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要說:


    那個,今天是母親節,祝所有親們的媽媽身體健康,天天快樂!


    以及,某溪居然在母親節把皇帝他媽給盒飯了,我,我不是故意的......


    第一百二十五章


    曆史上的太後,是出名的長壽,應該不會去得這麽早。曆史上的自己,是早早就去世了的,不會一直活到現在。所以,是他奪取了母親的壽命嗎?


    布木布泰的去世給福臨的打擊相當大。他兩輩子第二次看到母親死在自己麵前,雖然是安靜的病逝,可他的心依舊如同被一隻看不見的手緊緊攥住一般,痛得沒有辦法唿吸。


    在這樣的心情下,福臨似乎有點鑽入了牛角尖。他的到來,改變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不單單是國家方麵,他被立為太子,皇太極早亡,多爾袞追封為帝,玄燁成了混血兒,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難道說,太後的早亡是因為他改變了太多嗎?或者是,為了讓他能夠到這裏來改變曆史,前世他的母親才會跳樓,今生他的額娘才會病逝?


    如果是這樣,他情願什麽都不做,情願按照曆史上一樣被天花殺死,也不想看到布木布泰就這樣的在他麵前一點點的衰弱下去,直至死亡——這一切都是他的錯,是他一手造成的!


    皇帝陷入了深深的自責,整個人都不好了,迅速的憔悴下去,很快就瘦了一大圈。


    仁娜著急不已,對付皇帝,她的辦法就是,要讓他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做了這麽多年的夫妻,仁娜可謂對自己的表哥了如指掌。若是讓他閑了下來,他便會一個人胡思亂想,說不定就會抽風。


    本來,她這招是百試百靈的,可現在的福臨完全不是平常的樣子,忙碌根本不能讓他轉移注意力,他依舊會發呆,會瞎想,一雙眼睛完全摳了下去。太後去世後不過短短的一個月時間,他看上去似乎蒼老了四五歲都不止。


    仁娜隻好將珊瑚給弄進宮。珊瑚看到福臨的一霎那立刻淚崩了:“阿瑪,阿瑪,你怎麽瘦成這副樣子了!”


    女兒不愧是貼心小棉襖。珊瑚日日陪伴著福臨,那一副全身心依賴小心翼翼的模樣讓福臨心酸不已。是啊,自己還有女兒,有妻有子,若是他這麽倒下去,他們該怎麽辦?珊瑚是多麽意氣風發的姑娘,如果沒有自己為她撐腰,她豈不是會被欺負?


    福臨看著自己斑白的發辮,拉過仁娜的手。縱使她保養得極好,也能看出那雙手上有著歲月的痕跡。


    “終於,朕就剩下你了。”福臨長歎一聲,“仁娜,不要丟下朕。”


    “不會的,表哥,不會的。”仁娜柔聲迴答,“仁娜會一直在這裏,一直陪著你。”


    禮部的辦事效率很快。經過多爾袞的事例,他們早就明白了皇帝的心理。布木布泰的葬禮和多爾袞不同,在她之前有哲哲的葬禮作為先例,而布木布泰的地位是比哲哲低上一些的,其葬禮最誇張不過是同等。禮部的官員們很聰明的偷換了一部分概念,將一些禮器以及用品給換成高級的,將一些細節完善了再完善。福臨大致看過後,點了點頭。


    他私心裏是想給額娘一個全天下最盛大的葬禮的,可他又不確定自己在處理相關事宜的時候會不會忽然間淚流滿麵。他從心底思戀著額娘,他的額娘本來是可以成為獨立支撐朝政的女強人的,卻被他剝奪了這個可能性。他不知道是曆史上那個帶著康熙的孝莊太後幸福,還是現在這個安居在後宮不幹涉朝政的額娘幸福,他根本就不敢深入的碰觸到更多的事情,更不敢深入的想下去。


    禮部在葬禮方麵輕鬆的過關,卻依舊個個嚴肅:無它,當年皇帝在成祖皇帝的葬禮上抽風的樣子他們還記得非常清楚,現在是太後,他們誰敢有一點點馬虎?


    果然,在冊封諡號的時候,出現了問題。


    本來,布木布泰是聖母皇太後,徽號為昭聖慈壽皇太後,現在要給她加諡號,禮部擬定的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簡稱孝莊文皇後。福臨當場翻臉了。


    “太後為朕之生母,為大清殫精竭慮,豈能如此簡慢?”福臨很不要臉的宣布,他家額娘是世界上最好的額娘,所以,要單獨給她一個諡號。“文”很不錯,當年給了皇太極的,所以現在他家額娘也能一起用一用,要不就幹脆“孝文純皇後”好了。


    這下不單單禮部,大臣們集體吐血。皇帝你這是什麽意思,在繼讓你家叔父到地下去氣先皇之後,你又決定讓先皇的妃子獨立領用一個諡號,是要和離的節奏嗎?是真的想要先皇氣活過來嗎?


    無奈,此時距離皇太極的朝代太過久遠,現在的重臣都是福臨一手提拔上來的,在最初的震驚過後,想想也還好,諡號而已,就滿足皇帝一下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而滿洲八旗的勢力早就被砍得七七八八,就算有心反對也無力。事情很快就這麽決定下來,布木布泰諡號為“孝文純皇後”。福臨還順便下了一道旨意,表示這個諡號是對太後高潔品質的肯定,如果以後的皇後們也能如太後一般以高超的個人魅力使眾人折服,那麽都沒有必要跟著自己的丈夫來定諡號,完全可以有個自己的獨立諡號的。


    好吧,皇帝再度抽風了。朝中凡是經曆過成祖皇帝去世那一段的人表示很淡定,順便安穩安穩那些沒有見過世麵的後輩們:沒事沒事,這個狀態的皇帝還是很正常的,真的。


    而更厲害的是範承謨,他繼承了其父的洞察力,完全掌握了皇帝的下一步動向,提前上了折子,表示皇太極已經去世許久,對孝文太後而言,更為牽掛的一定是皇上,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再打開皇太極的皇陵,太後可以與皇上萬年之後安葬在一起,才能圓她的心願。


    範愛卿你簡直太可愛了!福臨很開心的準奏。好吧,不合葬就不合葬,就算你下一步把成祖皇帝的靈柩放進你的皇陵我們都不覺得奇怪了,真的。眾人心中吐槽,同時默默的再一起鄙視範承謨一下,並發自內心的感覺這種事還是很無所謂的,比起建立先帝廟並設立抽獎製度來說,已經是小菜一碟了。


    於是開始動土,修建皇陵。太後的靈柩暫時安放在清東陵。皇帝再度表示,他要為母守孝三年。


    頓時又是一陣“皇帝純孝”的歌功頌德,福臨隻是聽過就算。如果有可能,他真的希望永遠能也不會有這個表示自己純孝的機會。可是,如果自己走在額娘前麵,額娘不知該如何的傷心,所以,還是留下他來傷心比較合算些吧。


    皇帝老了。


    順治三十六年三月的殿試上,細心的人都發現,皇帝居然沒有像之前那般,精神十足的巡視,而是懶懶的端坐在龍椅上,無聲的威壓著眾人。


    僅僅四十二歲,皇帝的頭發卻白得如同花甲老人一般,身體也大不如以前,就連做事手段也溫柔了幾分。


    五月的時候,索額圖在沙俄賴了許久,終於有了迴應。沙俄的費多爾沙皇死了,他的兩個兒子共同即位,朝政卻被女兒索菲亞抓在了手裏,正是互相傾軋青黃不接的時候。索額圖並沒有“女子不能幹政”的想法,趁機和索菲亞達成協議:如果索菲亞將伏爾加河下遊一段地租借給土爾扈特部,那麽大清會全力支持她執政。索菲亞與他秘密商談,簽訂協議,表示那塊地距離莫斯科太近,她可以把靠近雅克薩地區的大片無人地段租借給土爾扈特部,租金什麽的好談。索額圖說不行,人家是遊牧的,你把那些冰天雪地的地方給他們,他們做什麽用呢?索菲亞迴答,隻要有地就好,可以開商貿,互相做生意嘛。


    最後,索額圖將雅克薩以北大概十二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騙到手,一直蔓延到小半個西伯利亞,租金為每年一千兩白銀。福臨二話沒說就蓋了戳,表示讓土爾扈特部搬遷到那裏去,至於費用,朝廷來出。另外,由於那些地方實在太過荒涼,福臨決定增開一個互市,並且派兵守護。


    當然,有迴報就要有付出。有了大清的支持,索菲亞在朝政的鬥爭中節節勝利,終於將兩個年幼的弟弟掌控了,成為沙俄的幕後女皇。


    而這件事在別的國家眼裏,卻成了兩個大國互相勾結,第一個坐不住的是奧斯曼,隨後便是英格蘭。


    奧斯曼和沙俄是死敵。在第一次歐洲大戰後,奧斯曼元氣大傷,再也沒有當年雄霸一方的實力,領土被一點點的蠶食,而福臨也趁機將與奧斯曼共同建立的商路全部收到自己手上。


    這種乘火打劫的行為簡直太討厭了!但奧斯曼卻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因為和大清的友好關係,他們能低價購買到一些火器,也算是他們的一個優勢吧。可現在大清居然和沙俄結盟了,這是要共同欺負人的節奏嗎?不行,他們不能接受!


    另一個不能接受的是英格蘭。作為發展最為快速的新興國家,英格蘭對大清這一塊巨大的市場垂涎不已,哪裏還舍得分好處給別人。


    於是,兩個國家都以“拜祭太後”為名,派了使臣過來。奧斯曼還好,英格蘭派的使臣卻是福臨的熟人,菲德烈大公,當年珊瑚公主的狂熱追求者。


    作者有話要說:


    嗯,那個,皇帝四十二了,我準備在他五十歲的時候給他盒飯,死得好年輕啊望天......


    第一百二十六章


    “什麽,女神居然嫁人了?!”


    菲德烈迴去了幾年,對珊瑚依舊念念不忘。這次被姐姐派來大清,他第一反應就是可以看到心上人,異常的興奮,在踏上京城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打聽珊瑚的情況,得來的結果卻讓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京城百姓是淳樸的。珊瑚接手皇家救濟會以來,哪裏有難哪裏去,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在民眾中的口碑還是很好的。再加上她擁有這麽一個模範丈夫。納蘭性德那付憂鬱的詩人樣是很能拉粉絲的,又不納妾,一心一意對公主好,早就成為了京城乃至大半個中國的佳話。百姓們對此很是驕傲,覺得公主和額駙簡直是天生一對郎才女貌巴拉巴拉......


    他們越是這麽宣傳,菲德烈就越發心碎。他算是半個中國通了,也聽說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個詞,立刻在腦海中描繪出自家女神被可憐兮兮的禁錮在一個小小後院的情況,騎士精神爆發,連自己的任務都忘記了,一心想要將珊瑚給拯救出來。


    果然還是奧斯曼的使臣比較敬業,福臨聽說菲德烈一門心思的去尋找珊瑚時,不由得一腦袋黑線。奧斯曼的使臣要求還挺高,他們想要大清和沙俄斷了來往,繼續和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最好隻和他們做生意。


    福臨毫不手軟的將這些事情統統丟給兒子來做,景額已經被自家老爹用得非常順手了,認命的做事。在他眼裏,沙俄離得近,實力又強,奧斯曼則是開始衰落了,何必多去理會他。


    但是,當年奧斯曼和中國的友好關係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也曾經有過“中奧友誼長青”這樣的宣傳,導致有一段時間京城老百姓對洋人的看法就是“奧斯曼人”和“其他洋人”兩種。現在當然不能翻臉不認人,再說奧斯曼根本就沒有做什麽對不起大清的事情,景額覺得很頭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順治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小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小溪並收藏順治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