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此來所帶非止百騎,一下子喚來了四百甲士。他見邢縡果然作亂,且敢斬殺衙役,遂迴首唿道:“你們前去將此宅團團包圍,有敢突圍者或敢反抗者,殺無赦。”
邢縡帶人將所有衙役打翻在地,並未傷了一人性命,其喘息之餘,驀地發現又有禁軍甲士圍來。他心中大驚,心想自己將衙役打翻已闖下禍事,現在若束手就擒,恐怕難得善終,遂大聲唿道:“眾兄弟,隨我闖出京城,切莫落入官家之手。”
這幫人對付衙役綽綽有餘,然與訓練有素的甲士相抗,殊非對手。飛龍軍係李隆基新設的貼身宿衛,人數不過千餘,不歸陳玄禮節製,僅聽高力士之令。他們皆從禁軍中挑選而出,其身手超乎常人許多。如此數百人來圍這數十人,又見他們欲突圍而去,就奉高力士的嚴令,見人就是一刀,很快將邢縡及其從人斬殺幹淨。
李隆基得了高力士奏聞,歎道:“他們竟然敢傷衙役?國忠說他們謀逆,朕萬萬不信;然他們如此行為,表明他們日常舞刀弄槍,確有橫暴不法之心。也罷,他們既已伏誅,此事也就到此為止吧。”
楊國忠隨後請見,他見了李隆基之麵就跪伏在地,且泣涕連聲道:“臣此去一迴,差點兒將命丟掉,如今能見陛下,實為幸甚啊。”
李隆基道:“哦,他們日常練武,朕讓一幫衙役去捕,確實失於計較了。起來吧,總算高將軍去得及時,還算有驚無險吧。”
楊國忠兀自不肯起身,再叩首道:“陛下,若歹人單純行兇,臣並不畏懼。臣也是剛剛得知,原來王鉷與這幫歹人暗通聲氣,他們實為一夥,臣由是駭怕萬分。”
李隆基大為奇怪,問道:“他們又如何與王鉷暗通聲氣了?一個朝廷的三品大員,怎麽會與一幫閑漢廝混?你起來說話,別是有人妄圖攀誣王鉷吧!”
高力士上前攙起楊國忠,歎道:“楊中丞,剛才皇帝已然說過,既然歹人悉數伏誅,此事也就作罷。”
楊國忠起身後臉上淚痕滿布,他重重地搖搖頭,說道:“陛下,臣與王鉷前去抓捕邢縡之時,邢縡一麵揮刀砍傷衙役,另一麵唿喚手下動手,其時還不忘囑咐一句‘勿傷王大人’。陛下,邢縡為何相護王鉷?雖危難之際不忘囑托,可見他們同聲連氣。”
李隆基問道:“你親耳聽到此話嗎?”
“臣當時站立靠後,並未聽見,事後受傷衙役向臣轉述此話。”
李隆基聞言默然不語。恰至此時,李林甫與陳玄禮得知邢縡拒捕之事,遂雙雙入宮請見李隆基。
楊國忠看到皇帝並不迴應,遂又說道:“陛下,臣聽那些衙役說,王鉷與邢縡許是沒有直接幹係,然王鉷之弟王焊卻為邢宅中的常客。”
李隆基目視李、陳二人道:“嗯,國忠說歹人與王鉷相連,朕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你們來得正好,就幫朕分剖一番吧。”
由於此事變起倉促,李林甫不明其中究竟,他又聽王鉷與楊國忠共同前去拘捕,現在輒聽楊國忠將此事扯向王鉷,心中就啞然失笑。他瞧了一眼楊國忠的滿麵淚痕,心想你欲陷害王鉷,哪兒能用如此淺顯的法兒?他當即說道:“陛下,臣覺得王鉷與此事相連,有些虛妄。王鉷為朝廷三品大員,為人謹細端正,案上的書奏堆積,其雖日日劬勞,猶難襄理,哪兒有閑心與閑漢交往呢?其弟想是與邢縡有所交往,卻與王鉷無幹。至於意指王鉷謀反,更是虛妄。王鉷敬陛下以忠,陛下待之以恩寵,他又如何生出謀反之心呢?請陛下慎思之。”其言語中對楊國忠頗有不屑之意,因而話說得相當幹脆。
李隆基聞言,又瞧了一眼陳希烈,心想陳希烈每遇此等場合,皆以李林甫所言為準,也就不準備向他問詢,遂言道:“李卿所言不錯,朕也是如此認為。王鉷辦事謹細,他如何能與閑漢來往呢?國忠呀,那幫歹人已然伏誅,此事就到此為止吧,不要再生枝蔓!”
楊國忠見皇帝不認同,李林甫又替王鉷說好話,看來一時難將王鉷牽入案中。他心有不甘,終究無可奈何,隻好暗自咽了一口唾沫,心中歎息一聲。
陳希烈此時卻拱手稟道:“陛下,微臣以為此案有幽微之處,不可輕輕放下。王鉷固然與邢縡沒有幹係,然其弟王焊卻與邢縡來往頗密,既有此幹係,還是查證最好。若王鉷果然與此案無關聯,也可以還王鉷一個清白嘛。”
楊國忠聞言心中大喜,而李林甫則驚愕萬分:陳希烈今日怎麽了?平時唯唯諾諾毫無主見,今日卻口齒伶俐,思慮縝密。
李隆基也對陳希烈的舉動有些詫異,遂笑道:“陳卿果然以為要繼續查證嗎?”
陳希烈道:“陛下,那邢縡敢公然打殺衙役,可見他心中或有鬼或有所恃,自開元年間以來,如此行為罕見。臣以為,此事須查個水落石出,方無隱患。微臣不才,願與楊中丞一起查證此事,乞陛下允準。”
陳希烈既力主查證,又主動請纓,其為宰相多年,此等的事兒還是頭一遭。
李隆基聞言,目視李林甫道:“嗬嗬,想不到陳卿執意如斯。李卿,就讓他們去查證一迴吧,也可還王鉷清白。”
李林甫心中認定王鉷與邢縡絕對沒有勾連,皇帝既然這樣決定,他當然連聲讚同。他鷹隼一樣的目光偶爾掠過陳希烈之麵,心想他今日有此舉動,倒是不可大意,事後要務必弄清陳希烈的真實心意。
李林甫許是永遠不會知道,陳希烈之所以膽敢反戈一擊,實因楊國忠數日之前的一次拜訪所致。
陳希烈見楊國忠攜帶禮物入宅拜望,一時不知所措,又不知其來意,唯有殷勤地將之迎入座中。二人寒暄已畢,楊國忠不藏不掖,很快開門見山地說出自己的來意:“國忠今日前來拜訪,實指望陳左相今後多多提攜。國忠才陋識淺,也望得到陳左相及時指點。”
陳希烈非傻癡之人,他多年來與李林甫共事,之所以選擇唯唯諾諾的行事方式,實因李林甫為人詭險,他若不用此法兒就難以保全。楊國忠如今恃貴妃之勢,又能替皇帝斂財,得寵遇無限,陳希烈心知肚明。現在楊國忠主動登門拜訪,定是有求於己,就不敢怠慢,答道:“楊中丞如此說話,實讓希烈愧疚萬分。希烈得聖上之恩,無非勤謹辦事而已,哪兒有眼光與能耐指點楊中丞呢?假以時日,楊中丞前程不可限量,希烈還要請楊中丞多提攜呢。”
陳希烈的話說到楊國忠的心坎之上,其聞言哈哈一笑道:“好嘛,陳左相果然有眼光,如此免了我的一番口舌。陳左相既然瞧清楚了今後大勢,若遇到與國忠相幹的事兒,定然不會難為國忠吧?”
陳希烈畢竟為弘文館與集賢殿大學士,說話向來深沉,絕不會如楊國忠這樣直來直去,所以聽到楊國忠的勢利之言,其心間難以接受,遂躊躇不言。
楊國忠不明陳希烈心中的幽曲,仍然自顧自說道:“陳左相,假若今後遇到一事,國忠與李右相各執一詞,你居中會支持誰呢?”
似楊國忠此等無文之人,說話向來單刀直入,不會委婉曲折;而陳希烈為宦多年,深明言多必失的道理,說話時好留餘地,且話語閃爍。楊國忠如此問話,分明將自己置於李林甫的對立麵,然後讓陳希烈抉擇,由此讓陳希烈好生為難,他斟酌再三,方緩緩答道:“希烈替聖上辦事,食大唐祿米,行事須合朝廷規製。若李右相與楊中丞意見相左,且楊中丞意見與朝廷規製暗合,希烈當然會支持楊中丞的。”
這番話說得無懈可擊,楊國忠聽來卻很不舒服,心中暗暗罵道:“老滑頭。”他們隨後又敘話片刻,楊國忠方辭出,心中的滋味其實不好。
孰料陳希烈今日旗幟鮮明地支持楊國忠,令楊國忠喜出望外。想來陳希烈經過這幾日的思索,慎思了其中的利弊,終於決定舍棄李林甫,從此身歸楊國忠。
陳希烈與楊國忠奉旨查案,剩下的事兒就變得相當簡單。鮮於仲通指使羅希奭昔日的轄下,不斷地拿人與刑訊,終於使案情大白。其中除了王焊曾參與邢縡的謀逆之事以外,還審出了另外一宗與王鉷有關的案情。
若以家居而論,王鉷實為一個孝母友悌之人,其弟王焊忌兄勢強,王鉷仍然待其以關愛。然王焊實為一個狂妄無知之徒,某日他與一名術士敘話,王焊問道:“我有天子之貌嗎?”嚇得那位方士落荒而逃。王焊覺得好笑,就向王鉷笑談了此事。王鉷聞言大驚,因為皇帝多次禁止官員與術士交結,現在弟弟又說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言,萬一那名逃走的術士泄露了此事,豈不是大禍臨頭?王鉷遂密遣人追到這名術士,當場斬殺以絕口。過了不久,王鉷又得知王府司馬韋會果然從術士口中得知了弟弟的狂言,遂又指使人將韋會收在獄中,並連夜縊死。
李隆基知道了案情的詳細,其中不乏陳希烈和楊國忠的殷勤添言,遂令當庭杖殺王焊,賜王鉷自盡,籍沒其家。《賜王鉷自盡詔》中寫道:“王鉷外飾公忠,幹冒非據;內懷奸詐,包藏不測。”這句“包藏不測”實為預測之言,王鉷不法殺人當為事實,而說他謀反,則為楊國忠之功了。
陳希烈在李隆基麵前盛讚楊國忠處事幹練,使一樁謀逆大事胎死腹中,其既能理財,又善吏治,實為朝廷棟梁之才。李隆基龍顏大悅,當即擢楊國忠為禦史大夫,並將王鉷昔日身兼的二十餘使皆歸楊國忠。
鮮於仲通因審理有功,得楊國忠之薦,也被擢為京兆尹。
扳倒了王鉷,楊國忠集榮耀實權於一身,真正與李林甫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麵。
第十九迴 楊貴妃再出宮苑 李林甫重使陰招
王鉷的結局讓李林甫瞠目結舌,他甚至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個攀依皇親的閑漢,一個唯唯諾諾的庸官,二人一旦聯起手來,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說動皇帝,並逼迫王鉷自盡。李林甫此時方悔起初過於大意,以致自己眼睜睜地瞧著王鉷消失,卻無力施以援手或阻止,使自己頓失一臂之助。他思念至此,心中喟然歎道:“一輩子玩鷹於股掌之間,不料被雛鷹啄了眼睛。”
及至楊國忠取代了禦史大夫之位,並將王鉷昔日所兼二十餘使收歸自己,李林甫方才明白楊國忠當初不遺餘力查辦邢縡案子的最終目的。如此看來,楊國忠舉薦鮮於仲通為京兆少尹,其目的就是將羅希奭排擠出京兆府,由此擁有了刑獄逼供的手段。
李林甫起用吉溫和羅希奭二人,由此“吉網羅鉗”聞名天下。李林甫用此二人製造了許多大案,將那些可能對其地位形成威脅之人悉數拿下。楊國忠瞧出其中關鍵,即令鮮於仲通入主京兆府,由此擁有了李林甫曾經的手段。李林甫此時深悔當初太過大意,自己當時未將楊國忠瞧在眼裏,對鮮於仲通入主京兆府未曾加以阻止,方對此後的王鉷一案無力掌控。
李林甫此時對楊國忠有了警惕之心,然他還有一個關鍵之點未曾想到:楊國忠開始在朝中唿風喚雨,若無皇帝的支持,他許是寸步難行!
李隆基得高力士提醒,覺得李林甫為相十餘年,使朝野上下皆聽其命,就有了製衡的心思。李隆基有了製衡的考慮,就選擇了楊國忠作為牽製李林甫之人,所以章仇兼瓊與鮮於仲通得以入職京官,王鉷既倒,楊國忠順勢接替其職。
李林甫仕宦一生,迭施詭計謀得宰相之職,如此潛心經營十餘年,早知皇帝已然離不開自己。不料到了暮年,未曾潛心識明皇帝心意,將滿腹心思用在他人身上,如此便馬失前蹄,大錯就此釀成。
他此刻待在“精思堂”中,一直琢磨楊國忠與陳希烈二人。陳希烈此次出人意料地幫楊國忠說話,李林甫隱隱覺得他受了楊國忠的蠱惑,即使這樣,陳希烈不過庸人一個,並不足為慮。李林甫遂將滿腹心思用在楊國忠身上,他先思楊國忠此次招數,心中哂道:“不過覷知了老夫的手段,如此拾人牙慧,並無新意。今後想法將鮮於仲通調走,再掌京兆府刑獄之事即可。”
李林甫再將楊國忠的稟性與手段想了一遍,覺得對自己的威脅不大。楊國忠現在雖掌禦史台大權,可能會指使禦史上奏書彈劾自己,然自己在朝中經營十餘年,各衙司皆有自己的心腹之人,且中書省、門下省皆有諫官,楊國忠若讓禦史彈劾自己,那些諫官也不是吃素的。
李林甫現在對楊國忠有了深深的敵意,然不屑將其作為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對手。他相信,若自己略施小計,管教楊國忠有來無迴。步出“精思堂”的時候,唯見天上滿是星鬥,微風蕩漾著清涼,李林甫深吸一口氣,就覺清涼瞬間繞遍肺腑之間,心中覺得愜意無比。驀地,由於涼意侵體,他忽然彎腰猛咳,竟然咳得眼冒金星。李林甫此時想起,自己是年已經六十九歲,已有些老態龍鍾之感了。
楊國忠奉旨查抄王鉷之家財,其進入王鉷宅第後,僅從大門行至中堂,早已驚得瞪大了雙眼。就見其中的房櫳戶牖,無不以珍異飾之,凡藥臼、食櫃、水槽、釜鐺、盆甕之物皆以金銀為之,以鏤金為笊籬、箕筐;房中置有水晶、火齊、琉璃、玳瑁等床,悉以金龜、銀鼇為腳;堂中設連珠之帳,卻寒之簾、犀瑞牙席,還有鷓鴣枕、翡翠匣、神絲繡被、七寶枕、瑟瑟幕、紋布巾、火蠶綿、九玉釵、澄水帛等物。王鉷宅中有一景最為神奇,名曰“自雨亭”,係引出地下的湧泉,晝夜噴出地麵如散雨狀,井欄以寶鈿為之,亭子係用鏤金漢白玉築成,水霧落處有奇石一片,這些奇石有盤坳秀出如靈丘鮮雲者,有端儼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縝潤削成如珪瓚者,有廉棱銳劌如劍戟者,實有“百仞一拳,千裏一瞬”之觀感。泉水漫過亭麵之上,雖盛夏酷暑,人若置於亭中,其涼爽如深秋。
令楊國忠喜出望外者,即是王鉷貯藏的錢貨寶珠之物,在其後進院中,竟然有十餘間房間裝滿了諸物。楊國忠調來二十餘人清點造冊,竟然用了數日之功。楊國忠此前揣測王鉷肯定財貨不少,然沒有料到有如此之多,他由此陷入了深思。
王鉷的家財肯定不是他的俸祿所得,其從天寶初年開始接手天下租賦財貨之事,近十年來確實暗自搜刮不少。這些財貨來曆不明,藏在王鉷宅中外人無從得知,若老老實實將所有財貨上繳國庫,豈非傻癡之人嗎?
若按王鉷的俸祿所積,再加上皇帝的賞賜,王鉷說什麽也難以營造出如此美輪美奐的宅居。楊國忠暗自想道,這個宅院雖精美無比,自己奉旨查抄,說什麽也不敢將之昧為己有。那麽將此宅院獻出,再加上一間財貨,王鉷就在皇帝和百官麵前成為一名極貪之人。
剩下的十餘間財貨呢?楊國忠打定主意,這些財貨既然無跡可尋,當然要全部歸於自己名下了。
待楊國忠將諸事辦妥,那些珍貨也被搬入自己宅院的密室之中,他想起此前諾言,就從中取出數匣金銀珠寶,然後親自捧入虢國夫人的宅中。
若按楊國忠與虢國夫人此前的相約,虢國夫人助楊國忠登上要位,那麽有了收益,二人須平分。楊國忠此次捧來數匣寶貨,就是與抄來王鉷的一間財寶相比,又值幾何?看來人皆有私,那些諾言是靠不住的,尤其有賭性之人更加沒譜。
虢國夫人看到眼前的珠光寶氣,一顆歡心早融入其中,臉上的容豔又變得嬌媚無比,哪兒知道楊國忠向她昧下了巨大的財富呢?她歡聲說道:“哥哥果然好主意,如此財貨,妹子要說媒多少次方能相比呢?”
楊國忠將之攬在懷中,伏在其耳邊輕聲說道:“妹子,好日子剛剛開始,你將庫房準備好,這些珍貨將如流水一樣匯入妹子宅中,隻怕有一日,妹子視珍貨如糞土,再也不會稀罕了。”
虢國夫人推開楊國忠,嗔道:“嘿,我什麽時候都稀罕得很,你不許慳吝喲。”
“那是,那是,哥如何會慳吝呢?妹子呀,你今後在聖上麵前,還要多替為兄美言呢。隻要有權柄在手,財貨之事實為小節,我們兄妹聯手,定為天下無敵。”
虢國夫人聞聽楊國忠提到李隆基,心中頓時為之一漾,臉上嬌態愈甚,且有了傲然之姿,說道:“聖上那裏又值幾何?不用玉環言語,我若說話,聖上也會百依百順,你就不用多慮了。”李隆基自從那日臨幸了虢國夫人,此後難丟此滋味,又數次避開楊玉環,二人暗暗成就好事。此時,虢國夫人的腦際中晃出了二人繾綣時的銷魂場麵,嘴角間又不覺漾出了數紋笑意。
楊國忠觀其模樣有些心驚,他此前從秦國夫人那裏隱約得知皇帝對這個妹子有了別種心意,且近來宮中流出了風言風語,遂委婉地說道:“妹子呀,我家能有今日還是緣於玉環,我們若有事向聖上相請,還是讓玉環轉述最好。”
虢國夫人聞言一撇嘴,哂道:“玉環?你莫非不知她的稟性嗎?她專注做聖上的寵妃,卻對家中之事不管不問,你若指望她替我們辦一些實事,隻怕徒然熬白了頭發!”
楊國忠知道,虢國夫人與其他三個姐妹相比,無疑精進許多。譬如楊玉環,其滿足於與李隆基雙棲雙飛,對其他俗事不願多想,更不想多問。楊國忠本來還想規勸虢國夫人,楊家能有今日,終究緣於楊玉環的貴妃之位,不可妄自與皇帝廝混,由此生亂,須萬分珍視才是。他見虢國夫人如此說話,不敢再勸,隻好暗自咽下一口唾沫。
李隆基與虢國夫人的好事最終被楊玉環撞見。
每年冬日之時,李隆基率百官及妃嬪入華清宮避寒,早已成為慣例。是年赴華清池的途中,楊家憑借貴妃之寵,其車駕排場最為耀眼奪目,楊國忠以劍南節度使開纛,其後三夫人與楊銛家魚貫而行,他們每家一隊,每隊著一色衣,遠遠望去,形如五色之雲。其競為車服,一車一費,動輒數十萬貫,那拉車之牛甚至不堪重負。至於貴妃諸姐皆盛飾珠翠、鈿簪,其搖落於途,路人俯拾皆是。
所謂物極必反,楊家恩寵聲焰震天下,令外人側目豔羨,然虢國夫人有私於皇帝,終究惹出一場亂子。
李隆基與虢國夫人意亂情迷之時,李隆基偶然提起,若兩人共浴溫泉之中,豈不更妙?虢國夫人由是渴望,此次既入華清池,少不了與李隆基眉來眼去,兩人商定某日某時,由李隆基走出飛霜殿,以林蔭間漫步的名義避開楊玉環的耳目。
李隆基出了飛霜殿不遠,即轉入一條小道折向西行,此路盡頭有一角門,即是虢國夫人居所的入口。李隆基入得門來,那活色生香的虢國夫人早已俏立等待良久,李隆基當即將她攬入懷中,二人相攜共入小湯池效魚水之樂。此池露天並無遮擋,二人在水中頭頸處雖有風寒吹拂,然湯水之溫滋潤胴體,早將發間蒸騰得有汗流出,二人又在水中不肯安靜,虢國夫人的淫聲浪語更撩得李隆基心思難平。
不知過了多少時辰,他們方才離池入室。待二人更衣畢,宮女方怯怯說道,剛才貴妃來訪,在室內待了小半個時辰,方才離開。
虢國夫人聞言,知道妹妹得知了自己與皇帝的好事,她之所以未當場喝破,還是為自己的夫君和姐姐留下臉麵。她驚恐萬狀,急問李隆基如何是好。李隆基並不驚慌,淡淡地說道:“事情已然做下,徒說無益。她既然不肯喝破,想來不願將事情鬧大。待朕見了她,看她如何說吧。”
李隆基迴到殿中,看到楊玉環已在那裏哭成一團。李隆基見狀未有愧疚之感,反而由此想起了她上次出宮之事,心中漸生惱火之意:“此女妒悍如此,是何道理?朕為天子,難道臨幸何人還要得你認可嗎?哼,你姐孀居在家,朕與她玩樂一迴,有何不可?”
楊玉環見皇帝入宮後不答理自己,遂帶著哭聲道:“妾這就去兄宅居住了。”
李隆基聞言心頭火起,斥道:“胡說,好好的宮中不住,偏要入楊銛宅中。你為貴妃,宮中宮外難道任你來往嗎?”
楊玉環本想斥責皇帝不該與自己的姐姐有了私情,話到嘴邊又想,終究是自己的姐姐行止不端,那也怪不了別人。她思念至此,心頭一酸,眼淚又撲簌簌地流了下來,話頭難以出口。
李隆基見狀,心中柔情頓起,二人恩愛多年,他畢竟難舍此女,遂走近幾步輕聲說道:“玉環不用傷心了,你若較真,今後不許三姨再入宮便是了。”他如此說話,其實已認錯,自是保證今後不再與虢國夫人有來往。
楊玉環心中不知想些什麽,僅是淚流滿麵不作迴答。李隆基無計可施,就覺得待在這裏實在無趣,遂搖搖頭緩步離開。
此後的日子裏,楊玉環雖未離開宮中入楊銛之宅,卻終日對李隆基冷若冰霜,不出一言。李隆基覺得無趣,不數日即下令大隊人馬返迴京城。以往來此避寒,他們要住足兩月方迴,這次卻僅有十三日。
楊玉環迴京之後,堅執向李隆基請求出宮入楊銛宅中。李隆基覺得楊玉環有些不可理喻,自己已然答應今後不許虢國夫人再入宮中,她猶在這裏不依不饒,其心中惱火又複上升,威脅道:“你出此宮門甚是容易,若再想入宮門,恐怕就難了。”
楊玉環此時的執拗性子直衝腦門,她依然淚流滿麵,雖然不說話,可以看出其意誌堅定。
李隆基無可奈何,隻好輕歎一口氣,揮揮手,令高力士將她再送迴楊銛之宅。如此事隔四年,楊玉環基於同樣的原因再次出宮。
楊國忠得知楊玉環出宮,不明何故,即刻入楊銛宅中探望。他進入宅中,就見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楊銛滿麵憂色地坐在堂中,其中未見虢國夫人的蹤影,再向他們詢問虢國夫人何在,秦國夫人說她在家不肯前來。楊國忠微一沉思,就知道這場風波的根源何在了。
楊國忠現在後來居上,其得皇帝寵遇,又在朝中風頭正勁,入堂後,楊家兄妹就向他討要主意。
楊國忠問秦國夫人道:“玉環如今是何心思?”因為秦國夫人與楊玉環年齡最為接近,諸姐妹中她們二人見麵時說話較多。
秦國夫人答道:“玉環現在隻是哭泣而已,我想法與其說話,她卻毫無心思。她常常拿出那盒黃金釵鈿發呆,偶爾歎道:‘什麽海誓山盟,都是些唬人的鬼話。’我知此盒係聖上贈予玉環,她如此說話,顯是對聖上有怨言。”
楊國忠搖搖頭,秦國夫人此話更加印證了他此前的猜測,遂歎道:“唉,果然鬧出了事端。我此前勸過三妹,奈何她不聽,如今如何是好呢?”
楊家兄妹此前也知虢國夫人與皇帝眉來眼去,且她數次滯留宮中不迴,現在楊國忠點明此事因虢國夫人而起,他們心中頓時了然,由此大驚失色。
韓國夫人怯生生地說道:“或者讓三妹過來向玉環認個錯兒?”
楊國忠道:“不妥。玉環此時正在氣頭之上,她若見了三妹,許是更糟。唉,三妹怎能玩火呢?我們一家能有今日富貴,皆緣於玉環啊!她如此橫插一杠,豈不是想自敗家門嗎!”
楊玉環已為天下皆知的貴妃,且被皇帝寵愛無比。虢國夫人與李隆基暗度陳倉,緣於李隆基貪圖新鮮因而偷腥,事兒終究不敢放於明麵之上,且虢國夫人為寡居之身,說什麽也難以達到楊玉環的地位。
二夫人及楊銛心急如焚,他們皆明此中道理,急問楊國忠如何挽救此頹勢。
楊國忠沉默了片刻,然後說道:“若想挽迴局麵,兩件事兒缺一不可。第一件,聖上難舍玉環,待氣頭過去下旨複召;第二件,玉環不可對聖上有怨懟之心,還要主動向聖上請罪,以求寬恕。”
麵前三人聽了此話,覺得這兩件事兒實比登天還難。皇帝果然難舍玉環嗎?他會下旨召玉環迴宮嗎?就是那裏屋麵壁哭泣的楊玉環,又如何肯低下頭來向皇帝認錯呢?他們一時麵麵相覷。
楊國忠不容他們遲疑,決然道:“玉環的事兒,就請諸弟妹設法轉圜了,此為我們楊門的頭等大事,務須珍重。至於聖上那裏,就由我去找高將軍求情,請他設法在聖上麵前維持吧。”
楊國忠因時常入宮替皇帝點籌,身上持有出入宮中的令牌,由此見到高力士很容易。楊國忠見了高力士,雙膝跪地,臉上流出不絕的淚水,叩首道:“高將軍,楊門遭逢大難,懇求援手則個。”
高力士臉色平淡,見楊國忠行此大禮微覺詫異,就伸手將他攙起道:“朝廷有規製,楊大夫不該行此大禮。來吧,請坐下說話,楊門如何有大難了?”
“玉環被斥出宮,莫非高將軍不知嗎?”
邢縡帶人將所有衙役打翻在地,並未傷了一人性命,其喘息之餘,驀地發現又有禁軍甲士圍來。他心中大驚,心想自己將衙役打翻已闖下禍事,現在若束手就擒,恐怕難得善終,遂大聲唿道:“眾兄弟,隨我闖出京城,切莫落入官家之手。”
這幫人對付衙役綽綽有餘,然與訓練有素的甲士相抗,殊非對手。飛龍軍係李隆基新設的貼身宿衛,人數不過千餘,不歸陳玄禮節製,僅聽高力士之令。他們皆從禁軍中挑選而出,其身手超乎常人許多。如此數百人來圍這數十人,又見他們欲突圍而去,就奉高力士的嚴令,見人就是一刀,很快將邢縡及其從人斬殺幹淨。
李隆基得了高力士奏聞,歎道:“他們竟然敢傷衙役?國忠說他們謀逆,朕萬萬不信;然他們如此行為,表明他們日常舞刀弄槍,確有橫暴不法之心。也罷,他們既已伏誅,此事也就到此為止吧。”
楊國忠隨後請見,他見了李隆基之麵就跪伏在地,且泣涕連聲道:“臣此去一迴,差點兒將命丟掉,如今能見陛下,實為幸甚啊。”
李隆基道:“哦,他們日常練武,朕讓一幫衙役去捕,確實失於計較了。起來吧,總算高將軍去得及時,還算有驚無險吧。”
楊國忠兀自不肯起身,再叩首道:“陛下,若歹人單純行兇,臣並不畏懼。臣也是剛剛得知,原來王鉷與這幫歹人暗通聲氣,他們實為一夥,臣由是駭怕萬分。”
李隆基大為奇怪,問道:“他們又如何與王鉷暗通聲氣了?一個朝廷的三品大員,怎麽會與一幫閑漢廝混?你起來說話,別是有人妄圖攀誣王鉷吧!”
高力士上前攙起楊國忠,歎道:“楊中丞,剛才皇帝已然說過,既然歹人悉數伏誅,此事也就作罷。”
楊國忠起身後臉上淚痕滿布,他重重地搖搖頭,說道:“陛下,臣與王鉷前去抓捕邢縡之時,邢縡一麵揮刀砍傷衙役,另一麵唿喚手下動手,其時還不忘囑咐一句‘勿傷王大人’。陛下,邢縡為何相護王鉷?雖危難之際不忘囑托,可見他們同聲連氣。”
李隆基問道:“你親耳聽到此話嗎?”
“臣當時站立靠後,並未聽見,事後受傷衙役向臣轉述此話。”
李隆基聞言默然不語。恰至此時,李林甫與陳玄禮得知邢縡拒捕之事,遂雙雙入宮請見李隆基。
楊國忠看到皇帝並不迴應,遂又說道:“陛下,臣聽那些衙役說,王鉷與邢縡許是沒有直接幹係,然王鉷之弟王焊卻為邢宅中的常客。”
李隆基目視李、陳二人道:“嗯,國忠說歹人與王鉷相連,朕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你們來得正好,就幫朕分剖一番吧。”
由於此事變起倉促,李林甫不明其中究竟,他又聽王鉷與楊國忠共同前去拘捕,現在輒聽楊國忠將此事扯向王鉷,心中就啞然失笑。他瞧了一眼楊國忠的滿麵淚痕,心想你欲陷害王鉷,哪兒能用如此淺顯的法兒?他當即說道:“陛下,臣覺得王鉷與此事相連,有些虛妄。王鉷為朝廷三品大員,為人謹細端正,案上的書奏堆積,其雖日日劬勞,猶難襄理,哪兒有閑心與閑漢交往呢?其弟想是與邢縡有所交往,卻與王鉷無幹。至於意指王鉷謀反,更是虛妄。王鉷敬陛下以忠,陛下待之以恩寵,他又如何生出謀反之心呢?請陛下慎思之。”其言語中對楊國忠頗有不屑之意,因而話說得相當幹脆。
李隆基聞言,又瞧了一眼陳希烈,心想陳希烈每遇此等場合,皆以李林甫所言為準,也就不準備向他問詢,遂言道:“李卿所言不錯,朕也是如此認為。王鉷辦事謹細,他如何能與閑漢來往呢?國忠呀,那幫歹人已然伏誅,此事就到此為止吧,不要再生枝蔓!”
楊國忠見皇帝不認同,李林甫又替王鉷說好話,看來一時難將王鉷牽入案中。他心有不甘,終究無可奈何,隻好暗自咽了一口唾沫,心中歎息一聲。
陳希烈此時卻拱手稟道:“陛下,微臣以為此案有幽微之處,不可輕輕放下。王鉷固然與邢縡沒有幹係,然其弟王焊卻與邢縡來往頗密,既有此幹係,還是查證最好。若王鉷果然與此案無關聯,也可以還王鉷一個清白嘛。”
楊國忠聞言心中大喜,而李林甫則驚愕萬分:陳希烈今日怎麽了?平時唯唯諾諾毫無主見,今日卻口齒伶俐,思慮縝密。
李隆基也對陳希烈的舉動有些詫異,遂笑道:“陳卿果然以為要繼續查證嗎?”
陳希烈道:“陛下,那邢縡敢公然打殺衙役,可見他心中或有鬼或有所恃,自開元年間以來,如此行為罕見。臣以為,此事須查個水落石出,方無隱患。微臣不才,願與楊中丞一起查證此事,乞陛下允準。”
陳希烈既力主查證,又主動請纓,其為宰相多年,此等的事兒還是頭一遭。
李隆基聞言,目視李林甫道:“嗬嗬,想不到陳卿執意如斯。李卿,就讓他們去查證一迴吧,也可還王鉷清白。”
李林甫心中認定王鉷與邢縡絕對沒有勾連,皇帝既然這樣決定,他當然連聲讚同。他鷹隼一樣的目光偶爾掠過陳希烈之麵,心想他今日有此舉動,倒是不可大意,事後要務必弄清陳希烈的真實心意。
李林甫許是永遠不會知道,陳希烈之所以膽敢反戈一擊,實因楊國忠數日之前的一次拜訪所致。
陳希烈見楊國忠攜帶禮物入宅拜望,一時不知所措,又不知其來意,唯有殷勤地將之迎入座中。二人寒暄已畢,楊國忠不藏不掖,很快開門見山地說出自己的來意:“國忠今日前來拜訪,實指望陳左相今後多多提攜。國忠才陋識淺,也望得到陳左相及時指點。”
陳希烈非傻癡之人,他多年來與李林甫共事,之所以選擇唯唯諾諾的行事方式,實因李林甫為人詭險,他若不用此法兒就難以保全。楊國忠如今恃貴妃之勢,又能替皇帝斂財,得寵遇無限,陳希烈心知肚明。現在楊國忠主動登門拜訪,定是有求於己,就不敢怠慢,答道:“楊中丞如此說話,實讓希烈愧疚萬分。希烈得聖上之恩,無非勤謹辦事而已,哪兒有眼光與能耐指點楊中丞呢?假以時日,楊中丞前程不可限量,希烈還要請楊中丞多提攜呢。”
陳希烈的話說到楊國忠的心坎之上,其聞言哈哈一笑道:“好嘛,陳左相果然有眼光,如此免了我的一番口舌。陳左相既然瞧清楚了今後大勢,若遇到與國忠相幹的事兒,定然不會難為國忠吧?”
陳希烈畢竟為弘文館與集賢殿大學士,說話向來深沉,絕不會如楊國忠這樣直來直去,所以聽到楊國忠的勢利之言,其心間難以接受,遂躊躇不言。
楊國忠不明陳希烈心中的幽曲,仍然自顧自說道:“陳左相,假若今後遇到一事,國忠與李右相各執一詞,你居中會支持誰呢?”
似楊國忠此等無文之人,說話向來單刀直入,不會委婉曲折;而陳希烈為宦多年,深明言多必失的道理,說話時好留餘地,且話語閃爍。楊國忠如此問話,分明將自己置於李林甫的對立麵,然後讓陳希烈抉擇,由此讓陳希烈好生為難,他斟酌再三,方緩緩答道:“希烈替聖上辦事,食大唐祿米,行事須合朝廷規製。若李右相與楊中丞意見相左,且楊中丞意見與朝廷規製暗合,希烈當然會支持楊中丞的。”
這番話說得無懈可擊,楊國忠聽來卻很不舒服,心中暗暗罵道:“老滑頭。”他們隨後又敘話片刻,楊國忠方辭出,心中的滋味其實不好。
孰料陳希烈今日旗幟鮮明地支持楊國忠,令楊國忠喜出望外。想來陳希烈經過這幾日的思索,慎思了其中的利弊,終於決定舍棄李林甫,從此身歸楊國忠。
陳希烈與楊國忠奉旨查案,剩下的事兒就變得相當簡單。鮮於仲通指使羅希奭昔日的轄下,不斷地拿人與刑訊,終於使案情大白。其中除了王焊曾參與邢縡的謀逆之事以外,還審出了另外一宗與王鉷有關的案情。
若以家居而論,王鉷實為一個孝母友悌之人,其弟王焊忌兄勢強,王鉷仍然待其以關愛。然王焊實為一個狂妄無知之徒,某日他與一名術士敘話,王焊問道:“我有天子之貌嗎?”嚇得那位方士落荒而逃。王焊覺得好笑,就向王鉷笑談了此事。王鉷聞言大驚,因為皇帝多次禁止官員與術士交結,現在弟弟又說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言,萬一那名逃走的術士泄露了此事,豈不是大禍臨頭?王鉷遂密遣人追到這名術士,當場斬殺以絕口。過了不久,王鉷又得知王府司馬韋會果然從術士口中得知了弟弟的狂言,遂又指使人將韋會收在獄中,並連夜縊死。
李隆基知道了案情的詳細,其中不乏陳希烈和楊國忠的殷勤添言,遂令當庭杖殺王焊,賜王鉷自盡,籍沒其家。《賜王鉷自盡詔》中寫道:“王鉷外飾公忠,幹冒非據;內懷奸詐,包藏不測。”這句“包藏不測”實為預測之言,王鉷不法殺人當為事實,而說他謀反,則為楊國忠之功了。
陳希烈在李隆基麵前盛讚楊國忠處事幹練,使一樁謀逆大事胎死腹中,其既能理財,又善吏治,實為朝廷棟梁之才。李隆基龍顏大悅,當即擢楊國忠為禦史大夫,並將王鉷昔日身兼的二十餘使皆歸楊國忠。
鮮於仲通因審理有功,得楊國忠之薦,也被擢為京兆尹。
扳倒了王鉷,楊國忠集榮耀實權於一身,真正與李林甫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麵。
第十九迴 楊貴妃再出宮苑 李林甫重使陰招
王鉷的結局讓李林甫瞠目結舌,他甚至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個攀依皇親的閑漢,一個唯唯諾諾的庸官,二人一旦聯起手來,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說動皇帝,並逼迫王鉷自盡。李林甫此時方悔起初過於大意,以致自己眼睜睜地瞧著王鉷消失,卻無力施以援手或阻止,使自己頓失一臂之助。他思念至此,心中喟然歎道:“一輩子玩鷹於股掌之間,不料被雛鷹啄了眼睛。”
及至楊國忠取代了禦史大夫之位,並將王鉷昔日所兼二十餘使收歸自己,李林甫方才明白楊國忠當初不遺餘力查辦邢縡案子的最終目的。如此看來,楊國忠舉薦鮮於仲通為京兆少尹,其目的就是將羅希奭排擠出京兆府,由此擁有了刑獄逼供的手段。
李林甫起用吉溫和羅希奭二人,由此“吉網羅鉗”聞名天下。李林甫用此二人製造了許多大案,將那些可能對其地位形成威脅之人悉數拿下。楊國忠瞧出其中關鍵,即令鮮於仲通入主京兆府,由此擁有了李林甫曾經的手段。李林甫此時深悔當初太過大意,自己當時未將楊國忠瞧在眼裏,對鮮於仲通入主京兆府未曾加以阻止,方對此後的王鉷一案無力掌控。
李林甫此時對楊國忠有了警惕之心,然他還有一個關鍵之點未曾想到:楊國忠開始在朝中唿風喚雨,若無皇帝的支持,他許是寸步難行!
李隆基得高力士提醒,覺得李林甫為相十餘年,使朝野上下皆聽其命,就有了製衡的心思。李隆基有了製衡的考慮,就選擇了楊國忠作為牽製李林甫之人,所以章仇兼瓊與鮮於仲通得以入職京官,王鉷既倒,楊國忠順勢接替其職。
李林甫仕宦一生,迭施詭計謀得宰相之職,如此潛心經營十餘年,早知皇帝已然離不開自己。不料到了暮年,未曾潛心識明皇帝心意,將滿腹心思用在他人身上,如此便馬失前蹄,大錯就此釀成。
他此刻待在“精思堂”中,一直琢磨楊國忠與陳希烈二人。陳希烈此次出人意料地幫楊國忠說話,李林甫隱隱覺得他受了楊國忠的蠱惑,即使這樣,陳希烈不過庸人一個,並不足為慮。李林甫遂將滿腹心思用在楊國忠身上,他先思楊國忠此次招數,心中哂道:“不過覷知了老夫的手段,如此拾人牙慧,並無新意。今後想法將鮮於仲通調走,再掌京兆府刑獄之事即可。”
李林甫再將楊國忠的稟性與手段想了一遍,覺得對自己的威脅不大。楊國忠現在雖掌禦史台大權,可能會指使禦史上奏書彈劾自己,然自己在朝中經營十餘年,各衙司皆有自己的心腹之人,且中書省、門下省皆有諫官,楊國忠若讓禦史彈劾自己,那些諫官也不是吃素的。
李林甫現在對楊國忠有了深深的敵意,然不屑將其作為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對手。他相信,若自己略施小計,管教楊國忠有來無迴。步出“精思堂”的時候,唯見天上滿是星鬥,微風蕩漾著清涼,李林甫深吸一口氣,就覺清涼瞬間繞遍肺腑之間,心中覺得愜意無比。驀地,由於涼意侵體,他忽然彎腰猛咳,竟然咳得眼冒金星。李林甫此時想起,自己是年已經六十九歲,已有些老態龍鍾之感了。
楊國忠奉旨查抄王鉷之家財,其進入王鉷宅第後,僅從大門行至中堂,早已驚得瞪大了雙眼。就見其中的房櫳戶牖,無不以珍異飾之,凡藥臼、食櫃、水槽、釜鐺、盆甕之物皆以金銀為之,以鏤金為笊籬、箕筐;房中置有水晶、火齊、琉璃、玳瑁等床,悉以金龜、銀鼇為腳;堂中設連珠之帳,卻寒之簾、犀瑞牙席,還有鷓鴣枕、翡翠匣、神絲繡被、七寶枕、瑟瑟幕、紋布巾、火蠶綿、九玉釵、澄水帛等物。王鉷宅中有一景最為神奇,名曰“自雨亭”,係引出地下的湧泉,晝夜噴出地麵如散雨狀,井欄以寶鈿為之,亭子係用鏤金漢白玉築成,水霧落處有奇石一片,這些奇石有盤坳秀出如靈丘鮮雲者,有端儼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縝潤削成如珪瓚者,有廉棱銳劌如劍戟者,實有“百仞一拳,千裏一瞬”之觀感。泉水漫過亭麵之上,雖盛夏酷暑,人若置於亭中,其涼爽如深秋。
令楊國忠喜出望外者,即是王鉷貯藏的錢貨寶珠之物,在其後進院中,竟然有十餘間房間裝滿了諸物。楊國忠調來二十餘人清點造冊,竟然用了數日之功。楊國忠此前揣測王鉷肯定財貨不少,然沒有料到有如此之多,他由此陷入了深思。
王鉷的家財肯定不是他的俸祿所得,其從天寶初年開始接手天下租賦財貨之事,近十年來確實暗自搜刮不少。這些財貨來曆不明,藏在王鉷宅中外人無從得知,若老老實實將所有財貨上繳國庫,豈非傻癡之人嗎?
若按王鉷的俸祿所積,再加上皇帝的賞賜,王鉷說什麽也難以營造出如此美輪美奐的宅居。楊國忠暗自想道,這個宅院雖精美無比,自己奉旨查抄,說什麽也不敢將之昧為己有。那麽將此宅院獻出,再加上一間財貨,王鉷就在皇帝和百官麵前成為一名極貪之人。
剩下的十餘間財貨呢?楊國忠打定主意,這些財貨既然無跡可尋,當然要全部歸於自己名下了。
待楊國忠將諸事辦妥,那些珍貨也被搬入自己宅院的密室之中,他想起此前諾言,就從中取出數匣金銀珠寶,然後親自捧入虢國夫人的宅中。
若按楊國忠與虢國夫人此前的相約,虢國夫人助楊國忠登上要位,那麽有了收益,二人須平分。楊國忠此次捧來數匣寶貨,就是與抄來王鉷的一間財寶相比,又值幾何?看來人皆有私,那些諾言是靠不住的,尤其有賭性之人更加沒譜。
虢國夫人看到眼前的珠光寶氣,一顆歡心早融入其中,臉上的容豔又變得嬌媚無比,哪兒知道楊國忠向她昧下了巨大的財富呢?她歡聲說道:“哥哥果然好主意,如此財貨,妹子要說媒多少次方能相比呢?”
楊國忠將之攬在懷中,伏在其耳邊輕聲說道:“妹子,好日子剛剛開始,你將庫房準備好,這些珍貨將如流水一樣匯入妹子宅中,隻怕有一日,妹子視珍貨如糞土,再也不會稀罕了。”
虢國夫人推開楊國忠,嗔道:“嘿,我什麽時候都稀罕得很,你不許慳吝喲。”
“那是,那是,哥如何會慳吝呢?妹子呀,你今後在聖上麵前,還要多替為兄美言呢。隻要有權柄在手,財貨之事實為小節,我們兄妹聯手,定為天下無敵。”
虢國夫人聞聽楊國忠提到李隆基,心中頓時為之一漾,臉上嬌態愈甚,且有了傲然之姿,說道:“聖上那裏又值幾何?不用玉環言語,我若說話,聖上也會百依百順,你就不用多慮了。”李隆基自從那日臨幸了虢國夫人,此後難丟此滋味,又數次避開楊玉環,二人暗暗成就好事。此時,虢國夫人的腦際中晃出了二人繾綣時的銷魂場麵,嘴角間又不覺漾出了數紋笑意。
楊國忠觀其模樣有些心驚,他此前從秦國夫人那裏隱約得知皇帝對這個妹子有了別種心意,且近來宮中流出了風言風語,遂委婉地說道:“妹子呀,我家能有今日還是緣於玉環,我們若有事向聖上相請,還是讓玉環轉述最好。”
虢國夫人聞言一撇嘴,哂道:“玉環?你莫非不知她的稟性嗎?她專注做聖上的寵妃,卻對家中之事不管不問,你若指望她替我們辦一些實事,隻怕徒然熬白了頭發!”
楊國忠知道,虢國夫人與其他三個姐妹相比,無疑精進許多。譬如楊玉環,其滿足於與李隆基雙棲雙飛,對其他俗事不願多想,更不想多問。楊國忠本來還想規勸虢國夫人,楊家能有今日,終究緣於楊玉環的貴妃之位,不可妄自與皇帝廝混,由此生亂,須萬分珍視才是。他見虢國夫人如此說話,不敢再勸,隻好暗自咽下一口唾沫。
李隆基與虢國夫人的好事最終被楊玉環撞見。
每年冬日之時,李隆基率百官及妃嬪入華清宮避寒,早已成為慣例。是年赴華清池的途中,楊家憑借貴妃之寵,其車駕排場最為耀眼奪目,楊國忠以劍南節度使開纛,其後三夫人與楊銛家魚貫而行,他們每家一隊,每隊著一色衣,遠遠望去,形如五色之雲。其競為車服,一車一費,動輒數十萬貫,那拉車之牛甚至不堪重負。至於貴妃諸姐皆盛飾珠翠、鈿簪,其搖落於途,路人俯拾皆是。
所謂物極必反,楊家恩寵聲焰震天下,令外人側目豔羨,然虢國夫人有私於皇帝,終究惹出一場亂子。
李隆基與虢國夫人意亂情迷之時,李隆基偶然提起,若兩人共浴溫泉之中,豈不更妙?虢國夫人由是渴望,此次既入華清池,少不了與李隆基眉來眼去,兩人商定某日某時,由李隆基走出飛霜殿,以林蔭間漫步的名義避開楊玉環的耳目。
李隆基出了飛霜殿不遠,即轉入一條小道折向西行,此路盡頭有一角門,即是虢國夫人居所的入口。李隆基入得門來,那活色生香的虢國夫人早已俏立等待良久,李隆基當即將她攬入懷中,二人相攜共入小湯池效魚水之樂。此池露天並無遮擋,二人在水中頭頸處雖有風寒吹拂,然湯水之溫滋潤胴體,早將發間蒸騰得有汗流出,二人又在水中不肯安靜,虢國夫人的淫聲浪語更撩得李隆基心思難平。
不知過了多少時辰,他們方才離池入室。待二人更衣畢,宮女方怯怯說道,剛才貴妃來訪,在室內待了小半個時辰,方才離開。
虢國夫人聞言,知道妹妹得知了自己與皇帝的好事,她之所以未當場喝破,還是為自己的夫君和姐姐留下臉麵。她驚恐萬狀,急問李隆基如何是好。李隆基並不驚慌,淡淡地說道:“事情已然做下,徒說無益。她既然不肯喝破,想來不願將事情鬧大。待朕見了她,看她如何說吧。”
李隆基迴到殿中,看到楊玉環已在那裏哭成一團。李隆基見狀未有愧疚之感,反而由此想起了她上次出宮之事,心中漸生惱火之意:“此女妒悍如此,是何道理?朕為天子,難道臨幸何人還要得你認可嗎?哼,你姐孀居在家,朕與她玩樂一迴,有何不可?”
楊玉環見皇帝入宮後不答理自己,遂帶著哭聲道:“妾這就去兄宅居住了。”
李隆基聞言心頭火起,斥道:“胡說,好好的宮中不住,偏要入楊銛宅中。你為貴妃,宮中宮外難道任你來往嗎?”
楊玉環本想斥責皇帝不該與自己的姐姐有了私情,話到嘴邊又想,終究是自己的姐姐行止不端,那也怪不了別人。她思念至此,心頭一酸,眼淚又撲簌簌地流了下來,話頭難以出口。
李隆基見狀,心中柔情頓起,二人恩愛多年,他畢竟難舍此女,遂走近幾步輕聲說道:“玉環不用傷心了,你若較真,今後不許三姨再入宮便是了。”他如此說話,其實已認錯,自是保證今後不再與虢國夫人有來往。
楊玉環心中不知想些什麽,僅是淚流滿麵不作迴答。李隆基無計可施,就覺得待在這裏實在無趣,遂搖搖頭緩步離開。
此後的日子裏,楊玉環雖未離開宮中入楊銛之宅,卻終日對李隆基冷若冰霜,不出一言。李隆基覺得無趣,不數日即下令大隊人馬返迴京城。以往來此避寒,他們要住足兩月方迴,這次卻僅有十三日。
楊玉環迴京之後,堅執向李隆基請求出宮入楊銛宅中。李隆基覺得楊玉環有些不可理喻,自己已然答應今後不許虢國夫人再入宮中,她猶在這裏不依不饒,其心中惱火又複上升,威脅道:“你出此宮門甚是容易,若再想入宮門,恐怕就難了。”
楊玉環此時的執拗性子直衝腦門,她依然淚流滿麵,雖然不說話,可以看出其意誌堅定。
李隆基無可奈何,隻好輕歎一口氣,揮揮手,令高力士將她再送迴楊銛之宅。如此事隔四年,楊玉環基於同樣的原因再次出宮。
楊國忠得知楊玉環出宮,不明何故,即刻入楊銛宅中探望。他進入宅中,就見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楊銛滿麵憂色地坐在堂中,其中未見虢國夫人的蹤影,再向他們詢問虢國夫人何在,秦國夫人說她在家不肯前來。楊國忠微一沉思,就知道這場風波的根源何在了。
楊國忠現在後來居上,其得皇帝寵遇,又在朝中風頭正勁,入堂後,楊家兄妹就向他討要主意。
楊國忠問秦國夫人道:“玉環如今是何心思?”因為秦國夫人與楊玉環年齡最為接近,諸姐妹中她們二人見麵時說話較多。
秦國夫人答道:“玉環現在隻是哭泣而已,我想法與其說話,她卻毫無心思。她常常拿出那盒黃金釵鈿發呆,偶爾歎道:‘什麽海誓山盟,都是些唬人的鬼話。’我知此盒係聖上贈予玉環,她如此說話,顯是對聖上有怨言。”
楊國忠搖搖頭,秦國夫人此話更加印證了他此前的猜測,遂歎道:“唉,果然鬧出了事端。我此前勸過三妹,奈何她不聽,如今如何是好呢?”
楊家兄妹此前也知虢國夫人與皇帝眉來眼去,且她數次滯留宮中不迴,現在楊國忠點明此事因虢國夫人而起,他們心中頓時了然,由此大驚失色。
韓國夫人怯生生地說道:“或者讓三妹過來向玉環認個錯兒?”
楊國忠道:“不妥。玉環此時正在氣頭之上,她若見了三妹,許是更糟。唉,三妹怎能玩火呢?我們一家能有今日富貴,皆緣於玉環啊!她如此橫插一杠,豈不是想自敗家門嗎!”
楊玉環已為天下皆知的貴妃,且被皇帝寵愛無比。虢國夫人與李隆基暗度陳倉,緣於李隆基貪圖新鮮因而偷腥,事兒終究不敢放於明麵之上,且虢國夫人為寡居之身,說什麽也難以達到楊玉環的地位。
二夫人及楊銛心急如焚,他們皆明此中道理,急問楊國忠如何挽救此頹勢。
楊國忠沉默了片刻,然後說道:“若想挽迴局麵,兩件事兒缺一不可。第一件,聖上難舍玉環,待氣頭過去下旨複召;第二件,玉環不可對聖上有怨懟之心,還要主動向聖上請罪,以求寬恕。”
麵前三人聽了此話,覺得這兩件事兒實比登天還難。皇帝果然難舍玉環嗎?他會下旨召玉環迴宮嗎?就是那裏屋麵壁哭泣的楊玉環,又如何肯低下頭來向皇帝認錯呢?他們一時麵麵相覷。
楊國忠不容他們遲疑,決然道:“玉環的事兒,就請諸弟妹設法轉圜了,此為我們楊門的頭等大事,務須珍重。至於聖上那裏,就由我去找高將軍求情,請他設法在聖上麵前維持吧。”
楊國忠因時常入宮替皇帝點籌,身上持有出入宮中的令牌,由此見到高力士很容易。楊國忠見了高力士,雙膝跪地,臉上流出不絕的淚水,叩首道:“高將軍,楊門遭逢大難,懇求援手則個。”
高力士臉色平淡,見楊國忠行此大禮微覺詫異,就伸手將他攙起道:“朝廷有規製,楊大夫不該行此大禮。來吧,請坐下說話,楊門如何有大難了?”
“玉環被斥出宮,莫非高將軍不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