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於兄讓我找玉環央求?唉,鮮於兄當知玉環的脾性,她向來不喜管閑事,又如何肯向聖上進言了?”
鮮於仲通笑道:“大人為貴妃之兄,若在貴妃麵前堅請,或者悲慟一番,貴妃定然為兄動容。萬一聖上不肯答應,下官又想好了一招,定能解大人眼前之厄。”
楊國忠大喜道:“好呀,既有妙計,快說,快說。”
“大人身兼劍南節度使,無非多了一些威名,其實並無用處。依下官所見,不如將此職讓出去。然此職亦為要職,不可落入外人之手,章仇兼瓊昔為劍南節度使,不如讓他兼領此職,並立刻入蜀主持。”
楊國忠聽到章仇兼瓊之名,心中大為惱火,說道:“讓章仇兼瓊兼領?罷了,我當初讓他入京,已然將腸子都悔青了,不要再提他了!鮮於兄此言倒是提醒了我,鮮於兄在蜀中多年,也深諳劍南形勢,這劍南節度使一職,由兄主持最為妥當。”章仇兼瓊為刑部尚書之後,想是自顧身份,不肯與楊國忠交往過密,楊國忠方才大為惱火。
鮮於仲通在蜀中有許多產業,若領劍南節度使一職,既可照顧自己的生意,又可八麵威風,他當然滿口答應。
楊國忠依計而行,當即入宮請見李隆基。
李隆基還以為楊國忠來向自己辭行,遂微笑道:“嗬嗬,想不到蜀人盼卿入蜀執意得很,竟然聯名請求。好哇,你就去走一遭,得償其願吧。”
楊國忠得知了蜀人上表的內容,再憶起鮮於仲通剛才提過的羅希奭入蜀之事,確認這一切皆是李林甫鬧的鬼。然個中幽微太過繁複,他又無憑無據,無非猜測而已,不敢在皇帝麵前直斥李林甫,隻好又伏地叩首,兼而涕淚泗流道:“陛下,臣確實應當入蜀主持劍南之事,然臣入蜀之後,其他事兒無法署理,隻怕要因之停頓了。陛下待臣恩寵無比,諸事若因之失措,實在有負聖恩,臣隻好事先叩首謝罪了。”
李隆基想不通楊國忠為何悲痛,說道:“起來吧。又非生離死別,何至於有悲慟之情呢?你入蜀無非在那裏主持一段時日,即可迴複京中,你權當前往巡視一番即可。”
楊國忠並不起身,繼續請道:“臣署理諸使職剛剛順手,若驟然棄之,實在對國事不利。陛下,劍南那裏其實無關宏旨,臣以為派員鎮之即可。鮮於仲通久在蜀中,最明劍南地理人事,臣願舉之署理劍南節度使之職,也可讓臣專心署理朝中之事。”
李隆基此時方才明白楊國忠不願離開京城,遂歎道:“卿去蜀中曆練一番有何不可呢?你辦事妥當,最識朕心,待從蜀中返京之時,朕有意授你為宰相職。”
楊國忠聽到皇帝許願,眼光頓時發亮,然又想到畢竟要入蜀,生怕其間李林甫再使詭計,心中又複黯然。他衡量利弊,覺得還是以不離開京城為上策,遂絞盡腦汁申明不離京的理由。
李隆基有些不耐煩起來,看見楊國忠一直跪伏在地上,就說道:“哦,你先退下去吧,讓朕再詳思一迴,再定行止。”
楊國忠退出勤政樓,一轉身又前往南薰殿。他為貴妃之兄,又持有宮中通行的令牌,所以通行無阻。
楊玉環聽了楊國忠的一番傾訴,疑惑道:“你身兼劍南節度使之職,理應入蜀主持呀。聖上既讓你入蜀,那是不會錯的,你又何必推三阻四呢?”
楊國忠知道這個貴妃妹妹向來不關心朝廷之事,對吏道可謂一竅不通,他也沒必要向她解釋其中詳細,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隨便扯了一個理由:“妹子應當知道,聖上前些日子賞了愚兄不少錢,愚兄就想用這些錢造一新宅。”
楊玉環道:“是呀,你現有的宅子確實太過簡陋,早該建一新居了。”楊玉環知道此錢的來曆,她出宮之時,楊國忠上躥下跳,為自己迴宮頗立功勞,李隆基正是基於此予以賞賜。楊玉環想起此節,心中又湧出對楊國忠的感激之意。
楊國忠道:“妹子知道,你那位嫂嫂平素諸事不問,則建宅之事須愚兄操心。我若入蜀,新居現在剛剛打起地基,又要從此撂下了,不知何月才能建成。”
楊玉環頷首道:“哥哥所言不錯。也罷,我就向聖上央求一聲。哥哥不管入蜀還是在京中,一樣替朝廷辦事,又有何區別呢?”
楊國忠聞言大喜,心想若楊玉環開口說話,皇帝定然不會駁她的麵子,遂連聲致謝。
第二十迴 李林甫病入膏肓 安祿山功至榮寵
楊國忠的圖謀果然收到實效,楊玉環平素從不向李隆基開口懇求什麽,這次請求楊國忠不入蜀之事,李隆基果然爽快答應。此後二日,李隆基頒下製書,授鮮於仲通為劍南節度使,楊國忠兼知京兆尹。
鮮於仲通欲起身入蜀就任,起身前來向楊國忠辭行。楊國忠恨聲說道:“鮮於兄此行入蜀,須先將閣羅鳳那廝喚來好好訓斥一番。他好好地做他的雲南王,所轄地盤已然不小,為何還要無事生非?他在那裏稍一動彈,險些讓我墮入李林甫的奸計之中。”
鮮於仲通唯唯諾諾,答應連聲。
李林甫通過此事,徹底瞧清楚了楊國忠背後的力量,另讓他最為震驚的是,自己與楊國忠對決之時,皇帝已然明顯地傾向楊國忠一方。
李林甫深深知道,自己之所以十餘年來能夠穩居相位,雖與自己勤謹理政、暗暗翦除異己勢力有關,然歸根結底,皇帝常懷信任之心、倚己重己殊為首要。那麽許是從此時開始,因為楊國忠的加入,舊時的格局已然被打破。他頹坐“精思堂”中,忽然感覺自己的精力正在快速地漏泄,甚至無力抬起身子。
一個無才無識的閑漢,不過順勢替皇帝斂了一些財貨,竟然能翻著筋鬥迭升至如此高位!李林甫從一開始就極度鄙視楊國忠,不過瞧在他為貴妃之兄的麵子上方禮遇有加。李林甫之所以敢出招算計楊國忠,緣於他的這份鄙夷之心,因為他未視楊國忠為對手!此次遭逢大敗,李林甫方事後追悔:自己莫非錯了嗎?許是皇帝眷顧楊國忠,自己方有如此大挫?遙想自己相繼推翻張九齡、皇甫惟明、李適之、韋堅和王忠嗣等人,這些人的才幹遠超楊國忠,不是一樣成為自己的手下敗將嗎?
李林甫由此悟出此戰敗績的關鍵:皇帝的心思所在!
是啊,一個楊國忠何足道哉!就是一個傻癡之人,若其背後有皇帝的鼎力支持,一樣會變得強大無比!李林甫此時埋怨自己的疏忽:皇帝並非庸人,他聽了楊國忠的言語賜王鉷自盡,並將王鉷的使職皆歸楊國忠,其實彰顯皇帝屬意楊國忠的指向。可自己呢?將楊國忠受皇帝重用歸功於貴妃身上,由此一葉障目,使自己忽略了真實的內情,從而導致了自己出招錯誤。想想也是,楊銛為貴妃的親兄,而楊國忠為貴妃的遠房之兄,若歸因到貴妃身上,皇帝為何不重用楊銛呢?
李林甫此時想道,早知如此,自己還不如對楊國忠示以懷柔之意,強似眼前的硬碰硬!李林甫如此想,其實已有示弱之意。
大凡強人,一生中也有示弱的時候,然此示弱多為總體策略所用,達到目的之後,強勢依然不改。到了其真正示弱的時候,說明已然山窮水盡,除了心底湧出無盡恐懼之外,終究無法可施。李林甫仕宦一生,見過諸多大風大浪,皆有法子排解,眼前之勢,他確實一籌莫展了。
李林甫是日連晚膳也不用,在堂內待了許久,方才昏昏沉沉踱出堂門。他此前在此堂中想過無數事兒,皆能想得清清楚楚,如今日這等依舊迷茫的神色,實為第一遭兒。
第二日早晨,李林甫依舊昏昏沉沉而睡。他素有早起的習慣,家人見此模樣覺得異樣,就試著輕觸額頭,觸手間就覺滾燙無比。
李林甫從此在榻上躺了十餘日,前來珍視的太醫們大唿奇怪,因為此病絕無前兆,可謂無聲無息,而一旦襲來卻如排山倒海之勢,高燒不退竟然達七日之久,他們實在難查病因。李林甫畢竟為一個近七旬的老人了,高燒數日後,周身竟然瘦了一圈。
李隆基得知李林甫患病,還親自入其宅探視一迴。李林甫患病期間,朝政之事例歸陳希烈署理。
李林甫為相十餘年來,精力充沛無比,又無病無災,朝中權柄由他緊緊把持,未曾失卻一日。此次李林甫突然病倒,左丞相陳希烈獨持相權,竟然有些不適之感,不知道從何做起。好在李林甫為政十餘年,凡事皆依格式規製而行,早將朝政打造成為一個高度自覺依序的整體。譬如陳希烈若向皇帝奏報,中書門下的樞機房早為之準備好了一應稟報事體,陳希烈入宮後依之奏報即可。
李隆基現在雖廢了早朝之儀,然朝中大小事體還需向他奏聞的。
陳希烈這日入宮請見李隆基,將一應事體稟報一遍之後,李隆基笑道:“這個安祿山果然好手段,此次既取得粟末水大捷,俘獲契丹人二萬,又北出勁兵勢壓迴紇,將那李獻忠的叛軍召迴中土,其功大焉。”
陳希烈附和道:“安祿山能征善戰,保大唐東北疆土無失,實為大唐之幸。”
李隆基道:“是呀,如今吐蕃勢衰,自從丟了石堡城,後退數百裏,使大唐西北境再無戰事,高仙芝與哥舒翰也就落個清閑。唯契丹人與奚人一直鬧騰不息,多虧有了安祿山,朕方能高枕無憂。”
安祿山此前的計策已收到實效。自從哥舒翰領兵攻取石堡城,吐蕃後退數百裏,輕易不敢啟釁,大唐與吐蕃幾十年間攻伐不斷,如此恢複了少有的寧靜。正是由於吐蕃勢衰,高仙芝率兵攻取小勃律國,西域七十二國望風而附,隔絕多年的西域通路由此暢通。然哥舒翰與高仙芝大勝之後,致力於守土保境,此後少有戰事,安祿山那裏卻戰事不斷,且連戰皆捷,由此得到李隆基的注目。
其實契丹人與奚人的勢力不強,他們懾於大唐之勢,早有歸附之心。奈何安祿山不許他們請降,又與他們達成了捕獲即放的默契,於是東北境戰事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安祿山大軍攻擊,契丹人與奚人急忙拔營後退,並留下部分人供安祿山俘獲以向朝廷報捷。這些被俘之人在安祿山營中待上一段時日,然後攜帶著唐營發放的糧草之物返迴。
此次粟末水大捷,就是這種故事的再續。然李隆基提到的李獻忠叛唐之事,其中就大有幽微之處。
李獻忠以朔方節度副使之身,奉朝廷之令率三萬同羅驍騎前去範陽。等見了安祿山,未及三言兩語,二人便起了爭執。
安祿山令三萬同羅驍騎分頭駐紮,一萬駐漁陽,另兩萬分駐密雲郡和北平郡。
同羅部昔為臣屬東突厥汗國僅次於迴紇的部落,其人數眾多,李獻忠曾被烏蘇米施可汗任命為西部的葉護,其地位僅次於可汗。有了這種淵源,李獻忠對安祿山的感覺其實與哥舒翰相似,未將這個突厥人瞧在眼中。現在安祿山讓三萬同羅驍騎分駐三地,李獻忠當即反對,說道:“末將奉朝廷之令前來相助安大使,即是暫借一時,哪兒能分兵駐紮呢?”
安祿山冷冷地說道:“你既奉朝廷之令,來到範陽地麵須由本大使統轄。本大使即將籌劃戰事,所以分兵駐紮正是為了下一步考慮,你莫非想抗命嗎?”
李獻忠搖搖頭,說道:“末將自從歸了大唐,聖上封末將為奉信王,聖上當時金口相許,既劃地安置同羅部落,又許同羅驍騎勿得分離。末將如今歸安大使統轄不假,然不可違了聖上言語。”
安祿山道:“想是奉信王不知吧?本大使已上奏言知聖上,請將同羅部落自朔方遷至範陽,聖上定然恩準。奉信王,同羅部歸入範陽地麵,須依本大使之令墾田守土,你難道還想抗命嗎?”
李獻忠聞言心中大震,他早知道安祿山心狠手辣,若同羅部今後歸入其手,勢必被其肢解。他當時無語辭出,歸營帳後即召人商議。最後一致認為,與其遭安祿山肢解受辱,還不如率兵西歸迴到朔方地麵,然後攜帶同羅部落北投迴紇。
同羅驍騎拔營西歸,當即被安祿山偵悉,當即派出史思明和安守誌率領四萬鐵騎追趕。
這四萬追兵中,有八千餘人為其生力軍,係安祿山自突厥、契丹、奚人降者中選拔出的精壯者,他們被稱為“曳羅河”(係突厥語中壯士之意),由安祿山的百餘家僮分任伍長、隊正等職領之。這八千餘人皆驍勇善戰,衝鋒陷陣時勇不可當。
史思明秉持安祿山的授意,追上同羅驍騎後先是一番廝殺,同羅人頓時傷折數千,可謂損失慘重。史思明又派出快騎前去知會迴紇人,令他們不得接納李獻忠所部;又令懂同羅話之人向被圍的同羅驍騎喊話,言明李獻忠叛唐為其個人之事,卻與其他人無關,隻要大家能夠從陣中走出歸附,依舊為大唐將士。
這番攻心之術起到了效果,此後數日,竟有兩萬同羅驍騎臨陣倒戈。李獻忠隻好率領數十名親隨之人落荒而逃,他不敢再迴朔方,也不敢去投迴紇,隻好向西狂奔,到了相熟的葛邏祿部暫時棲身。
安祿山經此一役,既可向朝廷奏聞平叛的功勞,又憑空裏獲得了兩萬同羅驍騎,從此歸入自己的統轄。
李隆基此時識不出安祿山的手段和心機,唯對安祿山讚賞有加。他與陳希烈一番對話之後,又悠悠說道:“陳卿,朕又有數年未見安祿山,竟有些記掛之感了。這樣吧,你速速傳旨,召安祿山入京見朕。”
陳希烈唯唯諾諾地答應了。
李隆基又笑問道:“陳卿,安祿山功勞很大,他此次入京,朕如何賞他呢?嗯,瞧李卿的身子有些不大好,則朝政之事須卿多勞心了。不如授安祿山為兵部尚書,讓他替卿分擔一些,你以為如何?”
陳希烈一直兼知兵部尚書,皇帝既然想讓安祿山為兵部尚書,其中透露出要重用陳希烈的意思。陳希烈當然明白皇帝的深意,其腦海裏立刻晃出楊國忠那虎視眈眈的模樣,遂答道:“安祿山素曉軍事,若授其為兵部尚書,對大唐軍事實為有益。陛下,禦史大夫楊國忠頗有吏治之才,可堪重用。”
李隆基嗬嗬笑道:“朕也就是一時想起,隨便說說而已。這樣吧,安祿山在京中尚無宅第,可囑將作監選址為其營造一所。營造之資,由戶部撥專款給予,營造時但求壯麗,不限財力。”
陳希烈稱喏而退,迴衙後當即召來將作監傳達皇帝旨意。
將作監就在親仁坊選址為安祿山營造新址。如今天下水陸交通便利,諸物可以很快達於京師,皇帝又有旨意營造時不限財力,未及半年,一座美輪美奐、堪與皇家宮苑媲美的府第拔地而起。
唐初頒有營繕令,對百官及庶民住宅的規格有明確的規定。譬如王公以上,舍房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過五間六架。安祿山此宅媲美皇家宮殿,已經不是簡單的逾製了。此宅占地甚大,約為親仁坊的四分之一,其室宇奢廣,當時為冠。至於器物之精,更為卓絕,其梁棟為文柏、沉檀,飾金銀為戶牖,宅內朱樓綺閣、山池別院,雖一欄一圍,皆用寶鈿裝飾。宅內每堂之費,皆需數百萬錢以上。
新宅建成之後,李隆基又頒賜起居用具,計有:銀平脫花鳥屏帳一具,方圓一丈七尺;色絲絛一百副;夾頡羅頂額織成錦簾二領;檀香床兩張,各長一丈,寬六尺;水蔥夾貼綠錦緣白平綢背席二領;銀平脫帳一具,方一丈三尺;貼文牙床二張,各長一丈闊三尺;屏風六合;紅瑞錦褥四領;二色綾褥八領;瑞錦屏兩領;龍須夾貼席十四張;貼文柏床十四張;白檀香木細繩床一張;繡草墩子三十個等。可知其用具之精。
營造之人漸漸將新宅的內部陳設之狀透露出去,外人得知宅中的廚廄之物也都用金銀裝飾,不由得嘖嘖連聲。
時辰進入了六月,天氣一日比一日炎熱起來。朝廷近些年來早形成了這樣的規矩:遇熱遇冷之時,皆入華清宮理政。六月初三,大隊人馬出京後緩緩東去,自是為了避暑要在華清宮待上一些日子了。
李林甫近來身子忽好忽差,勉強入衙視事數日,又覺得身子不適,再歸宅靜養,如此竟然反複多次。楊國忠瞧其模樣,知道一個近七旬的老翁若有此等症候意味著什麽,某日就在宅中對虢國夫人說道:“一個苟延殘喘之人,還要強撐著入衙視事。哼,這個老殺才,還是及早死了最為幹淨。”
虢國夫人自從經過上次風波,昔日氣焰早已消失殆盡,反而要順著楊國忠過活了。這次入華清宮避暑,她無法隨同前去,昔日楊家的五色雲車騎,頓時失卻一雲。由此可見權勢實為瞬息萬變之事,昨日還為人上之人,今日許是就成為階下之囚了。
李林甫撐著病體,在家人與衛士的簇擁下好歹到了華清宮。經過一路上的顛簸,其下車時忽然又是一陣昏厥,頓時又癱倒在地,經過好一番救治,他方才慢慢蘇醒過來。
李林甫睜開眼睛,發現自己已躺在平時入華清宮時的居所裏。由於李林甫權傾一方,其在華清宮之宅與宮牆相鄰,從此院中可以看到皇帝日常居住理政的飛霜殿。他呆呆的眼睛瞅著房梁許久,發現與長安宅中的房梁不同,遂問道:“我這是到了何處?”
其長子李儒現任司儲郎中,自從李林甫得病一直候在身側。他現在聽聞父親說出糊塗之言,眼淚不覺湧出眼眶,就哽咽著說道:“父親此時已在華清宮宅中,由於天氣漸熱,聖上特旨讓父親前來避暑。”
李林甫此時慢慢迴憶起來,又歎道:“哦,看來我的身子不見好了,這些日子怎麽愈來愈覺得沉重了呢?”
李儒急忙道:“請父親勿憂,兒子剛剛尋來一位異人,此時已在來此的路上,他定能手到病除。”
李林甫聽到“異人”二字,頓時大為警惕,急忙道:“你怎可妄自尋方術之人?儒兒,聖上最忌官宦與異人交結,你莫非不知嗎?”
“請父親放心。兒子請此異人之時,讓太醫令先稟報聖上,得到聖上旨意後方敢去請的,如此不妨。”
李林甫聞言方才放心,他又在那裏喘息良久,方才將氣調勻,然後緩緩說道:“算著日子,安祿山應該快到了。儒兒,安祿山想是要到這裏來麵聖了,你派人打探訊息,安祿山到來後,速速稟告於我。”
李儒答應了一聲,心中卻不以為然。父親都這種光景了,卻還念念不忘朝中之事,何必要如此勞心呢?
李林甫老眼透過窗子看到外麵的樹葉,又嘟囔了一句:“聖上畢竟牽掛著老臣啊,這裏清涼宜人,對我的身子大有益處。”
安祿山此次入京,早已不用沿途驛所為其備好能托腹的馬匹,其儀衛車駕皆為自己隨身攜帶,一路上浩浩蕩蕩,好不威風。他得知皇帝現居華清宮,遂徑直入宮覲見。此時已是午後,安祿山甫入宮門,就覺得這裏涼風習習,果然是一個納涼的好所在。
李隆基就在飛霜殿接見安祿山,他看到安祿山攜來的禮物,心中更喜。安祿山臨行之前,令高手匠人覓來燕山奇石,精心雕琢了一尊青色功德碑和幡花香爐,以此頌揚皇帝的恩德,並兼顧了皇帝崇道的習性。
二人敘話數句,李隆基眼見天色漸暗,遂囑尚食局在長生殿大擺宴席,召百官及隨行王孫與宴,有替安祿山洗塵之意。
是夕夜幕張起,建於高處的長生殿此時燈火通明,眾人皆按時入殿歸入自己座中,李林甫因身子沉重無法與宴。待李隆基攜楊玉環入殿之時,眾人紛紛跪伏見禮。李隆基令眾人平身皆歸其位,然後笑嗬嗬地說道:“今夕涼風宜人,恰至安卿來此。安卿體態頗豐,一路上想是勞乏頗多,此宴就聊為洗塵了。”
眾人聽到皇帝言語輕鬆,頗有調侃安祿山之意,遂發出了一陣輕笑。此宴既是為安祿山洗塵而設,按製須由安祿山謝恩後方才開宴。
安祿山雖模樣蠢笨無比,內心卻靈動非凡,他聽到皇帝言語,知道皇帝現在心情甚洽,遂有意湊趣。眾目睽睽之中,安祿山拖著他那臃笨的身子緩緩行到李隆基麵前,然後俯身下拜,口中唿道:“微臣叩謝貴妃娘娘之恩。”原來李隆基與楊玉環並排而坐,安祿山俯身之處恰在楊玉環麵前。
殿內之人頓時臉上變色,李隆基臉上之色也頓時凝固:皇帝為天下之首,安祿山現在不拜皇帝,卻先去拜貴妃,到底在弄什麽玄虛呢?
眾人驚愕之中,安祿山已施施然起身,再向李隆基叩拜謝恩。
李隆基喚其平身,疑惑地問道:“安卿為大唐之臣,你不先拜朕,卻先拜貴妃,是何道理?”
安祿山並不起身,僅抬頭說道:“陛下,臣雖為大唐之臣,畢竟為胡人之身。陛下為君父,則貴妃實為娘親,臣自幼浸潤胡禮,例先母而後父。臣今日一時激動,竟然忘了朝廷之製,隻好依胡禮行之了。”
李隆基聞言,臉色頓為和緩,笑道:“哦,原來安卿有這番孝心,好呀,難為你了,速速平身吧。”
一側的楊玉環看到這個比自己長二十餘歲的大胖子自稱兒子,心中覺得有趣,不禁格格笑了起來,說道:“陛下,想不到妾憑空有了這樣一個大兒子,有趣極了。”
李隆基也笑道:“安卿既然認你這位娘親,你也不可太吝嗇,須有些見麵禮吧。”
安祿山見機甚快,又伏在楊玉環麵前,乞道:“娘娘,安兒討要賞錢。”
楊玉環笑聲更脆,說道:“既是聖上的旨意,明日賞你吧。”楊玉環此時心想,若果真有了這樣一位肥大的兒子,實在滑稽。其笑聲感染了殿內之人,他們看到眼前這位叱吒風雲的邊將,竟然癱成一堆肉乞為風華絕代的貴妃之子,既有驚愕,又有鄙夷,眼前卻化為一片笑聲了。
李隆基沒想到安祿山如此詼諧,臉上的笑容無法收斂,就笑指側座的太子李亨道:“安卿,你速速拜過太子,這就開宴吧。哈哈,實在有趣得緊。”
安祿山聞言立起身來,臉上一派茫然之狀,問道:“陛下,臣為何要拜太子呢?”
殿中之人聞言,皆驚得收去笑聲,安祿山竟然不肯拜太子,怎能如此犯渾呢?李隆基道:“太子為儲君,安卿速速拜過。”
安祿山繼續道:“臣為胡人,不習朝儀,不知太子儲君為何官?臣為何要拜之呢?”
李隆基信了安祿山的鬼話,解釋道:“原來安卿不知啊!太子為儲君,朕千秋萬歲後,代朕為君者,即是今日太子。”
鮮於仲通笑道:“大人為貴妃之兄,若在貴妃麵前堅請,或者悲慟一番,貴妃定然為兄動容。萬一聖上不肯答應,下官又想好了一招,定能解大人眼前之厄。”
楊國忠大喜道:“好呀,既有妙計,快說,快說。”
“大人身兼劍南節度使,無非多了一些威名,其實並無用處。依下官所見,不如將此職讓出去。然此職亦為要職,不可落入外人之手,章仇兼瓊昔為劍南節度使,不如讓他兼領此職,並立刻入蜀主持。”
楊國忠聽到章仇兼瓊之名,心中大為惱火,說道:“讓章仇兼瓊兼領?罷了,我當初讓他入京,已然將腸子都悔青了,不要再提他了!鮮於兄此言倒是提醒了我,鮮於兄在蜀中多年,也深諳劍南形勢,這劍南節度使一職,由兄主持最為妥當。”章仇兼瓊為刑部尚書之後,想是自顧身份,不肯與楊國忠交往過密,楊國忠方才大為惱火。
鮮於仲通在蜀中有許多產業,若領劍南節度使一職,既可照顧自己的生意,又可八麵威風,他當然滿口答應。
楊國忠依計而行,當即入宮請見李隆基。
李隆基還以為楊國忠來向自己辭行,遂微笑道:“嗬嗬,想不到蜀人盼卿入蜀執意得很,竟然聯名請求。好哇,你就去走一遭,得償其願吧。”
楊國忠得知了蜀人上表的內容,再憶起鮮於仲通剛才提過的羅希奭入蜀之事,確認這一切皆是李林甫鬧的鬼。然個中幽微太過繁複,他又無憑無據,無非猜測而已,不敢在皇帝麵前直斥李林甫,隻好又伏地叩首,兼而涕淚泗流道:“陛下,臣確實應當入蜀主持劍南之事,然臣入蜀之後,其他事兒無法署理,隻怕要因之停頓了。陛下待臣恩寵無比,諸事若因之失措,實在有負聖恩,臣隻好事先叩首謝罪了。”
李隆基想不通楊國忠為何悲痛,說道:“起來吧。又非生離死別,何至於有悲慟之情呢?你入蜀無非在那裏主持一段時日,即可迴複京中,你權當前往巡視一番即可。”
楊國忠並不起身,繼續請道:“臣署理諸使職剛剛順手,若驟然棄之,實在對國事不利。陛下,劍南那裏其實無關宏旨,臣以為派員鎮之即可。鮮於仲通久在蜀中,最明劍南地理人事,臣願舉之署理劍南節度使之職,也可讓臣專心署理朝中之事。”
李隆基此時方才明白楊國忠不願離開京城,遂歎道:“卿去蜀中曆練一番有何不可呢?你辦事妥當,最識朕心,待從蜀中返京之時,朕有意授你為宰相職。”
楊國忠聽到皇帝許願,眼光頓時發亮,然又想到畢竟要入蜀,生怕其間李林甫再使詭計,心中又複黯然。他衡量利弊,覺得還是以不離開京城為上策,遂絞盡腦汁申明不離京的理由。
李隆基有些不耐煩起來,看見楊國忠一直跪伏在地上,就說道:“哦,你先退下去吧,讓朕再詳思一迴,再定行止。”
楊國忠退出勤政樓,一轉身又前往南薰殿。他為貴妃之兄,又持有宮中通行的令牌,所以通行無阻。
楊玉環聽了楊國忠的一番傾訴,疑惑道:“你身兼劍南節度使之職,理應入蜀主持呀。聖上既讓你入蜀,那是不會錯的,你又何必推三阻四呢?”
楊國忠知道這個貴妃妹妹向來不關心朝廷之事,對吏道可謂一竅不通,他也沒必要向她解釋其中詳細,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隨便扯了一個理由:“妹子應當知道,聖上前些日子賞了愚兄不少錢,愚兄就想用這些錢造一新宅。”
楊玉環道:“是呀,你現有的宅子確實太過簡陋,早該建一新居了。”楊玉環知道此錢的來曆,她出宮之時,楊國忠上躥下跳,為自己迴宮頗立功勞,李隆基正是基於此予以賞賜。楊玉環想起此節,心中又湧出對楊國忠的感激之意。
楊國忠道:“妹子知道,你那位嫂嫂平素諸事不問,則建宅之事須愚兄操心。我若入蜀,新居現在剛剛打起地基,又要從此撂下了,不知何月才能建成。”
楊玉環頷首道:“哥哥所言不錯。也罷,我就向聖上央求一聲。哥哥不管入蜀還是在京中,一樣替朝廷辦事,又有何區別呢?”
楊國忠聞言大喜,心想若楊玉環開口說話,皇帝定然不會駁她的麵子,遂連聲致謝。
第二十迴 李林甫病入膏肓 安祿山功至榮寵
楊國忠的圖謀果然收到實效,楊玉環平素從不向李隆基開口懇求什麽,這次請求楊國忠不入蜀之事,李隆基果然爽快答應。此後二日,李隆基頒下製書,授鮮於仲通為劍南節度使,楊國忠兼知京兆尹。
鮮於仲通欲起身入蜀就任,起身前來向楊國忠辭行。楊國忠恨聲說道:“鮮於兄此行入蜀,須先將閣羅鳳那廝喚來好好訓斥一番。他好好地做他的雲南王,所轄地盤已然不小,為何還要無事生非?他在那裏稍一動彈,險些讓我墮入李林甫的奸計之中。”
鮮於仲通唯唯諾諾,答應連聲。
李林甫通過此事,徹底瞧清楚了楊國忠背後的力量,另讓他最為震驚的是,自己與楊國忠對決之時,皇帝已然明顯地傾向楊國忠一方。
李林甫深深知道,自己之所以十餘年來能夠穩居相位,雖與自己勤謹理政、暗暗翦除異己勢力有關,然歸根結底,皇帝常懷信任之心、倚己重己殊為首要。那麽許是從此時開始,因為楊國忠的加入,舊時的格局已然被打破。他頹坐“精思堂”中,忽然感覺自己的精力正在快速地漏泄,甚至無力抬起身子。
一個無才無識的閑漢,不過順勢替皇帝斂了一些財貨,竟然能翻著筋鬥迭升至如此高位!李林甫從一開始就極度鄙視楊國忠,不過瞧在他為貴妃之兄的麵子上方禮遇有加。李林甫之所以敢出招算計楊國忠,緣於他的這份鄙夷之心,因為他未視楊國忠為對手!此次遭逢大敗,李林甫方事後追悔:自己莫非錯了嗎?許是皇帝眷顧楊國忠,自己方有如此大挫?遙想自己相繼推翻張九齡、皇甫惟明、李適之、韋堅和王忠嗣等人,這些人的才幹遠超楊國忠,不是一樣成為自己的手下敗將嗎?
李林甫由此悟出此戰敗績的關鍵:皇帝的心思所在!
是啊,一個楊國忠何足道哉!就是一個傻癡之人,若其背後有皇帝的鼎力支持,一樣會變得強大無比!李林甫此時埋怨自己的疏忽:皇帝並非庸人,他聽了楊國忠的言語賜王鉷自盡,並將王鉷的使職皆歸楊國忠,其實彰顯皇帝屬意楊國忠的指向。可自己呢?將楊國忠受皇帝重用歸功於貴妃身上,由此一葉障目,使自己忽略了真實的內情,從而導致了自己出招錯誤。想想也是,楊銛為貴妃的親兄,而楊國忠為貴妃的遠房之兄,若歸因到貴妃身上,皇帝為何不重用楊銛呢?
李林甫此時想道,早知如此,自己還不如對楊國忠示以懷柔之意,強似眼前的硬碰硬!李林甫如此想,其實已有示弱之意。
大凡強人,一生中也有示弱的時候,然此示弱多為總體策略所用,達到目的之後,強勢依然不改。到了其真正示弱的時候,說明已然山窮水盡,除了心底湧出無盡恐懼之外,終究無法可施。李林甫仕宦一生,見過諸多大風大浪,皆有法子排解,眼前之勢,他確實一籌莫展了。
李林甫是日連晚膳也不用,在堂內待了許久,方才昏昏沉沉踱出堂門。他此前在此堂中想過無數事兒,皆能想得清清楚楚,如今日這等依舊迷茫的神色,實為第一遭兒。
第二日早晨,李林甫依舊昏昏沉沉而睡。他素有早起的習慣,家人見此模樣覺得異樣,就試著輕觸額頭,觸手間就覺滾燙無比。
李林甫從此在榻上躺了十餘日,前來珍視的太醫們大唿奇怪,因為此病絕無前兆,可謂無聲無息,而一旦襲來卻如排山倒海之勢,高燒不退竟然達七日之久,他們實在難查病因。李林甫畢竟為一個近七旬的老人了,高燒數日後,周身竟然瘦了一圈。
李隆基得知李林甫患病,還親自入其宅探視一迴。李林甫患病期間,朝政之事例歸陳希烈署理。
李林甫為相十餘年來,精力充沛無比,又無病無災,朝中權柄由他緊緊把持,未曾失卻一日。此次李林甫突然病倒,左丞相陳希烈獨持相權,竟然有些不適之感,不知道從何做起。好在李林甫為政十餘年,凡事皆依格式規製而行,早將朝政打造成為一個高度自覺依序的整體。譬如陳希烈若向皇帝奏報,中書門下的樞機房早為之準備好了一應稟報事體,陳希烈入宮後依之奏報即可。
李隆基現在雖廢了早朝之儀,然朝中大小事體還需向他奏聞的。
陳希烈這日入宮請見李隆基,將一應事體稟報一遍之後,李隆基笑道:“這個安祿山果然好手段,此次既取得粟末水大捷,俘獲契丹人二萬,又北出勁兵勢壓迴紇,將那李獻忠的叛軍召迴中土,其功大焉。”
陳希烈附和道:“安祿山能征善戰,保大唐東北疆土無失,實為大唐之幸。”
李隆基道:“是呀,如今吐蕃勢衰,自從丟了石堡城,後退數百裏,使大唐西北境再無戰事,高仙芝與哥舒翰也就落個清閑。唯契丹人與奚人一直鬧騰不息,多虧有了安祿山,朕方能高枕無憂。”
安祿山此前的計策已收到實效。自從哥舒翰領兵攻取石堡城,吐蕃後退數百裏,輕易不敢啟釁,大唐與吐蕃幾十年間攻伐不斷,如此恢複了少有的寧靜。正是由於吐蕃勢衰,高仙芝率兵攻取小勃律國,西域七十二國望風而附,隔絕多年的西域通路由此暢通。然哥舒翰與高仙芝大勝之後,致力於守土保境,此後少有戰事,安祿山那裏卻戰事不斷,且連戰皆捷,由此得到李隆基的注目。
其實契丹人與奚人的勢力不強,他們懾於大唐之勢,早有歸附之心。奈何安祿山不許他們請降,又與他們達成了捕獲即放的默契,於是東北境戰事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安祿山大軍攻擊,契丹人與奚人急忙拔營後退,並留下部分人供安祿山俘獲以向朝廷報捷。這些被俘之人在安祿山營中待上一段時日,然後攜帶著唐營發放的糧草之物返迴。
此次粟末水大捷,就是這種故事的再續。然李隆基提到的李獻忠叛唐之事,其中就大有幽微之處。
李獻忠以朔方節度副使之身,奉朝廷之令率三萬同羅驍騎前去範陽。等見了安祿山,未及三言兩語,二人便起了爭執。
安祿山令三萬同羅驍騎分頭駐紮,一萬駐漁陽,另兩萬分駐密雲郡和北平郡。
同羅部昔為臣屬東突厥汗國僅次於迴紇的部落,其人數眾多,李獻忠曾被烏蘇米施可汗任命為西部的葉護,其地位僅次於可汗。有了這種淵源,李獻忠對安祿山的感覺其實與哥舒翰相似,未將這個突厥人瞧在眼中。現在安祿山讓三萬同羅驍騎分駐三地,李獻忠當即反對,說道:“末將奉朝廷之令前來相助安大使,即是暫借一時,哪兒能分兵駐紮呢?”
安祿山冷冷地說道:“你既奉朝廷之令,來到範陽地麵須由本大使統轄。本大使即將籌劃戰事,所以分兵駐紮正是為了下一步考慮,你莫非想抗命嗎?”
李獻忠搖搖頭,說道:“末將自從歸了大唐,聖上封末將為奉信王,聖上當時金口相許,既劃地安置同羅部落,又許同羅驍騎勿得分離。末將如今歸安大使統轄不假,然不可違了聖上言語。”
安祿山道:“想是奉信王不知吧?本大使已上奏言知聖上,請將同羅部落自朔方遷至範陽,聖上定然恩準。奉信王,同羅部歸入範陽地麵,須依本大使之令墾田守土,你難道還想抗命嗎?”
李獻忠聞言心中大震,他早知道安祿山心狠手辣,若同羅部今後歸入其手,勢必被其肢解。他當時無語辭出,歸營帳後即召人商議。最後一致認為,與其遭安祿山肢解受辱,還不如率兵西歸迴到朔方地麵,然後攜帶同羅部落北投迴紇。
同羅驍騎拔營西歸,當即被安祿山偵悉,當即派出史思明和安守誌率領四萬鐵騎追趕。
這四萬追兵中,有八千餘人為其生力軍,係安祿山自突厥、契丹、奚人降者中選拔出的精壯者,他們被稱為“曳羅河”(係突厥語中壯士之意),由安祿山的百餘家僮分任伍長、隊正等職領之。這八千餘人皆驍勇善戰,衝鋒陷陣時勇不可當。
史思明秉持安祿山的授意,追上同羅驍騎後先是一番廝殺,同羅人頓時傷折數千,可謂損失慘重。史思明又派出快騎前去知會迴紇人,令他們不得接納李獻忠所部;又令懂同羅話之人向被圍的同羅驍騎喊話,言明李獻忠叛唐為其個人之事,卻與其他人無關,隻要大家能夠從陣中走出歸附,依舊為大唐將士。
這番攻心之術起到了效果,此後數日,竟有兩萬同羅驍騎臨陣倒戈。李獻忠隻好率領數十名親隨之人落荒而逃,他不敢再迴朔方,也不敢去投迴紇,隻好向西狂奔,到了相熟的葛邏祿部暫時棲身。
安祿山經此一役,既可向朝廷奏聞平叛的功勞,又憑空裏獲得了兩萬同羅驍騎,從此歸入自己的統轄。
李隆基此時識不出安祿山的手段和心機,唯對安祿山讚賞有加。他與陳希烈一番對話之後,又悠悠說道:“陳卿,朕又有數年未見安祿山,竟有些記掛之感了。這樣吧,你速速傳旨,召安祿山入京見朕。”
陳希烈唯唯諾諾地答應了。
李隆基又笑問道:“陳卿,安祿山功勞很大,他此次入京,朕如何賞他呢?嗯,瞧李卿的身子有些不大好,則朝政之事須卿多勞心了。不如授安祿山為兵部尚書,讓他替卿分擔一些,你以為如何?”
陳希烈一直兼知兵部尚書,皇帝既然想讓安祿山為兵部尚書,其中透露出要重用陳希烈的意思。陳希烈當然明白皇帝的深意,其腦海裏立刻晃出楊國忠那虎視眈眈的模樣,遂答道:“安祿山素曉軍事,若授其為兵部尚書,對大唐軍事實為有益。陛下,禦史大夫楊國忠頗有吏治之才,可堪重用。”
李隆基嗬嗬笑道:“朕也就是一時想起,隨便說說而已。這樣吧,安祿山在京中尚無宅第,可囑將作監選址為其營造一所。營造之資,由戶部撥專款給予,營造時但求壯麗,不限財力。”
陳希烈稱喏而退,迴衙後當即召來將作監傳達皇帝旨意。
將作監就在親仁坊選址為安祿山營造新址。如今天下水陸交通便利,諸物可以很快達於京師,皇帝又有旨意營造時不限財力,未及半年,一座美輪美奐、堪與皇家宮苑媲美的府第拔地而起。
唐初頒有營繕令,對百官及庶民住宅的規格有明確的規定。譬如王公以上,舍房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過五間六架。安祿山此宅媲美皇家宮殿,已經不是簡單的逾製了。此宅占地甚大,約為親仁坊的四分之一,其室宇奢廣,當時為冠。至於器物之精,更為卓絕,其梁棟為文柏、沉檀,飾金銀為戶牖,宅內朱樓綺閣、山池別院,雖一欄一圍,皆用寶鈿裝飾。宅內每堂之費,皆需數百萬錢以上。
新宅建成之後,李隆基又頒賜起居用具,計有:銀平脫花鳥屏帳一具,方圓一丈七尺;色絲絛一百副;夾頡羅頂額織成錦簾二領;檀香床兩張,各長一丈,寬六尺;水蔥夾貼綠錦緣白平綢背席二領;銀平脫帳一具,方一丈三尺;貼文牙床二張,各長一丈闊三尺;屏風六合;紅瑞錦褥四領;二色綾褥八領;瑞錦屏兩領;龍須夾貼席十四張;貼文柏床十四張;白檀香木細繩床一張;繡草墩子三十個等。可知其用具之精。
營造之人漸漸將新宅的內部陳設之狀透露出去,外人得知宅中的廚廄之物也都用金銀裝飾,不由得嘖嘖連聲。
時辰進入了六月,天氣一日比一日炎熱起來。朝廷近些年來早形成了這樣的規矩:遇熱遇冷之時,皆入華清宮理政。六月初三,大隊人馬出京後緩緩東去,自是為了避暑要在華清宮待上一些日子了。
李林甫近來身子忽好忽差,勉強入衙視事數日,又覺得身子不適,再歸宅靜養,如此竟然反複多次。楊國忠瞧其模樣,知道一個近七旬的老翁若有此等症候意味著什麽,某日就在宅中對虢國夫人說道:“一個苟延殘喘之人,還要強撐著入衙視事。哼,這個老殺才,還是及早死了最為幹淨。”
虢國夫人自從經過上次風波,昔日氣焰早已消失殆盡,反而要順著楊國忠過活了。這次入華清宮避暑,她無法隨同前去,昔日楊家的五色雲車騎,頓時失卻一雲。由此可見權勢實為瞬息萬變之事,昨日還為人上之人,今日許是就成為階下之囚了。
李林甫撐著病體,在家人與衛士的簇擁下好歹到了華清宮。經過一路上的顛簸,其下車時忽然又是一陣昏厥,頓時又癱倒在地,經過好一番救治,他方才慢慢蘇醒過來。
李林甫睜開眼睛,發現自己已躺在平時入華清宮時的居所裏。由於李林甫權傾一方,其在華清宮之宅與宮牆相鄰,從此院中可以看到皇帝日常居住理政的飛霜殿。他呆呆的眼睛瞅著房梁許久,發現與長安宅中的房梁不同,遂問道:“我這是到了何處?”
其長子李儒現任司儲郎中,自從李林甫得病一直候在身側。他現在聽聞父親說出糊塗之言,眼淚不覺湧出眼眶,就哽咽著說道:“父親此時已在華清宮宅中,由於天氣漸熱,聖上特旨讓父親前來避暑。”
李林甫此時慢慢迴憶起來,又歎道:“哦,看來我的身子不見好了,這些日子怎麽愈來愈覺得沉重了呢?”
李儒急忙道:“請父親勿憂,兒子剛剛尋來一位異人,此時已在來此的路上,他定能手到病除。”
李林甫聽到“異人”二字,頓時大為警惕,急忙道:“你怎可妄自尋方術之人?儒兒,聖上最忌官宦與異人交結,你莫非不知嗎?”
“請父親放心。兒子請此異人之時,讓太醫令先稟報聖上,得到聖上旨意後方敢去請的,如此不妨。”
李林甫聞言方才放心,他又在那裏喘息良久,方才將氣調勻,然後緩緩說道:“算著日子,安祿山應該快到了。儒兒,安祿山想是要到這裏來麵聖了,你派人打探訊息,安祿山到來後,速速稟告於我。”
李儒答應了一聲,心中卻不以為然。父親都這種光景了,卻還念念不忘朝中之事,何必要如此勞心呢?
李林甫老眼透過窗子看到外麵的樹葉,又嘟囔了一句:“聖上畢竟牽掛著老臣啊,這裏清涼宜人,對我的身子大有益處。”
安祿山此次入京,早已不用沿途驛所為其備好能托腹的馬匹,其儀衛車駕皆為自己隨身攜帶,一路上浩浩蕩蕩,好不威風。他得知皇帝現居華清宮,遂徑直入宮覲見。此時已是午後,安祿山甫入宮門,就覺得這裏涼風習習,果然是一個納涼的好所在。
李隆基就在飛霜殿接見安祿山,他看到安祿山攜來的禮物,心中更喜。安祿山臨行之前,令高手匠人覓來燕山奇石,精心雕琢了一尊青色功德碑和幡花香爐,以此頌揚皇帝的恩德,並兼顧了皇帝崇道的習性。
二人敘話數句,李隆基眼見天色漸暗,遂囑尚食局在長生殿大擺宴席,召百官及隨行王孫與宴,有替安祿山洗塵之意。
是夕夜幕張起,建於高處的長生殿此時燈火通明,眾人皆按時入殿歸入自己座中,李林甫因身子沉重無法與宴。待李隆基攜楊玉環入殿之時,眾人紛紛跪伏見禮。李隆基令眾人平身皆歸其位,然後笑嗬嗬地說道:“今夕涼風宜人,恰至安卿來此。安卿體態頗豐,一路上想是勞乏頗多,此宴就聊為洗塵了。”
眾人聽到皇帝言語輕鬆,頗有調侃安祿山之意,遂發出了一陣輕笑。此宴既是為安祿山洗塵而設,按製須由安祿山謝恩後方才開宴。
安祿山雖模樣蠢笨無比,內心卻靈動非凡,他聽到皇帝言語,知道皇帝現在心情甚洽,遂有意湊趣。眾目睽睽之中,安祿山拖著他那臃笨的身子緩緩行到李隆基麵前,然後俯身下拜,口中唿道:“微臣叩謝貴妃娘娘之恩。”原來李隆基與楊玉環並排而坐,安祿山俯身之處恰在楊玉環麵前。
殿內之人頓時臉上變色,李隆基臉上之色也頓時凝固:皇帝為天下之首,安祿山現在不拜皇帝,卻先去拜貴妃,到底在弄什麽玄虛呢?
眾人驚愕之中,安祿山已施施然起身,再向李隆基叩拜謝恩。
李隆基喚其平身,疑惑地問道:“安卿為大唐之臣,你不先拜朕,卻先拜貴妃,是何道理?”
安祿山並不起身,僅抬頭說道:“陛下,臣雖為大唐之臣,畢竟為胡人之身。陛下為君父,則貴妃實為娘親,臣自幼浸潤胡禮,例先母而後父。臣今日一時激動,竟然忘了朝廷之製,隻好依胡禮行之了。”
李隆基聞言,臉色頓為和緩,笑道:“哦,原來安卿有這番孝心,好呀,難為你了,速速平身吧。”
一側的楊玉環看到這個比自己長二十餘歲的大胖子自稱兒子,心中覺得有趣,不禁格格笑了起來,說道:“陛下,想不到妾憑空有了這樣一個大兒子,有趣極了。”
李隆基也笑道:“安卿既然認你這位娘親,你也不可太吝嗇,須有些見麵禮吧。”
安祿山見機甚快,又伏在楊玉環麵前,乞道:“娘娘,安兒討要賞錢。”
楊玉環笑聲更脆,說道:“既是聖上的旨意,明日賞你吧。”楊玉環此時心想,若果真有了這樣一位肥大的兒子,實在滑稽。其笑聲感染了殿內之人,他們看到眼前這位叱吒風雲的邊將,竟然癱成一堆肉乞為風華絕代的貴妃之子,既有驚愕,又有鄙夷,眼前卻化為一片笑聲了。
李隆基沒想到安祿山如此詼諧,臉上的笑容無法收斂,就笑指側座的太子李亨道:“安卿,你速速拜過太子,這就開宴吧。哈哈,實在有趣得緊。”
安祿山聞言立起身來,臉上一派茫然之狀,問道:“陛下,臣為何要拜太子呢?”
殿中之人聞言,皆驚得收去笑聲,安祿山竟然不肯拜太子,怎能如此犯渾呢?李隆基道:“太子為儲君,安卿速速拜過。”
安祿山繼續道:“臣為胡人,不習朝儀,不知太子儲君為何官?臣為何要拜之呢?”
李隆基信了安祿山的鬼話,解釋道:“原來安卿不知啊!太子為儲君,朕千秋萬歲後,代朕為君者,即是今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