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雖然出了一些意外,但砂石撲麵而來,雙耳失聰,高爐倒塌,反而效果更好。


    從觀禮台下來,趙德昭首先看望了被石頭砸傷的倒黴蛋,安撫了一番,帶著諸位官員開始了巡查。


    “此乃水泥路,少山石成粉,再加水凝固,形成平地,堅硬逾石。由此物,今後修建道路,河堤,架橋,建屋,皆可通用,效果驚人。”


    不少官員來的時候就看見這條路,不過要迎接趙德昭,還沒有仔細看。


    這個時候,不少人趴在地上觀察平整的水泥路,高爐這邊有了這水泥路,運送鋼鐵,省力了許多。


    連坤還讓人拿過來了一把鐵錘,在路麵上敲擊。“若是普通的山石,一錘下去也碎了。但水泥不同,更有韌性,敲擊隻會有坑,不會碎裂。”


    來自富水郡(鍾祥)的刺史姚安看趙德昭臉帶微笑,湊近了說道:“留守,漢江過了漢京轉向南方,至此以後兩岸地勢平坦,每到雨季泛濫成災。這水泥,我富水郡大缺。”


    來自江陵的刺史於卓然連忙也說道:“你富水郡再大的水,比得上我江陵一帶嗎?留守……”


    趙德昭笑道:“不要爭,不要爭。這水泥不同鋼鐵,需要有煤鐵礦才能生產,更是國之重器。待漢京府這裏的水泥配方穩定了下來,將會在各州府都開設生產。


    隻要當地有石灰石,皆可生產。所以,你們迴去之後,除了穩定農忙,就是要派人清查轄境各種礦產。


    今後,這水泥廠要修到我大宋每一個城池,每一個鄉鎮,甚至以後修到每一個村落,這一切,皆需諸位操勞了。”


    眾人皆驚。“如此一來,豈不是耗盡我大宋國力?”


    趙德昭笑道:“非一次到位,先修大城之路,再修鄉鎮之路,量力而為嘛。”


    一個官員低聲道:“有了此物,今後城池再也不怕被攻破。”


    趙德昭聽見哈哈笑道:“此話不假,可我大宋非隻此技,除了水泥,還有眾多新物。用幾年的時間發展,讓我大宋之軍禦敵於境外,這城池,今後再也不需城牆。”


    一幫官員麵麵相覷,總覺得這話道理沒問題,可是怎麽就不能讓人信服呢?


    城池沒了城牆,還叫城池嗎?


    大宋強大了,固然可以禦敵境外,可要衰落下來了呢?


    蔡令性忍不住問道:“留守,既然城池不需城牆,為何還要引白龍河,黑龍河之水,為樊城西護城河呢?”


    趙德昭笑道:“這又涉及到了另一個大計劃,引護城河不是為了防護,而是為了引水去汙。城西的地溝諸位都看過了吧?那些地溝,就是為了排汙,淨化。


    今後任何城池,要建房,必須要挖地溝排汙。先留足夠寬的道路,應對今後人口增加以後的負擔。”


    城西的安置點雖然還沒有建成,隻是留了道路,挖了水溝,但是規劃圖已經出來了,還讓畫師畫了未來的效果圖,如今貼了展示牌,就豎在觀禮台旁邊,人人都看了。


    至於安置點,是如今漢京府最大的工程,這些民政官員們在漢京府,自然早就了解了。


    漢京府,就是趙德昭樹立的標杆,今後的任何城市建設,都要根據這個要求,這個標準來。


    要讓下水道,排汙,在一千年前就出現在這個世界,成為世界的標杆。


    而每個城市的主道路,大城不能低於五十米寬,小城不能低於三十米寬,輔路也不能低於十米以下。


    這樣的標準建立起來,今後的城市就不需要十年一小拆,五十年一大拆。


    眾人皆歎如此耗費太大,但是趙德昭假裝沒有聽到。


    漢京府的建設要到明年才有效果,等明年他們這些官員看到新建的小區之後,就知道好處了。


    現在讓他們多耗費三分之一的成本建設地下管道,他們舍不得,以後就會舍得了。


    在後世,這樣的工程成本要多耗費一倍,因為地下管道建設,不比蓋個兩層樓耗費少。


    但是在大宋,人工是不要錢的,也就是多耗費一點材料成本而已。


    而材料都是官府控製,這個成本去掉了人工,低得可憐。


    又不是一次建一個城市,這點開銷還能承受。


    參觀了水泥路,眾人來到了一個還在運轉的高爐旁。


    沒有動力源,如今一座高爐需要幾百人來維持運行。


    填料,出料的人員,轉運人員,燒炭人員,還有兩個龐大的鼓風人員隊伍。


    填料,出料的人員身上都穿著厚麻罩衣,這種罩衣跟後世的麻袋有點像,隻是稍微細一點。


    大部分人都將麻衣打濕以後穿在身上,這樣遇到爐子裏氣孔爆炸,鐵屑飛濺,也不會被燙傷。


    而鼓風人員們則一個個光著身子,每個人都隻穿了兜襠布,露出健美的肌肉搖動著輪盤。


    這個輪盤借助了杠杆原理,推動著巨大的鼓風機,兩個鼓風機,一上一下,同時向爐內供氣。


    為了增加爐溫,這種供氣並不是直接吹冷氣,而是要將空氣經過一個增溫室,才能吹進爐子裏。


    這個技術絕對是領先了時代八百年以上,跟後世相比,隻缺少純氧供氣的程序。


    但是少了這個純氧,爐溫就到不了一千五百度,所有的鐵料隻是半融化,而不是融化成鐵水。


    雖然因地製宜,沒後後世大工業的那種震撼,可是對這些官員來說,眼前的這一幕也是非常震撼的。


    四個爐子,輪流出鋼,出來的鋼就被運到旁邊的大廠房裏進行捶壓成型,淬火,退火。


    近兩百個工匠分別帶著三四個徒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任務,分別製作不同的零件。


    所以一進來,就能聽見鐺鐺鐺鐺的聲音。


    雖然雜亂,卻也有序。


    這裏除了給水車聯動製造配件毛胚,大部分工匠依舊是打造镔鐵刀。


    最少在十年以內,镔鐵刀依舊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趙德昭在連坤的引導下,帶著眾人沿著鐵匠們送貨的通道,一路北行,來到漢江邊。


    這裏有十幾座不同的大廠房,說是大廠房,其實前後屋簷也就是三米多高的房子,房頂最多有五米高。


    不過房子進步比較深,有十米左右,長有二十多米,中間也沒有隔牆,隻有青磚砌起來的立柱,支撐著屋頂。


    每一個車間,分別打造不同的配件,將運過來的毛胚打造成型,進行精加工。


    這些大部分官員就看不懂了,隻是走馬觀花看一圈。


    然後趙德昭又帶著眾人爬過了河堤,來到了河堤內側修建的百米寬的平台。


    這裏已經豎起了二十多座水車,已經運轉的有一個脫殼作坊,兩個磨麵作坊,旁邊還有幾十個房子,都在空著。


    稻米脫殼,磨麵,這是從漢代就流傳下來的技術,並不讓人驚訝,但是,有幾個直徑二十米的水車,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普通的水車直徑四五米,大一點也不會超過七八米,可是如此大的水車,沒有人見過。


    江陵刺史於卓然見多了水車,因為那裏借助密集的河流,有無數小作坊,幾乎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作坊。


    他訝然問道:“留守,如此巨大之水車,輪軸怕是承受不起吧!”


    趙德昭點了點頭。“所以這樣的水車不僅不能用木軸,就連鋼軸也承受不起,必須要用軸承,才能讓水車運轉。”


    “軸承?”


    趙德昭點了點頭。“一種新事物,不過現在還做不出來。”


    眾人不解,趙德昭又指著一家直徑四米的水車解釋道:“此水車有兩分力,可造出三四分的產物。那個水車有三分力,可造出五分物,而軸承相當於九分物,必須要一步一步慢慢來……”


    他一解釋,眾人都懂了。


    軸承是工業設備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而且加工精度很高。


    即便是想要造出最簡單,最初級的軸承,現在也沒有這個工藝。


    因為軸承的鋼珠,內環,外環,都需要車床,磨床,銑床來製造,打磨,沒有這些設備,根本咋不出軸承來。


    現在隻能一步步產業升級,先造出車床這些設備才能作想。


    而要造出車床,又必須要造出合乎標準的滑軌,夾具,鑽頭。


    這又涉及到了材料工藝,加工工藝各個方麵。


    這段時間的繁瑣事務處理完,趙德昭準備用半年的時間,攻克這些難關。


    有明朝的經驗,這些困難趙德昭並不擔心,隻是需要耗費一些時間和精力。


    隻有通過這些帶出來一批專業人才,他才能逐漸丟手。


    現在,能運轉的隻有磨床車間,即便是這個磨床,其實也非常初級,可以說就是一個砂輪機。


    不過,有了這個砂輪機,讓那些打造镔鐵刀的工匠們省了很多事。


    他們不需要一錘一錘將刀刃那裏打薄,然後在磨刀石上慢慢磨了。


    刀口現在直接可以在砂輪機上打磨,然後再淬火就可以了。


    官員們對砂輪機很感興趣,隻是簡單的改變,就能讓繁瑣的工序變的簡單起來。


    他們依次觀摩,趙德昭介紹了一番,就出了車間,望著對麵的桃花島。


    “留守,那就就是火藥作坊?”


    (今天先來四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大宋新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搖搖-欲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搖搖-欲墜並收藏我的大宋新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