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商鞅是被車裂的。
車裂即通常所謂五馬分屍。行刑之法,是用繩子捆住受刑者的頭和四肢,另一頭係在馬身上,然後同時鞭策五匹馬,分裂人犯的身體。13商鞅所受,就是這種酷刑,而且是當眾執行,分明有殺一儆百的意思。
商鞅為什麽會落得如此下場?
得罪了孝公的太子、後來的惠王。之前,商鞅為了推進新法,並維護法律尊嚴,懲罰了太子的兩位師傅,公子賈臉上刺字,公子虔被割了鼻子。所以,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馬上就一狀告到了惠王那裏,舉報商鞅謀反。惠王原本就對商鞅恨之入骨,當然一告就準。於是下令通緝,全國搜捕,捉拿歸案,處以極刑,同時滅族。
這是商鞅被害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呢?
儒家說是作法自斃。因為按照“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老規矩,商鞅原本可以免死,頂多賜他自盡,不至於死得這麽慘。可惜,此人卻偏偏不行王道行霸道,不行禮治行法治。那就請你以身試法。
是這樣嗎?
否。
沒錯,商鞅確實死於法治,也確實是作法自斃。比如舉報別人,就是他鼓勵的。好嘛!老百姓知情不報要腰斬,積極告發則視為奮勇殺敵,那麽,有人聽說你要謀反,該不該舉報?嗬嗬,你不是主張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嗎?
或許有人會問:舉報商鞅謀反,有證據嗎?沒有。他們的原話,叫“商君欲反”。什麽叫“欲反”?想造反。哪裏想?心裏想。心裏想,能證明嗎?不能。要證據嗎?不要。因此,說白了就是莫須有,誣告。
或許又會有人問:誣告也能成立嗎?能。因為商鞅的新法隻鼓勵鄰裏之間相互告發,沒說要有證據。同樣,商鞅也沒規定一旦查明是誣告,舉報者就要負法律責任。總之,獎勵舉報的政策是有的,製裁誣告的法律則是沒有的。不難推測,在商鞅的治下,被人誣告和屈打成招的,一定不會絕無僅有。
隻不過,現在輪到商鞅了。
實際上,商鞅被誣告後,很清楚自己渾身是嘴也說不清,隻好逃亡。他跑到秦國的邊境,想住店,卻住不進去。店老板說,商君有規定,所有的客人住店,都要出示路條、護照或者身份證。如果沒有,就不能收留。如果違法收留,而客人碰巧又是罪犯或者犯罪嫌疑人,那麽,這人將來判什麽罪、受什麽罰,旅店老板也判什麽罪、受什麽罰,這就叫“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簡稱“連坐”。14店老板並不知道來人就是商鞅,商鞅自然也不敢出示什麽證件,於是便長歎一聲說:真沒想到,我變法立法的弊病竟到了這個份上!
走投無路的商鞅隻好當真造反。他先是逃往魏國,卻被魏人送迴秦境;又逃往商邑,卻被惠王派兵剿滅。作為反賊,他被秦軍殺死在基地,又被拉迴國當眾車裂。
這一下,商鞅的叛國罪坐實了。
其實,商鞅原本還有另一條出路,那就是在開庭審判時為自己辯護。當然這很難。麵對“欲反”的罪名,要想自證清白,幾乎沒有可能。然而就連這最後一線希望,都不存在。為什麽不存在?因為秦國的法律裏沒有辯護權這一條。請大家想想,商鞅在渭水之濱處決囚犯七百餘人時,這些人都經過了公開審判,由法庭核實了證據,律師進行了辯護嗎?沒有。
顯然,商鞅雖然是作法自斃,但釀成悲劇的根本原因,不是法治有問題,而是秦法有問題。什麽問題?隻有維護君王統治的手段,沒有保護人民權利的條款。原因,則因為商鞅之法是王法,商鞅之道是霸道。王法,就不會有公民權利的意識;霸道,就不會有疑罪從無的思想。
因此,不要以為改革就好,還得看為誰改,改什麽,怎麽改。同樣,不要以為立法就好,還得看為誰立,立什麽,怎麽立。不弄清楚這些根本問題,光說公正嚴明執法如山,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15
可惜這些都隻能留待將來。
事實上,就連商鞅式的變法,也很快就不再能滿足國王和梟雄們的需要。比起嚴刑峻法來,他們更感興趣的是陰謀詭計,是損人利己和巧取豪奪。
商鞅被殺五年後,張儀入秦,蘇秦則擔任了六國縱約長,合縱連橫開始了。
蘇秦對燕易王說,
臣下我不講誠信,
正是王上您的福分。
那些講誠信的都死守道德,
誰會為王上的利益而奔走呢?
第六章
合縱連橫
賭棍蘇秦
蘇秦臨死前,押了最後一寶。1
縱橫家蘇秦是在齊國被暗殺的。作為利用國際關係大發橫財的政客,他招來的羨慕嫉妒恨恐怕不少,因此完全無法猜出刺客是誰所派,全國搜捕也一無所獲。蘇秦傷勢嚴重,眼看不久於人世,破案卻遙遙無期。
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遺體放在賭桌上。
彌留之際,蘇秦對齊王說,臣死以後,請將臣五馬分屍,同時公開宣布臣是燕國間諜,死有餘辜,兇手必定現身。齊王照辦,罪犯果然自投羅網。
蘇秦此計,堪稱豪賭。
的確,蘇秦是戰國最大的賭棍。他不賭錢,也不賭命,賭國。此人是把戰國七雄的國家命運,跟自己的身家性命綁在一起下注的。這一賭,風雲為之變色,天地為之翻覆。直到蘇秦去世後近一個世紀,他策劃的合縱連橫也仍是國際關係的主旋律。
什麽是合縱連橫?
合縱,就是太行山以東六國燕、齊、趙、魏、韓、楚,從北到南合成一條縱向的聯合戰線或統一戰線,共同對抗西方的強秦。山東六國與秦相比,土地大五倍,兵力大十倍。如果堅持合縱,那麽,按道理說,秦的野心就無法實現,國際和平也就有了保障。
這當然是很好的主意。
問題在於,蘇秦想出這辦法來,並不是為了六國的利益,也不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更不是為了天下的利益,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富貴榮華,出人頭地,眾星捧月,奉為上賓,才真正是他要的。
為此,蘇秦不辭辛苦,奔走於六國之間,先後說服了燕文侯、趙肅侯、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而且約定了合縱的具體方案。比如秦攻楚,則齊和魏出兵相救,韓斷秦的糧道,趙和燕聲援;秦攻齊,則楚攻秦軍後路,韓守關隘,魏阻秦道,燕出救兵,趙做聲援。如此等等。方案既定,共識達成,蘇秦佩六國相印,擔任縱約長,相當於六國會議的秘書長。
蘇秦合縱成功。
車裂即通常所謂五馬分屍。行刑之法,是用繩子捆住受刑者的頭和四肢,另一頭係在馬身上,然後同時鞭策五匹馬,分裂人犯的身體。13商鞅所受,就是這種酷刑,而且是當眾執行,分明有殺一儆百的意思。
商鞅為什麽會落得如此下場?
得罪了孝公的太子、後來的惠王。之前,商鞅為了推進新法,並維護法律尊嚴,懲罰了太子的兩位師傅,公子賈臉上刺字,公子虔被割了鼻子。所以,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馬上就一狀告到了惠王那裏,舉報商鞅謀反。惠王原本就對商鞅恨之入骨,當然一告就準。於是下令通緝,全國搜捕,捉拿歸案,處以極刑,同時滅族。
這是商鞅被害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呢?
儒家說是作法自斃。因為按照“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老規矩,商鞅原本可以免死,頂多賜他自盡,不至於死得這麽慘。可惜,此人卻偏偏不行王道行霸道,不行禮治行法治。那就請你以身試法。
是這樣嗎?
否。
沒錯,商鞅確實死於法治,也確實是作法自斃。比如舉報別人,就是他鼓勵的。好嘛!老百姓知情不報要腰斬,積極告發則視為奮勇殺敵,那麽,有人聽說你要謀反,該不該舉報?嗬嗬,你不是主張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嗎?
或許有人會問:舉報商鞅謀反,有證據嗎?沒有。他們的原話,叫“商君欲反”。什麽叫“欲反”?想造反。哪裏想?心裏想。心裏想,能證明嗎?不能。要證據嗎?不要。因此,說白了就是莫須有,誣告。
或許又會有人問:誣告也能成立嗎?能。因為商鞅的新法隻鼓勵鄰裏之間相互告發,沒說要有證據。同樣,商鞅也沒規定一旦查明是誣告,舉報者就要負法律責任。總之,獎勵舉報的政策是有的,製裁誣告的法律則是沒有的。不難推測,在商鞅的治下,被人誣告和屈打成招的,一定不會絕無僅有。
隻不過,現在輪到商鞅了。
實際上,商鞅被誣告後,很清楚自己渾身是嘴也說不清,隻好逃亡。他跑到秦國的邊境,想住店,卻住不進去。店老板說,商君有規定,所有的客人住店,都要出示路條、護照或者身份證。如果沒有,就不能收留。如果違法收留,而客人碰巧又是罪犯或者犯罪嫌疑人,那麽,這人將來判什麽罪、受什麽罰,旅店老板也判什麽罪、受什麽罰,這就叫“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簡稱“連坐”。14店老板並不知道來人就是商鞅,商鞅自然也不敢出示什麽證件,於是便長歎一聲說:真沒想到,我變法立法的弊病竟到了這個份上!
走投無路的商鞅隻好當真造反。他先是逃往魏國,卻被魏人送迴秦境;又逃往商邑,卻被惠王派兵剿滅。作為反賊,他被秦軍殺死在基地,又被拉迴國當眾車裂。
這一下,商鞅的叛國罪坐實了。
其實,商鞅原本還有另一條出路,那就是在開庭審判時為自己辯護。當然這很難。麵對“欲反”的罪名,要想自證清白,幾乎沒有可能。然而就連這最後一線希望,都不存在。為什麽不存在?因為秦國的法律裏沒有辯護權這一條。請大家想想,商鞅在渭水之濱處決囚犯七百餘人時,這些人都經過了公開審判,由法庭核實了證據,律師進行了辯護嗎?沒有。
顯然,商鞅雖然是作法自斃,但釀成悲劇的根本原因,不是法治有問題,而是秦法有問題。什麽問題?隻有維護君王統治的手段,沒有保護人民權利的條款。原因,則因為商鞅之法是王法,商鞅之道是霸道。王法,就不會有公民權利的意識;霸道,就不會有疑罪從無的思想。
因此,不要以為改革就好,還得看為誰改,改什麽,怎麽改。同樣,不要以為立法就好,還得看為誰立,立什麽,怎麽立。不弄清楚這些根本問題,光說公正嚴明執法如山,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15
可惜這些都隻能留待將來。
事實上,就連商鞅式的變法,也很快就不再能滿足國王和梟雄們的需要。比起嚴刑峻法來,他們更感興趣的是陰謀詭計,是損人利己和巧取豪奪。
商鞅被殺五年後,張儀入秦,蘇秦則擔任了六國縱約長,合縱連橫開始了。
蘇秦對燕易王說,
臣下我不講誠信,
正是王上您的福分。
那些講誠信的都死守道德,
誰會為王上的利益而奔走呢?
第六章
合縱連橫
賭棍蘇秦
蘇秦臨死前,押了最後一寶。1
縱橫家蘇秦是在齊國被暗殺的。作為利用國際關係大發橫財的政客,他招來的羨慕嫉妒恨恐怕不少,因此完全無法猜出刺客是誰所派,全國搜捕也一無所獲。蘇秦傷勢嚴重,眼看不久於人世,破案卻遙遙無期。
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遺體放在賭桌上。
彌留之際,蘇秦對齊王說,臣死以後,請將臣五馬分屍,同時公開宣布臣是燕國間諜,死有餘辜,兇手必定現身。齊王照辦,罪犯果然自投羅網。
蘇秦此計,堪稱豪賭。
的確,蘇秦是戰國最大的賭棍。他不賭錢,也不賭命,賭國。此人是把戰國七雄的國家命運,跟自己的身家性命綁在一起下注的。這一賭,風雲為之變色,天地為之翻覆。直到蘇秦去世後近一個世紀,他策劃的合縱連橫也仍是國際關係的主旋律。
什麽是合縱連橫?
合縱,就是太行山以東六國燕、齊、趙、魏、韓、楚,從北到南合成一條縱向的聯合戰線或統一戰線,共同對抗西方的強秦。山東六國與秦相比,土地大五倍,兵力大十倍。如果堅持合縱,那麽,按道理說,秦的野心就無法實現,國際和平也就有了保障。
這當然是很好的主意。
問題在於,蘇秦想出這辦法來,並不是為了六國的利益,也不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更不是為了天下的利益,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富貴榮華,出人頭地,眾星捧月,奉為上賓,才真正是他要的。
為此,蘇秦不辭辛苦,奔走於六國之間,先後說服了燕文侯、趙肅侯、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而且約定了合縱的具體方案。比如秦攻楚,則齊和魏出兵相救,韓斷秦的糧道,趙和燕聲援;秦攻齊,則楚攻秦軍後路,韓守關隘,魏阻秦道,燕出救兵,趙做聲援。如此等等。方案既定,共識達成,蘇秦佩六國相印,擔任縱約長,相當於六國會議的秘書長。
蘇秦合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