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多爾袞旁若無人地大笑起來:“洪大人不必驚慌,我隻想問我們進京之後怎麽辦?”
洪承疇戰戰兢兢地說:“進京之時,必須要名正言順,否則激起漢人怨恨,事情便難辦些!”
多爾袞說:“怎麽才能做到名正言順?”
洪承疇說:“漢族人將大明江山看得很重,都以為大明朝就是他們自己的。隻要我們說是為了保護明廷而來,漢人必然會歡迎的。”
多爾袞覺得奇怪,問:“那李自成後來卻為何沒有受到京城人們的擁戴呢?”
洪承疇說:“那隻是因為李賊進城的宗旨是為了推翻明廷。”
多爾袞想了想說:“我沒有覺察出我們與李自成有何區別!”在他心裏,他認為自己也是想推翻明廷。因此,他覺得如果漢人歡迎自己而不歡迎李自成是不可理喻的。
洪承疇說:“這其中有很大的不同!”
多爾袞來了興趣,問:“有何不同?”
洪承疇說:“當然,區別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說的方式。對於我們與李自成進京的目的,漢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區別在於李自成進京時,宣揚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推翻明廷,而我們宣揚自己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明廷。”
多爾袞越發覺得不可思議,奇怪地問:“洪大人的意思莫非是指漢人隻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麽?”
洪承疇逢迎他說:“大王的悟性極高,一點即透。漢人真是這樣!就好比你對待一個漢人,打他一記耳光時,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他必會奮力反抗,甚至以死抗爭;如果在私下裏打他,他不會反抗,甚至不會感到受到了侮辱!”
多爾袞問:“他不同樣都是受到了侮辱麽?”
洪承疇說:“這其中便有大大的不同。無人在時,你打他耳光,他隻會覺得你打了他,卻不會認為你侮辱了他;有人在時,你打他耳光,他不會覺得你打了他,而是認為你侮辱了他。其關鍵在於:有沒有人知道你打了他。”
多爾袞問:“怎麽會這樣呢?”
洪承疇說:“因為人在多數情況下並非為自己活著,而為別人活著。”
多爾袞讚歎說:“漢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然後語氣一轉,繼續說:“按洪大人的意思,隻要我們繼續打著保明廷的旗號便夠了麽?”
洪承疇說:“基本如此!”
多爾袞問:“洪大人能否說得更明白些?”
洪承疇說:“進京之前,我們發布一布告,告知明眾,我們進京之目的是為了複君父仇保護明廷,等待太子,光複明廷。進京之後,我們守好明廷宗室即可!”
多爾袞會心一笑,心想:我非為明廷的孝子賢孫,卻為何幫明廷守好宗室?從這裏也可看出洪承疇尚存一絲私心。我隻管先進了京城再說!多爾袞忍不住又看了洪承疇一眼。洪承疇惶恐地避開了他的目光。多爾袞心裏沾沾自喜,任你洪承疇奸似鬼,也要吃本大王的洗腳水。
根據洪承疇的意思,多爾袞打出了保護明廷光複明廷的旗號,並率兵於一六四四年六月六日進京。
那是極晴朗的日子,天空之中已沒有春日朦朦朧朧纏纏膩膩的情緒,已呈現出夏日時的清清爽爽利利索索的氤氳。多爾袞坐在極為華麗的馬車之上,眺望著四周目光各異的漢人,心裏充滿了無限的快感。他認真地觀察著歡迎自己的人們,想從中尋找出一些特別的地方來。果然,他發現了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歡迎的隊伍之中,沒有普普通通的百姓,隻有明廷故官或者高賈大戶。那些百姓隻是站在離歡迎隊伍很遠的地方,用一種審視的目光看著多爾袞和多爾袞所率領的清兵。不知為什麽,多爾袞心裏劃過一絲恐慌。
見到富麗堂皇的皇宮之後,多爾袞所有的雜緒都消失了,完全沉浸於漢族文化的氛圍之中,為明廷皇帝所享受的榮華富貴而驚歎!多爾袞率眾人走進英武殿,情不自禁地朝皇帝的禦座走去,然後便坐了上去。
洪承疇說:“這就是皇帝的禦座!”
多爾袞故作吃驚地連忙站立起來。其實他知道這是明廷皇帝坐的地方。因此,在心裏他有些怨恨洪承疇!同時,也不得不為洪承疇的縝密心思而讚歎。他知道洪承疇在提示著他!突然他想到上午進城時的奇異現象,便問洪承疇:“本大王進京之時,為何隻見明廷故官和一些商賈之人在歡迎,卻不見百姓呢?”
洪承疇笑了笑說:“這不用奇怪!”
多爾袞問:“我隻是不明其中道理。”
洪承疇說:“在百姓看來,興,是興皇帝之明廷;滅,也是滅皇帝之明廷。是興是滅又與己何幹?”
多爾袞一臉驚詫地看著洪承疇,心想:原來漢文化如此精深,自己要學的地方還多著呢!
四、吳三桂恐怕再失時機而班師迴朝
在固關休整的吳三桂見李自成逃入山西,頭腦漸漸冷靜下來,再無窮追李自成的興致,經過仔細的考慮,他覺得自己中了多爾袞的惡計。雖說自己應該為吳家報仇雪恨而追殺李自成,但多爾袞慫恿自己去報仇所表現出來的“義氣”卻未必是出於好意。他隻是為了阻止自己進京!然而自己在血仇蒙住了眼睛的情況下竟然忘記了國事,失去了進京恢複明室的大好時機。
他認為自己不能夠一錯再錯落個千古遺恨。自己必須盡快迴京,一者可監視多爾袞的行動,二者可籌劃恢複明室之計。然而,令他心裏有所顧忌的是阿濟格及六萬清兵。阿濟格本來就是來牽製自己的。現在自己如果提出來要返京,阿濟格想必不會同意。如果自己與阿濟格發生衝突,阿濟格的力量又優於自己,自己勢必要吃虧。所以,他不得不慎重起來。為此,他召集自己的將領開了個絕密會議。
吳三桂將自己的意圖與憂慮都對眾將領說了,然後要眾將領幫他出個主意。
胡守亮說:“隻要我們仍然按兵不動一段時間,阿濟格便會同意我們班師迴京的。”
吳三桂問:“這卻是為何?”
胡守亮說:“因為這樣,阿濟格便會生疑,一生疑,他就不敢隨我軍深入山西去追殺李自成。到那時,他便隻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同意我們迴京!”
吳三桂想了想,雖然覺得胡守亮的主意可行,但怕時間緊迫,誤了大事,正要說出自己的顧慮時,方獻廷說話了。
方獻廷說:“此計雖好,卻不可施行!”
吳三桂故作不解地問:“為何不能施行?”
方獻廷說:“因為時間緊迫,我們不能再等待,若再失時機,必將鑄成千古大錯。”
吳三桂沒有作任何表示,隻是問:“請問你有何妙計?”
方獻廷說:“其實談不上妙計!隻是對胡兄之計有些更改罷了。胡兄認為等待阿濟格生疑,這是被動的。我認為倒不如變被動為主動,設計使阿濟格生疑。”
吳三桂略表讚許,然後說:“你將自己的計謀說出來吧!”
方獻廷便將自己的計策說出來了。
自從隨吳三桂追殺李自成至固關以來,阿濟格心裏已隱隱不安。他的內心是矛盾的。如果隨吳三桂繼續追殺李自成,怕自己控製不住吳三桂,自己一逼,反令吳與李結盟。到那時,自己便反被吳三桂控製,甚至圍殺!如果不逼吳三桂繼續追殺李自成,又怕放虎歸山,讓李自成逃了。
現在,他見吳三桂駐在固關已休整多日,絲毫沒有要繼續去追李自成的跡象,他認為這其中有陰謀,但到底會是什麽陰謀呢?他沒有根據,也說不上來。因此他打定主意派人嚴密注視吳三桂的動向。
但經過兩日觀察,除了吳三桂按兵不動之外,仍然沒有其他跡象。阿濟格便有些急了,親自跑到吳三桂的帳篷裏來了。
阿濟格直接奔入帳篷,卻未見吳三桂坐於軍帳之中,心裏一愣,便問兵士。兵士告訴他說吳三桂已不進軍賬多日。阿濟格心裏更多了些疑惑,問吳三桂現在何處?兵士告訴他說吳三桂在自己的房裏。
洪承疇戰戰兢兢地說:“進京之時,必須要名正言順,否則激起漢人怨恨,事情便難辦些!”
多爾袞說:“怎麽才能做到名正言順?”
洪承疇說:“漢族人將大明江山看得很重,都以為大明朝就是他們自己的。隻要我們說是為了保護明廷而來,漢人必然會歡迎的。”
多爾袞覺得奇怪,問:“那李自成後來卻為何沒有受到京城人們的擁戴呢?”
洪承疇說:“那隻是因為李賊進城的宗旨是為了推翻明廷。”
多爾袞想了想說:“我沒有覺察出我們與李自成有何區別!”在他心裏,他認為自己也是想推翻明廷。因此,他覺得如果漢人歡迎自己而不歡迎李自成是不可理喻的。
洪承疇說:“這其中有很大的不同!”
多爾袞來了興趣,問:“有何不同?”
洪承疇說:“當然,區別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說的方式。對於我們與李自成進京的目的,漢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區別在於李自成進京時,宣揚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推翻明廷,而我們宣揚自己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明廷。”
多爾袞越發覺得不可思議,奇怪地問:“洪大人的意思莫非是指漢人隻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麽?”
洪承疇逢迎他說:“大王的悟性極高,一點即透。漢人真是這樣!就好比你對待一個漢人,打他一記耳光時,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他必會奮力反抗,甚至以死抗爭;如果在私下裏打他,他不會反抗,甚至不會感到受到了侮辱!”
多爾袞問:“他不同樣都是受到了侮辱麽?”
洪承疇說:“這其中便有大大的不同。無人在時,你打他耳光,他隻會覺得你打了他,卻不會認為你侮辱了他;有人在時,你打他耳光,他不會覺得你打了他,而是認為你侮辱了他。其關鍵在於:有沒有人知道你打了他。”
多爾袞問:“怎麽會這樣呢?”
洪承疇說:“因為人在多數情況下並非為自己活著,而為別人活著。”
多爾袞讚歎說:“漢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然後語氣一轉,繼續說:“按洪大人的意思,隻要我們繼續打著保明廷的旗號便夠了麽?”
洪承疇說:“基本如此!”
多爾袞問:“洪大人能否說得更明白些?”
洪承疇說:“進京之前,我們發布一布告,告知明眾,我們進京之目的是為了複君父仇保護明廷,等待太子,光複明廷。進京之後,我們守好明廷宗室即可!”
多爾袞會心一笑,心想:我非為明廷的孝子賢孫,卻為何幫明廷守好宗室?從這裏也可看出洪承疇尚存一絲私心。我隻管先進了京城再說!多爾袞忍不住又看了洪承疇一眼。洪承疇惶恐地避開了他的目光。多爾袞心裏沾沾自喜,任你洪承疇奸似鬼,也要吃本大王的洗腳水。
根據洪承疇的意思,多爾袞打出了保護明廷光複明廷的旗號,並率兵於一六四四年六月六日進京。
那是極晴朗的日子,天空之中已沒有春日朦朦朧朧纏纏膩膩的情緒,已呈現出夏日時的清清爽爽利利索索的氤氳。多爾袞坐在極為華麗的馬車之上,眺望著四周目光各異的漢人,心裏充滿了無限的快感。他認真地觀察著歡迎自己的人們,想從中尋找出一些特別的地方來。果然,他發現了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歡迎的隊伍之中,沒有普普通通的百姓,隻有明廷故官或者高賈大戶。那些百姓隻是站在離歡迎隊伍很遠的地方,用一種審視的目光看著多爾袞和多爾袞所率領的清兵。不知為什麽,多爾袞心裏劃過一絲恐慌。
見到富麗堂皇的皇宮之後,多爾袞所有的雜緒都消失了,完全沉浸於漢族文化的氛圍之中,為明廷皇帝所享受的榮華富貴而驚歎!多爾袞率眾人走進英武殿,情不自禁地朝皇帝的禦座走去,然後便坐了上去。
洪承疇說:“這就是皇帝的禦座!”
多爾袞故作吃驚地連忙站立起來。其實他知道這是明廷皇帝坐的地方。因此,在心裏他有些怨恨洪承疇!同時,也不得不為洪承疇的縝密心思而讚歎。他知道洪承疇在提示著他!突然他想到上午進城時的奇異現象,便問洪承疇:“本大王進京之時,為何隻見明廷故官和一些商賈之人在歡迎,卻不見百姓呢?”
洪承疇笑了笑說:“這不用奇怪!”
多爾袞問:“我隻是不明其中道理。”
洪承疇說:“在百姓看來,興,是興皇帝之明廷;滅,也是滅皇帝之明廷。是興是滅又與己何幹?”
多爾袞一臉驚詫地看著洪承疇,心想:原來漢文化如此精深,自己要學的地方還多著呢!
四、吳三桂恐怕再失時機而班師迴朝
在固關休整的吳三桂見李自成逃入山西,頭腦漸漸冷靜下來,再無窮追李自成的興致,經過仔細的考慮,他覺得自己中了多爾袞的惡計。雖說自己應該為吳家報仇雪恨而追殺李自成,但多爾袞慫恿自己去報仇所表現出來的“義氣”卻未必是出於好意。他隻是為了阻止自己進京!然而自己在血仇蒙住了眼睛的情況下竟然忘記了國事,失去了進京恢複明室的大好時機。
他認為自己不能夠一錯再錯落個千古遺恨。自己必須盡快迴京,一者可監視多爾袞的行動,二者可籌劃恢複明室之計。然而,令他心裏有所顧忌的是阿濟格及六萬清兵。阿濟格本來就是來牽製自己的。現在自己如果提出來要返京,阿濟格想必不會同意。如果自己與阿濟格發生衝突,阿濟格的力量又優於自己,自己勢必要吃虧。所以,他不得不慎重起來。為此,他召集自己的將領開了個絕密會議。
吳三桂將自己的意圖與憂慮都對眾將領說了,然後要眾將領幫他出個主意。
胡守亮說:“隻要我們仍然按兵不動一段時間,阿濟格便會同意我們班師迴京的。”
吳三桂問:“這卻是為何?”
胡守亮說:“因為這樣,阿濟格便會生疑,一生疑,他就不敢隨我軍深入山西去追殺李自成。到那時,他便隻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同意我們迴京!”
吳三桂想了想,雖然覺得胡守亮的主意可行,但怕時間緊迫,誤了大事,正要說出自己的顧慮時,方獻廷說話了。
方獻廷說:“此計雖好,卻不可施行!”
吳三桂故作不解地問:“為何不能施行?”
方獻廷說:“因為時間緊迫,我們不能再等待,若再失時機,必將鑄成千古大錯。”
吳三桂沒有作任何表示,隻是問:“請問你有何妙計?”
方獻廷說:“其實談不上妙計!隻是對胡兄之計有些更改罷了。胡兄認為等待阿濟格生疑,這是被動的。我認為倒不如變被動為主動,設計使阿濟格生疑。”
吳三桂略表讚許,然後說:“你將自己的計謀說出來吧!”
方獻廷便將自己的計策說出來了。
自從隨吳三桂追殺李自成至固關以來,阿濟格心裏已隱隱不安。他的內心是矛盾的。如果隨吳三桂繼續追殺李自成,怕自己控製不住吳三桂,自己一逼,反令吳與李結盟。到那時,自己便反被吳三桂控製,甚至圍殺!如果不逼吳三桂繼續追殺李自成,又怕放虎歸山,讓李自成逃了。
現在,他見吳三桂駐在固關已休整多日,絲毫沒有要繼續去追李自成的跡象,他認為這其中有陰謀,但到底會是什麽陰謀呢?他沒有根據,也說不上來。因此他打定主意派人嚴密注視吳三桂的動向。
但經過兩日觀察,除了吳三桂按兵不動之外,仍然沒有其他跡象。阿濟格便有些急了,親自跑到吳三桂的帳篷裏來了。
阿濟格直接奔入帳篷,卻未見吳三桂坐於軍帳之中,心裏一愣,便問兵士。兵士告訴他說吳三桂已不進軍賬多日。阿濟格心裏更多了些疑惑,問吳三桂現在何處?兵士告訴他說吳三桂在自己的房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