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一會兒,一百單八名麻服衛士開路,接著是六十四名樂手,或吹或敲,哀樂聲聲;再後麵是二十四名奇服巫女,簇擁一輛駟馬大車,車上站著一個白眉紅發的神巫;神巫後麵緊隨的是三十二名六至十三歲的童男童女,按年齡分成一十六對,皆雙腿盤坐,分對坐於由麻服做成的平台上麵,每對由兩名麻服壯漢抬著;這些孩子未穿麻服,個個衣著光鮮,瞪著好奇的大眼左顧右盼,有的嘴裏還吃著零食,覺得這一切甚是好玩,幾個小一點的仍在指指點點,吃吃發笑。孩子們身後,又是二十四名巫女。
看到孩子們的天真樣子,眾多觀者不忍目睹,紛紛以袖拭淚。一個小女孩看得眼熱,指著被抬的孩子衝著身邊的一個年輕女人大叫:“娘,娘,我也要坐在上麵!”
那女人一把將女兒抱起,不無恐懼地扭過身子,完全不顧小女孩的哭鬧,飛步閃入旁邊小路,好似走晚一步,她的女兒真的要被抬走一樣。
靳尚冷冷地望著這隊人流,麵上毫無表情。
蘇秦、公子卬、樓緩、公子章、田文皆知怎麽迴事,無不神情黯然,低下頭去。幾人中,唯有公孫噲不知所以,輕聲詢問身邊的田文:“他們為何抬著那些孩子?”
田文別過臉去,沒有迴答。
公孫噲一怔,好奇心愈加強烈,複問樓緩和公子章,二人也都別過臉去,無人睬他。公孫噲不好再問,隻將兩眼死死地盯在那些孩子們身上。
不消一時,麻服隊伍走遠,眾人也都散去。公孫噲再也憋不下去,幹脆趨至蘇秦身邊,輕聲問道:“蘇子,那些孩子是怎麽迴事?”
蘇秦輕歎一聲,指著靳尚:“這是楚國之事,公孫若想知曉,可問靳大夫。”
公孫噲急忙轉向靳尚,拱手揖道:“請問靳大夫,到底是怎麽迴事?”
“迴稟公孫,”靳尚迴揖道,“江君夫人仙遊,那些孩子是隨身侍候她的。”
“什麽?”公孫噲驚得呆了,好久方道,“你是說,他們是人殉?”
靳尚輕歎一聲,垂下頭去。
公孫噲愣怔有頃,迴過神來,怒道:“都什麽年代了,還行人殉?”轉對飛刀鄒,“鄒子,你且說說,這些孩子……他們……他們還都懵然無知呢!”
飛刀鄒麵孔扭曲,兩眼死死地盯住漸行漸遠的麻服隊伍,有頃,轉向靳尚,揖道:“請問靳大人,他們這就去殉葬嗎?”
靳尚搖頭道:“按照楚地習俗,出殯之後方才行殉,最快也要七日之後。神巫剛剛選定童男童女,今日隻是巡街示眾,接後幾日,孩子們還要學會禮儀,而後行殉。”
飛刀鄒長出一口氣,拱手謝過。
公孫噲似也明白了飛刀鄒的用意,扯扯他的衣襟。
是夜,雖有月光,天上烏雲卻多,地上時明時暗。
人定時分,列國館驛裏,一道院門輕啟,幾條黑影悄無聲息地閃出房門,正要飛身而去,身後陡然飄出一個嚴厲的聲音:“諸位留步!”
幾條黑影一怔,聽出是蘇秦,隻好頓住步子。
“你們要去哪兒?”蘇秦急前幾步,沉聲問道。
公孫噲囁嚅道:“不……不去哪兒,隻是……隨便走走。”
蘇秦幾步跨到飛刀鄒跟前,從他身上各處搜出數十把飛刀,又掃眾人一眼,見他們俱是利刃在手,暗器在身,冷冷一笑:“隨便走走,帶這些物什做什麽?”
公孫噲已知隱瞞不住,隻好說道:“迴蘇子的話,我們想去一趟令尹府。”
“搶人嗎?”
公孫噲點頭道:“是去救人。那些孩子,他們不該死!”
“哼!”蘇秦從鼻子裏哼出一聲,數落道,“就你們幾人,想去昭陽府裏救人,簡直是去送死!堂堂燕室貴胄,手執利刃,半夜潛入楚國令尹府,此事若是傳揚出去,如何收場不說,楚史也必記上一筆。退一步說,即使你們不被發現,又如何救出那麽多懵然無知的孩子?他們飛不能飛,走不能走,何況又有好吃好喝好穿,未必肯走呢?”
眾人誰也不曾想到這些問題,尤其是公孫噲,簡直傻了,愣怔半晌,方才囁嚅道:“可……蘇子,我們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們死於非命吧?”
“好吧,”蘇秦順口說道,“縱使你們能夠救出他們,難道一切就可完結了?昭陽仍要葬母,神巫仍會再去尋人,你們不讓他們死於非命,就會有另外三十二個童男童女再去殉死。你們呢,隻好再救,他們呢,隻好再尋。公孫,楚國陋習,積重難返哪!”
在場諸人盡皆傻了,紛紛蹲於地上,誰也不再吱聲。
樓緩聽到聲音,也走出來,站在蘇秦身後。
蘇秦長歎一聲,轉對樓緩:“樓兄,明日晨起,置辦厚禮,下帖令尹府,就說五國合縱特使蘇秦午後申時,偕同列國副使,前往府上為江君夫人吊孝!”
“下官遵令!”
翌日申時,蘇秦與五國副使前往令尹府中,吊唁江君夫人。五國盡皆備下厚禮,抬禮箱的絡繹走入,忙得邢才應接不暇。
五國特使未上朝,先上府門吊孝,且五個副使中,除去樓緩,其他四人皆是公室貴胄,真也給足了昭陽麵子。昭陽偕前來守靈的昭氏一族顯要十數人迎出府門,見過禮,直接將蘇秦等迎入老夫人靈堂,蘇秦致悼言,而後與眾副使行祭拜大禮。
悼畢,昭陽引蘇秦諸人前去客堂,路過一處院落,隱約聽到裏麵傳出一群孩子的說話聲。眾人心裏皆是一揪,蘇秦若無其事地走至門口,朝院中掃一眼,轉對昭陽道:“令尹大人,這些孩子都是府中的?”
“不不不,是在下特意買來的。”昭陽應道。
“哦?”蘇秦假作不知,“大人買來這麽多孩子,可有何用?”
“蘇子有所不知,”昭陽壓低聲音解釋,“他們皆是人殉,待過幾日,就去那兒侍奉先母。”
蘇秦點頭道:“久聞大人事親至孝,今日得見矣!在下能去望望他們嗎?”
昭陽伸手道:“請!”
蘇秦與眾人走進院中,見兩個巫女正在教孩子們習禮。看到進來這麽多陌生人,孩子們皆是一驚,怯生生地看著他們。巫女迎上,朝他們揖過禮,喝叫孩子們拜見諸位大人。孩子們盡皆跪下,行叩禮。蘇秦心裏一酸,轉身走出。
走至客堂,眾人分賓主坐下,幾個婢女端上茶水,躬身退去。
昭陽舉杯道:“各位,請品茶!”
幾人皆在想著那些孩子們,沒有人迴應。
蘇秦率先端起,巴咂幾口,放下杯子,輕聲歎道:“唉,在下幼時就聽過昭奚恤大人的豐功偉績,亦聽聞江君夫人賢淑惠慈四德俱全。昭奚恤大人早已仙遊,此番來郢,在下存念一睹江君夫人豐采,聆聽夫人教誨,不想夫人竟也……撒手去了!”輕聲啜泣,以袖抹淚。
昭陽見蘇秦情真意切,不似做作,甚是感動,拱手說道:“在下代先父、先母謝蘇子美言!先母走得甚是突然,即使在下也始料不及。唉,家母她——”以袖掩麵,哽咽起來。
蘇秦陪他又落一會兒眼淚,拱手揖道:“敢問大人,老夫人高壽幾何?”
“七十有一。”
蘇秦微微點頭:“這麽說來,老夫人屆滿古稀,是喜喪了。”
昭陽再次拱手:“再謝蘇子吉言!”
蘇秦還過一揖,轉過話鋒,多少有些感慨:“在下早聞荊楚與中原風俗有異,今見大人為老夫人治喪,頗多感慨!”
“哦?”昭陽心裏一動,“敢問蘇子有何感慨?”
“昔年仲尼倡導慎終追遠,生有所養,終有所葬,因而中原列國既重生前之養,亦重身後之葬,而你們荊人,似乎是更重生前,不重身後。”
聞聽此言,昭陽一下子蒙了,待反應過來,拉長臉,冷冷說道:“蘇子何出此話?”
“敢問大人,老夫人生前,是何人侍奉?”
“有許多下人,貼身的是婢女。”
“再問大人,這些下人是大人還是童子?”
“當然是大人了。童子哪會侍奉?”
“這就是了。”蘇秦緩緩說道,“老夫人生前,是大人侍奉,而老夫人身後,跟前卻圍著一群童子。這些童子少不更事,既不會說話哄老夫人高興,又不會端茶掃地,做衣煮飯,服侍不好老夫人不說,反倒淨給老人家添亂。再說,老人天性安靜,童子卻天性嬉鬧,這一靜一鬧,老夫人何得安歇?僅此一事,在下認為,你們荊人隻重生前,不重身後。”
其他幾人亦開始明白蘇秦的用意,連連點頭稱是。昭陽麵上雖掛不住,卻也說不出理,囁嚅有頃,方才說道:“蘇子所言不無道理,隻是荊人仙遊,習慣上殉以童男童女,這是祖製,昭陽不敢有違。”
“祖製為法,”蘇秦順口說道,“法為聖人所立。聖人立法,循於天道,合於情理,順於民風,隨於鄉俗。風有一隅小風,亦有天下大風;俗有一方小俗,亦有天下大俗。聖人和風隨俗,非和一隅之風,非隨一方之俗,和的是天下大風,隨的是天下大俗。天道有易,風俗有變,因而,聖世之法,絕不墨守成規。古之聖賢以樂為法,黃帝作《雲門》,堯作《鹹池》,舜作《大韶》,夏啟作《大夏》,商湯作《大濩》,時代不同,樂舞不同,法亦自然相異。今世風已變,天下易俗,中原皆不行人殉,荊楚卻殉以童子,在下是以感慨!”
“這——”昭陽倒是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再說,”蘇秦接道,“楚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據在下所知,楚國貴族行世襲,一朝封君,可享千世,致使楚國五零四散,國力大傷。悼王使吳子變法,損有餘而補不足,世襲貴胄僅行三世,三世之後,若無功勳,即收其所襲,充實邊塞,楚國亦由此大治。吳起雖死,此製卻奉行至今。即使殉器,亦非一成不變。上古多殉以石器,中古多殉以陶器,近古多殉以銅器,近世多殉以鐵器。殉器不同,說明世俗在變;世俗已變,葬習自然有異。”
蘇秦所言有理有據,昭陽沉思有頃,微微點頭,顯然是聽進去了。
蘇秦抱拳又道:“在下聽聞老夫人生前不但四德俱全,而且樂善好施,慈愛祥和,不曾加刃於一雞,見螻蟻而避之,不知可有此事?”
昭陽連連點頭,啜泣道:“先母的確如此。”
蘇秦趁熱打鐵:“在下以為,親人仙去,重在追遠。所謂追遠,就是緬懷親人,送終盡孝。天下大孝,莫過於想親人之所想,為親人之所為。今老夫人仙去,在下以為,大人若行大孝,當想老夫人之所想,為老夫人之所為。老夫人仁慈若是,大人卻以活人殉之,老夫人九泉之下得知,必不肯受!”
蘇秦將話說至此處,且句句在理,昭陽根本無法反駁,隻好埋下頭去,有頃,似是經過慎重考慮,抬頭道:“若是不行人殉,在下又當如何表達對先母的悼念之情?”
“大人聽說齊人鄒子否?”
“鄒子?”昭陽問道,“哪個鄒子?”
“就是鄒衍,提出天地萬物皆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依陰陽之理生克變化的那個人。”
昭陽點頭道:“聽說過他。聽說此人還有海外九州之說。”
“大人所言甚是!”蘇秦讚道,“此人當是今世得道之人,方麵大耳,目光如炬,人長丈二,天生異相,廣有神通,通曉陰陽兩界,多次遊曆冥界,還與冥王義結金蘭,是莫逆之交。蘇秦有幸會過此人一麵,聽他詳細講過冥界情勢,簡直就跟陽世一般無二。據鄒子所言,人生在世,生有陽壽,死有陰壽。積陽德者可增陽壽,積陰功者可增陰壽。車馬仆役為陽世所用,器俑犧牲通行於陰世。犧牲以人,上怫陽德,下損陰功,有百害而無一利。正是由於鄒子之言,中原列國葬習盡改,秦人殉以車馬陶俑,三晉、燕、齊殉以牛羊犧牲。就老夫人而論,能得古稀陽壽,表明她生前陽德厚重。若大人殉以童子,在下竊以為,或會有損老夫人陰功,折去老夫人陰壽。”
昭陽驚道:“此言當真?”
“陰界之事,”蘇秦言道,“在下未得體驗,是以無法斷言。不過,依理推之,在下以為,鄒子所言不無道理。古往聖人,自伏羲氏、黃帝至堯、舜、禹,不曾行過人祭。是以上古之人多長壽。人祭自夏始,至商流行,是以後世多短壽。今中原之人皆信鄒子之言,廢止人殉了。”
昭陽倒吸一口涼氣,埋頭沉思。
蘇秦拱手祈請道:“大人何不順應時代變化,在荊楚之地率先易俗呢?”
“這——”昭陽遲疑不決。
“此舉或可一箭雙雕啊!”
“一箭雙雕?”昭陽瞪大眼睛。
“大人試想,若是不行人殉,於老夫人,既得清靜,又積陰功;於大人,既彰仁慈好生之名,又開移風易俗之先,必將在楚名垂青史,德行千秋!”
“嗯,”昭陽心裏一動,點頭說道,“蘇子所言甚是。不過,此事非同小可,還容在下與族人商議!”
“哦,是這樣啊!”蘇秦微微點頭,看一眼諸人,不無理解地衝昭陽抱拳說道,“看來,你們楚人是族大於國了。照理說,大人在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行不行人殉,亦為家事,即使楚王陛下,亦是鞭長莫及,無法管至此處,不想難處卻在族內。”
蘇秦顯然在用激將法,眾副使心領神會,皆將詫異的目光盯向昭陽。
昭陽顯然掛不住麵子,朝外厲聲叫道:“來人!”
邢才急跑進來,哈腰望著昭陽。
昭陽一字一頓,斬釘截鐵:“送童男童女各迴其家,每家賜一金安撫!”
邢才大怔,急視昭陽,見他麵孔剛毅,毫無迴旋餘地,隻好點頭應過,快步退出。俄頃,蘇秦隱約聽到遠處傳來邢才的吩咐聲和眾家奴的跑步聲,為安全起見,又坐一時,估計那些孩子皆被送走,方與諸位副使起身告辭。
返迴途中,公孫噲由衷歎服,抱拳揖道:“蘇子,您可真是鐵嘴銅舌,三言兩語,於頃刻之間,竟然就從虎口裏救出了那些孩子!”
“唉,”蘇秦長歎一聲,“救童子易,救楚卻是難哪!”
眾人皆驚:“此是為何?”
“積重難返!”
翌日晨起,宮中宣見列國合縱特使,蘇秦與五國副使入宮覲見殿下。由於令尹昭陽府中正在為江君夫人舉喪,昭氏一門皆未上朝。自昭陽任令尹之後,屬下各府多用昭氏一門,因而,昭氏一不上朝,朝堂上頓時空落許多。
蘇秦等叩見禮畢,呈上中原五國的國書及求請合縱的約書。
太子槐拿起約書,細細看過,吩咐道:“諸位使臣,中原列國皆已縱親,楚國自當入縱。不過,本宮年幼,如此邦交大事,尚要與眾臣議過,稟明父王,三日之後,或有決斷。諸位遠道而來,正好趁這幾日歇息一下,順便品味荊楚風情。”轉向靳尚,“靳愛卿,蘇子及列國公子、公孫由你款待,不可怠慢!”
靳尚叩道:“微臣領旨!”
蘇秦與眾副使叩恩後退下,徑迴館驛。
看到孩子們的天真樣子,眾多觀者不忍目睹,紛紛以袖拭淚。一個小女孩看得眼熱,指著被抬的孩子衝著身邊的一個年輕女人大叫:“娘,娘,我也要坐在上麵!”
那女人一把將女兒抱起,不無恐懼地扭過身子,完全不顧小女孩的哭鬧,飛步閃入旁邊小路,好似走晚一步,她的女兒真的要被抬走一樣。
靳尚冷冷地望著這隊人流,麵上毫無表情。
蘇秦、公子卬、樓緩、公子章、田文皆知怎麽迴事,無不神情黯然,低下頭去。幾人中,唯有公孫噲不知所以,輕聲詢問身邊的田文:“他們為何抬著那些孩子?”
田文別過臉去,沒有迴答。
公孫噲一怔,好奇心愈加強烈,複問樓緩和公子章,二人也都別過臉去,無人睬他。公孫噲不好再問,隻將兩眼死死地盯在那些孩子們身上。
不消一時,麻服隊伍走遠,眾人也都散去。公孫噲再也憋不下去,幹脆趨至蘇秦身邊,輕聲問道:“蘇子,那些孩子是怎麽迴事?”
蘇秦輕歎一聲,指著靳尚:“這是楚國之事,公孫若想知曉,可問靳大夫。”
公孫噲急忙轉向靳尚,拱手揖道:“請問靳大夫,到底是怎麽迴事?”
“迴稟公孫,”靳尚迴揖道,“江君夫人仙遊,那些孩子是隨身侍候她的。”
“什麽?”公孫噲驚得呆了,好久方道,“你是說,他們是人殉?”
靳尚輕歎一聲,垂下頭去。
公孫噲愣怔有頃,迴過神來,怒道:“都什麽年代了,還行人殉?”轉對飛刀鄒,“鄒子,你且說說,這些孩子……他們……他們還都懵然無知呢!”
飛刀鄒麵孔扭曲,兩眼死死地盯住漸行漸遠的麻服隊伍,有頃,轉向靳尚,揖道:“請問靳大人,他們這就去殉葬嗎?”
靳尚搖頭道:“按照楚地習俗,出殯之後方才行殉,最快也要七日之後。神巫剛剛選定童男童女,今日隻是巡街示眾,接後幾日,孩子們還要學會禮儀,而後行殉。”
飛刀鄒長出一口氣,拱手謝過。
公孫噲似也明白了飛刀鄒的用意,扯扯他的衣襟。
是夜,雖有月光,天上烏雲卻多,地上時明時暗。
人定時分,列國館驛裏,一道院門輕啟,幾條黑影悄無聲息地閃出房門,正要飛身而去,身後陡然飄出一個嚴厲的聲音:“諸位留步!”
幾條黑影一怔,聽出是蘇秦,隻好頓住步子。
“你們要去哪兒?”蘇秦急前幾步,沉聲問道。
公孫噲囁嚅道:“不……不去哪兒,隻是……隨便走走。”
蘇秦幾步跨到飛刀鄒跟前,從他身上各處搜出數十把飛刀,又掃眾人一眼,見他們俱是利刃在手,暗器在身,冷冷一笑:“隨便走走,帶這些物什做什麽?”
公孫噲已知隱瞞不住,隻好說道:“迴蘇子的話,我們想去一趟令尹府。”
“搶人嗎?”
公孫噲點頭道:“是去救人。那些孩子,他們不該死!”
“哼!”蘇秦從鼻子裏哼出一聲,數落道,“就你們幾人,想去昭陽府裏救人,簡直是去送死!堂堂燕室貴胄,手執利刃,半夜潛入楚國令尹府,此事若是傳揚出去,如何收場不說,楚史也必記上一筆。退一步說,即使你們不被發現,又如何救出那麽多懵然無知的孩子?他們飛不能飛,走不能走,何況又有好吃好喝好穿,未必肯走呢?”
眾人誰也不曾想到這些問題,尤其是公孫噲,簡直傻了,愣怔半晌,方才囁嚅道:“可……蘇子,我們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們死於非命吧?”
“好吧,”蘇秦順口說道,“縱使你們能夠救出他們,難道一切就可完結了?昭陽仍要葬母,神巫仍會再去尋人,你們不讓他們死於非命,就會有另外三十二個童男童女再去殉死。你們呢,隻好再救,他們呢,隻好再尋。公孫,楚國陋習,積重難返哪!”
在場諸人盡皆傻了,紛紛蹲於地上,誰也不再吱聲。
樓緩聽到聲音,也走出來,站在蘇秦身後。
蘇秦長歎一聲,轉對樓緩:“樓兄,明日晨起,置辦厚禮,下帖令尹府,就說五國合縱特使蘇秦午後申時,偕同列國副使,前往府上為江君夫人吊孝!”
“下官遵令!”
翌日申時,蘇秦與五國副使前往令尹府中,吊唁江君夫人。五國盡皆備下厚禮,抬禮箱的絡繹走入,忙得邢才應接不暇。
五國特使未上朝,先上府門吊孝,且五個副使中,除去樓緩,其他四人皆是公室貴胄,真也給足了昭陽麵子。昭陽偕前來守靈的昭氏一族顯要十數人迎出府門,見過禮,直接將蘇秦等迎入老夫人靈堂,蘇秦致悼言,而後與眾副使行祭拜大禮。
悼畢,昭陽引蘇秦諸人前去客堂,路過一處院落,隱約聽到裏麵傳出一群孩子的說話聲。眾人心裏皆是一揪,蘇秦若無其事地走至門口,朝院中掃一眼,轉對昭陽道:“令尹大人,這些孩子都是府中的?”
“不不不,是在下特意買來的。”昭陽應道。
“哦?”蘇秦假作不知,“大人買來這麽多孩子,可有何用?”
“蘇子有所不知,”昭陽壓低聲音解釋,“他們皆是人殉,待過幾日,就去那兒侍奉先母。”
蘇秦點頭道:“久聞大人事親至孝,今日得見矣!在下能去望望他們嗎?”
昭陽伸手道:“請!”
蘇秦與眾人走進院中,見兩個巫女正在教孩子們習禮。看到進來這麽多陌生人,孩子們皆是一驚,怯生生地看著他們。巫女迎上,朝他們揖過禮,喝叫孩子們拜見諸位大人。孩子們盡皆跪下,行叩禮。蘇秦心裏一酸,轉身走出。
走至客堂,眾人分賓主坐下,幾個婢女端上茶水,躬身退去。
昭陽舉杯道:“各位,請品茶!”
幾人皆在想著那些孩子們,沒有人迴應。
蘇秦率先端起,巴咂幾口,放下杯子,輕聲歎道:“唉,在下幼時就聽過昭奚恤大人的豐功偉績,亦聽聞江君夫人賢淑惠慈四德俱全。昭奚恤大人早已仙遊,此番來郢,在下存念一睹江君夫人豐采,聆聽夫人教誨,不想夫人竟也……撒手去了!”輕聲啜泣,以袖抹淚。
昭陽見蘇秦情真意切,不似做作,甚是感動,拱手說道:“在下代先父、先母謝蘇子美言!先母走得甚是突然,即使在下也始料不及。唉,家母她——”以袖掩麵,哽咽起來。
蘇秦陪他又落一會兒眼淚,拱手揖道:“敢問大人,老夫人高壽幾何?”
“七十有一。”
蘇秦微微點頭:“這麽說來,老夫人屆滿古稀,是喜喪了。”
昭陽再次拱手:“再謝蘇子吉言!”
蘇秦還過一揖,轉過話鋒,多少有些感慨:“在下早聞荊楚與中原風俗有異,今見大人為老夫人治喪,頗多感慨!”
“哦?”昭陽心裏一動,“敢問蘇子有何感慨?”
“昔年仲尼倡導慎終追遠,生有所養,終有所葬,因而中原列國既重生前之養,亦重身後之葬,而你們荊人,似乎是更重生前,不重身後。”
聞聽此言,昭陽一下子蒙了,待反應過來,拉長臉,冷冷說道:“蘇子何出此話?”
“敢問大人,老夫人生前,是何人侍奉?”
“有許多下人,貼身的是婢女。”
“再問大人,這些下人是大人還是童子?”
“當然是大人了。童子哪會侍奉?”
“這就是了。”蘇秦緩緩說道,“老夫人生前,是大人侍奉,而老夫人身後,跟前卻圍著一群童子。這些童子少不更事,既不會說話哄老夫人高興,又不會端茶掃地,做衣煮飯,服侍不好老夫人不說,反倒淨給老人家添亂。再說,老人天性安靜,童子卻天性嬉鬧,這一靜一鬧,老夫人何得安歇?僅此一事,在下認為,你們荊人隻重生前,不重身後。”
其他幾人亦開始明白蘇秦的用意,連連點頭稱是。昭陽麵上雖掛不住,卻也說不出理,囁嚅有頃,方才說道:“蘇子所言不無道理,隻是荊人仙遊,習慣上殉以童男童女,這是祖製,昭陽不敢有違。”
“祖製為法,”蘇秦順口說道,“法為聖人所立。聖人立法,循於天道,合於情理,順於民風,隨於鄉俗。風有一隅小風,亦有天下大風;俗有一方小俗,亦有天下大俗。聖人和風隨俗,非和一隅之風,非隨一方之俗,和的是天下大風,隨的是天下大俗。天道有易,風俗有變,因而,聖世之法,絕不墨守成規。古之聖賢以樂為法,黃帝作《雲門》,堯作《鹹池》,舜作《大韶》,夏啟作《大夏》,商湯作《大濩》,時代不同,樂舞不同,法亦自然相異。今世風已變,天下易俗,中原皆不行人殉,荊楚卻殉以童子,在下是以感慨!”
“這——”昭陽倒是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再說,”蘇秦接道,“楚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據在下所知,楚國貴族行世襲,一朝封君,可享千世,致使楚國五零四散,國力大傷。悼王使吳子變法,損有餘而補不足,世襲貴胄僅行三世,三世之後,若無功勳,即收其所襲,充實邊塞,楚國亦由此大治。吳起雖死,此製卻奉行至今。即使殉器,亦非一成不變。上古多殉以石器,中古多殉以陶器,近古多殉以銅器,近世多殉以鐵器。殉器不同,說明世俗在變;世俗已變,葬習自然有異。”
蘇秦所言有理有據,昭陽沉思有頃,微微點頭,顯然是聽進去了。
蘇秦抱拳又道:“在下聽聞老夫人生前不但四德俱全,而且樂善好施,慈愛祥和,不曾加刃於一雞,見螻蟻而避之,不知可有此事?”
昭陽連連點頭,啜泣道:“先母的確如此。”
蘇秦趁熱打鐵:“在下以為,親人仙去,重在追遠。所謂追遠,就是緬懷親人,送終盡孝。天下大孝,莫過於想親人之所想,為親人之所為。今老夫人仙去,在下以為,大人若行大孝,當想老夫人之所想,為老夫人之所為。老夫人仁慈若是,大人卻以活人殉之,老夫人九泉之下得知,必不肯受!”
蘇秦將話說至此處,且句句在理,昭陽根本無法反駁,隻好埋下頭去,有頃,似是經過慎重考慮,抬頭道:“若是不行人殉,在下又當如何表達對先母的悼念之情?”
“大人聽說齊人鄒子否?”
“鄒子?”昭陽問道,“哪個鄒子?”
“就是鄒衍,提出天地萬物皆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依陰陽之理生克變化的那個人。”
昭陽點頭道:“聽說過他。聽說此人還有海外九州之說。”
“大人所言甚是!”蘇秦讚道,“此人當是今世得道之人,方麵大耳,目光如炬,人長丈二,天生異相,廣有神通,通曉陰陽兩界,多次遊曆冥界,還與冥王義結金蘭,是莫逆之交。蘇秦有幸會過此人一麵,聽他詳細講過冥界情勢,簡直就跟陽世一般無二。據鄒子所言,人生在世,生有陽壽,死有陰壽。積陽德者可增陽壽,積陰功者可增陰壽。車馬仆役為陽世所用,器俑犧牲通行於陰世。犧牲以人,上怫陽德,下損陰功,有百害而無一利。正是由於鄒子之言,中原列國葬習盡改,秦人殉以車馬陶俑,三晉、燕、齊殉以牛羊犧牲。就老夫人而論,能得古稀陽壽,表明她生前陽德厚重。若大人殉以童子,在下竊以為,或會有損老夫人陰功,折去老夫人陰壽。”
昭陽驚道:“此言當真?”
“陰界之事,”蘇秦言道,“在下未得體驗,是以無法斷言。不過,依理推之,在下以為,鄒子所言不無道理。古往聖人,自伏羲氏、黃帝至堯、舜、禹,不曾行過人祭。是以上古之人多長壽。人祭自夏始,至商流行,是以後世多短壽。今中原之人皆信鄒子之言,廢止人殉了。”
昭陽倒吸一口涼氣,埋頭沉思。
蘇秦拱手祈請道:“大人何不順應時代變化,在荊楚之地率先易俗呢?”
“這——”昭陽遲疑不決。
“此舉或可一箭雙雕啊!”
“一箭雙雕?”昭陽瞪大眼睛。
“大人試想,若是不行人殉,於老夫人,既得清靜,又積陰功;於大人,既彰仁慈好生之名,又開移風易俗之先,必將在楚名垂青史,德行千秋!”
“嗯,”昭陽心裏一動,點頭說道,“蘇子所言甚是。不過,此事非同小可,還容在下與族人商議!”
“哦,是這樣啊!”蘇秦微微點頭,看一眼諸人,不無理解地衝昭陽抱拳說道,“看來,你們楚人是族大於國了。照理說,大人在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行不行人殉,亦為家事,即使楚王陛下,亦是鞭長莫及,無法管至此處,不想難處卻在族內。”
蘇秦顯然在用激將法,眾副使心領神會,皆將詫異的目光盯向昭陽。
昭陽顯然掛不住麵子,朝外厲聲叫道:“來人!”
邢才急跑進來,哈腰望著昭陽。
昭陽一字一頓,斬釘截鐵:“送童男童女各迴其家,每家賜一金安撫!”
邢才大怔,急視昭陽,見他麵孔剛毅,毫無迴旋餘地,隻好點頭應過,快步退出。俄頃,蘇秦隱約聽到遠處傳來邢才的吩咐聲和眾家奴的跑步聲,為安全起見,又坐一時,估計那些孩子皆被送走,方與諸位副使起身告辭。
返迴途中,公孫噲由衷歎服,抱拳揖道:“蘇子,您可真是鐵嘴銅舌,三言兩語,於頃刻之間,竟然就從虎口裏救出了那些孩子!”
“唉,”蘇秦長歎一聲,“救童子易,救楚卻是難哪!”
眾人皆驚:“此是為何?”
“積重難返!”
翌日晨起,宮中宣見列國合縱特使,蘇秦與五國副使入宮覲見殿下。由於令尹昭陽府中正在為江君夫人舉喪,昭氏一門皆未上朝。自昭陽任令尹之後,屬下各府多用昭氏一門,因而,昭氏一不上朝,朝堂上頓時空落許多。
蘇秦等叩見禮畢,呈上中原五國的國書及求請合縱的約書。
太子槐拿起約書,細細看過,吩咐道:“諸位使臣,中原列國皆已縱親,楚國自當入縱。不過,本宮年幼,如此邦交大事,尚要與眾臣議過,稟明父王,三日之後,或有決斷。諸位遠道而來,正好趁這幾日歇息一下,順便品味荊楚風情。”轉向靳尚,“靳愛卿,蘇子及列國公子、公孫由你款待,不可怠慢!”
靳尚叩道:“微臣領旨!”
蘇秦與眾副使叩恩後退下,徑迴館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