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說:“你身為副將,臨事無主,雖無死罪,活罪難逃,給我重杖四十。”


    馬寶起初以為他們在演苦肉之計,如今卻見吳三桂要動真格的了,對吳三桂哪裏還有半分疑心?立即跪下說:“末將剛來,便已開罪眾將,馬某於心不安!故馬某請主公網開一麵,饒恕眾將。”


    吳三桂走過去,對馬寶說:“此事與你無關!”說完,便要將馬寶扶起。


    馬寶不肯起來,並說:“主公若不寬恕眾將,我即率兵離去!”


    吳三桂一聲長歎,然後對眾將說:“念馬將軍心慈之份,赦免你等無罪。”


    楊珅等將稱謝道:“謝主公赦罪之恩!”


    吳三桂怒道:“此事與我何幹?你們要謝須謝馬將軍活命之恩!”


    於是眾將齊聲道:“謝馬將軍活命之恩。”


    馬寶站起,奔到眾將麵前,將眾將一一扶起,並顫聲說:“兄弟言重了。”


    於是,眾人又重歸於座。


    吳三桂看著馬寶解甲之裝,心中一動,便問:“將軍是怕我生疑心而解甲的麽?”


    馬寶點點頭說:“確實如此!”


    吳三桂感慨道:“幸虧馬將軍對我深信不疑,否則,豈不壞了大事!”


    胡守亮聽了此言,滿臉羞愧。


    吳三桂問:“其他將軍在何處,我等前去迎接!”


    馬寶說:“不用。我隻要吹聲口哨,眾將即來。”於是,馬寶吹起口哨。


    立即,軍營四周響起馬蹄之聲。片刻之後,眾將齊立於軍中。吳三桂看見是李如碧、高啟隆、劉之複等人,心中大喜,親自出帳,將他們迎入帳中。


    於是,眾將又重歸於座。吳三桂心中歡喜,叫給眾將賜酒。胡守亮等人一驚一喜,生死懸於一線,感慨自然良多。馬寶等人見心有所屬,心裏自然也是高興。所以,你斟我喝,不一會兒,眾英雄心中芥蒂全消,喝得酣暢起來。


    吳三桂問馬寶:“將軍出去隻數日,怎能將眾將召集而來呢?”


    馬寶說:“並非末將召集,而是他們自願前來的。”


    吳三桂驚奇地問:“真有此事?”


    眾將齊聲稱是。吳三桂問為故如此?眾將說了。均如馬寶所想一般。吳三桂手下之將聽了,均大笑起來。投降之將問他們為何發笑,楊珅說:“與我家主公猜想一樣也!”馬寶等人越發驚奇!


    吳三桂見眾將齊心,心裏也再無防患之意,便說:“按大清之律,大戰已完,兵將須要分離。眾人議議,用何辦法,才可保大家相聚不散?”


    胡守亮一聽,心知主公之意,便說:“雲貴之地險要,是養軍練兵之佳處,我們何故要離去?”


    眾人聽後,轟然叫道:“對!我們便隨主公安置在雲貴以度餘生!”


    方獻廷說:“此計雖好!卻有人未必會肯?”


    馬寶問:“誰敢不肯?”


    方獻廷說:“我猜測皇上是不能讓我們擁兵自重的,必下詔解散我等。”


    馬寶怒道:“順治是韃子之帝,非我漢人之君,他若急逼,我等反他!”


    眾將軍本已喝得耳酣麵熱,聽到此言,不僅沒心生驚恐,反而轟然叫好!


    吳三桂心中暗喜,但嘴上卻說:“此是大逆不道之事,我等不可隨意言之。”言下之意,雖可反清,但現在不是時候。


    眾人一聽此言,頓時沉默無語。是啊!清兵勢大,自己勢寡,且是剛剛糾集起來,人心也不穩定,何能言反清大事?但吳三桂之言,無疑給眾人一個信息:即他吳三桂雖然滅明,但他並非不反清。吳三桂之下的原將領,自然早知其意,所以不把吳三桂的話放在心上。而剛剛投誠過來的明將,聽了此言,精神倍受鼓舞,覺得自己將來仍有用武之地了。


    方獻廷曆來穩重,見勢已至此,正是安眾將之心的良機,便說:“南朝雖破,然永曆帝卻在緬甸,李定國將軍亦在孟艮。依本將愚見,永曆帝不亡,李將軍不滅,順治皇帝不會下詔解散我等!若能如此,我們便可安居雲貴,眾將歸心,何愁大事不成?”


    眾將一聽,轟然叫好。


    馬寶說:“永曆帝此時在緬甸,我們正好以借口不去滅他,好給自己延時之機會,待到一定時機,我們便可擁兵自重!”


    吳三桂說:“眾將之心,我已經知道,但此事並非像眾將想象那麽容易,須有一段過程。眾將軍若無他想,緊跟吳三桂便是。我還是老話一句:我們隻論兄弟情誼,並非主仆之分。我吳三桂有飯吃,大家便有飯吃!”


    吳三桂一番肺腑之言,說得眾將熱淚盈眶。


    正在此時,外麵一陣騷亂。衛士報告說:“王會、劉偁、馬惟興、楊武、高應鳳、狄三品將來投。”


    吳三桂聽了此言,率領眾將走出帳篷,因為帳篷之中已經無法容納眾將。


    二、洪承疇來到吳三桂軍中視察


    正當吳三桂與眾將商量以何辦法使朝廷讓他們不分散,且讓他們駐在雲貴一帶時,朝廷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滿人大臣紛紛向順治皇帝進言,說吳三桂既然已將永曆帝驅逐出境,李定國也無力再反清,應當命吳三桂立即驅兵擊之。若他不願,也應將吳三桂召迴,不可讓其久駐於雲貴,恐其結黨營私。


    順治皇帝不是沒有這種擔心,多爾袞之話言猶在耳。但是,他覺得這樣貿然下詔,恐反逼吳三桂生出抗清之心。所以他覺得要慎重些好,在他看來,先派一人去探察吳三桂之虛實,若吳三桂其意在於擁兵自重,那就不管花多大代價,也必下詔解散其軍。若吳三桂其勢已衰,邊關又亂,倒不如先讓其休養生息,然後再命其出擊。


    順治帝經過仔細考慮,認為自己這種策略對頭。下一步考慮的就是派誰去視察了。很顯然,必須派忠於朝廷之人前去。若派滿人,自然忠實可靠,但其缺點有二:一是恐吳生疑;二是滿人不似漢人奸詐。若派漢人,自然很好,隻是難找其人。想來想去,順治帝便隻想到了洪承疇一人。在順治帝眼中,洪承疇雖是漢人,但與滿人無異。從清兵入關之日起,洪承疇對大清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勞,讓漢人視之如狼。洪承疇又本是吳三桂之上司,與吳三桂關係非同一般。讓洪承疇去視察,既可去吳三桂之慮,又可得吳三桂之虛實。


    順治帝命令洪承疇視察吳三桂之軍營。


    洪承疇此時在湖南,接旨之後即刻出發,不日便到了雲南境內。


    不過,順治帝此次卻有失算之處。原來,洪承疇雖然忠於朝廷,但他同時深知,朝廷對於自己是一半相信一半懷疑。所以才對自己雖是武將出身,卻始終隻給文職。洪承疇由此亦得知:國家有亂,朝廷必有借重自己之處;國家若寧,朝廷必棄自己如草芥。令人覺得有趣的是,此想法竟與吳三桂不謀而合。也許是名師出高徒吧!


    在洪承疇看來:吳三桂有擁兵自重之意,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正合自己之意,怎麽能反參他一本呢?倒是吳三桂若沒有擁兵自重之舉,便會令他大大失望,同時也會使他失去與順治講話的砝碼。


    吳三桂正班師迴昆明,得知洪承疇前來,便與眾將商量。吳三桂對眾將說:“洪大人此來,必探我軍虛實,大家議議如何應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非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非魚並收藏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