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伏羲,就是很牛的庖犧。庖即庖廚,犧即犧牲。
獻祭用的動物,包括馬、牛、羊、豬、狗、雞。其中色純的叫犧,體全的叫牲,合起來叫犧牲。最重要的犧牲,是牛和羊。祭祀的儀式,有牛就叫太牢,沒有牛隻有羊就叫少牢。少牢比太牢用得多,因為羊比牛便宜。但再省錢,也得有羊。
所以,盡管甲骨文的羲沒有羊,金文就得加上。再後來,還得加牛。上麵加隻羊,旁邊加頭牛,伏羲或庖犧,才算驗明正身。
哈哈,原來伏羲這蛇頭,是個做飯的。
但伏羲或庖犧,卻堪稱“天下第一廚”,因為是做飯給神吃。請神吃飯,這在古代可是頭等大事。《左傳》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戰爭,祀就是祭祀。[26]戰爭要殺人,祭祀要殺羊。羲,豈能不是“殺啊”!
所以即便在女媧的時代,伏羲的地位也不低。事實上,如果說女媧的偉大發明是生殖崇拜,那麽,伏羲的卓越貢獻就是請神吃飯。他身上有羊肉味兒,後來起了王莽的心思,都不奇怪。
奇怪的是,我們的先民為什麽要請神吃飯?難道他們牛羊成群瓜果滿園五穀豐登,吃不完用不完,要大擺宴席?
當然不是。
革命就是請客吃飯
請神吃飯其實是個局。
做局也是逼上梁山。正如生殖崇拜是因為死人太多,嚇著了;請神吃飯則因為饑腸轆轆,餓壞了。那時生產力實在低下,先民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更難有儲備可言。一旦長時間斷糧斷炊,族群麵臨的便是滅頂之災。
饑餓,是死亡女神的嫣然一笑。
這就必須想辦法,最實在的辦法則是發展生產力。於是各種生產工具被相繼發明了出來,包括作為獵具和漁具的罔罟(讀如網古),作為農具的耜耒(讀如四壘)。這些理應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發明和創造,後來被歸功於伏羲和神農。這當然實至名歸也受之無愧。因此,這時的伏羲,是製造獵具、漁具和農具的工匠,以及使用這些工具的獵手、漁夫和農民。[27]但,這跟蛇有什麽關係,跟羊又有什麽關係?
羊是在狩獵過程中自投羅網的。原始獵人最喜歡羊,因為野豬野牛不易捕殺,兔子田鼠跑得太快,魚蝦貝蟹又解不了饞。隻有羊,體大肉多,成群結隊,反抗力弱,智商還低。這就不但可以打主意,還能智取。比方說,偽裝成羊混入羊群,然後把它們帶進包圍圈。羊傻呀,又喜歡隨大流,哪有不上當的?
沒錯,這就是最早的“佯裝”,裝羊的伏羲就是最早的“羊人”。這也是最早的“局”,隻不過它鮮為人知。後麵的事情就簡單多了:吃不完的羊被圈養起來,獵人伏羲也變成了牧人伏羲。這時,他當然還是羊人。
嚐到甜頭的伏羲得寸進尺。他決定設一個更大的局,忽悠一把天神地祇。
這就是請神吃飯——飯局。
飯局和狩獵,其實一迴事,都是為了吃。沒得吃,不夠吃,便要麽去搶,這就是戰爭,也就是甲骨文的羲;要麽去討,這就是祭祀,也就是金文的羲。它的意義,一點都不亞於生殖崇拜。生殖崇拜祈求的,是種族的延續;請神吃飯麵對的,是族類的生存。前者希望多子多孫,後者希望豐衣足食;前者考慮千秋萬代,後者考慮當下眼前。你說哪個重要?
都重要。但現在就有吃的,更迫切。
請神吃飯,不能不辦。那些山神、河神、林妖樹怪、土地公公,管著山間的獸、林中的鳥、水裏的魚、地上的莊稼,自己又吃用不完,完全可以分一點給我們。隻不過,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你得把神伺候好了。要知道,就連範增要殺劉邦,也得先擺鴻門宴。
顯然,這隻能是伏羲的事。也隻有發明了獵具、獵獲了羊群的他,才有資格充當請神吃飯的廚師長和主持人。也因此,在祭祀儀式上,他依然得頭戴羊角身披羊皮扮作羊人。隻不過,這時的他不再是獵手,而是祭司。同時,他也不再是甲骨文的羲,而是金文的羲。金文的羲,上麵是義。義是儀(儀)的本字,即威儀或禮儀。而且,正因為儀的本字是義,犧的原版才是羲。
(兩種字形,都一目了然,就是兵器(我)加上羊。意思要麽是殺羊,要麽是殺羊的人。為什麽要殺羊呢?請神吃飯。)
伏羲的秘密,昭然若揭。
與此同時,他的地位也節節高升。
眾所周知,在沒有政權、法律、國家和公民概念的原始時代,族群都是自然形成的。紐帶則與其說是血緣,不如說是共食。母子,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兄弟,是同一個娘養大的人。實際上,原始人類聚族而居,無非是要解決吃飯問題。因此,爹若有奶,爹就是娘;誰給吃的,誰就是老大。
掌勺的必定變成掌權的。後起之秀伏羲,要向女媧討個說法。
披著羊皮的蛇
說法很快就有了,那就是承認男人在生育中的作用,並為之設立祭壇。
祭壇在紅山文化遺址已經發現,隻不過女的圓,男的方。這倒是符合我們的主觀感受:男人有棱有角,女人珠圓玉潤。難怪女媧手上拿的是規,伏羲拿的是矩,女圓男方嘛!
但,天圓地方,又怎麽講?
天,不是男性;地,不是女性嗎?
對不起,這是後來的事。在遠古,在女媧的時代,女人才是天,男人則是地。隻不過,自從男人有了方方正正的祭壇,也就好歹有了一席地位,可以跟圓圓滿滿的女人分庭抗禮。
於是伏羲搖身一變而為蛇神。
伏羲怎麽會是蛇呢?伏與狗有關,[28]羲與羊有關,犧與牛有關,哪有蛇?兵器倒是有的。伏羲又叫伏戲。戲,還有羲字中的“我”,都是兵器。難道那蛇,其實不過是祭壇上器皿中兵器的倒影?
當然不是。
伏羲變成蛇,不是“杯弓蛇影”,而是“文化革命”。也就是說,越來越牛的男人,要求在飲食和男女兩方麵,都能體現其重要性。
這就必須引蛇出洞。
為什麽必須是蛇呢?因為隻有蛇,才是男性最強有力的象征。鳥,就溫柔了點。所以,從氏族到部落,再到國家,蛇的作用都將一以貫之。在氏族時代,它是生殖崇拜的符號;到部落時代,它將成為圖騰;到國家時代,它還將成為祖宗。隻不過,狡猾的蛇多半會處於潛伏狀態,該出洞時才露出真容。
妙哉伏羲!他還真是伏蛇,隻不過披著羊皮。
潛伏的蛇神現在是羊人。他是羲,是義,也是美。美,上麵是羊,下麵是大。這個大,其實是人,大人。人,如果是大人物,就寫成正麵而立的“大”,比如美好的美;如果是普通人,就寫成側身而立的“亻”,比如佯裝的佯。可見,從佯到羲,到義,到美,伏羲這小夥子拾級而上,每一步都離不開羊。
善哉羊也!
是的,羊是善,也是祥。因為羊肉可食,羊皮可衣,羊糞可以肥田,羊角可以做武器或樂器。這樣的衣食父母,豈非功德無量?這樣的大慈大悲,難道還不吉祥?頭戴羊角的羊人伏羲,難道不美?這樣一位遠古時代的大帥哥,難道不該成為領袖?
當然應該!
獻祭用的動物,包括馬、牛、羊、豬、狗、雞。其中色純的叫犧,體全的叫牲,合起來叫犧牲。最重要的犧牲,是牛和羊。祭祀的儀式,有牛就叫太牢,沒有牛隻有羊就叫少牢。少牢比太牢用得多,因為羊比牛便宜。但再省錢,也得有羊。
所以,盡管甲骨文的羲沒有羊,金文就得加上。再後來,還得加牛。上麵加隻羊,旁邊加頭牛,伏羲或庖犧,才算驗明正身。
哈哈,原來伏羲這蛇頭,是個做飯的。
但伏羲或庖犧,卻堪稱“天下第一廚”,因為是做飯給神吃。請神吃飯,這在古代可是頭等大事。《左傳》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戰爭,祀就是祭祀。[26]戰爭要殺人,祭祀要殺羊。羲,豈能不是“殺啊”!
所以即便在女媧的時代,伏羲的地位也不低。事實上,如果說女媧的偉大發明是生殖崇拜,那麽,伏羲的卓越貢獻就是請神吃飯。他身上有羊肉味兒,後來起了王莽的心思,都不奇怪。
奇怪的是,我們的先民為什麽要請神吃飯?難道他們牛羊成群瓜果滿園五穀豐登,吃不完用不完,要大擺宴席?
當然不是。
革命就是請客吃飯
請神吃飯其實是個局。
做局也是逼上梁山。正如生殖崇拜是因為死人太多,嚇著了;請神吃飯則因為饑腸轆轆,餓壞了。那時生產力實在低下,先民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更難有儲備可言。一旦長時間斷糧斷炊,族群麵臨的便是滅頂之災。
饑餓,是死亡女神的嫣然一笑。
這就必須想辦法,最實在的辦法則是發展生產力。於是各種生產工具被相繼發明了出來,包括作為獵具和漁具的罔罟(讀如網古),作為農具的耜耒(讀如四壘)。這些理應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發明和創造,後來被歸功於伏羲和神農。這當然實至名歸也受之無愧。因此,這時的伏羲,是製造獵具、漁具和農具的工匠,以及使用這些工具的獵手、漁夫和農民。[27]但,這跟蛇有什麽關係,跟羊又有什麽關係?
羊是在狩獵過程中自投羅網的。原始獵人最喜歡羊,因為野豬野牛不易捕殺,兔子田鼠跑得太快,魚蝦貝蟹又解不了饞。隻有羊,體大肉多,成群結隊,反抗力弱,智商還低。這就不但可以打主意,還能智取。比方說,偽裝成羊混入羊群,然後把它們帶進包圍圈。羊傻呀,又喜歡隨大流,哪有不上當的?
沒錯,這就是最早的“佯裝”,裝羊的伏羲就是最早的“羊人”。這也是最早的“局”,隻不過它鮮為人知。後麵的事情就簡單多了:吃不完的羊被圈養起來,獵人伏羲也變成了牧人伏羲。這時,他當然還是羊人。
嚐到甜頭的伏羲得寸進尺。他決定設一個更大的局,忽悠一把天神地祇。
這就是請神吃飯——飯局。
飯局和狩獵,其實一迴事,都是為了吃。沒得吃,不夠吃,便要麽去搶,這就是戰爭,也就是甲骨文的羲;要麽去討,這就是祭祀,也就是金文的羲。它的意義,一點都不亞於生殖崇拜。生殖崇拜祈求的,是種族的延續;請神吃飯麵對的,是族類的生存。前者希望多子多孫,後者希望豐衣足食;前者考慮千秋萬代,後者考慮當下眼前。你說哪個重要?
都重要。但現在就有吃的,更迫切。
請神吃飯,不能不辦。那些山神、河神、林妖樹怪、土地公公,管著山間的獸、林中的鳥、水裏的魚、地上的莊稼,自己又吃用不完,完全可以分一點給我們。隻不過,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你得把神伺候好了。要知道,就連範增要殺劉邦,也得先擺鴻門宴。
顯然,這隻能是伏羲的事。也隻有發明了獵具、獵獲了羊群的他,才有資格充當請神吃飯的廚師長和主持人。也因此,在祭祀儀式上,他依然得頭戴羊角身披羊皮扮作羊人。隻不過,這時的他不再是獵手,而是祭司。同時,他也不再是甲骨文的羲,而是金文的羲。金文的羲,上麵是義。義是儀(儀)的本字,即威儀或禮儀。而且,正因為儀的本字是義,犧的原版才是羲。
(兩種字形,都一目了然,就是兵器(我)加上羊。意思要麽是殺羊,要麽是殺羊的人。為什麽要殺羊呢?請神吃飯。)
伏羲的秘密,昭然若揭。
與此同時,他的地位也節節高升。
眾所周知,在沒有政權、法律、國家和公民概念的原始時代,族群都是自然形成的。紐帶則與其說是血緣,不如說是共食。母子,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兄弟,是同一個娘養大的人。實際上,原始人類聚族而居,無非是要解決吃飯問題。因此,爹若有奶,爹就是娘;誰給吃的,誰就是老大。
掌勺的必定變成掌權的。後起之秀伏羲,要向女媧討個說法。
披著羊皮的蛇
說法很快就有了,那就是承認男人在生育中的作用,並為之設立祭壇。
祭壇在紅山文化遺址已經發現,隻不過女的圓,男的方。這倒是符合我們的主觀感受:男人有棱有角,女人珠圓玉潤。難怪女媧手上拿的是規,伏羲拿的是矩,女圓男方嘛!
但,天圓地方,又怎麽講?
天,不是男性;地,不是女性嗎?
對不起,這是後來的事。在遠古,在女媧的時代,女人才是天,男人則是地。隻不過,自從男人有了方方正正的祭壇,也就好歹有了一席地位,可以跟圓圓滿滿的女人分庭抗禮。
於是伏羲搖身一變而為蛇神。
伏羲怎麽會是蛇呢?伏與狗有關,[28]羲與羊有關,犧與牛有關,哪有蛇?兵器倒是有的。伏羲又叫伏戲。戲,還有羲字中的“我”,都是兵器。難道那蛇,其實不過是祭壇上器皿中兵器的倒影?
當然不是。
伏羲變成蛇,不是“杯弓蛇影”,而是“文化革命”。也就是說,越來越牛的男人,要求在飲食和男女兩方麵,都能體現其重要性。
這就必須引蛇出洞。
為什麽必須是蛇呢?因為隻有蛇,才是男性最強有力的象征。鳥,就溫柔了點。所以,從氏族到部落,再到國家,蛇的作用都將一以貫之。在氏族時代,它是生殖崇拜的符號;到部落時代,它將成為圖騰;到國家時代,它還將成為祖宗。隻不過,狡猾的蛇多半會處於潛伏狀態,該出洞時才露出真容。
妙哉伏羲!他還真是伏蛇,隻不過披著羊皮。
潛伏的蛇神現在是羊人。他是羲,是義,也是美。美,上麵是羊,下麵是大。這個大,其實是人,大人。人,如果是大人物,就寫成正麵而立的“大”,比如美好的美;如果是普通人,就寫成側身而立的“亻”,比如佯裝的佯。可見,從佯到羲,到義,到美,伏羲這小夥子拾級而上,每一步都離不開羊。
善哉羊也!
是的,羊是善,也是祥。因為羊肉可食,羊皮可衣,羊糞可以肥田,羊角可以做武器或樂器。這樣的衣食父母,豈非功德無量?這樣的大慈大悲,難道還不吉祥?頭戴羊角的羊人伏羲,難道不美?這樣一位遠古時代的大帥哥,難道不該成為領袖?
當然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