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爾茨很快和軍官們取得了一致意見,命令前軍停止前進,在特倫托北麵5公裏處集結,隨時準備應對法軍的突襲。
而後巴托爾茨又給奧軍總指揮官阿爾文齊寫了封信,闡明法軍在特倫托附近的部署情況。
次日下午。
克萊斯鎮。
奧軍行軍隊列的前端,阿爾文齊將前軍送來的報告遞給一旁身具“南尼德蘭長矛”威名的雷奧元帥,神色凝重道:
“巴托爾茨認為法國人是要在曼圖亞以北進行決戰。以您豐富的作戰經驗來看,是否存在這樣的可能?”
雷奧立刻擺出認真思索的樣子,腦子裏卻是一片空白。
他這元帥稱號完全是混出來的,哪兒來的什麽豐富的經驗?
要不是皇帝陛下兩次親自登門請他出山,他是一千一萬個不願再上前線的。
而且還是跟法軍作戰。
他最清楚法國人的戰鬥力,他絕大部分的戰功就是跟在勒費弗爾屁股後麵撿來的。
於是他便給出了最從心的建議:“我認為,我們絕不應在沒有做好萬全準備的情況下,和法軍發生戰鬥。”
他在心裏補了一句:就算做好準備大概也很難打贏……
阿爾文齊聞言鄭重地點頭:“您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
“之前維爾姆澤將軍就是急於求成,將部隊分為三路南下,結果被拿破侖抓住破綻,集中優勢兵力擊潰了他的右路。
“眼下我雖然不知道拿破侖在特倫托設下了什麽圈套,但我軍擁有兵力優勢這一點是沒有改變的。
“所以隻要我們保持兵力集中,穩步推進,那麽任何伏擊或是偷襲都不可能奏效!”
“的確如此。”雷奧立刻點頭附和,“嗯,當年我在西裏西亞就是靠穩紮穩打擊敗普魯士人的。”
兩人又討論了一陣,阿爾文齊對傳令官道:
“命令科斯達諾維奇軍團放棄既定作戰任務,趕來克萊斯和我匯合。
“命令巴賈哈紮將軍向西靠近,保持和主力部隊之間不超過半天的路程,同步向特倫托前進。”
“是,元帥大人。”
傳令官剛轉身,便又被阿爾文齊叫住:“對了,一定要叮囑他們,不要為了保持行軍速度就放鬆偵察。我可以接受他們晚幾天趕到,但絕不能被敵人伏擊!”
他的命令很快被傳達到左右兩翼的軍團,兩支部隊隨即向他靠攏。同時奧軍中路主力的行進速度也放慢了下來,以確保陣型整齊,兵力集中。
然而,阿爾文齊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防備拿破侖偷襲上,卻沒注意到,隨著左右翼收縮,奧軍所能控製的範圍也隨之迅速縮小。
原本右翼能夠預警到卡雷山至卡斯特洛山的山腳,左翼則延展到科爾代沃萊河附近。
而在兵力收縮之後,兩翼都出現了巨大的空擋。
拿破侖的主力部隊卻根本沒在特倫托——那兒隻有1萬5千名士兵。
他此時正率領皇家第三步兵師,以及裏昂軍團等主力軍團共兩萬多人,來到了距離特倫托西側40多公裏處的卡斯特洛山,而後從這裏急速北上。
在特倫托東側50公裏的費爾特雷鎮,早已等待多時的奧熱羅軍團和馬爾蒙軍團共兩萬人,也在沿科爾代沃萊河向北趕去。
他們將同時從奧軍主力的兩側經過,然後向中間合圍,對阿爾文齊形成三麵包夾之勢。
按理來說,拿破侖和奧熱羅他們要分別向東、西兩個方向行進四五十公裏,這期間如果阿爾文齊對特倫托發起猛攻,那裏的法軍根本無法堅持到合圍完成。
但拿破侖卻非常篤定地告訴維克多,他一定能比阿爾文齊的速度更快。
而實際戰況也在不斷朝他預期的方向發展——阿爾文齊為了保險起見,一直在克萊斯附近等待兩翼靠攏。
並且奧軍兩翼的部隊為了免遭伏擊,行軍速度也非常緩慢。
在拿破侖抵達卡斯特洛山東麓的時候,奧軍右翼的科斯達諾維奇還未趕到克萊斯。
與此同時,在曼圖亞要塞裏,維爾姆澤也接到了增援部隊前來的消息——傳訊兵肯定是進不來的,但他們可以在夜晚按照預定的方式,燃放不同顏色的煙花,要塞裏就能知道援軍來了。
維爾姆澤和博利厄旋即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我們根本不知道援軍到哪兒了,”博利厄用力拍著地圖,“或許他們才剛到威尼斯。”
維爾姆澤冷聲打斷了他:“上次就是因為您一直沒有主動突圍,錯失了和我一起夾擊法國人的機會!”
博利厄不屑地一笑:“如果那時我草率地離開要塞,這裏已經屬於法國人了。”
“那麽您就繼續守在這裏吧。”維爾姆澤是曼圖亞的總指揮官,擁有最終決策權,“我和阿根陶將軍去接應援軍。”
博利厄怔了怔,問道:“您打算帶多少人去?”
“1萬7千人。您帶4千人堅守要塞。”
“不,這太冒險了……”
“您很清楚這裏還剩多少糧食。”維爾姆澤吼道,“我從三天前開始都已經在吃黑麵包了!”
是的,曼圖亞要塞裏的糧食隻夠堅持不到半個月了。底層士兵每天都要抓耗子來補充口糧。
博利厄突然長歎了一口氣,跌坐在椅子上,擺手道:“我知道了,您給我留兩千人就好。
“或許,這一切早就該結束了……”
“感謝您還沒有失去勇氣。”維爾姆澤抬了一下帽子,轉身離去。
博利厄看著他的背影,在胸前劃了個十字,喃喃道:“希望皇帝陛下能原諒我……”
在特倫托的法軍發現奧地利援兵的第一時間,消息便被一隊遊騎兵送往了熱那亞,而後通過那裏的沙普信號塔傳往巴黎。
在地中海安防組織協議簽署之後,各成員國都已開始搭建信號塔了。不過熱那亞這邊因距離法國較近,加上舍得花錢,所以最先實現了國內與巴黎的信號塔連通。
按照目前的施工進度,最多半年之後,整個北意大利的主要城市就都能享受到“光學電報”服務了。
而後巴托爾茨又給奧軍總指揮官阿爾文齊寫了封信,闡明法軍在特倫托附近的部署情況。
次日下午。
克萊斯鎮。
奧軍行軍隊列的前端,阿爾文齊將前軍送來的報告遞給一旁身具“南尼德蘭長矛”威名的雷奧元帥,神色凝重道:
“巴托爾茨認為法國人是要在曼圖亞以北進行決戰。以您豐富的作戰經驗來看,是否存在這樣的可能?”
雷奧立刻擺出認真思索的樣子,腦子裏卻是一片空白。
他這元帥稱號完全是混出來的,哪兒來的什麽豐富的經驗?
要不是皇帝陛下兩次親自登門請他出山,他是一千一萬個不願再上前線的。
而且還是跟法軍作戰。
他最清楚法國人的戰鬥力,他絕大部分的戰功就是跟在勒費弗爾屁股後麵撿來的。
於是他便給出了最從心的建議:“我認為,我們絕不應在沒有做好萬全準備的情況下,和法軍發生戰鬥。”
他在心裏補了一句:就算做好準備大概也很難打贏……
阿爾文齊聞言鄭重地點頭:“您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
“之前維爾姆澤將軍就是急於求成,將部隊分為三路南下,結果被拿破侖抓住破綻,集中優勢兵力擊潰了他的右路。
“眼下我雖然不知道拿破侖在特倫托設下了什麽圈套,但我軍擁有兵力優勢這一點是沒有改變的。
“所以隻要我們保持兵力集中,穩步推進,那麽任何伏擊或是偷襲都不可能奏效!”
“的確如此。”雷奧立刻點頭附和,“嗯,當年我在西裏西亞就是靠穩紮穩打擊敗普魯士人的。”
兩人又討論了一陣,阿爾文齊對傳令官道:
“命令科斯達諾維奇軍團放棄既定作戰任務,趕來克萊斯和我匯合。
“命令巴賈哈紮將軍向西靠近,保持和主力部隊之間不超過半天的路程,同步向特倫托前進。”
“是,元帥大人。”
傳令官剛轉身,便又被阿爾文齊叫住:“對了,一定要叮囑他們,不要為了保持行軍速度就放鬆偵察。我可以接受他們晚幾天趕到,但絕不能被敵人伏擊!”
他的命令很快被傳達到左右兩翼的軍團,兩支部隊隨即向他靠攏。同時奧軍中路主力的行進速度也放慢了下來,以確保陣型整齊,兵力集中。
然而,阿爾文齊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防備拿破侖偷襲上,卻沒注意到,隨著左右翼收縮,奧軍所能控製的範圍也隨之迅速縮小。
原本右翼能夠預警到卡雷山至卡斯特洛山的山腳,左翼則延展到科爾代沃萊河附近。
而在兵力收縮之後,兩翼都出現了巨大的空擋。
拿破侖的主力部隊卻根本沒在特倫托——那兒隻有1萬5千名士兵。
他此時正率領皇家第三步兵師,以及裏昂軍團等主力軍團共兩萬多人,來到了距離特倫托西側40多公裏處的卡斯特洛山,而後從這裏急速北上。
在特倫托東側50公裏的費爾特雷鎮,早已等待多時的奧熱羅軍團和馬爾蒙軍團共兩萬人,也在沿科爾代沃萊河向北趕去。
他們將同時從奧軍主力的兩側經過,然後向中間合圍,對阿爾文齊形成三麵包夾之勢。
按理來說,拿破侖和奧熱羅他們要分別向東、西兩個方向行進四五十公裏,這期間如果阿爾文齊對特倫托發起猛攻,那裏的法軍根本無法堅持到合圍完成。
但拿破侖卻非常篤定地告訴維克多,他一定能比阿爾文齊的速度更快。
而實際戰況也在不斷朝他預期的方向發展——阿爾文齊為了保險起見,一直在克萊斯附近等待兩翼靠攏。
並且奧軍兩翼的部隊為了免遭伏擊,行軍速度也非常緩慢。
在拿破侖抵達卡斯特洛山東麓的時候,奧軍右翼的科斯達諾維奇還未趕到克萊斯。
與此同時,在曼圖亞要塞裏,維爾姆澤也接到了增援部隊前來的消息——傳訊兵肯定是進不來的,但他們可以在夜晚按照預定的方式,燃放不同顏色的煙花,要塞裏就能知道援軍來了。
維爾姆澤和博利厄旋即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我們根本不知道援軍到哪兒了,”博利厄用力拍著地圖,“或許他們才剛到威尼斯。”
維爾姆澤冷聲打斷了他:“上次就是因為您一直沒有主動突圍,錯失了和我一起夾擊法國人的機會!”
博利厄不屑地一笑:“如果那時我草率地離開要塞,這裏已經屬於法國人了。”
“那麽您就繼續守在這裏吧。”維爾姆澤是曼圖亞的總指揮官,擁有最終決策權,“我和阿根陶將軍去接應援軍。”
博利厄怔了怔,問道:“您打算帶多少人去?”
“1萬7千人。您帶4千人堅守要塞。”
“不,這太冒險了……”
“您很清楚這裏還剩多少糧食。”維爾姆澤吼道,“我從三天前開始都已經在吃黑麵包了!”
是的,曼圖亞要塞裏的糧食隻夠堅持不到半個月了。底層士兵每天都要抓耗子來補充口糧。
博利厄突然長歎了一口氣,跌坐在椅子上,擺手道:“我知道了,您給我留兩千人就好。
“或許,這一切早就該結束了……”
“感謝您還沒有失去勇氣。”維爾姆澤抬了一下帽子,轉身離去。
博利厄看著他的背影,在胸前劃了個十字,喃喃道:“希望皇帝陛下能原諒我……”
在特倫托的法軍發現奧地利援兵的第一時間,消息便被一隊遊騎兵送往了熱那亞,而後通過那裏的沙普信號塔傳往巴黎。
在地中海安防組織協議簽署之後,各成員國都已開始搭建信號塔了。不過熱那亞這邊因距離法國較近,加上舍得花錢,所以最先實現了國內與巴黎的信號塔連通。
按照目前的施工進度,最多半年之後,整個北意大利的主要城市就都能享受到“光學電報”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