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蜀黨’本質上是反對變法的‘舊黨’,但又有些特別。


    ‘舊黨’主要分做三個派別,蜀黨是其中之一,影響力還比較大,除了蘇軾,呂陶等人外,還有一個蘇轍。


    蘇軾的親弟弟,這個人的官一路做到了三司使,三相之一,可以想見蜀黨的影響力。


    偏偏蜀黨的精神領袖蘇軾又不容於‘舊黨’,當然,更不容於‘新黨’,因此這麽多年,他是一貶再貶,甚至貶到了前所未有的海南島,連蘇轍都護不住!


    這也將蘇軾,漸漸演變成了某種‘中間派’,政見也趨於‘中間’。


    在座的都是心思通透的人,一時間想了很多,目光多在王存,蘇軾身上流轉。


    蘇軾麵沉如水,他哪裏能想到,他來遞句話,居然就被牽扯進去了。


    他此刻內心掙紮,他不想再卷入朝廷是是非非中,可嘴巴張不開,在一眾的眼光中,不知道過了多久,漸漸的默認了這件事。


    章惇見蘇軾不說話,也不意外,剛要說話,就看到裴寅從外麵快步進來。


    他來到章惇身後,遞過兩封書信,低聲道:“大相公,李夏以及遼國的使臣到了。”


    章惇打開手裏的書信,一封是李乾順寫的,一封是遼國兵部尚書所寫,還都是給他的。


    章惇劍眉倒豎,打開看去。


    李乾順的的書信,是一封非正式,又貌似請罪,認真研究又好像都是廢話的‘請罪信’。大概意思,就是沒有得到趙煦的允許私自調兵助遼,是他不對,請趙煦寬宥,希望能夠將西平府,也就是靈州歸還,字裏行間還有威脅的‘以邊境安危、長久計,望請斟酌’。


    章惇直接扔到一旁,看向蕭天成的。


    他與蕭天成見過幾次,知道這個人是個理智的人才,麵色多帶了幾分認真。


    蕭天成的書信裏,表達了對‘互市’的讚同,表態會盡力促成,希望宋國這邊,能夠在遼國平亂的事情上,‘知分寸,曉進退’、‘不做一時之算計’。


    章惇冷哼一聲,直接全都扔到一邊,語氣冷漠的道:“官家那邊也收到了?”


    裴寅躬著身,道:“是應該更早一些。”


    章惇雙眸森然,道:“不能拖了!得盡快召開封賞大會,各位將帥,要盡早歸位。李夏,遼國那邊,得繼續施壓,否則還真當我大宋是區區兩封信就能隨意威脅的了,可笑!”


    眾人雖然沒看到信,但也能猜到一二。


    作為兵部尚書的許將,道:“大相公,事不宜遲了。”


    章惇目光掃過眾人,沉聲道:“紫宸殿大議之後,樞相,你帶著折可適,郭成,種建中去見官家,有些事情,要告訴他們。李夏不足為慮,但也不能小視。遼國,膽敢亂來,放手去打!”


    眾人心頭一沉,暗自擰眉。


    章惇脾氣向來剛直,神宗皇帝對李夏的討伐,有很多是章惇極力堅持的。


    隻是,對遼國開戰,他們心理上有些接受不了。澶淵之盟,是宋人心頭上永遠抹不去的陰影。


    章惇沒有任何廢話的意思,站起來,道:“該說的都說了,離過年沒幾天了。江南西路的事要了結,開封府試點要總結,京察要有結果。明年各項不熟要準確到位,按時按點完成,決不可拖延!”


    一眾人齊齊起身,抬手道:“下官等領命!”


    章惇轉身要走,忽然又道:“蘇東坡,跟我來。”


    蘇軾正一肚子疑惑,應著就跟向他。


    蔡卞收拾東西,看向梁燾,道:“梁尚書,你也來一下。”


    隨著大宋錢糧的劇烈運轉,掌握錢糧的戶部尚書,越發得到凸顯。


    “是。”梁燾道。


    章楶與許將對視一眼,兩人默契的走在一起。


    ‘軍改’如果由兵部主導,那樞密院就不自覺的被削弱了,盡管樞密院的權職一直是‘調兵’。


    其他人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說著事情,出政事堂。


    王存神色鬆緩,麵帶微笑,獨自一個人走著。


    他現在的心態最為複雜,有輕鬆寫意,也有些擔憂。


    輕鬆寫意,大部分來自於孟皇後生的是兒子,不管怎麽說,孟皇後也是高太後定的人,身上的烙印是洗不掉的。他們‘舊黨’的身份,必然會在無形中拔高,更為凝聚!


    擔憂雖然少,卻也有,那就是蘇軾入主工部。


    蘇軾以及他背後的‘蜀黨’的政見,令‘新舊’兩黨不喜,他入主工部,必然會削弱‘舊黨’在工部的勢力以及在朝廷的地位,還會分化整個‘舊黨’。


    在鴻臚寺一直焦急等待的‘伐夏之役’的武將功勳,得到消息,也算是鬆了口氣。


    朝廷的爭鬥最為殘酷,他們還是希望能盡早離京。


    總之,趙權的出生,無意中,平複了朝野的暗湧。


    過了幾日,隨著封賞臨近,朝野氣氛變得熱烈起來。


    封賞,是最能激勵朝野士氣與民心的。


    在開朝的前一日,趙煦率領百官,祭祀宗廟。


    在一番複雜的儀程後,李清臣讀者祭祀誥文,趙煦老老實實上香,朗聲宣示,告慰先祖。


    接著,趙煦下旨,在禦街為章楶新建了一座雕塑,雕塑就在宣德門不遠處,高達巍峨,下麵的銘牌,清晰的記錄著生平,功勳,尤其是還有一排顯眼的字跡:太子太傅,浦成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這座雕塑早就在修建,隻不過立起花了些時間。


    趙煦帶著眾臣,看著雕塑,朗聲道:“唐有淩煙閣,我大宋也不遑多讓。這條禦街,朕願為所有功勳立碑刻錄。武將下馬,文臣落轎,哪怕是朕也得步行,以感念功勳!”


    群臣以及圍觀的百姓,莫不震撼。


    待到紫宸殿開朝,封賞群臣。


    紫宸殿太小了,站的滿滿當當,幾乎人擠人,沒有半點空隙。


    趙煦穿的無比正式,端坐的威嚴莊重。


    陳皮站在丹陛上,拿著聖旨,長聲道:


    ‘朕紹膺駿命:昔李氏叛逆,據西北抗王命,割據土地,糜爛生民……將及朕躬,朕不得已,率兵討伐,身親戰陣,賴天地祖宗之靈,平息李亂。爾諸奉天征討將士,臥雪眠霜,櫛風沐雨,百戰百勝,萬死一生……仰及太祖皇帝開國功臣,賞賜等第,參酌得宜,論功搞下,定爾爵賞。朕不敢私,在爾諸將,亦自知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官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官笙並收藏宋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