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圓圓問:“是妾做得不好麽?”
吳三桂說:“是因為愛妾身上天生就有一種讓人不敢褻瀆的光輝。”
陳圓圓說:“既然如此,你何不將她接到家裏來?”
吳三桂說:“現在我明白了,不接來比接來好!”
陳圓圓問:“為什麽?”
吳三桂說:“因為更容易讓人知曉我沉湎於女色!”
陳圓圓心領神會地笑了笑,然後說:“夫君不可忘了我!”
吳三桂說:“白薔薇固然迷人,但我更願意與神仙待在一起!”
吳三桂隔三差五地唿朋引伴浩浩蕩蕩去玉春堂與白薔薇廝混。而白薔薇因被吳三桂所寵,再也不肯接待任何客人。不久,錦州城裏無人不知吳三桂與白薔薇的風流事。
吳三桂不知自己做得怎麽樣,加上父母弟弟的忌日在即,吳三桂便想去問問那老者。
那天下午,吳三桂單騎奔郊外而來。
老者一見吳三桂,便當麵稱賀。
吳三桂便知自己做得不錯。吳三桂說:“感謝先生指點迷津!現在我父母忌日在即,我想奏請皇上,為我父母、弟弟疏乞賜恤。不知先生認為是時候了麽?”
老者說:“本應如此!”
吳三桂說:“那晚輩迴去便寫奏折!”
老者說:“還有一事,不知……”老者說到這裏,欲言又止。
吳三桂知他心有顧忌,便說:“先生有話盡管道來,晚輩無不遵從!”
老者說:“隻怕公子到時又有些舍不得!”
吳三桂一驚,不知他指什麽,但聯想到既然是舅舅的幕僚,絕不會做對自己有危害的事,便毅然說:“先生隻管差遣,晚輩無不從命!”
老者說:“自古君主都怕臣子功高蓋主,恐怕臣生叛逆之心。現在公子已屬此類。雖然公子經過此段裝扮,讓人減少了對你懷疑之心,但對朝廷之中那些精明之士來說,他們未必相信,也未必心服。所以,我請公子自辭親王,以示謙卑,這樣既可撫眾臣之心,又可懈皇上之意。不知你肯否?”
吳三桂說:“晚輩本來尚沒將這些放在心上,何況現在對己有利,晚輩從命便是。”
老者說:“如此甚好!我已為公子擬就奏折,公子看看如何!”
吳三桂接過一看,大意是:
自從出鎮錦州以來,我常思之,覺得自己有負皇上聖恩,因此,堅辭親王以服眾臣之心,敬請皇上準許。另外,我父母兄弟忌日在即,我奏請皇上恩準臣子設壇祭祀,一則表達自己紀念之意,二則可使自己不忘李賊滅門之仇……
吳三桂見老者文章如行雲流水,瀟灑自如卻又滴水不漏,便大加讚賞。
吳三桂迴來之後,便將先生所書奏折上呈皇上,不久就被禦批下來,同意他所有的請求。
吳三桂安排部下,在錦州城外搭一祭祀台。
錦州城裏的百姓見吳三桂的兵士在城外搭台,不知作為何用,便問這些兵士。兵士告訴百姓,此乃平西王為了祭祀他父母弟弟所用。
不久錦州城裏的人都知平西王在城外搭台要祭祀其父母弟弟一事。同時也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讚許他有孝心,不忘血肉之情;有人罵他隻有小孝,卻無大忠,隻記家仇,卻忘國恨;更多的人是蔑視他,說他已是無用之物,隻知聲色犬馬,不知忠孝廉恥。
吳三桂讓家人到街頭巷尾去搜集百姓意見。因此,百姓對他的心態他無不知曉。吳三桂聽了家人的匯報,心裏非常高興。他想:這比當初大家都暗地裏恨他強多了。
吳三桂決定利用這次祭祀活動來感動百姓,讓他們徹底改變對自己的印象。
父母弟弟的祭日到了,吳三桂攜家帶口出了城門。
那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與當初吳門被滅的時候有些相似。錦州城裏的百姓早就傾城而出在城外等候了。當然,他們大多數人是為了看吳家的祭祀活動的,但是,也有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公子王孫來此的目的,是為了一睹陳圓圓的芳容。他們對聲色甲天下的陳圓圓心儀已久,隻是無緣識得。聽說吳三桂要攜家帶口來祭祀父母,都想趁此機會看看陳圓圓到底是什麽樣子。
祭祀活動開始了,吳三桂攜著兒子吳應熊、吳應麒上了祭祀台。
吳三桂焚了三支香,向北鞠了三下躬,然後插入香爐,再取酒少許,淋在台麵上。
之後,攜著兒子同跪在香案之前,吳三桂仰望著長天,在心裏在默默地祈禱:父親吳襄、母親祖氏、弟三輔:你們若有在天之靈,就寬恕兒子和兄長吧!想我當時雖然握有重兵,卻不能保全雙親與兄弟,令你們命歸九泉,魂無寄處。為兒不孝,為兄不尊,三桂因此而設祭台,將自己內疚之心告慰你們,一則為了慰藉你們,二則為了減我罪孽等等。
吳三桂默想之時,突然聯想到那日劉宗敏滅他吳門的情景,不由悲從中來,放聲大哭,哭聲驚天動地。
百姓本多為來看鬧劇的,卻見吳三桂如此慟哭,知他是因悲痛所致,心裏頓時也傷感起來,有些婦人竟然以哭聲相和。
從此,錦州城裏的百姓對吳三桂的看法大大改觀,認為吳三桂是天下難得的孝子,甚至認為吳三桂為了報仇而引清兵入關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不過那些為了目睹陳圓圓芳容的人卻大失所望,因為吳三桂根本沒讓陳圓圓出門。因此,那些少年子弟大罵吳三桂。
但年老者卻駁斥少年說,陳圓圓再迷人,也隻是吳三桂的妾。按照祖例,她死後是不能進吳家祠堂的,怎麽能讓她去祭祀呢?
八、順治皇帝詔見吳三桂
順治皇帝自從將吳三桂出鎮錦州以來,一直沒有放鬆對他的監視,根據監視人報告,說吳三桂沉湎酒色,順治很放心並將此情轉告多爾袞。
多爾袞不信。他熟悉吳三桂的為人,覺得吳三桂不可能在短短的兩年內,便會變成這樣的人物。順治皇帝見多爾袞不相信,自己也便有了懷疑,因此打算詔見吳三桂。
吳三桂接到皇帝詔見的聖旨,心裏一時也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皇上詔見他的意圖是什麽?吳三桂打算問問舅父的幕僚,那個神秘的老者。
吳三桂將皇帝的聖旨讓老者看了,老者略思片刻,便向吳三桂道喜。吳三桂問喜從何來?老者說:“必是皇上得知公子沉湎酒色,不事軍務,對大清國已無威脅之事,有些不信,故召去以詳察。”
吳三桂問:“若如此,晚輩如何應付?”
老者說:“公子隻需與那白薔薇廝混幾日即可!”
吳三桂說:“先生說笑話了!”
老者肅然道:“並非老夫說笑,此事確需這樣!你想想,多爾袞是何等樣的人物,豈可被你假扮之相而蒙蔽?因此,你盡可去與白薔薇尋歡作樂,越過度越好!到時,讓多爾袞見到你那副虛脫的樣子,勝過任何逼真的裝扮!”
吳三桂說:“是因為愛妾身上天生就有一種讓人不敢褻瀆的光輝。”
陳圓圓說:“既然如此,你何不將她接到家裏來?”
吳三桂說:“現在我明白了,不接來比接來好!”
陳圓圓問:“為什麽?”
吳三桂說:“因為更容易讓人知曉我沉湎於女色!”
陳圓圓心領神會地笑了笑,然後說:“夫君不可忘了我!”
吳三桂說:“白薔薇固然迷人,但我更願意與神仙待在一起!”
吳三桂隔三差五地唿朋引伴浩浩蕩蕩去玉春堂與白薔薇廝混。而白薔薇因被吳三桂所寵,再也不肯接待任何客人。不久,錦州城裏無人不知吳三桂與白薔薇的風流事。
吳三桂不知自己做得怎麽樣,加上父母弟弟的忌日在即,吳三桂便想去問問那老者。
那天下午,吳三桂單騎奔郊外而來。
老者一見吳三桂,便當麵稱賀。
吳三桂便知自己做得不錯。吳三桂說:“感謝先生指點迷津!現在我父母忌日在即,我想奏請皇上,為我父母、弟弟疏乞賜恤。不知先生認為是時候了麽?”
老者說:“本應如此!”
吳三桂說:“那晚輩迴去便寫奏折!”
老者說:“還有一事,不知……”老者說到這裏,欲言又止。
吳三桂知他心有顧忌,便說:“先生有話盡管道來,晚輩無不遵從!”
老者說:“隻怕公子到時又有些舍不得!”
吳三桂一驚,不知他指什麽,但聯想到既然是舅舅的幕僚,絕不會做對自己有危害的事,便毅然說:“先生隻管差遣,晚輩無不從命!”
老者說:“自古君主都怕臣子功高蓋主,恐怕臣生叛逆之心。現在公子已屬此類。雖然公子經過此段裝扮,讓人減少了對你懷疑之心,但對朝廷之中那些精明之士來說,他們未必相信,也未必心服。所以,我請公子自辭親王,以示謙卑,這樣既可撫眾臣之心,又可懈皇上之意。不知你肯否?”
吳三桂說:“晚輩本來尚沒將這些放在心上,何況現在對己有利,晚輩從命便是。”
老者說:“如此甚好!我已為公子擬就奏折,公子看看如何!”
吳三桂接過一看,大意是:
自從出鎮錦州以來,我常思之,覺得自己有負皇上聖恩,因此,堅辭親王以服眾臣之心,敬請皇上準許。另外,我父母兄弟忌日在即,我奏請皇上恩準臣子設壇祭祀,一則表達自己紀念之意,二則可使自己不忘李賊滅門之仇……
吳三桂見老者文章如行雲流水,瀟灑自如卻又滴水不漏,便大加讚賞。
吳三桂迴來之後,便將先生所書奏折上呈皇上,不久就被禦批下來,同意他所有的請求。
吳三桂安排部下,在錦州城外搭一祭祀台。
錦州城裏的百姓見吳三桂的兵士在城外搭台,不知作為何用,便問這些兵士。兵士告訴百姓,此乃平西王為了祭祀他父母弟弟所用。
不久錦州城裏的人都知平西王在城外搭台要祭祀其父母弟弟一事。同時也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讚許他有孝心,不忘血肉之情;有人罵他隻有小孝,卻無大忠,隻記家仇,卻忘國恨;更多的人是蔑視他,說他已是無用之物,隻知聲色犬馬,不知忠孝廉恥。
吳三桂讓家人到街頭巷尾去搜集百姓意見。因此,百姓對他的心態他無不知曉。吳三桂聽了家人的匯報,心裏非常高興。他想:這比當初大家都暗地裏恨他強多了。
吳三桂決定利用這次祭祀活動來感動百姓,讓他們徹底改變對自己的印象。
父母弟弟的祭日到了,吳三桂攜家帶口出了城門。
那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與當初吳門被滅的時候有些相似。錦州城裏的百姓早就傾城而出在城外等候了。當然,他們大多數人是為了看吳家的祭祀活動的,但是,也有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公子王孫來此的目的,是為了一睹陳圓圓的芳容。他們對聲色甲天下的陳圓圓心儀已久,隻是無緣識得。聽說吳三桂要攜家帶口來祭祀父母,都想趁此機會看看陳圓圓到底是什麽樣子。
祭祀活動開始了,吳三桂攜著兒子吳應熊、吳應麒上了祭祀台。
吳三桂焚了三支香,向北鞠了三下躬,然後插入香爐,再取酒少許,淋在台麵上。
之後,攜著兒子同跪在香案之前,吳三桂仰望著長天,在心裏在默默地祈禱:父親吳襄、母親祖氏、弟三輔:你們若有在天之靈,就寬恕兒子和兄長吧!想我當時雖然握有重兵,卻不能保全雙親與兄弟,令你們命歸九泉,魂無寄處。為兒不孝,為兄不尊,三桂因此而設祭台,將自己內疚之心告慰你們,一則為了慰藉你們,二則為了減我罪孽等等。
吳三桂默想之時,突然聯想到那日劉宗敏滅他吳門的情景,不由悲從中來,放聲大哭,哭聲驚天動地。
百姓本多為來看鬧劇的,卻見吳三桂如此慟哭,知他是因悲痛所致,心裏頓時也傷感起來,有些婦人竟然以哭聲相和。
從此,錦州城裏的百姓對吳三桂的看法大大改觀,認為吳三桂是天下難得的孝子,甚至認為吳三桂為了報仇而引清兵入關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不過那些為了目睹陳圓圓芳容的人卻大失所望,因為吳三桂根本沒讓陳圓圓出門。因此,那些少年子弟大罵吳三桂。
但年老者卻駁斥少年說,陳圓圓再迷人,也隻是吳三桂的妾。按照祖例,她死後是不能進吳家祠堂的,怎麽能讓她去祭祀呢?
八、順治皇帝詔見吳三桂
順治皇帝自從將吳三桂出鎮錦州以來,一直沒有放鬆對他的監視,根據監視人報告,說吳三桂沉湎酒色,順治很放心並將此情轉告多爾袞。
多爾袞不信。他熟悉吳三桂的為人,覺得吳三桂不可能在短短的兩年內,便會變成這樣的人物。順治皇帝見多爾袞不相信,自己也便有了懷疑,因此打算詔見吳三桂。
吳三桂接到皇帝詔見的聖旨,心裏一時也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皇上詔見他的意圖是什麽?吳三桂打算問問舅父的幕僚,那個神秘的老者。
吳三桂將皇帝的聖旨讓老者看了,老者略思片刻,便向吳三桂道喜。吳三桂問喜從何來?老者說:“必是皇上得知公子沉湎酒色,不事軍務,對大清國已無威脅之事,有些不信,故召去以詳察。”
吳三桂問:“若如此,晚輩如何應付?”
老者說:“公子隻需與那白薔薇廝混幾日即可!”
吳三桂說:“先生說笑話了!”
老者肅然道:“並非老夫說笑,此事確需這樣!你想想,多爾袞是何等樣的人物,豈可被你假扮之相而蒙蔽?因此,你盡可去與白薔薇尋歡作樂,越過度越好!到時,讓多爾袞見到你那副虛脫的樣子,勝過任何逼真的裝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