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申之讓張牧之先把可靠的人手挑選出來,好進行下一步的計劃。
臨別之際,張牧之愁容滿麵地對李申之說道:“俺心裏一直悠著一件事,還請公子上上心。”
張牧之向來對李申之畢恭畢敬,很少用這種半命令的的口氣說話。
李申之感受到了他態度中的重視,暫時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什麽事這麽重要?”
張牧之說道:“自從當年杜充掘了黃河河堤,河水年年泛濫,時常流到江淮之地,應天府也在洪澇泛濫區域之內。公子若是要修堤築壩,還需早些行動才是。”
“哦?”李申之有幸在視頻小軟件上見識過洪澇災害的嚴重性,在現代社會中尚且會造成那麽大的災難,更何況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朝,在百廢待興的應天府,便焦急地問道:“你知道該怎麽修堤壩嗎?”
張牧之說道:“俺早些年跟著巡河的官吏混過,知道些其中的道道。若是在杜充掘黃河之前,隻需要把堤壩的薄弱處加固一番便可。但是現在黃河決堤,河水沒了約束到處亂竄,隻加固河堤反倒沒用。想要防備洪澇,有兩種方法,不知公子打算選哪一種?”
在北宋朝時,黃河的水患大體上得到了控製,大約從鄭州開始便一路北上,從山東入海。
但是自從杜充掘了河堤之後,黃河開始向東南方向流,在江淮一代肆虐,最後借淮河河道入海,史稱“奪淮入海”。在這段時期,黃河的泥沙在淮河水係中淤積,對淮河水係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等到後來金人占據了黃河流域,更是置黃河於不顧,任其隨意肆虐。
在金人看來,一條肆虐的黃河才是好黃河,可以削弱宋人,是以他們更懶得治理黃河。
在元朝更是如此。
直到明朝時期,華夏人重新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才開始逐漸加固黃河堤壩,讓黃河不再年年泛濫。等到潘季馴發明了“束水攻沙”的策略,黃河中的泥沙才逐漸得到了控製。
到了民國,某人又決了黃河大地,一時間荼毒生靈無數。
直到當代黃土高原上的植被得到了恢複,黃河中的泥沙才得到控製,而黃河才不成為洪澇災害的源泉。
黃河的成功治理,是集國家意誌為核心,以科學的方法,由幾代人艱辛的努力才得以達成。
如何預防黃河的洪澇災害,僅僅憑借身處下遊的應天府,以及應天府一州之力,想想都讓人有些絕望。
沒想到張牧之竟然有方法能治理洪澇,倒是一個意外驚喜。
李申之不懂就問:“都有什麽方法?”
張牧之說道:“這頭一個方法較為穩妥,乃是築城法。在鄉民集中的區域築起一坐小城,等到洪澇災害來臨之時,將鄉民們聚攏在城內,然後關閉城門,用沙袋將城門的縫隙堵死。等到洪災過去之後再開城門便好。”
李申之脫口問道:“那若是城門漏水呢?”
張牧之道:“沒有不漏水的城牆,隻是些許的漏水並無大礙。隻需要另派人守在城門口,一旦城門口積水過高,便組織人手在城牆上將水吊起倒迴城外便可。”
“平日裏也可以將糧食和器械存放與城中,這樣即便是發生洪災,也不會斷糧。”李申之引申了自己的想法,忽然想到一個疑問,便問道:“可是百姓如何知道洪水何時會來?何時該到城中躲避?”
古代沒有衛星雲圖可以預告天氣,無法估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降水量,更無法預測洪水的到來。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預測洪水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張牧之說道:“雖然無法預測洪水何時到來,但是到了雨季之後,隻要雨勢稍大,洪水十有八九要來。公子隻需要知會鄉老,讓雨水稍大之後便即刻組織百姓進入城中便可。如若雨過天晴洪水未來,再讓百姓出城便是。”
這不得不說是現有技術水平下最天才的想法。
黃河決堤已是事實,每年發生洪澇災害是大概率事件,多防備著點總沒有錯。
雖然十次下雨最多有七八次會引發洪災,但十次下雨一定要躲避十次,多躲避的那三兩次是值得付出的小小代價。
向李申之解釋完,張牧之繼續說道:“隻不過築城成本不低,不僅需要財力,還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在短時間內築城頗為不易,此時還需公子與那張相公好好說道說道。”
古時候築城倒不一定費錢,但是一定很費人。在張牧之看來,想要讓應天府不受洪澇災害的影響,非盡全府上下之力不可。
李申之深以為是,繼續問道:“那第二種方法呢?”
張牧之說道:“古人嚐說‘堵不如疏’。頭一種方法雖然能保住百姓,但卻保不住地裏的莊稼。若是農田每年都被洪水這麽糟蹋幾次,用不了幾年咱全都得被餓死。而這個疏之法,雖然管用,卻有些缺德。”
“哦?”李申之倒是好奇:“怎麽個缺德法?”
張牧之說道:“咱們隻需要依據應天府的地形,沿著地勢高的地方圍起一道堤壩,把洪水引到別處。然後再將應天府內的河道疏浚一遍,保證自家地裏不積水,這樣一來便不怕那洪水肆虐。”
沒想到張牧之這個土匪出生的人,竟然比許多地方父母官都要有良心。
一個土匪都知道把禍水引到別處有損陰德,而許多地方官卻堂而皇之地以鄰為壑,幹著損人利己的事情。也不知到底誰是官,誰是匪。
看到李申之臉色有些猶豫,張牧之說道:“不過現如今應天府周邊也沒甚百姓,把洪水引向別處也不會造成多麽大的損害,倒是也可以一試。”
李申之拍了拍張牧之的肩膀,說道:“明白了!稍後我就會與張相公商量此事。”
絲毫沒有耽擱,李申之簡單地布置了一下工地的施工方案,便騎馬迴城找張浚去了。
與張浚陳述了張牧之的話,兩人簡短地討論了一番。
兩個方法的利弊很快便琢磨出來。
簡言之,頭一種方法用起來簡單,施工難度低,但是對應天府的生產破壞比較大,不是長久之計。第二種方法效果更好,但是施工難度太大,並且以鄰為壑的名聲不太好聽。更重要的是,把洪水引去的地方,日後也會是應天府的管轄範疇,總有種自己給自己挖坑的感覺。
最後,李申之說道:“好叫張相公知道,想要真正解決黃河水患,有兩件事非要做到不可。”
張浚正愁得眉頭不展,問道:“哪兩件?可有把握做到?”
李申之麵色鄭重地說道:“把握自然是有,但絕非一兩年之功。”
“申之且說。”張浚腰杆挺直,身子朝前挪了挪。
李申之說道:“頭一件,便是把杜充掘開的堤壩給堵上,讓黃河重迴故道。這樣一來,隻需要加高黃河兩岸的堤壩便好,其他地方再無大洪澇的威脅。”
黃河的掘口現在金人的地盤內,想要堵住這個決口,非金人同意不可。
張浚覺得這個法子有些不太現實,便問道:“第二件事是什麽?”
李申之說道:“在秦晉之地廣植樹木,等樹木的根紮入當地的黃土之後,不論是泥沙還是雨水,都會被留在樹根周圍。這樣一來,不論是黃河的水量,亦或是河水裏的泥沙,都會大大減少。”
好吧,更不靠譜。
李申之口中的第二件事,正是現在治理黃河的根本之法。隻不過這樣的法子堪稱世紀工程,豈知一兩年無法見效,便是一二十年也不見得能見效。
張浚也知道,第二種法子的確是釜底抽薪之法,然而耗時耗力,非幾十年功夫不能見效。
張浚說道:“申之的法子頗為深謀遠慮,也著實看到了事情的根本。但是施行起來有多難,申之心裏也有數吧?”
李申之應道:“最大的難處就在於,不論是秦晉之地,還是決口的滑縣,都在金人的控製之中。想讓金人幫咱們治理黃河,無異於癡人說夢。”
張浚點頭道:“正是如此。你打算如何應對?”
李申之說道:“下官與那金人有些交情,可以先與他們訴說治理黃河之事,到時他們必然不允。然後下官再趁機提出築城之事,想必他們再沒有推脫的言辭。”
張浚說道:“這麽說,你是打算去開封城一趟了?”
李申之說道:“也不一定去。就算去,此處距離開封很近,打個來迴不過一天時間。”
張浚推開如山的公文,說道:“那就辛苦你了。”
李申之趕緊抱拳,謙虛道:“這是下官分內之事,當不得張相公如此禮遇。”
張浚看到眼前這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朝李申之點了點頭,張浚道:“去忙吧,有什麽需求盡管提,本府優先滿足你。”
“謝張相公。”李申之一抱拳,出了府衙,然後馬不停蹄地又去了工地。
黃河的這次改道,對華夏曆史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對山東、江蘇一代的地形都產生了深遠的改造。
翻開地圖來看,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有一個東平湖,那是黃河邊上的一個小湖。
當把地圖的視野拉遠到足夠大的時候,便會發現,黃河從東平湖這裏仿佛拉出了一條分支,就像一條“支流”似的。在這條“支流”上,還有微山湖、駱馬湖、洪澤湖。這便是黃河肆虐之後留下的一條故道,與京杭大運河暗合。
肆虐時的黃河便是這樣,隨意地侵奪河道,用她龐大的泥沙將一條小河的河道淤積之後再轉向另外一條河道。
想要黃河下遊的百姓安定生活,治理黃河便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然而治理黃河非一時之功,至少要等到滅掉金人以後才行,李申之隻能把這項宏達的工程暫且擱下。
迴到工地之後,他也沒打算親自去開封與金人商討治理黃河之事。
不是他不想去,實在是顧不上。
剛好在工地遇到了前往應天府述職的黃庭,李申之便委托黃庭替他走一遭,充當一日使者去與金人商討治理黃河事宜。
黃庭毫不遲疑,痛快地答應了下來。
當一個人可以帶領大家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默默地支持他。
等李申之迴到工地,張牧之的人手已經選好。
李申之給他們安排的第一項工作不是建造機床,而是大規模生產水泥。
自己手中掌握的產能太低,實在是沒辦法把攤子鋪得那麽大。
李申之最後選擇了築城的辦法來抵禦洪水。
倒不是說他有多麽地高尚,不願意荼毒鄰居,而是築城還有另外一項作用:抵禦金人。
正好拿抵禦洪水的理由來築城,這樣等金人大舉犯邊的時候,勝利的把握就會更高一分。
築城的方法有很多,有夯土法,有磚石法,卻都耗時耗力。
李申之打算用上現代的方法:混凝土澆築法。
好在從李氏莊園來的工匠們,有許多都是水泥生產線上的老工人。
這些珍貴的熟練工們一人帶了三個徒弟,很快便建立起了一條條的水泥生產線。
用不了五天時間,第一批水泥便順利下線。
……
大基建的過程中,李申之始終將邵繼春帶在身邊。
邵繼春時不時地就會讓李申之產生一種感覺:這家夥比自己都要懂工業化的密碼。
水泥的生產線,向邵繼春展示了工業生產的威力,李申之順勢啟發道:“邵兄,你說有沒有這樣一種東西,它的成本很低,但是生產難度又比較高,同時呢,這東西又很暢銷,能賣得滿天下到處都是,甚至還能遠洋海外,換迴許多咱們這裏珍貴的商品。”
邵繼春絲毫沒有猶豫,說道:“有啊!”
李申之的那番描述,其實是隱晦地對英國紡織品的描述。
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棉花和羊毛,非常地便宜。英國的規模化生產以及先進的紡織設備,相比較別的地方手工生產來說,也稱得上生產有門檻。而英國更是依靠這些物美價廉的紡織品,收割著全世界的財富。
所以說,紡織品才是開啟工業革命的一味藥引子。
在之前的不論農業革命也好,光榮革命也罷,真正引爆英國工業革命的,其實是紡織品的利潤,正是高額的利潤,才讓英國資本家們有動力不停地提高產量,改進生產技術,一步步地推動工業進步。
邵繼春毫不猶豫的迴答,反倒讓李申之驚訝不已,難道宋朝真的是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甚至連藥引子都有了嗎?
“是什麽?”李申之迫不及待地問道。
“瓷器啊!”邵繼春理所當然地答道。
臨別之際,張牧之愁容滿麵地對李申之說道:“俺心裏一直悠著一件事,還請公子上上心。”
張牧之向來對李申之畢恭畢敬,很少用這種半命令的的口氣說話。
李申之感受到了他態度中的重視,暫時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什麽事這麽重要?”
張牧之說道:“自從當年杜充掘了黃河河堤,河水年年泛濫,時常流到江淮之地,應天府也在洪澇泛濫區域之內。公子若是要修堤築壩,還需早些行動才是。”
“哦?”李申之有幸在視頻小軟件上見識過洪澇災害的嚴重性,在現代社會中尚且會造成那麽大的災難,更何況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朝,在百廢待興的應天府,便焦急地問道:“你知道該怎麽修堤壩嗎?”
張牧之說道:“俺早些年跟著巡河的官吏混過,知道些其中的道道。若是在杜充掘黃河之前,隻需要把堤壩的薄弱處加固一番便可。但是現在黃河決堤,河水沒了約束到處亂竄,隻加固河堤反倒沒用。想要防備洪澇,有兩種方法,不知公子打算選哪一種?”
在北宋朝時,黃河的水患大體上得到了控製,大約從鄭州開始便一路北上,從山東入海。
但是自從杜充掘了河堤之後,黃河開始向東南方向流,在江淮一代肆虐,最後借淮河河道入海,史稱“奪淮入海”。在這段時期,黃河的泥沙在淮河水係中淤積,對淮河水係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等到後來金人占據了黃河流域,更是置黃河於不顧,任其隨意肆虐。
在金人看來,一條肆虐的黃河才是好黃河,可以削弱宋人,是以他們更懶得治理黃河。
在元朝更是如此。
直到明朝時期,華夏人重新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才開始逐漸加固黃河堤壩,讓黃河不再年年泛濫。等到潘季馴發明了“束水攻沙”的策略,黃河中的泥沙才逐漸得到了控製。
到了民國,某人又決了黃河大地,一時間荼毒生靈無數。
直到當代黃土高原上的植被得到了恢複,黃河中的泥沙才得到控製,而黃河才不成為洪澇災害的源泉。
黃河的成功治理,是集國家意誌為核心,以科學的方法,由幾代人艱辛的努力才得以達成。
如何預防黃河的洪澇災害,僅僅憑借身處下遊的應天府,以及應天府一州之力,想想都讓人有些絕望。
沒想到張牧之竟然有方法能治理洪澇,倒是一個意外驚喜。
李申之不懂就問:“都有什麽方法?”
張牧之說道:“這頭一個方法較為穩妥,乃是築城法。在鄉民集中的區域築起一坐小城,等到洪澇災害來臨之時,將鄉民們聚攏在城內,然後關閉城門,用沙袋將城門的縫隙堵死。等到洪災過去之後再開城門便好。”
李申之脫口問道:“那若是城門漏水呢?”
張牧之道:“沒有不漏水的城牆,隻是些許的漏水並無大礙。隻需要另派人守在城門口,一旦城門口積水過高,便組織人手在城牆上將水吊起倒迴城外便可。”
“平日裏也可以將糧食和器械存放與城中,這樣即便是發生洪災,也不會斷糧。”李申之引申了自己的想法,忽然想到一個疑問,便問道:“可是百姓如何知道洪水何時會來?何時該到城中躲避?”
古代沒有衛星雲圖可以預告天氣,無法估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降水量,更無法預測洪水的到來。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預測洪水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張牧之說道:“雖然無法預測洪水何時到來,但是到了雨季之後,隻要雨勢稍大,洪水十有八九要來。公子隻需要知會鄉老,讓雨水稍大之後便即刻組織百姓進入城中便可。如若雨過天晴洪水未來,再讓百姓出城便是。”
這不得不說是現有技術水平下最天才的想法。
黃河決堤已是事實,每年發生洪澇災害是大概率事件,多防備著點總沒有錯。
雖然十次下雨最多有七八次會引發洪災,但十次下雨一定要躲避十次,多躲避的那三兩次是值得付出的小小代價。
向李申之解釋完,張牧之繼續說道:“隻不過築城成本不低,不僅需要財力,還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在短時間內築城頗為不易,此時還需公子與那張相公好好說道說道。”
古時候築城倒不一定費錢,但是一定很費人。在張牧之看來,想要讓應天府不受洪澇災害的影響,非盡全府上下之力不可。
李申之深以為是,繼續問道:“那第二種方法呢?”
張牧之說道:“古人嚐說‘堵不如疏’。頭一種方法雖然能保住百姓,但卻保不住地裏的莊稼。若是農田每年都被洪水這麽糟蹋幾次,用不了幾年咱全都得被餓死。而這個疏之法,雖然管用,卻有些缺德。”
“哦?”李申之倒是好奇:“怎麽個缺德法?”
張牧之說道:“咱們隻需要依據應天府的地形,沿著地勢高的地方圍起一道堤壩,把洪水引到別處。然後再將應天府內的河道疏浚一遍,保證自家地裏不積水,這樣一來便不怕那洪水肆虐。”
沒想到張牧之這個土匪出生的人,竟然比許多地方父母官都要有良心。
一個土匪都知道把禍水引到別處有損陰德,而許多地方官卻堂而皇之地以鄰為壑,幹著損人利己的事情。也不知到底誰是官,誰是匪。
看到李申之臉色有些猶豫,張牧之說道:“不過現如今應天府周邊也沒甚百姓,把洪水引向別處也不會造成多麽大的損害,倒是也可以一試。”
李申之拍了拍張牧之的肩膀,說道:“明白了!稍後我就會與張相公商量此事。”
絲毫沒有耽擱,李申之簡單地布置了一下工地的施工方案,便騎馬迴城找張浚去了。
與張浚陳述了張牧之的話,兩人簡短地討論了一番。
兩個方法的利弊很快便琢磨出來。
簡言之,頭一種方法用起來簡單,施工難度低,但是對應天府的生產破壞比較大,不是長久之計。第二種方法效果更好,但是施工難度太大,並且以鄰為壑的名聲不太好聽。更重要的是,把洪水引去的地方,日後也會是應天府的管轄範疇,總有種自己給自己挖坑的感覺。
最後,李申之說道:“好叫張相公知道,想要真正解決黃河水患,有兩件事非要做到不可。”
張浚正愁得眉頭不展,問道:“哪兩件?可有把握做到?”
李申之麵色鄭重地說道:“把握自然是有,但絕非一兩年之功。”
“申之且說。”張浚腰杆挺直,身子朝前挪了挪。
李申之說道:“頭一件,便是把杜充掘開的堤壩給堵上,讓黃河重迴故道。這樣一來,隻需要加高黃河兩岸的堤壩便好,其他地方再無大洪澇的威脅。”
黃河的掘口現在金人的地盤內,想要堵住這個決口,非金人同意不可。
張浚覺得這個法子有些不太現實,便問道:“第二件事是什麽?”
李申之說道:“在秦晉之地廣植樹木,等樹木的根紮入當地的黃土之後,不論是泥沙還是雨水,都會被留在樹根周圍。這樣一來,不論是黃河的水量,亦或是河水裏的泥沙,都會大大減少。”
好吧,更不靠譜。
李申之口中的第二件事,正是現在治理黃河的根本之法。隻不過這樣的法子堪稱世紀工程,豈知一兩年無法見效,便是一二十年也不見得能見效。
張浚也知道,第二種法子的確是釜底抽薪之法,然而耗時耗力,非幾十年功夫不能見效。
張浚說道:“申之的法子頗為深謀遠慮,也著實看到了事情的根本。但是施行起來有多難,申之心裏也有數吧?”
李申之應道:“最大的難處就在於,不論是秦晉之地,還是決口的滑縣,都在金人的控製之中。想讓金人幫咱們治理黃河,無異於癡人說夢。”
張浚點頭道:“正是如此。你打算如何應對?”
李申之說道:“下官與那金人有些交情,可以先與他們訴說治理黃河之事,到時他們必然不允。然後下官再趁機提出築城之事,想必他們再沒有推脫的言辭。”
張浚說道:“這麽說,你是打算去開封城一趟了?”
李申之說道:“也不一定去。就算去,此處距離開封很近,打個來迴不過一天時間。”
張浚推開如山的公文,說道:“那就辛苦你了。”
李申之趕緊抱拳,謙虛道:“這是下官分內之事,當不得張相公如此禮遇。”
張浚看到眼前這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朝李申之點了點頭,張浚道:“去忙吧,有什麽需求盡管提,本府優先滿足你。”
“謝張相公。”李申之一抱拳,出了府衙,然後馬不停蹄地又去了工地。
黃河的這次改道,對華夏曆史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對山東、江蘇一代的地形都產生了深遠的改造。
翻開地圖來看,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有一個東平湖,那是黃河邊上的一個小湖。
當把地圖的視野拉遠到足夠大的時候,便會發現,黃河從東平湖這裏仿佛拉出了一條分支,就像一條“支流”似的。在這條“支流”上,還有微山湖、駱馬湖、洪澤湖。這便是黃河肆虐之後留下的一條故道,與京杭大運河暗合。
肆虐時的黃河便是這樣,隨意地侵奪河道,用她龐大的泥沙將一條小河的河道淤積之後再轉向另外一條河道。
想要黃河下遊的百姓安定生活,治理黃河便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然而治理黃河非一時之功,至少要等到滅掉金人以後才行,李申之隻能把這項宏達的工程暫且擱下。
迴到工地之後,他也沒打算親自去開封與金人商討治理黃河之事。
不是他不想去,實在是顧不上。
剛好在工地遇到了前往應天府述職的黃庭,李申之便委托黃庭替他走一遭,充當一日使者去與金人商討治理黃河事宜。
黃庭毫不遲疑,痛快地答應了下來。
當一個人可以帶領大家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默默地支持他。
等李申之迴到工地,張牧之的人手已經選好。
李申之給他們安排的第一項工作不是建造機床,而是大規模生產水泥。
自己手中掌握的產能太低,實在是沒辦法把攤子鋪得那麽大。
李申之最後選擇了築城的辦法來抵禦洪水。
倒不是說他有多麽地高尚,不願意荼毒鄰居,而是築城還有另外一項作用:抵禦金人。
正好拿抵禦洪水的理由來築城,這樣等金人大舉犯邊的時候,勝利的把握就會更高一分。
築城的方法有很多,有夯土法,有磚石法,卻都耗時耗力。
李申之打算用上現代的方法:混凝土澆築法。
好在從李氏莊園來的工匠們,有許多都是水泥生產線上的老工人。
這些珍貴的熟練工們一人帶了三個徒弟,很快便建立起了一條條的水泥生產線。
用不了五天時間,第一批水泥便順利下線。
……
大基建的過程中,李申之始終將邵繼春帶在身邊。
邵繼春時不時地就會讓李申之產生一種感覺:這家夥比自己都要懂工業化的密碼。
水泥的生產線,向邵繼春展示了工業生產的威力,李申之順勢啟發道:“邵兄,你說有沒有這樣一種東西,它的成本很低,但是生產難度又比較高,同時呢,這東西又很暢銷,能賣得滿天下到處都是,甚至還能遠洋海外,換迴許多咱們這裏珍貴的商品。”
邵繼春絲毫沒有猶豫,說道:“有啊!”
李申之的那番描述,其實是隱晦地對英國紡織品的描述。
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棉花和羊毛,非常地便宜。英國的規模化生產以及先進的紡織設備,相比較別的地方手工生產來說,也稱得上生產有門檻。而英國更是依靠這些物美價廉的紡織品,收割著全世界的財富。
所以說,紡織品才是開啟工業革命的一味藥引子。
在之前的不論農業革命也好,光榮革命也罷,真正引爆英國工業革命的,其實是紡織品的利潤,正是高額的利潤,才讓英國資本家們有動力不停地提高產量,改進生產技術,一步步地推動工業進步。
邵繼春毫不猶豫的迴答,反倒讓李申之驚訝不已,難道宋朝真的是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甚至連藥引子都有了嗎?
“是什麽?”李申之迫不及待地問道。
“瓷器啊!”邵繼春理所當然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