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將聖旨傳於眾人看了,然後問眾人該如何處置?


    郭雲龍說:“依照聖旨裁軍是顯然不行的。若如此,我們數年之心血付之東流。”


    胡守亮說:“我覺得朝廷之意,其要害並非完全在於裁軍與否。三藩之耗,占天下財富一半,朝廷自然不堪重負!然而,永曆帝窺伺在外,李定國與白文選又窩住在內,朝廷自然對此心有顧忌,絕不敢輕易裁軍而養虎為患。據我猜測,朝廷之舉在於投石問路。因為我軍休整已有幾年,既不進兵,又不退兵,朝廷自然會有所猜忌,所以才用此投石問路之法。我們若依之,自然可證明我等無異心。然而我們便從此成了光杆司令。如果我們不依,又恐朝廷對我猜忌更甚!”


    方獻廷說:“胡兄所言在理!我們既不能裁軍,使我們無所依托,也不能不裁軍,讓朝廷生出疑慮之心。唯一的辦法,要找到不能裁軍的理由。”


    馬寶說:“我看此事好辦!”


    眾人一聽,便齊齊地看著他。因為在這種謀劃之時,馬寶本來尚無策略,今日卻出語驚人,自然引起眾人的注意。


    馬寶見眾人都注意起自己來,心裏便有些得意。他特意慢條斯理地說:“邊疆不寧,便是不宜裁軍的理由!”


    眾人聽完,哈哈大笑。


    馬寶便問眾人何故發笑?


    方獻廷說:“眾人之意是:朝廷亦知邊疆不寧,卻仍然要我們裁軍,且言之鑿鑿,讓人無從駁斥,若再依將軍之言以邊疆不寧而搪塞朝廷,恐怕朝廷難以答應。”


    馬寶聽了,滿臉羞紅。


    馬寶英勇善戰,吳三桂素來喜愛他。今日見馬寶受挫,立即接過方獻廷的話說:“馬將軍之言,並非全無道理。不論我們想出何種理由,隻怕也是萬變不離其宗。”


    楊珅說:“依楊某之意,朝廷之所以如此而為,是對我們存有猜忌之心,而猜忌的原因卻來自緬甸。”


    胡守亮問:“來自緬甸?”


    眾人見楊珅如此說話,本有與胡守亮一樣的想法。但見胡守亮問了,便不再問,隻是怔怔地看著楊珅。因為在他們看來:楊珅雖然身為副都統,但也多勇少謀。


    楊珅說:“永曆帝寄居緬甸,朝廷恐我有擁永曆之心。若我等擁立永曆帝,起兵反清,天下趨之者必眾,朝廷所以猜忌我等。我想:永曆帝一日不除,朝廷猜我之心便一日不滅。若想滅絕朝廷之疑慮,我們隻有擒了永曆帝。”


    眾人一聽覺得楊珅之言確有道理。然而,令他們有所顧忌的是,永曆帝畢竟是大明一脈。來年若要起兵,擁立永曆帝便是最佳之選擇。如果滅了永曆帝,朝廷自然再無猜忌之心。然而,我們自己也絕了一望。


    吳三桂聽了,心中一怔!吳三桂之所以處心積慮地將永曆帝驅逐出境,將李定國與永曆帝分裂開來,其用心在於:既不讓永曆帝滅了,也不讓永曆帝能起來,好等來年為己所用。依楊珅分析,朝廷之意確實在此!但是,若要保全自己的實力,便必須鏟除永曆帝,以絕人望。


    然而,吳三桂覺得這種丟帥保車之策恐怕會為自己留下後遺症,對自己將來的大業不利。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之時,絕不可用!唯今之計,隻有先依楊珅之意,采用此法搪塞朝廷一陣再說。


    其實,吳三桂心裏一直在等待著另一個消息。自從他兒子吳應熊尚主之後,吳三桂便交給了兒子一個任務,即買通朝中大臣,及時獲得朝廷動態,以便自己能采用相應對策,處於不敗之地。


    所以,吳三桂說:“楊珅之言在理,我們先采用此法,上奏朝廷,看朝廷的反應如何!”


    眾人一致叫好。


    吳三桂便命胡守亮擬奏。其意大概如下:


    “前者密陳進兵緬甸,奉諭:‘若勢有不可,慎勿強,務詳審斟酌而行。’臣籌劃再三,竊謂渠魁不滅,有三患二難:李定國、白文選等分住三宣六慰,以擁戴為名,引潰眾肆擾,此其患在門戶;土司反覆,唯利是趨,一被煽惑,遍地蜂起,其患在肘腋;投誠將士,尚未革心,萬一邊關有警,若輩乘隙而起,其患在腠理。且兵糧取之民間,無論各地省餉動愆期,即到滇召買,民方懸磬,米價日增,公私交困,措糧之難如此;年年召買,歲歲輸將,民力既盡,勢必逃亡,培養之難又如此。唯及時進兵,早收全局,乃救時之計。”


    吳三桂特意暫時不將永曆帝作為重點來講,是有其用心的。他想將朝廷之目光引到李定國、白文選和土司身上去,好讓自己盡量不用丟帥保車之策。所以,在奏折之中,隻用“早收全局”一語帶過。他心想:等朝廷執意要將滅永曆之事提出來時再說。


    正在此時,其子吳應熊派來的特使已到,說有重要情況報告。吳三桂想也未想,便叫兒子特使進來一起商量。


    特使走進之後,見有許多人同在,便欲言又止。吳三桂說:“你盡管直言便是。他們都是我的心腹之士。你不必有所疑慮。”


    特使聽了此言,便說:“公子有書信一封,是寫給平西王的。平西王看後再說。”特使說完,並不立即取出信來,隻是一件一件地脫衣服。


    眾人見之,均感奇怪,卻又不好言語。吳三桂也不知特使賣弄什麽玄虛,便怔怔地看著。但他素知兒子沉穩,有異常人,特使此舉雖然怪異,然而定是出於兒子之意。


    特使將身上之衣全部脫下,然後隻將貼身襯衣呈給吳三桂說:“公子之信便在此上麵!”


    眾人一聽,大驚:公子難道被人軟禁不成?若非如此,其特使為何如此謹慎?


    吳三桂見之,心中也極為激動,但他卻麵無表情地問:“難道公子有什麽不測不成?”


    特使笑笑說:“平西王勿慮,公子安好!”


    吳三桂問:“那你為何如此送信?”


    特使說:“公子怕萬一失手,讓外人得知他與平西王來往之密,恐對他在京城行事不利!”


    眾人聽了,不禁讚歎,吳公子真是奇人也!


    吳三桂聽了,心裏也極為高興。兒子的心思如此縝密,何愁他會出事?


    四、吳三桂給兒子送去一百萬兩銀票


    吳三桂將特使的襯衣接過來看,卻見襯衣上幹幹淨淨,並無字跡,正感奇怪,突然聽見特使說:“須端一盆水來!”


    眾人一聽,又感到摸不著頭腦,齊用目光注視著特使。


    吳三桂忍不住問了:“襯衣上並不見字跡呀!”


    特使說:“字跡便在襯衣之上,等下便知!”隻見特使從傭人手中接過一盆水,然後從褲袋之中掏出一小瓶藥汁,並朝水裏滴下幾滴,便從吳三桂手中接過襯衣,將衣浸入水中,再撈出來。隻見襯衣之上果然出現密密麻麻的字跡來。


    眾人見之,越發稱奇。


    吳三桂看襯衣上的字,正是兒子手跡。信上寫道:


    父親大人安好!


    兒向大臣打聽皇上要父削兵之事時得知,皇上之舉,確實意在投石問路。朝廷之憂,在於父親擁兵自重!


    然而,朝中大臣固嫉於父親權重勢大,又有巨額之俸,故對父親有落井下石之意。


    兒子特去信告知父親,讓父親教我應變之法,幫父親渡過此厄!


    兒應熊拜上!


    吳三桂看了書信,默默無語。然後將襯衣遞給眾人。眾人傳遞一遍之後,字跡便漸漸退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非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非魚並收藏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