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自成又令大軍在山海關外麵列好陣,同時依然準備部署人員攻擊山海關。李自成坐鎮在指揮台上,看著山海關,山海關一片寧靜。他想:也許是經曆昨日的苦戰,吳三桂的士兵已經勞累,山海關內才會如此寧靜。
正在李自成想著心事之時,山海關城門大開,吳三桂率領著大軍鋪天蓋地地卷來。
李自成心中一驚,先是沒有迴過神來,後來頭腦一清醒,心中大喜,罵道:這才叫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偏要行!吳三桂,你的死期到了。昨天我還在與眾將領商量如何引蛇出洞,沒有想到今日不需引,你卻出來了。李自成神情亢奮,來不及細想,便對眾將領說:“傳我命令,將吳三桂包抄,一舉殲滅。”
李自成傳令下去後,農民軍便在地勢較為開闊的一片石處布陣,就像做好了一個口袋等待吳三桂來鑽。
沒有想到吳三桂卻偏偏往口袋裏鑽!李自成見之,高唿:“給我拚死殺敵!能殺吳三桂者,我封他為大將!”
農民軍向吳三桂蜂擁而去。立即,農民軍和關寧鐵騎短兵相接,哭殺聲頓起。
多爾袞率軍掩蔽在一片石外觀戰,洪承疇說:“大王,出戰吧!”多爾袞笑了笑說:“時候還早著呢?”洪承疇心中罵道:這個老奸巨猾的清鬼!
戰鬥立時陷入白熱化的階段,關寧鐵騎與農民軍都死傷慘重,吳三桂見自己的兄弟一批批倒下,心裏急得要吐血,他心想:多爾袞在哪裏?怎麽還不見出來!如果他不出來的話,我關寧鐵騎豈不會滅亡?想到此處,他心裏有了後怕!自己一定得殺出一條血路來,不能讓兄弟們都屈死在這裏。於是,吳三桂引吭高唿:“兄弟們跟我衝,衝出包圍便是生路。”關寧鐵騎在吳三桂高唿之下,都向吳三桂湧來。吳三桂帶領著數萬鐵騎在衝。
洪承疇見吳三桂的官兵死亡慘重,他心裏隱隱作痛。說實在話,他雖然投降了多爾袞,但他的內心一直對吳三桂這個老部下抱有一份感情,因此,麵對此情此景,他的內心非常複雜。他忍不住又說:“大王,該出兵了!”
多爾袞看他一眼,洪承疇被多爾袞鋒利的目光逼得低下了頭。多爾袞依然沒有要出兵的意思,他想讓戰局發展到對自己更加有利的時候才出兵。
突然,太陽躲進了雲層,天空昏暗起來,大地上卷起一股烈風,將地上的塵土都卷到了天空,並在天空中彌漫開來,風沙遮天蔽日,使短兵相接的兵士無法辨認對方,戰場上一片混亂。
這時,多爾袞大旗一揮。十多萬清兵如同神兵天降,向一片石卷地而來。
當李自成看到清兵突然殺至,驚得幾乎要昏過去。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清兵會來。
李自成的農民軍本來已極疲勞,如今哪經得起清兵的衝撞,一觸之下便潰不成軍。
李自成見勢不好,率軍向永平方向退去。
第十章 左右為難
一、李自成向吳三桂求和,兩人在永平達成聯盟
從山海關撤到永平時,夜已深。李自成疲乏極了,可是一見眾將士萎靡不振的樣子,心裏就無法平靜下來。想到從自己率兵乘興而來到敗興而歸,就是那麽短短的幾天,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對自己已經極為不利,李自成心裏非常沮喪。
僅僅是吳三桂那幾萬兵力,我李自成還不放在心上,完全可以將它消滅。但是,現在又有清兵十多萬,而且清兵也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自己要與他們決戰的話,肯定會是兩敗俱傷的局勢,兩敗俱傷,誰會得利呢?那肯定是清朝!如果自己逞一時之勇,與吳三桂血戰到底的話,那自己便等於把大明的江山拱手送給了清朝。那樣,自己豈不成了千古罪人麽?想到此處,李自成內心打了個寒戰。但是,如果自己向吳三桂求和的話,吳三桂會不會認為自己示弱,然後猛力攻擊我們,反而加速雙方的自相殘殺?
李自成想來想去,心裏依然沒有個結果,他隻好把眾將領召集起來商量。當李自成將自己心中所想告訴眾將領時,眾將領之中立時產生了兩種對立的意見。
一種認為:我軍新敗,士氣不振,而吳三桂有清兵援助,自己如與吳三桂決戰,那勢必是兩敗俱傷,所以,不宜戰隻宜和。
一種認為:今日之局之所以敗,並不是因為大順軍不行,而是因為清兵的出其不意。大順軍應該趁機將吳三桂消滅,將清兵擊潰,那麽便一勞永逸,對大順政權的鞏固極為有利。
李自成見請眾將來商量,依然沒有個結果,便選擇了求和這條路。李自成問誰可擔當出使重任?李自成的打算是,萬一求和不成,再戰不遲。
張若麒毛遂自薦地說:“我去!”
李自成見是有勇有謀能說會道的兵部尚書張若麒,便點頭答應了。要他今夜好好休息,明日出使吳三桂軍營。
此時吳三桂已率兵將永平包圍。
吳三桂心裏並不比李自成好過!雖說今日大敗李自成,但無論他怎麽安慰自己,都覺得這勝利與自己無關,因此,他絲毫沒有歡愉之感!相反,他甚至覺得有些恥辱,是清兵參與進來所帶來的恥辱!雖說清兵是自己請來的。唯一可讓自己覺得安慰的是大明朝的力量保存了。
現在自己與清兵將李自成包圍了,吳三桂心裏反而矛盾極了。打,還是不打,他心裏難以決斷。打吧,李自成與自己都會沒有好結果,撿便宜的是多爾袞。同時,他還總有種自己兄弟打仗,讓外人看熱鬧撿便宜的感覺。不打吧,已是騎虎之勢不說,更不知李自成那邊的態度。
無奈之下,吳三桂也隻好召集眾將來商量。然而,吳三桂的部下也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一種是主戰:認為機會難得,時不我待!現在既將李自成引出來了,又有清兵援助,而李自成新敗,正好一鼓作氣將李自成滅了,自己再找出太子,光複明室。
一種是求和:認為李自成雖然新敗,但其主要實力仍在。清兵雖然會援助自己,但清兵先會觀望,待到兩敗俱傷之時才會出手,前次就是證明。如果硬要戰,那隻有多爾袞是勝者,而明朝將無力與他抗衡,後果不堪設想。
吳三桂綜合兩種意見,比較傾向第二種意見。當然,這其中還包含著吳三桂的一些私心:那就是父親和陳圓圓還在李自成的手中。他雖然主張和,但並不願意主動提出來,他想先看看李自成那邊的動靜再說。
第二日,吳三桂正在軍營之中思量著,部下報告:“李自成使者求見。”
吳三桂一聽,猜知可能是李自成派人求和來了。因為在他看來,李自成比他更有理由要求和。他讓李自成使者進來,並思索如何與他應付。
張若麒走進帳篷,對吳三桂施禮。
吳三桂問:“來人是誰?”
張若麒說:“大順兵部尚書張若麒!”
吳三桂問:“李自成派你前來何事?”
張若麒見吳三桂態度傲慢,幹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便對吳三桂說:“來給吳三桂出主意來了。”
吳三桂知其心意,便故意斥責道:“大膽狂徒,敢在本大人麵前妄言,拉出去給我斬了!”
張若麒卻麵不改色心不跳地站著。
吳三桂見之,暗暗吃驚。李自成手下竟有這等部下,難怪他能形成大勢。然而,正是張若麒的不動聲色給吳三桂出了個難題,當自己的部下真要拉張若麒去斬首時,吳三桂不得不阻止他們。難道自己真能殺張若麒麽?吳三桂問:“剛才你為何不求饒?”
張若麒說:“將軍要殺,求饒又有何用?”
吳三桂不由自主地點點頭,然後問:“李自成派你前來,到底所為何事?”
張若麒說:“派我前來與將軍議和!”
吳三桂故作不解地說:“我軍新勝,貴軍新敗,且我有清兵援助,打敗貴軍指日可待,我為何要與你們議和?”
張若麒說:“將軍自欺太深了。”
吳三桂驚訝地問:“大人何故言我自欺?”他心裏在想,看張若麒的洞察力如何。
張若麒說:“我軍新敗,沒錯,但我軍的主力仍存!且上次與貴軍交鋒,其敗不在於實力,而在清兵的出其不意。而貴軍勢單力薄不說,且多爾袞未必真心幫助你。”
吳三桂故意斥責張若麒:“你想挑撥我與多爾袞的關係麽?”
正在李自成想著心事之時,山海關城門大開,吳三桂率領著大軍鋪天蓋地地卷來。
李自成心中一驚,先是沒有迴過神來,後來頭腦一清醒,心中大喜,罵道:這才叫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偏要行!吳三桂,你的死期到了。昨天我還在與眾將領商量如何引蛇出洞,沒有想到今日不需引,你卻出來了。李自成神情亢奮,來不及細想,便對眾將領說:“傳我命令,將吳三桂包抄,一舉殲滅。”
李自成傳令下去後,農民軍便在地勢較為開闊的一片石處布陣,就像做好了一個口袋等待吳三桂來鑽。
沒有想到吳三桂卻偏偏往口袋裏鑽!李自成見之,高唿:“給我拚死殺敵!能殺吳三桂者,我封他為大將!”
農民軍向吳三桂蜂擁而去。立即,農民軍和關寧鐵騎短兵相接,哭殺聲頓起。
多爾袞率軍掩蔽在一片石外觀戰,洪承疇說:“大王,出戰吧!”多爾袞笑了笑說:“時候還早著呢?”洪承疇心中罵道:這個老奸巨猾的清鬼!
戰鬥立時陷入白熱化的階段,關寧鐵騎與農民軍都死傷慘重,吳三桂見自己的兄弟一批批倒下,心裏急得要吐血,他心想:多爾袞在哪裏?怎麽還不見出來!如果他不出來的話,我關寧鐵騎豈不會滅亡?想到此處,他心裏有了後怕!自己一定得殺出一條血路來,不能讓兄弟們都屈死在這裏。於是,吳三桂引吭高唿:“兄弟們跟我衝,衝出包圍便是生路。”關寧鐵騎在吳三桂高唿之下,都向吳三桂湧來。吳三桂帶領著數萬鐵騎在衝。
洪承疇見吳三桂的官兵死亡慘重,他心裏隱隱作痛。說實在話,他雖然投降了多爾袞,但他的內心一直對吳三桂這個老部下抱有一份感情,因此,麵對此情此景,他的內心非常複雜。他忍不住又說:“大王,該出兵了!”
多爾袞看他一眼,洪承疇被多爾袞鋒利的目光逼得低下了頭。多爾袞依然沒有要出兵的意思,他想讓戰局發展到對自己更加有利的時候才出兵。
突然,太陽躲進了雲層,天空昏暗起來,大地上卷起一股烈風,將地上的塵土都卷到了天空,並在天空中彌漫開來,風沙遮天蔽日,使短兵相接的兵士無法辨認對方,戰場上一片混亂。
這時,多爾袞大旗一揮。十多萬清兵如同神兵天降,向一片石卷地而來。
當李自成看到清兵突然殺至,驚得幾乎要昏過去。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清兵會來。
李自成的農民軍本來已極疲勞,如今哪經得起清兵的衝撞,一觸之下便潰不成軍。
李自成見勢不好,率軍向永平方向退去。
第十章 左右為難
一、李自成向吳三桂求和,兩人在永平達成聯盟
從山海關撤到永平時,夜已深。李自成疲乏極了,可是一見眾將士萎靡不振的樣子,心裏就無法平靜下來。想到從自己率兵乘興而來到敗興而歸,就是那麽短短的幾天,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對自己已經極為不利,李自成心裏非常沮喪。
僅僅是吳三桂那幾萬兵力,我李自成還不放在心上,完全可以將它消滅。但是,現在又有清兵十多萬,而且清兵也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自己要與他們決戰的話,肯定會是兩敗俱傷的局勢,兩敗俱傷,誰會得利呢?那肯定是清朝!如果自己逞一時之勇,與吳三桂血戰到底的話,那自己便等於把大明的江山拱手送給了清朝。那樣,自己豈不成了千古罪人麽?想到此處,李自成內心打了個寒戰。但是,如果自己向吳三桂求和的話,吳三桂會不會認為自己示弱,然後猛力攻擊我們,反而加速雙方的自相殘殺?
李自成想來想去,心裏依然沒有個結果,他隻好把眾將領召集起來商量。當李自成將自己心中所想告訴眾將領時,眾將領之中立時產生了兩種對立的意見。
一種認為:我軍新敗,士氣不振,而吳三桂有清兵援助,自己如與吳三桂決戰,那勢必是兩敗俱傷,所以,不宜戰隻宜和。
一種認為:今日之局之所以敗,並不是因為大順軍不行,而是因為清兵的出其不意。大順軍應該趁機將吳三桂消滅,將清兵擊潰,那麽便一勞永逸,對大順政權的鞏固極為有利。
李自成見請眾將來商量,依然沒有個結果,便選擇了求和這條路。李自成問誰可擔當出使重任?李自成的打算是,萬一求和不成,再戰不遲。
張若麒毛遂自薦地說:“我去!”
李自成見是有勇有謀能說會道的兵部尚書張若麒,便點頭答應了。要他今夜好好休息,明日出使吳三桂軍營。
此時吳三桂已率兵將永平包圍。
吳三桂心裏並不比李自成好過!雖說今日大敗李自成,但無論他怎麽安慰自己,都覺得這勝利與自己無關,因此,他絲毫沒有歡愉之感!相反,他甚至覺得有些恥辱,是清兵參與進來所帶來的恥辱!雖說清兵是自己請來的。唯一可讓自己覺得安慰的是大明朝的力量保存了。
現在自己與清兵將李自成包圍了,吳三桂心裏反而矛盾極了。打,還是不打,他心裏難以決斷。打吧,李自成與自己都會沒有好結果,撿便宜的是多爾袞。同時,他還總有種自己兄弟打仗,讓外人看熱鬧撿便宜的感覺。不打吧,已是騎虎之勢不說,更不知李自成那邊的態度。
無奈之下,吳三桂也隻好召集眾將來商量。然而,吳三桂的部下也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一種是主戰:認為機會難得,時不我待!現在既將李自成引出來了,又有清兵援助,而李自成新敗,正好一鼓作氣將李自成滅了,自己再找出太子,光複明室。
一種是求和:認為李自成雖然新敗,但其主要實力仍在。清兵雖然會援助自己,但清兵先會觀望,待到兩敗俱傷之時才會出手,前次就是證明。如果硬要戰,那隻有多爾袞是勝者,而明朝將無力與他抗衡,後果不堪設想。
吳三桂綜合兩種意見,比較傾向第二種意見。當然,這其中還包含著吳三桂的一些私心:那就是父親和陳圓圓還在李自成的手中。他雖然主張和,但並不願意主動提出來,他想先看看李自成那邊的動靜再說。
第二日,吳三桂正在軍營之中思量著,部下報告:“李自成使者求見。”
吳三桂一聽,猜知可能是李自成派人求和來了。因為在他看來,李自成比他更有理由要求和。他讓李自成使者進來,並思索如何與他應付。
張若麒走進帳篷,對吳三桂施禮。
吳三桂問:“來人是誰?”
張若麒說:“大順兵部尚書張若麒!”
吳三桂問:“李自成派你前來何事?”
張若麒見吳三桂態度傲慢,幹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便對吳三桂說:“來給吳三桂出主意來了。”
吳三桂知其心意,便故意斥責道:“大膽狂徒,敢在本大人麵前妄言,拉出去給我斬了!”
張若麒卻麵不改色心不跳地站著。
吳三桂見之,暗暗吃驚。李自成手下竟有這等部下,難怪他能形成大勢。然而,正是張若麒的不動聲色給吳三桂出了個難題,當自己的部下真要拉張若麒去斬首時,吳三桂不得不阻止他們。難道自己真能殺張若麒麽?吳三桂問:“剛才你為何不求饒?”
張若麒說:“將軍要殺,求饒又有何用?”
吳三桂不由自主地點點頭,然後問:“李自成派你前來,到底所為何事?”
張若麒說:“派我前來與將軍議和!”
吳三桂故作不解地說:“我軍新勝,貴軍新敗,且我有清兵援助,打敗貴軍指日可待,我為何要與你們議和?”
張若麒說:“將軍自欺太深了。”
吳三桂驚訝地問:“大人何故言我自欺?”他心裏在想,看張若麒的洞察力如何。
張若麒說:“我軍新敗,沒錯,但我軍的主力仍存!且上次與貴軍交鋒,其敗不在於實力,而在清兵的出其不意。而貴軍勢單力薄不說,且多爾袞未必真心幫助你。”
吳三桂故意斥責張若麒:“你想挑撥我與多爾袞的關係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