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康熙帝在心裏想:為什麽會這樣呢?
難道真如人們所說:是烈酒腐蝕了他們的肝腸;是美女淘盡了他們的骨髓;是金錢消磨了他們意誌麽?如果不是這樣,為何不見他們勇往直前,英勇無比的氣概?如果是這樣,那優裕之生活豈不是比瘟疫更可怕麽?
由此看來,人是過不得好日子的!過好日子的人往往會失去不該失去的東西,也會得到不該得到的東西。
想到此處,康熙帝不禁要問自己:難道人隻有在逆境和貧困之中,才更具有勇氣和銳力麽?
康熙帝不得不考慮下一步該如何辦!
正當康熙帝胡思亂想之際,親王傑書來了。
康熙帝問傑書何事?
傑書看了看雙眼內陷的康熙帝,欲言又止。
康熙帝說:“你說吧!朕沒事。”
傑書說:“有五十三人聯名上奏:吳三桂起兵以來,掠城陷地,連克六省。我大清之江山於頃刻之間喪失大片,我大清之民眾因此而沉淪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認為,此禍皆因撤藩而起,唯有將主張撤藩之人殺了,以撫平西王之心,方可免除禍端!否則,國家有傾斜之危,社稷有滅亡之險!請皇上準奏。”
康熙帝一聽此言,頓時傻了眼,喃喃地說:“怎麽能幹此等蠢事?吳三桂起兵,並非因為撤藩,而是因為他早已包藏禍心,有覬覦神器之念。撤藩,吳三桂會反,不撤,吳三桂亦會反!怎麽能殺主張撤藩之臣以謝罪呢?豈不是自斷手臂麽?”
傑書說:“昔年漢景帝不是也以誅殺晁錯以安七國之亂麽?”
康熙帝說:“可是,漢景帝雖將晁錯殺了,但亂卻仍然未平。最後還是依仗周亞夫率兵征剿,才平了七國之亂的呀!”
傑書說:“皇上若不殺主張撤藩之臣,恐怕難安眾臣之心!”
康熙帝說:“他們都是這樣說的麽?”
傑書說:“正是!這是奏折,請皇上過目。”
康熙帝接過奏折,覽閱一遍,發現傑書所言果然不假,便知形勢之嚴峻若不立即將此種局麵扭轉,隻怕會鑄成大錯。
於是,康熙帝決斷地說:“傳朕旨意,讓所有親王並文武大臣一同進宮,朕有要事相告。”
片刻之後,所有親王及文武大臣均趕到宮中。在未見皇上之前,都互相打聽是什麽事讓皇上將大家全召來了。因為自從立國以來,還沒有將所有親王與文武大臣一同召來議朝的先例。然而,誰也不知其原因。
等眾人行禮之後,大殿之中一片寧靜。
康熙帝笑著問:“朕聞各位親王與一些大臣認為須將主張撤藩之臣殺了,才能安撫吳三桂之心,達平亂保國之效,可有此事麽?”
大殿之上立時跪倒一大片,齊聲高唿:“臣等均是此意!”
康熙帝笑著問:“難道就沒有反對的意見?”
大殿之上,眾人你望著我,我望著你,無人言語。
康熙帝望著明珠和米翰思說:“難道二位也同意朕誅殺了主張撤藩之人以安吳三桂之心麽?”
米翰思越眾而出說:“若殺臣能安吳三桂之心,平天下之亂,臣願意以死相報皇上!”
康熙帝問米翰思:“愛卿認為殺了你就能安吳三桂之心麽?”
米翰思喃喃而言:“臣不知道!”
康熙帝厲聲道:“你不知道,為何還要朕誅殺你等以安吳三桂之心呢?難道你想陷朕於不仁不義之境麽?”
米翰思立即跪倒說:“微臣不敢!”
康熙帝看到熊賜履也跪在請求皇上殺主張撤藩之人之列,便喊道:“熊賜履!”
熊賜履連忙稱“喳”。
康熙帝說:“別人要求殺主張撤藩之人情有可原,而大學士你明明知道主張撤藩之人正是朕,為何還要要求殺主張撤藩之人呢?難道你想讓朕死麽?”
熊賜履一聽此言,嚇得哪裏還有魂在!立即結結巴巴地說:“微臣死罪!”
所跪之人均戰栗起來。
康熙帝突然大笑起來,然後正色地說:“主張撤藩之人,並非別人,而正是朕本人!若殺之,必先殺朕!爾等為我大臣,是早已包藏禍心麽?吳三桂反與不反,其因並不在於撤藩不撤藩,而在於他是否願居朕下!若依眾愛卿之言,今日有人反朕,朕殺大臣以謝罪,明日有人反朕,朕亦殺大臣以謝罪,要不了多久,眾愛卿都會成冤死之鬼!而朕便會真正成為孤家寡人!朕可不想做孤家寡人!”
康熙帝一番慷慨激昂之言,說得眾大臣對他肅然起敬,而米翰思等人更是激動不已熱淚盈眶。康熙帝見眾人如此,便將語氣一轉,繼續說:“我大清自入關以來,不斷糾錯自省,勵精圖治,善待天下民眾,此乃天下之人有目共睹!朕就不信天下之民人心思亂,民眾會擁護欺壓民眾的三藩。所以,朕認為此亂緣自三藩有叛亂之心,非撤藩所帶之禍亂。朕斷定賊軍陷我城池,掠我土地,其勢雖盛,但不能長也!隻要你們與朕同心協力,三藩之亂便指日可平。”
群臣之情緒頓時被康熙帝完全煽動起來,他們仿佛覺得三藩之亂已在舉手之間平了。
正在此時,太監高聲報道:“撤藩特使紮爾肯、傅達禮二位大人迴朝——!”
大殿之上頓時為之騷動起來。
康熙帝一聽此言,驚喜異常,立即高唿:“急宣二位進見。”
紮爾肯,傅達禮二人趔趔趄趄地奔到大殿裏,老遠便向康熙帝跪拜下去了,然後便號啕大哭起來。
康熙帝見二人哭畢,便問:“吳三桂為何肯放你們二人迴來?”
紮爾肯說:“隻因他讓我與傅達禮送信給皇上!”然後抖抖索索地掏出來。
康熙帝說:“不用給朕,讓熊學士念給眾人聽聽!”
熊賜履將信讀了。原來吳三桂之信的大意是:他起兵的意圖是為了實踐當日山海關之盟,為天下漢人討迴江山。若康熙帝為明智之君,便率滿人撤出關外,放還他兒子吳應熊。否則,他將率兵直抵北京等等。
大殿之上的文武大臣一聽此言,更加肅然。
康熙帝問:“吳三桂是何時起兵?”
紮爾肯說:“吳三桂已在我二人到達之前便謀劃起兵了!”
康熙帝說:“眾位愛卿都聽清楚了麽?今後休言殺主張撤藩之人!”然後神色一正,冷冽地說:“立刻處決吳應熊,以明朕平亂之心。”
難道真如人們所說:是烈酒腐蝕了他們的肝腸;是美女淘盡了他們的骨髓;是金錢消磨了他們意誌麽?如果不是這樣,為何不見他們勇往直前,英勇無比的氣概?如果是這樣,那優裕之生活豈不是比瘟疫更可怕麽?
由此看來,人是過不得好日子的!過好日子的人往往會失去不該失去的東西,也會得到不該得到的東西。
想到此處,康熙帝不禁要問自己:難道人隻有在逆境和貧困之中,才更具有勇氣和銳力麽?
康熙帝不得不考慮下一步該如何辦!
正當康熙帝胡思亂想之際,親王傑書來了。
康熙帝問傑書何事?
傑書看了看雙眼內陷的康熙帝,欲言又止。
康熙帝說:“你說吧!朕沒事。”
傑書說:“有五十三人聯名上奏:吳三桂起兵以來,掠城陷地,連克六省。我大清之江山於頃刻之間喪失大片,我大清之民眾因此而沉淪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認為,此禍皆因撤藩而起,唯有將主張撤藩之人殺了,以撫平西王之心,方可免除禍端!否則,國家有傾斜之危,社稷有滅亡之險!請皇上準奏。”
康熙帝一聽此言,頓時傻了眼,喃喃地說:“怎麽能幹此等蠢事?吳三桂起兵,並非因為撤藩,而是因為他早已包藏禍心,有覬覦神器之念。撤藩,吳三桂會反,不撤,吳三桂亦會反!怎麽能殺主張撤藩之臣以謝罪呢?豈不是自斷手臂麽?”
傑書說:“昔年漢景帝不是也以誅殺晁錯以安七國之亂麽?”
康熙帝說:“可是,漢景帝雖將晁錯殺了,但亂卻仍然未平。最後還是依仗周亞夫率兵征剿,才平了七國之亂的呀!”
傑書說:“皇上若不殺主張撤藩之臣,恐怕難安眾臣之心!”
康熙帝說:“他們都是這樣說的麽?”
傑書說:“正是!這是奏折,請皇上過目。”
康熙帝接過奏折,覽閱一遍,發現傑書所言果然不假,便知形勢之嚴峻若不立即將此種局麵扭轉,隻怕會鑄成大錯。
於是,康熙帝決斷地說:“傳朕旨意,讓所有親王並文武大臣一同進宮,朕有要事相告。”
片刻之後,所有親王及文武大臣均趕到宮中。在未見皇上之前,都互相打聽是什麽事讓皇上將大家全召來了。因為自從立國以來,還沒有將所有親王與文武大臣一同召來議朝的先例。然而,誰也不知其原因。
等眾人行禮之後,大殿之中一片寧靜。
康熙帝笑著問:“朕聞各位親王與一些大臣認為須將主張撤藩之臣殺了,才能安撫吳三桂之心,達平亂保國之效,可有此事麽?”
大殿之上立時跪倒一大片,齊聲高唿:“臣等均是此意!”
康熙帝笑著問:“難道就沒有反對的意見?”
大殿之上,眾人你望著我,我望著你,無人言語。
康熙帝望著明珠和米翰思說:“難道二位也同意朕誅殺了主張撤藩之人以安吳三桂之心麽?”
米翰思越眾而出說:“若殺臣能安吳三桂之心,平天下之亂,臣願意以死相報皇上!”
康熙帝問米翰思:“愛卿認為殺了你就能安吳三桂之心麽?”
米翰思喃喃而言:“臣不知道!”
康熙帝厲聲道:“你不知道,為何還要朕誅殺你等以安吳三桂之心呢?難道你想陷朕於不仁不義之境麽?”
米翰思立即跪倒說:“微臣不敢!”
康熙帝看到熊賜履也跪在請求皇上殺主張撤藩之人之列,便喊道:“熊賜履!”
熊賜履連忙稱“喳”。
康熙帝說:“別人要求殺主張撤藩之人情有可原,而大學士你明明知道主張撤藩之人正是朕,為何還要要求殺主張撤藩之人呢?難道你想讓朕死麽?”
熊賜履一聽此言,嚇得哪裏還有魂在!立即結結巴巴地說:“微臣死罪!”
所跪之人均戰栗起來。
康熙帝突然大笑起來,然後正色地說:“主張撤藩之人,並非別人,而正是朕本人!若殺之,必先殺朕!爾等為我大臣,是早已包藏禍心麽?吳三桂反與不反,其因並不在於撤藩不撤藩,而在於他是否願居朕下!若依眾愛卿之言,今日有人反朕,朕殺大臣以謝罪,明日有人反朕,朕亦殺大臣以謝罪,要不了多久,眾愛卿都會成冤死之鬼!而朕便會真正成為孤家寡人!朕可不想做孤家寡人!”
康熙帝一番慷慨激昂之言,說得眾大臣對他肅然起敬,而米翰思等人更是激動不已熱淚盈眶。康熙帝見眾人如此,便將語氣一轉,繼續說:“我大清自入關以來,不斷糾錯自省,勵精圖治,善待天下民眾,此乃天下之人有目共睹!朕就不信天下之民人心思亂,民眾會擁護欺壓民眾的三藩。所以,朕認為此亂緣自三藩有叛亂之心,非撤藩所帶之禍亂。朕斷定賊軍陷我城池,掠我土地,其勢雖盛,但不能長也!隻要你們與朕同心協力,三藩之亂便指日可平。”
群臣之情緒頓時被康熙帝完全煽動起來,他們仿佛覺得三藩之亂已在舉手之間平了。
正在此時,太監高聲報道:“撤藩特使紮爾肯、傅達禮二位大人迴朝——!”
大殿之上頓時為之騷動起來。
康熙帝一聽此言,驚喜異常,立即高唿:“急宣二位進見。”
紮爾肯,傅達禮二人趔趔趄趄地奔到大殿裏,老遠便向康熙帝跪拜下去了,然後便號啕大哭起來。
康熙帝見二人哭畢,便問:“吳三桂為何肯放你們二人迴來?”
紮爾肯說:“隻因他讓我與傅達禮送信給皇上!”然後抖抖索索地掏出來。
康熙帝說:“不用給朕,讓熊學士念給眾人聽聽!”
熊賜履將信讀了。原來吳三桂之信的大意是:他起兵的意圖是為了實踐當日山海關之盟,為天下漢人討迴江山。若康熙帝為明智之君,便率滿人撤出關外,放還他兒子吳應熊。否則,他將率兵直抵北京等等。
大殿之上的文武大臣一聽此言,更加肅然。
康熙帝問:“吳三桂是何時起兵?”
紮爾肯說:“吳三桂已在我二人到達之前便謀劃起兵了!”
康熙帝說:“眾位愛卿都聽清楚了麽?今後休言殺主張撤藩之人!”然後神色一正,冷冽地說:“立刻處決吳應熊,以明朕平亂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