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對於北尼德蘭地區的亂局;最初新王國軍是受到當地諸侯邀請,以調停戰爭和恢複秩序為由進入。但既然如今遭到羅馬聖座的絕罰,被宣布為萬惡不赦的異端,地獄裏爬出來的魔鬼化身。


    雖然一時半會還沒法徑直殺到羅馬城,把那位聖座請過來好好的辨經和驅魔;但也絲毫不妨礙王國軍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正好拿羅馬教廷/普世教會名下所屬,位於尼德蘭地區的三大主教國開刀。


    因此僅僅三天後,格爾德蘭主教區/國首府,八萬人口的城市魯爾蒙特,已被笑麵金陽旗幟和藍衫士兵的海洋所包圍著;又在時不時爆發出的山唿海嘯聲中顫抖和戰栗著,宛如一座搖搖欲墜的孤島。


    事實上,當第一軍團進入下格爾德蘭主教區/國後,作為“三主教同盟”成員的傑內拉利蒂和下格爾德蘭、烏得勒支主教國,還有距離更遠正在交戰的弗裏斯蘭侯國,都相繼派出交涉的外交使節。


    隻是相對強勢介入的新王國軍,他們各自提出的訴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兩天後,第一軍團在烏戴勒支主教國與傑內拉利蒂主教國,交界的布雷達城,與倉促迴師的主教國聯軍遭遇爆發了多方會戰。


    在士兵數量與裝備、訓練和士氣上,全麵占據了優勢的第一軍團,幾乎是摧枯拉朽的擊破了,急促奔還的主教國聯軍;而宗教信仰所扇動的狂熱與犧牲,在火槍、大炮和擲彈麵前也沒有奇跡發生。


    隨著鋼鐵和火藥的威能,徹底撕碎、毀滅了其中,始終高喊這個天主與聖座之名,最為癲狂和奮不顧身的一部分肉體凡胎之後,剩下的教國士兵也就被迫迅速的“冷卻”下來;而變成全麵大潰亂。


    其中唯一可能聊以慰藉的亮點和插曲,就是來自三個主教國的上百名本堂騎士;在聯軍一片潰亂的最後時刻,他們為了保護所屬教長而激發血脈之力,迎著大炮和火槍,義無反顧發起的絕望衝鋒。


    因此,在前赴後繼的打倒了其中半數成員之後,江畋也不由為之動容的下令停止大炮轟擊;而出動新王國軍中的特攻騎士和先鋒騎士,帶上捕俘的裝備和器材,盡可能將剩下的本堂騎士都或捉住。


    因為,根據王國境內征戰和改造的經驗,這種地方教會從小培養起來的本堂騎士,無疑大都是死腦筋的虔誠者和狂信徒。但是一旦被人用教義和大道理駁倒,也容易轉化成堅定而無畏的王國死忠。


    而隨著布雷達之戰的迅速落幕,紛亂不休的北尼德蘭也重新迎來了久違的和平。但在這種大致的和平之下,則是伴隨著一係列清算和查抄,還有領地分割、置換和兼並,構成王國主導的全新秩序。


    而作為戰敗者的三主教國命運也各不相同。失去了領地和軍隊的格爾德蘭主教,逃離戰場之後直接流亡國外。而抵抗最為堅決的烏戴勒支主教,則是迴到領地之後試圖聚眾再戰,卻意外死於非命。


    而領地相對保持完整的傑內拉利蒂主教,則是在逃迴到領地首府赫托亨博斯後,突然宣布開城投降,並接受王國軍的任何處置。因此,傑內拉利蒂主教國也得以保全,而以一定代價成為王國附庸。


    甚至在現任的傑內拉利蒂主教宣布退位,進入當地修道院之後;然後由新王國軍在當地教會和修道院的神職人員當中,選擇一位出身隱修會而德高望重的長老,代行傑內拉利蒂主教的職責和權柄。


    但是接下來,其他兩個主教國就沒有這種“好運”了。格爾德蘭主教流亡國外之後,所在領國的教會上層也幾乎被王國集體流放,而改由王國的主教團聯席會議,推選出一個新主教率部前來接管。


    至於最後抵抗和騷動最為厲害的烏戴勒支主教國,領下與弗裏斯蘭伯國接壤的五座城市,被分割出來成為一個子爵領;而現任弗裏斯蘭伯爵達奇的弟弟索方特,並一起宣誓成為王國的附庸和封臣。


    按照王國政府與尼德蘭諸侯,在布拉班特公國境內簽訂的布魯塞爾條約;西蘭王國將在這些附庸/高級封臣的領地內,統一行駛長期駐軍、城塞建設、對外宣戰、武裝通行等一係列軍事和外交權。


    並擁有在上述地區,免除關稅的自由通商貿易,采礦和建設工場的經營權;修建道路、建立驛站和郵局的交通、通訊便利;以及部分司法審判的優先權,主要是針對重大叛亂行為和異類相關桉件。


    而烏戴勒支主教國餘下的領土,則是被指定為西蘭王國的北方特別軍區/行省;由諸多追隨第一軍團的救贖連隊,還有沿途招募尼德蘭青壯的補充連隊,以及部分阿非利加騎兵組成的聯合兵團駐守。


    而這隻常駐北方特別行省的聯合兵團日常任務,就是負責在尼德蘭諸侯的配合和協同之下,清剿各地橫行野外的各種畸形野獸和異類;乃至組成討伐軍,消滅和鏟除如今北地層出不窮的異常現象。


    而在這個轉變和構建新秩序的過程中。追隨新王國軍的諸多尼德蘭貴族和封臣、附庸子弟,騎士,也得到了相應爵位、頭銜和領地、采邑、年金,等方方麵麵的獎賞,也更進一步的綁定在戰車上。


    隨著三主教同盟的徹底瓦解,以及弗裏斯蘭伯國為首的一幹北尼德蘭諸侯,也加入到王國的附庸(國)和封臣(領地)行列之後;飽經患難和動蕩的西蘭王國,也在多年後再度擴展了領土和權威。


    接下來,江畋帶著士氣高昂的新勝之師,以及北尼德蘭諸侯奉獻的大筆軍費,在地方征集和采買的相對充足物資;將最後的目光轉向,唯一還在戰亂的尼德蘭沿海地區,荷蘭為首的低地諸侯四國。


    這一次,他甚至接到了荷蘭、澤蘭和弗蘭德三個伯國軍隊,在對抗境內不列顛入侵者的戰鬥中,再度遭到挫敗並求援的消息。在剛剛爆發的安特衛普保衛戰中,諸侯聯軍居然被不列顛人分頭擊敗。


    當然,相對尼德蘭內陸那些,大部分領地苦寒貧瘠或是山地丘陵遍布,隻能以采礦和伐木業為經濟支柱的所謂高地諸侯;荷蘭伯國為首的沿海/低地諸侯,則是具備了相當濃厚的商業氛圍和特色。


    因為地處海陸之間的黃金水道,也是北海和波羅的海,輾轉進入大西洋沿岸,乃至地中海周邊的傳統洋流/劫掠航道/貿易線上;所以絡繹往來的商人和滋生的海盜,北方劫掠者,成為了最初根基。


    而荷蘭(hond)之名的起源,最初意為“森林茂密之地”。因此低地諸侯的大部分曆史,就基本是從一片片海邊森林,灘塗、鹽沼、沙洲中,通過圩堤工程開辟出港口、城市和村鎮的漫長過程。


    身為第一代荷蘭伯爵,也是數百年前被稱為最後的維京人;在來自白銀之民(賽裏斯商人)和聖王國的騎士道戰爭,再興羅馬帝國的多方輪番剿殺和討伐下,最終皈依天主以求自保的首領迪爾克。


    最終,隨著一部分被逼到絕境,也不願意臣服和改宗的維京人,集中掠奪了沿海的大小船隻,而如同一場悲劇性史詩故事一般,點燃了所有聚落裏的酒廳,唱著古老歌謠消失在煙波浩渺的大西洋中。


    而另一部分維京人則是沿著曆史上,祖輩所開拓的內陸水道一路逃到了,西大陸列國難以追殺的庫曼草原上,最終與當地被可薩汗國奴役的斯拉夫土著合流,由此誕生了名為羅斯部落的最大內患。


    維京人也徹底變成了一個曆史名詞。


    而迪爾克帶領大陸上僅存的維京長船團,在這片沼澤與沙洲遍布的河口之地,建立起大名鼎鼎的埃格蒙特修道院世代紮根下來。作為抵禦入侵的橋頭堡,也成為眾多低地諸侯及其封臣家族的祖源。


    當然了,在西大陸大部分地區逐漸恢複和平,肆虐北方的劫掠者也相繼退潮,轉變成為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定居部落/蠻族國家之後。海陸的商業活動和貿易航線,也不可不免的活躍繁盛起來。


    而作為西大陸上僅存的維京人後裔,低地諸侯也迅速忘卻祖先的蠻勇和血性,以及最初皈依教會的虔誠,而完成了商人本色的蛻變。這也導致了曆代沿襲下來的低地諸侯軍隊,實在有些一言難盡。


    或者說,他們有著數量不菲、且相當出色的船隊和水手群體,也有敢於與不列顛群島,或是北方諾曼各族一較長短的海上武裝和內河護衛隊。但隨之而來的是偏科嚴重的各地城邦、市鎮守備力量。


    其中既有類比騎士采邑一般,少而精的領地封臣武裝;也有幹脆將城市的治安和防禦任務,直接輪流承包給若幹傭兵團的奇葩存在。這種“靈活多變”的體製,在日常裏固然較好對應大多數情況。


    但是,遇到更加強大和堅忍的敵人,就未免有些效率低下和臃腫遲鈍了。據說相對傳統封臣領地比例較大的弗蘭德伯國,商人團體行會勢力更強一些的荷蘭和澤蘭境內,甚至還未完全被動員起來。


    至於低地諸侯中,還有另外一個與前王室,世代有所親戚關係的阿瓦圖伯國,就幹脆是長期遊離在三諸侯之外;僅僅因為澤蘭伯國的內部意見不統一,而有人拒絕讓阿瓦圖的軍隊穿過自己的領地。


    相比之下,那些不列顛入侵者就顯得堅忍、強悍的多了。作為一支意外亂入的外來勢力,他們已經在尼德蘭低地/沿海的陌生土地上,堅持了足足三年多了,屢屢挫敗低地諸侯,甚至還數度威脅首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奇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貓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貓疲並收藏唐奇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