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夢遊天姥吟留別》本係李白棄官離開長安第二年所作,本書為求簡略,將創作時間稍稍提前。
第十一迴 李白讚妃清平調 賀公求道辭東歸
吉溫與羅希奭得了李林甫的言語,即辟出刑堂開始拿人詢問。韋堅鑿溝潭毀人墳墓之事相對簡單,僅將事主叫來詢問一遍,再令事主將墳墓方位寫入伏辯即可。二人對此事不太上心,卻將心思完全用在韋堅是否貪贓之上。
吉溫笑對羅希奭說道:“恩相說我們二人堪為良配,這樣吧,我負責拿人,你負責審訊。我拿迴之人,你務必使他開口說話,否則我顏麵盡失。”
羅希奭道:“請吉兄放心,他們若不開口說話,就難見愚弟手段。天下承平已久,這些官員久不知刑法,我僅用兩招,他們定知無不言。”
“哦,你欲用哪兩招?”
“嗬嗬,說起來不過拾前人牙慧罷了。那些官員入刑堂之後,愚弟先用宿囚之法,白日不許他們喝水吃飯,晚間不許他們睡覺打盹,他們萬一熬不住,審訊之人務必敲撲撼搖,不許他們入睡。愚弟以為,僅用此法,至少有幾成之人會開口說話。”
“嗯,另一法呢?”
“其二即為‘鐵籠’之法,愚弟已將此法物造成置於側室,就請吉兄移步一觀。”
吉溫隨羅希奭進入側室,就見居中放有一隻黑黝黝的鐵籠子。此籠約有一人高,頂部有一個僅能容納頭顱的小口,邊緣上豎有數個小木橛,此木下粗上尖。吉溫一見此物,微笑道:“此物由索元禮最先使用,我還以為世上已絕了跡,不料今日又重見天日。”
索元禮係則天皇後的胡人麵首,其首開酷刑之風,後來大名鼎鼎的來俊臣、周興等人不過繼其衣缽而已。此鐵籠係索元禮首創,將人犯置於籠中,然後將木橛向內漸推,終能使人腦漿迸出而死,使天下之人聞“籠”色變。令索元禮想不到的是,自己也敗在此鐵籠之中,後來有人舉報索元禮不軌,則天皇後派人查問,索元禮起初不認,前來詢問的官吏僅微笑著說了一句話:“取公鐵籠來。”索元禮嚇得急忙招認,最終死於獄中。
羅希奭笑道:“屆時僅將木橛稍稍向內推移一些,這剩下的一成之人不用腦漿迸裂,肯定紛紛招認。”
吉溫哈哈大笑道:“好呀,天下承平已久,他們久未見過此種手段,定會嚇得屁滾尿流。嗯,此次尚可使用恐嚇手段,若時辰稍長,其法就會不靈驗。你須依時再用他法。”
羅希奭道:“請吉兄放心,此前刑法甚多,愚弟皆有記載,那是不用多慮的。”
吉溫與羅希奭於是開始審理此案,韋堅很快就覺察到其中的暗流,並嗅出了二人的指向,於是先找李適之商議。
李適之問道:“當初為鑿渠潭,且工期甚緊,由此毀了一些墳墓,實屬正常。現在有人告狀,朝廷給予一些補償,也就罷了。”
韋堅道:“他們將參與營造之人悉數拿去,這些人出來後雖語焉不詳,我瞧他們都恐懼得很。”
李適之道:“莫非其中還有其他隱情嗎?”
“並無什麽隱情。適之兄應當知道,那日廣運潭會後,愚弟將船載之物分送於人。此事若被聖上知道,聖上會責怪我嗎?”
李適之不以為然,說道:“隨他們去吧。你將船載之物分送他人,此事雖有些不妥,並非大事。當今天下殷富,聖上也不至於因此微物降罪於你。”
韋堅由此有些心安。
李隆基近來熱衷於歌舞之樂,不願意赴禁苑梨園,就令人將興慶宮的後園整修一番。後園居中為龍池,西為交泰殿,西北角為沉香亭。龍池之畔及沉香亭四周遍植綠樹,春夏之時繁花似錦。沉香亭就成為伶人歌舞之所,李隆基和楊玉環有時技癢難耐,李隆基或鼓或笛,楊玉環或歌或舞,少不了在沉香亭合作一迴。
轉眼間過了新年,天氣漸漸轉暖,龍池四周綠葉再複,鮮花也一日日繁茂起來。李隆基新得李白詩三首,就將之敷演成曲,這日要在沉香亭演練,就令人將李白喚來觀舞聽樂。
李白此詩名為《清平調》,卻是為楊玉環而寫,其詩曰: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檻杆。
李白在詩中盛讚楊玉環。其一摹寫在霓裳羽衣的背景下,如花一樣的容貌沐於春風之中,如此花容得露華滋潤,分明如仙女一樣縹緲多姿。李白似在夢境之中感歎道:這樣的人兒若非在西王母的群玉山頭相見,定是在月宮瑤台相逢了;其二將楊玉環比為凝香爭豔的牡丹,是時沉香亭側植有牡丹,其花朵綻放散出香氣,與沉香亭的香味(沉香亭係用沉香木營造)相混合,其味道愈加馥鬱。李白此時又想起了楚襄王巫山夢斷的往事,巧妙地將李隆基嵌入其中,由此大發感歎:可憐趙飛燕還需靠新妝來取君王歡喜,貴妃天生麗質,勿需用新妝點綴;其三更是大發感歎:如此傾國之色使君王笑目關注,使春風平生妒意,而貴妃依然平靜淡然,她正倚在沉香亭北側的檻杆之上,此為何等的風度啊!
李隆基那日得了《清平調》之詩,細細閱了一遍,既而歎道:“不愧為‘謫仙’之人啊!此詩似大江無風,濤浪自湧,白雲卷舒,從風變滅,能為是詩,唯李太白一人而已。”又轉向楊玉環道,“嗬嗬,古之美女以西施、趙飛燕為首,李白為你寫了此詩,則千秋萬代之後,你將淩於二女之上。”
楊玉環道:“果然如此嗎?妾怎麽看那句‘可憐飛燕倚新妝’有些刺目呢?妾知趙飛燕終被貶為庶人,李白此詩莫非譏妾亦為此結局嗎?”
李隆基哈哈大笑道:“你擅歌舞,卻不知詩之韻味了。若論才貌及寵幸,趙飛燕實屬漢宮第一人,然趙飛燕還需倚新妝得君王歡喜,你天然去雕飾,已然勝過趙飛燕。嗬嗬,若讓我來讚你,實在想不出比李白更好的法子。”
楊玉環轉眸笑道:“陛下說得不對。若與李白相較來誇讚妾身,還是陛下更強一籌。”
“嗯,我未曾寫詩讚你,又如何強於李白了?”
“李白詩中明明寫道,趙飛燕及妾等後宮之人,唯得陛下寵幸,方可稱得麗人。由此看來,妾等能得陛下一個讚賞的眼神,就勝於李白之詩了。”
李隆基伸手將楊玉環攬入懷中,笑道:“好呀,我若多與幾個眼神,又將如何?”
楊玉環將頭埋進李隆基懷中,既而抬頭說道:“妾渾身無力,隻好長在陛下懷抱中了。”
頃年以來,二人相處一起嬉笑逗趣,令李隆基感到無比輕鬆。種種類似這日的逗趣場麵,不勝枚舉。
李白這日入得宮來,午間又明顯飲酒不少。屈指算來,李白自蒙召入京被授為翰林供奉,至今已半年有餘了。
大凡性情中人,常常快意恩仇,其忍耐的功夫最差。且此等人心中難存其話,每逢飲酒之時輒將腹中心事傾瀉一通,李白日日飲醉,似活在迷離之間,其胸中一句話兒也不存,實為透明之人。
他寫作《清平調》之時,心情尚好,滿想真情誇讚楊貴妃一通,由此邀寵皇帝,為自己拓展仕宦之路。李白被授為翰林供奉時,賀知章解釋此職實為“天子私人”,因長伴皇帝身邊,由此升遷甚快。半年下來,李白愈來愈覺得賀知章所言並非真實,自己固然長伴在皇帝身邊,然皇帝僅將自己看成一位寫詞之人,當其遊樂之時輒使李白寫一些助興的詩文,根本不讓李白起草治國平天下的詔敕。
李白此時半醉半醒,斜睨沉香亭中忙忙碌碌的伶人,心中長歎道:我在皇帝身邊,與這些伶人有何區別呢?
李白如此自怨自艾,並對李隆基起了怨懟之意。他有如此處境並不能怪別人,李白入京與“八仙”混在一起,其寫詩可以“鬥酒詩百篇”,然決計不敢用他來起草詔敕。他如此散漫的性子,也隻好專寫詩文了。
李隆基攜帶楊玉環分花拂枝而來,在場之人皆叩首跪迎。李隆基喚眾人平身,從中看到李白的身影,遂走至麵前將他攙扶起來,並一下子聞到李白身上的酒味,笑道:“嗬,李卿不愧為酒中之仙,每日若無酒浸泡,就是有名無實了。”
李白躬身道:“臣聞陛下見召,深知陛下定會命題作句。臣若無酒意,則佳句難下筆中,如此就違了聖意。”
李隆基哪兒知道李白心間已萌出不快之意?也就難聽出其話中的弦外之音,遂笑道:“罷了,莫非朕見了太白,即要命題作句不成?朕今日召你前來,卻是請你觀《清平調》曲舞,若曲舞不合詩意,你大可當麵指摘。”
“臣不敢。陛下所譜音律,實屬天籟之音,拙作能入陛下之樂,實在榮於華袞。”
“哈哈,我們君臣之間就不要互相恭維了。你善‘謫仙’之詩,朕譜天籟之音,若傳揚出去,外人定會笑我們君臣二人不識好歹、自吹自擂了。”
李白此時有些站立不住,身子搖晃了一下。李隆基見狀,笑對高力士道:“高將軍,你攜太白至好座兒寬坐,待曲罷後再來說話。”
高力士躬身答應,就攜同李白前去落座。李隆基今日一身短打扮,明顯要上台操鼓了。
李白坐定後,看到麵前案上僅擺有瓜果及茶水諸物,心中又念起美酒,遂轉對高力士說道:“高將軍,陛下剛才讓李白觀舞,還要曲舞之後再說話。高將軍當知李白最善飲酒,飲酒愈多,腦中愈清明,如此方知曲舞之妙處。就讓他們上一壇美酒如何?”
高力士年近六旬,又是李隆基的寵信之人,外人見了他皆是小心恭維。且高力士性子持重,早對李白飲酒無節甚為不滿。他現在聽到李白要酒,心中的火氣愈甚,強壓怒火說道:“李翰林侍奉聖上身邊,須以恭謹為上。你今日入宮就有酒意,已然有些不妥了。”
李白聽到此話,頓時睜圓了眼睛,問道:“高將軍莫非不許李白飲酒嗎?”
“哦,咱家非是不許李翰林飲酒。譬如聖上賜宴之時,或者公餘聚飲,大可一醉方休。李翰林剛才說了,待曲舞罷後還要與聖上說話,你已有酒意,剛才就站立不穩,如何還能接著飲酒?”
李白瞧著高力士那嚴肅的神色,一時不知如何迴答。
高力士臉色稍為和緩,低聲說道:“李翰林善詩能文,極得聖上器重,還請李翰林不要辜負了聖上的期望才好。李翰林好飲,並無不可,然須用對了場合。李翰林,咱家今日不許你再飲酒,還是為了你好,望你不可會錯了意。”
李白嘴張了張,心中終究不樂意,隻好臉向沉香亭,靜等曲舞開演。
李隆基所譜此曲,依詩三闕也譜為三幕。其場景及人物雖不如《霓裳羽衣舞曲》宏大,然細微處卻更加細致,直將楊玉環的花容月貌演繹得如同仙人。
如紗如霧的縹緲仙境中,玉笛聲聲悠揚婉轉,令人不知此為瑤台,還是群玉山頭。如此仙境沒有四季輪轉,然那清脆的琵琶聲催出的滿腔和風,似乎將春的顏色和春的露華凝於環宇之中;一枝牡丹彤紅如火,其徜徉在仙境瑤池的靈芝仙草之間,顯得那樣奪目,顯得那樣富貴。
羯鼓導引之下,樂聲忽化為一片鶯囀鵑啼之音,聞聲可知那柳色金嫩,梨花雪香,說不盡的玉樓巢翡翠及金殿鎖鴛鴦之趣。
曲終之時,美嬌娘楊玉環緩緩落下廣袖,操鼓手李隆基將雙手撫於鼓麵之上,二人四目相對,有說不盡的讚賞與柔情蜜意。
李隆基攜手楊玉環走下舞台歸於座上,很想聽聽李白的好評,其目視一圈未發現李白的身影,遂問高力士道:“李白何在呀?”
高力士此時方發現李白的座位已空,躬身答道:“臣觀曲舞過於專注,由此不知李白何時起身。想是他如廁去了,臣這就派人找尋。”
李隆基見李白未完整地觀看歌舞,心頭就有了一絲不快。
片刻之後,數人迴來稟告高力士,說未發現李白蹤影。
高力士此時恍然大悟,急忙說道:“陛下,臣想起來了。曲舞開演之前,李白曾向臣討要酒喝。臣當時見他已有酒意,深恐其再飲之後易失體統,遂不準其請。他中途溜走,定是酒癮難耐,就出宮尋酒去了。”
李隆基聞言與楊玉環對視一眼,二人心意互通,臉現古怪之色,繼而笑出聲來。楊玉環邊笑邊說道:“這個李太白倒是有趣,好好的歌舞不瞧,卻要中途溜號出宮飲酒。”她得李隆基解釋,知道李白此詩盛讚自己,也就對李白有了好感。
李隆基對高力士道:“大凡才高之人,皆有怪癖。他要飲酒,你又何必阻他?他現在出宮定會說嘴,怪我等吝嗇不肯與他酒喝。”
高力士道:“臣當時以為,臣子麵聖之時須禮儀為上,酒易亂性,不可多飲。不料李白不識臣意,且不行稟告即私自溜走,臣以為應當懲戒一番。”
李隆基因李白未觀完歌舞,又未得其評語,心中就有些不舒服。他沉默片刻道:“罷了。此等人與賀公大致相似,其放浪形骸,最喜在酒中尋到樂趣,就不必以尋常官吏之禮來要求他了。”
話說吉溫與羅希奭將事兒辦妥,即捧著一遝子伏辯來見李林甫。他們知道稟報此等隱秘事兒不可白日裏大搖大擺進入中書省,遂在夜幕降臨後悄悄進入李宅。
吉溫稟報道:“恩相的眼光果然不差,這韋堅自恃為太子妃之兄,又與左相李適之交好,確實有些肆無忌憚了。恩相請看,這些伏辯中將韋堅的罪行說得很明白。”
李林甫隨手翻了一下伏辯,又將之推到一邊,說道:“你就敘說韋堅的詳細吧。”
吉溫道:“韋堅掘人墳墓,計有二百餘座,小人將事主一一喚來,具成伏辯。其實他另有兩宗罪行,令人更是吃驚。”
李林甫道:“你們近日拿人詢問,動靜不小,我耳聞不少。聽說你們二人還有分工,吉溫負責拿人,羅希奭負責審訊,你們使失傳已久的鐵籠子也重見天日了嗎?”
吉溫、羅希奭躬身道:“恩相明察秋毫,正是這樣。”
吉溫接著說道:“韋堅的這兩宗罪行,其實早在恩相思慮之中,此次就坐得結結實實。韋堅在疏通漕運及營造過程中,沒少克扣朝廷的錢物,新近兼任諸使,甚至向諸郡相關人員索賄,其既索錢帛,又要珍貨,伏辯中皆有指明;他另一宗大罪行,既是將廣運潭之會的貨物納為己有,並分送京中私密之人。”
李林甫早就洞悉韋堅的這些伎倆,像廣運潭船上的珍貨,李林甫也曾得到一批。他之所以令二人前去鞫問相關人員,不過想拿到真憑實據罷了。
吉溫見李林甫在座中閉目沉吟不語,就躍躍欲試道:“恩相,韋堅貪贓之事實屬明白無誤。小可二人若請得恩相鈞旨,這就去拘捕韋堅如何?”
李林甫冷冷地說道:“韋堅現為三品大員,你一個小小的法曹,能去拘捕他嗎?”
吉溫道:“小人若有恩相鈞旨,就是一品大員也敢去拘。”
李林甫看到羅希奭站在一側,臉色一直很平淡,且少言語,心中暗讚吉溫將他薦來實謂得人。自己今後有了這二人為爪牙,即可無堅不摧!
李林甫擺了擺手,說道:“罷了,此事到此為止,你們出去後不得妄言,更不許另生事端。你們這就退出去吧。”
二人躬身退出,李林甫又呆坐座中稍想片刻,即釋然而起。他此時已然想到,單憑此事難以一舉扳倒韋堅,事兒須從長計議,且韋堅並非李林甫的終極獵物。
李林甫次日見到李隆基,說話間就提到韋堅之事,李林甫語氣平淡,緩緩說道:“陛下那日囑臣訪韋堅掘墓之事,臣已派人訪查清楚,韋堅當初為趕工期,共掘二百餘座墳墓,由此民怨沸騰。臣仰察聖意,知道陛下體恤民情,已讓戶部專項撥款予以補償,則民怨已息。”
李隆基歎道:“祖墳事大,百姓得些錢物補償即罷息怨憤,實為知禮恤朕啊。韋堅辦事太過毛糙,他當初營造之時若撥出一些錢物予以遷墳,哪兒有此後之事?”
“想是韋堅急於完工,由此失於計較。陛下,臣訪查之時,又得知韋堅有貪贓之舉,不敢不奏。”
“哦,其貪贓數目多少?”
“要說其貪贓數目不算太大,這裏有相關人員的伏辯,其中所說甚詳,請陛下禦覽。”李林甫未提韋堅將廣運潭貨物分送他人之事,緣於他知道皇帝對此等事並不十分上心。
李隆基擺擺手道:“既然數目不大,朕就不用看了。你們為官一方,若無一些順手之便,也就非為官身了,朕不宜深究。然韋堅身兼采訪使、轉運使多職,這些差使皆是與錢貨打交道的活計,他今日有了這個毛病,假以時日,他能夠放手嗎?”
李隆基於開元之初自身簡樸不說,還誡約臣下不得利用職權得人好處。進入了天寶年間,天下諸物豐富,李隆基大把花錢早已習慣,也就默認臣下借職撈些便宜。天下熙熙,皆為利往,讓臣下做靠俸祿養家的清官,不過為一種美好的要求,現實中的官吏恐怕不可能做到。李林甫正是明白了皇帝的這種心思,知道吉溫二人收列來的韋堅罪狀太小,到了皇帝麵前難以一舉扳倒韋堅。
李林甫故作沉思狀,既而歎道:“韋堅既有此舉,若讓其自行收手,恐怕不易。依微臣之意,臣可奉旨對其訓誡一番,以使其有羞恥之心。”
李隆基道:“這種事兒,你若去問他,他肯定堅執不認……嗯,還是給他換一個位置吧。他既有此行為,就不宜任此觸手錢貨之職。李卿,朝中現在何職空缺?”
李林甫聞聽皇帝如此決定,心裏就樂開了花,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他又故作思索片刻,抬頭答道:“自從李適之被授為左相,還同時兼知兵部尚書與刑部尚書,如此李左相就過於勞碌了。臣以為,可罷李相刑部尚書之職,另授予韋堅。”
第十一迴 李白讚妃清平調 賀公求道辭東歸
吉溫與羅希奭得了李林甫的言語,即辟出刑堂開始拿人詢問。韋堅鑿溝潭毀人墳墓之事相對簡單,僅將事主叫來詢問一遍,再令事主將墳墓方位寫入伏辯即可。二人對此事不太上心,卻將心思完全用在韋堅是否貪贓之上。
吉溫笑對羅希奭說道:“恩相說我們二人堪為良配,這樣吧,我負責拿人,你負責審訊。我拿迴之人,你務必使他開口說話,否則我顏麵盡失。”
羅希奭道:“請吉兄放心,他們若不開口說話,就難見愚弟手段。天下承平已久,這些官員久不知刑法,我僅用兩招,他們定知無不言。”
“哦,你欲用哪兩招?”
“嗬嗬,說起來不過拾前人牙慧罷了。那些官員入刑堂之後,愚弟先用宿囚之法,白日不許他們喝水吃飯,晚間不許他們睡覺打盹,他們萬一熬不住,審訊之人務必敲撲撼搖,不許他們入睡。愚弟以為,僅用此法,至少有幾成之人會開口說話。”
“嗯,另一法呢?”
“其二即為‘鐵籠’之法,愚弟已將此法物造成置於側室,就請吉兄移步一觀。”
吉溫隨羅希奭進入側室,就見居中放有一隻黑黝黝的鐵籠子。此籠約有一人高,頂部有一個僅能容納頭顱的小口,邊緣上豎有數個小木橛,此木下粗上尖。吉溫一見此物,微笑道:“此物由索元禮最先使用,我還以為世上已絕了跡,不料今日又重見天日。”
索元禮係則天皇後的胡人麵首,其首開酷刑之風,後來大名鼎鼎的來俊臣、周興等人不過繼其衣缽而已。此鐵籠係索元禮首創,將人犯置於籠中,然後將木橛向內漸推,終能使人腦漿迸出而死,使天下之人聞“籠”色變。令索元禮想不到的是,自己也敗在此鐵籠之中,後來有人舉報索元禮不軌,則天皇後派人查問,索元禮起初不認,前來詢問的官吏僅微笑著說了一句話:“取公鐵籠來。”索元禮嚇得急忙招認,最終死於獄中。
羅希奭笑道:“屆時僅將木橛稍稍向內推移一些,這剩下的一成之人不用腦漿迸裂,肯定紛紛招認。”
吉溫哈哈大笑道:“好呀,天下承平已久,他們久未見過此種手段,定會嚇得屁滾尿流。嗯,此次尚可使用恐嚇手段,若時辰稍長,其法就會不靈驗。你須依時再用他法。”
羅希奭道:“請吉兄放心,此前刑法甚多,愚弟皆有記載,那是不用多慮的。”
吉溫與羅希奭於是開始審理此案,韋堅很快就覺察到其中的暗流,並嗅出了二人的指向,於是先找李適之商議。
李適之問道:“當初為鑿渠潭,且工期甚緊,由此毀了一些墳墓,實屬正常。現在有人告狀,朝廷給予一些補償,也就罷了。”
韋堅道:“他們將參與營造之人悉數拿去,這些人出來後雖語焉不詳,我瞧他們都恐懼得很。”
李適之道:“莫非其中還有其他隱情嗎?”
“並無什麽隱情。適之兄應當知道,那日廣運潭會後,愚弟將船載之物分送於人。此事若被聖上知道,聖上會責怪我嗎?”
李適之不以為然,說道:“隨他們去吧。你將船載之物分送他人,此事雖有些不妥,並非大事。當今天下殷富,聖上也不至於因此微物降罪於你。”
韋堅由此有些心安。
李隆基近來熱衷於歌舞之樂,不願意赴禁苑梨園,就令人將興慶宮的後園整修一番。後園居中為龍池,西為交泰殿,西北角為沉香亭。龍池之畔及沉香亭四周遍植綠樹,春夏之時繁花似錦。沉香亭就成為伶人歌舞之所,李隆基和楊玉環有時技癢難耐,李隆基或鼓或笛,楊玉環或歌或舞,少不了在沉香亭合作一迴。
轉眼間過了新年,天氣漸漸轉暖,龍池四周綠葉再複,鮮花也一日日繁茂起來。李隆基新得李白詩三首,就將之敷演成曲,這日要在沉香亭演練,就令人將李白喚來觀舞聽樂。
李白此詩名為《清平調》,卻是為楊玉環而寫,其詩曰: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檻杆。
李白在詩中盛讚楊玉環。其一摹寫在霓裳羽衣的背景下,如花一樣的容貌沐於春風之中,如此花容得露華滋潤,分明如仙女一樣縹緲多姿。李白似在夢境之中感歎道:這樣的人兒若非在西王母的群玉山頭相見,定是在月宮瑤台相逢了;其二將楊玉環比為凝香爭豔的牡丹,是時沉香亭側植有牡丹,其花朵綻放散出香氣,與沉香亭的香味(沉香亭係用沉香木營造)相混合,其味道愈加馥鬱。李白此時又想起了楚襄王巫山夢斷的往事,巧妙地將李隆基嵌入其中,由此大發感歎:可憐趙飛燕還需靠新妝來取君王歡喜,貴妃天生麗質,勿需用新妝點綴;其三更是大發感歎:如此傾國之色使君王笑目關注,使春風平生妒意,而貴妃依然平靜淡然,她正倚在沉香亭北側的檻杆之上,此為何等的風度啊!
李隆基那日得了《清平調》之詩,細細閱了一遍,既而歎道:“不愧為‘謫仙’之人啊!此詩似大江無風,濤浪自湧,白雲卷舒,從風變滅,能為是詩,唯李太白一人而已。”又轉向楊玉環道,“嗬嗬,古之美女以西施、趙飛燕為首,李白為你寫了此詩,則千秋萬代之後,你將淩於二女之上。”
楊玉環道:“果然如此嗎?妾怎麽看那句‘可憐飛燕倚新妝’有些刺目呢?妾知趙飛燕終被貶為庶人,李白此詩莫非譏妾亦為此結局嗎?”
李隆基哈哈大笑道:“你擅歌舞,卻不知詩之韻味了。若論才貌及寵幸,趙飛燕實屬漢宮第一人,然趙飛燕還需倚新妝得君王歡喜,你天然去雕飾,已然勝過趙飛燕。嗬嗬,若讓我來讚你,實在想不出比李白更好的法子。”
楊玉環轉眸笑道:“陛下說得不對。若與李白相較來誇讚妾身,還是陛下更強一籌。”
“嗯,我未曾寫詩讚你,又如何強於李白了?”
“李白詩中明明寫道,趙飛燕及妾等後宮之人,唯得陛下寵幸,方可稱得麗人。由此看來,妾等能得陛下一個讚賞的眼神,就勝於李白之詩了。”
李隆基伸手將楊玉環攬入懷中,笑道:“好呀,我若多與幾個眼神,又將如何?”
楊玉環將頭埋進李隆基懷中,既而抬頭說道:“妾渾身無力,隻好長在陛下懷抱中了。”
頃年以來,二人相處一起嬉笑逗趣,令李隆基感到無比輕鬆。種種類似這日的逗趣場麵,不勝枚舉。
李白這日入得宮來,午間又明顯飲酒不少。屈指算來,李白自蒙召入京被授為翰林供奉,至今已半年有餘了。
大凡性情中人,常常快意恩仇,其忍耐的功夫最差。且此等人心中難存其話,每逢飲酒之時輒將腹中心事傾瀉一通,李白日日飲醉,似活在迷離之間,其胸中一句話兒也不存,實為透明之人。
他寫作《清平調》之時,心情尚好,滿想真情誇讚楊貴妃一通,由此邀寵皇帝,為自己拓展仕宦之路。李白被授為翰林供奉時,賀知章解釋此職實為“天子私人”,因長伴皇帝身邊,由此升遷甚快。半年下來,李白愈來愈覺得賀知章所言並非真實,自己固然長伴在皇帝身邊,然皇帝僅將自己看成一位寫詞之人,當其遊樂之時輒使李白寫一些助興的詩文,根本不讓李白起草治國平天下的詔敕。
李白此時半醉半醒,斜睨沉香亭中忙忙碌碌的伶人,心中長歎道:我在皇帝身邊,與這些伶人有何區別呢?
李白如此自怨自艾,並對李隆基起了怨懟之意。他有如此處境並不能怪別人,李白入京與“八仙”混在一起,其寫詩可以“鬥酒詩百篇”,然決計不敢用他來起草詔敕。他如此散漫的性子,也隻好專寫詩文了。
李隆基攜帶楊玉環分花拂枝而來,在場之人皆叩首跪迎。李隆基喚眾人平身,從中看到李白的身影,遂走至麵前將他攙扶起來,並一下子聞到李白身上的酒味,笑道:“嗬,李卿不愧為酒中之仙,每日若無酒浸泡,就是有名無實了。”
李白躬身道:“臣聞陛下見召,深知陛下定會命題作句。臣若無酒意,則佳句難下筆中,如此就違了聖意。”
李隆基哪兒知道李白心間已萌出不快之意?也就難聽出其話中的弦外之音,遂笑道:“罷了,莫非朕見了太白,即要命題作句不成?朕今日召你前來,卻是請你觀《清平調》曲舞,若曲舞不合詩意,你大可當麵指摘。”
“臣不敢。陛下所譜音律,實屬天籟之音,拙作能入陛下之樂,實在榮於華袞。”
“哈哈,我們君臣之間就不要互相恭維了。你善‘謫仙’之詩,朕譜天籟之音,若傳揚出去,外人定會笑我們君臣二人不識好歹、自吹自擂了。”
李白此時有些站立不住,身子搖晃了一下。李隆基見狀,笑對高力士道:“高將軍,你攜太白至好座兒寬坐,待曲罷後再來說話。”
高力士躬身答應,就攜同李白前去落座。李隆基今日一身短打扮,明顯要上台操鼓了。
李白坐定後,看到麵前案上僅擺有瓜果及茶水諸物,心中又念起美酒,遂轉對高力士說道:“高將軍,陛下剛才讓李白觀舞,還要曲舞之後再說話。高將軍當知李白最善飲酒,飲酒愈多,腦中愈清明,如此方知曲舞之妙處。就讓他們上一壇美酒如何?”
高力士年近六旬,又是李隆基的寵信之人,外人見了他皆是小心恭維。且高力士性子持重,早對李白飲酒無節甚為不滿。他現在聽到李白要酒,心中的火氣愈甚,強壓怒火說道:“李翰林侍奉聖上身邊,須以恭謹為上。你今日入宮就有酒意,已然有些不妥了。”
李白聽到此話,頓時睜圓了眼睛,問道:“高將軍莫非不許李白飲酒嗎?”
“哦,咱家非是不許李翰林飲酒。譬如聖上賜宴之時,或者公餘聚飲,大可一醉方休。李翰林剛才說了,待曲舞罷後還要與聖上說話,你已有酒意,剛才就站立不穩,如何還能接著飲酒?”
李白瞧著高力士那嚴肅的神色,一時不知如何迴答。
高力士臉色稍為和緩,低聲說道:“李翰林善詩能文,極得聖上器重,還請李翰林不要辜負了聖上的期望才好。李翰林好飲,並無不可,然須用對了場合。李翰林,咱家今日不許你再飲酒,還是為了你好,望你不可會錯了意。”
李白嘴張了張,心中終究不樂意,隻好臉向沉香亭,靜等曲舞開演。
李隆基所譜此曲,依詩三闕也譜為三幕。其場景及人物雖不如《霓裳羽衣舞曲》宏大,然細微處卻更加細致,直將楊玉環的花容月貌演繹得如同仙人。
如紗如霧的縹緲仙境中,玉笛聲聲悠揚婉轉,令人不知此為瑤台,還是群玉山頭。如此仙境沒有四季輪轉,然那清脆的琵琶聲催出的滿腔和風,似乎將春的顏色和春的露華凝於環宇之中;一枝牡丹彤紅如火,其徜徉在仙境瑤池的靈芝仙草之間,顯得那樣奪目,顯得那樣富貴。
羯鼓導引之下,樂聲忽化為一片鶯囀鵑啼之音,聞聲可知那柳色金嫩,梨花雪香,說不盡的玉樓巢翡翠及金殿鎖鴛鴦之趣。
曲終之時,美嬌娘楊玉環緩緩落下廣袖,操鼓手李隆基將雙手撫於鼓麵之上,二人四目相對,有說不盡的讚賞與柔情蜜意。
李隆基攜手楊玉環走下舞台歸於座上,很想聽聽李白的好評,其目視一圈未發現李白的身影,遂問高力士道:“李白何在呀?”
高力士此時方發現李白的座位已空,躬身答道:“臣觀曲舞過於專注,由此不知李白何時起身。想是他如廁去了,臣這就派人找尋。”
李隆基見李白未完整地觀看歌舞,心頭就有了一絲不快。
片刻之後,數人迴來稟告高力士,說未發現李白蹤影。
高力士此時恍然大悟,急忙說道:“陛下,臣想起來了。曲舞開演之前,李白曾向臣討要酒喝。臣當時見他已有酒意,深恐其再飲之後易失體統,遂不準其請。他中途溜走,定是酒癮難耐,就出宮尋酒去了。”
李隆基聞言與楊玉環對視一眼,二人心意互通,臉現古怪之色,繼而笑出聲來。楊玉環邊笑邊說道:“這個李太白倒是有趣,好好的歌舞不瞧,卻要中途溜號出宮飲酒。”她得李隆基解釋,知道李白此詩盛讚自己,也就對李白有了好感。
李隆基對高力士道:“大凡才高之人,皆有怪癖。他要飲酒,你又何必阻他?他現在出宮定會說嘴,怪我等吝嗇不肯與他酒喝。”
高力士道:“臣當時以為,臣子麵聖之時須禮儀為上,酒易亂性,不可多飲。不料李白不識臣意,且不行稟告即私自溜走,臣以為應當懲戒一番。”
李隆基因李白未觀完歌舞,又未得其評語,心中就有些不舒服。他沉默片刻道:“罷了。此等人與賀公大致相似,其放浪形骸,最喜在酒中尋到樂趣,就不必以尋常官吏之禮來要求他了。”
話說吉溫與羅希奭將事兒辦妥,即捧著一遝子伏辯來見李林甫。他們知道稟報此等隱秘事兒不可白日裏大搖大擺進入中書省,遂在夜幕降臨後悄悄進入李宅。
吉溫稟報道:“恩相的眼光果然不差,這韋堅自恃為太子妃之兄,又與左相李適之交好,確實有些肆無忌憚了。恩相請看,這些伏辯中將韋堅的罪行說得很明白。”
李林甫隨手翻了一下伏辯,又將之推到一邊,說道:“你就敘說韋堅的詳細吧。”
吉溫道:“韋堅掘人墳墓,計有二百餘座,小人將事主一一喚來,具成伏辯。其實他另有兩宗罪行,令人更是吃驚。”
李林甫道:“你們近日拿人詢問,動靜不小,我耳聞不少。聽說你們二人還有分工,吉溫負責拿人,羅希奭負責審訊,你們使失傳已久的鐵籠子也重見天日了嗎?”
吉溫、羅希奭躬身道:“恩相明察秋毫,正是這樣。”
吉溫接著說道:“韋堅的這兩宗罪行,其實早在恩相思慮之中,此次就坐得結結實實。韋堅在疏通漕運及營造過程中,沒少克扣朝廷的錢物,新近兼任諸使,甚至向諸郡相關人員索賄,其既索錢帛,又要珍貨,伏辯中皆有指明;他另一宗大罪行,既是將廣運潭之會的貨物納為己有,並分送京中私密之人。”
李林甫早就洞悉韋堅的這些伎倆,像廣運潭船上的珍貨,李林甫也曾得到一批。他之所以令二人前去鞫問相關人員,不過想拿到真憑實據罷了。
吉溫見李林甫在座中閉目沉吟不語,就躍躍欲試道:“恩相,韋堅貪贓之事實屬明白無誤。小可二人若請得恩相鈞旨,這就去拘捕韋堅如何?”
李林甫冷冷地說道:“韋堅現為三品大員,你一個小小的法曹,能去拘捕他嗎?”
吉溫道:“小人若有恩相鈞旨,就是一品大員也敢去拘。”
李林甫看到羅希奭站在一側,臉色一直很平淡,且少言語,心中暗讚吉溫將他薦來實謂得人。自己今後有了這二人為爪牙,即可無堅不摧!
李林甫擺了擺手,說道:“罷了,此事到此為止,你們出去後不得妄言,更不許另生事端。你們這就退出去吧。”
二人躬身退出,李林甫又呆坐座中稍想片刻,即釋然而起。他此時已然想到,單憑此事難以一舉扳倒韋堅,事兒須從長計議,且韋堅並非李林甫的終極獵物。
李林甫次日見到李隆基,說話間就提到韋堅之事,李林甫語氣平淡,緩緩說道:“陛下那日囑臣訪韋堅掘墓之事,臣已派人訪查清楚,韋堅當初為趕工期,共掘二百餘座墳墓,由此民怨沸騰。臣仰察聖意,知道陛下體恤民情,已讓戶部專項撥款予以補償,則民怨已息。”
李隆基歎道:“祖墳事大,百姓得些錢物補償即罷息怨憤,實為知禮恤朕啊。韋堅辦事太過毛糙,他當初營造之時若撥出一些錢物予以遷墳,哪兒有此後之事?”
“想是韋堅急於完工,由此失於計較。陛下,臣訪查之時,又得知韋堅有貪贓之舉,不敢不奏。”
“哦,其貪贓數目多少?”
“要說其貪贓數目不算太大,這裏有相關人員的伏辯,其中所說甚詳,請陛下禦覽。”李林甫未提韋堅將廣運潭貨物分送他人之事,緣於他知道皇帝對此等事並不十分上心。
李隆基擺擺手道:“既然數目不大,朕就不用看了。你們為官一方,若無一些順手之便,也就非為官身了,朕不宜深究。然韋堅身兼采訪使、轉運使多職,這些差使皆是與錢貨打交道的活計,他今日有了這個毛病,假以時日,他能夠放手嗎?”
李隆基於開元之初自身簡樸不說,還誡約臣下不得利用職權得人好處。進入了天寶年間,天下諸物豐富,李隆基大把花錢早已習慣,也就默認臣下借職撈些便宜。天下熙熙,皆為利往,讓臣下做靠俸祿養家的清官,不過為一種美好的要求,現實中的官吏恐怕不可能做到。李林甫正是明白了皇帝的這種心思,知道吉溫二人收列來的韋堅罪狀太小,到了皇帝麵前難以一舉扳倒韋堅。
李林甫故作沉思狀,既而歎道:“韋堅既有此舉,若讓其自行收手,恐怕不易。依微臣之意,臣可奉旨對其訓誡一番,以使其有羞恥之心。”
李隆基道:“這種事兒,你若去問他,他肯定堅執不認……嗯,還是給他換一個位置吧。他既有此行為,就不宜任此觸手錢貨之職。李卿,朝中現在何職空缺?”
李林甫聞聽皇帝如此決定,心裏就樂開了花,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他又故作思索片刻,抬頭答道:“自從李適之被授為左相,還同時兼知兵部尚書與刑部尚書,如此李左相就過於勞碌了。臣以為,可罷李相刑部尚書之職,另授予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