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一聽,嚇得身子也軟了,立刻對馬士英說:“朕曆來不過問國事,如今讓朕操持,實在是勉為其難!朕也知道人心不穩,政權不固,可我哪裏有什麽良策?馬愛卿若有,隻管道來。”


    馬士英聽後,心裏暗喜。看來自己擁立福王為新君這著棋實在走得好,隻要自己步步為營地挾持福王,何愁天下之人不聽命於我。馬士英對福王說:“臣自陛下登基以來,日夜思念。覺得國無兵不保,兵不力無寧。要想使陛下江山固若金湯,代代相傳,須用精明強幹懂得行軍打仗之將領鎮守外沿。”


    福王一聽,認為有理,同時也為馬士英的忠心報國的精神所感動。於是,他對馬士英說:“馬愛卿精忠報國,替朕分憂,實為大臣們的楷模。隻是朕有所不知,我朝上下,有誰能擔當此重任?”


    馬士英說:“我朝兵部尚書史大人久於行營,精通兵法,戰功赫赫,史冊可彰。若得此人鎮守外沿,陛下何愁江山不保?”


    福王一聽大喜。“若非馬愛卿提及,朕幾乎要忘記史愛卿乃可用之人!不過,史愛卿得以重用,全在於馬愛卿薦賢之功。由此可見馬愛卿實是統帥群臣,輔佐察人的良才。從今天起,馬愛卿便作朕的首輔吧!”


    馬士英沒有想到事情會辦得如此順利。他一麵暗自高興,因為這樣一來,便可將史可法排斥於外,自己大權在握了;一麵又暗罵福王,好個昏君,連個輕重緩急也不分。聯想到這好處的得來全靠阮大铖的好主意,俗話說,飲水思源,自己可不能忘記阮大铖的功德了。於是,他趕忙跪下叩頭,高聲道:“謝主隆恩。”然後繼續說:“臣既得陛下隆恩,必思報之。今臣升遷為首輔,臣之職便已空缺,若臣一並為之,恐力所不能及,耽誤國事,請陛下另擇良才接之。”


    福王讚歎道:“馬愛卿居功不傲,舉賢又不遺餘力,實在令朕感動。隻是朕不知何人能擔此重任?”


    馬士英說:“臣思阮大铖德才兼備,可擔當此重任!”


    福王說:“就依了馬愛卿的意思吧。”


    於是,史可法便離開南京,出鎮揚州。而馬士英升為首輔,大權在握。


    三、弘光皇帝晉封吳三桂為薊國公


    馬士英作了弘光皇帝的首輔以後,借弘光皇帝之名在軍事上作了一係列部署,提出“江北與賊接壤,遂為中樞,議設四鎮,分轄其他”。命史可法以督師地位坐鎮揚州。命高傑駐守泗州,管轄徐州等十四州縣,經理河北、河南、開封、歸德一帶。劉澤清駐守淮安,管轄淮海等十一州縣,經理山東一帶。劉良佐駐守淮海,管轄鳳陽等九縣,經理河南陳、杞一帶。黃得功駐守廬州,管轄徐、和等十一州縣,經理光固一帶。


    馬士英設此四鎮作為軍事據點的目的是,作為南京的保護屏障。如果李自成在河北,則各鎮合力協防淮徐;若李自成在河南,則各鎮協守泗鳳兩縣;若李自成在河北、河南並犯,則各鎮嚴兵固守。


    一句話,馬士英作首輔的弘光政權認為威脅自身存在的力量來自農民軍。因此,將軍事戰略重點放到了撲滅農民軍的中興大業之中。


    弘光皇帝從登基以後,大興土木,修建興寧宮,建慈禧殿。終日沉湎酒色,以演雜劇,飲火酒,淫幼女為樂。對於國事一概不問,任憑馬士英而為。


    一六四四年七月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的消息傳到了南京,馬士英立刻慌了手腳。因為,他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清兵的力量。現在清兵入關,自然破壞他心中的戰略部署。


    於是,馬士英與阮大铖商量對策。


    馬士英說:“現在北京的情況,不知阮大人知道否?”


    阮大铖說:“知道!”


    馬士英問:“阮大人認為目前該如何作為?”


    阮大铖默想了一會,然後認真地說:“首要之舉要讓皇帝晉封吳三桂。”


    馬士英感到吃驚:“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國人眼裏看來是引狼入室,而大明天子為何反而要晉封他呢?這豈不是置民意於不顧麽?”


    阮大铖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引狼入室這不假,但他卻擊敗了李賊,從根本上掃除了大明的後患。至於是否合乎民意。這個可暫且不管!即使我們竭力地投民所好,那李賊會自動繳械麽?”


    馬士英由衷地讚道:“阮大人說得有理!”


    阮大铖說:“第二步便是乞求清兵不要南下攻打我們,承認我們政府的合法權利。”


    馬士英不解地問:“清朝對我們大明虎視眈眈數十年,現在進了關,其野心豈能自滅。聽說多爾袞在北京揚言‘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這話是什麽意思?還不是想入主中原!現在阮大人卻叫我們去乞求清兵,豈不是與虎謀皮麽?”


    阮大铖說:“非也。我們有句話是‘伸手不打笑臉人’。我們好端端地求和,那清兵雖然野蠻,卻也不好意思作難我們。再說,我大明這麽大,就讓他們吃,他們也未必吃得下。”


    馬士英聽了,覺得有理,便去找皇帝。皇帝正在飲酒作樂,不肯見他,說有什麽事要他看著辦就得了。但馬士英覺得事關重大,自己不敢擅自作主,非得見皇帝不可。弘光帝無法,隻得別了群臣,懶懶散散地出來了。


    弘光帝說:“馬愛卿見駕有何要事?快快道來。”


    馬士英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了賊寇李自成。”馬士英說後便觀察他的態度。


    弘光帝說:“這倒是值得慶賀的事!”


    馬士英見弘光帝並沒有意識到這其中的威脅,隻得點撥他,“現在清兵入關,對我大明構成威脅,不知皇上有何旨意?”


    弘光帝一聽,嚇得身體瑟瑟發抖,結結巴巴地說:“我能有什麽旨意呢?”


    馬士英心裏覺得好笑,說:“若能拉攏吳三桂,我們與清兵抗衡之時,就不會顯得力量單薄了。”


    弘光帝說:“可是,吳三桂是漢奸,我們怎去拉攏?再說我們去拉攏他,他未必會肯!”


    馬士英暗歎,皇帝還沒有糊塗透頂。馬士英說:“吳三桂現在成了沒娘的鬼,而皇上您是大明天子,你給他一個封號,他未必就不想接受。”


    弘光帝想了想說:“那你說給他一個什麽封號呢?”


    馬士英心想:“什麽封號都可以,反正他又不可能跑到南京來。”他說:“臣看皇上就晉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吧!”


    弘光帝說:“就依馬愛卿之意吧!”然後,他像突然想起了什麽似的,又對馬士英說:“僅僅封他個空號也不好,我看還得給他十萬石米,也表表朕的心意。”


    馬士英心裏罵道:好個大方的皇帝!你一開口就是十萬,現在兵荒馬亂的,我到哪調攏十萬石糧食給他吳三桂?但他嘴裏卻說:“臣遵旨。”


    弘光帝見事辦完,就要起身離去。


    馬士英心裏一驚,自己差點忘了大事。於是立刻對弘光帝說:“臣還有一件大事要奏請皇上。”


    弘光帝心想,這馬老頭怎如此囉嗦?什麽事你都給辦了不就得了,不然要你這個首輔幹什麽?弘光帝不耐煩地說:“馬愛卿有事快奏上來。”他的心裏還在記掛著那群風騷迷人的姬妾。


    馬士英說:“現在我朝兵力全都部署去對付李賊了,倘若清兵南犯,我朝如何應付?請皇上明示。”


    弘光帝嚇得一呆,戰戰兢兢地說:“若清兵南犯我朝,你道如何是好?”


    馬士英心裏好笑,我本要問你,你倒反問起我來了。馬士英說:“臣以為,對於清兵,隻可交,不可戰,因為我們的力量要用來對付李賊。”


    弘光帝問:“我們的兵力既可對付李賊,為何卻不能對付清兵?”


    馬士英說:“李賊毀我大明社稷,逼死崇禎帝,我朝與他仇深似海不共戴天。因此,我們的兵力自然要用來對付李賊了。”


    弘光帝問:“可是清兵入關,也未必不想滅我明朝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非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非魚並收藏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