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頭豬崽對洪家是多大的損失呢?
羊肉有膻味兒,牛肉有腥味兒,豬肉也有一股子豬毛臭味兒,而剛出生的豬崽,肉質沒有那股子氣味,口感細剔,味道鮮美,因而價格翻倍。
小豬崽不是論斤賣的,是論隻賣的,一出生的小豬崽輕的一斤多,重的兩斤,稍微養個把月,長到三四斤就能出手了,一隻一百二十文,過年的時候,有點家資的人家,要備三牲祭祖,三牲之一就是小豬,再加上年裏的各種筵席,價格還能走高。
洪家就是算好了這筆賬,才讓母豬在年前產崽的,且賣豬的錢怎麽用都算計好了。洪家的破房子該修一修了,勉強撐過了冬天,要是不加固一下,春天雨水多,洪家的破房子有漏水和倒塌的危險,現在小豬死了,修房子的錢從那裏來?洪家真是捉襟見肘的,每一分錢都算好了花,洪旺財在外掙到的錢,是打算給家人添幾身衣服,孩子們一年年的長大了,衣服已經有不夠穿的時候。
洪旺財歡喜的迴家,迎接他的,是一溜整齊的屍首,計劃全打亂了,能不罵人嗎,能不打人嗎?
死了的小豬崽,掉糞坑淹死的小豬崽,還能賣出去嗎?
劉嬸兒知道洪家的窘況,知道洪家指著賣了小豬崽的錢,修修房子,現在全死了,一隻都沒有活下,怎麽勸,說豬死了就死了,多惱也無益?話說得容易,人家心裏過不去,一時怎麽承受得了。
劉嬸兒不說些虛虛勸人的話,直接吩咐了,把洪旺財拉到別家過一天,別讓他看見老婆孩子,他是控製不住他的脾氣,一定要打人的,先隔開了,大家分開冷靜冷靜,遇到了壞事,熬過那段最搓火的勁兒,後麵就能過了。
大家一樣的窮苦人,能幫忙的都會幫忙,王初八硬拖硬拽著,洪旺財順著台階下,也就去了。什麽打死了洪嬸兒,再換個婆娘的,隻是氣話而已,且不說家裏四個孩子,交給別的女人能放心?洪旺財也沒有換婆娘的本錢呀!隻能打罵一頓,讓自己息了火。
在迴家的路上,夏語澹憋不住了,道:“嬸兒,洪家的小豬就這麽死了呢,還全死了,可是我剛才有去看豬媽媽,它好像一點也不傷心,還添著食槽向人要吃的。你說豬媽媽在那豬圈活了那麽久,它不知道小洞下麵是糞坑嗎,就算不知道,人掉到水裏會掙紮喊救命,豬掉下去也會哼哼的嘛,豬媽媽聽見了吧,就算不能救已經掉下去的小豬,也該攔著還沒有掉下去的小豬們往死路上走,那些小豬是豬媽媽懷孕三個月生下來的,不是母子連心嗎,它怎麽不攔一攔,救一救呢,豬媽媽那麽大的身體,堵著那個小洞,它的孩子們就不用死了。”
劉嬸兒被夏語澹的邏輯說笑了,道:“姑娘說癡話了。畜生能和人比嗎?畜生能有人明白嗎?不止豬,就是上迴從山上摔下來的那隻牛,是隻母牛,那母牛旁邊還有一頭一歲多的小牛,看著它媽摔下山去,還不是照樣低頭吃草,一群人在山上找牛都找瘋了,小牛也隻是低頭吃草而已。若是畜生和人一樣,知道生,知道死,知道那個洞是死地,小豬們走進去就死了,畜生就不是畜生了,它就來當人了。畜生是不知道這些倫常的,不知父母,不知孩子,當然不會為了自己死了的孩子傷心了,人才有這些呢。要是有人罔顧了倫常,咱們是怎麽罵的,‘你這個畜生不如的東西’,可見人和畜生一比,多了什麽,所以我們才能吃它們的肉呀。”
夏語澹心中苦澀,臉上卻笑著道:“哦,是這樣的嗎,豬媽媽其實不知道每天吃它奶水的那些,是它的孩子們。”
劉嬸兒沒有那麽細膩的思維,依然道:“畜生就是這樣的,隻知道餓了吃,困了睡,其他一概不知。人除了吃睡之外,才有別的,會為出生歡喜,會為死去悲傷,要是眼掙掙的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在前麵,就和摘了心肝一樣!”劉嬸兒應該是想到歡姐夏天的那場病,後半截話說的動容。
夏語澹低頭呢喃道:“我要是死了,誰會傷心的像摘了心肝一樣?”
夏語澹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人待她,像心肝一樣!
洪家這個年,是過得很是慘淡,即使年裏吃了好幾頓豬肉,也沒有幾個笑容。是的,那些在糞坑裏滾過的小豬們,洪家舍不得埋掉,洗洗幹淨吃了,那是上好的乳豬肉呀,不過也隻能自己吃了,那個地方待過的,洗幹淨了,人家也覺得惡心,沒人要買的。至於洪旺財說過的要給女兒添置的新衣服,沒了,誰的新衣服都沒了。
而王萬林家,比洪家更慘淡。
王萬林家,條件在佃戶裏算好的,老家在萬石鎮,有幾畝薄田,隻是不夠吃用而已,才出來租地主家的田地。
王萬林的祖父,養活了六個兒子,兩個女兒。鄉村裏,孩子生的少了,地裏的活兒就沒人幹了,但是地就那麽一塊地,一年出那麽些糧食,孩子生得太多,就不夠吃了。王老爹六個兒子,六個兒子再娶媳婦生孩子,繁衍出來,祖孫三代幾十張嘴,隻能越過越窮了,王萬林的父親和叔叔,王重四王重五就出來佃地種,地在那裏,人在那裏,王家兄弟長年在莊子上,隻有過年和王老爹生日,一年迴萬石鎮住兩迴。
大年初五,王家兄弟,腰栓麻繩,頭纏白布,一身重孝的趕到劉家的院子。王重四左眼眉骨處一片紫黑色,左眼也是腫泡著,隻能看見一條細縫,王重五嘴角是裂的,下巴是青的,一見就知道,兩人和別人打架了,還打得很兇殘。
“這衣服是給誰穿的?大過年的,和人打成這副模樣,才初五就迴來了。”劉三樁少不得問了。 王家兄弟每次過年迴老家,過了初八才迴莊子,這副尊容迴來一定有事。
王重四噗通一聲就給劉三樁跪了,道:“頭兒,求你行好積德借我們兄弟二十五兩銀子,實在是沒辦法了,我們六兄弟能拿出來的錢都拿出來了,還差了一大截。我們兄弟認識的人裏,也隻有頭兒,有這樣的家底,能立馬拿出幾十兩的現銀來。”
劉三樁受不起人家的跪禮,攙王重四起來道:“二十五兩銀子不是筆小錢,你們總要說出個緣故來,我再考慮要不要借與你們,是不是家裏置辦喪事?這是給誰帶的孝呢?”
王重五氣得勒著腰上的麻繩道:“我爹初三沒了,是活活氣死的,這口氣……這個仇……,我殺了林三刀,大不了一命抵一命!”
王重五說得沒頭沒尾,劉三樁聽不明白。王重四隻得從頭說來道:“頭兒,初二是出嫁女迴娘家的日子,我家小妹四年前嫁給了鎮裏的屠戶林三刀,是年年初二迴娘家的,今年初二沒有迴來,爹不放心,初三一早就讓大哥三哥去林家看看,這才知道,那個畜生,過年去縣裏賭博,輸了上百兩銀子,沒夠錢抵債,就把小妹推出去了,五十兩賣到了……賣到了私窠子裏。爹一知道這個事情就吐血了,當晚便不行了,臨去前,看著我們兄弟六人,要我們把小妹贖迴來,爹是睜著眼睛咽氣的。我們做兒子的,怎麽能讓老爹死不瞑目,第二天,我們兄弟幾個都去了縣裏,那老鴇說了,要七十兩銀子才能放人,我們兄弟手上隻有四十幾兩銀子。頭兒,求求你了,私窠子是什麽地方,腥的,臭的,爛的,都在那兒,若拖下去,小妹就毀了。”
王重五摸出一張地契,道:“家裏早知道那個畜生有好賭的毛病,不是良配,這幾年賭得越來越兇了,賭得老婆都不要了。當年要不是為了給我娶上媳婦,要不是看上了他的彩禮……小妹落到了這個地步,我的心怎麽過的去,頭兒,爹沒了,我們兄弟把家分了,這一張是我分到的地契,一塊三畝大的林地,要是賣了,能值二十幾兩銀子。我知道借錢的規矩,你看行嗎?”
王家湊出贖王小妹的四十幾兩銀子,窮得都叮當響了,開口再借二十五兩銀子,還不知道猴年馬月能還上,非親非故的人家,需要找個人或尋一樣貴重的東西做個擔保,說定還款日期和還錢的利息。王重五拿出他的地契,就是協商這些的意思。
劉三樁是很同情他們,但同情不能過日子,驗了地契的真偽問道:“萬石鎮上的三畝林地,我又拿不了。如今那塊地種了什麽,給誰種著呢?”劉三樁是奴籍,奴籍沒有獨立的田產房產,三畝林地,在法律上,過不到奴籍的名下。
王重五知道借錢有戲,趕緊道:“三畝地契我拿著,地我二哥管著,栽著桑樹。”
劉三樁算計了一番,才道:“哎,你們爹去了,兄弟姐妹們已經各自成家把家分了,你們妹子的事,你們還要這樣管著,是做兄長的樣子。錢,我可以借給你們,地還是讓你二哥管著,隻是,就事論事,我不來白白的積德行善的,那是菩薩幹的,不是我幹了,所以,這二十五兩銀子,我每年要收四厘的利息。”
“成,成!謝謝頭兒!”王家兄弟滿口答應,借錢收四厘的利息,是正常的行情。
劉三樁把地契還給王重五,另寫了一張借貸的契約,雙方按了手印,劉三樁才拿了兩個十兩重的元寶,一個五兩重的銀塊給他們。王家兄弟得了銀子,又趕迴老家。
☆、第二十二章 伴讀
王家兄弟初五借走二十五兩銀子,初九就還了迴來,不需要了,去晚了!
私窠子裏的老鴇,五十兩買走王小妹,自然是指著王小妹掙錢的,所以,轉手七十兩買還給王家,隻是賺了還未到手的二十兩尚不知足,且說定了價格也不知道王家什麽時候能湊足了錢來贖人,王小妹這裏,原來指望著她怎麽掙錢的,還是接著來,和王家說定價格當晚,依然逼著王小妹接客。過年了,是皮肉生意最好做的時候,辛苦一年餘了幾個錢的男人們都要出來嫖一嫖,老鴇手裏的幾個女兒們忙不過來呢。
王小妹是正經的良家婦女,過不了心理的那道坎兒,由著千人騎,萬人跨的,且被自己無情無義的丈夫買了,心應該已經枯死了,當場撞了牆,當場就死了。所以王家人湊夠了銀子去贖人,隻拉迴了王小妹的屍體。
劉三樁收迴銀子,當著王家兄弟的麵兒把借錢的契約燒了。
王家兄弟置辦完父親和小妹的喪事,再迴莊子的時候,多帶迴了一個兩歲的女孩子,是王小妹的女兒,王小妹成婚四年,也隻生了一個女孩子。王家知道,王小妹生前把女兒當寶貝,在天之靈,必舍不得女兒遭受和自己同樣的命運,要是放在林家,林三刀能賣了老婆,早晚也能賣了女兒,所以王家人思慮再三,還得把林三刀的女兒搶過來,為了這事,王家還請王氏的族長出麵,和林氏的族長麵對麵的談這個事,因為林三刀已經六親不認了,反過來抓著自己的女兒脅迫王家,要人可以,拿錢買。所以,王家隻能請兩邊族裏主持公道,才把孩子要過來,至於那個畜生不如的林三刀,氣死了王老爹,逼死了王小妹,兩條性命,王家人是恨不得把他千刀萬剮的,隻是誰來剮他,剮完了他之後,那個操刀的人怎麽辦,殺人是要償命的。
這個時代,賣兒賣女是合法的,何況身邊的女人,妾通買賣,是明確寫在律法上的,其實,人要是做到了畜生不如,不知廉恥,妻子也是能買賣的,看不下去的人,隻能在道德上譴責幾句,都畜生不如了,道德對他有何約束。
不過,林三刀不要逍遙的太早了,律法製裁不了他,道德約束不了他,總有辦法讓他喝幾壺的。王家人把王小妹的女兒要了過來,對林三刀就不用客氣了,林三刀不是屠夫嘛,天天殺豬賣肉,王家的人就隔三差五的到他豬肉攤上去鬧,鬧得整個萬石鎮都知道,女人們當街哭死去的小姑子,說林三刀是怎麽沉迷賭博,輸了大把的銀子,把小姑子賣到了私窠子那種髒地方抵債,小姑子又是怎麽不肯接客,一頭撞死了,這樣畜生不如的人,你還要惠顧他的生意嗎?那你也畜生不如了。
出來買肉的,大半是家中的女人,女人總是同情女人,且王小妹為了保存名節自殺了,沒有供人說三道四的地方,看林三刀就左右不是人了,賣豬肉的又不是他一個,漸漸的,林三刀的豬肉就賣不出去,沒有了這一塊的進項,林三刀更加沉迷賭博,指望著,靠賭掙下大把的銀子,結果越賭越窮,倒是欠了大把的賭債,幾年後被人打死在賭場門口,這是後話。
莊子上的生活依然繼續,三月份,劉三樁接到了侯府的信兒,讓他進京。劉三樁帶上了大兒子和小女兒。帶兒子,一是想讓他見識一下天子腳下的世麵;二是在主子麵前,混個眼熟;三是,兒子今年十六了,雖然當奴才一般成親比較晚,要二十出頭主子才會發話,或是配府裏的丫鬟,或是自行婚配,但劉家想討個在主子跟前有臉的丫鬟做媳婦,現在可以活動起來了。帶女兒,是沒有辦法,歡姐今年九歲,是家生子入府聽用最後的年限,劉家很矛盾,一邊想讓歡姐留在侯府,家生子不伺候著主子,前程從哪裏來,月錢什麽的是其次,伺候著主子,主子看在眼裏,將來到了年紀配人的時候,才會給你配一個有出息的小子;一邊又不想歡姐留在府裏,畢竟,歡姐住在莊子上,養在自己身邊,日子過得比小門小戶的女孩子自在多了,進了府,就是當奴婢天天伺候人。
劉家準備了好幾天,帶了一堆東西,莊子上出入的賬冊,繳納稅賦等大筆銀錢出入所得的各種票據;幾個人的換洗衣服,還有劉三哥的幾套衣服,是劉嬸兒估計著兒子的身高做的;一路上的吃食,二十個鹹鴨蛋,二十個皮蛋,一罐子鹹菜,一罐子醃肉,一罐子肉末黃豆醬和一大包袱放五天不會餿的烙餅;還有整隻的火腿,整條的醃魚,整壇子各色醃菜幹菜,兩壇和慶府出名的桑子酒和幾塊上好的布料,部分捎帶給兒子,大半是用來於府上的管事們聯係感情的。
從莊子一路到京城的高恩侯府,交通是很便捷的。半夜從莊子出發,天亮走到望宿縣,縣裏每天都有馬車牛車來往在府縣之間,搭上了馬車,傍晚就能趕到和慶府,和慶府臨著京杭大運河,每天有來往的官船,私船,貨船,客船,走水路方便又安全,所以劉家人隻要換三次交通工具,就能到京城的夏家了。
劉三樁一去一月,帶迴了兒子和滿滿一牛車東西。如同上輩子老爸老媽出差迴來必帶禮物,劉三樁進京一趟也是大包小包的迴來。
劉嬸兒一邊為丈夫兒子撣風塵,一邊道:“到底為了什麽事,太太才讓你上去一趟?要是為了租子的幾百兩銀子,府裏有人單管這事。”
劉三樁管這個莊子七年了,租子不是年年上繳,隻有三次,頭一迴是五年前,把老侯爺的棺槨送入祖墳迴程的時候,劉三樁交了兩年的出息帶了夏語澹迴來;第二迴是三年前,單管春秋兩季租子的管事周顯下來收的,順便把老三帶走了;第三次就是這一次了。
“為著好幾件事呢,若是單為幾百兩銀子,太太還缺幾百兩銀子?”劉三樁的口氣有些衝。
夫妻十幾年,劉嬸兒能不清楚劉三樁的秉性,道:“怎麽,出了不好的事?若有不好的,你可別瞞著我,自己擔著,有什麽不好的,說出來大家參詳參詳。”
劉嬸兒在府裏的時候,雖然沒有直接伺候在少爺小姐身邊,可是廚房有廚房的好處,給少爺小姐們做了好幾年的飯,主子們還是記著這麽個人的,還有伺候少爺小姐的大丫鬟們,劉嬸兒當年沒少應承她們,劉三樁能當上這個莊子的管事,劉嬸兒沒少使勁兒。侯府裏別人不提,喬氏最倚重的管事媳婦周顯家的,就和劉嬸兒要好。當年大夥兒還在公府當丫鬟的時候,有一次周顯家的生病了被挪了出去,劉嬸兒拿出私房錢開了小灶時常給周顯家的送些清淡養生的吃食,自古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就這一件事,周顯家的就記著劉嬸兒呢。
“且說不上是好是壞,最重要的事,帶了好幾袋新的瓜種迴來……算了,這件事情不和你細說了,待會兒把佃戶們叫齊了我還得再說一遍。”劉三樁想了想,知道瞞不得,後麵還有劉嬸兒出力的地方,道:“我說了你先別和我急,已經是幾個月前的事了,正月裏,老三挨了幾下板子。”
劉嬸兒一聽心都揪一塊了,急道:“什麽,挨了板子?挨了幾下,打壞了哪裏?我們老三跟的是八少爺,是誰下的令?”
現在侯爺三兄弟的子嗣是一起排行,所以喬氏生的三子,夏譯是長房長子,年十九,夏謙行三,年十六,夏訣行八,年八;夏文得和史氏的四子,夏訕行二,年十七,夏譜行四,年十五,夏讕行五,年十三,夏諢行七,年十一;夏文徘和石氏的三子,夏詡行六,年十一,夏詳行九,年七,夏詼行十,年二。夏譜夏讕夏詳夏詼是庶出,其他六位是嫡出。而嫡出中,喬氏所出的三子夏譯夏謙夏訣,又比二房三房的更尊貴。夏訣身邊的小廝,侯府有幾個人能下令。
劉三樁一雙粗大的手,包著劉嬸兒的手安慰道:“說了你別急,你還是這樣的急,都過去了,過去了。當奴才的,有幾個是沒受過主子的敲打的。老三,有周顯家的給他說了好話,當時打得就不嚴重,養幾天就好了,依然迴八少爺身邊辦差,這事我們得好好謝謝周顯家的。”
劉嬸兒揪得眼裏淚花都出來了,道:“這還用你說,周姐姐一直在太太身邊,什麽好東西沒見過,這份謝禮我們得好好想想。隻是,我們老三一向懂事,到底做錯了什麽,惱了太太,聽你的話,還是年裏做錯的事,能有什麽事,讓太太動了這麽大的氣,過年都不顧了。”
劉三樁無奈的歎息道:“這事說來話長,老三是被人牽累了,要他真在八少爺身邊辦錯了事,就是有你我的臉麵,就是有周顯家的保著,太太也容不得他。我是從周顯那兒,聽了這幾年的事。今年,太孫殿下也有七歲了,早兩年前,宮中凡有設宴,皇上都命享爵之家,及正三品文武帶著家裏和太孫年紀相仿的男孩子,你也略知道些宮裏的規矩,太孫或今年,或明年就要出來讀書了,皇上是要在那些人家裏,給太孫挑幾個一起讀書習武的。我們家裏,論年紀,論尊貴,隻有八少爺有這個資格,因此老爺太太都是帶著八少爺進宮的,今年也不例外。今年元宵宴,皇上興起,點著考了幾個男孩子,八少爺也在其中,皇上問了八少爺幾個問題,八少爺一個也答不上來。事後,老爺太太又問了八少爺一遍,八少爺當時在殿中,不是緊張一時忘了,是真的答不上來。之後,老爺太太開始查八少爺功課才知道,八少爺身邊一個小廝在弄鬼,為了討八少爺的好,私下裏幫著八少爺做功課,倒是會專研的,才幾歲的,寫出來的字能和八少爺寫得差不多,因此混了好幾個月。太太查出了這個人,當即就是活活打死。你知道少爺身邊是放四個小廝的,這事一出,四個小廝都沒放過,打死一個,打殘一個,攆了一個。我們兒子,在少爺身邊,沒那幾個眼皮子淺的,專會討巧兒,原是最不得重用的,因此罪過就最輕了,隻是挨了二十板子,有周顯家的在太太麵前求了情,那些打板子的,也沒有下狠手,隻是皮肉傷,出了正月就養好了,太太恩典,依舊跟在八少爺身邊。”
☆、第二十三章 貢瓜
劉家在這一片地方的生活條件比得上一般的小地主之家,自家還不需要承當徭役稅賦,且劉三樁每次和縣上的皂隸打交道,皂隸們待劉三樁都是客客氣氣的,這一切好處的根源,皆看在劉家是高恩侯府的奴才之故,奴才是賤籍,不能隻有好處,沒有辛酸,不然,人人掙破頭的,想去當奴才了。
劉三樁和劉嬸兒都是家生子,這樣的道理從懂事起,就被銘記在心裏,盡管事實如此,劉嬸兒想著過了年也才十一歲的三兒子挨下了二十板子,一個人在侯府孤單的養傷,且原來的小廝三個去了,就他一個留下來,還不知道要怎樣戰戰兢兢的在八少爺身邊當差,依然掉下了眼淚,道:“我們兒子是老實孩子,絕不會沾這種顧前不顧後的事,太太……太太……”
劉嬸兒說不下去了,能怎麽說呢,奴才的一身一體,包括自己的性命和身後的子嗣,都是屬於主人的,主人可以重用,可以打罵,甚至可以取了性命,現在隻是二十板子而已。
“行了,我們兒子也是太老實了,既然伺候在八少爺身邊,怎麽幾個月了,都不知道八少爺的功課,是身邊的人代寫的,太太要責罰他,原……也沒有責罰錯。”劉三樁這樣勸著妻子,也是勸著自己道:“這些年夏家著實頹喪了些,沒有太子殿下在時的光景了。太孫並不與皇後娘娘親厚。所以府裏都指著八少爺,能在皇上麵前展才,能在太孫身邊站腳。”
後宮之中的風雲外界是聽不到的,何況劉家離開京城久矣,劉嬸兒忙問道:“怎麽說太孫和皇後娘娘不親厚呢?皇後娘娘也隻有指著太孫了。”
劉三樁搖搖頭道:“我也是從周顯那兒聽了一耳朵,太孫這些年一直養在皇上的乾清宮裏。而且皇上把太孫放在乾清宮後,還下旨後宮的嬪妃無召不得入乾清宮,皇後娘娘也在此列,所以這麽些年過去了,太孫見皇後娘娘的麵兒,數都數的過來。你想想,就算血脈相連著,孫子長年見不著祖母,感情怎麽續,乍然見了,也親近不起來。夏家和皇家到了太孫這一輩,已經是第四代了。侯爺和先太子是嫡親的表兄弟,到了水字輩,雖然說起來和太孫也是表兄弟,已經差一層了。”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夏家水字輩的子嗣要是碌碌無為,再沒一個能挑大梁的,將來皇後娘娘殯天,太孫又和夏家的人不親近,夏家的榮耀還能維係多久呢?所以府上才看重八少爺的前程,緊張八少爺的功課,一經查出,過年也不顧了。
劉嬸兒想了一圈,隻關心自家,道:“既然引誘壞八少爺的人已經查不來了,那八少爺能入宮為太孫伴讀嗎?要是八少爺成為了太孫伴讀,老三雖然辛苦些,依然在八少爺身邊,真是我們全家的臉麵,就是歡姐在府裏,有這麽一個哥哥,伺候誰也好說了,對了,歡姐的事,你有打點好嗎?”一個月前準備的東西,有一半是為歡姐鋪路子的。
“你一下問這麽多,我怎麽來得及說。歡姐的事,按我們之前說的,我已經通過周顯和他女人說上了,最好能分在大房的主子們跟前伺候,要是塞不進去,去針線房都行,周顯說了他有數,我們一家子都是太太的陪房,歡姐是不會分到二房,三房的。”劉三樁心裏也是牽掛著一對孩子的前程,倒有些後悔當初隻顧自己自在,一心掙莊頭兒,要是在府裏謀個管事,孩子們的事也能看在眼裏:“老三的事,隻能看八少爺的本事了。當年先太子那會兒,我們也聽到一些,權爵之家和皇上鍾意的清流世家那麽多,不是家家都有份的。聽說太孫是少有的聰慧,八少爺雖然比太孫大了一歲多,但是……”
後麵一句不好聽,和太孫一比,八少爺的資質太愚魯了,資質不及倒也罷了,連上進之心也不夠呀。
劉嬸兒能悟出後麵的意思,壓低了聲音道:“那姑娘這裏,太太和老爺有什麽表示嗎?姑娘已經七歲了,難道要這樣主子不像主子的,一直這麽養下去。”
“這些年老爺有過兩個孩子,不是太太生的,養不到三歲都沒了,後一個還是今年二月沒的。”劉三樁道:“所以,老爺有問了我,姑娘身體怎麽樣,我說姑娘這幾年都好,能吃能睡,沒生過病,老爺後麵就沒話了,太太接著問,姑娘在莊子上有問過府裏嗎?姑娘有問過嗎?姑娘從來不問,姑娘兩歲就來了莊子,能知道府裏什麽,還不是我們主動說起的,姑娘聽著了才說,不然從來不主動提府裏,我這麽迴了,太太笑了笑,又問,姑娘的相貌如何?你說姑娘相貌如何,你在公府裏也見了好些人,不是說姑娘是少見的美人胚子,我就這麽迴了,太太沒笑,過了一會兒便讓我下去。待要迴的那天,太太身邊的丫鬟給了兩匹菱紋綺,讓姑娘夏天做幾身好衣服,說是老爺吩咐給的,你說老爺和太太是什麽意思,我是不明白。”
劉嬸兒亦是困惑道:“太太長得不是甚美,老爺多有……男人總是肖想著嬌妻美妾的,想想姑娘出落的模樣,可以想見姑娘的生母當年的樣子,驟然聽了你的話,太太一定不喜。”
劉三樁歎息著道:“隻是苦了姑娘,隻是待在莊子上。不過是個姑娘,又不能分府裏的產業,太太也容不下。”
“呸,也就你們男人這麽想。”劉嬸兒是女人,本心絕不想養庶子庶女,當然,劉三樁也沒有納妾生庶子庶女的本事,道:“不能分府裏的產業?姑娘接入了府,吃的,用的,穿的都是公中出,還有按著侯府規矩要配上的嬤嬤丫鬟,又是一筆,再說姑娘出嫁,公中按例要出三千兩,這些不是銀子,這些銀子不是府裏產業的出息嗎。所以說,太太做姑娘時,就惡公府裏的庶子庶女。”
“姑娘出嫁了,不是還有一筆聘禮……”劉三樁急著爭辯,不過話一出口就悔了。一個庶出的姑娘能值對方下多少聘禮,基本和嫁妝相等而已,若是指著聘禮,姑娘會嫁入什麽樣的人家,侯府的臉麵在哪裏?庶出又不得父親和嫡母看重的女孩子,能嫁到什麽樣的人家?所以姑娘養到現在連一個名字都沒有。
劉三樁這些年看著夏語澹,知道夏語澹不僅是美人胚子,還少有的聰慧懂事,要是托生在太太的肚子裏,再加上太太的細心教導,用心籌謀,當個三品夫人,是這個運途的,可惜了。
哎,哪件事兒,且說不上是好是壞。
劉三樁萬事不想了,吃了一頓飽飯睡到傍晚,接著醒來,讓大兒子把二十六家佃戶都叫來,自己從行李裏拿出一個綠白色的,西瓜大的,圓圓的,七八斤重的,表皮硬硬的有蘿卜絲紋的瓜,笑著和家裏餘下三個人說道:“這是貢瓜,是西北邊的寧國進貢給朝廷的,是皇上和朝中大官們才有機會嚐的,我們也來嚐嚐。”
大梁和西寧之戰打到年前才結束,大梁死了十幾萬人,國土是沒有丟一塊,不過幾個地方是打得稀巴爛了,西寧死了二十幾萬人,這樣的戰績應該算贏了吧。反正西寧立國七年,第一次主動派出使節,向大梁朝貢。這場戰爭,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從屬問題,西寧低頭了。
劉嬸兒不喜反唬住了道:“這麽精貴的瓜你是哪兒弄來的,不會是太太賞你的?”
劉嬸兒已經整理出了一半的東西,去侯府一趟喬氏賞了劉家不少東西,有幾罐好茶葉,每個罐子不一樣;做菜用的各種佐料,如貴重的陳皮,薑糖,安息,附子等;常用的藥丸,如香雪潤津丹,艾附益母丸,薄荷油,安宮丸等,府裏配的比外麵藥鋪買的強;幾套主子的衣裳,雖然是主子穿過不要了的舊衣裳,摸著都是九成新的,去縣裏都賣不到的好衣服;還有特意給夏語澹的兩匹菱紋綺,還有幾個大麻袋,劉三樁交代了不準動。
“當然是太太賞我的,不然我也弄不來這個。”劉三樁已經開始切瓜,一半切出五片,道:“來,來,吃吧,這瓜和我們能種出來的白皮瓜是不一樣的。你們吃完了,給我說說,這個瓜好吃在哪兒?”
夏語澹已經看出來了,那瓜應該是哈密瓜的一種,雖然和幾百年後長的有些不一樣,拿起一片咬一口,哇,比以前的好吃多了,夏語澹吃了一半總結道:“真好吃,比白皮瓜好吃,比它甜,比它脆,比它爽口。”
劉二哥連皮都啃,笑著道:“聽說西寧國人天天喝馬奶|子,羊奶|子,連種出來的瓜兒,都有一股子奶味兒。”
劉嬸兒吃了幾口就不舍得吃了,道:“這個貢瓜從西寧帶到京城,又帶到這兒,一路放了幾個月了吧,又是一路顛簸,還是好好的,換了我們常吃的白皮瓜,早爛了吧。”
劉三樁把另一半的瓜切成幾十塊來,道:“太太這次叫我上去,最重要的,就是囑咐這個瓜的事。西寧國不僅進貢了幾千個這樣的瓜,還進貢了好幾大車這樣的種子。我們的二老爺不是在工部的虞部當郎中嗎,要管的就是稼穡之事,這些種子就交給工部了,要琢磨出來,這個瓜怎麽種,在我們大梁的土地上,哪一塊地,能把瓜種的最好,哪些地方,都能種出這個瓜來。這個瓜,咱要是種成了,種好了,於私,是咱們在主子麵前得臉了,於公,是二老爺的政績。”
☆、第二十四章 種瓜
劉莊頭兒召喚,二十六家佃戶的家主馬上聚齊了,站在劉家的堂屋。
劉三樁把切好的貢瓜放在一個敞口淺底瓷甕裏,拿出去,一個月不見,和佃戶們寒暄一番才道:“你們先來嚐嚐這個瓜,好不好吃,這是三個月前西寧國向朝廷進貢的瓜。你們嚐了我再說事。”
大夥兒一聽就盯死眼的瞅著瓷甕裏沒見過的瓜果,卻不敢拿,道:“進貢給朝廷的,那是皇上才能吃的好東西,咱平頭百姓的……,嗬嗬,頭兒太客氣了,嗬嗬。”
劉三樁笑道:“讓你們拿,你們就拿,和咱說什麽廢話。好好嚐一嚐,現在這東西是有錢也買不到的,隻有京城裏的大官們才能吃到,咱也嚐一口,做一迴上等人。”
大夥兒果然不再廢話了,一人拿一塊,幾十個人分半個三四斤重的瓜,每人隻有雞蛋大一點點的一塊而已,一口就能吃了,大家當然舍不得囫圇吞棗,都是先添了汁水,再一小口一小口的細細品嚐,吃得及斯文,最後不太雅,把皮啃了,七嘴八舌的議論著。
“真好吃,又沙又甜,西寧國那地兒,不是挺窮的,他們不就是窮了才來搶咱大梁的東西,咋還有這麽好吃的瓜呢。”
“是好吃,真甜,太甜了,當皇上的天天能吃這個瓜,真是享了大福了。”
羊肉有膻味兒,牛肉有腥味兒,豬肉也有一股子豬毛臭味兒,而剛出生的豬崽,肉質沒有那股子氣味,口感細剔,味道鮮美,因而價格翻倍。
小豬崽不是論斤賣的,是論隻賣的,一出生的小豬崽輕的一斤多,重的兩斤,稍微養個把月,長到三四斤就能出手了,一隻一百二十文,過年的時候,有點家資的人家,要備三牲祭祖,三牲之一就是小豬,再加上年裏的各種筵席,價格還能走高。
洪家就是算好了這筆賬,才讓母豬在年前產崽的,且賣豬的錢怎麽用都算計好了。洪家的破房子該修一修了,勉強撐過了冬天,要是不加固一下,春天雨水多,洪家的破房子有漏水和倒塌的危險,現在小豬死了,修房子的錢從那裏來?洪家真是捉襟見肘的,每一分錢都算好了花,洪旺財在外掙到的錢,是打算給家人添幾身衣服,孩子們一年年的長大了,衣服已經有不夠穿的時候。
洪旺財歡喜的迴家,迎接他的,是一溜整齊的屍首,計劃全打亂了,能不罵人嗎,能不打人嗎?
死了的小豬崽,掉糞坑淹死的小豬崽,還能賣出去嗎?
劉嬸兒知道洪家的窘況,知道洪家指著賣了小豬崽的錢,修修房子,現在全死了,一隻都沒有活下,怎麽勸,說豬死了就死了,多惱也無益?話說得容易,人家心裏過不去,一時怎麽承受得了。
劉嬸兒不說些虛虛勸人的話,直接吩咐了,把洪旺財拉到別家過一天,別讓他看見老婆孩子,他是控製不住他的脾氣,一定要打人的,先隔開了,大家分開冷靜冷靜,遇到了壞事,熬過那段最搓火的勁兒,後麵就能過了。
大家一樣的窮苦人,能幫忙的都會幫忙,王初八硬拖硬拽著,洪旺財順著台階下,也就去了。什麽打死了洪嬸兒,再換個婆娘的,隻是氣話而已,且不說家裏四個孩子,交給別的女人能放心?洪旺財也沒有換婆娘的本錢呀!隻能打罵一頓,讓自己息了火。
在迴家的路上,夏語澹憋不住了,道:“嬸兒,洪家的小豬就這麽死了呢,還全死了,可是我剛才有去看豬媽媽,它好像一點也不傷心,還添著食槽向人要吃的。你說豬媽媽在那豬圈活了那麽久,它不知道小洞下麵是糞坑嗎,就算不知道,人掉到水裏會掙紮喊救命,豬掉下去也會哼哼的嘛,豬媽媽聽見了吧,就算不能救已經掉下去的小豬,也該攔著還沒有掉下去的小豬們往死路上走,那些小豬是豬媽媽懷孕三個月生下來的,不是母子連心嗎,它怎麽不攔一攔,救一救呢,豬媽媽那麽大的身體,堵著那個小洞,它的孩子們就不用死了。”
劉嬸兒被夏語澹的邏輯說笑了,道:“姑娘說癡話了。畜生能和人比嗎?畜生能有人明白嗎?不止豬,就是上迴從山上摔下來的那隻牛,是隻母牛,那母牛旁邊還有一頭一歲多的小牛,看著它媽摔下山去,還不是照樣低頭吃草,一群人在山上找牛都找瘋了,小牛也隻是低頭吃草而已。若是畜生和人一樣,知道生,知道死,知道那個洞是死地,小豬們走進去就死了,畜生就不是畜生了,它就來當人了。畜生是不知道這些倫常的,不知父母,不知孩子,當然不會為了自己死了的孩子傷心了,人才有這些呢。要是有人罔顧了倫常,咱們是怎麽罵的,‘你這個畜生不如的東西’,可見人和畜生一比,多了什麽,所以我們才能吃它們的肉呀。”
夏語澹心中苦澀,臉上卻笑著道:“哦,是這樣的嗎,豬媽媽其實不知道每天吃它奶水的那些,是它的孩子們。”
劉嬸兒沒有那麽細膩的思維,依然道:“畜生就是這樣的,隻知道餓了吃,困了睡,其他一概不知。人除了吃睡之外,才有別的,會為出生歡喜,會為死去悲傷,要是眼掙掙的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在前麵,就和摘了心肝一樣!”劉嬸兒應該是想到歡姐夏天的那場病,後半截話說的動容。
夏語澹低頭呢喃道:“我要是死了,誰會傷心的像摘了心肝一樣?”
夏語澹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人待她,像心肝一樣!
洪家這個年,是過得很是慘淡,即使年裏吃了好幾頓豬肉,也沒有幾個笑容。是的,那些在糞坑裏滾過的小豬們,洪家舍不得埋掉,洗洗幹淨吃了,那是上好的乳豬肉呀,不過也隻能自己吃了,那個地方待過的,洗幹淨了,人家也覺得惡心,沒人要買的。至於洪旺財說過的要給女兒添置的新衣服,沒了,誰的新衣服都沒了。
而王萬林家,比洪家更慘淡。
王萬林家,條件在佃戶裏算好的,老家在萬石鎮,有幾畝薄田,隻是不夠吃用而已,才出來租地主家的田地。
王萬林的祖父,養活了六個兒子,兩個女兒。鄉村裏,孩子生的少了,地裏的活兒就沒人幹了,但是地就那麽一塊地,一年出那麽些糧食,孩子生得太多,就不夠吃了。王老爹六個兒子,六個兒子再娶媳婦生孩子,繁衍出來,祖孫三代幾十張嘴,隻能越過越窮了,王萬林的父親和叔叔,王重四王重五就出來佃地種,地在那裏,人在那裏,王家兄弟長年在莊子上,隻有過年和王老爹生日,一年迴萬石鎮住兩迴。
大年初五,王家兄弟,腰栓麻繩,頭纏白布,一身重孝的趕到劉家的院子。王重四左眼眉骨處一片紫黑色,左眼也是腫泡著,隻能看見一條細縫,王重五嘴角是裂的,下巴是青的,一見就知道,兩人和別人打架了,還打得很兇殘。
“這衣服是給誰穿的?大過年的,和人打成這副模樣,才初五就迴來了。”劉三樁少不得問了。 王家兄弟每次過年迴老家,過了初八才迴莊子,這副尊容迴來一定有事。
王重四噗通一聲就給劉三樁跪了,道:“頭兒,求你行好積德借我們兄弟二十五兩銀子,實在是沒辦法了,我們六兄弟能拿出來的錢都拿出來了,還差了一大截。我們兄弟認識的人裏,也隻有頭兒,有這樣的家底,能立馬拿出幾十兩的現銀來。”
劉三樁受不起人家的跪禮,攙王重四起來道:“二十五兩銀子不是筆小錢,你們總要說出個緣故來,我再考慮要不要借與你們,是不是家裏置辦喪事?這是給誰帶的孝呢?”
王重五氣得勒著腰上的麻繩道:“我爹初三沒了,是活活氣死的,這口氣……這個仇……,我殺了林三刀,大不了一命抵一命!”
王重五說得沒頭沒尾,劉三樁聽不明白。王重四隻得從頭說來道:“頭兒,初二是出嫁女迴娘家的日子,我家小妹四年前嫁給了鎮裏的屠戶林三刀,是年年初二迴娘家的,今年初二沒有迴來,爹不放心,初三一早就讓大哥三哥去林家看看,這才知道,那個畜生,過年去縣裏賭博,輸了上百兩銀子,沒夠錢抵債,就把小妹推出去了,五十兩賣到了……賣到了私窠子裏。爹一知道這個事情就吐血了,當晚便不行了,臨去前,看著我們兄弟六人,要我們把小妹贖迴來,爹是睜著眼睛咽氣的。我們做兒子的,怎麽能讓老爹死不瞑目,第二天,我們兄弟幾個都去了縣裏,那老鴇說了,要七十兩銀子才能放人,我們兄弟手上隻有四十幾兩銀子。頭兒,求求你了,私窠子是什麽地方,腥的,臭的,爛的,都在那兒,若拖下去,小妹就毀了。”
王重五摸出一張地契,道:“家裏早知道那個畜生有好賭的毛病,不是良配,這幾年賭得越來越兇了,賭得老婆都不要了。當年要不是為了給我娶上媳婦,要不是看上了他的彩禮……小妹落到了這個地步,我的心怎麽過的去,頭兒,爹沒了,我們兄弟把家分了,這一張是我分到的地契,一塊三畝大的林地,要是賣了,能值二十幾兩銀子。我知道借錢的規矩,你看行嗎?”
王家湊出贖王小妹的四十幾兩銀子,窮得都叮當響了,開口再借二十五兩銀子,還不知道猴年馬月能還上,非親非故的人家,需要找個人或尋一樣貴重的東西做個擔保,說定還款日期和還錢的利息。王重五拿出他的地契,就是協商這些的意思。
劉三樁是很同情他們,但同情不能過日子,驗了地契的真偽問道:“萬石鎮上的三畝林地,我又拿不了。如今那塊地種了什麽,給誰種著呢?”劉三樁是奴籍,奴籍沒有獨立的田產房產,三畝林地,在法律上,過不到奴籍的名下。
王重五知道借錢有戲,趕緊道:“三畝地契我拿著,地我二哥管著,栽著桑樹。”
劉三樁算計了一番,才道:“哎,你們爹去了,兄弟姐妹們已經各自成家把家分了,你們妹子的事,你們還要這樣管著,是做兄長的樣子。錢,我可以借給你們,地還是讓你二哥管著,隻是,就事論事,我不來白白的積德行善的,那是菩薩幹的,不是我幹了,所以,這二十五兩銀子,我每年要收四厘的利息。”
“成,成!謝謝頭兒!”王家兄弟滿口答應,借錢收四厘的利息,是正常的行情。
劉三樁把地契還給王重五,另寫了一張借貸的契約,雙方按了手印,劉三樁才拿了兩個十兩重的元寶,一個五兩重的銀塊給他們。王家兄弟得了銀子,又趕迴老家。
☆、第二十二章 伴讀
王家兄弟初五借走二十五兩銀子,初九就還了迴來,不需要了,去晚了!
私窠子裏的老鴇,五十兩買走王小妹,自然是指著王小妹掙錢的,所以,轉手七十兩買還給王家,隻是賺了還未到手的二十兩尚不知足,且說定了價格也不知道王家什麽時候能湊足了錢來贖人,王小妹這裏,原來指望著她怎麽掙錢的,還是接著來,和王家說定價格當晚,依然逼著王小妹接客。過年了,是皮肉生意最好做的時候,辛苦一年餘了幾個錢的男人們都要出來嫖一嫖,老鴇手裏的幾個女兒們忙不過來呢。
王小妹是正經的良家婦女,過不了心理的那道坎兒,由著千人騎,萬人跨的,且被自己無情無義的丈夫買了,心應該已經枯死了,當場撞了牆,當場就死了。所以王家人湊夠了銀子去贖人,隻拉迴了王小妹的屍體。
劉三樁收迴銀子,當著王家兄弟的麵兒把借錢的契約燒了。
王家兄弟置辦完父親和小妹的喪事,再迴莊子的時候,多帶迴了一個兩歲的女孩子,是王小妹的女兒,王小妹成婚四年,也隻生了一個女孩子。王家知道,王小妹生前把女兒當寶貝,在天之靈,必舍不得女兒遭受和自己同樣的命運,要是放在林家,林三刀能賣了老婆,早晚也能賣了女兒,所以王家人思慮再三,還得把林三刀的女兒搶過來,為了這事,王家還請王氏的族長出麵,和林氏的族長麵對麵的談這個事,因為林三刀已經六親不認了,反過來抓著自己的女兒脅迫王家,要人可以,拿錢買。所以,王家隻能請兩邊族裏主持公道,才把孩子要過來,至於那個畜生不如的林三刀,氣死了王老爹,逼死了王小妹,兩條性命,王家人是恨不得把他千刀萬剮的,隻是誰來剮他,剮完了他之後,那個操刀的人怎麽辦,殺人是要償命的。
這個時代,賣兒賣女是合法的,何況身邊的女人,妾通買賣,是明確寫在律法上的,其實,人要是做到了畜生不如,不知廉恥,妻子也是能買賣的,看不下去的人,隻能在道德上譴責幾句,都畜生不如了,道德對他有何約束。
不過,林三刀不要逍遙的太早了,律法製裁不了他,道德約束不了他,總有辦法讓他喝幾壺的。王家人把王小妹的女兒要了過來,對林三刀就不用客氣了,林三刀不是屠夫嘛,天天殺豬賣肉,王家的人就隔三差五的到他豬肉攤上去鬧,鬧得整個萬石鎮都知道,女人們當街哭死去的小姑子,說林三刀是怎麽沉迷賭博,輸了大把的銀子,把小姑子賣到了私窠子那種髒地方抵債,小姑子又是怎麽不肯接客,一頭撞死了,這樣畜生不如的人,你還要惠顧他的生意嗎?那你也畜生不如了。
出來買肉的,大半是家中的女人,女人總是同情女人,且王小妹為了保存名節自殺了,沒有供人說三道四的地方,看林三刀就左右不是人了,賣豬肉的又不是他一個,漸漸的,林三刀的豬肉就賣不出去,沒有了這一塊的進項,林三刀更加沉迷賭博,指望著,靠賭掙下大把的銀子,結果越賭越窮,倒是欠了大把的賭債,幾年後被人打死在賭場門口,這是後話。
莊子上的生活依然繼續,三月份,劉三樁接到了侯府的信兒,讓他進京。劉三樁帶上了大兒子和小女兒。帶兒子,一是想讓他見識一下天子腳下的世麵;二是在主子麵前,混個眼熟;三是,兒子今年十六了,雖然當奴才一般成親比較晚,要二十出頭主子才會發話,或是配府裏的丫鬟,或是自行婚配,但劉家想討個在主子跟前有臉的丫鬟做媳婦,現在可以活動起來了。帶女兒,是沒有辦法,歡姐今年九歲,是家生子入府聽用最後的年限,劉家很矛盾,一邊想讓歡姐留在侯府,家生子不伺候著主子,前程從哪裏來,月錢什麽的是其次,伺候著主子,主子看在眼裏,將來到了年紀配人的時候,才會給你配一個有出息的小子;一邊又不想歡姐留在府裏,畢竟,歡姐住在莊子上,養在自己身邊,日子過得比小門小戶的女孩子自在多了,進了府,就是當奴婢天天伺候人。
劉家準備了好幾天,帶了一堆東西,莊子上出入的賬冊,繳納稅賦等大筆銀錢出入所得的各種票據;幾個人的換洗衣服,還有劉三哥的幾套衣服,是劉嬸兒估計著兒子的身高做的;一路上的吃食,二十個鹹鴨蛋,二十個皮蛋,一罐子鹹菜,一罐子醃肉,一罐子肉末黃豆醬和一大包袱放五天不會餿的烙餅;還有整隻的火腿,整條的醃魚,整壇子各色醃菜幹菜,兩壇和慶府出名的桑子酒和幾塊上好的布料,部分捎帶給兒子,大半是用來於府上的管事們聯係感情的。
從莊子一路到京城的高恩侯府,交通是很便捷的。半夜從莊子出發,天亮走到望宿縣,縣裏每天都有馬車牛車來往在府縣之間,搭上了馬車,傍晚就能趕到和慶府,和慶府臨著京杭大運河,每天有來往的官船,私船,貨船,客船,走水路方便又安全,所以劉家人隻要換三次交通工具,就能到京城的夏家了。
劉三樁一去一月,帶迴了兒子和滿滿一牛車東西。如同上輩子老爸老媽出差迴來必帶禮物,劉三樁進京一趟也是大包小包的迴來。
劉嬸兒一邊為丈夫兒子撣風塵,一邊道:“到底為了什麽事,太太才讓你上去一趟?要是為了租子的幾百兩銀子,府裏有人單管這事。”
劉三樁管這個莊子七年了,租子不是年年上繳,隻有三次,頭一迴是五年前,把老侯爺的棺槨送入祖墳迴程的時候,劉三樁交了兩年的出息帶了夏語澹迴來;第二迴是三年前,單管春秋兩季租子的管事周顯下來收的,順便把老三帶走了;第三次就是這一次了。
“為著好幾件事呢,若是單為幾百兩銀子,太太還缺幾百兩銀子?”劉三樁的口氣有些衝。
夫妻十幾年,劉嬸兒能不清楚劉三樁的秉性,道:“怎麽,出了不好的事?若有不好的,你可別瞞著我,自己擔著,有什麽不好的,說出來大家參詳參詳。”
劉嬸兒在府裏的時候,雖然沒有直接伺候在少爺小姐身邊,可是廚房有廚房的好處,給少爺小姐們做了好幾年的飯,主子們還是記著這麽個人的,還有伺候少爺小姐的大丫鬟們,劉嬸兒當年沒少應承她們,劉三樁能當上這個莊子的管事,劉嬸兒沒少使勁兒。侯府裏別人不提,喬氏最倚重的管事媳婦周顯家的,就和劉嬸兒要好。當年大夥兒還在公府當丫鬟的時候,有一次周顯家的生病了被挪了出去,劉嬸兒拿出私房錢開了小灶時常給周顯家的送些清淡養生的吃食,自古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就這一件事,周顯家的就記著劉嬸兒呢。
“且說不上是好是壞,最重要的事,帶了好幾袋新的瓜種迴來……算了,這件事情不和你細說了,待會兒把佃戶們叫齊了我還得再說一遍。”劉三樁想了想,知道瞞不得,後麵還有劉嬸兒出力的地方,道:“我說了你先別和我急,已經是幾個月前的事了,正月裏,老三挨了幾下板子。”
劉嬸兒一聽心都揪一塊了,急道:“什麽,挨了板子?挨了幾下,打壞了哪裏?我們老三跟的是八少爺,是誰下的令?”
現在侯爺三兄弟的子嗣是一起排行,所以喬氏生的三子,夏譯是長房長子,年十九,夏謙行三,年十六,夏訣行八,年八;夏文得和史氏的四子,夏訕行二,年十七,夏譜行四,年十五,夏讕行五,年十三,夏諢行七,年十一;夏文徘和石氏的三子,夏詡行六,年十一,夏詳行九,年七,夏詼行十,年二。夏譜夏讕夏詳夏詼是庶出,其他六位是嫡出。而嫡出中,喬氏所出的三子夏譯夏謙夏訣,又比二房三房的更尊貴。夏訣身邊的小廝,侯府有幾個人能下令。
劉三樁一雙粗大的手,包著劉嬸兒的手安慰道:“說了你別急,你還是這樣的急,都過去了,過去了。當奴才的,有幾個是沒受過主子的敲打的。老三,有周顯家的給他說了好話,當時打得就不嚴重,養幾天就好了,依然迴八少爺身邊辦差,這事我們得好好謝謝周顯家的。”
劉嬸兒揪得眼裏淚花都出來了,道:“這還用你說,周姐姐一直在太太身邊,什麽好東西沒見過,這份謝禮我們得好好想想。隻是,我們老三一向懂事,到底做錯了什麽,惱了太太,聽你的話,還是年裏做錯的事,能有什麽事,讓太太動了這麽大的氣,過年都不顧了。”
劉三樁無奈的歎息道:“這事說來話長,老三是被人牽累了,要他真在八少爺身邊辦錯了事,就是有你我的臉麵,就是有周顯家的保著,太太也容不得他。我是從周顯那兒,聽了這幾年的事。今年,太孫殿下也有七歲了,早兩年前,宮中凡有設宴,皇上都命享爵之家,及正三品文武帶著家裏和太孫年紀相仿的男孩子,你也略知道些宮裏的規矩,太孫或今年,或明年就要出來讀書了,皇上是要在那些人家裏,給太孫挑幾個一起讀書習武的。我們家裏,論年紀,論尊貴,隻有八少爺有這個資格,因此老爺太太都是帶著八少爺進宮的,今年也不例外。今年元宵宴,皇上興起,點著考了幾個男孩子,八少爺也在其中,皇上問了八少爺幾個問題,八少爺一個也答不上來。事後,老爺太太又問了八少爺一遍,八少爺當時在殿中,不是緊張一時忘了,是真的答不上來。之後,老爺太太開始查八少爺功課才知道,八少爺身邊一個小廝在弄鬼,為了討八少爺的好,私下裏幫著八少爺做功課,倒是會專研的,才幾歲的,寫出來的字能和八少爺寫得差不多,因此混了好幾個月。太太查出了這個人,當即就是活活打死。你知道少爺身邊是放四個小廝的,這事一出,四個小廝都沒放過,打死一個,打殘一個,攆了一個。我們兒子,在少爺身邊,沒那幾個眼皮子淺的,專會討巧兒,原是最不得重用的,因此罪過就最輕了,隻是挨了二十板子,有周顯家的在太太麵前求了情,那些打板子的,也沒有下狠手,隻是皮肉傷,出了正月就養好了,太太恩典,依舊跟在八少爺身邊。”
☆、第二十三章 貢瓜
劉家在這一片地方的生活條件比得上一般的小地主之家,自家還不需要承當徭役稅賦,且劉三樁每次和縣上的皂隸打交道,皂隸們待劉三樁都是客客氣氣的,這一切好處的根源,皆看在劉家是高恩侯府的奴才之故,奴才是賤籍,不能隻有好處,沒有辛酸,不然,人人掙破頭的,想去當奴才了。
劉三樁和劉嬸兒都是家生子,這樣的道理從懂事起,就被銘記在心裏,盡管事實如此,劉嬸兒想著過了年也才十一歲的三兒子挨下了二十板子,一個人在侯府孤單的養傷,且原來的小廝三個去了,就他一個留下來,還不知道要怎樣戰戰兢兢的在八少爺身邊當差,依然掉下了眼淚,道:“我們兒子是老實孩子,絕不會沾這種顧前不顧後的事,太太……太太……”
劉嬸兒說不下去了,能怎麽說呢,奴才的一身一體,包括自己的性命和身後的子嗣,都是屬於主人的,主人可以重用,可以打罵,甚至可以取了性命,現在隻是二十板子而已。
“行了,我們兒子也是太老實了,既然伺候在八少爺身邊,怎麽幾個月了,都不知道八少爺的功課,是身邊的人代寫的,太太要責罰他,原……也沒有責罰錯。”劉三樁這樣勸著妻子,也是勸著自己道:“這些年夏家著實頹喪了些,沒有太子殿下在時的光景了。太孫並不與皇後娘娘親厚。所以府裏都指著八少爺,能在皇上麵前展才,能在太孫身邊站腳。”
後宮之中的風雲外界是聽不到的,何況劉家離開京城久矣,劉嬸兒忙問道:“怎麽說太孫和皇後娘娘不親厚呢?皇後娘娘也隻有指著太孫了。”
劉三樁搖搖頭道:“我也是從周顯那兒聽了一耳朵,太孫這些年一直養在皇上的乾清宮裏。而且皇上把太孫放在乾清宮後,還下旨後宮的嬪妃無召不得入乾清宮,皇後娘娘也在此列,所以這麽些年過去了,太孫見皇後娘娘的麵兒,數都數的過來。你想想,就算血脈相連著,孫子長年見不著祖母,感情怎麽續,乍然見了,也親近不起來。夏家和皇家到了太孫這一輩,已經是第四代了。侯爺和先太子是嫡親的表兄弟,到了水字輩,雖然說起來和太孫也是表兄弟,已經差一層了。”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夏家水字輩的子嗣要是碌碌無為,再沒一個能挑大梁的,將來皇後娘娘殯天,太孫又和夏家的人不親近,夏家的榮耀還能維係多久呢?所以府上才看重八少爺的前程,緊張八少爺的功課,一經查出,過年也不顧了。
劉嬸兒想了一圈,隻關心自家,道:“既然引誘壞八少爺的人已經查不來了,那八少爺能入宮為太孫伴讀嗎?要是八少爺成為了太孫伴讀,老三雖然辛苦些,依然在八少爺身邊,真是我們全家的臉麵,就是歡姐在府裏,有這麽一個哥哥,伺候誰也好說了,對了,歡姐的事,你有打點好嗎?”一個月前準備的東西,有一半是為歡姐鋪路子的。
“你一下問這麽多,我怎麽來得及說。歡姐的事,按我們之前說的,我已經通過周顯和他女人說上了,最好能分在大房的主子們跟前伺候,要是塞不進去,去針線房都行,周顯說了他有數,我們一家子都是太太的陪房,歡姐是不會分到二房,三房的。”劉三樁心裏也是牽掛著一對孩子的前程,倒有些後悔當初隻顧自己自在,一心掙莊頭兒,要是在府裏謀個管事,孩子們的事也能看在眼裏:“老三的事,隻能看八少爺的本事了。當年先太子那會兒,我們也聽到一些,權爵之家和皇上鍾意的清流世家那麽多,不是家家都有份的。聽說太孫是少有的聰慧,八少爺雖然比太孫大了一歲多,但是……”
後麵一句不好聽,和太孫一比,八少爺的資質太愚魯了,資質不及倒也罷了,連上進之心也不夠呀。
劉嬸兒能悟出後麵的意思,壓低了聲音道:“那姑娘這裏,太太和老爺有什麽表示嗎?姑娘已經七歲了,難道要這樣主子不像主子的,一直這麽養下去。”
“這些年老爺有過兩個孩子,不是太太生的,養不到三歲都沒了,後一個還是今年二月沒的。”劉三樁道:“所以,老爺有問了我,姑娘身體怎麽樣,我說姑娘這幾年都好,能吃能睡,沒生過病,老爺後麵就沒話了,太太接著問,姑娘在莊子上有問過府裏嗎?姑娘有問過嗎?姑娘從來不問,姑娘兩歲就來了莊子,能知道府裏什麽,還不是我們主動說起的,姑娘聽著了才說,不然從來不主動提府裏,我這麽迴了,太太笑了笑,又問,姑娘的相貌如何?你說姑娘相貌如何,你在公府裏也見了好些人,不是說姑娘是少見的美人胚子,我就這麽迴了,太太沒笑,過了一會兒便讓我下去。待要迴的那天,太太身邊的丫鬟給了兩匹菱紋綺,讓姑娘夏天做幾身好衣服,說是老爺吩咐給的,你說老爺和太太是什麽意思,我是不明白。”
劉嬸兒亦是困惑道:“太太長得不是甚美,老爺多有……男人總是肖想著嬌妻美妾的,想想姑娘出落的模樣,可以想見姑娘的生母當年的樣子,驟然聽了你的話,太太一定不喜。”
劉三樁歎息著道:“隻是苦了姑娘,隻是待在莊子上。不過是個姑娘,又不能分府裏的產業,太太也容不下。”
“呸,也就你們男人這麽想。”劉嬸兒是女人,本心絕不想養庶子庶女,當然,劉三樁也沒有納妾生庶子庶女的本事,道:“不能分府裏的產業?姑娘接入了府,吃的,用的,穿的都是公中出,還有按著侯府規矩要配上的嬤嬤丫鬟,又是一筆,再說姑娘出嫁,公中按例要出三千兩,這些不是銀子,這些銀子不是府裏產業的出息嗎。所以說,太太做姑娘時,就惡公府裏的庶子庶女。”
“姑娘出嫁了,不是還有一筆聘禮……”劉三樁急著爭辯,不過話一出口就悔了。一個庶出的姑娘能值對方下多少聘禮,基本和嫁妝相等而已,若是指著聘禮,姑娘會嫁入什麽樣的人家,侯府的臉麵在哪裏?庶出又不得父親和嫡母看重的女孩子,能嫁到什麽樣的人家?所以姑娘養到現在連一個名字都沒有。
劉三樁這些年看著夏語澹,知道夏語澹不僅是美人胚子,還少有的聰慧懂事,要是托生在太太的肚子裏,再加上太太的細心教導,用心籌謀,當個三品夫人,是這個運途的,可惜了。
哎,哪件事兒,且說不上是好是壞。
劉三樁萬事不想了,吃了一頓飽飯睡到傍晚,接著醒來,讓大兒子把二十六家佃戶都叫來,自己從行李裏拿出一個綠白色的,西瓜大的,圓圓的,七八斤重的,表皮硬硬的有蘿卜絲紋的瓜,笑著和家裏餘下三個人說道:“這是貢瓜,是西北邊的寧國進貢給朝廷的,是皇上和朝中大官們才有機會嚐的,我們也來嚐嚐。”
大梁和西寧之戰打到年前才結束,大梁死了十幾萬人,國土是沒有丟一塊,不過幾個地方是打得稀巴爛了,西寧死了二十幾萬人,這樣的戰績應該算贏了吧。反正西寧立國七年,第一次主動派出使節,向大梁朝貢。這場戰爭,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從屬問題,西寧低頭了。
劉嬸兒不喜反唬住了道:“這麽精貴的瓜你是哪兒弄來的,不會是太太賞你的?”
劉嬸兒已經整理出了一半的東西,去侯府一趟喬氏賞了劉家不少東西,有幾罐好茶葉,每個罐子不一樣;做菜用的各種佐料,如貴重的陳皮,薑糖,安息,附子等;常用的藥丸,如香雪潤津丹,艾附益母丸,薄荷油,安宮丸等,府裏配的比外麵藥鋪買的強;幾套主子的衣裳,雖然是主子穿過不要了的舊衣裳,摸著都是九成新的,去縣裏都賣不到的好衣服;還有特意給夏語澹的兩匹菱紋綺,還有幾個大麻袋,劉三樁交代了不準動。
“當然是太太賞我的,不然我也弄不來這個。”劉三樁已經開始切瓜,一半切出五片,道:“來,來,吃吧,這瓜和我們能種出來的白皮瓜是不一樣的。你們吃完了,給我說說,這個瓜好吃在哪兒?”
夏語澹已經看出來了,那瓜應該是哈密瓜的一種,雖然和幾百年後長的有些不一樣,拿起一片咬一口,哇,比以前的好吃多了,夏語澹吃了一半總結道:“真好吃,比白皮瓜好吃,比它甜,比它脆,比它爽口。”
劉二哥連皮都啃,笑著道:“聽說西寧國人天天喝馬奶|子,羊奶|子,連種出來的瓜兒,都有一股子奶味兒。”
劉嬸兒吃了幾口就不舍得吃了,道:“這個貢瓜從西寧帶到京城,又帶到這兒,一路放了幾個月了吧,又是一路顛簸,還是好好的,換了我們常吃的白皮瓜,早爛了吧。”
劉三樁把另一半的瓜切成幾十塊來,道:“太太這次叫我上去,最重要的,就是囑咐這個瓜的事。西寧國不僅進貢了幾千個這樣的瓜,還進貢了好幾大車這樣的種子。我們的二老爺不是在工部的虞部當郎中嗎,要管的就是稼穡之事,這些種子就交給工部了,要琢磨出來,這個瓜怎麽種,在我們大梁的土地上,哪一塊地,能把瓜種的最好,哪些地方,都能種出這個瓜來。這個瓜,咱要是種成了,種好了,於私,是咱們在主子麵前得臉了,於公,是二老爺的政績。”
☆、第二十四章 種瓜
劉莊頭兒召喚,二十六家佃戶的家主馬上聚齊了,站在劉家的堂屋。
劉三樁把切好的貢瓜放在一個敞口淺底瓷甕裏,拿出去,一個月不見,和佃戶們寒暄一番才道:“你們先來嚐嚐這個瓜,好不好吃,這是三個月前西寧國向朝廷進貢的瓜。你們嚐了我再說事。”
大夥兒一聽就盯死眼的瞅著瓷甕裏沒見過的瓜果,卻不敢拿,道:“進貢給朝廷的,那是皇上才能吃的好東西,咱平頭百姓的……,嗬嗬,頭兒太客氣了,嗬嗬。”
劉三樁笑道:“讓你們拿,你們就拿,和咱說什麽廢話。好好嚐一嚐,現在這東西是有錢也買不到的,隻有京城裏的大官們才能吃到,咱也嚐一口,做一迴上等人。”
大夥兒果然不再廢話了,一人拿一塊,幾十個人分半個三四斤重的瓜,每人隻有雞蛋大一點點的一塊而已,一口就能吃了,大家當然舍不得囫圇吞棗,都是先添了汁水,再一小口一小口的細細品嚐,吃得及斯文,最後不太雅,把皮啃了,七嘴八舌的議論著。
“真好吃,又沙又甜,西寧國那地兒,不是挺窮的,他們不就是窮了才來搶咱大梁的東西,咋還有這麽好吃的瓜呢。”
“是好吃,真甜,太甜了,當皇上的天天能吃這個瓜,真是享了大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