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帝得知消息,立刻削去孫可望秦王號,命李定國、劉文秀迎敵,雙方對峙於曲靖的交水。


    李定國雖然通過收編孫可望一部分投降過來的隊伍,加上劉文秀隊伍,力量大大加強,但與孫可望來比,眾寡仍然懸殊。因此,李定國認為此仗不可硬拚,隻能計取。他召集眾將商量。


    劉文秀認為孫可望出兵,雖以“清君側”為名,實則師出無名!其勢雖眾,但眾將士必多異心不能死戰。


    李定國聽取了劉文秀的意見,並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派兵潛入孫可望的隊伍,將孫可望僭逼帝位,亂殺忠臣之真相告知對方,以達到分化瓦解的目的。


    孫可望亦知己軍雖眾,但敬重李定國的將士不少,此仗宜早打。於是,命軍進攻。


    雙方交戰之初,孫可望部下比較賣力,但後來,便越來越怠慢。孫可望得知是李定國派人策反之後,便殺了怠慢的將士,以逼將士進攻。


    孫可望的部將馬世忠、馬惟興、馬寶、馮雙禮等人本已對孫可望發動的這次反明之戰不滿,加之白文選在其中周旋,並道明事實真相,使他們明白錯在孫可望。


    這些部將都與李定國暗通,約定時間在陣前倒戈。


    隻有孫可望一人蒙在鼓裏,仍然發出進攻命令。恰到兩軍交鋒之時,馬進忠等人突然倒戈相向。


    孫可望見了,大吃一驚,知道大事不好,立即騎馬向東逃命。


    於是,孫可望的“清君側”之舉大敗。


    孫可望逃出之後,便投靠了清朝,並將大西軍的軍事秘密全部告知清朝。順治皇帝便封他為王爵。後來,在獵狩之時,又以錯射為名將他射死。


    人問順治帝,“孫可望有功於大清,為何射殺他?”


    順治帝說:“此等小人,既能反明,便會反清,留他何用?”


    第七章 永曆之竭


    一、吳三桂智破石壺關


    大清朝本來害怕勇猛的大西軍,再加上大西軍盤踞的雲貴一帶地形複雜,所以,大清政府雖然對大西軍痛恨入骨,但鑒於這些原因,大清政府不得不克製自己,不敢輕舉妄動。


    然而,現在大西軍內訌,實力消耗極大,孫可望投降清朝後,又將大西軍的全部軍事秘密告訴清朝,甚至連雲南的地理詳圖也作了邀賞的禮品獻給了清朝。


    所以,清朝政府覺得消滅永曆政府的時機到了。


    一六五八年,順治下旨,令各路清軍齊向貴州進攻。


    中路軍以靖寇大將軍羅托和洪承疇為首,從湖南向西推進;


    西路軍以平西王吳三桂和定西將軍李國翰為首,從四川向南推進。


    東路軍以征南大將軍卓布泰為首,從廣西向北推進,這三路兵馬統一由信郡王多尼指揮。


    吳三桂接到聖旨後,立刻召集眾將商量。吳三桂將形勢與聖旨都告訴眾人,問他們怎麽辦?


    方獻廷說:“南明經此內訌,實力必將衰竭,我若不破之,別人亦必破之。倒不如搶先一步,建立奇功異勳,到時再作打算!”


    胡守亮說:“我擔心我們若滅南明,必失民心於天下,將來行事必然艱難!”


    楊珅說:“而我們如不遵旨,必令皇上生疑!”


    吳三桂沉吟著:不遵旨行事必失先機,遵旨行事必得罵名。衡量其中利弊,與其失去先機,倒不如留下罵名!一切都得看是否有發展。吳三桂毅然決定:“即日出發!”


    吳三桂之所以決定得如此堅決,是因為他心中另有一層原因。他看到南明雖弱少,但盤踞於此,清朝卻遲遲不敢進攻,為什麽呢?是因為雲貴之地易守不易攻,他心想:若得此地盤踞,將來起事必成。


    吳三桂即日率兵從漢中出發,途經保寧、順慶,到達合州。


    孫可望雖然失敗投清,但大西軍仍有孫可望的殘部不時騷亂,因此,清兵雖然已是大兵壓境,但李定國卻不得不退留在滇西永昌,彈壓孫可望的殘部叛亂。


    守在合州的明兵還沒從內亂的噩夢中醒來,便發現吳三桂所率的清兵已到跟前,來不及反抗,便紛紛繳械了。


    吳三桂不戰而勝,得到江中戰艦無數,還有不少降兵。


    吳三桂率兵繼續向南挺進。


    一日,吳三桂率兵到達石壺關。石壺關處於深山峽穀之中,山勢險峻,山高入雲,樹林茂密,山穀之中可藏雄兵百萬而不見其首尾。從西向南,隻有數處隘口可通。


    三桂見之,倒抽一口涼氣,若有明廷陳兵於處,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威。然而,他環視數遍,並不見旌旗官兵,心中歎氣說:“我素聞李定國會用兵,怎麽不陳兵於此?若讓重兵把持於此,他可無憂也!”於是,他命令繼續南進。


    突然,隊伍前麵發出一陣求救之聲。吳三桂抬頭一看,隻見自己隊伍中的幾個兵卒因為中箭而栽入了峽穀之中,久久沒有聽到落地之聲,隻有兵卒淒厲的叫聲在山穀之中迴蕩著,令人毛骨悚然!吳三桂仔細搜索峽穀四周,卻不見箭發何處。


    吳三桂心裏便焦慮起來:看來我低估了李定國!可我們的隊伍如何過去呢?若要硬衝,隻能徒損兵力!想到此處,吳三桂急令:隊伍停止前進!然後依次向後撤出峽穀。


    原來,李定國看準這是由四川進入貴州的必經之路!李定國雖然見此處是天然關隘,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利,但他還是派得力之將劉正國、楊武駐守在此!在李定國看來,其餘清兵不足憂慮,隻有吳三桂令人膽寒。自己雖未與之交戰,但從李自成敗於他手便知他是自己的對頭!所以,李定國雖對其他清兵疏於防患,卻在此處進行了一番精心布置。


    隊伍受阻,無法南進,吳三桂心中焦急,又召集眾將商量。


    胡守亮說:“此關地勢險峻,易守不易攻,所以,我認為隻宜巧取,不宜硬攻!”


    吳三桂說:“我在明處,彼在暗處,彼能射我之頭顱,我卻不知其箭發何處!如何巧取!”


    胡守亮說:“我有一計,不知行與不行!”


    吳三桂說:“你且先說來聽聽!”


    胡守亮說:“明兵是躲藏在樹林之中,我們隻要放火燒之,立刻便將其裸露於外,我軍然後攻之。”


    方獻廷說:“此計不行!一是因為我軍也駐紮在其中,若燒山,我軍亦無藏身之處;二是此山龐大,山深林密,若燒之,時日太久,而我軍又不能耽擱太久!”


    吳三桂自言自語地說:“進攻不行,燒山也不行,如何過關?”之後,他突然問:“能否用炮火襲擊?”


    方獻廷想了想說:“用炮火攻擊,亦非上策!”


    吳三桂問:“為何?”


    方獻廷說:“此穀狹窄,若用炮火攻擊,恐引起山崩,山石滾落下來,我軍亦無處躲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非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非魚並收藏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