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龍在中國古代人們心中的地位。三星他拉村曾發現過一件非常精緻的玉龍,呈墨綠色,高26 厘米,為紅山文化中現有玉器最大的一件,也是一件高水平作品。這件玉龍非常完整,昂首、彎背、卷尾,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鼻端平直、有對稱雙圓洞為鼻孔,雙眼呈棱形、突起,眼尾細長、上翹,整體形狀呈"c"形。另外,在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陶器上,也出現了變形的龍紋圖案;遼寧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築遺址中,出土過雙龍首玉璜;良渚文化的陶器也有似龍似蛇的圖案。其中,紅山文化中龍形象的出現,使我們在距今5、6 千年前後的遼河流域,看到了文明的曙光。龍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憑空幻想的,它應受到一定觀念形態的限約,是原始農人從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形象。


    從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龍到紅山文化中出土的玉龍,可以肯定的說,龍起源於原始社會,並且與農業的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周易》中的"雲從龍"、"飛龍在天",《周禮?考工紀》中的"水似龍",都反映了龍與農事、天氣的關係。有的文獻中還曾這樣記載,如《史記?越世家》:越人,"文身斷髮,以避蛟之害"。"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看來,古越人也是以龍為圖騰的。如果結合今天有些地區仍然流行的祭龍求雨,祈求豐收,那麽,把原始社會龍的出現與農業相聯繫,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些都反映了人們的主觀意識,反映了人們的美好理想和願望。在白族地區,往往以龍王作本主,或既是本主又是龍王。例如,龍王聖母及其兒子們既是龍王又是本主,可能本主崇拜即源於龍圖騰崇拜。人類對龍的崇拜先人世代相傳,祭祀不斷,史書中曾有不少記載。《山海經?大荒東經》中,就有關於龍崇拜的記載:"應龍處南極,殺衛蚩尤與誇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說得是應龍居住在一座山的南端,因為它曾經在黃帝和蚩龍的戰爭中,幫助黃帝殺死過蚩尤,又殺死過誇父,由於神力用盡而上不了天,天上沒有興雲布雨的神,所以天下常鬧旱災,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人們便裝扮了應龍的形狀來求雨,果然得到了大雨。這種祈龍求雨的習俗,正說明了龍與農事的關係。


    在中國少數民族中,苗族人認為,雨是龍造成的,天旱時祈求它降雨,天澇時則祈求它止雨。


    所以說,龍崇拜自古以來也和天崇拜聯繫在一起,這都表達了人們的一個共同心願,選擇龍作為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信物,企求得到龍的祐護。


    中國古代將龍視作圖騰,蘊含著人們與龍有著血脈相連的關係。這正說明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


    龍在中國是一種標誌,象徵著炎黃子孫對自己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尊崇和自豪。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龍就成為華夏民族的族徽,在歷代人們的崇拜過程中,逐漸演化,升華為神物。今天,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夏後裔,都說是"龍的傳人",這不但有歷史文獻記載,也有確鑿的考古材料證實。龍以它龐雜的造型、巨大的威力以及騰雲駕霧、耕雲播雨的特殊本領而高居於眾圖騰之首。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上,龍的形象在人們的精神世界裏,卻始終處於重要地位。


    7。其它圖騰狼崇拜,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等族的一種圖騰信仰。他們自古對狼既崇拜又害怕,把狼看成是最勇敢、最有力量和最吉祥的象徵。因而把狼敬若神靈。狼圖騰思想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有反映,而且在民間故事中也有反映,並流傳著人與狼姑成親、繁衍後代的傳說。在突厥古代文獻裏有崇狼的記載。8 世紀的《突厥文闕特勒碑》中有"因天賦以力,吾父可漢之軍猶如狼,敵人猶如羊"的詩句。《周書?突厥傳》:"突厥者,蓋匈奴之別種,姓阿史那史,別為部落。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其足,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飼之。及長,與狼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狼在側,並欲殺狼,狼遂逃於高昌國之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圍數百裏,四麵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大,外托妻孕,其後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這些雖屬神話,但卻說明了狼圖騰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1。


    熊崇拜,是鄂倫春人、鄂溫克人和赫哲族圖騰崇拜的主要內容。熊是他們長久敬畏的一種猛獸,至今,鄂倫春人還保持著對熊稱作祖父、祖母的特殊稱唿。他們認為自己與熊是有血緣關係的,一方麵,熊的動作和外貌特徵,曾引起鄂倫春人的極大錯覺;另一方麵,還有很多關於熊變人、人變熊的古老傳說。


    這些對熊的崇拜現象,使鄂倫春人確信自己與熊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


    這說明,在宗教觀念的支配下,把現實生活中被認為和自己息息相關的動物作為崇拜的對象,或奉為自己氏族的標誌,這是古代圖騰崇拜的人們所遵守的共同信念。可以看出,圖騰崇拜中的各種動物,與崇拜者所處的生存環境也有一定的關係,正如我們所說的熊崇拜,即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中所常見的。在鄂倫春人看來,熊是一種具有靈性的神秘化動物,這種對熊的神秘觀念,解放前,一直印在鄂倫春人的腦海裏2。據說在很早以前,鄂倫春人是不獵熊的,後來盡管開始獵熊,但卻要實行一些禁忌,熊死說是睡著了,獵熊後,要把熊頭實行風葬,還要叩頭求其保佑,禁止婦人從熊身上跨過。赫哲族人稱熊為老年人,根據民間傳說,他們認為熊是人變來的,於是就把熊神秘化了。他們還用木頭削成木人,外麵包上熊皮,作為本族的祖先。看來,熊是鄂倫春人、赫哲族人的共同的圖騰。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遠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仲文/胡曉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仲文/胡曉林並收藏遠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最新章節