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隱甫道:“今後再彈劾張說,我們二人也不用赤膊上陣了。可使禦史們輪番出擊,對張說及其昔日親信逐個彈劾。至於彈劾何事,就讓他們自行尋找吧。”
禦史台行監察之職,如此行事實為本分,宇文融深以為然。
從那個時候開始,禦史台的奏章驟然猛增。張說其時埋頭編書,起初並未在意,然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所在。他凝思對策,心中就有了主意。
數月過去,禦史台的彈風愈演愈烈,這些禦史們遍尋張說及其黨羽毛病,然終歸沒有要害之處,無法將人扳倒。
張說其間無聲無息,終日在集賢殿埋頭編書,似乎不知道眼前之事。
過了幾日,張說寫了數千言奏書上言李隆基。其奏書名為《論監察封事》,其中以貞觀朝之事為例,闡明行監察之職的衙司務必公正公平,不可用國家公器泄私憤,更不能朋黨交構。
與崔隱甫指揮眾禦史們輪番出擊相比,張說如此行動可謂高明。他不直接斥責禦史台,僅從側麵闡述監察大義;他以靜製動,顯得無比從容。兩者相較,則高下立判。
崔隱甫與宇文融卻未瞧出張說的居心,依舊指揮禦史們強攻不已。
張說不許自己人出麵相爭,其之所以示弱,緣於他知道曆朝皇帝皆有心結,就是不許大臣結黨。禦史台近來如此熱鬧,就任其表演下去,張說在其間再輕輕上書點題,定會讓皇帝瞧出禦史台有結黨的嫌疑。
到了年底,張說再上奏書,該書名為《論黨錮之禍》,以漢代事例直斥結黨之害,其矛頭直指禦史台。
李隆基對禦史台如此行事早已不滿,由此痛下殺手。
李隆基令張說致仕迴家,張說此前並沒有想到。他本來以為自己被罷相,現在埋頭編書而已,皇帝斷不會對自己再加貶斥。
須知兩派相爭,多為兩敗俱傷的局麵。皇帝如此做,固然有平衡兩派的考慮,他也想藉此警醒他人:不許結黨!
李林甫離開禦史台,不再參與彈劾張說之事,從此與崔隱甫、宇文融漸漸疏遠,如此就成就了自己。
張九齡起初被授為冀州刺史,奈何其母親向在家鄉韶州居住,以為冀州那裏高寒,其身子老邁多病不願隨行。
張九齡事母至孝,遂以此理由請求吏部改授,當是時,此孝心可以作為改授的重要理由,吏部逐級請示之後,改授張九齡為洪州都督。
張九齡離京之日,賀知章與張說率領眾人到灞橋為張九齡送行。
張說折柳相贈,愧疚地說道:“九齡,我此前未聽你勸,遂釀禍事;今日你又受我之累,使你攜母外任。唉,我心有愧,我心有愧啊。”李隆基倡言內外官交流,有意摒除人們輕外官重內官的弊端。然京官位居中樞之地,若再有引薦之人,其仕途可謂坦蕩,此為明眼之事。張九齡此時已嶄露頭角,若張說為相的日子再長一些,則張九齡的仕途一片光明。
張九齡聞言,突然伏地向張說叩首,說道:“恩師遭逢大難,學生無法援手,那些日子,學生恨不得能夠身代恩師。如今大事已遂,學生唯望恩師頤養天年,容學生告別了。學生返京之時,定首先探望恩師。”
張說將張九齡攙起來,歎道:“你此時外任出京,也算相宜吧。你可藉此避一避風頭,我離開相位,那些暗箭小人定會將你作為靶子。”
張九齡勸道:“學生臨行之時,還想奉勸恩師今後專心編書,不用再理那幫小人。恩師為相多年,在任上就是萬般警惕,終有得罪人的時候。如今風頭未過,恩師宜避讓為上。”
張說微微一笑,說道:“我如今不過為一編書匠,又有什麽可懼之處了?那崔隱甫與宇文融不過為跳梁小醜,就是到了皇帝麵前,我也不懼。”
其他送行之人知道此師生二人有話要說,遂有意避開。賀知章看到他們說了一會話,感到差不多了,就帶領眾人走上前來,開口說道:“道濟,時辰差不多了,該讓九齡上路了。否則九齡今晚錯過了宿頭,那將如何處呢?”
眾人上前紛紛與張九齡告別。
張說又囑咐了一句:“九齡啊,你在洪州為都督,那裏的事兒不多。洪州山水極佳,你閑暇時候不妨多為文寫詩。你這些年來忙於政事,偶爾奉製賦詩,少有佳作。嗯,你有佳作時可傳抄至京,我們睹詩思人,如此殊多趣味。”
張九齡躬身答應。
眾人此後目送張九齡攜母將妻離開橋西,他們登車而行,漸漸離開眾人的視線。
張九齡此後輾轉渡過江幹經潯陽奔往洪州。其在潯陽夜宿的時候,獨自漫步到了岸邊,就聽江水拍打江岸發出聲響,一輪明月恰在東方,其皎潔的月色映得一泓江水跳躍亮光,愈顯周圍萬籟俱寂。張九齡心中有感,遂成章句,詩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返迴旅居之後,當即秉燭將此詩默寫而出,並冠名為《望月懷遠》。數月後,張說與賀知章輾轉看到此詩,張說讚道:“賀兄,九齡遭此際遇,其詩風也大為改觀哩。你瞧此詩,寫得輕縑素練,和雅清淡,實在輕逸得很呀。”
賀知章微微一笑,揶揄道:“九齡性格恬淡,其遇事之後往往能夠看開,詩風也就為之變得飄逸。然道濟你呢?你遭此大難,猶幹進之心難失,詩風就少了一分靈動了。”
張說與賀知章實為老友,賀知章如此說話,實諷張說仕宦之心難消。張說聞言也不惱火,哈哈一笑即作罷。
轉眼秋去冬來,時辰飛逝而去。春節過後,李隆基終於不耐其煩,下詔令張說致仕迴家,崔隱甫免官迴家侍母,宇文融出為魏州刺史。
一場明爭暗鬥以如此結果暫時收場。
宋璟任西京留守數年,一直待在洛陽。此次李隆基入東都巡視,他少不得要鞍前馬後侍駕。他年齡畢竟大了,如此忙累幾日,臉上的疲憊盡顯。李隆基見狀,囑他先迴府歇息,並說要與他單獨敘話。
這日陽光明媚,春風拂麵。李隆基令人在積善坊舊宅中的後園中擺上案子和胡床,再邀宋璟前來喝茶敘話。
後園內綠樹成蔭,粗壯的柳樹將倒垂柳葉兒拂向洛水奔騰的水麵。在此飲茶,可以觀看洛水兩岸絕佳的風景,且周圍絕無喧鬧之聲,唯有蟬鳴以及水聲為伴。
所謂胡床,即是後世所稱的椅子。人坐其上既有扶手相撐,可以半坐半躺,較之方凳要舒服得多。宋璟入園後看到兩張胡床相對而設,急忙說道:“臣在聖上麵前,不敢如此無禮。還是賜臣一張幾凳,側坐一邊吧。”
李隆基道:“今日喚你前來,即是飲茶敘話,如此相對而坐,敘話最為方便。此間又非殿堂,就不要拘於那些虛禮了。”
宋璟隻好相謝就座。
李隆基示意宋璟取盞飲茶,其邊飲邊問道:“宋卿,你能識此茶何名嗎?”
宋璟飲了一口細品,唯覺茶味清香,卻不知此茶何名。
李隆基道:“朕幼時居住此宅,最愛從下麵洛水中取水,然後以水烹此茶。此茶產於峽州(今名宜昌),名曰碧澗,茶烹成後汁水碧綠,清香撲鼻,知道其中的訣竅嗎?”
宋璟更是不知。
李隆基得意地說道:“人們飲茶之時偏愛加鹽,此洛水味甜,萬萬不敢加鹽。此茶水清香馥鬱,其訣竅說來簡單,無非不加鹽而已。”
宋璟聞言心中不禁慨歎,皇帝那時居此宅時不過六七歲年齡,竟然已解茶道,看來實在聰穎得緊。其長大之後,身邊漸漸聚集一幫京城浮浪少年,估計皇帝少年之時極為有趣,由此人氣漸高。
宋璟知道,皇帝喚來飲茶並非簡單敘話,他定有要緊話說。他們閑話片刻,李隆基果然將話題扯到了正題上。
李隆基歎道:“自封禪之後,宋公一直居於洛陽,讓朕有些空落落之感。每遇要緊事兒,眼前無人可以問詢,實為憾事啊。嗯,你這東都留守就不要做了,此次就隨朕返迴長安吧。”
此為皇帝之旨,宋璟唯有答應。
李隆基又問道:“最近朝中重臣變化頗大,宋公如何看?”
宋璟說道:“陛下將張說罷相,臣衷心讚成。唉,此次封禪之後,張說照顧自己的親戚與親信,竟然不遮不擋,膽子實在太大了。哼,他將女婿升為五品官,這樣齷齪之事,也隻有張說能做得出來。”
李隆基知道宋璟向來瞧不上張說,就在那裏微笑聽言。
宋璟繼續自顧自說道:“不過禦史台奏聞張說有謀反之心,此事有些太過了。臣明白張說的稟性,他於大節處尚能把持,唯小節有虧。”
李隆基當然明白張說的稟性,否則也不會如此處置了。
宋璟又道:“臣在東都,難識聖上深意。張說既罷中書令之職,陛下為何還將此職空懸,為何不讓源乾曜繼之呢?”
李隆基歎道:“源乾曜與張嘉貞大致相當,他們辦事勤謹,絕不會出格;然中書令一職,所居之人須有前瞻眼光,且能善掌時事屢有創意,源乾曜在此節上略遜,朕由此猶豫。宋公,你有人可以薦於我嗎?”
“陛下擇人甚嚴,且開元以來頻換宰相,則宰相一職難以久任,臣現在一時想不到人選。”
“嗯,莫非宋公責朕使宰相任期太短嗎?”
宋璟搖頭道:“陛下在任期內給予宰相莫大的權力,使其能將聰明才智用於政事上,於國大有裨益。然人之性情往往容易懈怠,且易結黨,則宰相不宜久任。”宋璟說到這裏,腦中忽然晃過一人,遂說道,“陛下欲讓薦人,臣現在想起了一人。”
李隆基還是相信宋璟之眼光的,急忙催促道:“宋公請言。”
“臣以為張九齡可堪為任。”
李隆基聞言大為失望,說道:“張九齡如何可以?宋公莫非不知嗎?張九齡與張說有師生之誼,且與張說走得甚近。想是宋公不知,他已被出為洪州都督了。”
宋璟道:“陛下欲尋得人,須摒除門戶之見。張九齡與張說親近不假,那是因為張說昔年對張九齡有恩,由此可見張九齡極重情義。陛下啊,他們雖為師生,然性情迥然不同,張說有才無德,而張九齡則德才兼備。”
李隆基根本聽不進此言,遂打斷宋璟話頭說道:“此事以後再說。唉,宋公最重人之品德,你且不可以此偏頗遮蔽雙目啊。”
宋璟搖搖頭,歎道:“除了張九齡,臣現在實在想不起他人了。”
李隆基不以為然,又對自己的眼光頗為自負,心想天下文武官員眾多,何愁無人可選?他又端盞飲茶,將話題引向閑話。
宋璟觀看洛水兩岸美景,心中又有感觸,歎道:“陛下,歲月實在不饒人啊。臣如今的心思尚在壯年,然每去一歲,身子就漸不如昔。”
李隆基眼現疑惑之色,問道:“宋公精神飽滿,身子也壯健,為何出此言呢?”
宋璟抬手指了指雙腿,說道:“臣現在腳步蹣跚,一年不如一年。陛下,臣有一請,望能照準。”
李隆基示意宋璟繼續說話。
宋璟道:“臣這些年腿腳還算靈便之時,就居住長安以備陛下問詢。若行走艱難時,請陛下準臣來此洛陽養老。臣這些日子,愈來愈喜愛洛陽的風物飲食了。”
李隆基想不到宋璟正在規劃自己的死日了,心想人皆壽夭有期,每人難以迴避,其心中忽有異樣心思,竟然忘記迴答宋璟之言。
李隆基與宋璟飲茶敘話的時候,李林甫來到牡丹園賞花。其時正是牡丹花期,滿園姹紫嫣紅,極有富貴之態。
李林甫今日前來觀看牡丹,其實想借實物琢磨牡丹畫法。他師從李思訓學畫,技法以“金碧輝映,重彩高奇”為特點,以此法來繪牡丹最為相宜。他徜徉在花叢中凝神觀看,竟至癡迷。
這時,有人在後麵說話道:“李大人,請借一步說話。”李林甫愕然而顧,就見身後立著一位相貌奇醜的小太監。
小太監繼續說道:“請李大人隨咱家行走。”
李林甫心中覺得奇怪,然並不多問,就跟隨小太監沿花徑向園後走去。他們走過一道花牆,就見這裏獨立隔出一個小院,裏麵擺滿了各色牡丹。
數名宮裝之人簇擁一位麗人正在那裏指指點點品評牡丹,小太監令李林甫停下等候,他獨自過去稟報。
那名麗人抬眼看看李林甫,一抹笑容頓時漾上臉龐,任何男人觀此模樣定會怦然心動。那麗人揮手相招,說道:“李侍郎,請移步過來。”
李林甫早已識出此麗人正是皇帝寵妃武惠兒,那名貌醜小太監自是她的貼身太監牛貴兒了。
李林甫聞言碎步疾趨,到了武惠兒身邊行禮道:“臣不知惠妃娘娘在此,未及早前來拜見,實為罪過。”其說話之時,就覺四周花香簇著一股異香撲麵而來,此異香定是武惠兒身上所發了。
武惠兒輕輕一笑道:“李侍郎不必自責。本宮今日來遊園,聽說李侍郎正在園中觀花竟至癡迷,遂想起你為丹青高手,故請來為本宮點評牡丹一番。”
李林甫繼續躬身,瞧見武惠兒今日下著一件翠綠的團花裙子,其裙擺遮地,僅露出一雙珠履的尖兒。其聞言應道:“惠妃娘娘有令,林甫定然奉命。”
武惠兒咯咯一笑道:“李侍郎隻知低頭望地,莫非花朵兒都生在地麵上嗎?你如此作態,又如何能品評了?”她不待李林甫迴答,轉對身邊侍從之人道,“你們皆到此門之前看守,不許閑雜人入園。若有人來擾了本宮和李侍郎看花的興致,即為你們疏於看守之罪。”
牛貴兒率數名宮人前往門首,如此一來,一貌醜太監襯得數名盛裝宮人愈發明豔,數名宮女的美豔與周圍花叢相映,顯得香豔無比,使無數遊人駐足觀看。
李林甫緩緩抬頭,如此就可以直視武惠兒的芳顏,再聞其體上發出的香氣,隻覺心中鼓蕩,一時無法平複心神。好一陣子方才緩過勁兒來,開口說道:“林甫園中能夠偶遇惠妃娘娘,實為幸甚。然朝廷有規製,後宮之人例不許與外官交往,此處人多眼雜,林甫以為不宜說話太多。”
武惠兒道:“哦,人言李侍郎行事持重,甚明進退,看來其言非虛。你不用如此多慮,你為宗室之人,本宮與你說上幾句話兒,非為失禮之事,就是皇帝知道,他也不會怪罪。何況你剛才說過,我們如此相見不過為‘偶遇’,實屬正常。”
李林甫聽出武惠兒話中的真實含義,即她在皇帝麵前極度得寵。李隆基專寵武惠兒,實為天下人皆知的事情,她為何要向自己重申一遍呢?
李林甫想到這裏,心中早明白了武惠兒的來意,一股巨大的興奮頓時湧向心間。他此時明白,一種極大的機遇竟然如此不經意地找上門來,實為令人喜狂之事。
因為所謂“偶遇”,其實為一種必然。惠妃今日為何恰恰與自己同時遊園?惠妃何以在遊人如織中發現自己的身影?她又為何挑中這樣一個相對僻靜的所在與自己敘話呢?
李林甫斷定,此次“偶遇”顯係惠妃的預謀。
第二十九迴 頻易宰相走馬燈 奪哀九齡迴京城
光陰荏苒,時光飛逝,不覺又有數年過去。李隆基的治國之策依舊,老天似乎繼續眷顧李隆基和其治下,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括戶之事已進入尾聲,戶口人丁年年有序增加。
眼見諸事皆順,李隆基心情甚好,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就是他入梨園的次數日漸多了起來,其入園之後或觀歌舞,或敷演自創新曲,過得十分愜意。開元之初,李隆基為了專心治國,將自己深愛的音律之事藏於心間,基本上不到梨園走動。如今事順時變,他也就稍稍改換了心意。
然有一件事兒纏繞李隆基數年,且始終沒有改觀,令他一直苦惱不已。此事絕非小事,即是宰相人選始終不能遂意。
張說罷相之後,中書令一直空置,源乾曜為侍中,李元紘以平章事的名義行使宰相職權。李隆基對此二人皆不完全認可,除了覺得他們無能充任中書令之外,還認為他們沒有軍事之能,於是又授安西副大都護杜暹為平章事,如此就有三名宰相同時在朝。按照李隆基的考慮,三人中自以源乾曜為主,其下有一文一武兩名宰相,由此可以彼此取長補短,使政務順利前行。
然李元紘與杜暹二人共事後,不過數日就針尖對麥芒,其口角相爭也就罷了,數次還要老拳相搏。
李元紘以公正之名名揚天下,與盧懷慎一樣不治家產,散俸祿於親族,素有清廉的名聲;而杜暹之所以能入朝為相,李隆基除了認為他有軍事之能外,也認可杜暹的清廉名聲。
禦史台行監察之職,如此行事實為本分,宇文融深以為然。
從那個時候開始,禦史台的奏章驟然猛增。張說其時埋頭編書,起初並未在意,然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所在。他凝思對策,心中就有了主意。
數月過去,禦史台的彈風愈演愈烈,這些禦史們遍尋張說及其黨羽毛病,然終歸沒有要害之處,無法將人扳倒。
張說其間無聲無息,終日在集賢殿埋頭編書,似乎不知道眼前之事。
過了幾日,張說寫了數千言奏書上言李隆基。其奏書名為《論監察封事》,其中以貞觀朝之事為例,闡明行監察之職的衙司務必公正公平,不可用國家公器泄私憤,更不能朋黨交構。
與崔隱甫指揮眾禦史們輪番出擊相比,張說如此行動可謂高明。他不直接斥責禦史台,僅從側麵闡述監察大義;他以靜製動,顯得無比從容。兩者相較,則高下立判。
崔隱甫與宇文融卻未瞧出張說的居心,依舊指揮禦史們強攻不已。
張說不許自己人出麵相爭,其之所以示弱,緣於他知道曆朝皇帝皆有心結,就是不許大臣結黨。禦史台近來如此熱鬧,就任其表演下去,張說在其間再輕輕上書點題,定會讓皇帝瞧出禦史台有結黨的嫌疑。
到了年底,張說再上奏書,該書名為《論黨錮之禍》,以漢代事例直斥結黨之害,其矛頭直指禦史台。
李隆基對禦史台如此行事早已不滿,由此痛下殺手。
李隆基令張說致仕迴家,張說此前並沒有想到。他本來以為自己被罷相,現在埋頭編書而已,皇帝斷不會對自己再加貶斥。
須知兩派相爭,多為兩敗俱傷的局麵。皇帝如此做,固然有平衡兩派的考慮,他也想藉此警醒他人:不許結黨!
李林甫離開禦史台,不再參與彈劾張說之事,從此與崔隱甫、宇文融漸漸疏遠,如此就成就了自己。
張九齡起初被授為冀州刺史,奈何其母親向在家鄉韶州居住,以為冀州那裏高寒,其身子老邁多病不願隨行。
張九齡事母至孝,遂以此理由請求吏部改授,當是時,此孝心可以作為改授的重要理由,吏部逐級請示之後,改授張九齡為洪州都督。
張九齡離京之日,賀知章與張說率領眾人到灞橋為張九齡送行。
張說折柳相贈,愧疚地說道:“九齡,我此前未聽你勸,遂釀禍事;今日你又受我之累,使你攜母外任。唉,我心有愧,我心有愧啊。”李隆基倡言內外官交流,有意摒除人們輕外官重內官的弊端。然京官位居中樞之地,若再有引薦之人,其仕途可謂坦蕩,此為明眼之事。張九齡此時已嶄露頭角,若張說為相的日子再長一些,則張九齡的仕途一片光明。
張九齡聞言,突然伏地向張說叩首,說道:“恩師遭逢大難,學生無法援手,那些日子,學生恨不得能夠身代恩師。如今大事已遂,學生唯望恩師頤養天年,容學生告別了。學生返京之時,定首先探望恩師。”
張說將張九齡攙起來,歎道:“你此時外任出京,也算相宜吧。你可藉此避一避風頭,我離開相位,那些暗箭小人定會將你作為靶子。”
張九齡勸道:“學生臨行之時,還想奉勸恩師今後專心編書,不用再理那幫小人。恩師為相多年,在任上就是萬般警惕,終有得罪人的時候。如今風頭未過,恩師宜避讓為上。”
張說微微一笑,說道:“我如今不過為一編書匠,又有什麽可懼之處了?那崔隱甫與宇文融不過為跳梁小醜,就是到了皇帝麵前,我也不懼。”
其他送行之人知道此師生二人有話要說,遂有意避開。賀知章看到他們說了一會話,感到差不多了,就帶領眾人走上前來,開口說道:“道濟,時辰差不多了,該讓九齡上路了。否則九齡今晚錯過了宿頭,那將如何處呢?”
眾人上前紛紛與張九齡告別。
張說又囑咐了一句:“九齡啊,你在洪州為都督,那裏的事兒不多。洪州山水極佳,你閑暇時候不妨多為文寫詩。你這些年來忙於政事,偶爾奉製賦詩,少有佳作。嗯,你有佳作時可傳抄至京,我們睹詩思人,如此殊多趣味。”
張九齡躬身答應。
眾人此後目送張九齡攜母將妻離開橋西,他們登車而行,漸漸離開眾人的視線。
張九齡此後輾轉渡過江幹經潯陽奔往洪州。其在潯陽夜宿的時候,獨自漫步到了岸邊,就聽江水拍打江岸發出聲響,一輪明月恰在東方,其皎潔的月色映得一泓江水跳躍亮光,愈顯周圍萬籟俱寂。張九齡心中有感,遂成章句,詩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返迴旅居之後,當即秉燭將此詩默寫而出,並冠名為《望月懷遠》。數月後,張說與賀知章輾轉看到此詩,張說讚道:“賀兄,九齡遭此際遇,其詩風也大為改觀哩。你瞧此詩,寫得輕縑素練,和雅清淡,實在輕逸得很呀。”
賀知章微微一笑,揶揄道:“九齡性格恬淡,其遇事之後往往能夠看開,詩風也就為之變得飄逸。然道濟你呢?你遭此大難,猶幹進之心難失,詩風就少了一分靈動了。”
張說與賀知章實為老友,賀知章如此說話,實諷張說仕宦之心難消。張說聞言也不惱火,哈哈一笑即作罷。
轉眼秋去冬來,時辰飛逝而去。春節過後,李隆基終於不耐其煩,下詔令張說致仕迴家,崔隱甫免官迴家侍母,宇文融出為魏州刺史。
一場明爭暗鬥以如此結果暫時收場。
宋璟任西京留守數年,一直待在洛陽。此次李隆基入東都巡視,他少不得要鞍前馬後侍駕。他年齡畢竟大了,如此忙累幾日,臉上的疲憊盡顯。李隆基見狀,囑他先迴府歇息,並說要與他單獨敘話。
這日陽光明媚,春風拂麵。李隆基令人在積善坊舊宅中的後園中擺上案子和胡床,再邀宋璟前來喝茶敘話。
後園內綠樹成蔭,粗壯的柳樹將倒垂柳葉兒拂向洛水奔騰的水麵。在此飲茶,可以觀看洛水兩岸絕佳的風景,且周圍絕無喧鬧之聲,唯有蟬鳴以及水聲為伴。
所謂胡床,即是後世所稱的椅子。人坐其上既有扶手相撐,可以半坐半躺,較之方凳要舒服得多。宋璟入園後看到兩張胡床相對而設,急忙說道:“臣在聖上麵前,不敢如此無禮。還是賜臣一張幾凳,側坐一邊吧。”
李隆基道:“今日喚你前來,即是飲茶敘話,如此相對而坐,敘話最為方便。此間又非殿堂,就不要拘於那些虛禮了。”
宋璟隻好相謝就座。
李隆基示意宋璟取盞飲茶,其邊飲邊問道:“宋卿,你能識此茶何名嗎?”
宋璟飲了一口細品,唯覺茶味清香,卻不知此茶何名。
李隆基道:“朕幼時居住此宅,最愛從下麵洛水中取水,然後以水烹此茶。此茶產於峽州(今名宜昌),名曰碧澗,茶烹成後汁水碧綠,清香撲鼻,知道其中的訣竅嗎?”
宋璟更是不知。
李隆基得意地說道:“人們飲茶之時偏愛加鹽,此洛水味甜,萬萬不敢加鹽。此茶水清香馥鬱,其訣竅說來簡單,無非不加鹽而已。”
宋璟聞言心中不禁慨歎,皇帝那時居此宅時不過六七歲年齡,竟然已解茶道,看來實在聰穎得緊。其長大之後,身邊漸漸聚集一幫京城浮浪少年,估計皇帝少年之時極為有趣,由此人氣漸高。
宋璟知道,皇帝喚來飲茶並非簡單敘話,他定有要緊話說。他們閑話片刻,李隆基果然將話題扯到了正題上。
李隆基歎道:“自封禪之後,宋公一直居於洛陽,讓朕有些空落落之感。每遇要緊事兒,眼前無人可以問詢,實為憾事啊。嗯,你這東都留守就不要做了,此次就隨朕返迴長安吧。”
此為皇帝之旨,宋璟唯有答應。
李隆基又問道:“最近朝中重臣變化頗大,宋公如何看?”
宋璟說道:“陛下將張說罷相,臣衷心讚成。唉,此次封禪之後,張說照顧自己的親戚與親信,竟然不遮不擋,膽子實在太大了。哼,他將女婿升為五品官,這樣齷齪之事,也隻有張說能做得出來。”
李隆基知道宋璟向來瞧不上張說,就在那裏微笑聽言。
宋璟繼續自顧自說道:“不過禦史台奏聞張說有謀反之心,此事有些太過了。臣明白張說的稟性,他於大節處尚能把持,唯小節有虧。”
李隆基當然明白張說的稟性,否則也不會如此處置了。
宋璟又道:“臣在東都,難識聖上深意。張說既罷中書令之職,陛下為何還將此職空懸,為何不讓源乾曜繼之呢?”
李隆基歎道:“源乾曜與張嘉貞大致相當,他們辦事勤謹,絕不會出格;然中書令一職,所居之人須有前瞻眼光,且能善掌時事屢有創意,源乾曜在此節上略遜,朕由此猶豫。宋公,你有人可以薦於我嗎?”
“陛下擇人甚嚴,且開元以來頻換宰相,則宰相一職難以久任,臣現在一時想不到人選。”
“嗯,莫非宋公責朕使宰相任期太短嗎?”
宋璟搖頭道:“陛下在任期內給予宰相莫大的權力,使其能將聰明才智用於政事上,於國大有裨益。然人之性情往往容易懈怠,且易結黨,則宰相不宜久任。”宋璟說到這裏,腦中忽然晃過一人,遂說道,“陛下欲讓薦人,臣現在想起了一人。”
李隆基還是相信宋璟之眼光的,急忙催促道:“宋公請言。”
“臣以為張九齡可堪為任。”
李隆基聞言大為失望,說道:“張九齡如何可以?宋公莫非不知嗎?張九齡與張說有師生之誼,且與張說走得甚近。想是宋公不知,他已被出為洪州都督了。”
宋璟道:“陛下欲尋得人,須摒除門戶之見。張九齡與張說親近不假,那是因為張說昔年對張九齡有恩,由此可見張九齡極重情義。陛下啊,他們雖為師生,然性情迥然不同,張說有才無德,而張九齡則德才兼備。”
李隆基根本聽不進此言,遂打斷宋璟話頭說道:“此事以後再說。唉,宋公最重人之品德,你且不可以此偏頗遮蔽雙目啊。”
宋璟搖搖頭,歎道:“除了張九齡,臣現在實在想不起他人了。”
李隆基不以為然,又對自己的眼光頗為自負,心想天下文武官員眾多,何愁無人可選?他又端盞飲茶,將話題引向閑話。
宋璟觀看洛水兩岸美景,心中又有感觸,歎道:“陛下,歲月實在不饒人啊。臣如今的心思尚在壯年,然每去一歲,身子就漸不如昔。”
李隆基眼現疑惑之色,問道:“宋公精神飽滿,身子也壯健,為何出此言呢?”
宋璟抬手指了指雙腿,說道:“臣現在腳步蹣跚,一年不如一年。陛下,臣有一請,望能照準。”
李隆基示意宋璟繼續說話。
宋璟道:“臣這些年腿腳還算靈便之時,就居住長安以備陛下問詢。若行走艱難時,請陛下準臣來此洛陽養老。臣這些日子,愈來愈喜愛洛陽的風物飲食了。”
李隆基想不到宋璟正在規劃自己的死日了,心想人皆壽夭有期,每人難以迴避,其心中忽有異樣心思,竟然忘記迴答宋璟之言。
李隆基與宋璟飲茶敘話的時候,李林甫來到牡丹園賞花。其時正是牡丹花期,滿園姹紫嫣紅,極有富貴之態。
李林甫今日前來觀看牡丹,其實想借實物琢磨牡丹畫法。他師從李思訓學畫,技法以“金碧輝映,重彩高奇”為特點,以此法來繪牡丹最為相宜。他徜徉在花叢中凝神觀看,竟至癡迷。
這時,有人在後麵說話道:“李大人,請借一步說話。”李林甫愕然而顧,就見身後立著一位相貌奇醜的小太監。
小太監繼續說道:“請李大人隨咱家行走。”
李林甫心中覺得奇怪,然並不多問,就跟隨小太監沿花徑向園後走去。他們走過一道花牆,就見這裏獨立隔出一個小院,裏麵擺滿了各色牡丹。
數名宮裝之人簇擁一位麗人正在那裏指指點點品評牡丹,小太監令李林甫停下等候,他獨自過去稟報。
那名麗人抬眼看看李林甫,一抹笑容頓時漾上臉龐,任何男人觀此模樣定會怦然心動。那麗人揮手相招,說道:“李侍郎,請移步過來。”
李林甫早已識出此麗人正是皇帝寵妃武惠兒,那名貌醜小太監自是她的貼身太監牛貴兒了。
李林甫聞言碎步疾趨,到了武惠兒身邊行禮道:“臣不知惠妃娘娘在此,未及早前來拜見,實為罪過。”其說話之時,就覺四周花香簇著一股異香撲麵而來,此異香定是武惠兒身上所發了。
武惠兒輕輕一笑道:“李侍郎不必自責。本宮今日來遊園,聽說李侍郎正在園中觀花竟至癡迷,遂想起你為丹青高手,故請來為本宮點評牡丹一番。”
李林甫繼續躬身,瞧見武惠兒今日下著一件翠綠的團花裙子,其裙擺遮地,僅露出一雙珠履的尖兒。其聞言應道:“惠妃娘娘有令,林甫定然奉命。”
武惠兒咯咯一笑道:“李侍郎隻知低頭望地,莫非花朵兒都生在地麵上嗎?你如此作態,又如何能品評了?”她不待李林甫迴答,轉對身邊侍從之人道,“你們皆到此門之前看守,不許閑雜人入園。若有人來擾了本宮和李侍郎看花的興致,即為你們疏於看守之罪。”
牛貴兒率數名宮人前往門首,如此一來,一貌醜太監襯得數名盛裝宮人愈發明豔,數名宮女的美豔與周圍花叢相映,顯得香豔無比,使無數遊人駐足觀看。
李林甫緩緩抬頭,如此就可以直視武惠兒的芳顏,再聞其體上發出的香氣,隻覺心中鼓蕩,一時無法平複心神。好一陣子方才緩過勁兒來,開口說道:“林甫園中能夠偶遇惠妃娘娘,實為幸甚。然朝廷有規製,後宮之人例不許與外官交往,此處人多眼雜,林甫以為不宜說話太多。”
武惠兒道:“哦,人言李侍郎行事持重,甚明進退,看來其言非虛。你不用如此多慮,你為宗室之人,本宮與你說上幾句話兒,非為失禮之事,就是皇帝知道,他也不會怪罪。何況你剛才說過,我們如此相見不過為‘偶遇’,實屬正常。”
李林甫聽出武惠兒話中的真實含義,即她在皇帝麵前極度得寵。李隆基專寵武惠兒,實為天下人皆知的事情,她為何要向自己重申一遍呢?
李林甫想到這裏,心中早明白了武惠兒的來意,一股巨大的興奮頓時湧向心間。他此時明白,一種極大的機遇竟然如此不經意地找上門來,實為令人喜狂之事。
因為所謂“偶遇”,其實為一種必然。惠妃今日為何恰恰與自己同時遊園?惠妃何以在遊人如織中發現自己的身影?她又為何挑中這樣一個相對僻靜的所在與自己敘話呢?
李林甫斷定,此次“偶遇”顯係惠妃的預謀。
第二十九迴 頻易宰相走馬燈 奪哀九齡迴京城
光陰荏苒,時光飛逝,不覺又有數年過去。李隆基的治國之策依舊,老天似乎繼續眷顧李隆基和其治下,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括戶之事已進入尾聲,戶口人丁年年有序增加。
眼見諸事皆順,李隆基心情甚好,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就是他入梨園的次數日漸多了起來,其入園之後或觀歌舞,或敷演自創新曲,過得十分愜意。開元之初,李隆基為了專心治國,將自己深愛的音律之事藏於心間,基本上不到梨園走動。如今事順時變,他也就稍稍改換了心意。
然有一件事兒纏繞李隆基數年,且始終沒有改觀,令他一直苦惱不已。此事絕非小事,即是宰相人選始終不能遂意。
張說罷相之後,中書令一直空置,源乾曜為侍中,李元紘以平章事的名義行使宰相職權。李隆基對此二人皆不完全認可,除了覺得他們無能充任中書令之外,還認為他們沒有軍事之能,於是又授安西副大都護杜暹為平章事,如此就有三名宰相同時在朝。按照李隆基的考慮,三人中自以源乾曜為主,其下有一文一武兩名宰相,由此可以彼此取長補短,使政務順利前行。
然李元紘與杜暹二人共事後,不過數日就針尖對麥芒,其口角相爭也就罷了,數次還要老拳相搏。
李元紘以公正之名名揚天下,與盧懷慎一樣不治家產,散俸祿於親族,素有清廉的名聲;而杜暹之所以能入朝為相,李隆基除了認為他有軍事之能外,也認可杜暹的清廉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