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下雨耽擱,等長寧趕到滁州時,已經是七月十八日。
北朝皇帝皇甫元雖是親征,但他並不會待在最前線,自從攻下了南朝長江以北的區域,他就駐在了滁州城。
現在正值夏季最熱的時候,滁州城四周皆山,山上樹木青翠,風景甚美。
長寧進入城中後,便讓人去向住在行轅之中的皇帝通報了此事。
現在南朝兵弱,氣勢也弱,要攻下南朝,本不是一件難事,但奈何有長江天塹相隔,現在要大軍渡過長江天塹便是第一等的難事。
再說,北朝皇甫元的親兵,大多不善水戰。
皇甫元住在行轅之中,正為渡河之策苦惱。
他身邊的謀臣和將領,都不能給出好的主意。
這一日,他正坐在水邊亭子之中乘涼加釣魚,他身邊的主事官朱鶴就來向他稟報道:“秦王妃南下來了滁州,懇請陛下能在明日召見她。”
皇甫元因他這一驚,手中的釣竿便是一抖,本要上鉤的魚都逃跑掉了。
這失態隻是瞬間之事,很快他就收斂了心神,問道:“秦王妃何時到的滁州城?朕並未收到她要南下的奏請。”
主事官倒為皇帝這問話而為難了,心想秦王妃乃是秦王之妻,雖然皇帝是她的公公,但她要南下,不先向他請示,也無人能夠過分責備她。主事官答道:“王妃今日才到,剛進了滁州城,便派了人來向皇上稟報了。”
皇帝將釣竿放下了,人也站起了身來,問道:“她可有安頓之處?”
這滁州城雖然是一座大城,但這裏駐紮著皇帝皇甫元的軍隊,長寧是女流,便也不好找安頓之所。
而且因長寧豔名在外,皇帝皇甫元怕人亂講,他是不會在兒子不在時,將這個頗有名聲的兒媳婦招待在自己的行轅裏住下的。
主事官道:“微臣並不知此事。”
皇帝說道:“你去看看她那裏情況如何,在外麵找戶人家讓她安頓好,然後讓她明日來見朕吧。”
主事官朱鶴應了之後就出去了。
因城中管理嚴格,長寧帶著兩百名侍衛,城門口的守衛隻準許她帶了三十人入城來,其他人,則留在了城外安頓。
長寧知道入城之後,要找住的地方比較困難,而且她知道隨在皇帝身邊的人太多,行轅裏怕是不會有留給她的地方,所以就讓人快馬加鞭早了一日入城,在行轅附近找了一處住處。
所以等朱鶴找到長寧要為她安排住處時,發現秦王妃一切都已經安頓好了,而且秦王身邊的親衛隊長皇甫勳還邀請他喝酒。
長寧隔著簾子見了朱鶴,向他道謝之後便又說道:“我在路上時便聽聞我大雍軍隊已經駐在長江北岸,隻要有法子,便可渡江,不知這個消息確切否?”
因這的確不是機密,朱鶴便說道:“皇上的確有意,隻是現在長江之水盛豐,渡江不易。”
長寧知道皇帝是要顧全大局的,再說,他肯定也在心裏責怪慕昭我行我素自涉險地,現在皇帝騎虎難下,想要慢慢地圖謀渡河攻打南朝也是不能了。
長寧又向朱鶴道了謝,說了明日會去拜見皇帝之事,就讓如意將他送出了花廳。
如意奉長寧之命送了一份大禮給朱鶴,朱鶴本不願意接,如意說這隻是從潁州城帶來的特產,朱鶴才接了。
朱鶴知道皇帝很喜歡小兒子秦王皇甫奚,自然對秦王府是很親近的,也願意幫長寧說好話。
這滁州城的住處,自是沒有潁州城中的秦王行轅裏的後宅好,一應家具都十分普通,不過長寧連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騎馬十幾天的苦也能吃,更何況隻是住差一點的屋子。
她入滁州城的事並沒有幾人得知,所以自是無人前來拜會的,長寧在屋子裏好好地沐浴熏香敷麵,然後又好好睡了一覺,第二天起來,又好好打扮了自己,穿了藕荷色的抹胸襦裙,罩在外麵的大袖衫十分輕薄,隱隱可見潔白瑩潤的肌膚。
她在辰時便入了皇帝行轅,但在一處耳房裏等了大半時辰才被傳召去書房裏見了皇帝。
皇甫元坐在書案後的椅子裏,長寧腳步輕盈,進了書房後明眸看了皇甫元一眼,便跪拜道:“兒媳長寧拜見吾皇,吾皇萬歲。”
皇甫元隻見長寧長途跋涉地從潁州城來到滁州城,卻依然精神不錯,膚白如玉,水眸善睞,唇紅齒白,身姿窈窕,不卑不亢,他的手在書案上敲了一下才道:“平身賜坐。”
長寧謝恩起身後並沒有去坐下,說道:“兒媳擅離潁州城南下滁州,還請皇上恕罪。兒媳有要事相稟。”
皇甫元對她就向對慕昭一樣無奈,雖然他對小兒子擅自以慕昭的身份帶兵南下假意投奔劉昶之事十分氣惱,但也拿他沒有辦法,反而被逼得不得不親征欲盡快攻下西都,以確保他不會因在劉昶身邊太久而出事。
此時,他對長寧也是這種拿她沒辦法的無奈。
皇甫元氣悶了好一陣才說:“你是有何事想稟報?”
長寧沒有說齊王派解萬南下之事,她至今還沒有收到她派出去截殺解萬的人馬得手的消息,想來以解萬之能,他並不容易被截殺。
她主要說了太過擔心慕昭安危,以至於惶惶不可終日,知道皇帝攻下了長江以北地區,現在一心想要渡江攻打南朝國都西都,隻是苦於沒有好的渡江之策,而她從小生活在西都,對渡江之事,倒是有一些看法。
皇甫元知道長寧有些智謀,不過對此了解不深,聽她說有渡江之法,便半信半疑,問道:“有何辦法?”
長寧道:“在長江之上架設浮橋,便可以渡江。”
皇甫元本來還帶著期待,聽長寧這般說後,他那期待就沒有了,說:“長江天塹,浮橋堪能架設其上?”
長寧說道:“皇上總要嚐試一次,若是能夠架設成功,便可在近期內攻下南朝了。”
皇甫元雖然不大相信,但是他也沒有否決長寧的這個提議,現在皇甫元已經在讓造渡江的大船,而且已經造出了部分,他畢竟也擔心慕昭,想了想後就說:“朕讓人帥三千人前去試驗浮橋。”
長寧謝恩之後就向他推薦了顧大美,說希望讓顧大美去設計和監督建造浮橋,並且要讓人去尋找最好的架設地點。
皇甫元一一都同意了,長寧告退之後,皇甫元才在心裏想,若是不能成功,便也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不過總要試一試才好。
因南朝和北朝在長江兩岸對峙,是以要通過長江傳遞消息便頗為不易,慕昭也很少傳消息迴北朝了。
在皇帝密令將領高鵬誌協同顧大美使用大戰船和大竹竿建造浮橋後,長寧就向皇帝辭行,隨著建造浮橋的軍隊去試驗浮橋去了。
長寧記得趙匡胤攻打南唐時便是采用這個法子渡過長江,不過此時水勢要大一些,所以操作過程更為困難,但在材料準備齊全之後,十天之後,浮橋試驗便成功了。
長寧讓人前去稟報皇甫元,皇甫元因擔心小兒子安危,已經從滁州移駕采石磯。
皇甫元得知浮橋架設成功,便讓用大船將浮橋移到采石來,加上戰船也已經建造好了六成,又征集了不少船隻,在有浮橋的情況下,渡江攻打西都,時機已經成熟。
劉昶是個多疑的人,他現在得仰仗慕昭的軍隊,但他不會讓自己受製於慕昭的軍隊,所以他開始並未讓慕昭的軍隊進城,又從江西調了六萬兵馬護衛京師,準備和北朝一決死戰。
八月二十七,中秋已過,天氣已經漸涼。
解萬躲過截殺,總算想辦法到了西都。
因為要躲開南北軍隊,所以他繞了不少遠路,以至於八月下旬才到西都。
不過他不知北朝已經準備好了浮橋,即將發動總攻,但以他的推測,北朝也不會等太久,畢竟皇帝親征,不會將時間耗在長時間等待戰機之上,不然就會失掉北朝軍隊南下勢如破竹之時的士氣。
其實之前解萬想過,將慕昭就是北朝齊王之事傳揚出去,這樣,南朝劉昶一定不會再信任慕昭,不過,也許慕昭會更早得到消息,然後逃迴北朝,這樣就會失掉借劉昶之手殺掉慕昭的機會。
當然,知道秦王雙重身份的人並不多,到時候皇帝皇甫元也可能會猜到時齊王泄了密,到時候也於齊王不利。
若是秦王未死,齊王反而失寵於皇帝,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解萬親自前來對劉昶告密,是最好的辦法了。
☆、第115章
第五十四章
八月中旬,慕昭收到了長寧讓人輾轉送到他手中的密信,其中便寫了解萬南下可能向劉昶告密他身份之事,讓他要做好打算,以保護好自己為要,而她也會讓皇帝最遲在九月對南朝發動總攻。
慕昭因此而早作了打算,故意讓劉昶知道自己受到了北朝的離間,北朝已經派人前來想要策反他,不過他並未答應,還將北朝要策反他的密信拿給劉昶看了,以此向劉昶展示自己的清白。
他說:“末將絕無投誠北朝之意,還請皇上明鑒。若是我會投誠北朝,當初又何必帶人南下。”
劉昶現在很仰仗他手裏的兵馬,便說:“朕如何會不信任你,你可是朕的左膀右臂。”
解萬在九月初二找到了機會投靠了劉昶的小兒子劉冕,劉冕二十多歲,長相平庸,性格也較平庸,隻是為人甚孝,所以他這樣,反而很受疑心病重的劉昶的喜歡。
解萬隻說自己是曾在北朝劉家做過謀士的南人,在劉家被皇甫家所滅時,他的家眷也不幸遇難,所以對皇甫家有刻骨仇恨,他說他曾經見過北朝秦王,而慕昭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北朝的秦王,此次南下投奔皇帝劉昶,乃是北朝的陰謀,他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了慕昭,讓劉昶自己收歸慕昭的軍隊。
劉冕聽了解萬所說的事後,便驚疑不定,傍晚就入宮去見了皇帝劉昶。
劉昶很愛這個小兒子,在寢殿裏接見了他,讓他陪自己一起用膳。
聽他說了慕昭便是北朝秦王之事後,他卻沒有兒子的那種驚疑,反而說道:“已經有人對朕說過慕昭在長相上略似皇甫奚了,不過,他若真是皇甫奚,他何必南下來投奔朕。慕昭勇猛,北朝忌憚他,之前便一直想離間朕與他之間的關係,沒想到現在竟然有人使出了這種手段。投奔你的那個謀士,不可信。”
劉冕蹙眉道:“即使這事不可信,但慕昭手握四萬兵馬,總歸讓人忌憚,父皇為何不將他的兵馬收攏為自己所用。”
劉昶歎道:“他手下的那些兵馬,精銳都是從濠州帶來的,一直追隨他,哪裏會聽命於他人,若是我處置了慕昭,他的那些手下定然馬上就反了。”
劉冕其實曾經聽聞過當年前朝文皇後想將長寧公主許配給他,但長寧公主卻對慕昭產生了好感,所以劉冕對慕昭有比較強烈的抵觸情緒。
不過對劉昶這話,他也沒有辦法反駁,於是隻好忍了。
解萬一直讓人注意著城中情況,在幾個時辰之後,他依然沒有得到皇帝有調兵的消息,所以就知道劉昶估計懷疑他的話,並沒有當真,所以他必須另想他法,而且劉冕府上已經不安全,他趕緊想辦法出了劉冕府上躲到了別處。
劉冕迴府讓人抓捕解萬,卻得知解萬已經走了,不由越發覺得解萬可能是來使離間計的人。
解萬自然沒有放棄此事,而是去找了關係聯係了劉昶之子劉晁的寵妾郭榕儀,郭榕儀很受劉晁的喜愛,有郭榕儀對劉晁吹耳旁風,劉晁一定會聽進去。
不過,他還未見到郭榕儀,慕昭已經知道了解萬到京中之事,還從劉冕府上的仆婢處得知解萬已經逃跑了沒在劉冕府上,但慕昭知道他不會就此放棄此事,於是便派了人在京中找他,而劉冕也在派人抓捕他。
解萬無法,隻得暫時躲起來不敢活動了。
他沒想到慕昭已經先一步讓京中傳遍了北朝想策反他之事,在這個節骨眼上,皇帝劉昶怎麽會相信他那離間的話。
九月初六,北朝對南朝發動了總攻。
早在八月下旬,北朝的第一路大軍已經開始攻打揚州,並準備從揚州南邊渡江攻擊南朝的東線,第二路從西昌渡江攻擊南朝西線,而九月初六這一天,北朝在采石架設了浮橋,有八萬兵馬渡江直擊西都。
劉昶得報,便十分緊張,派了八萬兵馬前去阻擊北朝渡江的兵馬,且對北朝能夠在長江上架設起浮橋十分驚訝。
在此之時,采用火攻或者用戰艦突破北朝的浮橋都是不錯的方法,但慕昭被作為大將前去阻擊北朝軍隊,臨陣之時,他突然倒戈,對手下的兵將數落了劉昶最大的十宗罪,其一便是對顧氏皇朝不忠,其二便是對手下將士不義等等,而北朝乃是順應天道前來剿殺劉昶,又能迎迴大周時候的長寧公主,要求手下的兵馬轉而保護浮橋並且迴去攻打劉昶,有功者,皆有賞。
慕昭的手下一向忠誠,為他命令是遵,此時自然並無遲疑,在劉昶的軍隊還沒有反應過來時,他們就已經兵分三路將劉昶的軍隊打散了。
除了慕昭的軍隊,連之前隨他一起南下攻打吳越之地的葛大友和何順方皆被他策反,也一起圍攻劉昶的軍隊。
葛大友和何順方本來就不算事劉昶的嫡係部隊,想到以劉昶之兵和不得人心,遲早要被北朝攻下,那還不如就在此時獻給北朝一份大禮,為以後在北朝朝廷好立足。
劉昶的軍隊很快就被攻破,但劉昶畢竟是老將,已經完全明白了自己的確是被慕昭所騙,他惱怒非常,馬上讓所有兵馬退守西都。
西都城牆高聳,隻要堅守不出,便並不易被攻下,而他可以趁這段時間讓其他地方的軍隊前來救援。
隻是軍隊還沒能完全退迴京城,京城之中已經起了大火,出了亂子,劉昶知道京城中隻怕有不少慕昭安排的奸細,所以就強令馬上關閉城門。
而城外還有不少士兵沒能進城,被慕昭和南渡的北朝士兵斬殺了不少,剩下的看劉昶不會讓他們入城,就趕緊投降了。
劉昶又急又氣,在城牆上暈倒了過去。
西都城中一片慌亂,朝臣之中甚至有不少人想要投降,在劉昶被太醫醫治醒過來之後,便有大臣勸他投降,這樣就可以保住性命,劉昶十分惱怒,讓侍衛將勸降的大臣拖出去斬殺了。
他怒道:“若有人再說投降之事,便同他一般。”
於是眾人噤若寒蟬。
從第二天的早上起,西都城裏四處都在傳北朝會優待南朝投降的官員和將領,並且隻要西都投降,北朝士兵絕不侵擾城中百姓,讓城中百姓依然和以往一般。
北朝皇帝皇甫元雖是親征,但他並不會待在最前線,自從攻下了南朝長江以北的區域,他就駐在了滁州城。
現在正值夏季最熱的時候,滁州城四周皆山,山上樹木青翠,風景甚美。
長寧進入城中後,便讓人去向住在行轅之中的皇帝通報了此事。
現在南朝兵弱,氣勢也弱,要攻下南朝,本不是一件難事,但奈何有長江天塹相隔,現在要大軍渡過長江天塹便是第一等的難事。
再說,北朝皇甫元的親兵,大多不善水戰。
皇甫元住在行轅之中,正為渡河之策苦惱。
他身邊的謀臣和將領,都不能給出好的主意。
這一日,他正坐在水邊亭子之中乘涼加釣魚,他身邊的主事官朱鶴就來向他稟報道:“秦王妃南下來了滁州,懇請陛下能在明日召見她。”
皇甫元因他這一驚,手中的釣竿便是一抖,本要上鉤的魚都逃跑掉了。
這失態隻是瞬間之事,很快他就收斂了心神,問道:“秦王妃何時到的滁州城?朕並未收到她要南下的奏請。”
主事官倒為皇帝這問話而為難了,心想秦王妃乃是秦王之妻,雖然皇帝是她的公公,但她要南下,不先向他請示,也無人能夠過分責備她。主事官答道:“王妃今日才到,剛進了滁州城,便派了人來向皇上稟報了。”
皇帝將釣竿放下了,人也站起了身來,問道:“她可有安頓之處?”
這滁州城雖然是一座大城,但這裏駐紮著皇帝皇甫元的軍隊,長寧是女流,便也不好找安頓之所。
而且因長寧豔名在外,皇帝皇甫元怕人亂講,他是不會在兒子不在時,將這個頗有名聲的兒媳婦招待在自己的行轅裏住下的。
主事官道:“微臣並不知此事。”
皇帝說道:“你去看看她那裏情況如何,在外麵找戶人家讓她安頓好,然後讓她明日來見朕吧。”
主事官朱鶴應了之後就出去了。
因城中管理嚴格,長寧帶著兩百名侍衛,城門口的守衛隻準許她帶了三十人入城來,其他人,則留在了城外安頓。
長寧知道入城之後,要找住的地方比較困難,而且她知道隨在皇帝身邊的人太多,行轅裏怕是不會有留給她的地方,所以就讓人快馬加鞭早了一日入城,在行轅附近找了一處住處。
所以等朱鶴找到長寧要為她安排住處時,發現秦王妃一切都已經安頓好了,而且秦王身邊的親衛隊長皇甫勳還邀請他喝酒。
長寧隔著簾子見了朱鶴,向他道謝之後便又說道:“我在路上時便聽聞我大雍軍隊已經駐在長江北岸,隻要有法子,便可渡江,不知這個消息確切否?”
因這的確不是機密,朱鶴便說道:“皇上的確有意,隻是現在長江之水盛豐,渡江不易。”
長寧知道皇帝是要顧全大局的,再說,他肯定也在心裏責怪慕昭我行我素自涉險地,現在皇帝騎虎難下,想要慢慢地圖謀渡河攻打南朝也是不能了。
長寧又向朱鶴道了謝,說了明日會去拜見皇帝之事,就讓如意將他送出了花廳。
如意奉長寧之命送了一份大禮給朱鶴,朱鶴本不願意接,如意說這隻是從潁州城帶來的特產,朱鶴才接了。
朱鶴知道皇帝很喜歡小兒子秦王皇甫奚,自然對秦王府是很親近的,也願意幫長寧說好話。
這滁州城的住處,自是沒有潁州城中的秦王行轅裏的後宅好,一應家具都十分普通,不過長寧連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騎馬十幾天的苦也能吃,更何況隻是住差一點的屋子。
她入滁州城的事並沒有幾人得知,所以自是無人前來拜會的,長寧在屋子裏好好地沐浴熏香敷麵,然後又好好睡了一覺,第二天起來,又好好打扮了自己,穿了藕荷色的抹胸襦裙,罩在外麵的大袖衫十分輕薄,隱隱可見潔白瑩潤的肌膚。
她在辰時便入了皇帝行轅,但在一處耳房裏等了大半時辰才被傳召去書房裏見了皇帝。
皇甫元坐在書案後的椅子裏,長寧腳步輕盈,進了書房後明眸看了皇甫元一眼,便跪拜道:“兒媳長寧拜見吾皇,吾皇萬歲。”
皇甫元隻見長寧長途跋涉地從潁州城來到滁州城,卻依然精神不錯,膚白如玉,水眸善睞,唇紅齒白,身姿窈窕,不卑不亢,他的手在書案上敲了一下才道:“平身賜坐。”
長寧謝恩起身後並沒有去坐下,說道:“兒媳擅離潁州城南下滁州,還請皇上恕罪。兒媳有要事相稟。”
皇甫元對她就向對慕昭一樣無奈,雖然他對小兒子擅自以慕昭的身份帶兵南下假意投奔劉昶之事十分氣惱,但也拿他沒有辦法,反而被逼得不得不親征欲盡快攻下西都,以確保他不會因在劉昶身邊太久而出事。
此時,他對長寧也是這種拿她沒辦法的無奈。
皇甫元氣悶了好一陣才說:“你是有何事想稟報?”
長寧沒有說齊王派解萬南下之事,她至今還沒有收到她派出去截殺解萬的人馬得手的消息,想來以解萬之能,他並不容易被截殺。
她主要說了太過擔心慕昭安危,以至於惶惶不可終日,知道皇帝攻下了長江以北地區,現在一心想要渡江攻打南朝國都西都,隻是苦於沒有好的渡江之策,而她從小生活在西都,對渡江之事,倒是有一些看法。
皇甫元知道長寧有些智謀,不過對此了解不深,聽她說有渡江之法,便半信半疑,問道:“有何辦法?”
長寧道:“在長江之上架設浮橋,便可以渡江。”
皇甫元本來還帶著期待,聽長寧這般說後,他那期待就沒有了,說:“長江天塹,浮橋堪能架設其上?”
長寧說道:“皇上總要嚐試一次,若是能夠架設成功,便可在近期內攻下南朝了。”
皇甫元雖然不大相信,但是他也沒有否決長寧的這個提議,現在皇甫元已經在讓造渡江的大船,而且已經造出了部分,他畢竟也擔心慕昭,想了想後就說:“朕讓人帥三千人前去試驗浮橋。”
長寧謝恩之後就向他推薦了顧大美,說希望讓顧大美去設計和監督建造浮橋,並且要讓人去尋找最好的架設地點。
皇甫元一一都同意了,長寧告退之後,皇甫元才在心裏想,若是不能成功,便也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不過總要試一試才好。
因南朝和北朝在長江兩岸對峙,是以要通過長江傳遞消息便頗為不易,慕昭也很少傳消息迴北朝了。
在皇帝密令將領高鵬誌協同顧大美使用大戰船和大竹竿建造浮橋後,長寧就向皇帝辭行,隨著建造浮橋的軍隊去試驗浮橋去了。
長寧記得趙匡胤攻打南唐時便是采用這個法子渡過長江,不過此時水勢要大一些,所以操作過程更為困難,但在材料準備齊全之後,十天之後,浮橋試驗便成功了。
長寧讓人前去稟報皇甫元,皇甫元因擔心小兒子安危,已經從滁州移駕采石磯。
皇甫元得知浮橋架設成功,便讓用大船將浮橋移到采石來,加上戰船也已經建造好了六成,又征集了不少船隻,在有浮橋的情況下,渡江攻打西都,時機已經成熟。
劉昶是個多疑的人,他現在得仰仗慕昭的軍隊,但他不會讓自己受製於慕昭的軍隊,所以他開始並未讓慕昭的軍隊進城,又從江西調了六萬兵馬護衛京師,準備和北朝一決死戰。
八月二十七,中秋已過,天氣已經漸涼。
解萬躲過截殺,總算想辦法到了西都。
因為要躲開南北軍隊,所以他繞了不少遠路,以至於八月下旬才到西都。
不過他不知北朝已經準備好了浮橋,即將發動總攻,但以他的推測,北朝也不會等太久,畢竟皇帝親征,不會將時間耗在長時間等待戰機之上,不然就會失掉北朝軍隊南下勢如破竹之時的士氣。
其實之前解萬想過,將慕昭就是北朝齊王之事傳揚出去,這樣,南朝劉昶一定不會再信任慕昭,不過,也許慕昭會更早得到消息,然後逃迴北朝,這樣就會失掉借劉昶之手殺掉慕昭的機會。
當然,知道秦王雙重身份的人並不多,到時候皇帝皇甫元也可能會猜到時齊王泄了密,到時候也於齊王不利。
若是秦王未死,齊王反而失寵於皇帝,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解萬親自前來對劉昶告密,是最好的辦法了。
☆、第115章
第五十四章
八月中旬,慕昭收到了長寧讓人輾轉送到他手中的密信,其中便寫了解萬南下可能向劉昶告密他身份之事,讓他要做好打算,以保護好自己為要,而她也會讓皇帝最遲在九月對南朝發動總攻。
慕昭因此而早作了打算,故意讓劉昶知道自己受到了北朝的離間,北朝已經派人前來想要策反他,不過他並未答應,還將北朝要策反他的密信拿給劉昶看了,以此向劉昶展示自己的清白。
他說:“末將絕無投誠北朝之意,還請皇上明鑒。若是我會投誠北朝,當初又何必帶人南下。”
劉昶現在很仰仗他手裏的兵馬,便說:“朕如何會不信任你,你可是朕的左膀右臂。”
解萬在九月初二找到了機會投靠了劉昶的小兒子劉冕,劉冕二十多歲,長相平庸,性格也較平庸,隻是為人甚孝,所以他這樣,反而很受疑心病重的劉昶的喜歡。
解萬隻說自己是曾在北朝劉家做過謀士的南人,在劉家被皇甫家所滅時,他的家眷也不幸遇難,所以對皇甫家有刻骨仇恨,他說他曾經見過北朝秦王,而慕昭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北朝的秦王,此次南下投奔皇帝劉昶,乃是北朝的陰謀,他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了慕昭,讓劉昶自己收歸慕昭的軍隊。
劉冕聽了解萬所說的事後,便驚疑不定,傍晚就入宮去見了皇帝劉昶。
劉昶很愛這個小兒子,在寢殿裏接見了他,讓他陪自己一起用膳。
聽他說了慕昭便是北朝秦王之事後,他卻沒有兒子的那種驚疑,反而說道:“已經有人對朕說過慕昭在長相上略似皇甫奚了,不過,他若真是皇甫奚,他何必南下來投奔朕。慕昭勇猛,北朝忌憚他,之前便一直想離間朕與他之間的關係,沒想到現在竟然有人使出了這種手段。投奔你的那個謀士,不可信。”
劉冕蹙眉道:“即使這事不可信,但慕昭手握四萬兵馬,總歸讓人忌憚,父皇為何不將他的兵馬收攏為自己所用。”
劉昶歎道:“他手下的那些兵馬,精銳都是從濠州帶來的,一直追隨他,哪裏會聽命於他人,若是我處置了慕昭,他的那些手下定然馬上就反了。”
劉冕其實曾經聽聞過當年前朝文皇後想將長寧公主許配給他,但長寧公主卻對慕昭產生了好感,所以劉冕對慕昭有比較強烈的抵觸情緒。
不過對劉昶這話,他也沒有辦法反駁,於是隻好忍了。
解萬一直讓人注意著城中情況,在幾個時辰之後,他依然沒有得到皇帝有調兵的消息,所以就知道劉昶估計懷疑他的話,並沒有當真,所以他必須另想他法,而且劉冕府上已經不安全,他趕緊想辦法出了劉冕府上躲到了別處。
劉冕迴府讓人抓捕解萬,卻得知解萬已經走了,不由越發覺得解萬可能是來使離間計的人。
解萬自然沒有放棄此事,而是去找了關係聯係了劉昶之子劉晁的寵妾郭榕儀,郭榕儀很受劉晁的喜愛,有郭榕儀對劉晁吹耳旁風,劉晁一定會聽進去。
不過,他還未見到郭榕儀,慕昭已經知道了解萬到京中之事,還從劉冕府上的仆婢處得知解萬已經逃跑了沒在劉冕府上,但慕昭知道他不會就此放棄此事,於是便派了人在京中找他,而劉冕也在派人抓捕他。
解萬無法,隻得暫時躲起來不敢活動了。
他沒想到慕昭已經先一步讓京中傳遍了北朝想策反他之事,在這個節骨眼上,皇帝劉昶怎麽會相信他那離間的話。
九月初六,北朝對南朝發動了總攻。
早在八月下旬,北朝的第一路大軍已經開始攻打揚州,並準備從揚州南邊渡江攻擊南朝的東線,第二路從西昌渡江攻擊南朝西線,而九月初六這一天,北朝在采石架設了浮橋,有八萬兵馬渡江直擊西都。
劉昶得報,便十分緊張,派了八萬兵馬前去阻擊北朝渡江的兵馬,且對北朝能夠在長江上架設起浮橋十分驚訝。
在此之時,采用火攻或者用戰艦突破北朝的浮橋都是不錯的方法,但慕昭被作為大將前去阻擊北朝軍隊,臨陣之時,他突然倒戈,對手下的兵將數落了劉昶最大的十宗罪,其一便是對顧氏皇朝不忠,其二便是對手下將士不義等等,而北朝乃是順應天道前來剿殺劉昶,又能迎迴大周時候的長寧公主,要求手下的兵馬轉而保護浮橋並且迴去攻打劉昶,有功者,皆有賞。
慕昭的手下一向忠誠,為他命令是遵,此時自然並無遲疑,在劉昶的軍隊還沒有反應過來時,他們就已經兵分三路將劉昶的軍隊打散了。
除了慕昭的軍隊,連之前隨他一起南下攻打吳越之地的葛大友和何順方皆被他策反,也一起圍攻劉昶的軍隊。
葛大友和何順方本來就不算事劉昶的嫡係部隊,想到以劉昶之兵和不得人心,遲早要被北朝攻下,那還不如就在此時獻給北朝一份大禮,為以後在北朝朝廷好立足。
劉昶的軍隊很快就被攻破,但劉昶畢竟是老將,已經完全明白了自己的確是被慕昭所騙,他惱怒非常,馬上讓所有兵馬退守西都。
西都城牆高聳,隻要堅守不出,便並不易被攻下,而他可以趁這段時間讓其他地方的軍隊前來救援。
隻是軍隊還沒能完全退迴京城,京城之中已經起了大火,出了亂子,劉昶知道京城中隻怕有不少慕昭安排的奸細,所以就強令馬上關閉城門。
而城外還有不少士兵沒能進城,被慕昭和南渡的北朝士兵斬殺了不少,剩下的看劉昶不會讓他們入城,就趕緊投降了。
劉昶又急又氣,在城牆上暈倒了過去。
西都城中一片慌亂,朝臣之中甚至有不少人想要投降,在劉昶被太醫醫治醒過來之後,便有大臣勸他投降,這樣就可以保住性命,劉昶十分惱怒,讓侍衛將勸降的大臣拖出去斬殺了。
他怒道:“若有人再說投降之事,便同他一般。”
於是眾人噤若寒蟬。
從第二天的早上起,西都城裏四處都在傳北朝會優待南朝投降的官員和將領,並且隻要西都投降,北朝士兵絕不侵擾城中百姓,讓城中百姓依然和以往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