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萬鬆關安鬆客棧,李世民交付行文,習武留下打探郡主下落,自己和妹妹一行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往並州。
一路上,他顧不上勞累也顧不上多思考,隻想著隋統治經過楊素一役,已經大勢受挫,自己應該協力幫助父親,在此關鍵時刻為唐公爭得一席之地。
經過幾日奔波,李世民等終於到了家門,李世民一進屋,元吉就喊道:“爹,二哥迴來了。”
說完,元吉就奔出大門相迎接,看到風塵仆仆的李世民和李鸞瑛,問道:“二哥,小妹,你們迴來,快進來,爹在等著你們呢。”
李世民對他說道:“好,那我們一起進去吧。”
說著,兄妹三人一起來到李淵身邊,李淵因李世民外出多日,對他很是掛念,如今見到李世民迴來,拍拍他的肩頭,意味深長地說:“世民啊,你此行可順利?”
李世民見過父親,問過安,迴答父親說:“迴父親,孩兒此行托父親鴻福,一切均很順利。”
李鸞瑛在一邊聽著說道:“爹,二哥差點讓楊素關地宮裏出不來了呢。”
李淵聽女兒一說,大吃一驚說道:“哦,是真的嗎?世民啊,你不要總是報喜不報憂的,這樣很讓爹擔心的。”
李世民說道:“是,爹。孩子是曾經入了地宮,幸得楊素府郡主和紅拂姑娘幫助,逃出升天,現在孩兒沒事,請爹樂用擔心。”
“傻孩子,你以後要多小心。來,你過來,和爹說說,你這一路的奇聞。”李淵對李世民說道。
李世民卻向父親迴報了嚴肅地問題:“父親,孩兒一路的奇聞並非大事,隻是現在楊素造反,已讓皇上抄家滅族,這件事對隋統治者的打擊一定很大。”
“真的?”李淵高興地說道:“楊素造反?”
“是的,父親,雖然沒有成功,但是給了隋朝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世民你說得不錯,就算楊素兵敗山倒,但是他這一舉給隋朝一個打擊,現在大隋如同強駑之末,已經徒有其表了。”李淵點點頭說。
“爹,那我們就殺過去,宰了那個是非不分的昏君。”李元吉在一邊插嘴說道。
“胡鬧!”李淵大聲嗬斥元吉,並轉頭問李世民道:“世民,你怎麽看。”
李世民說道:“世民覺得此次三弟說得有理,現在隋大業根基雖牢固,然而機素造反一事,隋朝也損失慘重,並且經事一役,皇上必定如驚弓之鳥,他會擔心其他人也造反,就算父親不反,皇上也會懷疑到我們李家身上,到時候也難免落得抄家滅族的下場。不如奮力反擊,一博天下。更何況其他各路反王,聞得楊素一事,也會想到這一層,到時候群雄並起,殺向京都,我李家躲在一邊就算不出聲,任由其他人瓜分大隋基業,也並不能自保。”
“此話怎講?為何不能自保?”李淵問李世民。
李世民分析說:“若是李家弱,必為其他門伐所滅,若是李家強,其他反王奪下江山後,一定會懷疑我李家是否心存反意,對李家耿耿於懷,必早晚除之而後快。”
李淵一想,說道:“世民言之有理,我李家不能坐以待斃,任人宰割。”
李世民說道:“那就請父親早下決定,讓孩兒率兵京都。”
李淵忽然想起了什麽,對李世民說道:“世民,爹讓你找的東西有下落了嗎?”
李世民聽得李淵問起,知是問傳國玉璽的下落,但是元吉在場,他又不便明說,他想父親沒有指明是何物,估計是不想讓元吉知道得太多,便含糊其辭地迴複父親說:“還沒有找到下落,但是,卻有新的進展。”
李淵聽說有了進展,雙眼一亮,對李世民說道:“有新進展?什麽進展,說來聽聽?”
楊世民說道:“原先孩兒曾告訴爹,有一女子能夠感應,此次入地宮後,那名女子也在楊素地宮裏,她親口答應孩兒,若她尋得聖物,定奉送與孩兒。”
李淵聽後非常高興,但是他還是不放心地再問了一句:“此人說話可靠嗎?”
“絕對可靠,孩兒在地宮期間是她私放出來,並且她答應孩兒,定會尋找機會離開那地宮,然後離開地宮後就過來找孩兒。”李世民非常肯定地說著。
這父子一唱一和地,說得李元吉一頭霧水,他不知道二人說的什麽東西。什麽寶物讓父親如此費力去尋找,還有什麽感應不感應的,弄得他不明就理,他正想問李淵是怎麽迴事,李淵對李世民,李元吉說道:“世民,元吉。”
李世民,李元吉見父親有話有命令要他們去辦,連忙大聲鏗鏘有力地問答:“孩兒在。”
李淵說道:“你二人速去劉大人,裴大人,還有你大哥建成到我書房議事。”
“是。”二人領命前去。
過了不多時,劉大人,裴大人,李建成均相繼匆匆來到李淵書房。
這劉大人就是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裴大人就是大將軍府長史裴寂,兩個都是李淵的肱股之臣。在李淵任大將軍的時候就一直跟在身邊的家臣。
然而此二人麵和心不和,內心矛盾非常激烈,好在均對主唐公一心一意,因此事情進展並未因二人私鬥而受到影響。
李淵見眾人到齊,就楊素造反對大隋的影響和可能造成的結果作了大致的分析和推理,請二位提建議。
眾人討論多時,最終決定此是群雄分高低,戰出英雄的大好時機,李淵是順應天時,兵進都城,切不可落在其他反王的後麵。
既然大家意見一致,李淵自己也覺得此仗勢在必行。就命李世民校場點將,做好隨時出發的準備,並令建成元吉到並州招兵,以擴大軍容。
而劉文靜,裴寂二人則安排他們去留意各方勢力的動向,其他十八路反王的具體行徑。
三日後,李淵得到劉文靜奏報說是,其他各路反王,也蠢蠢欲動,看來煙塵四起,戰亂又要起了。
李淵也坐立不安,但是他不能造反,那樣會落天下人口實,因此李淵派裴寂找來元德太子李昭之子楊佑,匡扶他為新帝,借機起事。
當然也有官員稱李淵此舉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李淵遂命李佑處分之。弄得百官敢怒不敢言。
自此,李淵唐而皇之,明目張膽地從並州起兵。
(本章導讀:人物,李世民 李鸞瑛 李元吉 李建成 李淵 裴寂 劉文靜)
一路上,他顧不上勞累也顧不上多思考,隻想著隋統治經過楊素一役,已經大勢受挫,自己應該協力幫助父親,在此關鍵時刻為唐公爭得一席之地。
經過幾日奔波,李世民等終於到了家門,李世民一進屋,元吉就喊道:“爹,二哥迴來了。”
說完,元吉就奔出大門相迎接,看到風塵仆仆的李世民和李鸞瑛,問道:“二哥,小妹,你們迴來,快進來,爹在等著你們呢。”
李世民對他說道:“好,那我們一起進去吧。”
說著,兄妹三人一起來到李淵身邊,李淵因李世民外出多日,對他很是掛念,如今見到李世民迴來,拍拍他的肩頭,意味深長地說:“世民啊,你此行可順利?”
李世民見過父親,問過安,迴答父親說:“迴父親,孩兒此行托父親鴻福,一切均很順利。”
李鸞瑛在一邊聽著說道:“爹,二哥差點讓楊素關地宮裏出不來了呢。”
李淵聽女兒一說,大吃一驚說道:“哦,是真的嗎?世民啊,你不要總是報喜不報憂的,這樣很讓爹擔心的。”
李世民說道:“是,爹。孩子是曾經入了地宮,幸得楊素府郡主和紅拂姑娘幫助,逃出升天,現在孩兒沒事,請爹樂用擔心。”
“傻孩子,你以後要多小心。來,你過來,和爹說說,你這一路的奇聞。”李淵對李世民說道。
李世民卻向父親迴報了嚴肅地問題:“父親,孩兒一路的奇聞並非大事,隻是現在楊素造反,已讓皇上抄家滅族,這件事對隋統治者的打擊一定很大。”
“真的?”李淵高興地說道:“楊素造反?”
“是的,父親,雖然沒有成功,但是給了隋朝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世民你說得不錯,就算楊素兵敗山倒,但是他這一舉給隋朝一個打擊,現在大隋如同強駑之末,已經徒有其表了。”李淵點點頭說。
“爹,那我們就殺過去,宰了那個是非不分的昏君。”李元吉在一邊插嘴說道。
“胡鬧!”李淵大聲嗬斥元吉,並轉頭問李世民道:“世民,你怎麽看。”
李世民說道:“世民覺得此次三弟說得有理,現在隋大業根基雖牢固,然而機素造反一事,隋朝也損失慘重,並且經事一役,皇上必定如驚弓之鳥,他會擔心其他人也造反,就算父親不反,皇上也會懷疑到我們李家身上,到時候也難免落得抄家滅族的下場。不如奮力反擊,一博天下。更何況其他各路反王,聞得楊素一事,也會想到這一層,到時候群雄並起,殺向京都,我李家躲在一邊就算不出聲,任由其他人瓜分大隋基業,也並不能自保。”
“此話怎講?為何不能自保?”李淵問李世民。
李世民分析說:“若是李家弱,必為其他門伐所滅,若是李家強,其他反王奪下江山後,一定會懷疑我李家是否心存反意,對李家耿耿於懷,必早晚除之而後快。”
李淵一想,說道:“世民言之有理,我李家不能坐以待斃,任人宰割。”
李世民說道:“那就請父親早下決定,讓孩兒率兵京都。”
李淵忽然想起了什麽,對李世民說道:“世民,爹讓你找的東西有下落了嗎?”
李世民聽得李淵問起,知是問傳國玉璽的下落,但是元吉在場,他又不便明說,他想父親沒有指明是何物,估計是不想讓元吉知道得太多,便含糊其辭地迴複父親說:“還沒有找到下落,但是,卻有新的進展。”
李淵聽說有了進展,雙眼一亮,對李世民說道:“有新進展?什麽進展,說來聽聽?”
楊世民說道:“原先孩兒曾告訴爹,有一女子能夠感應,此次入地宮後,那名女子也在楊素地宮裏,她親口答應孩兒,若她尋得聖物,定奉送與孩兒。”
李淵聽後非常高興,但是他還是不放心地再問了一句:“此人說話可靠嗎?”
“絕對可靠,孩兒在地宮期間是她私放出來,並且她答應孩兒,定會尋找機會離開那地宮,然後離開地宮後就過來找孩兒。”李世民非常肯定地說著。
這父子一唱一和地,說得李元吉一頭霧水,他不知道二人說的什麽東西。什麽寶物讓父親如此費力去尋找,還有什麽感應不感應的,弄得他不明就理,他正想問李淵是怎麽迴事,李淵對李世民,李元吉說道:“世民,元吉。”
李世民,李元吉見父親有話有命令要他們去辦,連忙大聲鏗鏘有力地問答:“孩兒在。”
李淵說道:“你二人速去劉大人,裴大人,還有你大哥建成到我書房議事。”
“是。”二人領命前去。
過了不多時,劉大人,裴大人,李建成均相繼匆匆來到李淵書房。
這劉大人就是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裴大人就是大將軍府長史裴寂,兩個都是李淵的肱股之臣。在李淵任大將軍的時候就一直跟在身邊的家臣。
然而此二人麵和心不和,內心矛盾非常激烈,好在均對主唐公一心一意,因此事情進展並未因二人私鬥而受到影響。
李淵見眾人到齊,就楊素造反對大隋的影響和可能造成的結果作了大致的分析和推理,請二位提建議。
眾人討論多時,最終決定此是群雄分高低,戰出英雄的大好時機,李淵是順應天時,兵進都城,切不可落在其他反王的後麵。
既然大家意見一致,李淵自己也覺得此仗勢在必行。就命李世民校場點將,做好隨時出發的準備,並令建成元吉到並州招兵,以擴大軍容。
而劉文靜,裴寂二人則安排他們去留意各方勢力的動向,其他十八路反王的具體行徑。
三日後,李淵得到劉文靜奏報說是,其他各路反王,也蠢蠢欲動,看來煙塵四起,戰亂又要起了。
李淵也坐立不安,但是他不能造反,那樣會落天下人口實,因此李淵派裴寂找來元德太子李昭之子楊佑,匡扶他為新帝,借機起事。
當然也有官員稱李淵此舉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李淵遂命李佑處分之。弄得百官敢怒不敢言。
自此,李淵唐而皇之,明目張膽地從並州起兵。
(本章導讀:人物,李世民 李鸞瑛 李元吉 李建成 李淵 裴寂 劉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