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起來,這很有道理。
於是孟子接過了話頭。
孟子說,沒錯,水的流動,確實無所謂向東還是向西。但,難道也不分上下?要分的吧!水尚且要分上下,人難道就不分善惡?也要分吧!
怎麽分?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這同樣聽起來很有道理。的確,所有的水,都是往低處流的。因此,所有的人,也就都要往高處走。水,有往高處流的嗎?沒有。那麽,人也沒有不向善的。
嗬嗬,有問題嗎?
有。
先請問:照此說來,人性本善嗎?
不,向善。正如水性,並不是“本下”,而是“向下”。人性亦然。水的特性,是趨向於低處;人的特性,是趨向於善良。這就叫“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性向善,才是孟子的觀點。本善不是。
那麽,所有人都向善嗎?
是。這就叫“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既然如此,為什麽還會有人作惡?
環境和條件使然。這就好比水,如果把它堵起來,也會上山。但,你能說這就是水的本性嗎?
當然不能,隻能叫“其勢則然也”。
同樣,人性向善,隻是一種可能性,並不等於一定就善。你創造和提供善的環境和條件,他就善。反之,則可能惡。也就是說,性善,隻是“可以為善”。
這就要問:為什麽可以為善?
因為人性當中,原本就存在著善的可能性,這就是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和是非心。這四樣東西,是每個人都有的。孟子說──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認為,這就是共同人性。由此產生的,是共同價值,即仁義禮智。其中,惻隱之心就是仁,羞惡之心就是義,恭敬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就是智。
所以,仁義禮智,並不是外部世界強加的,而是每個人都固有的,隻不過大家沒怎麽注意而已。其實,隻要認真想想,努力追求,則“人皆可以為堯舜”。10
相反,舍棄向善可能性的,就成為惡人,這就叫“求則得之,舍則失之”。11
這就是世人有善有惡的原因。
仁義道德的人性依據,也就在這裏。
這當然是對儒學的重大貢獻,也是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因為把核心價值觀提出來了。
現在,還有問題嗎?
有。
我們要問:按照孟子的說法,人類不是沒有什麽天性嗎?人的社會性,不是並非天生嗎?那麽,他為什麽無須教育,就會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這些人性中向善的可能性,怎麽就“我固有之”而“非由外鑠”?
這,豈非漏洞?
當然是。如果不堵住,儒家還是站不住腳。
那麽,誰來填補漏洞?
荀子。
荀子:善能勝惡
荀子的主張,是把人性分成兩半。
哪兩半?
一半叫性,一半叫偽。
什麽叫性?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12 什麽叫偽?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不在天而在人的,謂之偽。13 也就是說,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為的就叫偽。
很清楚,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偽,就是人的社會屬性。加起來,才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人性。這在荀子那裏,就叫“性偽之分”。
這樣區分,有什麽意義?
解決善惡問題。
怎樣解決?
惡來自性,善來自偽;性是惡的,偽是善的。
性則惡,偽則善,這確實高明。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儒家主張的仁義道德,包括孟子主張的向善之心,是從哪裏來的了。按照荀子的說法,是教育出來,熏陶出來,改造出來的。所以,善,是社會性。教育、熏陶、改造之前的性,是惡的。
這就是荀子的“性惡論”。
也就是說,荀子主張性惡,不是說人性惡,更不是說人性本惡,而是說人的自然屬性惡。至於社會屬性,則仍是善,也必須是善,隻能是善。
於是孟子接過了話頭。
孟子說,沒錯,水的流動,確實無所謂向東還是向西。但,難道也不分上下?要分的吧!水尚且要分上下,人難道就不分善惡?也要分吧!
怎麽分?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這同樣聽起來很有道理。的確,所有的水,都是往低處流的。因此,所有的人,也就都要往高處走。水,有往高處流的嗎?沒有。那麽,人也沒有不向善的。
嗬嗬,有問題嗎?
有。
先請問:照此說來,人性本善嗎?
不,向善。正如水性,並不是“本下”,而是“向下”。人性亦然。水的特性,是趨向於低處;人的特性,是趨向於善良。這就叫“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性向善,才是孟子的觀點。本善不是。
那麽,所有人都向善嗎?
是。這就叫“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既然如此,為什麽還會有人作惡?
環境和條件使然。這就好比水,如果把它堵起來,也會上山。但,你能說這就是水的本性嗎?
當然不能,隻能叫“其勢則然也”。
同樣,人性向善,隻是一種可能性,並不等於一定就善。你創造和提供善的環境和條件,他就善。反之,則可能惡。也就是說,性善,隻是“可以為善”。
這就要問:為什麽可以為善?
因為人性當中,原本就存在著善的可能性,這就是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和是非心。這四樣東西,是每個人都有的。孟子說──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認為,這就是共同人性。由此產生的,是共同價值,即仁義禮智。其中,惻隱之心就是仁,羞惡之心就是義,恭敬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就是智。
所以,仁義禮智,並不是外部世界強加的,而是每個人都固有的,隻不過大家沒怎麽注意而已。其實,隻要認真想想,努力追求,則“人皆可以為堯舜”。10
相反,舍棄向善可能性的,就成為惡人,這就叫“求則得之,舍則失之”。11
這就是世人有善有惡的原因。
仁義道德的人性依據,也就在這裏。
這當然是對儒學的重大貢獻,也是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因為把核心價值觀提出來了。
現在,還有問題嗎?
有。
我們要問:按照孟子的說法,人類不是沒有什麽天性嗎?人的社會性,不是並非天生嗎?那麽,他為什麽無須教育,就會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這些人性中向善的可能性,怎麽就“我固有之”而“非由外鑠”?
這,豈非漏洞?
當然是。如果不堵住,儒家還是站不住腳。
那麽,誰來填補漏洞?
荀子。
荀子:善能勝惡
荀子的主張,是把人性分成兩半。
哪兩半?
一半叫性,一半叫偽。
什麽叫性?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12 什麽叫偽?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不在天而在人的,謂之偽。13 也就是說,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為的就叫偽。
很清楚,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偽,就是人的社會屬性。加起來,才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人性。這在荀子那裏,就叫“性偽之分”。
這樣區分,有什麽意義?
解決善惡問題。
怎樣解決?
惡來自性,善來自偽;性是惡的,偽是善的。
性則惡,偽則善,這確實高明。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儒家主張的仁義道德,包括孟子主張的向善之心,是從哪裏來的了。按照荀子的說法,是教育出來,熏陶出來,改造出來的。所以,善,是社會性。教育、熏陶、改造之前的性,是惡的。
這就是荀子的“性惡論”。
也就是說,荀子主張性惡,不是說人性惡,更不是說人性本惡,而是說人的自然屬性惡。至於社會屬性,則仍是善,也必須是善,隻能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