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

    ——察爾汗鉀肥廠進行了多項技術更新,生產設備也不斷完善,擁有了窩駝機、柴油機、離心機、水泵、破碎機,以及自行設計製造的分解機和粉碎機。生產方式也已經從簡單的手工操作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半機械化生產。

    ——基本建設發展也很快,建成簡易鹽板廠房7幢,共12600平方米,修建土屋30餘間,還用鹽蓋建成了職工禮堂、廣場、舞台、籃球場等文化娛樂活動場所。

    ——工人們依靠自己的智慧,研製成功了“鹽湖火車”。他們在鹽湖上修建了一條長達3。3公裏的輕便鐵道,用一輛載重2噸半的嘎斯車,牽引36個小平台車;時速約12公裏,每天行車6次,日運礦量達600多噸,不僅運輸量比以前增加了許多,而且還節省了三分之二的勞動力。

    ——他們通過創建農場,組織捕魚隊和狩獵隊,動員大家挖野菜等措施,成功度過了新中國建設史上最為艱難的自然災害時期……

    目前,察爾汗鹽湖經過幾代柴達木鹽湖人嘔心瀝血的努力,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年產能力達到百萬噸的現代化中國鉀肥生產基地,已巍然屹立在察爾汗鹽湖之上,成為“中國第一鉀”!

    寫完這部作品,正是紅柳花盛開的時節。我專程來到鹽湖陵園,想瞻仰一下我筆下那些“死也要死在鹽湖上”的英雄們。如今,開發小分隊裏的成員,已經多半長眠在了這裏。陵園裏,更多的墳頭是為察爾汗鹽湖事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其他英雄們。

    整個陵園是與鹽湖和戈壁融為一體的。大大小小的墳頭錯錯落落,已經數不清楚了。墳頭上也已長滿了花穗怒放的紅柳和雜草。放眼看去,你已經分不清哪是紅柳堆,哪是墳頭了。也許,在這裏,你已經沒有必要把紅柳堆和墳頭分開了,墳頭就是紅柳堆,紅柳堆也就是墳頭。成片成片的紅柳早已經成了英雄們的化身;英雄們的精神和靈魂,也早已經化作了“戀定高原情不變”的紅柳……

    我來到鹽湖陵園的紀念碑前,高大的碑身上,蒼勁有力地雕刻著幾個大字:

    鹽湖英魂,永垂不朽!

    我把一個自己用紅柳花編成的大花環,恭恭敬敬地放置在碑前,向鹽湖英雄們深深地鞠了三個躬。

    此時,一對白發蒼蒼的老人從一個簡陋的守陵房裏走出來,老太太攙扶著一個手拄著紅柳拐杖、一隻腳有點殘疾的老頭。兩位老人顫巍巍地走到我們跟前,用昏花的老眼打量著我們。

    “二老好啊!”我忙說。

    “好……好……”老人的話語已經很是遲鈍。

    陪行的人員介紹說,這兩位老人是一對老夫妻,鹽湖上退休後,堅決要留在這裏守護這片鹽湖陵園。老頭就是當年的那個駱駝,老太太就是當年那個號稱“鐵姑娘突擊隊”的隊長。

    老人要堅持守護在這裏的理由很簡單,他們要和當年自己的隊長和戰友們在一起。每天看著他們的墳頭,自己就不會感到孤獨。老人還用手中的那根紅柳拐杖指著不遠處的一個稍大些的墳頭說,那就是他們的隊長雷繼光。墳頭前擺放著一麵小石桌,石桌上刻著棋盤,棋盤上還擺著一盤沒有下完的殘局。一看就知道,棋子是當年駱駝用石子磨成的,現在已經被手觸摸得油光黑亮了。老太太告訴我們說,老人每天都要獨自一人在這裏下會兒棋,一會兒自己走棋,一會兒又代雷繼光走棋,一邊走嘴裏還一邊絮絮叨叨個沒完。說著雷繼光旁邊戰友們的墳頭,駱駝老人如數家珍……

    (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燃燒的紅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采菊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采菊人並收藏燃燒的紅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