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作者:章世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38年,納粹德國占領維也納後,弗洛伊德移居英國。1939年9月23日,他因口腔癌復發在倫敦去世,享年83歲。弗洛伊德雖然最初隻是一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但因為他創立了精神分析學,其影響力遠遠超出專業學術領域,成為20世紀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人物之一。
摩爾根創立基因論
第60章 科學革命(7)
有一個大科學家,不但自己想像力豐富,還非常善於挖掘利用同事們的好點子,他雖然善於利用別人的思想成果,但卻不獨占研究成果,就連他的諾貝爾獎也拿出來和他的終身助手和同事分享,他就是被譽為經典遺傳學的泰鬥、創立基因學說的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摩爾根出生於1866年,他的父親擔任過美國駐外領事,家庭生活十分優裕。青少年時代,摩爾根除了學好各門功課外,還喜歡遊歷自然風光,在遊歷中漸漸對大自然產生了無限眷戀的情感,從而為他後來走上探索生物奧秘之路,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86年20歲時,摩爾根考入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院讀研究生,主要研究生物形態學。他比較了4種水中無脊椎動物的形態變化,確認了它們的種屬,寫出了《論海蜂蛛》的論文,由此獲得了博士學位。此後他在該領域頗有建樹,成為一名年輕的博物學家。他曾隨美國地質勘探隊赴野外考察,期間對各種生物的性狀發生興趣,遂逐漸轉入實驗生物學研究領域。
那時,生物學已發展到一定水平。特別是1904年,美國的薩頓證明了染色體成對存在,每個配子隻包含一對染色體中的一條,每條染色體攜帶多個遺傳因子。到了1909年,丹麥的植物學家翰遜以“基因”一詞替代以前的所謂“遺傳因子”一詞。“基因”的稱謂由此而來。
為了進一步探索染色體中基因的存在狀態和排列特徵,1908年,摩爾根開始了著名的果蠅實驗,專門研究這一課題。在別人眼中,摩爾根是一個怪人,因為在他的實驗室裏,他不養牛羊雞鴨魚肉,卻養了成千上萬隻果蠅。果蠅對人來說雖有害,但作為遺傳研究資料,卻有許多獨特的優點。
首先,它們身體小,占用地方很小,所以研究起來很便當。其次,飼養果蠅很經濟,成本很低。再次,果蠅的繁殖速度之快是牛羊難以比擬的。而且,它有很多容易觀察的特徵,比如每個細胞中隻有4對染色體。
1906年,摩爾根就在果蠅身上發現了性別遺傳機理的一個重要事實。他發現,雌果蠅細胞裏的四對棒形染色體是完全成對的,卵從這四對棒形染色體中各得一個棒形染色體,所以所有卵細胞中的染色體組成都是一樣的。精子的染色體組成就不同了:雄果蠅細胞裏的四對染色體裏,有三對是棒形染色體,有一對是由一個棒形染色體和一個鉤形染色體組成的。所以精細胞一半由四個棒形染色體組成,一半由三個棒形染色體和一個鉤形染色體組成。摩爾根將區分性別的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他由此得出結論:生物性別由性染色體決定。
這是生物學上一項重大的發現,但摩爾根並沒有因此肯定染色體就是遺傳因子,他在繼續進行新的實驗以證實這一關係。
1910年,摩爾根的實驗又獲得突破性進展。一次,他對一群野種紅眼果蠅進行了放射性照射,結果在子一代中獲得了一隻白眼雄果蠅。用這一隻白眼雄果蠅與一群正常紅眼雌果蠅交配,所生第一代雌雄果蠅均為紅眼;他讓這些第一代雜種雜交,生出的第二代果蠅白眼性狀隻在雄性中出現。摩爾根對此分析後認為:眼色由一對基因控製,其中紅眼為顯性,白眼為隱性。
為了清晰地解釋這一過程,摩爾根把雌性染色體稱為x,雄性染色體為y。他認為未經x線照射的果蠅的x染色體攜帶紅眼基因,而y染色體隻攜帶性別基因,沒有決定眼色的基因。
在x線的照射下,其中的一隻雄果蠅的x染色體生成了隱性白眼基因。子一代中雌蠅的兩條染色體分別來自母方的x(帶紅眼基因)和來自父方的x(帶白眼基因),最終顯性的紅眼基因性狀得以表現;雄蠅的染色體組成是來自母方的x(紅眼基因)和父方的y(僅帶性基因),也呈現紅眼特徵。子二代個體的眼色出現分化,按照孟德爾法則揭示的規律,紅、白眼果蠅數量比為3∶1,而且白眼果蠅均為雄性。
1928年,摩爾根在總結他20餘年研究果蠅的成果基礎上,寫出了他的遺傳學名著《基因論》。在書中,摩爾根主張遺傳物質基因是一種顆粒體,像念珠一樣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染色體中;染色體是遺傳基因的物質承擔者,每一個基因都在染色體裏占據一定的位置,都能在細胞分裂期間將自己按照翻版的方式從一變做二。與此同時,他還闡述了基因的連鎖和互換規律,解開了生物變異之謎,彌補了達爾文進化論的不足。
摩爾根用自己孜孜不倦地努力,為人們雜交育種指明了方向,為預防遺傳性疾病提供了理論,為人類醫學邁開了嶄新的一頁。
青黴素的發明與應用
弗萊明這位細菌學家被世人所知道是因為他發明了一種可以殺死傳染病細菌的新藥:青黴素。這也使得某些傳染病無法治療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
弗萊明全名亞歷山大·弗萊明,一直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工作,從事研究抗擊細菌感染的製劑。
</br>
摩爾根創立基因論
第60章 科學革命(7)
有一個大科學家,不但自己想像力豐富,還非常善於挖掘利用同事們的好點子,他雖然善於利用別人的思想成果,但卻不獨占研究成果,就連他的諾貝爾獎也拿出來和他的終身助手和同事分享,他就是被譽為經典遺傳學的泰鬥、創立基因學說的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摩爾根出生於1866年,他的父親擔任過美國駐外領事,家庭生活十分優裕。青少年時代,摩爾根除了學好各門功課外,還喜歡遊歷自然風光,在遊歷中漸漸對大自然產生了無限眷戀的情感,從而為他後來走上探索生物奧秘之路,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86年20歲時,摩爾根考入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院讀研究生,主要研究生物形態學。他比較了4種水中無脊椎動物的形態變化,確認了它們的種屬,寫出了《論海蜂蛛》的論文,由此獲得了博士學位。此後他在該領域頗有建樹,成為一名年輕的博物學家。他曾隨美國地質勘探隊赴野外考察,期間對各種生物的性狀發生興趣,遂逐漸轉入實驗生物學研究領域。
那時,生物學已發展到一定水平。特別是1904年,美國的薩頓證明了染色體成對存在,每個配子隻包含一對染色體中的一條,每條染色體攜帶多個遺傳因子。到了1909年,丹麥的植物學家翰遜以“基因”一詞替代以前的所謂“遺傳因子”一詞。“基因”的稱謂由此而來。
為了進一步探索染色體中基因的存在狀態和排列特徵,1908年,摩爾根開始了著名的果蠅實驗,專門研究這一課題。在別人眼中,摩爾根是一個怪人,因為在他的實驗室裏,他不養牛羊雞鴨魚肉,卻養了成千上萬隻果蠅。果蠅對人來說雖有害,但作為遺傳研究資料,卻有許多獨特的優點。
首先,它們身體小,占用地方很小,所以研究起來很便當。其次,飼養果蠅很經濟,成本很低。再次,果蠅的繁殖速度之快是牛羊難以比擬的。而且,它有很多容易觀察的特徵,比如每個細胞中隻有4對染色體。
1906年,摩爾根就在果蠅身上發現了性別遺傳機理的一個重要事實。他發現,雌果蠅細胞裏的四對棒形染色體是完全成對的,卵從這四對棒形染色體中各得一個棒形染色體,所以所有卵細胞中的染色體組成都是一樣的。精子的染色體組成就不同了:雄果蠅細胞裏的四對染色體裏,有三對是棒形染色體,有一對是由一個棒形染色體和一個鉤形染色體組成的。所以精細胞一半由四個棒形染色體組成,一半由三個棒形染色體和一個鉤形染色體組成。摩爾根將區分性別的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他由此得出結論:生物性別由性染色體決定。
這是生物學上一項重大的發現,但摩爾根並沒有因此肯定染色體就是遺傳因子,他在繼續進行新的實驗以證實這一關係。
1910年,摩爾根的實驗又獲得突破性進展。一次,他對一群野種紅眼果蠅進行了放射性照射,結果在子一代中獲得了一隻白眼雄果蠅。用這一隻白眼雄果蠅與一群正常紅眼雌果蠅交配,所生第一代雌雄果蠅均為紅眼;他讓這些第一代雜種雜交,生出的第二代果蠅白眼性狀隻在雄性中出現。摩爾根對此分析後認為:眼色由一對基因控製,其中紅眼為顯性,白眼為隱性。
為了清晰地解釋這一過程,摩爾根把雌性染色體稱為x,雄性染色體為y。他認為未經x線照射的果蠅的x染色體攜帶紅眼基因,而y染色體隻攜帶性別基因,沒有決定眼色的基因。
在x線的照射下,其中的一隻雄果蠅的x染色體生成了隱性白眼基因。子一代中雌蠅的兩條染色體分別來自母方的x(帶紅眼基因)和來自父方的x(帶白眼基因),最終顯性的紅眼基因性狀得以表現;雄蠅的染色體組成是來自母方的x(紅眼基因)和父方的y(僅帶性基因),也呈現紅眼特徵。子二代個體的眼色出現分化,按照孟德爾法則揭示的規律,紅、白眼果蠅數量比為3∶1,而且白眼果蠅均為雄性。
1928年,摩爾根在總結他20餘年研究果蠅的成果基礎上,寫出了他的遺傳學名著《基因論》。在書中,摩爾根主張遺傳物質基因是一種顆粒體,像念珠一樣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染色體中;染色體是遺傳基因的物質承擔者,每一個基因都在染色體裏占據一定的位置,都能在細胞分裂期間將自己按照翻版的方式從一變做二。與此同時,他還闡述了基因的連鎖和互換規律,解開了生物變異之謎,彌補了達爾文進化論的不足。
摩爾根用自己孜孜不倦地努力,為人們雜交育種指明了方向,為預防遺傳性疾病提供了理論,為人類醫學邁開了嶄新的一頁。
青黴素的發明與應用
弗萊明這位細菌學家被世人所知道是因為他發明了一種可以殺死傳染病細菌的新藥:青黴素。這也使得某些傳染病無法治療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
弗萊明全名亞歷山大·弗萊明,一直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工作,從事研究抗擊細菌感染的製劑。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