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少壯派說:“你怎麽什麽事情都喜歡朝壞處想?”
老年派說:“你怎麽什麽事情都喜歡朝好處想?”
少壯派說:“朝好處想總比朝壞處想強!”
老年派說:“朝壞處想總比朝好處想強!”
少壯派說:“朝好處想,可以使人充滿希望催人振奮。”
老年派說:“朝壞處想,可以使人消除幻想少犯錯誤。”
站在旁邊的老者甲嚷起來,說:“你們都別吵了!也不管是什麽時候,什麽場合,你們吵著有什麽用?不管你如何吵,人家要稱帝的還是要稱帝!”
老年派說:“我觀你也是我們老年派的,怎麽不幫我們說話呢?”
老者甲說:“我誰也不幫!我是來看登基的!”
突然聽到一連串震天響的大銃聲,然後是太監那不陰不陽的司儀聲:“登基儀式開始!”
於是,衡州民眾再也無人說話,都是靜靜地聽著,斂聲屏氣的,連大氣也不敢出一口。
接著,又是鍾鼓齊鳴。
鍾鼓之聲停後,司儀大臣宣讀告天下書: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周王吳三桂改元稱帝;國王大周,改衡州為定天府以為國都,改年號為昭武元年。”
欽此!
接著又是鍾鼓齊鳴。
鍾鼓聲之後,司儀太監又以不陰不陽的聲音喊道:“文武百官受封。”
於是,吳三桂宣布封爵,其封爵大致如下:
封馬寶、胡國柱等三十二人為國公;
封劉遐初等四十三人為郡公;
封韓大任等六十八將為侯;
封一百五十人為伯。
最後宣布其長孫,即吳應熊之子吳世璠為皇太孫。
等讀完那長長的一串受封名字之後,人們才舒了口氣。
老者乙歎口氣說:“怎麽封那麽多爵?”
老者甲說:“這你就不懂了!”
老者乙問:“有什麽不懂的?”
老者甲說:“這就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老者乙說:“哦,我明白了!”
老者甲說:“你明白了什麽?”
老者乙說:“明白時下為何那麽多機構都想提高檔次!你看看,吳三桂從王到帝,那麽多人得到了爵位,豈不是同喜同樂?”
突然,鑼鼓聲又響起。原來是吳三桂率群臣出宮,要到南嶽去祭天。
老者甲說:“老者乙,你看那皇上是誰?”
老者乙說:“哦,是看我們下棋的那老頭!”
老者甲感歎說:“難怪那天他對我們說了那麽多混賬話,原來是為了掩耳盜鈴。”
吳三桂率領文武百官走了,身後是一片嘈雜之聲。
六、吳三桂祭天得病
太陽躲在厚厚的灰雲後麵。
既沒有清晰可辨的輪廓,也沒有明淨鋥亮的光環。
三月的南嶽,依然被雲籠著,被霧纏著,處於一種欲罷不能的尷尬境地。
祝融峰下,半山腰上,一個巨大的圓台在雲霧之中時隱時現,給遠處的人們以種神秘之感。這便是吳三桂搭在南嶽山上的祭天台。
汪士榮當時建議吳三桂在南嶽山上隨便地方搭個祭天台都行。吳三桂不肯,吳三桂說自己既然是在祝融峰得到了神的啟示和天的允許,自己便必須在祝融峰邊築台祭天。如果不是祝融峰上地盤太窄,影響百姓瞻視,使得場麵不夠熱鬧,會喪失帝王氣派的話,吳三桂還想把祭天台築在祝融峰上。
中國凡在京城中稱帝的帝王都是京郊之外祭天,所以,亦有郊天之說。
明永樂十八年,即一四二年,明成祖朱棣下旨在北京正陽門外修築天壇。其中的皇穹宇和圜丘是供皇帝祭天所用。
史書記載,父係部落聯盟時代的堯、舜、禹就視虔誠祭天為他們的職責、公務。及至殷代,殷人的最高神是上帝,也即天,那時上帝就被宣傳為殷王在天上的投影。因此,殷王事無巨細,都要占卜諮詢天意。到了周朝,帝王便自命為天子,說自己是受命令來統治天下的。
天壇之中的圜丘就是祭天台。圜是圓的意思,圜丘即是圓丘。由於中國人的祖先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築圓丘祭天,而築方丘而祭地。
圓丘築得很高,其目的是為了讓祭祀人站在高壇之上時,能盡量縮短與天的距離。這樣一來,帝王的祈禱便能讓天聽到,且能使天清楚地看到為他所舉行的一切禮儀和所送的禮品。同時也可以拉開帝王與百姓的距離,突出天子的威儀。
吳三桂築在祝融峰下的祭天台卻沒有京城郊外的天壇那麽雄偉,那麽氣派!但是,由於占據地利,是以南嶽為底的,所以,它遠比京城郊外的天壇要高。
吳三桂之所以選在祝融峰上築台祭天,其目的便是為了能在祭天之時,很好地與天作一次感情交流。以便加強自己與天的感情,使自己的地位穩固下來,並能一代一代永遠地傳下去,使大周的江山永遠是吳家的,別人別想覬覦!
老年派說:“你怎麽什麽事情都喜歡朝好處想?”
少壯派說:“朝好處想總比朝壞處想強!”
老年派說:“朝壞處想總比朝好處想強!”
少壯派說:“朝好處想,可以使人充滿希望催人振奮。”
老年派說:“朝壞處想,可以使人消除幻想少犯錯誤。”
站在旁邊的老者甲嚷起來,說:“你們都別吵了!也不管是什麽時候,什麽場合,你們吵著有什麽用?不管你如何吵,人家要稱帝的還是要稱帝!”
老年派說:“我觀你也是我們老年派的,怎麽不幫我們說話呢?”
老者甲說:“我誰也不幫!我是來看登基的!”
突然聽到一連串震天響的大銃聲,然後是太監那不陰不陽的司儀聲:“登基儀式開始!”
於是,衡州民眾再也無人說話,都是靜靜地聽著,斂聲屏氣的,連大氣也不敢出一口。
接著,又是鍾鼓齊鳴。
鍾鼓之聲停後,司儀大臣宣讀告天下書: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周王吳三桂改元稱帝;國王大周,改衡州為定天府以為國都,改年號為昭武元年。”
欽此!
接著又是鍾鼓齊鳴。
鍾鼓聲之後,司儀太監又以不陰不陽的聲音喊道:“文武百官受封。”
於是,吳三桂宣布封爵,其封爵大致如下:
封馬寶、胡國柱等三十二人為國公;
封劉遐初等四十三人為郡公;
封韓大任等六十八將為侯;
封一百五十人為伯。
最後宣布其長孫,即吳應熊之子吳世璠為皇太孫。
等讀完那長長的一串受封名字之後,人們才舒了口氣。
老者乙歎口氣說:“怎麽封那麽多爵?”
老者甲說:“這你就不懂了!”
老者乙問:“有什麽不懂的?”
老者甲說:“這就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老者乙說:“哦,我明白了!”
老者甲說:“你明白了什麽?”
老者乙說:“明白時下為何那麽多機構都想提高檔次!你看看,吳三桂從王到帝,那麽多人得到了爵位,豈不是同喜同樂?”
突然,鑼鼓聲又響起。原來是吳三桂率群臣出宮,要到南嶽去祭天。
老者甲說:“老者乙,你看那皇上是誰?”
老者乙說:“哦,是看我們下棋的那老頭!”
老者甲感歎說:“難怪那天他對我們說了那麽多混賬話,原來是為了掩耳盜鈴。”
吳三桂率領文武百官走了,身後是一片嘈雜之聲。
六、吳三桂祭天得病
太陽躲在厚厚的灰雲後麵。
既沒有清晰可辨的輪廓,也沒有明淨鋥亮的光環。
三月的南嶽,依然被雲籠著,被霧纏著,處於一種欲罷不能的尷尬境地。
祝融峰下,半山腰上,一個巨大的圓台在雲霧之中時隱時現,給遠處的人們以種神秘之感。這便是吳三桂搭在南嶽山上的祭天台。
汪士榮當時建議吳三桂在南嶽山上隨便地方搭個祭天台都行。吳三桂不肯,吳三桂說自己既然是在祝融峰得到了神的啟示和天的允許,自己便必須在祝融峰邊築台祭天。如果不是祝融峰上地盤太窄,影響百姓瞻視,使得場麵不夠熱鬧,會喪失帝王氣派的話,吳三桂還想把祭天台築在祝融峰上。
中國凡在京城中稱帝的帝王都是京郊之外祭天,所以,亦有郊天之說。
明永樂十八年,即一四二年,明成祖朱棣下旨在北京正陽門外修築天壇。其中的皇穹宇和圜丘是供皇帝祭天所用。
史書記載,父係部落聯盟時代的堯、舜、禹就視虔誠祭天為他們的職責、公務。及至殷代,殷人的最高神是上帝,也即天,那時上帝就被宣傳為殷王在天上的投影。因此,殷王事無巨細,都要占卜諮詢天意。到了周朝,帝王便自命為天子,說自己是受命令來統治天下的。
天壇之中的圜丘就是祭天台。圜是圓的意思,圜丘即是圓丘。由於中國人的祖先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築圓丘祭天,而築方丘而祭地。
圓丘築得很高,其目的是為了讓祭祀人站在高壇之上時,能盡量縮短與天的距離。這樣一來,帝王的祈禱便能讓天聽到,且能使天清楚地看到為他所舉行的一切禮儀和所送的禮品。同時也可以拉開帝王與百姓的距離,突出天子的威儀。
吳三桂築在祝融峰下的祭天台卻沒有京城郊外的天壇那麽雄偉,那麽氣派!但是,由於占據地利,是以南嶽為底的,所以,它遠比京城郊外的天壇要高。
吳三桂之所以選在祝融峰上築台祭天,其目的便是為了能在祭天之時,很好地與天作一次感情交流。以便加強自己與天的感情,使自己的地位穩固下來,並能一代一代永遠地傳下去,使大周的江山永遠是吳家的,別人別想覬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