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麵的推理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道德的德,既然是跟“天”,跟“中國”聯係在一起的,則“受天命而居中國,居中國者治天下”,豈非就是周人的政治理念?後來,曆代皇帝都自稱“奉天承運”,北京天壇的占地麵積遠大於紫禁城,豈非正是周人思想的延續?[6]


    周,難道不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


    當然是。


    靈光現,百事通。其他,比如“商禮為儀,周禮為製”,又如“神授是宗教性的,天授是倫理性的”,以及“姬周株式會社”等,已無須贅述。反正,中華文明的基石奠定了,時間也開始了。[7]


    邏輯成立,證據確鑿,剩下的是細節。


    6.細節


    細節,是顧問團隊一直強調的。


    開始寫作中華史時,首席顧問曹永正就推薦學習《我們的故事:美國》。路金波組織了編輯團隊集體觀看,李蕾把這個學習稱之為“氣質培訓”,陳勤則把該紀錄片的敘事方式總結為“大曆史,小人物”。


    這很對,也很難。因為所謂“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譜”。小人物的故事,上哪兒找去?


    但,細節決定成敗。


    發現細節,則需要直覺和靈感。


    本卷提到的那個“愛國賊”南蒯,已經是能夠找到的最小的小人物了。作為季孫氏大夫的家臣,他根本就沒資格“樹碑立傳”。能留下姓名,算是萬幸。這個人,是我在讀楊寬先生《西周史》時發現的。可見隻要有心,便總能在“宏大敘事”中發現“漏網之魚”。


    關鍵,是要有這個意識。


    中華史第二卷《國家》裏古希臘那個“賣香腸的”,則是讀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時發現的。該書隻是把《阿裏斯托芬》這部諷刺喜劇的片段,作為“鏈接”附在正文旁邊,我卻認為大有文章可做。通過吉爾伯特·默雷的《古希臘文學史》,我查到了《騎士》公演的時間是在公元前424年。於是很快就在《史記·趙世家》中找到了東周晉國的故事。那個莫名其妙被殺的倒黴鬼,雖然是“君之子”,卻名不見經傳,也是“小人物”呢!


    然而一個“賣香腸的”,一個“掉腦袋的”,擱在一起好玩極了。希臘民主製和西周封建製的比較,更是意味深長。


    實際上西周對於中華文明的意義,是相當於希臘之於西方文明的。隻不過借用馬克思的說法,希臘人是“正常的兒童”,我們民族則是“早熟的兒童”。因此在各自的童年時代,當然會表現出不同的氣質。


    這是下一卷要講的。


    注 釋


    總注


    本卷涉及之西周史實,均請參看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範文瀾《中國通史》、翦伯讚《先秦史》、楊寬《西周史》、許倬雲《西周史》。


    第一章


    [1]關於殷紂王之死,《史記》隻說“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沒說火是誰放的。《史記正義》引《周書》稱:“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


    [2]周武王來不及脫下戰袍就“格於廟”,見《逸周書·世俘解》。


    [3]周公姓姬名旦,也叫“文公”或“叔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因為采邑(封地)在他們民族的發祥地“周”(今陝西省岐山縣),所以叫“周公”。由於武王在伐紂之後沒幾年就病故了,繼位的成王年幼,周公成為新政權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至於周公是否“攝政稱王”,學界曆來爭議很大。有說他攝政稱王的,有說他隻攝政不稱王的,還有說他既沒攝政也沒稱王的。但說他是主要領導人,應無問題。


    [4]周公創作的《文王》一詩,見《詩·大雅·文王》:“侯服於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裸將於京。厥作裸將,常服黼冔,王之藎臣,無念爾祖。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於殷,駿命不易。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5]公亶父,《史記》和許多曆史著作都稱為“古公亶父”,是不對的。《詩經》中“古公亶父”的“古”,是“昔”的意思,請參看楊寬《西周史》。


    [6]周原的野菜是甜的,見《詩·大雅·綿》:“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貓頭鷹叫起來都像唱歌,見《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葚,懷我好音。”


    [7]《詩·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8]《詩·大雅·公劉》的原文是:“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9]考古學家已經發現,商周青銅禮器的差異就是“商重酒,周重食”。商人的禮器多為酒器,比如尊、罍(讀如雷)、卣(讀如有)、斝(讀如假)、爵;周則多為食器,比如鼎、簋(讀如鬼)、盨(讀如須)、鬲(讀如利)、豆。


    [10]“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周易》乾卦第五爻(九五)的爻辭,可譯為:龍高飛於天,利於大德之人出來治世。


    [11]關於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權的合法性問題,《詩·大雅》中的《文王》、《皇矣》、《蕩》,《尚書》中的《大誥》、《酒誥》、《召誥》、《君奭》等,都在迴答。


    [12]“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見《尚書·召誥》;“文王在上,於昭於天”,見《詩經·大雅·文王》。


    [13]“射天”的儀式或遊戲,見《史記》之《殷本紀》和《宋世家》,並請參看許倬雲《西周史》。


    [14]王國維《殷周製度論》稱:殷周之變,乃是“舊製度廢而新製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第二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