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真肅容道:“這幾年來我大明天災不斷,因此實際的狀況比徐大人說得更甚,其中尤以本就幹涸的西北最烈,若不及時幹預,早做準備,怕是人禍將至。”


    劉太後悚然動容,揮揮手將附近的小宮女小太監都指使到遠處,才壓低聲音道:“你是說,西北將起民變?”


    重真悲戚道:“孫兒就怕這民變非比尋常,在有心人的煽動和朝廷的不重視,官府的不作為之下,將會迅速衍變成遍地烽煙,屆時賊寇流竄,良善人家怕也會被裹挾著,從而被怕加入那揭竿而起的行列當中。”


    劉太後憂慮地握住重真的手,略顯顫聲道:“這可如何是好?這可如何是好?孫兒,此事可真呐?”


    重真道:“孫兒絕非危言聳聽,皇上其實已有所覺,便遣派了洪承疇、賀虎臣等一幹精幹的文臣武將,前往鎮守西北。孫兒有罪,還請太後寬心。”


    “哀家聽說過這兩人,這就好,這就好。”劉太後的情緒逐漸平複了下來,又歎道,“可惜了哀家始終隻是一介久居深宮的婦道人家,啥都做不了。”


    重真笑道:“其實太後也是有許多事情可以做的。”


    劉太後驀然察覺到了這條小滑龍的真實用意,卻也不生氣,而是期待道:“哀家能夠做些什麽?”


    “種地。”重真指指菜籃子裏的三樣新作物道,“就在這院子裏。”


    “種地?”劉太後瞪了瞪眼,又瞅瞅秋意深濃的院子道,“就在這院子裏?”


    遠處的小宮女小太監們,見這對祖孫又開始聊一些新鮮的輕鬆話題了,便簇擁過來道:“種地!就在這院子裏!”


    麵對著眾多滿懷好奇與期待的目光,重真鄭重點頭道:“孫兒絕不敢口出狂言,事實上除了您這兒,皇上所居的養心小院內,也有一塊專門種菜的園地。


    待到來年開春,孫兒就親來太後這兒平整土地,慈寧宮的院落麵積遠大於養心殿,土地資源豐富,隻要科學打理,應急的蔬果怕是吃都吃不來及哩。”


    “土地資源?科學打理?”小宮女們覺得實在新鮮,便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


    劉太後寵溺地看著這幫小家夥道:“何須等到春日,秋冬閑散,即日便可動工了吧。”


    重真欣然躬身作揖道:“孫兒謹遵太後懿旨,過幾日便帶人過來。”


    劉太後笑道:“你是哀家的孫兒,大明的信王,何須事事親力親為?你派幾個耳濡目染的人過來,指導指導哀家身邊這家好吃懶做之輩,便可以了。”


    重真愣然道:“太後……”


    劉太後便如名少女一般掩嘴輕笑道:“哀家這四十多年的深宮可不是白居的,任何一處有著任何的風吹草動,哀家都可得知。


    以後與有什麽事兒就盡管跟哀家說,無需這般拐彎抹角的,你可是哀家的孫兒,連你的媳婦兒,都是哀家幫著定下的呢。對了,哀家的重孫子滿月了吧?也該帶到宮裏來讓哀家看看這小家夥了。”


    重真欣然應道:“諾。”


    劉太後又道:“哀家知道你是想以自己的身體力行,來對這宮裏宮外的人進行言傳身教。你盡管放手去做,無需因為害怕做錯,從而縮手縮腳。


    捅破了天,哀家替你擔著。哀家雖隻是一介久居深宮的婦道人家,卻也深知大明不論走向何方,我朱氏皇族的肩膀之上,始終都擔負著不可妥協的責任。


    大明,是時候自上而下地進行改變了。若不然真到了百姓揭竿而起的那一天,外有建奴內有流寇,鐵打的大明都承受不住啊。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哀家不便幹政,然而以身作則,讓更多身邊之人參與到這場改變當中來。正如那隻來自遼東的蝗蟲所知,由量變推動質變。


    唯有人人都參與了,人人都努力了,我百戰之軀的大明,才有可能浴火重生呐!可惜了,多好的一個關寧少年呀!孫兒,如此情重,你可千萬莫要辜負啊!”


    劉太後越說越深沉,越說越深刻,情緒頗為激動,聲音也頗為高昂。


    她身邊的小宮女小太監,以及門口的幾名侍衛們,早都已經聽得呆住了。


    重真也呆呆地望著她,覺得這番話,好像更應該從自己的口中說出來。


    他很欣喜麵前這個即將七十的老婦人,也會有著這樣的見識,這樣的認知。


    這說明華夏的儒家思想走到現在,麵對著關內關外越發緊促的局勢,本土的人們當中,已經有人開始靜心沉思,也已經有人試圖以實際行動去進行改變。


    人們的思想,也已經向著更深層次的維度所前進。


    心學的複起,乃是遲早之事。


    哪怕是從中誕生出一些哲學家來,重真也認為並非不可能。


    雖然哲學家在其理論體係被所接受之前,往往被人們認定為瘋子。


    黃宗羲、盧象觀,乃至年紀尚幼的顧炎武,都將於大明涅盤的過程裏麵,處於華夏文明進步的序列當中。


    能否脫胎換骨,就要看大明是否能夠浴火重生了。


    最重要的是不僅僅是男生,便連女生的思想,也並沒有如史書記載中的那般,得到根深蒂固般的禁錮。


    不管後世於此事上有著多少分歧,至少在重真這個親曆的穿越者眼中,大明,遠飛後世那些明黑口中那般,腐敗,黑暗。


    日月生輝,唯有大明。


    作為華夏曆史上第一個成功“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古王朝,大明從立國之始就立下了基調,那便是——向往光明。


    飛快地念及這些,重真深深地拜伏下去,道:“孫兒謹遵太後教誨。”


    劉太後伸手將之扶起,摸摸他稚嫩堅毅的少年臉龐,眼中閃爍著深沉的淚花。


    她說道:“去吧,迴皇帝那裏去吧,那裏更需要你。哀家這裏你無需擔心,若是事物繁忙,便無需日日都來請安,國事為重,家亦當兼顧。去吧,去吧。”


    重真知她所說之家,乃是與周玉凰所組成,並添了新丁的小家,心中當真是感動至極,啥都沒說,隻重重點頭,便退後露出一個笑容,然後轉身,堅毅離去。


    得益於偉大的內閣製,天啟做著甩手掌櫃一門心思養身的時候,大明的朝政雖然動力不太足,可是慣性很大,因此依然能夠緩慢地處於運轉狀態。


    西北的延綏鎮在賀虎臣這員虎將的鎮守之下,目前還是很穩定的。


    洪承疇這個書生雖然在阻力重重的文官體係之下舉步維艱,但他臉黑,多少都能殺出一條不寬不窄的血路來,西北地於表麵之上,還能勉強地維持著穩定。


    遼東自登遼戰役之後,後金似乎意識到了正在大明軍隊之中發生的某些變化,已許久都未主動挑起大規模戰事了。


    這兩處大明戰事最頻仍的地方穩定了,天下間的盜賊宵小,便也收斂了許多。


    有時候便連重真,都會忍不住吐槽一下這種欺軟怕硬的人之心理。


    外禦建奴,內拱京師的關寧、登萊兩軍,也趁此良機,在收複迴來的失地之上鞏固戰果,發誓不讓建奴輕易地再次侵占過去。


    有了之前無數次因為內訌或者相互掣肘,從而形成大敗的教訓。


    這一次的關寧軍與登萊軍,都無不如履薄冰,相互幫襯,絕不踏錯半步。


    最重要的是,兩軍有著袁可立與黃重真的師徒情誼相聯係,且都各自負責著所擅長的區域,輕易也不會生出嫌隙來。


    “重真”已死的消息,是被嚴密封鎖著的,便連被秘密調派而來的草衣衛,都不得而知,因此兩軍也都還被蒙在鼓裏。


    重真的打算,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對他們進行暗示。


    至於如何暗示,暗示到何種程度,分寸一定要拿捏好,重真還得盤算。


    至於皮島軍,據重真所知,似乎仍停留在鎮江堡大捷的夢幻泡影之中。


    毛文龍的每一次上疏,也都秉承一貫的作風,誇大其詞,動輒斬首數萬。


    若按照他的這個算法,人口本就不多的後金,早就被他殺得人丁稀薄了。


    這一點,便連算學極差的魏忠賢,都快要看不下去了。


    於是,便專門將這些扯皮的奏疏挑選出來,丟到養心殿的門口去。


    重真對於魏忠賢的無賴行徑很是無奈,卻也很欣喜他肯放權的。


    於是,便也專門挑一些無傷大雅的,拿進殿裏去念給天啟聽。


    每一次,躲在暗處的魏忠賢鷹犬,都能聽到從中傳出的爽朗大笑。


    天啟的咳嗽似乎好轉了許多,聲音也中氣多了。


    許久都未曾見過天啟的“大伴兒”,聽到麾下小太監繪聲繪色的描述,當真不知是該高興,還是該悲哀,總之挺委屈的。


    魏忠賢這段時間其實也挺忙的,忙著緊盯重真,試探重真,查詢他的習慣,試探他的底線。但讓他無語的是,這小子好像沒有習慣,又好像處處都是好習慣。


    仿佛沒有底線,又仿佛人人都是他的底線。


    上達天啟、張皇後、劉太後。


    中到周玉凰、朱慈烺,甚至那個叫做小伍的小丫頭。


    下至前門大街賣番薯土豆的老漢,賣菜籃鍋刷的篾匠老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來自大明遼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道覺亦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道覺亦糯並收藏我來自大明遼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