怠以求高升。隻中規中矩,不出大錯,何難之有?況世子也非愚笨之人,不過生性灑脫。若能收斂心性得入仕途,自當如現在不同。”
要說聰慧與否,如今京中大多紈絝並非蠢鈍,亦不過是無事可做罷了。孟世子與那些手握軍權的勳貴子弟不同,隻要王氏不與孟氏親近,當今就不會有多大忌諱。
就算當今不願太子繼位,也不會將一個世子放在眼裏,而舍不得一個職位。
王真人見溫宥娘竟對孟世子有這般感觀,也就道:“今日我來府上所為何事,溫姑娘當是知曉。如今見得溫家姑娘,果真不同於旁人!”
溫宥娘既起身跪拜道:“還請真人成全。”
王真人看著溫宥娘的後腦勺,她不知有此眼界的溫宥娘為何要選擇嫁給孟世子,然而嫁入氏族又哪會簡單。
也隻盼著她真能護住了孟世子了,到底是族妹之子,也算是王氏半支血脈。
“起來罷。”王真人道,“我此迴來了,便是有為你與他做主之意。”
溫宥娘起身,聽得王真人道:“你乃庶族出身,且生父生母又是那般人,便是嫁於氏族偏遠庶支亦不可行。好在你們姐弟過繼於溫氏六房,為溫氏老翁之女。”
六老太爺雖不過秀才功名,就不曾再考,然而這些年四處走動也並不是白走的。因此在氏族中也有些許名聲,也算得上是被氏族大儒所待見。
因此溫宥娘雖出身有汙,然而過繼到六太老爺名下,也算得上是為她洗清了。能得六老太爺寧願過繼,品德自然也當與身生父母是大不同。
溫宥娘垂著眼,又聽得王真人道:“若我收你為親傳弟子,於你身份倒也有助益。隻若要嫁給行景,卻是還差上那麽一層。”
“足夠了。”溫宥娘道。
王真人挑眉,“足矣?”
溫宥娘道:“世子已不能再娶世家婦,娶得外家長輩親傳弟子已然足夠。身份抬得再高,也不過是讓瞧笑話而已。”
在別人眼裏,孟世子這廝是娶不到老婆的。便是她身份從王真人的親傳弟子再高上一層,認某個王氏郎君為義父又當如何。不過是被人恥笑孟世子為外家所不喜,拿個義女搪塞他。
倒不如讓外人知曉是孟世子執意要娶她,所以外家給了一個身份的要強。
王真人滿意的點頭,“你能為他考慮至此,也不易。”
也確實是她所打聽到的,溫宥娘的一貫作風。能得她善待的,自會處處替人著想,便是自己吃些虧也無妨。
“既然說定,那便擇一吉日將此告之天下。”王真人道。
溫宥娘又起身行禮,“多謝師尊。”
王真人頷首,也起身雙手將溫宥娘拉起身來,“行景這些年倒也終於做對了一件事兒。”
王氏因立場之故,與孟氏生疏,不想管孟世子姐弟兩的事兒。可她作為姨母,卻總不能不顧他們姐弟死活。
如今太子妃已入東宮,她是無可奈何了,可行景娶什麽樣的妻子她卻是能插一手的。
竟然膽敢害死行景的媳婦兒再來往他身上潑汙水,好讓他再娶不得高門,好謀取好處。也真當王氏是死的了。
如今,她倒要瞧瞧,便是行景娶了一個出身不高的娘子,那賤婢能不能得償所願。
不出兩日,溫宥娘乃是王氏三清觀觀主親傳弟子的消息就在京城中飛了一圈。而溫宥娘那些年籌謀得的好名聲,似乎一下子就讓人打心底信服了。
難怪那麽好的教養,以往還覺得是裝的,以張府與溫府那般淺的底蘊又如何教得出來。如今是王真人的親傳弟子倒好解釋了,畢竟是世家教出來的,自然不會差。
連興國侯夫人聽到這樣的傳言,都不得不對自己的兒子歎息道:“是為娘錯了,她竟能走到這一步。為娘當初就不該壞了這樁婚事的。”
家世差一點又怎樣呢,不到一年溫宥娘就能打一個翻身仗,重迴這京城的貴人圈子。這等心機能耐,便是身世差一點也算不得什麽了。
“要不,為娘厚著臉皮再去說一迴?你們兩人本就有婚約在身,如今再續前緣也不差不是?娘前兩日又聽得迷迷糊糊的,說是餘家書生並未訂下宥娘,不過是那老頭兒給餘家郎君做媒。”興國侯夫人有道。
興國侯世子卻隻是垂著眼簾道:“娘,落子無悔。”
他比自個兒娘看得明白,要溫宥娘還在張府、溫府,這門親事自己母親厚著臉去求一求,未必不能成。
可換了溫氏六房,溫氏六老太爺卻不是溫家老爺與張老伯爺那樣的人。
這門親,是再也續不起來的。
“娘前些日子不是給我看了那家娘子麽。家中嫡長,溫柔嫻淑,下麵弟弟見著也成器,家風極好。兒子前些日子也去看過了,十分滿意。母親尋個好日子,便訂下了吧。”興國侯世子道。
既然已經不成了,又何必讓自己母親去受辱呢。
隻是興國侯夫人聽了,卻是等自己兒子出了屋子才低聲哭了起來。她知道自己兒子對溫宥娘是滿意的,所以之前才會幾次尋著機會去碰巧兒。
如今走到這一步,竟是無可奈何了。如今想來,讓當初沒有換子之事多好。溫宥娘這麽一個能幹的媳婦兒也早就娶進了門。
在興國侯夫人愧疚的時候,孟國公府裏的太姨娘卻是狠狠砸下了一套瓷器。三房的太太隻跪在地上直發抖。
“好哇!我的話都聽不進了!讓你辦點事如此拖拖踏踏,如今可是瞧見了?王真人親傳弟子!嗬!好大的牌麵!”太姨娘指著三太太的頭罵道。
三太太隻哆嗦著嘴告饒,“姨娘恕罪,是兒媳沒把事兒辦好。本兒媳想的是這迴定是要成事兒的,慢慢來也急不得,怕溫氏發覺有異。又哪知王真人到了京城卻是先去了溫氏六房那。”
太姨娘心中哪不知三太太想的是什麽,這點子辯解又哪裏夠,隻冷聲道:“你當我不知曉你在想什麽?顧慮著你那好女婿,怕被毀了婚事罷?嗬,隻顧著你那女兒,就忘了你有兒子了!”
三太太當然不隻是顧忌著自己女兒忘了兒子,可更多的是忌憚溫宥娘,那麽輕易的就毀去一個小娘子的名聲,竟是半點證據都拿不出來。
那可是國公府的探子都查不出的呀,她怎麽敢拿自己女兒的名聲去博,莫說是女兒,恐怕哪一日兒子死了都不知如何死的。
如今王氏已經找上門來了,她不過一個沒有靠山的姨娘又能作得什麽,竟還巴巴的想著算計,隻當世家裏的主子們都是傻的麽?
可心裏這麽想,三太太因著太姨娘手中的證據,打死她也不敢將心裏話說出,隻哭著說:“兒媳也沒料到王氏會來得這般快呀!”
太姨娘何曾不是這般想,她知曉孟世子迴外家的事,隻盤算著以王氏世家的排場,一路走親訪友,還不知何年何月才會到達京城。
又哪知王氏竟是來了身份最為清貴之一的王真人,竟還與孟世子前後腳便到了。
王真人啊,連皇宮都可隨意進出的人,如今溫宥娘成了她的親傳弟子,再嫁孟行景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可這哪裏算完呢?這麽多年她都忍過來了,再忍一忍也無妨。
太姨娘數著佛珠壓住了心底的戾氣,嘴角又露出淡淡的笑容來。
☆、第127章 王真人說親
溫宥娘是王真人親傳弟子的事情傳出去不過兩日,本清靜的莊子頓時又熱鬧起來了,前來遞帖子的人家漸多。
隻六老太爺不怎的高興,本當初沒選在京中圖的就是個清靜,哪知如今竟是比京城裏還要吵了。
六太夫人在旁邊笑道:“熱鬧些也好。你本就每日出門會友,又哪聽得到女眷們的熱鬧。如今宥娘身份上去了,倒也好說親了些。隻是不知她怎的讓王真人給看中了,不知道在世家麵前會不會露怯。”
六老太爺卻聽不得這,道:“當初京城裏少了世家大族了?那時就得過好名聲,這會兒怕甚?都是世家,王氏莫不是規矩不同一些?”
要溫宥娘不聰慧,他也不會願意將人過繼過來,等這會兒過繼來要誰想說半句不好的話,他也是不依的。
六太夫人哪不了解自己這老頭子呢,忙笑著道:“老爺子說的是,咱們宥娘呀,個頂個的好。就是對著王氏,又哪得吃虧了呢。”不說別的,就能讓王真人認作親傳弟子,她自個兒就覺得臉上有光。
隻這等高興,等見著了王真人後就變得寡淡起來。
王真人也不理會二老的心情,隻道:“行景身帶兩府血脈,乃王氏、孟氏之後。如今宥娘亦是我愛徒。並沒有比兩人更般配之人。”
其實王真人就差明晃晃的說,她認溫宥娘為親傳弟子隻不過是因孟行景之故。不然一個庶族女郎,哪得她看重。
溫宥娘再厲害,沒有一個好身份,最終能嫁的也不過爾爾。更莫說她那一身的見識,不嫁給孟世子約莫是再無用處。
六老太爺隻喝著茶不說話,孟世子對溫宥娘之意,在他迴京之時,六太夫人就已經說過。隻是他不曾在意。
誰家少年不慕艾。溫宥娘長得漂亮,有名聲在外,行為處事又大套,不落俗風。有人喜歡才是正理。
隻是孟世子乃世家出身,溫宥娘卻不過庶族。就算是知道孟世子的心意,六老太爺也不覺兩府能成事。
至於那點少年情懷,待五年、十年之後,誰又記得多少。
隻六老太爺萬萬沒想到,孟世子竟請來了王氏人,為溫宥娘抬身份。
這若是換上一般世家子弟,六老太爺見這一份心,考慮再多隻問了溫宥娘之意,大約就會答應。可孟世子卻不行。
六老太爺擱下茶杯,婉拒道:“真人有所不知,我們夫婦並未打算過讓小女高嫁。世子乃孟氏之後,且又是嫡出一係,溫氏實在高攀不上。我們兩老不求他們姐弟今後有多富貴,不過隻求一份安穩。世子夫人之職責任重大,亦是今後孟氏宗婦,此職非世家女不可為。還請真人三思。”
王真人哪聽不出溫氏六房的拒絕,就道:“宗婦所學之事,我自可親自教導於溫姑娘。相信以溫姑娘的聰慧,學會並不多難。”
六老太爺見王真人執意要湊成這親,繼續婉拒,“世子雖父母早逝,然而卻上有長輩,婚事當由孟府長輩做主。真人又何必沾染俗事。”
就差說真人你何必多管閑事,人家正經長輩都不曾說什麽話來。
“溫氏是嫌棄行景的名聲不好?”王真人沉默了半晌後,雖是在問,卻是肯定的道。
六老太爺又哪會承認,隻道:“實在門第不相配。溫某亦做不出賣女求榮之事。”
要換到一般庶族,能得與氏族結親,自然是巴不得,寧願許以大筆嫁妝,隻盼得進了氏族後對自家名聲前程有利。
隻六老太爺自個兒沒入仕的想頭,對溫餘卿的期待也非建立在溫宥娘嫁入氏族的基礎之上。
對於名聲被糟踐得半分不剩的孟世子,實在沒半點想法。
王真人一聲輕哼,一雙寒目看向六老太爺,卻也沒仗著身份說什麽過分的話,隻還在於講理,“我乃是溫宥娘師尊,她為我親傳弟子,身份非凡,做主配與我外侄又如何不般配?”
到底王真人的名頭也不是那麽好借,若是不允王真人嘴裏一個不好,溫宥娘如今就是騎虎難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