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孫衍不無鄙夷地掃一眼趙立:“趙將軍,本將告訴你,事已至此,莫說是呂將軍,縱使陛下親臨,也救不下你!刀斧手何在?”
兩名刀斧手齊走出來,一左一右站在趙立身邊。直到此時,趙立方覺無助,陡然跪在地上,顫聲稟道:“公孫將軍,末——末將冤——冤枉呐!”
公孫衍冷冷地望著他:“說吧,你有何冤枉?”
趙立跪前一步,急急稟道:“公孫將軍,末將原本設防來著。前日後晌,陳上卿出使秦國,路過此地,見我等守關辛苦,特意囑托末將,說是秦魏已成一家,大可不必設防。秦、魏月前已經結盟,對岸秦人也早撤去關防,因而末將認為,上卿之言也還在理,適才下令撤防,讓弟兄們輕鬆幾日。”
“你可當真執迷不悟啊!”聞聽此言,公孫衍越加震怒,“幾日前,本將在少梁宣布,河西進入戰時警備,關卡之地,更要人不離槍,馬不離鞍。你身為關令,不聽軍令,卻聽過路朝官閑言碎語,已是死罪!這且不說,依照魏律,關卒不得飲酒,你不僅飲酒,且是大醉酩酊,又罪加一等。你身為守關主將,知法犯法,又目無長官,咆哮犯上,死有餘辜,還要在此喊冤!”
趙立無言以對,叩頭道:“末將知錯!”
公孫衍冷笑一聲:“現在知錯,已是遲了!”轉對刀斧手,“行刑!”
就在公孫衍處斬大荔關關令趙立之時,秦宮怡情殿裏卻是另外一番情景。
怡情殿是秦孝公坐朝理事之處,整個裝飾完全符合孝公心意。殿內左側原本是個兵器架,上麵擺著孝公喜愛的各色兵器。孝公自幼習武,雖說武藝一般,十八般兵器卻是樣樣俱通,而他的愛好之一也是收藏天下兵器。然而,不知何時,這個兵器架被悄悄撤走了,取而代之的是魏國河西情勢沙盤。
此時,秦孝公正與幾位重臣站在沙盤前,表情靜穆地緊盯在國尉車英身上。
車英手拿細杖,在沙盤上邊指點邊解說:“龍賈接到魏王詔令,於五日前親率河西五萬甲士東征衛境,河西現有守軍不足兩萬!一萬守於洛水、長城,守將呂甲;另外一萬駐守河西各處城邑、關塞。我邊關將士已奉大良造之命退移百裏,河西守軍見我邊關無人設防,戒備也自鬆懈。方才探馬來報,大荔關的魏卒已經撤防!”
聞聽此言,眾臣無不振奮,個個麵呈喜色。秦孝公點點頭,中氣十足地說:“好,寡人等的就是這個!”
眾臣見孝公發話,當下站定,目光齊射在孝公身上。孝公掃視眾臣一眼,朗聲說道:“諸位愛卿,十八年前,先君與魏人大戰河西,血染洛水。十八年來,寡人忍辱負重,變法圖強,為的就是今日一戰!”
眾臣齊道:“河西之仇,不共戴天,請君上下令吧!”
秦孝公再掃眾臣一眼,聲若洪鍾:“諸位愛卿,報仇雪恥,就在今日!眾卿聽命!”
眾臣目不轉睛地望著秦孝公。
“封大良造公孫鞅為伐魏主將,國尉車英為伐魏副將,太子嬴駟為監軍,上大夫景監司邦交,太傅嬴虔司糧草,傾秦之力,與魏決戰河西!”
公孫鞅、車英、嬴駟、景監、嬴虔五人應聲道:“微臣受命!”
就在此時,內臣匆匆走進,說是五大夫樗裏疾求見。秦孝公看一眼公孫鞅,輕聲說道:“宣他進來!”
不一會兒,樗裏疾趨進,叩道:“啟奏君上,魏使陳軫來朝,已距鹹陽不足百裏!”
“陳軫?”秦孝公多少有些驚愕,“他來何事?”
公孫鞅一聽,滿臉喜色,跨前奏道:“啟奏君上,陳軫此來,欲將河西拱手送予君上!”
秦孝公不解地望著公孫鞅:“拱手送予寡人?”
公孫鞅連連點頭:“齊、趙、韓三國聯手救衛,魏罃雖遣龍賈東征,底氣卻是不足,此番使陳軫前來,必是希望君上出兵助他!”
秦孝公思忖有頃,恍然悟道:“愛卿是說,寡人可用假道滅虢1之計,假道河西,一舉取之!”
公孫鞅微微一笑:“陳軫是上國欽差,君上當屈駕郊迎,待以上國之禮!”
秦孝公嗬嗬笑道:“愛卿之言甚是,上國欽差光臨,寡人自當郊迎!”
彩旗飄飄,管弦齊奏。秦孝公當下率領文武百官郊迎三十裏,畢恭畢敬地迎住陳軫,親執其手登上公輦。陳軫的隨行人員也都備受禮遇,分乘公孫鞅、太子駟、景監等的車駕,在鼓樂聲中緩緩馳進鹹陽。
是日傍黑抵達鹹陽。秦孝公親自設宴招待陳軫,席間陳軫說明魏王之意,秦孝公二話不說,滿口應承。陳軫心情高興,當晚喝得大醉。
次日清晨,陳軫酒醒,立即辭別秦公,取道徑迴安邑,不及迴府,直接進宮求見惠侯,叩道:“微臣奉旨使秦,今日返迴,不及迴府,即向陛下複命!”
魏惠侯見陳軫麵呈喜色,已知事成,嗬嗬笑道:“愛卿請起!”
陳軫謝過,起身坐下。魏惠侯順口問道:“秦公病情好些了嗎?”
陳軫一怔,方才記起逢澤之會時秦公稱病之事,笑道:“迴稟陛下,秦公早已康複!秦公聽聞微臣奉詔來使,躬身郊迎三十裏,待臣以上國之禮,甚是隆重!”
魏惠侯多少有些驚訝:“哦,嬴渠梁郊迎三十裏?”
“是的。秦公親攜微臣之手,邀微臣同輦而行。途中秦公屢次提及逢澤之會,隻說天不作美,使他未能親赴逢澤一睹陛下威儀,引為此生憾事!”
魏惠侯聽畢,不無感慨地輕歎一聲:“唉,不瞞愛卿,在逢澤那會兒,寡人不見秦公前來,心中真還犯過嘀咕。現在看來,是寡人誤會秦公了。借兵之事,秦公可有推托?”
陳軫一臉興奮:“微臣一提此事,秦公即說,秦是大魏屬國,自當舉國唯陛下馬首是瞻。秦公又說,秦國現有兵馬八萬,除去三萬守備西戎之外,餘眾五萬盡皆聽從陛下差遣。秦公即封公孫鞅為主將,車英為副將,要微臣稟明陛下,但有陛下旨意,即刻出兵!”
魏惠侯連聲感慨:“好哇,好哇!秦公如此識大體,實在難得!陳愛卿,依你之見,秦人何日出兵為宜?”
“微臣以為,可讓秦人暫渡洛水,屯兵河西,以觀山東戰局。若是龍將軍一戰而勝,秦兵就可不動。若是龍將軍陷入僵局,可使秦人東征,一鼓而定山東局勢!”
魏惠侯沉思有頃,點頭說道:“就依愛卿所奏,詔令秦人北渡洛水!你再詔令河西守軍,讓他們好生款待秦兵!”
“微臣領旨!”
當魏惠侯的詔命送至河西將軍府時,公孫衍兩眼發直,麵無血色。此時此刻,他真想大哭一通。
公孫衍實在弄不明白這個糊塗的陛下,好像大魏天下壓根兒不是他的。近幾日來,公孫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將大荔關卡及洛水防線整頓一新,也就斬殺大荔關令趙立一事向呂甲作了說明。因趙立觸犯軍律,呂甲心中有刺,麵上卻也不便說出什麽。這條防線算是稍稍有了起色,豈料陛下一道詔令,就使他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候立一側的參軍不無焦慮地望著公孫衍。
許久,公孫衍抬起頭來,長歎一聲,拔出白圭交付他的寶劍,手指輕拭劍鋒。
參軍輕聲問道:“將軍,我們怎麽辦?”
公孫衍輕輕搖頭,苦笑道:“天亡河西,天亡我公孫衍,你叫我怎麽辦?召諸將進帳聽令,宣詔開放關門,迎接秦人占領河西!”
參軍驚道:“將軍?”
公孫衍再歎一聲:“去吧,河西已是秦人的了,我們戰與不戰,結局都是如此!”
參軍答應一聲,步履沉重地轉身走出。
諸將進帳,公孫衍宣過詔書,命令新任大荔關守將開關迎接秦兵,許秦兵駐紮在大荔關與臨晉關之間的長城外側待命,候旨由臨晉關東渡黃河。
宣過詔書,公孫衍單獨留下呂甲和張猛,輕歎一聲,緩緩說道:“兩位將軍久駐河西,自也深知秦人。如果不出在下所料,秦人必行假道滅虢之計,其意不在東征,隻在吞我河西!”
呂甲從鼻孔裏哼出一聲:“將軍何出此言?”
公孫衍知他不服,隻好點明:“呂將軍,秦軍真要東征,根本毋須北渡洛水,完全可由洛水南側,經由陰晉東出函穀,走崤函故道,因為那條通路距大梁最近。可秦人定要北渡洛水,經由臨晉關東渡黃河,其意如何解釋?”
呂甲、張猛均是深懂軍事之人,一點即破,因而互望一眼,誰也不再說話。
公孫衍再掃二人一眼:“呂將軍,陛下頒下這道詔書,洛水防線就算不說了。下麵一道,就是長城,望將軍加強防範,時刻留心秦人的一舉一動!”
呂甲漫不經心地“嗯”出一聲:“公孫將軍若是沒有其他吩咐,末將告退了!”不待公孫衍發話,已是自行起身,大步走出府門。
張猛驚異,正欲張口喊住呂甲,公孫衍擺了擺手,輕歎一聲:“讓他去吧,戰也好,不戰也好,這道長城也指望不上了!”
張猛的目光不無猶疑地落在公孫衍臉上,許久方道:“公孫將軍,在下隻問一句,將軍真的認為秦人此來,一定是謀我河西的?”
公孫衍苦笑一聲:“張將軍,信與不信,你看著好了!不過,在下隻想告訴你一句,即使河西盡失,臨晉關、陰晉兩地,斷不可失!陰晉若失,秦人即可斷我函穀通道;臨晉關若失,秦人即可斷我黃河渡口,切斷河西、河東。在下深知將軍,之所以撥出一萬武卒予你,就是看重將軍,希望將軍能夠堅守兩城,為龍將軍收複河西留下立足之地,萬望將軍切切在意,不然,你我就是千古罪人!”
張猛沉思有頃:“可——如此下來,少梁隻有五千守軍,將軍您——”
公孫衍輕歎一聲:“唉,白相國將河西托予龍將軍,龍將軍又轉托在下,河西若失,在下縱使活著,有何顏麵複見將軍?有何顏麵再祭白相國在天之靈?”
張猛聽聞此話,心裏發酸,叩拜於地,聲音哽咽:“將軍放心,隻要末將一口氣在,就有陰晉、臨晉關在!至於將軍,輕生念頭斷不可有!我觀將軍是社稷大才,大魏朝廷,缺的不是末將,而是將軍,萬望將軍以社稷為重,保全自身!”
“將軍請起!”公孫衍甚是感動,扶起張猛,緩緩說道,“有將軍此話,公孫衍心中略有安慰!將軍也請放心,少梁城高池深,糧多民眾,況且還有五千守卒,公孫鞅欲殺在下,也沒那麽容易!”
張猛緊握公孫衍之手:“將軍保重,末將告退!”
張猛拜別公孫衍,與兩個護衛策馬出城,徑往臨晉關馳去。馳有一程,張猛想起一事,勒轉馬頭,轉馳東北方向。三人快馬加鞭,走沒多時,來到一個小鎮。
此鎮名喚張邑,位於少梁東北,距少梁約三十裏,有近百人家。魏文侯時,吳起屬下參將張歡因軍功受封於此。張歡之後,其子張耀不諳武藝,卻善經營,先後二十年間,置下百餘井田產,成為少梁大戶之一。張耀辭世,家業傳予兒子張豹。張豹偏又承繼先祖的稟賦,天生喜愛舞槍弄棒,十八歲時,與結義兄弟張猛一起應征入伍,成為大魏武卒。十八年前,獻公征伐河西,張猛是百夫長,張豹是左軍參軍。秦魏大戰,張豹殉國,張夫人悲慟欲絕,結好繩套,正欲隨張豹而去,偏巧年僅五歲的愛子張儀口中喊娘,衝進門來。看到兒子,張夫人這才打消殉夫之念,一心一意照料張儀成人。張家本為富戶,又得張猛照顧,日子過得也還愜意,可謂是豐衣足食。眼見大戰將至,張猛陡然想起張家,趕去提個醒兒。
張猛三騎馳至張邑,在張家院門外停下。張猛讓兩個護衛守在門外,自己急走進去。聽到馬蹄聲響,老家宰張伯匆匆迎出,見是張猛,跪地叩道:“老奴叩見張將軍!”
張猛上前一步,輕輕扶起:“張伯,快快請起!”
張猛拉起張伯,眼珠兒四下一掄:“夫人呢?”
“晨起就到少梁去了,說是為儀兒請個先生!”
張猛驚道:“怎麽又請先生?上次那個呢?”
張伯連連搖頭,長歎一聲:“唉,這個儀兒,哪有先生教得了他?不瞞將軍,這三年來,夫人少說也為他換過七八個先生,竟然沒有一個呆過足月的!儀兒無人管教,簡直是無法無天,莫說是打架鬥毆,縱使上房子揭瓦之事,他也幹得出來。夫人食不甘味,寢不安枕。這不,聽說安邑有位先生新來少梁,學問甚是了得,夫人為示恭敬,天剛放亮躬身去請了!張將軍在客堂稍坐片刻,夫人想必快要迴來了!”
張猛心中有事,哪裏肯坐,當下抱拳說道:“在下還有緊事,馬上就走。有個口信,特托張伯捎予夫人!”
“將軍請講!”
“秦人就要攻打河西了!”
張伯大驚:“這——陛下不是剛與秦人結盟嗎?”
“那是秦人玩的障眼之計。張伯,難道您還不知秦人嗎?”
張伯點了點頭:“不瞞將軍,聽說與秦人結盟,河西無人不高興。可老朽心裏卻不踏實,一直在犯嘀咕,聽將軍此說,算是亮堂了。請問將軍,秦人何時打過來?”
“哪一日吃不準,近則三日五日,遠也不過十天半月。您可轉告夫人,要夫人務必有個防備!”張猛說完,轉身告退。
張伯目送一程,返身迴到院裏,靠著一棵老樹坐下,悶頭思索這一重大變故。苦思有頃,張伯尚未尋出理路,聽到外麵車馬聲漸近,知是張夫人迴來了。張伯趕忙喊出幾個仆役,在門口列隊迎候。
張伯他們剛剛站穩,張夫人的車馬已到門口。早有仆人放好踏腳板,張夫人首先下車,而後轉身,畢恭畢敬地朝車中揖出一個大禮,微笑道:“先生,寒舍已到,請!”
車上隨後跳下一個中年先生。先生站穩步子,朝張夫人迴揖一禮:“夫人,請!”
張夫人與先生共同步入院門,徑至堂中坐下。張夫人指著張伯對先生道:“這是張伯,家中大小事情,皆由張伯料理。先生有何要求,盡管吩咐張伯!”
先生看一眼張伯,深揖一禮:“在下見過家老,今後諸事,還望家老多多關照!”
張伯迴揖道:“老奴隨時侍候先生!”
張夫人掃視一圈,轉對張伯:“儀兒呢?”
“吃過早飯,儀兒與兩個小廝出門去了,這陣兒想是也該迴來的。”
張夫人眉頭微皺,搖頭道:“指望他迴來,日頭得從西方出來。張伯,你馬上去尋,就說我有急事,要他即刻迴來!”
張伯答應一聲,走出門去。
見張伯急出院子,張夫人長出一氣,轉對先生,苦笑道:“先生莫要見笑,他阿大走得早,留下我們孤兒寡母。本指望這孩子有點出息,誰想總也收不住他的野性,一天到晚總是惹事,讓人擔驚受怕。不瞞先生,前麵民婦不知請過多少先生了,沒有一個降得住他。先生您要多下些力氣,隻要能讓孩子有個進取,民婦願付雙份薪酬!”
先生忙道:“令公子的事,在下早聽說了。夫人放心,在安邑之時,無論誰家孩子多麽調皮,在下隻要出麵,他們必是服服帖帖。要是降不住他,在下斷不敢來!”
張夫人趕忙揖禮:“真能這樣,先生於儀兒就有再生之恩,民婦另有厚報!”
張伯出門,未走幾步,就見一個小廝氣喘唿唿地急奔迴來。張伯喝住他:“小順兒,少爺呢?”
小順兒頓下步子,喘著粗氣道:“迴——迴家老的話,麻——麻煩來了!”
“是何麻煩,快說!”
“少爺與我等在西邊的林子裏正在玩兒,有人領著十幾人尋來,點名要找少爺。小人瞧見勢頭不對,悄悄脫身,迴來搬救兵了!”
張伯眼珠兒一轉:“你們在林裏玩什麽來著?”
小順兒遲疑一下:“沒——沒玩什麽。一棵樹上有個大馬蜂窩,少爺琢磨幾天,今兒本想摘它下來。還沒摘呢,那些人就——”
兩名刀斧手齊走出來,一左一右站在趙立身邊。直到此時,趙立方覺無助,陡然跪在地上,顫聲稟道:“公孫將軍,末——末將冤——冤枉呐!”
公孫衍冷冷地望著他:“說吧,你有何冤枉?”
趙立跪前一步,急急稟道:“公孫將軍,末將原本設防來著。前日後晌,陳上卿出使秦國,路過此地,見我等守關辛苦,特意囑托末將,說是秦魏已成一家,大可不必設防。秦、魏月前已經結盟,對岸秦人也早撤去關防,因而末將認為,上卿之言也還在理,適才下令撤防,讓弟兄們輕鬆幾日。”
“你可當真執迷不悟啊!”聞聽此言,公孫衍越加震怒,“幾日前,本將在少梁宣布,河西進入戰時警備,關卡之地,更要人不離槍,馬不離鞍。你身為關令,不聽軍令,卻聽過路朝官閑言碎語,已是死罪!這且不說,依照魏律,關卒不得飲酒,你不僅飲酒,且是大醉酩酊,又罪加一等。你身為守關主將,知法犯法,又目無長官,咆哮犯上,死有餘辜,還要在此喊冤!”
趙立無言以對,叩頭道:“末將知錯!”
公孫衍冷笑一聲:“現在知錯,已是遲了!”轉對刀斧手,“行刑!”
就在公孫衍處斬大荔關關令趙立之時,秦宮怡情殿裏卻是另外一番情景。
怡情殿是秦孝公坐朝理事之處,整個裝飾完全符合孝公心意。殿內左側原本是個兵器架,上麵擺著孝公喜愛的各色兵器。孝公自幼習武,雖說武藝一般,十八般兵器卻是樣樣俱通,而他的愛好之一也是收藏天下兵器。然而,不知何時,這個兵器架被悄悄撤走了,取而代之的是魏國河西情勢沙盤。
此時,秦孝公正與幾位重臣站在沙盤前,表情靜穆地緊盯在國尉車英身上。
車英手拿細杖,在沙盤上邊指點邊解說:“龍賈接到魏王詔令,於五日前親率河西五萬甲士東征衛境,河西現有守軍不足兩萬!一萬守於洛水、長城,守將呂甲;另外一萬駐守河西各處城邑、關塞。我邊關將士已奉大良造之命退移百裏,河西守軍見我邊關無人設防,戒備也自鬆懈。方才探馬來報,大荔關的魏卒已經撤防!”
聞聽此言,眾臣無不振奮,個個麵呈喜色。秦孝公點點頭,中氣十足地說:“好,寡人等的就是這個!”
眾臣見孝公發話,當下站定,目光齊射在孝公身上。孝公掃視眾臣一眼,朗聲說道:“諸位愛卿,十八年前,先君與魏人大戰河西,血染洛水。十八年來,寡人忍辱負重,變法圖強,為的就是今日一戰!”
眾臣齊道:“河西之仇,不共戴天,請君上下令吧!”
秦孝公再掃眾臣一眼,聲若洪鍾:“諸位愛卿,報仇雪恥,就在今日!眾卿聽命!”
眾臣目不轉睛地望著秦孝公。
“封大良造公孫鞅為伐魏主將,國尉車英為伐魏副將,太子嬴駟為監軍,上大夫景監司邦交,太傅嬴虔司糧草,傾秦之力,與魏決戰河西!”
公孫鞅、車英、嬴駟、景監、嬴虔五人應聲道:“微臣受命!”
就在此時,內臣匆匆走進,說是五大夫樗裏疾求見。秦孝公看一眼公孫鞅,輕聲說道:“宣他進來!”
不一會兒,樗裏疾趨進,叩道:“啟奏君上,魏使陳軫來朝,已距鹹陽不足百裏!”
“陳軫?”秦孝公多少有些驚愕,“他來何事?”
公孫鞅一聽,滿臉喜色,跨前奏道:“啟奏君上,陳軫此來,欲將河西拱手送予君上!”
秦孝公不解地望著公孫鞅:“拱手送予寡人?”
公孫鞅連連點頭:“齊、趙、韓三國聯手救衛,魏罃雖遣龍賈東征,底氣卻是不足,此番使陳軫前來,必是希望君上出兵助他!”
秦孝公思忖有頃,恍然悟道:“愛卿是說,寡人可用假道滅虢1之計,假道河西,一舉取之!”
公孫鞅微微一笑:“陳軫是上國欽差,君上當屈駕郊迎,待以上國之禮!”
秦孝公嗬嗬笑道:“愛卿之言甚是,上國欽差光臨,寡人自當郊迎!”
彩旗飄飄,管弦齊奏。秦孝公當下率領文武百官郊迎三十裏,畢恭畢敬地迎住陳軫,親執其手登上公輦。陳軫的隨行人員也都備受禮遇,分乘公孫鞅、太子駟、景監等的車駕,在鼓樂聲中緩緩馳進鹹陽。
是日傍黑抵達鹹陽。秦孝公親自設宴招待陳軫,席間陳軫說明魏王之意,秦孝公二話不說,滿口應承。陳軫心情高興,當晚喝得大醉。
次日清晨,陳軫酒醒,立即辭別秦公,取道徑迴安邑,不及迴府,直接進宮求見惠侯,叩道:“微臣奉旨使秦,今日返迴,不及迴府,即向陛下複命!”
魏惠侯見陳軫麵呈喜色,已知事成,嗬嗬笑道:“愛卿請起!”
陳軫謝過,起身坐下。魏惠侯順口問道:“秦公病情好些了嗎?”
陳軫一怔,方才記起逢澤之會時秦公稱病之事,笑道:“迴稟陛下,秦公早已康複!秦公聽聞微臣奉詔來使,躬身郊迎三十裏,待臣以上國之禮,甚是隆重!”
魏惠侯多少有些驚訝:“哦,嬴渠梁郊迎三十裏?”
“是的。秦公親攜微臣之手,邀微臣同輦而行。途中秦公屢次提及逢澤之會,隻說天不作美,使他未能親赴逢澤一睹陛下威儀,引為此生憾事!”
魏惠侯聽畢,不無感慨地輕歎一聲:“唉,不瞞愛卿,在逢澤那會兒,寡人不見秦公前來,心中真還犯過嘀咕。現在看來,是寡人誤會秦公了。借兵之事,秦公可有推托?”
陳軫一臉興奮:“微臣一提此事,秦公即說,秦是大魏屬國,自當舉國唯陛下馬首是瞻。秦公又說,秦國現有兵馬八萬,除去三萬守備西戎之外,餘眾五萬盡皆聽從陛下差遣。秦公即封公孫鞅為主將,車英為副將,要微臣稟明陛下,但有陛下旨意,即刻出兵!”
魏惠侯連聲感慨:“好哇,好哇!秦公如此識大體,實在難得!陳愛卿,依你之見,秦人何日出兵為宜?”
“微臣以為,可讓秦人暫渡洛水,屯兵河西,以觀山東戰局。若是龍將軍一戰而勝,秦兵就可不動。若是龍將軍陷入僵局,可使秦人東征,一鼓而定山東局勢!”
魏惠侯沉思有頃,點頭說道:“就依愛卿所奏,詔令秦人北渡洛水!你再詔令河西守軍,讓他們好生款待秦兵!”
“微臣領旨!”
當魏惠侯的詔命送至河西將軍府時,公孫衍兩眼發直,麵無血色。此時此刻,他真想大哭一通。
公孫衍實在弄不明白這個糊塗的陛下,好像大魏天下壓根兒不是他的。近幾日來,公孫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將大荔關卡及洛水防線整頓一新,也就斬殺大荔關令趙立一事向呂甲作了說明。因趙立觸犯軍律,呂甲心中有刺,麵上卻也不便說出什麽。這條防線算是稍稍有了起色,豈料陛下一道詔令,就使他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候立一側的參軍不無焦慮地望著公孫衍。
許久,公孫衍抬起頭來,長歎一聲,拔出白圭交付他的寶劍,手指輕拭劍鋒。
參軍輕聲問道:“將軍,我們怎麽辦?”
公孫衍輕輕搖頭,苦笑道:“天亡河西,天亡我公孫衍,你叫我怎麽辦?召諸將進帳聽令,宣詔開放關門,迎接秦人占領河西!”
參軍驚道:“將軍?”
公孫衍再歎一聲:“去吧,河西已是秦人的了,我們戰與不戰,結局都是如此!”
參軍答應一聲,步履沉重地轉身走出。
諸將進帳,公孫衍宣過詔書,命令新任大荔關守將開關迎接秦兵,許秦兵駐紮在大荔關與臨晉關之間的長城外側待命,候旨由臨晉關東渡黃河。
宣過詔書,公孫衍單獨留下呂甲和張猛,輕歎一聲,緩緩說道:“兩位將軍久駐河西,自也深知秦人。如果不出在下所料,秦人必行假道滅虢之計,其意不在東征,隻在吞我河西!”
呂甲從鼻孔裏哼出一聲:“將軍何出此言?”
公孫衍知他不服,隻好點明:“呂將軍,秦軍真要東征,根本毋須北渡洛水,完全可由洛水南側,經由陰晉東出函穀,走崤函故道,因為那條通路距大梁最近。可秦人定要北渡洛水,經由臨晉關東渡黃河,其意如何解釋?”
呂甲、張猛均是深懂軍事之人,一點即破,因而互望一眼,誰也不再說話。
公孫衍再掃二人一眼:“呂將軍,陛下頒下這道詔書,洛水防線就算不說了。下麵一道,就是長城,望將軍加強防範,時刻留心秦人的一舉一動!”
呂甲漫不經心地“嗯”出一聲:“公孫將軍若是沒有其他吩咐,末將告退了!”不待公孫衍發話,已是自行起身,大步走出府門。
張猛驚異,正欲張口喊住呂甲,公孫衍擺了擺手,輕歎一聲:“讓他去吧,戰也好,不戰也好,這道長城也指望不上了!”
張猛的目光不無猶疑地落在公孫衍臉上,許久方道:“公孫將軍,在下隻問一句,將軍真的認為秦人此來,一定是謀我河西的?”
公孫衍苦笑一聲:“張將軍,信與不信,你看著好了!不過,在下隻想告訴你一句,即使河西盡失,臨晉關、陰晉兩地,斷不可失!陰晉若失,秦人即可斷我函穀通道;臨晉關若失,秦人即可斷我黃河渡口,切斷河西、河東。在下深知將軍,之所以撥出一萬武卒予你,就是看重將軍,希望將軍能夠堅守兩城,為龍將軍收複河西留下立足之地,萬望將軍切切在意,不然,你我就是千古罪人!”
張猛沉思有頃:“可——如此下來,少梁隻有五千守軍,將軍您——”
公孫衍輕歎一聲:“唉,白相國將河西托予龍將軍,龍將軍又轉托在下,河西若失,在下縱使活著,有何顏麵複見將軍?有何顏麵再祭白相國在天之靈?”
張猛聽聞此話,心裏發酸,叩拜於地,聲音哽咽:“將軍放心,隻要末將一口氣在,就有陰晉、臨晉關在!至於將軍,輕生念頭斷不可有!我觀將軍是社稷大才,大魏朝廷,缺的不是末將,而是將軍,萬望將軍以社稷為重,保全自身!”
“將軍請起!”公孫衍甚是感動,扶起張猛,緩緩說道,“有將軍此話,公孫衍心中略有安慰!將軍也請放心,少梁城高池深,糧多民眾,況且還有五千守卒,公孫鞅欲殺在下,也沒那麽容易!”
張猛緊握公孫衍之手:“將軍保重,末將告退!”
張猛拜別公孫衍,與兩個護衛策馬出城,徑往臨晉關馳去。馳有一程,張猛想起一事,勒轉馬頭,轉馳東北方向。三人快馬加鞭,走沒多時,來到一個小鎮。
此鎮名喚張邑,位於少梁東北,距少梁約三十裏,有近百人家。魏文侯時,吳起屬下參將張歡因軍功受封於此。張歡之後,其子張耀不諳武藝,卻善經營,先後二十年間,置下百餘井田產,成為少梁大戶之一。張耀辭世,家業傳予兒子張豹。張豹偏又承繼先祖的稟賦,天生喜愛舞槍弄棒,十八歲時,與結義兄弟張猛一起應征入伍,成為大魏武卒。十八年前,獻公征伐河西,張猛是百夫長,張豹是左軍參軍。秦魏大戰,張豹殉國,張夫人悲慟欲絕,結好繩套,正欲隨張豹而去,偏巧年僅五歲的愛子張儀口中喊娘,衝進門來。看到兒子,張夫人這才打消殉夫之念,一心一意照料張儀成人。張家本為富戶,又得張猛照顧,日子過得也還愜意,可謂是豐衣足食。眼見大戰將至,張猛陡然想起張家,趕去提個醒兒。
張猛三騎馳至張邑,在張家院門外停下。張猛讓兩個護衛守在門外,自己急走進去。聽到馬蹄聲響,老家宰張伯匆匆迎出,見是張猛,跪地叩道:“老奴叩見張將軍!”
張猛上前一步,輕輕扶起:“張伯,快快請起!”
張猛拉起張伯,眼珠兒四下一掄:“夫人呢?”
“晨起就到少梁去了,說是為儀兒請個先生!”
張猛驚道:“怎麽又請先生?上次那個呢?”
張伯連連搖頭,長歎一聲:“唉,這個儀兒,哪有先生教得了他?不瞞將軍,這三年來,夫人少說也為他換過七八個先生,竟然沒有一個呆過足月的!儀兒無人管教,簡直是無法無天,莫說是打架鬥毆,縱使上房子揭瓦之事,他也幹得出來。夫人食不甘味,寢不安枕。這不,聽說安邑有位先生新來少梁,學問甚是了得,夫人為示恭敬,天剛放亮躬身去請了!張將軍在客堂稍坐片刻,夫人想必快要迴來了!”
張猛心中有事,哪裏肯坐,當下抱拳說道:“在下還有緊事,馬上就走。有個口信,特托張伯捎予夫人!”
“將軍請講!”
“秦人就要攻打河西了!”
張伯大驚:“這——陛下不是剛與秦人結盟嗎?”
“那是秦人玩的障眼之計。張伯,難道您還不知秦人嗎?”
張伯點了點頭:“不瞞將軍,聽說與秦人結盟,河西無人不高興。可老朽心裏卻不踏實,一直在犯嘀咕,聽將軍此說,算是亮堂了。請問將軍,秦人何時打過來?”
“哪一日吃不準,近則三日五日,遠也不過十天半月。您可轉告夫人,要夫人務必有個防備!”張猛說完,轉身告退。
張伯目送一程,返身迴到院裏,靠著一棵老樹坐下,悶頭思索這一重大變故。苦思有頃,張伯尚未尋出理路,聽到外麵車馬聲漸近,知是張夫人迴來了。張伯趕忙喊出幾個仆役,在門口列隊迎候。
張伯他們剛剛站穩,張夫人的車馬已到門口。早有仆人放好踏腳板,張夫人首先下車,而後轉身,畢恭畢敬地朝車中揖出一個大禮,微笑道:“先生,寒舍已到,請!”
車上隨後跳下一個中年先生。先生站穩步子,朝張夫人迴揖一禮:“夫人,請!”
張夫人與先生共同步入院門,徑至堂中坐下。張夫人指著張伯對先生道:“這是張伯,家中大小事情,皆由張伯料理。先生有何要求,盡管吩咐張伯!”
先生看一眼張伯,深揖一禮:“在下見過家老,今後諸事,還望家老多多關照!”
張伯迴揖道:“老奴隨時侍候先生!”
張夫人掃視一圈,轉對張伯:“儀兒呢?”
“吃過早飯,儀兒與兩個小廝出門去了,這陣兒想是也該迴來的。”
張夫人眉頭微皺,搖頭道:“指望他迴來,日頭得從西方出來。張伯,你馬上去尋,就說我有急事,要他即刻迴來!”
張伯答應一聲,走出門去。
見張伯急出院子,張夫人長出一氣,轉對先生,苦笑道:“先生莫要見笑,他阿大走得早,留下我們孤兒寡母。本指望這孩子有點出息,誰想總也收不住他的野性,一天到晚總是惹事,讓人擔驚受怕。不瞞先生,前麵民婦不知請過多少先生了,沒有一個降得住他。先生您要多下些力氣,隻要能讓孩子有個進取,民婦願付雙份薪酬!”
先生忙道:“令公子的事,在下早聽說了。夫人放心,在安邑之時,無論誰家孩子多麽調皮,在下隻要出麵,他們必是服服帖帖。要是降不住他,在下斷不敢來!”
張夫人趕忙揖禮:“真能這樣,先生於儀兒就有再生之恩,民婦另有厚報!”
張伯出門,未走幾步,就見一個小廝氣喘唿唿地急奔迴來。張伯喝住他:“小順兒,少爺呢?”
小順兒頓下步子,喘著粗氣道:“迴——迴家老的話,麻——麻煩來了!”
“是何麻煩,快說!”
“少爺與我等在西邊的林子裏正在玩兒,有人領著十幾人尋來,點名要找少爺。小人瞧見勢頭不對,悄悄脫身,迴來搬救兵了!”
張伯眼珠兒一轉:“你們在林裏玩什麽來著?”
小順兒遲疑一下:“沒——沒玩什麽。一棵樹上有個大馬蜂窩,少爺琢磨幾天,今兒本想摘它下來。還沒摘呢,那些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