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說,簡王馬上就要成婚,成婚後也該就藩,不過因有大皇子在京中待到二十多歲的先例在,楊貴妃是不會同意讓自己兒子早早去就藩的,而皇帝也沒有提這件事,除非之後太子讓人提這件事,不然,估計簡王能夠一直待在京中。
這個宮宴,因參加的人少,所以便非常簡單。
寧寧作為壽星,先是給在座的大家都行禮致了謝,當然,也因此收了他們送的賀禮。
雖然是一家人,但依然分了男桌和女桌。
在飯桌上,寧寧不見太子做得有哪裏不好,他既能伺候好父親,又能照顧到弟弟,但皇帝偏生就看他不順眼,對他連個笑臉也沒有。
寧寧一邊為太子叫屈,一邊覺得人的愛恨喜怒,便會掩蓋人的正常判斷。
不過寧寧大約也明白皇帝為何會看不上太子了,也許是因為太子太過規矩。
飯後,一家人坐在一起,皇帝考校了太子和簡王一些事情之後,他心情略好,楊貴妃便趁著這個機會說:“惠兒下月便會成婚了,現下長寧也有了十三歲,是可以說親的年紀了,雖然她還在守喪,但陛下如此寵愛公主殿下,也要早作打算,好好為她看門親事。待及笄之年便可出嫁。”
楊貴妃這話說得完全是為長寧好,誰都不能否認。
但是,寧寧隻要嫁人,她就不能再住迴宮中,而且也不可能進宮為皇帝讀奏章和代批奏章了。
這比起朝臣們說公主為皇帝讀奏章以後會篡權要有殺傷力得多。
畢竟在皇帝的眼裏,他可不會認為自己的乖女兒會做出那沒影的篡權亂政的事,畢竟長寧隻是讀一讀奏章,代替自己寫幾個字而已,並沒有接觸前朝大臣,更沒有接觸軍中將領,一個小女子,又如何來篡權亂政?
皇帝可以不理睬大臣們的上奏,卻不能不為女兒計,為她的終生幸福做籌謀。
皇帝看了看長寧,長寧已經因為害羞微微垂下了頭。
皇帝實在不想將自己的漂亮女兒這麽早就嫁了,便說:“寧寧還小,此事哪能操之過急,朕會為她謀劃,你不要多言。”
楊貴妃沒想到皇帝會說出這話來,當即就覺得鬱悶,但她既然會提出這話,自然不會沒有後招,便言道:“皇上您是大丈夫,哪裏知道小女兒的心思,寧寧若是心中有人了,怎麽不想早日嫁過去。”
長寧抬起頭看向了楊貴妃,太子、太子妃、靜安長公主也都看向了楊貴妃,而皇帝和簡王則看向了長寧。
經過太子妃的口,太子應該已經知道寧寧和慕昭的事情了。
太子本就是個有浪漫主義情結的文化人,覺得妹妹喜歡什麽人,他都會支持她選擇真愛,但他知道皇帝不是這樣的。
他有自己的想法,會想將女兒嫁到一個他覺得好的人家去。
所以楊貴妃將長寧和人有私情的事情說出來,皇帝說不定會怪罪寧寧。
太子趕緊說道:“寧寧讀詩書長大,受父皇教導,自然明白禮儀。”
他的意思是即使寧寧心裏真的喜歡上什麽人了,也是絕對沒有做過超出禮儀範圍的事情的,讓皇帝不要聽信楊貴妃的話裏的潛台詞。
皇帝當然明白這兩人的意思,他看著寧寧,臉上帶上了一些笑意,說:“朕的女兒,難道已經有心上人了?”
他臉上雖然帶著笑意,但聲音卻不辨喜怒,如此,大家都知道,他對此事是敏感的。
長寧還來不及說什麽,楊貴妃已經看著靜安長公主說道:“長公主比妾身知道得多,長公主來說吧。”
靜安長公主之前並沒有打岔楊貴妃的話,可見她知道楊貴妃想說什麽,而且是故意讓她說出來了。
她應該是希望慕昭能夠將長寧公主娶走的吧。
她自己隻有兩個兒子,她疼愛慕昭就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般,而且慕昭也非常尊敬她,無論是出於私情,還是出於利益考慮,她都會為慕昭謀劃此事。
第38章
第十六章
楊貴妃此話一出,綠濤閣裏的氛圍便為之一僵。
皇帝又去看靜安長公主,靜安長公主則看了長寧一眼。
長寧還是垂著頭,好像是惴惴不安,又像是害羞至極。
她到底在想什麽,隻有她自己知道。
她很不喜歡這樣被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她喜歡慕昭嗎,不可否認,她是喜歡的,她願意嫁給慕昭嗎,她也願意。
但是,讓人用這種方式,將她和慕昭的事情說出來,她覺得非常難以忍受,好像她做了多麽見不得人的事情,而且這事是她的罪過。
但她此時隻能忍著,她知道靜安長公主想要撮合她和慕昭,一定會借著這次機會為她和慕昭說話。
靜安長公主知道長寧一向有主意,此時她卻毫無表示,可見並不反對將此事說破。
她起身對皇帝行了一禮,才說:“皇兄,寧寧是什麽性子,您還不知嗎。她在我府上,會去校場練習騎馬,慕昭會在較場上練習槍法,便多些接觸,如此,就有些人傳些不好的話。”
要是皇帝真的責怪寧寧和男人授受不親,那靜安長公主作為她的監護人,自然也有責任。
是以靜安長公主哪會直接承認此事,再說,寧寧和慕昭之間,的確沒有什麽違禮的事情發生。
皇帝已經從靜安長公主的話裏明白,楊貴妃的話裏,和寧寧有私情的,應該就是這個慕昭了。
皇帝也知道慕昭的出身,雖然在戰亂時候,一個女人被玷汙而有孕,實在算不得什麽事,在沒有飯吃沒有衣穿之時,別說賣妻賣女,就是易子而食,也是時常發生,貞潔在生存麵前,根本不算什麽,但慕家這樣的家族裏的嫡長女遇到這種事,卻是不同一般的。
總之,慕家因為此事,幾乎顏麵盡失,再說,慕家的這個長女,並不願意打掉孩子,又不願意說出當初之事,似乎對那位男人有著情愫,因此種種,她的這件事,更是在京中權貴世族中被傳得沸沸揚揚。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對此事一無所知,便也不可能。
雖然他知道慕家的這間醜事,但他身為帝王,日理萬機,並不會將這種事往心裏記,更不可能記住那個野種孩子的性命了。
能夠記住慕昭,是因為慕昭在年前和北齊的幾次遭遇戰中,他立了次不大不小的功勞。
當時,他隨著一小隊斥候兵前去探敵方情況,同北齊兵遭遇上了,大周兵士看北齊兵多,便掉轉馬頭就跑,北齊兵便追了上來,慕昭本也隨著其他兵士迴轉,但跑了一陣,他們到了一處高地上,他突然轉過馬頭,朝衝過來的北齊士兵衝殺了過去,當即便將兩個北齊士兵挑下了馬,大周士兵看北齊士兵並沒有占到上風,於是當即也迴轉衝殺了過去。
如此,便擊殺了三十多名北齊士兵。
這個宮宴,因參加的人少,所以便非常簡單。
寧寧作為壽星,先是給在座的大家都行禮致了謝,當然,也因此收了他們送的賀禮。
雖然是一家人,但依然分了男桌和女桌。
在飯桌上,寧寧不見太子做得有哪裏不好,他既能伺候好父親,又能照顧到弟弟,但皇帝偏生就看他不順眼,對他連個笑臉也沒有。
寧寧一邊為太子叫屈,一邊覺得人的愛恨喜怒,便會掩蓋人的正常判斷。
不過寧寧大約也明白皇帝為何會看不上太子了,也許是因為太子太過規矩。
飯後,一家人坐在一起,皇帝考校了太子和簡王一些事情之後,他心情略好,楊貴妃便趁著這個機會說:“惠兒下月便會成婚了,現下長寧也有了十三歲,是可以說親的年紀了,雖然她還在守喪,但陛下如此寵愛公主殿下,也要早作打算,好好為她看門親事。待及笄之年便可出嫁。”
楊貴妃這話說得完全是為長寧好,誰都不能否認。
但是,寧寧隻要嫁人,她就不能再住迴宮中,而且也不可能進宮為皇帝讀奏章和代批奏章了。
這比起朝臣們說公主為皇帝讀奏章以後會篡權要有殺傷力得多。
畢竟在皇帝的眼裏,他可不會認為自己的乖女兒會做出那沒影的篡權亂政的事,畢竟長寧隻是讀一讀奏章,代替自己寫幾個字而已,並沒有接觸前朝大臣,更沒有接觸軍中將領,一個小女子,又如何來篡權亂政?
皇帝可以不理睬大臣們的上奏,卻不能不為女兒計,為她的終生幸福做籌謀。
皇帝看了看長寧,長寧已經因為害羞微微垂下了頭。
皇帝實在不想將自己的漂亮女兒這麽早就嫁了,便說:“寧寧還小,此事哪能操之過急,朕會為她謀劃,你不要多言。”
楊貴妃沒想到皇帝會說出這話來,當即就覺得鬱悶,但她既然會提出這話,自然不會沒有後招,便言道:“皇上您是大丈夫,哪裏知道小女兒的心思,寧寧若是心中有人了,怎麽不想早日嫁過去。”
長寧抬起頭看向了楊貴妃,太子、太子妃、靜安長公主也都看向了楊貴妃,而皇帝和簡王則看向了長寧。
經過太子妃的口,太子應該已經知道寧寧和慕昭的事情了。
太子本就是個有浪漫主義情結的文化人,覺得妹妹喜歡什麽人,他都會支持她選擇真愛,但他知道皇帝不是這樣的。
他有自己的想法,會想將女兒嫁到一個他覺得好的人家去。
所以楊貴妃將長寧和人有私情的事情說出來,皇帝說不定會怪罪寧寧。
太子趕緊說道:“寧寧讀詩書長大,受父皇教導,自然明白禮儀。”
他的意思是即使寧寧心裏真的喜歡上什麽人了,也是絕對沒有做過超出禮儀範圍的事情的,讓皇帝不要聽信楊貴妃的話裏的潛台詞。
皇帝當然明白這兩人的意思,他看著寧寧,臉上帶上了一些笑意,說:“朕的女兒,難道已經有心上人了?”
他臉上雖然帶著笑意,但聲音卻不辨喜怒,如此,大家都知道,他對此事是敏感的。
長寧還來不及說什麽,楊貴妃已經看著靜安長公主說道:“長公主比妾身知道得多,長公主來說吧。”
靜安長公主之前並沒有打岔楊貴妃的話,可見她知道楊貴妃想說什麽,而且是故意讓她說出來了。
她應該是希望慕昭能夠將長寧公主娶走的吧。
她自己隻有兩個兒子,她疼愛慕昭就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般,而且慕昭也非常尊敬她,無論是出於私情,還是出於利益考慮,她都會為慕昭謀劃此事。
第38章
第十六章
楊貴妃此話一出,綠濤閣裏的氛圍便為之一僵。
皇帝又去看靜安長公主,靜安長公主則看了長寧一眼。
長寧還是垂著頭,好像是惴惴不安,又像是害羞至極。
她到底在想什麽,隻有她自己知道。
她很不喜歡這樣被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她喜歡慕昭嗎,不可否認,她是喜歡的,她願意嫁給慕昭嗎,她也願意。
但是,讓人用這種方式,將她和慕昭的事情說出來,她覺得非常難以忍受,好像她做了多麽見不得人的事情,而且這事是她的罪過。
但她此時隻能忍著,她知道靜安長公主想要撮合她和慕昭,一定會借著這次機會為她和慕昭說話。
靜安長公主知道長寧一向有主意,此時她卻毫無表示,可見並不反對將此事說破。
她起身對皇帝行了一禮,才說:“皇兄,寧寧是什麽性子,您還不知嗎。她在我府上,會去校場練習騎馬,慕昭會在較場上練習槍法,便多些接觸,如此,就有些人傳些不好的話。”
要是皇帝真的責怪寧寧和男人授受不親,那靜安長公主作為她的監護人,自然也有責任。
是以靜安長公主哪會直接承認此事,再說,寧寧和慕昭之間,的確沒有什麽違禮的事情發生。
皇帝已經從靜安長公主的話裏明白,楊貴妃的話裏,和寧寧有私情的,應該就是這個慕昭了。
皇帝也知道慕昭的出身,雖然在戰亂時候,一個女人被玷汙而有孕,實在算不得什麽事,在沒有飯吃沒有衣穿之時,別說賣妻賣女,就是易子而食,也是時常發生,貞潔在生存麵前,根本不算什麽,但慕家這樣的家族裏的嫡長女遇到這種事,卻是不同一般的。
總之,慕家因為此事,幾乎顏麵盡失,再說,慕家的這個長女,並不願意打掉孩子,又不願意說出當初之事,似乎對那位男人有著情愫,因此種種,她的這件事,更是在京中權貴世族中被傳得沸沸揚揚。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對此事一無所知,便也不可能。
雖然他知道慕家的這間醜事,但他身為帝王,日理萬機,並不會將這種事往心裏記,更不可能記住那個野種孩子的性命了。
能夠記住慕昭,是因為慕昭在年前和北齊的幾次遭遇戰中,他立了次不大不小的功勞。
當時,他隨著一小隊斥候兵前去探敵方情況,同北齊兵遭遇上了,大周兵士看北齊兵多,便掉轉馬頭就跑,北齊兵便追了上來,慕昭本也隨著其他兵士迴轉,但跑了一陣,他們到了一處高地上,他突然轉過馬頭,朝衝過來的北齊士兵衝殺了過去,當即便將兩個北齊士兵挑下了馬,大周士兵看北齊士兵並沒有占到上風,於是當即也迴轉衝殺了過去。
如此,便擊殺了三十多名北齊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