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給予了大哥無盡的哀榮,追諡其為讓皇帝,以彰其當初謙讓太子之功,並以天子之製歸葬。一些禦史認為如此不合製度,李憲長子也上表陳說父親一生素退讓,不敢當大號,李隆基一概不許。
李隆基一日殺三子,既而武惠妃逝去,由此心情黯淡許久。待楊玉環進入了他的生活,楊玉環那明朗的美豔及歡聲笑語令他心情轉為光明。不料此次寧王逝去,李隆基由此懷上了心事,心間又蒙上了一層陰霾。
這日四更之時,楊玉環尚在美夢之中,李隆基披衣而起,獨自來到前殿之中。殿上方供有玄元皇帝老子及高祖皇帝李淵等人的牌位,居中處還置有從樓觀山間尋來的老子真容。李隆基在側旁淨手洗麵畢,即上香禮拜列祖列宗。
李隆基拜畢,即盤腿坐於蒲團之上,他閉目冥想,有若假寐。
恍惚間,老子從紙像上飄然而下,立至李隆基麵前,莊嚴肅穆地說道:“汝當慶流萬葉,享祚無窮。”言訖又倏忽不見,李隆基睜眼之時,唯見案上的老子畫像正慈眉善目地瞧著自己,那眼神,充滿著老子對後輩的無限憐愛。
李隆基一激靈,心中大悟道:“想是我日有所思,終於感動了老祖,果以誠應,莫非這就是難遇的通神嗎?”
是時剛交五更,周圍萬籟俱寂,窗外漆黑一片。
李隆基想到此節,又複上香禮拜,心中禱念,感激老祖顯靈。
李隆基近日鬱悶的緣由就在於此了。大哥不過六十三歲,不料就輕易辭世,那麽自己的壽數還有幾許呢?世人恐怕難以說出自己的壽年到底有多少,也隻好向老子祖宗求教了。
今日老子顯靈,說出了“汝當慶流萬葉,享祚無窮”之語,其中分明說到自己延壽無窮,李隆基由此萬分欣喜。有此喜訊,他當然不能獨享,就想將這番話告知李林甫等人。
李隆基現在不上早朝,李林甫卻不敢怠慢,每兩日至少要與牛仙客一起入宮稟報,且事無巨細敘說甚詳,較之朝會之時所敘事體,多了何止一倍?李隆基嫌其囉唆,數次斥二人不可如此煩瑣。李林甫當麵答應,再入宮稟報時依複如是。李隆基實無辦法,隻好任他絮叨,卻對他所言的大多數話來個充耳不聞。
辰時以後,李林甫與牛仙客果然雙雙入宮。他們到了李隆基麵前,又複絮叨繁複。李隆基僅對其中要緊事兒問上兩句,對其他事兒既不聽也不問。
李林甫為何如此固執呢?
李林甫知道,李隆基非昏庸之君,他從人縫中拚殺而出,當然明白人性的幽微之處。自己謹慎小心,辦事遵製而為,令皇帝無比滿意,由此放手任自己施政。然皇帝果真對自己一直放心嗎?李林甫知道皇帝對世上之人能信任者,唯其自身而已。自己若疏忽大意,稍稍辦錯一二件事兒,或者讓皇帝瞧出了自己有機心,那麽這種暫時的信任就會化為烏有。
李林甫明白自身的位置,這個天下是皇帝的,自己無非幫皇帝辦事而已。皇帝不上早朝,不想管瑣碎事兒,自己務必事無巨細向皇帝稟報。因為,皇帝可以選擇不聽,若自己不稟報,就是自己的錯處了。
李林甫與牛仙客向李隆基敘說了一個多時辰,方將朝政之事說完。李隆基愈發不耐煩,說道:“唉,你們莫非想氣倒我呀?我早就說過不想聽這些勞什子瑣事,你們偏要來煩我。”
李、牛二人躬身答應,李隆基瞧他們神色,知道他們下次再來時還會如此,也就懶得再說。他想起了自己與老祖通神的喜事,臉上恢複一些笑意,就將過程向二人敘說了一遍。
李、牛二人聞言對視一眼,急忙雙雙下跪拜賀。李林甫頌道:“陛下盛業昭如日月,玄元皇帝由此顯靈,此為陛下之幸,庶民之福。願我朝千秋萬代,永享祚業。”
李隆基令二人平身,滿意地說道:“夢之正者,是謂通神,於惟聖容,果以誠應。玄元皇帝顯靈,實為我朝之幸啊。”
李林甫想起李隆基此前依夢入樓觀山尋到老子真容,今日又與老子通神,心中就晃過一種念頭:曆代大唐帝王老年時皆傾向崇道,以祈求長生,莫非當今皇帝也有此症嗎?
自從高祖皇帝李淵將道祖老子奉為自己先祖,道教遂成為第一國教。以當時信眾而言,崇佛者最眾,佛道兩家屢有爭競之事。然道祖老子為皇家祖宗,佛家就難以逾越這道坎兒,隻好屈居第二。說也奇怪,曆朝皇帝到了老年之後,不約而同地選擇煉丹修道,以祈求長生。太宗皇帝李世民應該屬於最明白事體的皇帝,他也不能免俗,五十歲就開始煉丹服用,最終僅活了五十二歲。
李林甫心念至此,就小心地說道:“陛下潛心國是,終不能全曉玄元皇帝顯聖之真跡,若有道家飽學之士在側詳細解釋,則更有裨益。”
李隆基聞言歎道:“是啊,那張果神仙不知飄然何方?他若在此,當能釋去存疑。”
張果即是後世傳說八仙之一張果老的原型。他自稱為帝堯時代的大臣,此時已活了三千餘歲。開元二十二年,李隆基派人至恆山將他迎到東都洛陽,張果將量命、煉丹、幻術諸法演示了一遍,頗顯神奇靈異之能,令李隆基開了眼界。不過李隆基此時心思還用在治國之上,不想深究,張果不久就離開洛陽。
李林甫道:“陛下,張果神仙雖不知所蹤,然臣聽說中條山有一位叫葉法善的道士頗有異能。陛下若想釋疑,可派人將其喚來。”
李隆基道:“葉法善?此人道行如何?李卿見過他嗎?”
李林甫聞言大震,知道皇帝忌諱大臣私交方術之人,遂辯解道:“臣也是聽太史局之人說過此人,至於其道行如何,臣惜不知詳。”
牛仙客也說道:“陛下,臣也聽過葉法善頗有神通。若將他召入京中,一試便知。”
李隆基此時心係道法,遂令李林甫派人去喚葉法善。
大凡道士施法,或念咒燒符,或木劍施法,或星宿算命,諸如此類,實為大同小異。如葉法善這等名氣較大的道士,無非障眼法兒比尋常道士要高明一些,由此名氣愈彰。
葉法善見了李隆基,將其法術展示了一遍,另借助靈符及星宿之法,神秘地告訴李隆基可以“享祚無窮”,使李隆基對神仙之事深信不疑。李隆基應葉法善之請,為其撰寫了《葉尊師碑銘並序》,其中寫道:“或潛泳水府,或飛步火房,或剖腹塗腸,勿藥自複,或刳腸割膜,投符有加;或聚合毒味,服之自若,或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嗬叱群鬼,奔走眾神,若陪隸也。故海內稱焉。千轉萬變,先朝寵焉。”由此將葉法善演示的種種神奇之事,以皇帝金口將其肯定下來,葉法善的名氣由此更大。
葉法善估計是一個幻術和雜耍的高手,其披著道士的外衣在李隆基麵前演法,竟然使李隆基深信不疑,看來其施法頗為獨到。
李林甫既然感受到皇帝崇道日甚,他由是頗費心思,以迎合聖意。
葉法善麵聖果然使龍心大悅,李林甫也因此得李隆基的誇讚,說他薦人有功。李林甫行事絕不願簡單重複自己,他若再薦道士至皇帝麵前,即為蠢才了。
李林甫那日迴府後,又在“精思堂”內待了許久,將事兒想明白後方才出堂。
李隆基現在動輒賞賜臣下,且賞物甚厚。歲初之時,李隆基將城東的薛王別墅賞給李林甫,此別墅建於林亭幽邃之間,風景絕美,其建造奢華程度不次於城中豪宅。李林甫的媵妾日多,他又礙於名聲不敢造新宅,由是宅內人滿為患。現在有了這座別墅,實為雪中送炭。李林甫就將媵妾分出一部分移於城東別墅,還在那裏置有女樂二部,每至閑暇之時即入別墅享受齊人之樂,這裏遠離京中也不招搖,頗合李林甫心意。
李林甫這日在堂中想明白了兩件事兒,首要者為此事如何做?其次選何時機去做?
此時將屆新年,京城飛雪中洋溢著濃鬱的過年氣氛。中國人自從有了過年的習俗,每至此時要享受著年貨的豐裕,並祈盼來年更為豐裕。且年成較好之時,其心情更好,這個年味也似乎要更濃一些。
每年元日,朝廷例行早朝大典,以慶賀新年。李隆基現在雖罷早朝之事,然其崇信神仙,這個早朝大典卻是必辦無疑的。
曉漏之前,王公、宰相等重臣自各自宅中奔往興慶宮。他們皆以樺燭百炬擁馬而行,此時的長安城中,因百官居住地各異,就見各條街道上皆有火炬耀目,近觀之又見隊列中雜以衣繡鳴珂,由此焜耀街陌。是時因光照全城,時人謂此時節為“火城”。群臣集至勤政樓,李隆基此時入內升至禦座之上,先由群臣拜表稱慶,再由禮部員外郎宣讀諸道賀表,其後由李林甫代表群臣跪讀賀章。
這些儀式皆依序而為,儀式全部結束後,皇帝與百官共進早膳,隨後百官各返其家,繼續他們的假日生活。
李林甫讀完賀表,又伏地叩首大聲道:“陛下偉哉功業,使萬眾景仰,得玄元皇帝垂青。陛下,今日入朝之時,臣又知天降祥瑞之事。”
李隆基此時最喜祥瑞之兆,何況今天為新年元日,若有祥瑞,至少可護佑一年,遂大喜道:“卿言祥瑞,從速說來。”
李林甫稟道:“臣行到宮門之前,就見一人上前攔住馬頭,說有要事稟報。臣不識此人,那人自稱為陳王府參軍田同秀。”
“嗯,他欲說何等祥瑞之事?”
“臣問其詳,田同秀不肯敘說,讓臣將他引見至陛下麵前,他方肯說出。”
李隆基臉色一寒,斥道:“一個王府參軍,又能見什麽祥瑞之事了?哼,他許是沽名釣譽之人,不過想見朕一麵吧?”
“臣當時也這樣想過,就盤問了他一番。臣向他曉以利害,田同秀顏色不改,堅執要見到陛下之後方才說知。臣見他不似作偽,就令人將他看管於宮門之處。”
李隆基想了一下說道:“也罷,讓他進來。李卿平身,你為妥當之人,應該不會看走了眼。”
田同秀怯怯地被人引領入殿,其向李隆基見禮,李隆基森然問道:“田同秀,你有何祥瑞之事?速速說來。”
田同秀說話還算暢快,其叩首道:“陛下,小人曉漏之時出室觀看火城之景,行到丹鳳門之前,忽然見門上方火光之中現出玄元皇帝真容。玄元皇帝俯身告訴小人一番話,並讓小人速速稟告陛下。”
李隆基聞聽玄元皇帝顯靈,臉色頓時鄭重,身子不覺起立,急急問道:“玄元皇帝現身,其言語定是非同小可,玄元皇帝說了什麽?”
“玄元皇帝讓小人轉稟陛下九個字,其說道:‘我藏靈符,在尹喜故宅。’陛下,不知這尹喜為何方官吏?玄元皇帝為何垂青此人呢?”
李隆基和群臣聞此言語,心間不由得會心地一笑。想是田同秀身為參軍,畢竟為莽夫一個,其雖知玄元皇帝的名號,卻不知玄元皇帝當日入函穀關之時,正是得函穀關令尹喜相請留居,世間方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李隆基聞言臉色又複鄭重,其雙手合十,閉目仰頭禱祝了一下,然後睜眼說道:“高將軍,你速速帶人前往函穀關,去尋玄元皇帝所藏靈符。”
高力士躬身接旨。
李隆基又轉對李林甫道:“李卿,你可派人先將田同秀看管起來。若玄元皇帝所藏靈符為實,自有他的好處;若他胡言亂語,亦為大罪!”
高力士接旨後不敢怠慢,他帶人頂著曉月繁星向東狂奔,望能早一點趕赴函穀關,以驗田同秀所言的真偽。他們經過沿途驛站時連續換馬,終於薄暮時分到了函穀關。
李隆基近年來崇道日甚,國庫中又有用不盡的財貨,對於道家聖地函穀關異常重視,近年來多次撥巨款進行修繕,函穀關的房舍煥然一新,變得美輪美奐。尹喜舊宅雖大模樣依舊,其細微處也被修繕得異常精致。
高力士攜來的百餘人即在尹喜宅周圍查找靈符,他們小心翼翼地不敢損毀聖物,耐心細致地翻看一石一瓦。半個時辰後,一人驚唿道:“找到了。”就見靈符藏於尹喜宅向西一百三十步的一塊大石之下。
李隆基見此靈符,心中大悅,當即下詔為玄元皇帝建新廟,還同時追號莊子為南華真人。
群臣得知果獲靈符,雖在假日之中,皆上表稱賀。李林甫與牛仙客聯名上表,其中說道:“函穀靈符,潛應年號,先天不違,請於尊號加‘天寶’字。”
李隆基接受了李、牛二人建言,當即下詔改年號為“天寶”,新年之後即為天寶元年,究其內心,他其實想通過改年號來衝淡大哥逝去給自己造成的陰影。
更改年號的同時,朝廷的官名也有改動。自天寶元年開始,中書令改稱為右相,侍中為左相,尚書左、右丞相複為仆射,州改為郡,刺史改稱太守。
田同秀因此功被授為光祿大夫。別人看到田同秀不費吹灰之力即獲大貴,遂紛紛效之,清河人崔以清奏言也見到了老子,並藏靈符於紫雲山,李隆基派人去尋找果然得之。東都留守王倕認為其中有詐,將崔以清捉拿按問,崔以清最終承認受了田同秀的啟發,自藏靈符再假托為老子所言。
後來人們紛紛傳言,田同秀所稱靈符其實為他自己所藏。李隆基也不知真糊塗還是假糊塗,仍然信以為真。
至於田同秀是否由李林甫指使,此事已不可考。不過李林甫肯定從中受益不少,既然改元了,李隆基口讚心認的妥當宰相,自是還讓他繼續施政了。
第九迴 七月七日長生殿 暮春三月廣運潭
天寶元年三月初八,正是春和景明的天氣,高力士陪同李隆基與楊玉環在梨園裏待了一日。晚間迴到宮裏,高力士將諸事安排停當,即向李隆基請求出宮。
李隆基笑道:“你今日侍奉一天,畢竟有些累了。再巴巴地返迴外宅居住,不怕往返折騰嗎?”
高力士道:“今日母族有人來京,臣須去麵見一迴。”
李隆基知道高力士事母至孝,高母雖已逝去,其猶對母家之人以禮相待。高力士生在嶺南,那裏尚為蠻荒之地。其多年來散施財貨,對家鄉之人幫助不小。李隆基遂示意他可以離去。
高力士趁著月光進入宅內,家鄉來人早已等直了脖項。他們尋高力士多為兩件事兒,或求高力士替自己謀一出身,或求些財帛。高力士向來不吝嗇,皆使來人滿意而歸,由此來人更多。對母家之人,高力士又多以禮相待,與他們說了一會兒話,將他們所求事兒辦妥,才返迴寢室。
妻子呂氏雖與高力士無夫妻之實,但還是一個稱職的女主人。她征得高力士同意收了數個養子養女,宅內器物甚精,她還享有朝廷五品的俸祿,實為令人尊崇的貴婦人。呂氏見高力士有些疲累,就親手服侍他臥於榻上,邊替高力士解衣邊說道:“今日李相派人送來了一些禮物,妾推辭不要,來人卻說李相得知嶺南來人,由此致以心意,妾隻好收下了。”
高力士疑竇頓生:“他如何知道嶺南來人了?所送禮物為何?”
“有潞綢、馬蹄金等物,其價不菲。”
高力士“嗯”了一聲,畢竟有些累了,很快閉眼沉沉睡去。李隆基不上早朝,由此也解脫了高力士,這一覺直睡到天色大亮。他醒來後又想起李林甫送禮的事兒,心中暗自歎道:實乃聰明之人啊!其既討皇帝歡喜,又待朝中上上下下重臣一團和氣,明白事體孰輕孰重,這宰相之位一坐就是六年,皇帝至今還沒有換相的意思。
高力士與李林甫交往算不上親密,高力士謹守本位,絕不與外臣交往過密。李林甫成為宰相的過程中,高力士間接地起過一點作用。裴光庭任宰相之時,李林甫暗中與裴光庭的妻子武氏勾搭成奸。武氏為武三思的女兒,而高力士的養父高延福出自武三思之家,武氏由此與高力士有了淵源。後來裴光庭病故,武氏找到高力士,讓他在皇帝的麵前說李林甫的好話,爭取能使李林甫晉為宰相。高力士覺得此事不妥,遂不許。後來韓休為相,高力士在發詔書之前,將這個訊息告知武氏。李林甫得以事先告訴韓休,由此得到韓休的信任。高力士之所以如此,還是看在武氏的麵上,卻與李林甫毫無瓜葛。
高力士對李林甫不冷不熱,李林甫卻知高力士在皇帝麵前的地位,明裏私下皆熱絡得很,經常以各種名義前來送禮。
高力士對李林甫的示好無動於衷,其雖將禮收下,至多見麵謝上一句,並無其他表示。他現在就心想,皇帝此前多以三年為期更換宰相,這李林甫卻在宰相位上一坐就是六年,至今也沒有下台的跡象,李林甫到底有何能耐呢?他的能耐莫非比姚崇、宋璟和張說的本事還要大嗎?
高力士又想起了皇帝近來最喜歡幹的事兒,他或與楊玉環雙棲雙飛,忙於編排歌舞,或求道法熱衷神仙之事,對朝中政事關心不多。心間由此晃過一絲疑慮:皇帝莫非有些倦於政事了嗎?皇帝之所以不願更換宰相,那是皇帝以為李林甫沒有野心,辦事幹練且穩妥,由此用著順手。
高力士懷著這種心思起床,然後乘馬入宮服侍皇帝。他行到宮門時,看到李林甫與牛仙客已候在那裏,遂拱手致禮問詢一聲,既而匆匆入內。他邊走邊想道,這李林甫身上長處甚多,僅他如此勤謹依序辦事的不苟精神頭兒,其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委實令人讚歎。
李隆基是時剛剛起床,楊玉環畢竟年輕,猶沉睡在香夢之中。李隆基洗漱用膳畢,即召李林甫與牛仙客入內。
李林甫依舊長篇大論奏事,李隆基似聽非聽,在那裏微閉雙眼,臉上微露厭煩之色。待李林甫說到疏通漕運時,李隆基方睜開雙眼道:“對呀,韋堅的那道奏書還是蠻有見地的,這漕運之事確實有些停滯,該是疏通一下的時候了。韋堅現為陝郡太守兼水陸轉運使,致力於渭水的疏通,並以此為例建言疏通天下漕運,應當實施。”
李林甫道:“陛下所轉韋堅奏書,臣與牛相認真讀了數遍,正是基於此,請陛下示戶部撥出專款疏通天下漕運。另韋堅言道,若自鹹陽阻堰以絕灞、滻二水,向東建一條與渭水相平的渠道,再在禁苑之東鑿廣運潭,則天下貨物可直達京師。臣等以為可行,也請陛下核準,並撥款營建。”
李隆基臉上就有了一些喜意,說道:“昔裴耀卿設法解決三門砥柱的難題,使運糧關中得以暢通;今韋堅建渠鑿潭,可使天下貨物直達京師,實為百利之事,朕照準。嗯,此渠潭若今歲開鑿,何時能成?”
李林甫道:“鑿此渠潭,無非一些土方之功,隻要多上人力,至多一年可成。”
隋代奠定了當今漕運的基礎,其共開鑿運河五次,使天下水網大致聯通,到了唐代,又在隋代水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完善,運河使用日久容易淤塞,務須疏通,如此方保舟船通行無阻。
由於水路通暢,舟船越造越大,多數船隻能載貨萬石以上,僅操駕人員就需數百人。船大的好處,就是載貨越多,獲利愈豐。遂使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
李林甫與牛仙客離去後,李隆基問道:“玉環起床否?”
高力士答道:“娘子正在洗漱。”
李隆基道:“高將軍,如此暮春時節,正是到曲江遊賞的時候。你去問問玉環,看她有興趣否?”
楊玉環正是年少好動的年齡,焉有不允之理?高力士出外吩咐了一聲,乘輿當即備好候在殿前。自興慶宮至曲江有複道相通,皇帝此去曲江不用招搖過市即可直達。
因為要等楊玉環用膳兼梳洗打扮,李隆基與高力士就在前殿等候。李隆基此時若有所思,問高力士道:“高將軍,知道何為太平天子嗎?朕近十年不出長安,而天下無事,朕可以高居無為,此就是所謂的太平天子吧!”
高力士見李隆基微露自詡之意,當即順勢恭維一番。
李隆基聞言心裏十分熨帖,歎道:“我即位至今已三十餘年,從一個弱冠青年至於老者。唉,其間的酸甜苦辣,你一直隨我身邊,應當最為明曉。”
高力士迴憶起走過的日子,當然明白皇帝在其間付出的辛勞,心中於是感觸萬分。他此時忽然憶起晨起時的思慮,就想為皇帝提個醒兒,遂說道:“陛下這些年來勤政不輟,譬若擇相一事,陛下用心良苦,然擇人甚準,由此對國家裨益良多。”
能選良相,實為李隆基的得意之事,他因此感歎道:“是呀,遙想開元之初,功臣皆據重位,我逐郭元振、張說和劉幽求等人,斷然起用姚崇。雖博來了不善待功臣的罵名,對國家而言,得益良多。”
高力士想將話頭引入正題,接著言道:“對呀,陛下自拜姚崇為相始,僅用一主一輔兩名宰相,對他們放權甚多,又不許主宰相任職太久,臣後來拈指算來,其任期約在三年左右。”
李隆基一日殺三子,既而武惠妃逝去,由此心情黯淡許久。待楊玉環進入了他的生活,楊玉環那明朗的美豔及歡聲笑語令他心情轉為光明。不料此次寧王逝去,李隆基由此懷上了心事,心間又蒙上了一層陰霾。
這日四更之時,楊玉環尚在美夢之中,李隆基披衣而起,獨自來到前殿之中。殿上方供有玄元皇帝老子及高祖皇帝李淵等人的牌位,居中處還置有從樓觀山間尋來的老子真容。李隆基在側旁淨手洗麵畢,即上香禮拜列祖列宗。
李隆基拜畢,即盤腿坐於蒲團之上,他閉目冥想,有若假寐。
恍惚間,老子從紙像上飄然而下,立至李隆基麵前,莊嚴肅穆地說道:“汝當慶流萬葉,享祚無窮。”言訖又倏忽不見,李隆基睜眼之時,唯見案上的老子畫像正慈眉善目地瞧著自己,那眼神,充滿著老子對後輩的無限憐愛。
李隆基一激靈,心中大悟道:“想是我日有所思,終於感動了老祖,果以誠應,莫非這就是難遇的通神嗎?”
是時剛交五更,周圍萬籟俱寂,窗外漆黑一片。
李隆基想到此節,又複上香禮拜,心中禱念,感激老祖顯靈。
李隆基近日鬱悶的緣由就在於此了。大哥不過六十三歲,不料就輕易辭世,那麽自己的壽數還有幾許呢?世人恐怕難以說出自己的壽年到底有多少,也隻好向老子祖宗求教了。
今日老子顯靈,說出了“汝當慶流萬葉,享祚無窮”之語,其中分明說到自己延壽無窮,李隆基由此萬分欣喜。有此喜訊,他當然不能獨享,就想將這番話告知李林甫等人。
李隆基現在不上早朝,李林甫卻不敢怠慢,每兩日至少要與牛仙客一起入宮稟報,且事無巨細敘說甚詳,較之朝會之時所敘事體,多了何止一倍?李隆基嫌其囉唆,數次斥二人不可如此煩瑣。李林甫當麵答應,再入宮稟報時依複如是。李隆基實無辦法,隻好任他絮叨,卻對他所言的大多數話來個充耳不聞。
辰時以後,李林甫與牛仙客果然雙雙入宮。他們到了李隆基麵前,又複絮叨繁複。李隆基僅對其中要緊事兒問上兩句,對其他事兒既不聽也不問。
李林甫為何如此固執呢?
李林甫知道,李隆基非昏庸之君,他從人縫中拚殺而出,當然明白人性的幽微之處。自己謹慎小心,辦事遵製而為,令皇帝無比滿意,由此放手任自己施政。然皇帝果真對自己一直放心嗎?李林甫知道皇帝對世上之人能信任者,唯其自身而已。自己若疏忽大意,稍稍辦錯一二件事兒,或者讓皇帝瞧出了自己有機心,那麽這種暫時的信任就會化為烏有。
李林甫明白自身的位置,這個天下是皇帝的,自己無非幫皇帝辦事而已。皇帝不上早朝,不想管瑣碎事兒,自己務必事無巨細向皇帝稟報。因為,皇帝可以選擇不聽,若自己不稟報,就是自己的錯處了。
李林甫與牛仙客向李隆基敘說了一個多時辰,方將朝政之事說完。李隆基愈發不耐煩,說道:“唉,你們莫非想氣倒我呀?我早就說過不想聽這些勞什子瑣事,你們偏要來煩我。”
李、牛二人躬身答應,李隆基瞧他們神色,知道他們下次再來時還會如此,也就懶得再說。他想起了自己與老祖通神的喜事,臉上恢複一些笑意,就將過程向二人敘說了一遍。
李、牛二人聞言對視一眼,急忙雙雙下跪拜賀。李林甫頌道:“陛下盛業昭如日月,玄元皇帝由此顯靈,此為陛下之幸,庶民之福。願我朝千秋萬代,永享祚業。”
李隆基令二人平身,滿意地說道:“夢之正者,是謂通神,於惟聖容,果以誠應。玄元皇帝顯靈,實為我朝之幸啊。”
李林甫想起李隆基此前依夢入樓觀山尋到老子真容,今日又與老子通神,心中就晃過一種念頭:曆代大唐帝王老年時皆傾向崇道,以祈求長生,莫非當今皇帝也有此症嗎?
自從高祖皇帝李淵將道祖老子奉為自己先祖,道教遂成為第一國教。以當時信眾而言,崇佛者最眾,佛道兩家屢有爭競之事。然道祖老子為皇家祖宗,佛家就難以逾越這道坎兒,隻好屈居第二。說也奇怪,曆朝皇帝到了老年之後,不約而同地選擇煉丹修道,以祈求長生。太宗皇帝李世民應該屬於最明白事體的皇帝,他也不能免俗,五十歲就開始煉丹服用,最終僅活了五十二歲。
李林甫心念至此,就小心地說道:“陛下潛心國是,終不能全曉玄元皇帝顯聖之真跡,若有道家飽學之士在側詳細解釋,則更有裨益。”
李隆基聞言歎道:“是啊,那張果神仙不知飄然何方?他若在此,當能釋去存疑。”
張果即是後世傳說八仙之一張果老的原型。他自稱為帝堯時代的大臣,此時已活了三千餘歲。開元二十二年,李隆基派人至恆山將他迎到東都洛陽,張果將量命、煉丹、幻術諸法演示了一遍,頗顯神奇靈異之能,令李隆基開了眼界。不過李隆基此時心思還用在治國之上,不想深究,張果不久就離開洛陽。
李林甫道:“陛下,張果神仙雖不知所蹤,然臣聽說中條山有一位叫葉法善的道士頗有異能。陛下若想釋疑,可派人將其喚來。”
李隆基道:“葉法善?此人道行如何?李卿見過他嗎?”
李林甫聞言大震,知道皇帝忌諱大臣私交方術之人,遂辯解道:“臣也是聽太史局之人說過此人,至於其道行如何,臣惜不知詳。”
牛仙客也說道:“陛下,臣也聽過葉法善頗有神通。若將他召入京中,一試便知。”
李隆基此時心係道法,遂令李林甫派人去喚葉法善。
大凡道士施法,或念咒燒符,或木劍施法,或星宿算命,諸如此類,實為大同小異。如葉法善這等名氣較大的道士,無非障眼法兒比尋常道士要高明一些,由此名氣愈彰。
葉法善見了李隆基,將其法術展示了一遍,另借助靈符及星宿之法,神秘地告訴李隆基可以“享祚無窮”,使李隆基對神仙之事深信不疑。李隆基應葉法善之請,為其撰寫了《葉尊師碑銘並序》,其中寫道:“或潛泳水府,或飛步火房,或剖腹塗腸,勿藥自複,或刳腸割膜,投符有加;或聚合毒味,服之自若,或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嗬叱群鬼,奔走眾神,若陪隸也。故海內稱焉。千轉萬變,先朝寵焉。”由此將葉法善演示的種種神奇之事,以皇帝金口將其肯定下來,葉法善的名氣由此更大。
葉法善估計是一個幻術和雜耍的高手,其披著道士的外衣在李隆基麵前演法,竟然使李隆基深信不疑,看來其施法頗為獨到。
李林甫既然感受到皇帝崇道日甚,他由是頗費心思,以迎合聖意。
葉法善麵聖果然使龍心大悅,李林甫也因此得李隆基的誇讚,說他薦人有功。李林甫行事絕不願簡單重複自己,他若再薦道士至皇帝麵前,即為蠢才了。
李林甫那日迴府後,又在“精思堂”內待了許久,將事兒想明白後方才出堂。
李隆基現在動輒賞賜臣下,且賞物甚厚。歲初之時,李隆基將城東的薛王別墅賞給李林甫,此別墅建於林亭幽邃之間,風景絕美,其建造奢華程度不次於城中豪宅。李林甫的媵妾日多,他又礙於名聲不敢造新宅,由是宅內人滿為患。現在有了這座別墅,實為雪中送炭。李林甫就將媵妾分出一部分移於城東別墅,還在那裏置有女樂二部,每至閑暇之時即入別墅享受齊人之樂,這裏遠離京中也不招搖,頗合李林甫心意。
李林甫這日在堂中想明白了兩件事兒,首要者為此事如何做?其次選何時機去做?
此時將屆新年,京城飛雪中洋溢著濃鬱的過年氣氛。中國人自從有了過年的習俗,每至此時要享受著年貨的豐裕,並祈盼來年更為豐裕。且年成較好之時,其心情更好,這個年味也似乎要更濃一些。
每年元日,朝廷例行早朝大典,以慶賀新年。李隆基現在雖罷早朝之事,然其崇信神仙,這個早朝大典卻是必辦無疑的。
曉漏之前,王公、宰相等重臣自各自宅中奔往興慶宮。他們皆以樺燭百炬擁馬而行,此時的長安城中,因百官居住地各異,就見各條街道上皆有火炬耀目,近觀之又見隊列中雜以衣繡鳴珂,由此焜耀街陌。是時因光照全城,時人謂此時節為“火城”。群臣集至勤政樓,李隆基此時入內升至禦座之上,先由群臣拜表稱慶,再由禮部員外郎宣讀諸道賀表,其後由李林甫代表群臣跪讀賀章。
這些儀式皆依序而為,儀式全部結束後,皇帝與百官共進早膳,隨後百官各返其家,繼續他們的假日生活。
李林甫讀完賀表,又伏地叩首大聲道:“陛下偉哉功業,使萬眾景仰,得玄元皇帝垂青。陛下,今日入朝之時,臣又知天降祥瑞之事。”
李隆基此時最喜祥瑞之兆,何況今天為新年元日,若有祥瑞,至少可護佑一年,遂大喜道:“卿言祥瑞,從速說來。”
李林甫稟道:“臣行到宮門之前,就見一人上前攔住馬頭,說有要事稟報。臣不識此人,那人自稱為陳王府參軍田同秀。”
“嗯,他欲說何等祥瑞之事?”
“臣問其詳,田同秀不肯敘說,讓臣將他引見至陛下麵前,他方肯說出。”
李隆基臉色一寒,斥道:“一個王府參軍,又能見什麽祥瑞之事了?哼,他許是沽名釣譽之人,不過想見朕一麵吧?”
“臣當時也這樣想過,就盤問了他一番。臣向他曉以利害,田同秀顏色不改,堅執要見到陛下之後方才說知。臣見他不似作偽,就令人將他看管於宮門之處。”
李隆基想了一下說道:“也罷,讓他進來。李卿平身,你為妥當之人,應該不會看走了眼。”
田同秀怯怯地被人引領入殿,其向李隆基見禮,李隆基森然問道:“田同秀,你有何祥瑞之事?速速說來。”
田同秀說話還算暢快,其叩首道:“陛下,小人曉漏之時出室觀看火城之景,行到丹鳳門之前,忽然見門上方火光之中現出玄元皇帝真容。玄元皇帝俯身告訴小人一番話,並讓小人速速稟告陛下。”
李隆基聞聽玄元皇帝顯靈,臉色頓時鄭重,身子不覺起立,急急問道:“玄元皇帝現身,其言語定是非同小可,玄元皇帝說了什麽?”
“玄元皇帝讓小人轉稟陛下九個字,其說道:‘我藏靈符,在尹喜故宅。’陛下,不知這尹喜為何方官吏?玄元皇帝為何垂青此人呢?”
李隆基和群臣聞此言語,心間不由得會心地一笑。想是田同秀身為參軍,畢竟為莽夫一個,其雖知玄元皇帝的名號,卻不知玄元皇帝當日入函穀關之時,正是得函穀關令尹喜相請留居,世間方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李隆基聞言臉色又複鄭重,其雙手合十,閉目仰頭禱祝了一下,然後睜眼說道:“高將軍,你速速帶人前往函穀關,去尋玄元皇帝所藏靈符。”
高力士躬身接旨。
李隆基又轉對李林甫道:“李卿,你可派人先將田同秀看管起來。若玄元皇帝所藏靈符為實,自有他的好處;若他胡言亂語,亦為大罪!”
高力士接旨後不敢怠慢,他帶人頂著曉月繁星向東狂奔,望能早一點趕赴函穀關,以驗田同秀所言的真偽。他們經過沿途驛站時連續換馬,終於薄暮時分到了函穀關。
李隆基近年來崇道日甚,國庫中又有用不盡的財貨,對於道家聖地函穀關異常重視,近年來多次撥巨款進行修繕,函穀關的房舍煥然一新,變得美輪美奐。尹喜舊宅雖大模樣依舊,其細微處也被修繕得異常精致。
高力士攜來的百餘人即在尹喜宅周圍查找靈符,他們小心翼翼地不敢損毀聖物,耐心細致地翻看一石一瓦。半個時辰後,一人驚唿道:“找到了。”就見靈符藏於尹喜宅向西一百三十步的一塊大石之下。
李隆基見此靈符,心中大悅,當即下詔為玄元皇帝建新廟,還同時追號莊子為南華真人。
群臣得知果獲靈符,雖在假日之中,皆上表稱賀。李林甫與牛仙客聯名上表,其中說道:“函穀靈符,潛應年號,先天不違,請於尊號加‘天寶’字。”
李隆基接受了李、牛二人建言,當即下詔改年號為“天寶”,新年之後即為天寶元年,究其內心,他其實想通過改年號來衝淡大哥逝去給自己造成的陰影。
更改年號的同時,朝廷的官名也有改動。自天寶元年開始,中書令改稱為右相,侍中為左相,尚書左、右丞相複為仆射,州改為郡,刺史改稱太守。
田同秀因此功被授為光祿大夫。別人看到田同秀不費吹灰之力即獲大貴,遂紛紛效之,清河人崔以清奏言也見到了老子,並藏靈符於紫雲山,李隆基派人去尋找果然得之。東都留守王倕認為其中有詐,將崔以清捉拿按問,崔以清最終承認受了田同秀的啟發,自藏靈符再假托為老子所言。
後來人們紛紛傳言,田同秀所稱靈符其實為他自己所藏。李隆基也不知真糊塗還是假糊塗,仍然信以為真。
至於田同秀是否由李林甫指使,此事已不可考。不過李林甫肯定從中受益不少,既然改元了,李隆基口讚心認的妥當宰相,自是還讓他繼續施政了。
第九迴 七月七日長生殿 暮春三月廣運潭
天寶元年三月初八,正是春和景明的天氣,高力士陪同李隆基與楊玉環在梨園裏待了一日。晚間迴到宮裏,高力士將諸事安排停當,即向李隆基請求出宮。
李隆基笑道:“你今日侍奉一天,畢竟有些累了。再巴巴地返迴外宅居住,不怕往返折騰嗎?”
高力士道:“今日母族有人來京,臣須去麵見一迴。”
李隆基知道高力士事母至孝,高母雖已逝去,其猶對母家之人以禮相待。高力士生在嶺南,那裏尚為蠻荒之地。其多年來散施財貨,對家鄉之人幫助不小。李隆基遂示意他可以離去。
高力士趁著月光進入宅內,家鄉來人早已等直了脖項。他們尋高力士多為兩件事兒,或求高力士替自己謀一出身,或求些財帛。高力士向來不吝嗇,皆使來人滿意而歸,由此來人更多。對母家之人,高力士又多以禮相待,與他們說了一會兒話,將他們所求事兒辦妥,才返迴寢室。
妻子呂氏雖與高力士無夫妻之實,但還是一個稱職的女主人。她征得高力士同意收了數個養子養女,宅內器物甚精,她還享有朝廷五品的俸祿,實為令人尊崇的貴婦人。呂氏見高力士有些疲累,就親手服侍他臥於榻上,邊替高力士解衣邊說道:“今日李相派人送來了一些禮物,妾推辭不要,來人卻說李相得知嶺南來人,由此致以心意,妾隻好收下了。”
高力士疑竇頓生:“他如何知道嶺南來人了?所送禮物為何?”
“有潞綢、馬蹄金等物,其價不菲。”
高力士“嗯”了一聲,畢竟有些累了,很快閉眼沉沉睡去。李隆基不上早朝,由此也解脫了高力士,這一覺直睡到天色大亮。他醒來後又想起李林甫送禮的事兒,心中暗自歎道:實乃聰明之人啊!其既討皇帝歡喜,又待朝中上上下下重臣一團和氣,明白事體孰輕孰重,這宰相之位一坐就是六年,皇帝至今還沒有換相的意思。
高力士與李林甫交往算不上親密,高力士謹守本位,絕不與外臣交往過密。李林甫成為宰相的過程中,高力士間接地起過一點作用。裴光庭任宰相之時,李林甫暗中與裴光庭的妻子武氏勾搭成奸。武氏為武三思的女兒,而高力士的養父高延福出自武三思之家,武氏由此與高力士有了淵源。後來裴光庭病故,武氏找到高力士,讓他在皇帝的麵前說李林甫的好話,爭取能使李林甫晉為宰相。高力士覺得此事不妥,遂不許。後來韓休為相,高力士在發詔書之前,將這個訊息告知武氏。李林甫得以事先告訴韓休,由此得到韓休的信任。高力士之所以如此,還是看在武氏的麵上,卻與李林甫毫無瓜葛。
高力士對李林甫不冷不熱,李林甫卻知高力士在皇帝麵前的地位,明裏私下皆熱絡得很,經常以各種名義前來送禮。
高力士對李林甫的示好無動於衷,其雖將禮收下,至多見麵謝上一句,並無其他表示。他現在就心想,皇帝此前多以三年為期更換宰相,這李林甫卻在宰相位上一坐就是六年,至今也沒有下台的跡象,李林甫到底有何能耐呢?他的能耐莫非比姚崇、宋璟和張說的本事還要大嗎?
高力士又想起了皇帝近來最喜歡幹的事兒,他或與楊玉環雙棲雙飛,忙於編排歌舞,或求道法熱衷神仙之事,對朝中政事關心不多。心間由此晃過一絲疑慮:皇帝莫非有些倦於政事了嗎?皇帝之所以不願更換宰相,那是皇帝以為李林甫沒有野心,辦事幹練且穩妥,由此用著順手。
高力士懷著這種心思起床,然後乘馬入宮服侍皇帝。他行到宮門時,看到李林甫與牛仙客已候在那裏,遂拱手致禮問詢一聲,既而匆匆入內。他邊走邊想道,這李林甫身上長處甚多,僅他如此勤謹依序辦事的不苟精神頭兒,其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委實令人讚歎。
李隆基是時剛剛起床,楊玉環畢竟年輕,猶沉睡在香夢之中。李隆基洗漱用膳畢,即召李林甫與牛仙客入內。
李林甫依舊長篇大論奏事,李隆基似聽非聽,在那裏微閉雙眼,臉上微露厭煩之色。待李林甫說到疏通漕運時,李隆基方睜開雙眼道:“對呀,韋堅的那道奏書還是蠻有見地的,這漕運之事確實有些停滯,該是疏通一下的時候了。韋堅現為陝郡太守兼水陸轉運使,致力於渭水的疏通,並以此為例建言疏通天下漕運,應當實施。”
李林甫道:“陛下所轉韋堅奏書,臣與牛相認真讀了數遍,正是基於此,請陛下示戶部撥出專款疏通天下漕運。另韋堅言道,若自鹹陽阻堰以絕灞、滻二水,向東建一條與渭水相平的渠道,再在禁苑之東鑿廣運潭,則天下貨物可直達京師。臣等以為可行,也請陛下核準,並撥款營建。”
李隆基臉上就有了一些喜意,說道:“昔裴耀卿設法解決三門砥柱的難題,使運糧關中得以暢通;今韋堅建渠鑿潭,可使天下貨物直達京師,實為百利之事,朕照準。嗯,此渠潭若今歲開鑿,何時能成?”
李林甫道:“鑿此渠潭,無非一些土方之功,隻要多上人力,至多一年可成。”
隋代奠定了當今漕運的基礎,其共開鑿運河五次,使天下水網大致聯通,到了唐代,又在隋代水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完善,運河使用日久容易淤塞,務須疏通,如此方保舟船通行無阻。
由於水路通暢,舟船越造越大,多數船隻能載貨萬石以上,僅操駕人員就需數百人。船大的好處,就是載貨越多,獲利愈豐。遂使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
李林甫與牛仙客離去後,李隆基問道:“玉環起床否?”
高力士答道:“娘子正在洗漱。”
李隆基道:“高將軍,如此暮春時節,正是到曲江遊賞的時候。你去問問玉環,看她有興趣否?”
楊玉環正是年少好動的年齡,焉有不允之理?高力士出外吩咐了一聲,乘輿當即備好候在殿前。自興慶宮至曲江有複道相通,皇帝此去曲江不用招搖過市即可直達。
因為要等楊玉環用膳兼梳洗打扮,李隆基與高力士就在前殿等候。李隆基此時若有所思,問高力士道:“高將軍,知道何為太平天子嗎?朕近十年不出長安,而天下無事,朕可以高居無為,此就是所謂的太平天子吧!”
高力士見李隆基微露自詡之意,當即順勢恭維一番。
李隆基聞言心裏十分熨帖,歎道:“我即位至今已三十餘年,從一個弱冠青年至於老者。唉,其間的酸甜苦辣,你一直隨我身邊,應當最為明曉。”
高力士迴憶起走過的日子,當然明白皇帝在其間付出的辛勞,心中於是感觸萬分。他此時忽然憶起晨起時的思慮,就想為皇帝提個醒兒,遂說道:“陛下這些年來勤政不輟,譬若擇相一事,陛下用心良苦,然擇人甚準,由此對國家裨益良多。”
能選良相,實為李隆基的得意之事,他因此感歎道:“是呀,遙想開元之初,功臣皆據重位,我逐郭元振、張說和劉幽求等人,斷然起用姚崇。雖博來了不善待功臣的罵名,對國家而言,得益良多。”
高力士想將話頭引入正題,接著言道:“對呀,陛下自拜姚崇為相始,僅用一主一輔兩名宰相,對他們放權甚多,又不許主宰相任職太久,臣後來拈指算來,其任期約在三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